你們的大義,我讀不懂

京港台:2023-9-13 05:21| 來源:無心鏡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你們的大義,我讀不懂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01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殺來,勢如破竹,並不久攻佔洛陽和長安。正當叛軍認為天下已定的時候,卻被一座睢陽城所阻。東南是整個國家的財源所在,而要下東南,就必須要攻下睢陽。

  而守睢陽的張巡只有七千多人,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開始攻城,沒想到這個張巡是塊硬骨頭,叛軍的猛攻被他硬生生的打了下去。

  眼見強攻不行,叛軍採取了長久圍困的辦法,但張巡依然死守不投降。城中的糧食吃光了,很多守軍因飢餓而死去。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捆住其奴僮給士兵吃。

  而吃人最終成為不得已的選擇,最終城中被三萬人被吃掉。

  我們沒有辦法還原那段悲慘的歷史,但也可以大致地進行推測。這種吃人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長時間的煎熬、折磨,是人性的逐漸崩塌。從一開始的軍民共享存糧,傾力抗敵,到糧食縮減,只能保證士兵的供應,再到百姓間開始相食,到開始食用屍體,一直到最後士兵針對百姓的屠殺與食用……這是一條走向人間地獄的血路。

  當睢陽城被攻下來的時候,城中僅剩幾百活人和三萬多具森森白骨。

  睢陽城雖破,但張巡的大義卻被歷史所銘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於凌煙閣。到了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但那城中三萬被吃掉的百姓呢?沒人過問,也沒人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是誰的父親?是誰的女兒?是誰的妻子?他們成為一堆枯骨,消散在浩瀚的歷史煙塵里,成為那一段偉大歷史的註腳。

  張巡守衛城池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護一城百姓嗎?當然不是!在守城的過程中,張巡是有機會讓百姓離開的,但他沒有。如果他是為了保護三萬百姓,也就不會任由人吃人的發生。很顯然,張巡是為了保護大唐的江山,為了李家天下。守衛一座城池,保護大唐東南財源的門戶,其意義不可謂不大,但這樣的偉大卻是以三萬百姓的生命為代價。

  這只是睢陽一座城池而已,整個安史之亂,人口減少在千萬以上。睢陽的三萬人與這千萬人相比,又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

  02

  這樣的事,唐朝並非孤例。

  長安失守之後,為了能夠收回首都,唐朝決定向回紇借兵。回紇的騎兵戰鬥力在當時極具威名,戰鬥力很強。但向人家借兵,得給好處啊,不然回紇為什麼要出兵。

  唐肅宗最終和回鶻達成了協議: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歸回紇。

  也就是說,回紇幫唐朝打下長安,土地和百姓歸唐朝,財物和未成年子女全部歸 回紇所有。

  回紇騎兵戰鬥力,絕對值得起唐朝所有的期待,香積寺一戰,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血戰,大半天時間,現場上倒下六萬具屍體。而回紇騎兵雖然不多,卻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最終擊敗安史叛軍,收回長安。

  就當回紇要兌現諾言,血洗長安之際,唐朝太子好言相勸,請求以洛陽代替長安,回紇滿口答應。

  在洛陽收回之後,回紇開始大肆搶掠。這是一次合法的搶劫,是得到政府許可的搶劫,洛陽這座與長安並稱的大都市,遭受了人間浩劫。

  初,回紇至東京,以賊平,恣行殘忍,士女懼之,皆登聖善寺及白馬寺二閣以避之。回紇縱火焚二閣,傷死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朔方軍及郭英乂、魚朝恩等軍不能禁暴,與回紇縱掠坊市及汝、鄭等州,比屋盪盡,人悉以紙為衣,或有衣經者。

  光是白馬寺被燒,就死亡超過萬人,而被搶劫一空的洛陽,人們以紙片為衣服。

  有人說,張巡守睢陽和允許回紇搶掠洛陽不能一概而論。其實,兩者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一座城,都是為保衛大唐王朝,而犧牲廣大百姓。

  或者,根本說不上犧牲,在唐朝統治者眼裡,這些人只不過是螻蟻。

  03

  梁啟超在談論中國歷史的時候說:

  吾中國塵塵四千年乃有朝廷而無國家,有君譜而無歷史。

  是的,有君王,而無普通百姓的歷史。

  當我們在讚揚張巡的大義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稍許投一點目光,在那些百姓身上?畢竟,那是我們更有可能成為的一類人。

  

 

        更多史海鉤沉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6: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