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84年鮮為人知的中越戰爭,真正原因是什麼?戰後老山怎麼劃分?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23-12-25 2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84年,中國和越南爆發了一場戰爭,鮮為人知的是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是越南。

一、1979年我國完成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主動從越南北部撤軍,為何5年後雙方再次大打出手?

1.越南派部隊侵佔中國老山地區

中越雙方對於國境線的劃分一直都存在分歧,但是按照國際慣例,國界的分水嶺上兩國都不得駐兵。中國並沒有在老山地區駐兵,然而,越南卻不守規矩。

1979年3月,越南派兵侵佔我國雲南省邊境的老山地區,並依靠老山複雜多變的地形,在老山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建立了400米-600米的陣地,在陣地里修築了大量的陷阱、鐵絲網、防步兵壕和雷區,把老山變成了利於越軍作戰的野戰堡壘。

老山一帶不僅是我國的領地更是中越邊境線上的制高點,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向北可以縱深進入我國領土長達25公里;向東向南則可扼守我國通往越南的咽喉要道。

一旦讓越軍控制這裡,對中國極為不利。

2.越南不斷襲擾中國邊防戰士和百姓,造成大量傷亡

五年時間裡,越軍對廣西邊境地區的武裝挑釁高達390餘起,動用了多門火炮對我國邊境的學校、農田、村莊進行射擊襲擾,導致大量百姓和士兵傷亡。

據統計,這段時間中國遭受了越南4萬枚炮彈的轟擊,直接造成我國邊境235名無辜群眾傷亡,3萬多畝良田無法正常耕種,數10萬畝橡膠無法按時收割,50多所學校無法上課,30多萬居民流離失所,躲進深山老林中惶恐度日。

這是解放軍絕對無法容忍的事情。

3.越南稱霸東南亞野心不死,想封鎖中國

越南抗美勝利后野心膨脹,想要稱霸東南亞,侵略寮國之後繼續侵略柬埔寨,幾天時間就把柬埔寨首都金邊攻佔了。

為了能夠在柬埔寨集中優勢兵力,黎筍提出所謂的「北線部隊以攻為守」的戰略計劃,採用主動挑釁的方式牽制解放軍。

從1979年至1984年3月,越軍先後對柬埔寨發動了6次旱季攻勢,柬埔寨岌岌可危。

如果任其發展,緬甸、泰國都不是越南的對手,在中國南方很快會出現一個新的小霸權國家,聯合蘇聯完全封鎖中國。
中國絕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綜上,1984年中越戰爭主要原因是:越南黎筍集團為了在東南亞實行霸權侵略擴張,侵佔中國老山地區。歪曲中越邊境衝突的真相,以中國威脅越南安全為由,不斷越界對中國進行軍事挑釁,使廣西和雲南邊境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威脅。

二、忍無可忍的中國決定出兵反擊越南,保衛國家領土和中國百姓。

1984年4月,中央軍委下達新的作戰指令:不惜一切代價收復老山,將越南人徹底趕出去。

1984年4月28日,解放軍與越軍在老山附近正式交鋒,由此開始了近九年的兩山輪戰。

為了緩解昆明軍區的壓力,也為了鍛煉隊伍,提升其他軍區的實戰經驗,解放軍十大軍區派出十支部隊輪番與越軍作戰。

1984年7月12日,中越兩國圍繞老山地區爆發了慘烈的712炮仗。

據統計,僅7月12日這一天,40師炮兵一共打了3400多噸炮彈,僅一炮連就發射了1983發炮彈,創下了炮仗中的世界紀錄。總共殲敵3700多人,打的越軍心生畏懼。

此戰一舉挫敗了越軍的銳氣,之後越南軍隊再也沒有進行大規模反攻,但零星的邊境衝突一直持續到1993年。

1993年老山戰役結束后,邊界線重新梳理劃定,以前的邊界基本保持不變:老山的七個高地,一、二、三歸了中國,五、六、七歸了越南。

四號高地(老山主峰)的歸屬,雖有爭議,但現在老山被列為風景區,包括了老山主峰在內。越南對此沒有提出異議,而且越南自己的地圖上標記的控制區域線在老山主峰分界線以南50米處。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0

主題

2

帖子

221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10
沙發
yanyandeyi 發表於 2023-12-27 00:14 | 只看該作者
不就為了保紅色高棉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6 15: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