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是現代工業革命時代
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
第二十一章 《毛澤東時代的遺產》
毛的工業化建設也出現了許多嚴重失誤,在工業化進程中確實存在著毛的繼承人批評的「不合理」和「失調」的現象。像大躍進這樣的嚴重失誤,殃及全國,造成重大物質和人員損失。在共和國歷史上,毛時代一些失誤(無論其主觀意圖如何,至少是在實踐中)還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波動,毛採取的糾正措施和思想工作對此也無能為力。
最嚴重的失誤莫過於農村生產增長緩慢,這對毛一貫強調要重視農業的思想是個諷刺。從1952年到毛時代結束,中國的工業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長,但農業產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只有2.3%,勉強跟上人口年均增長2%的速度——在毛時代的25年時間裡,中國人口增加了一倍。
中國工業部門本身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毛的政策雖然有助於減輕斯大林式工業化造成的不平等現象,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在1950年代初期建立起來的蘇聯模式的工業結構。
因此,在毛時代結束時,中國工業面臨著與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工業類似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導致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的部分原因。浪費、低效、人浮於事、官僚機構膨脹、生產率低下以及腐敗等現象成為中國工業領域的頑疾。為了增加重工業投資,不惜以犧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代價擴大積累的比例。長期不重視貿易、服務業和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勞動階級缺乏生產積極性。雖然在毛政權的最後十年(除了多災多難的1976年),工業產量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但這種增長速度卻是以忽視產品質量為代價,依靠國家不斷加大對現代工業經濟的投資維持的。
積累率(即限制消費而用於擴大再生產的投資比例)從1960年代初期的23%增加到1970年代初期的33%,1978年竟然達到了36.7%的高峰值。在毛時代,國家資金主要用於支持重工業的發展,用於發展農業的投資只有12%,用於消費品工業發展的資金僅僅有5%。這些政策雖然有助於保持非常高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但抑制了消費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技術落後也加劇了工業中存在的問題。自力更生的政策限制(但不是完全阻止)了接受國外的先進技術,文化大革命又使高等教育和基礎研究受到損害,打擊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因此,在毛政權的最後年代,1950年代建立、技術已經過了時的工廠得不到及時更新改良,科學家和技術力量嚴重不足。
然而,儘管有這些失誤和挫折,歷史的必然結論是,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代。
1950年代初期,中國從較比利時還要弱小的工業基礎起步,到毛時代結束時,長期被恥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已經躋身於世界前六大工業國家之列。
從1952年到1978年的25年中,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了五倍,從600億元增加到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工業產值增長的比例最大。
以人均計算為基礎,國民收入的指數(按照不變價格計算)從1949年的100(1952年為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1978年達到440。
在毛時代的最後20年,即1957年到1975年(毛的繼承者對這一時期評價最低),即使把大躍進造成的損失也考慮在內,在這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里,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增長了63%,總量翻了一番多。
無論毛時代的經濟發展還存在哪些不足,它仍然是一個為現代工業化奠定了基礎的時代。
事實上,與德國、日本和俄國——這三個國家是後起工業大國中成功的範例——早期工業化的進程相比較,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更快。
從1880年到1914年,德國經濟的增長率為每十年33%。日本在1874年到1929年的經濟增長率為每十年43%。蘇聯在1928年到1958年的經濟增長率為每十年54%。而中國從1952年到1972年的經濟增長率為每十年64%。這種經濟發展速度,當然不是像西方記者錯誤地告訴讀者的是什麼「蝸牛速度」。
考慮到中國的經濟成就幾乎是在毫無外來援助和支持的條件下、在極其弱小的工業基礎上通過中國人民的自力更生實現的,這樣的成就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蘇聯在1950年代提供了一些有限的援助(中國在1960年代中期就還清了這筆費用,包括利息在內)外,毛的工業化是在完全沒有外國貸款和投資的條件下進行的。
直到1970年代末期,中國還處於一個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陷於孤立狀態,奉行的是神聖的「自力更生」原則。在毛時代結束時,中國既無外債,國內又無通貨膨脹,這在發展中國家是獨一無二的。
儘管現在談論毛澤東時代的成就會受到非議,但是,歷史事實說明,毛的政權在使中國實現工業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種進步是在十分不利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下取得的。沒有毛時代的工業革命,后毛時代舉世矚目的經濟改革就無從進行。
《但是,歷史事實說明,毛的政權在使中國實現工業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種進步是在十分不利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下取得的。沒有毛時代的工業革命,后毛時代舉世矚目的經濟改革就無從進行。》
對中國人民來說,毛的工業革命要求他們進行艱苦的勞動和自我犧牲,正如日本和俄國工業化早期的情況。由於國家把大部分剩餘產品都用於擴大現代工業部門的發展,人民的消費和生活水平很低。簡單地說,國家通過剝奪它統治的人民、特別是農民,建立重工業基地,支撐日益龐大的統治官僚機構。
但是,情況決非像某些市場經濟的熱心擁護者所說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在毛的工業化年代沒有任何改善。誠然,中國的國民收入迅速增長,但為此付出艱辛勞動的人民群眾的收入沒有獲得相應增長。由於沒有及時實行有效的計劃生育政策,新增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被用於迅速增長的人口,但大部分社會剩餘產品流入國庫(從這裡轉向現代工業部門和官僚機構),在毛政權的后20年時間,只有很少部分用於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收入。
在毛時代後期,國家職工、包括全民所有制工廠的工人的收入有明顯增長,1957年後,占勞動人口總數75%的農民的收入基本上沒有什麼增長。
但是,一些對衡量人民生活水平至關重要的成就,很難用經濟統計的數字體現。
人們應該注意到,在毛時代,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學校數量大幅度增加,人民受教育的機會普遍增加。
大規模的文化掃盲運動成就顯著。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相對普及的醫療衛生體系。
在毛領導下的四分之一多世紀里,中國的人均壽命增加了近一倍,從1949年前的35歲增加到1970年中期的65歲,這些成就,是共產主義革命給中國絕大多數人民帶來的物質和社會利益的最有力的證據。
偉大的英國歷史學家卡爾在結束他宏偉的多卷本蘇聯歷史著作時曾警告說:「危險並不在於我們要去掩蓋革命歷史中的巨大污點,去掩蓋革命帶給人類的痛苦代價,去掩蓋在革命的名義下犯下的罪行。危險在於我們企圖完全忘卻並在沉默中無視革命的巨大成就。」
《危險在於我們企圖完全忘卻並在沉默中無視革命的巨大成就。》
卡爾的話值得研究當代中國歷史以及蘇聯歷史的學者深思,因為革命本身很難有助於自己獲得公允的評價。
最典型的是,巨大的社會動蕩喚起了巨大的難以實現的期望,當希望破滅后,接踵而至的必然是長時間的幻滅感和虛無主義情緒,而革命取得的實際歷史成就則被忽視或遺忘。
《而革命取得的實際歷史成就則被忽視或遺忘。》
只是在革命時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成為遙遠的過去——通常需要幾代人的時間——之後,革命的歷史畫面才會真實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只是在革命時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成為遙遠的過去——通常需要幾代人的時間——之後,革命的歷史畫面才會真實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正是毛時代的污點、特別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深深地留在當代的政治意識和歷史意識之中,人們不能夠也不應該忘記這些事件的巨大失誤及其帶給人的生命代價。
但是,未來的歷史學家在看到這些污點和罪行的同時,無疑會把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毛澤東時代(無論他們對此作出的其它評價是什麼)作為世界歷史上最宏偉的現代化篇章,作為中國人民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和個人的利益的歷史階段。
《但是,未來的歷史學家在看到這些污點和罪行的同時,無疑會把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毛澤東時代(無論他們對此作出的其它評價是什麼)作為世界歷史上最宏偉的現代化篇章,作為中國人民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和個人的利益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