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智造行研】中興事件反思:我國智能製造業發展的四大痛點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4-23 1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4-23 08:00中興/技術/工業機器人

  美國商務部4月16日宣布,未來7年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中興事件是最近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的一種表現,是美國政府針對中國企業、打擊中國晶元產業的切入口,或將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生嚴重的影響。

  我國的晶元短缺只是一個縮影,背後凸顯的則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之痛。尤其是在當今全球智能製造發展的浪潮之下,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新工業革命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我國由製造大國向智造大國跨越實現彎道超車的大好機遇,但中興事件折射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而不強的現實,以及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過程中所存在的系統性體制機制問題。

  可以預計,中興事件註定將成為中國崛起路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惟有深刻認識自身短板,才能走好未來發展之路。為此,洪泰智造行研團隊對我國智能製造業發展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與總結,以期對我國智能製造產業的發展有所啟發。

  當前我國智能製造發展的相關指標還很不均衡,在技術、人才、金融等要素支持以及智能化應用水平等方面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核心存在四大痛點: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產品化能力弱、梯度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缺乏商業化的產業基金支持。

  一

  痛點一: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

  近幾年來我國智能製造裝備整體發展迅速,但高端裝備及應用系統創新能力不足,晶元、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工業軟體等關鍵技術裝備與軟體系統仍然依賴國外。目前,我國近90%的晶元、70%的工業機器人、80%的高檔數控機床和80%以上的核心工業軟體依賴進口。這造成國內智能製造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嚴重製約我國智能製造的發展。

  1. 晶元

  晶元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集成電路的載體,構成了智能手機、PC等電子產品的核心部件,承擔信息的載體和傳輸功能,是電子產品的核心,信息產業的基石,現代經濟的「石油」。

  

  集成電路是電子產品的核心(資源來源:光大證券研究所)

  半導體市場周期性波動向上,市場規模超4000億美元。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數據披露,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於2000年突破2000億美元,2011年達到3000億美元,2017年突破4000億美元,半導體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一個超級巨無霸的行業。

  

  半導體市場規模(數據來源:wind)

  集成電路技術更新換代快、投資大風險高。根據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從而要求集成電路尺寸不斷變小。而橫向對比來看,集成電路設計門檻也顯著高於互聯網產品研發門檻,集成電路的設計成本往往達到億元量級。而集成電路製造的門檻更高,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20nm工藝生產線高達100億美元。

  國產晶元特別是核心晶元自給率不足,基礎技術和底層產品跟美國依然還有很大差距。在2014及2015年的統計中晶元進口就超過了2000億美元,超過了原油,成為中國進口量最大的商品。根據ICinsights數據,2015國內半導體自給率還沒超過10%,16年自給率剛達到10.4%。預計15年到20年,國內的半導體自給產值CAGR能達到28.5%,從而達到2020年國產化比例15%的水平。我國計算機系統中的CPUMPU、通用電子統中的FPGA/EPLD和DSP、通信裝備中的嵌入式MPU和DSP、存儲設備中的DRAM和NandFlash、顯示及視頻系統中的DisplayDriver,國產晶元佔有率都幾乎為零。能夠實現國產替代的晶元,大部分集中在電源、邏輯、儲存、MCU、半導體分立器件等中低端產品。

  

  中國集成電路自給率(數據來源:IC insights)

  

  我國核心晶元佔有率

  (資料來源:《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現狀分析》光大證券研究所)

  2. 工業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是智能製造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電氣、金屬和機械等領域,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基礎,也是工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保障。

  工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與市場掌握在四大家族手裡。日本、德國的工業機器人水平全球領先,其中,日本在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減速機、伺服電機等)的研發方面具備較強的技術壁壘。德國工業機器人在原材料、本體零部件和系統集成方面有一定優勢。從企業來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四大家族庫卡、安川電機、發那科及ABB手裡,2016年四大家族佔了世界市場份額近60%左右。

  工業機器人的價值鏈高端環節集中在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供應環節。工業機器人成本結構大致如下:本體22%、伺服系統25%,減速器38%、控制系統10%以及其他5%。在所有核心零部件中,減速器的毛利率最高,達到40%,伺服電機和控制器毛利率分別為35%和25%。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毛利潤比較

  (數據來源:華恆股份公開轉讓說明書,長城國瑞證券研究所)

  我國處於工業機器人生產的產業鏈下游,多數廠商承擔系統二次開發、定製部件和售後服務等附加值低的工作。在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中,控制器在國內大部分知名機器人本體製造公司均已實現自主生產,但和國際水平仍有差距。而另兩個關鍵基礎部件一一伺服電機和減速器,目前國內公司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尚缺乏競爭力,技術差距較為明顯,國產化率很低。機器人本體製造整體技術難度低於核心零部件製造,目前國內公司的技術水平與競爭力正在逐漸接近國外競爭對手。在機器人功能應用實現與系統集成環節,國內公司因具備工程師紅利等成本優勢,競爭力較強。因此,目前我國的工業機器人行業普遍採取製造與成套設計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在自行進行機器人製造的同時,也大量外購機器人本體及關鍵零部件產品,並按照客戶需求進行方案設計與系統集成,最終向客戶提供非標準的解決方案。

  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只能依賴進口,而這些零部件佔整體生產成本的70%以上。以精密減速器為例,日本佔據了世界精密減速器75%以上的份額,國內高價購買佔了生產成本的45%,而日本本土只有25%。關鍵零部件大量依靠進口,導致國內本體生產公司成本壓力大,比之於外企,國內公司要以高出近4倍的價格購買減速器,以近2倍的價格購買伺服驅動器,嚴重壓縮國內機器人公司的盈利空間,進而削弱了國內機器人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全球減速器主要生產公司

  (數據來源:華恆股份公開轉讓說明書,長城國瑞證券研究所)

  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整體性能與國外先進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硬體上不夠精細,經常需要維修,而國外品牌同類機器人連續24小時工作多年都不會出問題。目前,國外品牌佔據了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70%以上的份額。其中,技術複雜而我國使用又最多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主要使用於汽車領域)國外公司市場份額約為90%;作業難度大、國際應用最廣泛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佔84% 。

  3. 數控機床

  機床是裝備製造業智能製造的工作母機,加快發展智能機床,是實施《中國製造2025》打造我國製造強國的關鍵和基礎。

  

  2014-2016年中國數控機床進口額

  (數據來源:洪泰智造根據相關數據整理)

  

  2014-2016年中國數控機床進口單價

  (數據來源:洪泰智造根據相關數據整理)

  我國數控機床發展整體呈現大而不強態勢,高端數控機床及數字控制系統高度依賴進口。近年來,我國的數控機床從產品種類、技術水平、質量和產量上都取得高速發展,2014年產量達到39.1萬台,2016年中國機床消費總額約為275億美元。當前我國可供市場的數控機床有1500種,幾乎覆蓋了整個金屬切削機床的品種類別和主要的鍛壓機械,大致可分為經濟型機床、普及型機床、高檔型機床三類。目前我國數控機床仍以中低端為主,高端數控機床80%以上要從歐美日韓進口,2016年進口額近26.12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同比進口金額減少了13.1%,但平均單價在23萬美元/台,相對於2015年上漲了近42.55%。

  關鍵功能部件的缺失使國產數控機床在精度、精度的穩定性、可靠性、效率等方面和德國、日本機床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在精度保持方面,德國、日本機床可以24小時不停機,國產設備不行;在效率方面,國外機床可以1秒加工1個零件,國內設備需要1.5秒加工1個零件。其核心在於我國高檔數控機床關鍵功能部件工業還不能滿足國內需要。我國數控功能部件生產企業的整體規模偏小。據統計,我國固定資產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功能部件生產企業有70多家,佔全部生產企業的10%以下。

  4. 工業軟體

  工業軟體滲透到智能製造的每個角落。企業內部製造環節,工業軟體包括PLM、MES、ERP等,企業外部環節,工業軟體包括供應商管理軟體SCM等。常用的工業軟體對企業製造的貢獻來看,主要體現為對企業產品創新、交付時間、產品質量和成本管控等環節具有較大的貢獻。

  我國在智能製造工業軟體發展方面存在著「軟體不強」的「空心化」危機。這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工業軟體的市場成熟度仍然較低。儘管近年來我國工業軟體的增速高於全球工業軟體市場增長率,但總體市場規模偏小。2015年全球工業軟體市場規模為3348億美元,我國僅1193億元人民幣,差距巨大。從國際市場來看,工業軟體主要被德國、美國、法國等歐美髮達國家所佔據,代表企業包括西門子、甲骨文、SAP、ABB、達索系統等。

  二是智能製造關鍵應用軟體對外依存度高。SAP、IBM、西門子、甲骨文等國外跨國公司佔據了設計軟體、試驗驗證軟體、生產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統、操作系統等關鍵核心工業軟體的市場主導權。長期以來,我國飛機、船舶、冶金、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製造等重點製造領域習慣於用國外工業軟體,如目前國防軍工業領域製造裝備用操作系統95%以上依賴進口,電子、航空、機械領域的研發設計軟體大多為外購,對外依賴率分別高達90%、85%及70%。

  二

  痛點二:產品化能力較弱

  在高端裝備領域,國內實驗室原型設計能力並不落後,在高精密儀器和關鍵元器件製造能力上已逐步追趕,但產品化和商品化能力較弱,在實驗室技術、樣機、樣品與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之間,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小試與中試環節是決定產品化和商品化能力的關鍵,而孵化器是跨越從技術到產品化與商品化鴻溝的有效手段。小試中試環節始於科技成果的實驗室或專利形態,終於商品化、產業化形態。小試與中試所涉及的要素非常多,它並不僅僅是實驗成果的簡單擴大或放大,更為重要的是對原創技術的補充、完善和提升,解決裝備、工藝流程、系統參數、產品質量、環境保護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問題。而孵化器是集開發、生產、經營、服務於一體的經濟技術實體,可以集中高級技術人才,配備完善的機器設備、良好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吸引較多的資金投入,為較多的因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欠缺、設備不完善而無法中試的企業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場所,解決企業中試所面臨的物質環境問題。

  

  科技成果轉化流程圖

  智能製造創業企業對專業孵化器的需求強烈。相較其他領域的創業企業,智能製造創業企業對於技術支持、供應鏈管理、檢測檢驗、融資等專業化特色化的服務需求更為強烈,這主要基於如下原因:一是智能製造創業企業對供應鏈的要求很高。從產品設計創新門檻,到線上和線下、代理商、實體店等線上線下渠道和生產商、供應商等產業鏈環節,以及在融資、拉用戶等系列問題上都在考驗著智能製造創業企業的執行力與渠道建設能力。二是智能製造的試錯成本很高。智能製造對工藝以及品質有較高要求,產品從立項、研發、營銷、推出市場的過程周期較為漫長,不允許有試錯的機會,這樣一來,就不可能做到快速迭代,快速迭代無疑會導致產品質量問題頻頻發生,影響質量口碑,進而危機整體的品牌。三是投入較高。智能製造的創業門檻相對較高,往往需要較大的研發投入費用,這要求創業企業具備較強的資金基礎以及融資能力。

  我國孵化器專業化發展趨勢明顯,但普遍存在專業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首先,專業服務能力不足。專業孵化器,顧名思義就是要具有特定的專業技術背景,擁有相應技術專家綜合把控,擁有相應的專業管理團隊,因而要比一般的綜合孵化服務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但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孵化器軟體服務能力較薄弱,除提供場地出租、物業管理及代辦入門這些基礎服務外,缺少技術服務、創業輔導、投融資、人才培訓等專業化的增值服務。

  其次,專業資源整合力不足。專業孵化器相對綜合孵化器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由於專攻一個行業,具有技術、人力、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專業孵化器有能力整合業內技術領先的研究機構和規模較大的企業共同建立技術服務平台,這些機構和企業在行業內的資源協調能力也為孵化器提高了專業服務水平,使孵化器易於實施技術研發,便於知識溢出與技術共享,利於加速產業調整,促進產業升級。但目前我國大部分孵化器與資本、中介、人才、市場等創業要素結合不夠緊密,整合社會資源能力不足。

  第三,產業集聚力不夠。由於專業孵化器的專業分工帶來的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空間集聚,加速了產業集聚,快速形成了集群效應、擴散效應,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但目前我國很多孵化器缺乏高素質、有經驗、有專業能力的管理人才,使得孵化器運營效率不高、孵化效率不高,沒有實現作為區域新興產業發源地的原初功能定位。

格外小心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沙發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4-23 12:17 | 只看該作者
  三

  痛點三:梯度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

  無論是智能製造新產業的發展還是傳統製造業智能化升級改造,都需要合理的人才梯次結構支撐,這既需要科學家,還需要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工程師和產業管理人才,而目前我國的教育培訓體系還不能滿足這些需求。

  1. 智能製造人才總量短缺

  根據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聯合發布和《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未來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將面臨大量的人才缺口。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和電力裝備領域的人才缺口都將超過900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新材料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00萬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人才缺口將達103萬人;航天航空裝備、農機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三大領域都面臨40萬人以上的人才缺口;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人才缺口將達26.6萬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缺口將達10.6萬人。

  

  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從企業實際發展的需求來看,《世界經理人》雜誌在《中國製造企業智能製造現狀報告》[1]調查中指出,近三成受訪企業認為,使用智能設備生產的最大難題是人才,擔心現有的基礎措施或是人才無法配套、適應這些新的智能製造生產流程;因為機器換掉的不僅僅是出賣體力的簡單工人,企業需要的是技術工人,特別是能夠獨立操作各種智能機器人的工人和維修機器的高級技術人員。越來越多企業面臨「設備易得、人才難求」的尷尬局面。

  [1]該報告對近200家製造企業分別從智能設備製造和智能設備應用兩個角度進行了調研,涉及領域包括機器人、智能儀錶與控制系統、數控機床、智能專業設備、汽車產業以及石化能源等行業。

  2. 人才梯度建設待完善

  智能製造變革了企業的專業崗位設置,但對應的專業人才培養卻處於缺失狀態。隨著智能製造的發展,一些傳統崗位在生產中的作用將逐漸弱化,甚至消失,例如:晒圖員崗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數字化建模、精益專員、逆向造型、3D列印、精密測量與檢驗崗位越來越重要。這些崗位目前在高校範圍內並沒有對應的專業,崗位員工主要是企業自我培養。又如,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需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機器人製造廠商需求,包括機器人組裝、銷售、售後支持的技術和營銷人才;二是機器人系統集成商需求,包括機器人工作站的開發、安裝調試、技術支持等專業人才;三是機器人的應用企業需求,包括機器人工作站調試維護、操作編程等綜合素質較強的技術人才。但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人才缺口20萬,並且還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目前的教育培訓機制難以滿足智能製造對複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智能製造所需的專業知識分散在不同的專業中,培養適應智能製造生產模式的複合型人才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根據《中國製造2025》規劃給出的相關政策, 2017年將迎來大範圍的設備改造,製造類規模生產企業將有一半實現全自動化生產。產業轉型升級對不同工作崗位人才崗位能力要求有所變化,要求技術工人既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要具備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複雜問題的創新能力。隨著國家有計劃地進行傳統製造企業數控化、信息化、智能化、工業機器人、3D列印等智能裝備的普及,員工還要具備對企業生產過程的分析能力。而目前我國的教育與培訓導向卻是過分細分與專業化,難以滿足智能製造對專業性、通用性、融合性技能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

  智能製造高端人才儲備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智能製造創新的載體是人才,技術創新的實踐最終要落在高端人才的創新實踐之中。但目前,我國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高技能人才和領軍人才緊缺。以人工智慧為例,根據《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中國資深人工智慧人才數量與美國差距顯著,10年從業者僅佔38.7%,而美國的10年以上AI從業人員比例達到全球最高的71.5%。但中國人工智慧人才也有其優勢,即高學歷者眾多,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才佔比達到62.1%,領先於美國的56.5%。這意味著中國人工智慧人才雖然比較年輕缺少經驗,但學歷高、接受能力強,後續潛力不容小覷。

  四

  痛點四:缺乏商業化的產業基金支持

  智能製造的發展、企業的智能化升級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目前仍普遍存在著政府引導性產業基金不健全,企業普遍感到融資渠道不暢,新創企業所需要的早期投資、企業資源整合所需的併購資金均顯不足等問題。

  1. 智能製造企業融資需求大

  智能製造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資金規模與實力是智能製造行業的重要壁壘之一。以智能製造裝備為例,智能製造成套設備涵蓋研發、設計、生產、安裝、調試以及客戶驗收等多個階段,項目實施周期一般較長,一般產品生產周期短則幾個月,長則超過一年,而新開發產品的周期更長。在業務結算方面、智能製造裝備企業標準零部件採購中,主要採取貨到全額現款結清方式,而銷售客戶一般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包括預付款、發貨款、驗收款、質保金等,貨款回收周期較長。因此該行業企業一般均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而且越是在業務快速發展階段,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越大。

  智能製造企業融資需求集中於研發、擴大產能、市場拓展等領域。2016年,某第三方調研機構曾對50家智能製造企業展開抽樣調查,抽樣範圍涉及元器件製造、設備組裝與系統集成、設備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調研報告顯示,絕大多數智能製造企業存在融資需求,且融資需求主要分佈於2000萬—5000萬元之間,融資后的資金主要用於長期投資,包括研發投入、廠房建設、擴大產能、市場推廣和市場併購等領域。

  2. 智能製造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問題

  根據《世界經理人》雜誌發布的《中國製造企業智能製造現狀報告》,我國 87%的企業承認其生產線應該用工業機器人改造生產線,以應對人力成本上漲,其次是希望通過加強研發,提高附加值。但在實際中,約90%的中小企業智能製造實現程度較低。其原因在於:

  第一,智能化升級成本,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中國大部分企業,目前仍舊停留在工業2.0及工業3.0階段,智能製造則屬於工業4.0階段,從2.0、3.0跨越到4.0,意味著需要投入大大量的資金去做生產設備及運營流程的改造,而我國中小企業卻普遍具有資金數量少、資金流轉快、融資難的特點。因此,一般的中小型企業是難以承擔智能化升級成本的。

  第二,企業用自有資金進行智能化升級,自身資金儲備有限,難以快速實現智能化升級。根據德勤調研的相關數據顯示,年收入小於5億元人民幣的企業中,50%的企業在智能化升級過程中採用自有資金。這決定了企業不可能快速的投入到智能製造的升級之中,而只會是漸進式的投入。

  第三,企業缺乏融資渠道,銀行與資本市場都恐擔風險,不願意放款及投資中小企業的智能化升級。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年收入小於5億人民幣的企業中,用於智能化升級的資金,銀行貸款和資本市場融資各佔11%,企業收入規模大於5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其智能化升級資金來源中自有資金佔67%,銀行貸款佔比25%。由此來看,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資源的難度相當大。大多中小企業只能是將有限的自有資金投入到智能化建設之中。

  第四,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尚可,但並未發揮出應有的槓桿作用。根據德勤研究給出的數據,截止2013年,政府給予的企業智能化升級轉型補貼佔比已經達到了25%。在「互聯網+」與「中國製造2025」等相關政策推行以後,各地政府給予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的支持力度都在增大。但政府的財政支持並不能只局限於支持與補助,而更應該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幫助企業拓寬融資的渠道,形成多樣化的融資產品,如融資租賃、融資擔保以及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等。

  五

  小結

  受中美貿易摩擦刺激以及中興事件的影響,我國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等智能製造關鍵產業領域早日實現自主可控的急迫性再度顯現。面對當前我國智能製造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可以預期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對智能製造相關產業的支持力度,以及推動一系列的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措施,從而對整體產業發展形成利好。

  第一,智能製造相關政策設計與體制機制改革將會進一步加快推進並落地實施。2018年4月11日,發改委聯合科技部、工信部等八部門出台了《關於促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應用的意見》(發改產業〔2018〕558號),以加強對我國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可以預計,中興事件后,我國政府將產生更強的改革緊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將會進一步加快推進智能製造相關產業政策的完善和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更加有利於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以解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如國家近十幾年來,一直通過863/973/核高基等國家級科研計劃對關鍵器件進行支持,投入巨大,但真正能夠轉化為實際產品並量產的成果很少,其中關鍵一點就是科研界與產業界的脫節。實驗室測試通過並不意味著能夠量產,如何保證量產是需要從設計一開始就考慮的。但科研項目評審只要能夠提供幾顆樣片,演示出所需性能即可拿到尾款,這就決定了很多科研單位選擇的架構本身就決定了成果只能交差,而不能量產。

  第二,智能製造關鍵技術領域的國產化替代成為未來發展大勢。從長期來看,此次事件將促使中國加快智能製造前沿技術研發和薄弱環節的突破,以產生一批顛覆性的技術成果,包括在通信行業中5G技術和高速光電晶元、通訊晶元以及由此而延伸的新材料、關鍵元器件、應用系統等領域,以加速佔領技術高地和實現國產化替代。同時,在政策上也會加速支持和鼓勵自主研發商品在市場上的應用。比如在晶元領域,國產晶元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關鍵制約是沒有機會投入到市場中實用,從而進行優化迭代。因為晶元(尤其是通用晶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並不是說投入多少錢或者掌握了某項技術就能夠實現彎道超車,而是需要長期積累和持續迭代。

  第三,構建市場化的生態體系將成為我國搶佔智能製造發展制高點的關鍵舉措。在局部競爭優勢不強的情況下,系統化的優勢將凸顯出來,如蘋果的CPU性能不如英特爾,但它在技術鏈上的優勢卻能夠讓它霸佔手機市場。可以預期,未來我國將圍繞技術、產品化、人才、資金等關鍵短板要素,以市場機製為基礎,全面布局有利於智能製造產業發展的生態體系。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市場化機制,因為無論是技術突破,還是人才培育、資金投入,最終是為了出科技成果與產品化,而如果科技成果交易不了、產品化不了,所有的投入都是無效的。而時至今日,我國實際上依然未能真正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關鍵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機制,諸如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轉化、財稅體制、資金投入等。在我國《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中,明確把「培育智能製造生態體系」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出「不同領域企業緊密合作、協同創新,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智能製造發展生態體系,這實際上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推進智能製造的內生動力。由此也可以預期,以市場資源配置為核心的智能製造產業創新服務型的平台類企業將會迎來有利發展時機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19: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