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曾蔭權北大演講:從人民幣國際化談起(全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11-3-8 07: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年03月07日 香港新聞網

香港新聞網3月7日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早上(三月七日)在北京大學發表「香港在國家未來現代化的角色:從人民幣國際化和國家城鎮化談起」的演辭,以下為演詞全文:

閔(維方)主任、吳(志攀)副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有機會來到中國文化思想重鎮,來到美麗的未名湖畔,我感到非常榮幸,也心潮澎湃。回顧過去一個多世紀,北京大學和香港在國家的現代化追尋中,都曾經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現代化嘗試,只為追求兩個目標,就是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尊嚴。我們經歷過屈辱和挫敗,但意志彌堅。經過幾代人的奮鬥,特別是最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們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過我認為,國家當今、以至未來十年、三十年,最需要的仍然是現代化發展,仍然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在這個過程中,你們作為知識精英,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將繼續為國家發展肩負重任。

在國際局勢變動不居、風雲際會的今天,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亞洲,連繫國際,並享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不同領域都可以與內地加強合作,幫助國家進一步走向現代化、國際化。時間所限,今天我特別想跟大家談談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和國家城鎮化這兩個重要過程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

  人民幣國際化

2008年的金融危機猶如海嘯,席捲全球。範圍之廣、影響之深,說明金融市場的問題蓄積已久。近兩年的局勢發展,特別是美國第二輪量化寬蟆的貨幣政策,使我們清楚地看到:由於缺乏約束,美元在無限供應和有限償還能力之間存在矛盾。這必然導致金融市場不穩定。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國際金融新秩序的醞釀和重建,是一個重要契機。 2008年胡錦濤主席在二十國集團會議上,提出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主張。國際社會也漸漸形成共識,認為這是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措施,有助減少國際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以及降低國際貿易成本。

對中國而言,當前重點是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鼓勵人民幣逐步「走出去」。我認為,這項工作有幾種重要性。

首先,從國家自身的考慮,在對外貿易和投資交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可以減低對美元的依賴。 2010年,中國內地對外貿易總量達三萬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和內地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總和,也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然而,這些交易絕大部分都以美元進行支付和結算。內地企業不單需要承受匯率風險,結匯過程和管理也涉及相當高的成本。跨境交易限於以外幣進行支付和結算,是改革開放過程的階段性安排,人民幣在對外交易的使用需要逐步「正常化」。

第二,在加強亞洲區域的經濟與金融合作方面,人民幣也可以起到積極作用。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重心出現從西方轉移到東亞的趨勢。由於國際主要貨幣匯率大幅波動,區內貿易如果能夠更廣泛利用人民幣結算,不單可以降低匯率風險,也有利於東亞深化經濟合作,分享發展成果。

第三,在國際戰略的層面,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會有助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發揮的作用。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08年的GDP已經佔全球總量的6.8%,進口和出口分別佔8%和9%。然而,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定價和結算或者儲備貨幣,所佔的份額幾乎等如零。也就是說,我國在國際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並沒有在國際金融上反映出來。這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國家調配和使用其巨大財富應對國際形勢的能力。這是個需要處理的問題。

同時,人民幣要「走出去」,也需要讓境外企業與機構,可以通過一個人民幣金融平台,持有和融通他們通過貿易和投資交易所收到的人民幣資金。但是,中國內地的資本帳尚未完全開放。金融市場開放事關重大,必須謹慎推進。一方面,內地金融市場在金融監管、宏觀貨幣政策管理等方面,都與發達經濟體存有不少差異;另一方面,開放資本項目也是一把「雙刃劍」,既可引入資金促進經濟,也可以招引外來資金的衝擊和內部資金大量外流。目前內地金融機構仍然較缺乏國際競爭經驗。香港同時作為國家「國內」和「境外」的金融中心,正好擔當緩衝,化解國家在「走出去」過程所遇到的困難,發揮「試驗場」的角色,為國家金融戰略部署提供重要支援。

香港是個高度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多項制度優勢。例如,資本自由流動、法制和監管健全、市場運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機構高度國際化等。在上市融資方面,香港去年蟬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全球第一的位置。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緊跟倫敦和紐約之後,近年得分差距更少。香港也是亞洲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和亞洲第三大銀行中心,全球首100家銀行中有70家在香港營業。我們是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

借用我國高鐵的術語,香港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場是「無縫」接軌。也就是說,香港是我國境內一個完全國際化的金融中心。香港是國家一部分,兩地目標和利益一致,容易就金融合作達成共贏協議。同時,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嚴格區分,擁有自己的貨幣和金融體系,是國家金融安全的防火牆。

這些條件讓香港可以擔當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驗場。自2004年以來,香港逐步建立了內地以外最具規模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的大原則是與國家的資本帳開放步伐配合,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和內地在岸市場的循環和互動,以支持貿易、投資等實體經濟活動。

  隨著中央去年6月加大了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和範圍,香港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量由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約40億元人民幣,增至下半年每月平均約570 億元。在人民幣貿易結算活動帶動下,香港人民幣存款顯著增加,去年底首次突破3,000億元。截至2010年12月底,一共有154家銀行參與了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平台,其中包括43家海外銀行。此外,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規模,2010年發債總額擴大至358億元人民幣,發債體由原來的內地銀行,擴展至香港本地和跨國企業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債券的年期也延長至10年。市場也陸續推出人民幣的金融理財產品。在未來,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會進一步擴展,人民幣在區內將獲得更廣泛的使用,影響力將大大提升。

今年初,內地公布了新措施,讓境內機構可以使用人民幣資金在境外直接投資。香港一直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平台和跳板,內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超過六成在香港投資或經香港投資到全球各地。新措施讓內地企業可以通過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進行有關投資,也可以利用香港多幣種、多功能的金融平台進行相關的融資和資金管理,有助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展望將來,國家的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理想的土壤。香港一定會把握機會,善用優勢,繼續擔當高效平台,推動人民幣進一步「走出去」。我們已做好準備。

有人會說:上海作為國家發展迅速的金融中心,同樣可以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我認為這是滬港金融合作與互補的問題。上海是內地的龍頭金融中心,與香港並不存在直接競爭,更多的是協調互利的關係。 「在岸」的金融中介活動,是上海的強項,香港也一定全力支持,並會協助上海發展跨境國際業務。同時,香港會全力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配合國家資本帳開放和人民幣逐步面向國際的政策,這也離不開上海的支持。國家善用兩地的優勢,有助經濟全面和持續增長。長遠來說,香港與上海加強合作,可以推進國家各個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和國際化,達致多贏。

具體而言,在內地資本項目未完全開放之前,內地的資金融通肯定會繼續以人民幣為主要計算單位,外資包括香港的市場參與程度仍然有限,需要上海、深圳等致力發展「在岸」的人民幣業務。同時,由於目前資本項目還有管制,香港的作用是提供高效的金融平台和廣闊的國際網路,穩妥地推進人民幣離岸業務,幫助內地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

以下我轉個話題,談談香港在推進國家城鎮化的作用。

  國家城鎮化道路與香港經驗

香港是高密度城市,七百萬人生活在1 1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人口和商業活動都非常集中。香港也是全球有名的服務業中心,服務業佔GDP的92%。 2009年世界銀行發表《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報告,運用大量資料,比較各國城市化的經驗ff,提出「經濟越發達,聚集指數越高」的觀點。例如,2000年時,香港、日本、英國的聚集指數分別為99.8、90.9、84.4。法國和美國的指數是72.5和 71.9。中國方面,則只是37.2。這說明內地城市密度及城市化程度,都有大幅提升的空間。

世界銀行的結論有很大的啟發性。工業化產生供應,城市化創造需求,這是現代經濟必須經歷的兩個過程。長期以來,我國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據內地專家的研究,2008年金融危機時,我國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可以滿足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水平。但是,占我國70%左右的農村人口,人均收入只有700美元,說明總供應與總需求的不對稱,過去唯有依賴外需。這次金融危機后,為了應對外部需求嚴重萎縮,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大調整城鄉人口比例,通過加快城市化,來釋放巨大的內部需求。這是重大的舉措,是國家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新起點。

但是,城鎮化速度加快,可能侵佔農業用地,影響糧食安全。我國城鎮化其中一個可行方向,是選擇香港這種高密度城市發展的模式。高密度城市可減低基礎設施的投放,有利商業交往,增加商業活動的效率;但也有人會擔心大城市常有的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問題。事實上,香港和其他國際城市的經驗都表明,只要採取適當措施,這些問題都可以緩解。

香港在城市發展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雖然仍要面對不少問題,但也有不少值得與其他城市分享的地方。例如,香港的公共交通普遍被視為楷模。根據世界公交協會的調查,香港的交通成本只佔GDP的5%。與其他城市相比,倫敦的交通成本是GDP的7%,而休斯敦更是GDP的14%。除了成本較低,香港公交的現代化經營和管理,可以成為其他城市的參考。北大東門的北京4號線,由港鐵公司與北京合作,是按照港鐵的經驗和管理營運的範例。此外,港鐵公司正參與深圳4號線的建設。我想,我們把經營和管理的經驗貢獻分享,是參與內地城市管理髮展的最好方式,也有助推動國家的城鎮化,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香港也透過嚴謹的城市規劃和法例,致力保護境內的綠色地帶和海岸資源,所以城市密度雖然高,但郊野公園仍然佔香港面積達40%,這些山光水色就在市區周邊,市民前往非常方便,不但可以享受清新空氣,也可以舒緩平日的緊張忙碌生活。這也是值得與其他城鎮分享的「香港經驗」。

除了分享城市發展經驗,香港也借著投資和貿易,帶動內地城鎮冒起。香港與珠三角一直關係密切。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企業北移,使珠三角地區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 2003年,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也就是CEPA,其中主要目的,是讓內地對香港服務業逐步開放,透過競爭方式,帶動和提升內地服務業的發展。貿易和服務業的發展會為城鎮帶來更多人才,城鎮化也會使貿易和服務業更趨發達,形成良性互動。國家非常重視香港在服務業方面的優勢,自CEPA簽署以來,已經7次擴充合作範圍。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的開放領域,已經由開始的18個增至目前44個。除了金融、運輸、專業服務,還包括社會服務、公用事業服務等。最近十年,港資企業到內地投資,幾乎都集中在服務業。

香港正與廣東、澳門攜手推動珠三角城市群和建立優質生活圈,發揮我們在服務業、城市發展、社會管理方面的優勢,促進珠三角的共同發展和地區融合。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鐵路等重大建設,更使珠三角城市間的交通更加便捷,關係更緊密。

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城市,香港過去三十年參與並促進國家翻天覆地的經濟發展,也在變革歷程中由製造業轉型到高端服務業經濟。我剛才分享了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和國家城鎮化可以扮演的角色。我期待香港在「十二。五」期間,為國家現代化作更大更多的貢獻。

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是聯繫東亞和東南亞的重要樞紐。香港不但在國家現代化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也利用本身在區域和國際間的網路,幫助中國文化「走出去」,讓其他國家更了解中國。我歡迎各位同學畢業後到香港來,一展才華,與我們一同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獨特貢獻。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輩有幸,處身一個革新奮進的大時代,目睹國家和平崛起、經濟富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起步較晚,但無礙我們高屋建瓴,后發先至。在座各位都是國家棟樑,有才識,有抱負、有理想,而且跟香港一樣,你們每一個人都各有所長、各有特點,只要取長補短,吐故納新,一定可以貢獻國家,造福社會,不辱歷代中國學人的使命:就是共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謝謝大家。 (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7: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