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央行持续支撑经济 新增贷款去年12月意外上升

京港台:2023-1-11 01:05| 来源:美国之音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央行持续支撑经济 新增贷款去年12月意外上升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人民币最新消息汇总

  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星期二(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比11月份意外上升。随着央行继续支撑受新冠病毒疫情严重冲击的经济,2022年新增贷款创下最高纪录。

  央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银行12月份新增贷款1.4万亿元,约2067亿美元,高于11月份的贷款额以及分析师的预测,也同比高于2021年12月份的1.13万亿。路透社表示,路透社调查的分析师曾预测,12月份的新增贷款将从11月份的1.21万亿降低到1.1万亿。

  此外,2022年的贷款增加了21.31万亿元,创下新的纪录,比2021年创纪录的19.95万亿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全年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09万元。

  路透社报道说,12月份的住户贷款,包括房贷,从11月份的2627亿元下跌至1753亿,而企事业单位贷款从11月份的8837亿增加到12月份的1.26万亿。

  报道援引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的分析说,12月份新增贷款高于预期的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下降。随着新冠病毒感染激增抑制信贷活动,市场的预期较低。目前,投资者的注意力转向了2023年1月份的贷款数据。

  周浩说,“随着12月份的新增贷款高于预期,2023年年初对大规模借贷希望很大,进一步提振增长前景。”

  报道说,中国领导人承诺将增加对经济的支撑。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去年因为执行严厉“清零”防疫封城和封控,以及全球需求减缓而遭受重创。在去年12月7日突然宣布“大撒手”地取消防疫封控后,全国各地又遭受了“疫情海啸”的冲击。

  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也承诺今年要令其政策“精准和有力地”支撑经济,保持流动性合理的充足,降低商家借贷的成本。

  此外,彭博社周二报道,与前值比,仅人民币新增贷款增加,社融增量明显下降,社融存量增速和广义货币M2增速均放缓。这显示,虽然中国政府12月初突然宣布放开疫情防控,但全国感染人数激增,影响了居民出行、工作,以及企业生产活动。

  不过,报道说,进入2023年1月份,中国许多城市第一波感染高峰已过,生产生活明显恢复正常,预计相关的金融需求也将跟随快速回升。

  同时,荷兰国际集团ING 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蔼娆(Iris Pang)在1月9日的一个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2023年经济年增长率为4.3%。她表示,中国经济的复苏实际上是时间点的问题。随着严厉防疫措施的取消,包括取消强制性入境隔离,商务旅行将很快恢复。

  她表示,前往中国的休闲旅行在今年复活节(4月9日)假期可能恢复。零售业也应当得以复苏。她说,尽管很难判断最新一波疫情结束的时间点,但是在几个月后,目前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应当过去,供应链打乱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彭蔼娆还预计,中国2023年的外部需求将减弱。她表示,作为中国第二和第三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和欧洲,进入衰退的时间点应该在2023年上半年,不会与中国高峰出口的第四季度重叠。但美欧在衰退过后对中国的进口需求是否能恢复目前仍是疑问。中国与头号出口市场东盟国家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实际上也依赖于欧美消费市场。

  她表示,中国的进出口2023年上半年可能同比收缩。但下半年,在国内及外部经济复苏后,贸易可能得以恢复。

 

 

相关专题:人民币,易纲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3 09:4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