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誠邀蘇南蘇北自助背包七日游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4-7 1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暖花開,樓主遊興大發。

計劃在4月中下旬,赴蘇南蘇北作「尋根七日游」(自助背包游)。

路線:寧波(長途汽車)到江蘇宜興(儲安平故居、善卷洞、官林古鎮拜儲氏宗祠);

由宜興坐汽車到金壇(儒林鎮,住長盪湖儲雲崗開設的「湖畔農家」水上賓館,嘗大閘蟹、湖蝦,垂釣);

然後乘車赴鎮江,游金山、焦山,品嘗鎮江淆肉、鰣魚;

渡江到揚州,游瘦西湖,觀揚州美女;

火車到姜堰,住溱潼鎮,游溱湖、望海樓,嘗「溱湖八鮮」,拜曷儲巏墓;

火車到南通、海門,找孤獨打秋風……

由海門坐船到上海,解散。

費用:AA制。樓主給每人補貼33%。表現好的(自報公議,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補貼66%。民主選舉一人,補貼99%。

現在開始報名。

江蘇、安徽、江西同學,也可以直接到宜興、鎮江、揚州等候。

本人郵箱:jiakangchu@hotmail.com

jiakangchu@sina.com

謝謝~~

[ 本帖最後由 chujiakang 於 2008-4-7 15:16 編輯 ]
震驚的70碼。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沙發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4-7 15:22 | 只看該作者

預習:宜興善卷洞
















善捲風景區位於宜興城西南20公里的螺岩山中,雄偉壯觀,奇異天成,分上、中、下三層,宛如一幢石雕大樓,三國時稱「石室」。中洞有高達七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稱砥柱峰,側立兩旁的青獅白象,氣勢雄偉,維妙維肖。上洞冬暖夏涼,四季如春,雲霧瀰漫,稱雲霧大場。周圍鍾乳林立,形成了坐馬立羊、噴水烏龍、荷花倒影、白鶴蒼鷹等景觀,美不勝收。水洞是一條一百二十米長的地下溪河,水道彎曲、清涼幽深。船行其中,聽曲水流聲,看燈光倒影,如遊人間仙境;轉過三彎,眼前豁然開朗。舍舟登岸,綠蔭蔽天,使人神清氣爽。出洞處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中聳立著唐代司空李蠙所書的「碧鮮庵」石碑。重建的晉代祝英台「讀書處」英台書院,院內古樸典雅的園林建築與林立的怪石、搖曳的竹影、相互輝映。山上已恢復了圓通閣,拜斗壇,喜雨亭等景觀,並匹配以800米纜車和380米滑道。附近有三國孫浩時所立的國山碑,被譽為「江南第一碑」,被列為國家保護文物,雄峙山巔,蔚為壯觀。景區內有五千年善卷洞文史館(愛國主義教育展覽館)及旅遊服務中心,提供陽羨景區一條龍服務。一座三星級涉外賓館「螺岩山莊」座落在螺岩山腳,與善卷洞交相輝映。


善卷洞景區網址:http://hi.baidu.com/wanghongfa/b ... 8a538e8c5430c2.html

[ 本帖最後由 chujiakang 於 2008-4-7 15:25 編輯 ]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4-7 15:36 | 只看該作者

溱潼鎮

「莫道江南花似錦,溱潼水國勝江南」,這是一位詩人對古鎮溱潼的讚美,溱潼鎮地處江蘇省里下河地區,位於鹽城、南通、泰州三市交界處,長江水系與淮河水系在此交匯,是蘇北里下河地區的一個歷史重鎮,是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江蘇省百家名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江蘇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溱潼位於里下河地區的姜堰、興化、東台三市(縣)交界處,由古代凹陷地發育而成,面積0.54平方公里,四面環水,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葉輕舟。從境內出土的磨光石斧,可知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曾有人居住。
    南宋初年,泰州知州岳飛,曾駐兵溱潼村。明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泰州陳應芳繪製的《東下河水利圖》上,開始正式出現了「溱潼」地名,距今已逾400多年。
    早期的溱潼人,當是依靠著肥沃的土地和無垠的水域,過著農耕與取魚為生的日子,直至清康熙時,詩人吳嘉紀的詠溱潼詩中仍有「有船田父皆為漁,十口五口依菰蒲(菰:池沼里的草本植物,叫茭白)」的詩句。在漫漫的歷史長夜裡,這個小小自然村的農夫和漁民們,就這樣一代一代地生生不息。
    後來有人發現,在溱潼附近的河湖港汊里,在河床的水下,沉積的泥土不硬不軟,顆粒不大不小,黏性強,雜質少,是燒制磚瓦的好材料,於是就從水下取泥燒制磚瓦。相傳清嘉慶年間,每到夜晚,鎮里7座形似饅頭的磚窯上,高掛起7盞窯燈,人稱溱潼為「七星村」。
    晚清民國之際,溱潼鎮進入重要的商品經濟發展時期。此時燒磚瓦的窯,逐漸遷往位於鎮西南的湖西庄。由於溱潼居於三縣交界,附近姜堰、興化、東台所屬的里下河大平原,是生產小麥、棉花和水稻的糧棉之倉。加之,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極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規模棉糧集散地。清光緒末年,鎮上就開有糧行10餘家。隨後油米行、米廠、油廠、紗廠、水運、南貨、金融、通訊、茶館、飯店、旅社、浴室等紛紛在小鎮上興起。上世紀20年代,糧食市場高峰時,夏季每天的糧食交易超過三四萬擔,販糧的船有二百多條,浙江寧波、上海、天津等地的麵粉廠,有專人駐鎮溱潼收購小麥;秋季水稻市場更加興旺,買稻加工大米的米廠多達30多家,糧行最多時有83家,從業人員上千人。
    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鎮區新的變化。小鎮上的人家開店、辦廠后,手裡有了錢,他們一方面投資教育,讓子女們上學讀書,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一方面就大力興建住宅,向安居樂業的目標前進,大規模的鎮區建設這時便進入了高潮,一座繁榮富裕的溱潼鎮也就在此時建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溱潼鎮,幾乎就是這時的老樣子,而現存的大量古民居,從結構、材料、工藝等方面鑒定,也差不多全是這時所建造的老房子。
    隨著時代的前進,在陸上交通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在一些未能與時俱進人為的主觀因素影響下,這座曾經風光無限的水上明珠,被漫天水面上的濃霧所籠罩,淹沒在昔日湖光水影里。經濟發展滯后,鎮區面貌依然,百十年沒有變化,好像被定格在上世紀初的時空中。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恰恰就在這沒有變化的背景下,極為難得地保留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歷史古鎮。



    溱潼鎮鎮區面積很小,只有半個平方公里多一點。上世紀初,異常繁榮的商品經濟,將鎮區建設推向了鼎盛時期。在這極為有限的地盤上,竟然容納了那麼多的商行、店面和住宅,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在這裡以水為鄰街河並列的水鄉風格,以長巷為主經緯分明的鎮區布局,以院落為特色緊湊小巧的民居,無不凝聚著當時建設者們的聰明才智。
    溱潼是一座與水為鄰的島鎮,鎮周圍全是水,水包圍著鎮,鎮依靠著水,無數的碼頭和糧行就建在鎮四周的水邊上。現在我們走進溱潼,所見到的水泥路面大街和仿古商業大樓處,原本也是一條東西流向橫貫全鎮的夾河,河上曾架設過3座造型各異的拱橋。過去大大小小裝滿稻麥的運貨船就來往穿梭於夾河之中,夾河南岸是一條名為竹河街的東西大路,沿河是一家接連一家的竹行。水鄉船篙、農具、漁具多用竹子,需要的毛竹多。從宜興和江西等地購進的毛竹,像一片又一片竹林依靠在河岸邊,河面上一個接一個竹排,有時甚至阻塞運貨的河道。
    夾河北岸是一條叫作口街的沿河小街,街南為傍河而居的店鋪和民居,街北就是與夾河平行鎮中大街店鋪的後門。這條長約1華里的鎮中大街,是溱潼經濟的中心。街上條石鋪地,街面不寬,兩邊店鋪的員工可相互交談,街兩側是各色各樣的店面,南貨、北貨齊全,吃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溱潼附近農夫撐船來到鎮上,船停在夾河裡,全都在這條街上買商品,滿街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以至於有人將溱潼稱為「小上海」。
    遺憾的是建國后,這條鎮上重要的最具水鄉韻味的夾河逐漸被填埋,而與河並列的大街,又在前幾年被拆除,建造了寬闊的水泥大路,路兩旁蓋起了名為仿古,實與溱潼當地古建築風格相去甚遠、體量偏大、高度超群、色彩過於鮮亮的商業樓。如果還是以前的河與街,稍作整理,與現存鎮內的大量古民居一起,就能與江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名鎮相媲美。所幸的是拆建比例就全鎮來說極小,而且並非沒有恢復的可能。
    溱潼的巷子布局合理,有縱有橫有彎曲,經緯分明。全鎮以縱向小巷為主,從東向西一條又一條有規律地間隔排列。這些縱向巷子的巷口都開在大街上和大街相接,大致以大街為界,街南的巷子向南延伸,街北的巷子向北走去。又因地塊而異,長短不一,最長的慶雨巷約有500米。在大街兩側與大街平行的是東西向橫巷,其數量雖然較少,但起著聯繫縱向巷子溝通全鎮交通的作用。此外在靠近鎮邊緣的地方,還有一些曲曲彎彎大小不等的小巷沿河而建,俗稱十八彎的建設巷就是典型實例。
    溱潼面積較小,而溱潼的巷子特多,以前有人粗略統計過,加起來總共有百十來條。溱潼巷子多數小而窄。位於綠樹院巷西頭最窄的一條巷子寬不足1米,對面來人無法交會,只好有一人退讓才能通過。可因為巷子的數量多,人行其間能很快得到分散,這就很自然地解決了巷小人擠的困難。
    在縱、橫相交的巷子轉角處,住戶人家都自覺地將自家的牆角抹去,為的是讓肩挑貨物的來往行人順利通過,既撞不到自家的牆又方便了他人的走,於己方便於人方便,有人將此舉稱之為「左右逢源」、「和氣生財」。
    縱向巷子的南北兩頭,聽說都曾設有可以開關的貢(共)門,每到晚間,巷內各戶門前都掛起燈籠,家人回來后就將燈籠取下,待巷子里燈籠全都收拾進去,兩頭巷門關閉,全巷人安然入睡。
    住在南北向巷子的人家,為了主體建築面南,大多為山牆對著巷子,小巷兩邊山牆接著山牆磨磚駁縫,美觀而又防火;而住在東西向巷子內人家,或大門或后牆對著巷子,立面上高低有差,形式上多有變化。這裡的巷子多用麻石鋪地,石下暗溝排水,雨止巷干。
    溱潼人愛清潔,巷子里不管晴天雨日,全都乾乾淨淨,步入這深深小巷,整潔而通暢,你來我往,寧靜而安詳。這裡沒有現代都市的雜訊和塵灰,沒有堵塞的交通苦惱和心煩,便利幽靜,貼近自然,貼近生活。
    位於溱潼大街上的住宅,為前後多進的連家店。前面是迎街的店面,後面就是店主人的住家,兩進房屋緊靠一起,中間不設天井,用天溝排水,為的是不浪費地方。而在數以百計小巷內的民居,則更是一戶挨著一戶,緊密相連。各家各戶多以院落為單位,單門獨院。院落形式多樣,因地制宜。
    簡單的院落為3間正屋,1間廚房和1簡易門樓;稍好院落內在其中再加1間廂房;也有的院落為1間門樓1間廂房和3間廳屋及3間照廳;最好的大戶人家則由照廳、廳屋、穿堂、堂屋前後多進,外加廚房、廂房、書房等多個院落組成的大型建築群。鎮上人習慣把在正屋兩側建廂房形成的院落叫四關廂;一側建廂房,另一側砌圍牆的叫外關廂;而在天井內建廂房連著正屋的則叫做內關廂。
    無論是哪種院落,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自我封閉,自成一體互不干擾,但又家家相通,戶戶相聯,往往前面一家的后牆就是後面一家天井前的圍牆,左側人家的西山牆,就是右側鄰居的東山牆。房屋建築的彼此關聯,互相依存,天長日久之後,便形成了鄰裡間多有照應,和睦相處,相互關心。
    溱潼民居沒有雕樑畫棟,沒有翹角飛檐,梁架簡樸,裝飾無多,崇尚樸實,不事奢華。這可能也與水鄉人生活習慣和建房的理念有關。溱潼當地出產的磚瓦,土質細膩,色澤相同,規格一致,經久耐用,是建築房屋的好材料,砌成的磚牆青灰勾縫,看上去特別的舒服。這裡的磚,又是用於磚雕的最佳材料。
    鎮上各家門樓都用磨磚一層一層向外挑出,精工細作,美觀大方。多數門上有磚雕「福」字和「喜鵲登梅」、「桂樹蝙蝠」的圖案。少數院內還有磚雕儀門和正對大廳的磚雕照壁,內容有三國水滸人物故事,漁樵耕讀情節,吉祥如意的福、祿、壽等等。鋪在室內的地面,是特製大方磚。有的於方磚四角下置陶盆,不但防潮,而且人走在上面能發出空響,名叫響廳。
    房屋全是小木作,榫卯結構,抬梁式或穿斗式,無雕刻和彩繪,也不用油漆,只少數梁頭刻著花紋,廳屋當心間格扇的裙板上則往往有精雕細刻的「八仙人物」、「四時花卉」、「松竹梅蘭」圖案。
    為了增加房屋的美感,溱潼民居在細磚砌築的屋脊上,別出心裁地進行了打扮,即在脊的正中及起翹的兩頭,用青灰堆塑出立體的荷花、蓮、藕、螃蟹,松鼠、葡萄,福祿壽三星等圖案,生動活潑,惟妙惟肖。抬頭望去,屋脊上的一堆一堆的灰塑,成了一道水鄉特色頗濃的風景線。
    溱潼現存房屋中,除有1座具明末清初風格名為綠樹院的廟宇和溱湖街38號、小溱湖巷2號、東橋巷43號等幾處清代早、中期建的房屋外,幾乎全都是上世紀初商業興起時建造的瓦房。從高處俯瞰遍布全鎮約有2萬多平方米的古民居,一色的青磚黛瓦,一樣的兩披水硬山屋面,整整齊齊,排列有序。溱潼民居開在巷子中的大門,相對兩戶不允許大門對著大門,這家房屋上屋脊也不允許對著那家已建的大門,實在無法避讓,則要砌一面馬頭山牆擋住對方,正對著巷子的牆,都立有一塊「泰山石敢當」的石刻,房間朝北的一面都不設窗等等,所有這些,都體現出這裡民居的個性,保留著當地建房的民風民俗。
    溱潼鎮內古建築房屋開間一般都小,多數人家的房間僅能安下一張木床,屋脊大多不高,屋檐尤其低矮,一般在2.3米左右,這樣的體量和高度,為他處民居所少見,可有效地利用土地,加大建築密度,在有限的空間內能建造更多的房子,因而民居小巧經濟,建築特別緊湊。由於民居間的房子前後左右連在一起,左鄰右舍間相互約束,相互牽制。一家修理房屋時的施工腳手,往往要搭建在另一家之中,鄰裡間和睦相處,互相關心支持。在這當中,沒有人想把建好的房屋擴大一點,增得高一點,因為會影響別人。居住在這裡的居民,他們彼此約束,關係極為融洽。基於這樣的原因,當一個街巷的房子建成后,也就會從此固定下來,這就使溱潼民居能在一個較長階段相對穩定,也是我們所說古鎮定格在歷史時空的重要客觀原因。
    古代民居是溱潼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就從這些保存著的民居中,相繼走出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名人,也就在這些古民居里,迎來過不少的文人墨客。在溱潼的大街小巷裡,至今仍保留往日諸多的信息,流傳著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保護了這些古街巷和古民居,也就保護了溱潼光輝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古鎮溱潼從遠古走來,飽嘗過數千年農耕和捕魚的艱辛;進入清代以後,經歷過制磚窯膛火焰千萬次熔煉;上世紀初,創造過商品經濟發展階段特別的輝煌。今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溱潼,是一座美麗的水鄉小島,未有多少改變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古鎮。
    唯物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中前進,世界上任何事物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我們所說的定格和不變,只是相對於大拆大建、全部推翻過去重新建設、從形式到內容的徹底改變。實際上溱潼人家從室內的陳設,到生活設施也都在改變,都在向著人居更舒適的方向變化和發展。但這種變化沒有割斷歷史,而是繼承和保留小鎮建築和歷史文化。
    溱潼鎮保護和開發的潛力很大,鎮區面積小,又處於四周是水的包圍之中,只要適度疏散鎮內人口,拆除新建的一些雜亂建築,增加配套生活設施,逐漸修繕和整理現有的民居,小鎮就會恢復到歷史的原樣,就會重新煥發昔日的榮光。目前溱潼鎮的領導和居民已充分認識到古鎮的價值,開始整治修復,綠樹禪院、民俗風情館、院士故居、茶花書屋等已作為景點對外開放。伴隨改革的春風,彰顯中國溱潼會船節盛名,開發古鎮溱潼的旅遊,發展溱潼經濟前程無限。在未來的新一輪的發展中,溱潼充滿了無限希望。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4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4-7 15:41 | 只看該作者

【漁家蟹舫】 儲雲崗





長盪湖,又名洮湖,位於金壇市境東南部9公里處,跨金壇、溧陽兩市,系古太湖分化湖之一。古時水面較大,北至金壇建昌,南至溧陽南河,南北逾50公里,故晉時即有長塘之名。今日湖面約8500公頃,大部分在金壇境內。酈道元《水經注》稱此湖為「五古湖」之一.屬太湖水系。洮湖向為金壇遊覽勝地,「洮湖夜月」曾被列為金沙(金壇)八景之一。此湖以澄藍為底色。湖內片片漁帆,葦葉蕭蕭,芳草萋萋,景色秀麗。人文古迹主要有湖底石板路、湖頭古井、周舍(三國時周瑜安營紮寨於此)、白米糖、普門禪寺等。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5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4-7 15:52 | 只看該作者

儲巏史料有大量新發現

儲巏(1457-1513),明天順正德年間人,字靜夫,號柴墟。他本是海陵區一個平民,憑科舉進身,曾任過戶部右侍郎(主管全國官員考核、選拔)、吏部左侍郎(主管全國財政),官至三品。儲巏死後,謚號為「文懿」。
    儲巏雖然離開我們已近500年,但民間百姓至今津津樂道斯人的「5歲過目成誦,9歲能寫文章」、「三元及第」、「為官清正」、「割股療母」。儲巏後裔經過3年挖掘整理,重修了《泰州儲氏支譜》第三版。9月3日,儲巏海內外後裔30名代表匯聚海陵,舉行我市首例家譜開譜慶典和祭祖儀式。新家譜中編入了大量新發現的有關儲巏的史料,一代名人重新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儲巏遺墨和王艮手跡

《明史》記載,儲巏自幼聰慧過人,5歲過目成誦,9歲能寫文章,號稱「神童」。儲巏不但為官遍歷兩京,清政廉潔,他的著作也很豐厚,曾留下著名的《柴墟文集》。但這部被載入史冊的名著,到底有多少卷,具體有哪些內容,卻鮮為世人所知。
清代朱琰編輯《明人詩鈔(續集)》,曾說到「讀明詩者不可不知文懿」,評他寫的詩「恬淡平雅、灑脫清遠,有陶潛、韋應物的風致」,其中收錄了他的《寶坻郊行》、《柴墟閑行》等詩。
儲氏的39代後裔儲有勛現居住在海陵區,他告訴記者,儲氏祖傳一部明刻版《柴墟文集》孤本。《柴墟文集》16卷,收集了儲巏從政期間所寫的《皇朝政要》20卷、《奏章》10卷、詩詞1200首及傳記《廣陵十先生傳》等內容。雖腐蝕,仍保留15卷。民國初年,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在泰州看到了這套《柴墟文集》,連夜悉卷奉讀。後來,他幫助儲氏後裔複印了10套《柴墟文集》,並為複印件寫跋語。目前,海內外幾個嫡系後裔各珍藏了一套當年的《柴墟文集》複印件。
據泰州博物館館長汪維寅和專門從事文物研究的黃炳煜介紹,儲巏留存於世的墨跡不多,泰州博物館至今只收藏了署有儲巏名的詩二首,其他博物館也鮮有收藏。《泰州儲氏支譜》三修版收編了儲巏遺墨4幅,分別是五言律詩《柴墟閑行》、七言絕句《自柴墟歸海陵》和七言律詩《送若水陳文學》、《晴朝漫興》。
另外,新譜中添補了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讀了《柴墟文集》后,所寫跋語手跡:「鄉前輩儲靜夫先生,由解會名元出膺戶部郎中,守正不阿,尚書耿九疇畏憚而器重之……今讀數章,已窺全豹,先生其吾鄉之完人歟。」
儲氏開譜慶典上,汪維寅和黃炳煜一致認為,這次能從儲氏譜中發現其新遺墨,值得欣慰,尤其還有王艮的跋語手跡,為我們研究地方史又提供了一份寶貴的佐證史料。

馬稅、鹽稅與光孝律寺

儲有勛告訴記者,修譜時只摘錄了《柴墟文集》部分與地方有關的佚史。如儲巏與泰州的馬稅、鹽稅和光孝律寺等有關的內容。
如《柴墟文集》第12卷《馬政議事》中有關泰州馬稅的記載:正德丙寅年,儲巏時任吏部左侍郎,聞悉泰州每年上繳朝庭800馬抵算馬稅。儲巏了解到,當時泰州因為不適宜養馬,每年都是將馬寄養到安徽宣州。由於馬寄養地很遠,泰州養馬成本相對很高,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儲巏奏章議馬政四事,請求正德皇帝減免泰州馬稅,得到了「恩准」。
《柴墟文集》中,儲巏也提到了泰州的鹽稅。嘉靖年間,泰州產鹽量居全國之首,泰州一帶的百姓基本以產鹽為生,鹽稅也比較高。有一年,適逢災年,泰州產鹽量大減,而當年鹽稅未減。儲巏巡視江淮一帶時,路過泰州,百姓紛紛向他上書不堪承受繁重的鹽稅之苦。儲巏查悉情況屬實后,當即差人送函給泰州太守王克承、泰州縣令汪憲副,希望他們關心泰州人民疾苦,減免百姓當年鹽稅,「散利罷征,民無所苦矣」。在儲巏的關注下,泰州當年減免百姓鹽稅20萬銀兩。
據長期從事泰州佛教文化研究的范觀瀾介紹,泰州光孝律寺,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宋朝、清朝時,不少文獻都有關於光孝律寺的記載,唯獨明朝對其記載甚微。而這次儲氏新家譜,收錄了儲巏與泰州光孝律寺有關的資料。記載顯示,正德年間,儲巏與當時的光孝律寺住持然僧大和尚交情甚密,兩人經常吟詩互和。正德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然僧圓寂歸天,儲巏特作五律悼詩:「……院日留殘局,爿楓掩斷編。西林耆宿盡,懷舊一凄然。」范觀瀾說,這一發現,可謂填補了光孝律寺在明代記載史上的空白。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6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4-7 16:18 | 只看該作者

金壇茅山風景區







茅山位於江蘇省的西南部,常州的西部,距常州大約60公里,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宛如一條綠色蒼龍橫卧於江蘇省句容、金壇、溧水、丹徒、丹陽五大縣(市)之間。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 雖不算高,但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風景區1986年被省政府年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1995。同時,她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歷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與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輝。  

      茅山風景區有四大特點:

一、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還有眾多星羅棋布的廳岩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種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風格。

二、茅山以它的道教聖地而著稱。茅山成為道教上清派的發祥地,被後人稱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譽。

三、茅山還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茅山被毛主席列為全國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

四、茅山是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地點,六七千名常州知青這裡留下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和熱誠,為茅山的開發留下了不可磨來的功績。

    大茅峰,系茅山主峰,位於積金峰南,海拔372.5米。登臨其巔,東望太湖,雲水蒼茫;西觀赤山,煙霧縹緲。元代詩人僧惟則在《登大茅峰》一詩中寫道:"白雲剪作瑤台雪,寒旭蒸開玉洞花;山北山南看更好,炊煙朵朵是仙家。"峰頂觀雪又是一番情景。明代笪昕在《大茅峰看雪》中寫道:"一夜高雲四幕凝,西風吹雪雪如崩;花飛福地三千里,人在瑤峰十二層。"《茅山志》載,玄帝命東海神埋銅鼎于山頂,入土八尺,用盤石鎮壓。山巔常現神光、天燈,左有龍池。漢建石壇石屋和三茅君石像,南朝齊梁間易為殿宇。元延三年(1316年)建聖觀,專祀大茅君茅盈。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名為九霄萬福宮。

    二茅峰,位於積金峰北,海拔301米。是定錄真君茅固鵠集之峰。元延三年(1316年)建德觀,專祀二茅君。觀之殿宇已毀,現遺址上留有四塊殿柱基石和磚瓦。

     小茅峰,位於二茅峰北,海拔267.9米。是三官保命真君茅衷鵠集之地。元延三年(1316年)建仁觀,專祀三茅君。殿宇已毀,僅存遺址。明代詩人王鏊對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的景色在《登茅山絕頂》中作了這樣的描繪:"大峰小峰連中峰,當天削出青芙蓉,一朝忽立九霄回,百丈已度千岩先岩重。思昔飆輪同駕鶴,只今雲氣猶成龍,遙遙長史利用復何處,欲向華陽洞里逢。"

     抱朴峰,位於大茅峰東北,海拔288米。葛洪曾在此修道煉丹。建有抱朴庵,葛洪丹井,明代仍在。詩人屠勛在《題月淵堂》中寫道:"野人春暇說茅山,處處青林抱碧灣,城雉遠分雲縹緲,岩花不動鳥間關。五更風雨春將老,半日程途客未還,行愛葛洪丹井在,屐痕猶帶鮮苔斑。"

     積金峰,位於大茅峰和二茅峰之間,海拔271.5米。因山上樹木花草繁茂,深秋黃葉紅葉相間,遠眺猶如黃金覆蓋,故名積金峰。峰上連石縱橫,猶如遍地積金,也是積金峰名來源之一。清代胡虞允在題《積金峰》詩中說:"萬仞嶙岩紫翠林,三峰隊里矗高岑,中天不斷山浮玉,疊石渾疑地積金。"元符萬寧宮就在積金峰之南。

     五雲峰,位於積金峰東南,山峰險峻。據傳說,三茅君曾各乘五色彩雲在峰頂上空觀看容山八景,后峰巔常有五色雲彩出現,故名五雲峰。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建觀,南宋時敕為五雲觀,后因年久失修漸毀。

     良常山,位於小茅峰北,舊名北垂山,海拔113米。據(茅山志)記載,秦始皇登句曲北垂山時,曾埋白璧一雙,深七尺。群臣讚歎道:"巡狩之樂,莫過於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乃改北垂為良常山。在秦璧埋藏處,有盤石覆坎。李斯曾刻書於壁:"始皇聖德,平章山河,巡狩蒼川,勒銘素壁。"

     金菌山,位於積金峰東。《弘治句容縣誌》載,此山礦藏豐富,有金可采,入土不過一二尺。元代書法家、詩人趙孟游此山時曾留詩一首:"結茅依菌山,焚香候芝蓋。真靈幸憫我,冠佩時來會。"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9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1
7
藍葉 發表於 2008-4-11 03:16 | 只看該作者
功課做的很認真嘛!5555......想去去不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26

帖子

4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46
8
sixpedhy 發表於 2008-5-12 23:05 | 只看該作者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at firs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16: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