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被嘉慶賜死,他拿出乾隆給的保命詔書,內容...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總會帶著我們回望過去,細細品味一段又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當我們站在時間之巔,審視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往往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諦。滿清和珅的一生正是這樣一個跌宕多舛的故事,其中警示我們,失去正義感的攀爬,終將付之一炬。
一、家道中落,權勢成就人生
蜀郡虞美人,風華絕代。她曾隨夫婿進宮,後來成為漢昭帝的昭儀。她生得美麗聰慧,深得皇帝寵愛。漢昭帝想封她為皇后,卻遭到朝中官員的反對。作為妥協,漢昭帝給虞美人寫了一封保命詔書,只待有變即取出,以保平安。誰知漢昭帝駕崩后,新皇劉弗陵一上位,虞美人被迫自殺,保命詔書也成了無用之物。
兩千年後,滿清和珅的故事與虞美人如出一轍。
和珅本名善保,生於滿清正黃旗世家。他的先祖是努爾哈赤的心腹,參與攻佔明京,功勛卓著。他的父親常保也是二品大員,可見和珅的家世並非寒門。只是好景不長,他的父母先後病故,家道中落。幸得親戚劉泉扶持,才避免他淪為街頭遊民。
這樣的經歷讓和珅明白,想要翻身,必須依靠權勢。18歲時,他憑藉祖上功勛世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一職,開始涉足朝堂。這一重要轉折點,開啟了和珅追逐權力的人生。
和珅從小生活富足,哪裡體會過顛沛流離的滋味。家破人亡后,他流落街頭,連溫飽都成問題。親戚劉泉開恩收留,他才免遭死命,但那種屈辱感卻刻入骨髓。原來,沒有權勢做靠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隨時可能跌入泥潭。
這成為和珅人生的原動力。他下決心靠自己的能力改變命運,他要爬到最高處,掌握大權,讓人際關係為他所用。
他利用祖上積累的人脈和聲望,以優厚的社會資本進身劉泉旗下。劉泉見他聰慧好學,便推薦他入京任官。18歲時,和珅終於如願以償,擁有了一個正式官職「三等輕車都尉」。
這個點燃了和珅野心的官職,為他打開了通往權力核心的大門。只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手段,他就可以一步步爬上高位,直至金碧輝煌的紫禁城。感謝家族蔭庇與劉泉提拔,和珅的人生軌跡正式轉入快車道。
二、深諳君心,一路高升無阻
一次,和珅跟隨乾隆遊獵,聽皇上說「虎兕出於柙」,眾人皆不解其意。和珅靈機一動,回道:「陛下是說看守不力,讓犯人逃脫了。」乾隆聽后大喜,自此對他刮目相看。
乾隆是一個鐵腕君主,但晚年沉迷於奢靡之中。和珅深諳人情世故,開始對乾隆頻頻阿諛奉承。每每乾隆有新政策,群臣皆持保守態度,只有和珅大力附和。乾隆非常受用,對他極為倚重。
當和珅進入乾隆的視野后,他立刻明白自己必須深入帝王心理,了解君主喜好,以便迎合帝心。於是,和珅開始觀察乾隆的一舉一動,揣測帝王心思。
乾隆崇尚漢文化,和珅便涉獵典籍,以博取乾隆歡心。乾隆喜翰墨氣,和珅便刻意練就一手好字。乾隆愛讀古詩,和珅便能夠對仗整齊、對句工整。乾隆熱衷滿語,和珅更是滿語流利。
一次遊獵中,乾隆隨口說了一個滿語成語,群臣皆一臉迷茫,只有和珅立刻會意,作出恰如其分的回答。這讓乾隆大為欣喜,更加看重起和珅的才華與機智來。
從此以後,每逢乾隆有新政策構想,群臣們常持保守態度,生怕觸怒聖上。而和珅則出言讚歎聖上英明,大力附和所有想法。乾隆感覺到了和珅的「心有靈犀」,也更加信任倚重他。
在乾隆面前,和珅始終保持謙卑低調、畢恭畢敬的做派。他時時刻刻考量君王心思,做到知君所好、捉君所需。憑此進退有度的處世方式,和珅在朝中如魚得水,步步高升。
三、掌權后貪心膨脹,建立巨大「錢袋子」
和珅得到皇恩,手中權柄大增,貪慾也隨之膨脹。每每賑災,他都偷換概念,在賑濟大米中摻雜沙土,大大增加重量以便多取米糧。他知道饑民沒有選擇,即便吃的是雜質米也會感激涕零。這些救濟財物,成了他裝金裝銀的渠道。
乾隆不是主觀臣屬,他將和珅的所作所為盡收眼底。只是和珅對他來說太過得力,他暫時並未對此追究。直到晚年看到和珅貪婪過甚,乾隆才有所覺悟。因此在駕崩前,他留下一道「留全屍」的詔書,意在警示傲慢自大的和珅。
掌權后,和珅的貪心膨脹得失去控制。他利用各種手段謀取暴利,在自己的府第斂聚巨額財富。每當賑災來臨,和珅必然興高采烈,因為這是奪取民脂民膏的大好時機。
他派心腹前往災區踩點,了解老百姓的觀感。結果,饑民們根本無暇顧及賑濟糧食的質量,只求填飽肚子活命。於是,和珅讓人偷偷在賑濟大米中摻入土沙石塊,再裝上幾袋好米用以忽悠,就可以牟取暴利。
這些劣質米糧被運往災區后,和珅再以各種理由削減數量。無奈只能啃老嚼粗,而剩下的好米全進了和珅的腰包。如此循環往複,和珅通過救災斂財致富,建立起一個巨大的「錢袋子」。
和珅的奢靡生活也日漸浮誇,他用公款建造豪華宅邸,置辦昂貴服飾。身為內廷首輔,他不斷索取各類賄賂禮品,甚至連皇帝的賞賜也敢藏為己有,可見其貪婪程度。
乾隆對此知情,但暫時未加追究。和珅深得乾隆喜愛,對皇權維護頗有助益。只要不觸及皇權法統,皇上也就由他「小動作」。乾隆想等和珅積累夠了,再讓兒子嘉慶一網打盡。
四、三字詔書成了絞索,敗露乾隆穿鑿陷阱
乾隆一死,嘉慶帝繼位。新皇上台,發現國庫空虛,急需財源。他查看賬目,發現和珅家中積累了巨額財富。於是定出20條罪名,意在問罪於和珅。
官府來到和珅府上時,和珅還沉浸在乾隆留下的保命詔書帶來的錯覺安全感中。他信心滿滿地取出詔書,卻驚愕地發現,上面只有「留全屍」三個字!
原來,這不是保命詔書,而是早就預示了他的結局。乾隆臨終時布下的一個精妙圈套,將和珅迷惑至今。嘉慶朗聲宣讀乾隆的旨意后,和珅瞬間絕望,他知道一切都完了。
在場的百姓們看到這個橫行朝堂多年的貪官被撕下了金漆招牌,都不禁竊喜。和珅一生崛起速度太快,又長期倚靠皇恩,早已失去了謙遜謹慎的美德。他貪得無厭,自以為高高在上,這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嘉慶一登基,立即查看國庫賬目,發現儲備不足。他著手調查后,確認問題的根源在和珅長期斂財過度。於是嘉慶決定問罪於這個禍國殃民的奸佞,一次就割斷這個腐朽的肉瘤。
嘉慶派心腹將和珅的罪行調查清楚,列出二十條詳盡的罪狀。這些罪狀涵蓋經濟特權、巨額貪污、非法聚斂、侵佔皇室財產等等。和珅在位期間犯下的種種惡行都一一呈上嘉慶御覽。
當嘉慶確認證據確鑿后,他親自下詔,道出和珅的所有罪行,並明確表示要將他處死以絕後患。這道算無遺策的皇詔迅速送達和珅府邸,官吏們蜂擁而至,要將這個禍國殃民的狼子野心打入地獄。
和珅處變不驚,他堅信乾隆留下的保命詔書可以化險為夷。當嘉慶的手詔念出時,和珅神色自若,然後信心十足地取出乾隆給他的那封詔書。
他在大廳中央展開詔書,準備仔細研讀乾隆的指示,讓嘉慶無可奈何。不料,詔書上只有三個大字——「留全屍」。
和珅瞬間失色,他意識到這是乾隆精心設下的一個局。乾隆早已看穿他的貪婪,留此三字,不為救命,只為戲弄他而已。嘉慶得意宣讀乾隆的旨意,和珅只覺萬念俱灰,乾隆用三字詔書徹底擊敗了他。
五、人生起伏最終收場,道義正義永恆傳
和珅一生跌宕起伏,朝堂上風生水起,沒想到三字詔書成了絞索。
「留全屍」三字,成了和珅墜入谷底的絞索。它出自一位智慧君主之手,既是對昔日心腹的警示,也是對莽夫的懲戒。這件事提醒我們,失去道德底線的攀登,終將化為幻滅。唯有內心的正義,才是立身之本。
或許在得知三字詔書的真正涵義時,和珅內心深處也在反思自己一生的種種作為。他原本可以安穩地老去,享受榮華富貴直至生命盡頭。然而貪婪成性使他走上絕路,最終身敗名裂。
如果可以重來,和珅是否會選擇遠離權力漩渦,甘心退隱到鄉村,過上簡單的田園生活?倘若他未沉迷金錢財富,保有謙遜本心,或許可以避免今日的悲劇。然而時光無法倒流,他註定成為權力故事的受害者。
這其中蘊含的啟示令人深思。命運多舛的和珅,其艱辛起點和慘烈收場,警示後人要時刻保有正義感與道德底線。正如古言「修身治世平天下」,個人品行直接影響社會走向。
和珅是歷史的一個縮影。在他之前,有無數貪官被革職誅殺;在他之後,又有無數腐敗分子被貶黜問斬。歷史循環往複,而正義不朽。每個人都應審視內心,不沾腐蝕之氣,才能成就大業。
結語
和珅的一生跌宕多舛,最終結局悲慘。他原本可以功成名就,榮耀退出現今的結局。正是貪婪和自大扭曲了他的品格,使他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從中汲取智慧,時刻檢視內心,保持謙遜本心。唯有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善良之人,才是人生的正道。歷史與現實都在告誡我們,苦海回望,岸邊才是生命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