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民日報:社會不公致國民「弱勢心理」蔓延

[複製鏈接]

478

主題

1432

帖子

627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沒事閑逛 發表於 2010-11-13 07: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簡評: 不可否認, 中國的問題還是很多的!

11/12/2010 多維新聞

中國社會上一般將弱勢群體的範圍定義為「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鎮失業、下崗職工」等特定人群。但是,在現如今中國的有車族、大學教授以及中等收入的白領等紛紛自稱「弱勢」,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日前,中國某大學校長說,僅僅靠工資,高校教師待遇太差了。隨即,有教授「曬收支賬」佐證:每月汽油錢多少、孩子學琴多少錢、旅遊多少錢等等,工資七八千元養不起家。甚至連開私家車的人都說自己「弱勢」。一位年收入10來萬的小建築公司管理曾人員也稱自己屬於弱勢群體,每到一個地方得先請有關部門的人吃飯。安排不好他們就故意找茬,讓你干不下去。不送紅包,項目就幹不成,「掙點錢,老難了」他說。

在2002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就正式使用了「弱勢群體」一詞。之後,社會上一般將「弱勢群體」的範圍定義為「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鎮失業、下崗職工」等特定人群。如今那麼多並不符合標準的人認為自己「弱勢」,原因何在?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實指出,界定「弱勢群體」主要有三個標準:按經濟學標準,弱勢群體的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徘徊在貧困線邊緣;就業不穩定,容易失業;工作條件惡劣;缺乏社會保障,等等。按社會學標準,則包括社會地位、社會融合度等特徵,比如一些職業雖然收入高,但缺乏社會尊重或者「難登大雅之堂」,從業者覺得被社會邊緣化;再比如很多大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和外界缺乏溝通,語言、文化等也不相容,心理上有孤絕感。按照政治標準,則涉及個人的權利權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受到社會的歧視等等。

「隨著經濟社會加快轉型,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都給人們心理帶來巨大的衝擊。」李實說,近幾年,雖然人民群眾整體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財富在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和個人之間的分配很不均衡,收入差距不斷加大,面對一擲千金的高收入階層,普通百姓包括白領階層普遍感覺經濟上受擠壓,社會地位快速下滑。「再比如,近幾年隨著資源向一些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企業集中,小企業的生存開始變得艱難,有遭受排擠的『不公平』感。此外,個別權力部門的『尋租』問題還十分突出,使一些經濟上獲得成功的『強勢』者仍然無助甚至缺乏安全感。」李實說。

收入差距加大導致的被剝奪感,社會競爭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對權力尋租的無助感,交織成全社會的「弱勢心理」。與其說弱勢群體在擴大,不如說「弱勢感」正在蔓延。

如果說,上述關注的是弱勢感」蔓延的弱勢群體,那麼真正在生活、經濟上的弱勢群體更應該給予關注,卻很少聽得到他們的聲音。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中國仍然有超過3597萬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許多城市底層居民生活困難。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很多中國人並不知道中國的窮人有多窮。」目前中國城市人口的貧困仍被嚴重低估,實際的貧困人口數,約佔總人口8%以上。

不僅是經濟上的「弱勢」。近年來,征地強拆、黑磚窯、工資拖欠等事件中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一方,全都是農民、農民工以及城市貧困居民等人群。

「真窮」的弱勢群體也想引起關注,但他們連這個權利都沒有。必須承認,目前,中國底層人群總體上沒有太多的話語權,表達的渠道極為有限。即使互聯網已如此普及,最窮的那些人可能摸都沒摸過鍵盤。偶爾有家境困難的人引起關注,多半是「幸運」地被網友拍了下來。這樣的弱勢群體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地位,他們掌握的資源少,他們的聲音在傳媒中越來越脆弱,電視節目的權貴化正在使這個群體漸漸「失語」。從傳播學意義上來說,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

暢通利益表達渠道,完善利益協調機制,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是扶持「弱勢群體」的重要方面。媒體話題一般追求新聞效應,甚至在篩選事實。在一個社會中,傳媒對平衡各方利益訴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社會公眾對弱勢群體的認識,乃至影響公共政策的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指出,多給弱勢群體表達利益的機會,媒體的責任重大。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必須建立利益訴求凝聚和表達的組織依託,即弱勢群體利益的代言者。比如積極穩妥地發展民間組織,充分發揮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等機構的作用,形成在政府領導下的協商對話制度、利益表達和博弈制度。

有關人士認為,中國當前社會的不公,集中體現在「權利、機會、規則、分配」四個方面的不公平;所以很多專家學者提出儘快建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4: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