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佔74%,為什麼國歌卻必須用馬來語唱?

京港台:2022-8-5 22:09| 來源:環球情報員 | 評論( 11 )  | 我來說幾句

新加坡華人佔74%,為什麼國歌卻必須用馬來語唱?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新加坡是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唯一華人佔大多數的國家,在本國公民中佔74%,其次是馬來族(13.5%)和印度族(9%)。

  也正是由於華人佔主體的原因,新加坡在1965年被馬來西亞「踢」出,不得不獨立建國。

  

  ▲ 新加坡充滿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儘管華人是主體民族,新加坡獨立后卻一直把馬來語定為國語,英語作為通用語,再加上華語和泰米爾語,小小的新加坡居然有4種官方語言。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國歌《前進吧,新加坡》不僅是用馬來語譜寫的,而且法律規定只能用馬來語演唱,英語、華語、泰米爾語有國歌的譯文,卻不能用來演唱。

  

  ▲ 新加坡國歌歌詞

  既然新加坡的主體是華人,又是被馬來西亞聯邦「踢」出來的,那麼又為什麼會對馬來語念念不忘,不僅將馬來語定為國語,還規定只能用馬來語演唱國歌?

   下南洋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北岸,是溝通中國南海和印度洋的鎖鑰之地,因而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

  

  ▲ 新加坡因扼守馬六甲海峽而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511年,葡萄牙人侵佔馬六甲,然後是荷蘭人和英國人,逐步將「南洋」變成歐洲人的殖民地。1819年,英國租借馬來半島最南端的新加坡島,並以其為基礎建立「海峽殖民地」。

  

  ▲ 海峽殖民地主要管轄新加坡、馬六甲等地,都分佈著大量的華人

  自古以來,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的沿海居民就有「下南洋」的傳統,儘管「下南洋」多次陷入過低谷,但始終沒有中斷過。

  「南洋」泛指現在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地區,這裡主要以馬來人為主,歷史上曾經信仰佛教和印度教(14世紀以後,這裡改信了伊斯蘭教)。

  

  ▲ 新加坡華人一直在紀念當年的「下南洋」活動

  19世紀末,英屬馬來殖民地的四個基本政治板塊成型,除了海峽殖民地外,還有馬來半島上的馬來亞聯合邦,以及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巴和沙撈越。

  

  ▲ 新加坡的崛起建立在英國殖民體系上

  海峽殖民地雖然僅管轄新加坡、檳城等幾個港口城市,面積很小,卻是馬來半島最主要的對外貿易通道,同時也是英屬馬來殖民地的核心部分,政治地位很高。

  為了平衡佔優勢數量的馬來人,英國人刻意引導「下南洋」的華人向海峽殖民地移民,尤其是新加坡,華人逐步佔到了這座城市的人口主體,從而使新加坡成為馬來人「伊斯蘭世界」里中的一個「孤島」。

  

  ▲ 海峽殖民地發行的一元紙幣

  由於海峽殖民地由英國直管,馬來亞等地則是通過蘇丹建立起來的間接殖民體系,因而海峽殖民地與英國的關係更密切、政治地位更高。

  像新加坡的政治活動和公眾集會上均要演唱英國國歌,英屬馬來殖民地的其他三個政治板塊則都有各自的代表歌曲,很少使用英國國歌。

  二戰後,英國放棄了原有的殖民體系,各殖民地紛紛推動獨立進程。1946年,海峽殖民地被撤銷后,新加坡在1958年獲得自治地位,英國國歌顯然不再適宜,新加坡需要能夠代表自己的旗幟和歌曲。

  

  ▲ 新加坡及海峽殖民地的歷代旗幟,英屬色彩十分明顯

  於是,新加坡官員邀請馬來裔作曲家朱比賽,創作了一首准國歌《Majulah Singapura》。標準歌詞是馬來文,漢語譯名是《前進吧,新加坡》。

  《前進吧,新加坡》的歌詞相對簡單,只有兩節共20多個單詞,卻著重突出新加坡人民的團結精神,前一節最重要的一句是「讓我們共同向幸福邁進」,后一節再次強調「團結在一起」。由此可見,新加坡人對團結的重視程度。

  非自願獨立

  1963年9月16日,英屬馬來殖民地正式宣布獨立,由馬來亞、新加坡、沙巴、沙撈越這四個政治實體組成馬來西亞。

  也就是說,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的一個聯邦,《前進吧,新加坡》成為新加坡的邦歌。

  

  ▲ 馬來西亞聯邦最初由四個板塊組成,新加坡是其中之一

  新生的馬來西亞繼承了英國殖民遺產,將四塊殖民地捏合在一起。其中,馬來半島的馬來亞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而新加坡雖小,卻有重要的歷史和政治地位,加里曼丹島的沙巴和沙撈越則相對較為弱勢。

  

  ▲ 強調「團結」是《前進吧,新加坡》的最主要特色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1963年獨立建國時,馬來人的人口比例勉強達到半數,華人是第二大民族,佔總人口的40%左右。第三大民族是印度裔,大約佔7%,大部分是泰米爾人。

  在原殖民地四個政治實體中,馬來亞、沙巴、沙撈越的主體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馬來西亞的執政黨、代表馬來人的「巫統」,在此三邦及聯邦政府內部都佔有明顯優勢。

  但新加坡卻很特別,只有新加坡是華人佔大多數,執政黨也是李光耀領導、華人為主的「人民行動黨」。

  

  ▲ 李光耀是人民行動黨的靈魂人物,新加坡國父

  由於巫統奉行「馬來人優先」政策,在政治和經濟等多方面希望對華人進行限制,但馬來西亞的大部分經濟資源都掌握在華人手裡,而華人的參政意識普遍不強。

  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后,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也順理成章地變成馬來西亞的政黨,開始在馬來西亞全國華人中發展力量,聲勢大張,讓巫統感受到了一定的威脅。

  

  ▲ 1965年新加坡獨立慶典,儘管這種獨立是迫不得已的

  於是,在巫統的推動下,主要由馬來人控制的馬來西亞議會將新加坡開除出去,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從40%驟降到25%左右,大大鞏固了巫統及馬來人的優勢地位。

  新加坡共和國在1965年8月9日「含淚」宣布獨立,《前進吧,新加坡》隨之成為新加坡的國歌。

  雖然這種獨立是非自願的,新加坡卻更加需要《前進吧,新加坡》里所強調的團結精神。

   馬來化的新加坡

  新加坡獨立建國后,採用議會制政體,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總理,負責政府實際運作,總統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因此,李光耀及人民行動黨才是新加坡的真正掌舵人。

  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的75%,馬來人佔14%,印裔佔9%,華人大多信仰佛教或基督教,印裔信仰印度教,只有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

  

  ▲ 新加坡始終強調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

  但新加坡在很多方面更像是一個馬來國家,然後加入大量華人元素,或者說將馬來人和華人元素揉和在一起。

  新加坡總統是馬來族的伊薩克,國語是馬來語,國歌是一首馬來語歌曲,國旗也含有伊斯蘭教的星月標誌。

  1966年通過的新加坡憲法規定,官方語言有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四種。將馬來語定為國語,代表著新加坡對這片土地原住民(馬來人)的尊重。

  英語作為通用語,是行政語言是殖民時代的遺產,以及為了減少三大民族的溝通成本。華語和泰米爾語則分別用於華人和印度裔的內部交流。

  

  新加坡國旗上紅下白,左上角有象徵伊斯蘭教的星月標誌。與一般星月旗不同的是,新加坡國旗上還有五顆星,據李光耀稱:「這是對中國五星紅旗的效仿」。新加坡的國旗夾雜了馬來人(伊斯蘭教)和華人(中國)的元素在裡面。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本身就是一首馬來語歌曲,新加坡政府還規定只能用馬來語歌唱,其他三種官方語言的譯文並不是國歌的法定版本,僅用於各族人群加深對國歌的理解。

  

  ▲ 新加坡幾乎沒有自我防禦能力,必須與鄰國保持良好關係

  作為彈丸小國,新加坡做出這樣的選擇,既是現實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無奈。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和城市國家,幾乎沒有自我生存和防禦能力,連最基本的淡水都需要從馬來西亞進口,因此必須維護好與馬來西亞、印尼的良好關係。

  新加坡早在1961年和1962年兩次與當時的馬來亞簽訂淡水供應協議,隨著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又在1990年一次性補償給馬來西亞3.2億林吉特(約1億美元),以取得穩定的淡水供應。

  

  ▲ 新加坡一直在努力增加海水淡化能力,目標是實現淡水自給

  從歷史角度看,新加坡這塊土地長期曾經屬於馬來人,華人雖然現在是主體民族,卻主要是清朝中後期華人移民的後代,相對馬來人是後來者。

  因此,新加坡在語言、國歌、國旗等方面的「馬來化」,能夠避免讓馬來人和鄰國馬來西亞產生「鵲巢鳩占」的感覺。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除了國防、淡水等基本需要外,新加坡在經濟上同樣對馬來西亞依賴很深。在英國殖民時代,新加坡就是作為馬來半島的對外貿易窗口而崛起的。

  

  ▲ 「新加坡」這個詞來源於馬來語,意思為「獅子」

  新加坡直到60年代仍然算不上富裕,李光耀年輕時曾經羨慕過緬甸的繁榮景象,比起盛產橡膠、錫礦、珍稀木料香料的馬來半島,新加坡並沒有多少優勢。

  由於東亞地區在60年代還沒有開始經濟騰飛,馬六甲海峽在經濟上的重要性遠不如80-90年代之後,當時並不能給予新加坡足夠的發展動力,因此新加坡當時的對外經濟發展的重點仍然在馬來西亞、印尼等周邊國家。

  

  ▲ 60年代的新加坡並不算富裕

  新加坡的繁榮,同樣離不開外來移民的貢獻,來自馬來西亞、印尼、印度,以及其他原英屬殖民地的移民,對新加坡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因此,將馬來語、英語、泰米爾語同時定為官方語言,對吸引外來移民有很大的好處。

  

  ▲ 新加坡非常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每年都要舉行獨立日慶典

  在種種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新加坡獨立后就一直強調民族團結,並提高馬來語的地位,以此來維繫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以法律形式規定用馬來語演唱國歌《前進吧,新加坡》,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語平等

  獨立半個多世紀以來,新加坡憑藉工業升級、日益繁忙的自由港優勢,以及搭上東亞經濟騰飛的快車道,目前已經躋身發達國家行列,2020年人均GDP達到6萬美元。新加坡的城市建設也領先全球,有「花園國家」的美稱。

  新加坡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良好的外部環境,尤其是與馬來西亞的關係。馬來西亞人口3300萬,是新加坡的近10倍,為新加坡提供了龐大的市場,以及豐富的原材料和勞動力。

  

  ▲ 新加坡的城市建設非常著名,被譽為花園城市或花園國家

  新加坡人口從1965年獨立時的200萬,增加到目前的350萬,華人比例一直保持在75%上下,與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的大量湧入有很大關係。

  他們還帶來了可觀的資金,對新加坡經濟騰飛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新加坡對馬來人移民的控制更為嚴格一些。

  新加坡一直強調四種官方語言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從使用範圍來看,馬來語除了作為國語外,主要用於馬來人之間,包括華人在內的其他民族大部分都不會說。除了演唱國歌《前進吧,新加坡》外,平時也沒有強制使用的要求。

  

  ▲ 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所有學生要學習英語和母語

  英語是新加坡的行政語言,政府公文用英語書寫,既是殖民時代遺留產物,也是一種通用語,免去了各民族之間溝通的障礙。

  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英語是第一語言,絕大部分課程用英語講授,第二語言是學生所在族裔的母語(即華人須掌握華語、馬來人須掌握馬來語)。也就是說,新加坡人主要掌握英語和所在族裔的母語即可。

  泰米爾語主要用於來印度裔以及新加坡務工的泰米爾人,他們人數雖少,但泰米爾語仍然被列為官方語言之一,充分證明了新加坡對民族平等政策的堅持。

  

  ▲ 新加坡是除了斯里蘭卡以外,唯一將泰米爾語定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在官方層面上,華語似乎排在馬來語和英語之後,事實上,新加坡人也十分重視華語,1979年又啟動常年性的「推廣華語活動」,以中國大陸的普通話(華語)取代原先的新加坡的各種漢語方言,並採用漢語拼音和簡體字,與中國大陸全面接軌。

  新加坡將馬來語定為國語,四種語言同時作為官方語言。馬來語作為國語,法律規定只能用馬來語唱國歌《前進吧,新加坡》,實際運用範圍遠遠不及英語和華語,更多體現的是象徵意義。

  這樣的語言政策是符合新加坡實情的,有利於加強民族團結,維持與鄰國之間的良好關係,完全稱得上是小國的一種生存智慧。

  

  ▲ 花園城市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8-6 17: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