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豆汁變身"北京可樂",小吃的洋名之惑

[複製鏈接]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8-7-24 17: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爆肚馮、年糕錢、乳酪魏、小腸陳、茶湯李……當流傳數百年、種類以千百計的老北京小吃遇上奧林匹克盛事時,給它們起個合適的"洋名"成了當務之急。

    從不久前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出爐,到日前傳出北京豆汁將被譯成"北京可樂",公眾對中國菜取"洋名"的關注一浪高過一浪。在重重困難與爭議中,老北京小吃的"洋名"之惑令人深思。


    「北京可樂」惹熱議

    為了讓奧運期間的老外吃個明白,位於北京后海衚衕深處的「九門小吃」為老北京傳統豆汁想出個備用洋名--「北京可樂」。這一中西合璧的新名字,一時間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

    「豆汁,可以直接譯成'綠豆煮的湯',但我們在考慮就把它譯成'北京可樂',這種翻譯簡短而又形象,可以藉助可樂的意象讓外國遊客記住豆汁。」北京「九門小吃」董事長兼北京傳統小吃協會會長侯嘉上個星期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侯嘉的意見並不孤立。大部分支持「北京可樂」的人都認為,給外國人沒接觸過的北京地域小吃起個他們熟識、親切的「洋名」無可厚非。「少一道語言交流障礙,首先外國客人不排斥了,才可能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才會喜歡。這也是用一種國際化的方式宣傳、推廣『中國製造』的辦法。」在北京某公司做企宣的徐小姐表示。採訪中,記者發現,「中國韻味只有在國際化軌道上才能走得更遠」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然而,相比之下,質疑「北京可樂」的聲音更為強大。中國傳媒大學的石喬說,如果將「北京可樂」理解成對老北京豆汁的一種國際化比喻,那麼這種比喻令人費解。「北京豆汁和可樂,口味上嘗不出半點相似之處,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比喻可能會適得其反。」

    公司職員關小姐對自己初嘗豆汁的經歷還記憶猶新,「一開始覺得豆汁又酸又澀,要慢慢品嘗,才能品出其中的獨特味道。」她說,「如果簡單地把豆汁翻譯成『北京可樂』,外國遊客很可能望文生義,誤以為它是像可樂一樣的甘甜飲料,『咕咚』一大口,結果可樂不出來了——恐怕這種趕時髦的比喻,並不是推廣老北京豆汁的好辦法。」不少網友認為,京味底蘊十足的老北京特色小吃,歷史悠久、地域性強,大可不必冒著失去民族文化特徵的風險去與國際接軌。



    「可口可樂在中國沒有因為要吸引中國人就翻譯成『美國豆汁』,因為他們堅持了其『可口可樂』的內涵。」網友「夜半歌聲」認為,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吃的文化」,外國遊客與中國民俗小吃「零距離」的同時,也要領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這需要讓這些老北京小吃在名稱上也能體現自身的精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9 0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