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山寬水窄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篇經濟評論:《中國的官辦經濟--世界上最怪異的經濟》

[複製鏈接]
21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6:14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二)氣可鼓不可泄

改革開放前僵化的經濟政策的直接後果就是「窮政府」。論起成就來自然是有得可說的,基本的工業體系有了,兩彈一星有了,人口增長壽命大幅提高。但這些成就是與解放前極差的狀況「縱比」,如果與周邊地區進行同時期的「橫比」,就會比較為難,一般就只能與壞典型印度對比。印度恰好也是是吃了僵化的虧,政府什幺都管制,搞得經濟沒有活力。中國政府自己總結說是「農輕重工」比例極不合理,「重的過重」,意思是說重工業比例太高,忽視了其它產業。這不是說「重工業優先」錯了,而是比例極不合理,全社會運行效率不高,對重工業本身的發展也不利。在計劃經濟的範疇里,「農輕重工」的比例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即使你就是想要重工業發展最好,也不是說把資源都投到重工業算最優。怎幺平衡協調發展相當值得研究,到底什幺是理想的比例很難論定,但過去的比例極不合理是可以斷定的。一方面本身的計劃安排有問題,例如本可以少量安排一些輕工業出口,弄來外匯進口重工業需要的技朮與設備,但可惜的是把機會讓給別人了。這方面有很多重大計劃失誤。內部僵化管得太死了,農民自發搞點小生產,也不許,政治化到了極端的程度。又經常有政治運動衝擊,就算計劃得好也會出大亂子,何況計劃本身就有缺陷,連「邊施工邊設計」這種極其危險的計劃都有。還有出於政治與軍事原因的「三線建設」,一些院校被迫千里搬遷,都是比較折騰的事,雖然並非全無意義,但大大拖慢經濟發展是不可避免的。

陳雲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在黨內是最深刻的,也就是說,中國從前不是干計劃經濟的問題,而是計劃經濟本身都幹得太僵化太亂了,就連支持計劃經濟的人都對以前的錯誤非常痛心。所以,改革開放以後政府內部無論保守派還是改革派都不支持從前的經濟政策,只是改革方向問題,改革是一定的。

政府對於「窮」有切膚之痛。你光印度式地吹說有潛力,工農業產品多少多少是沒有用的,政府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少錢能用。有些大攤子的包袱不僅收不上錢還要不斷往裡填錢,多半是維持性的財政,能拿得出手的資產不多。四下一望,到處都要花錢。基礎設施,自己整了三十年好象也弄了不少東西,鐵路公路都修了不少,城市地區伴著工廠也修了些火柴盒式的灰黑房子。但到周邊地區或者美歐一參觀,人家都變成那樣了,只有震驚,知道自己搞慢了要急起直追,要花多少錢都不敢想。人民生活,很多地區連溫飽都沒有達到,討飯的不少(小時我見過在家門口要飯的農民,是真的只要一碗飯,不是現在這樣要錢),和人家根本不能比。各種項目,多得很,錢窟窿一樣的國防項目有很多。自己的工廠一百人才頂人家一個,到處都急需引進設備提高效率。知青回城光為了住就建了不少違章房,給他們安排工作得煩死。還好大學生就一小攝,不然不知道怎幺養。這時中國的局面,政府自己總結說是「全面落後」。

這些問題是實實在在的,你不能光讓大家安心等國家建設四個現代化,到時就能解決了,得拿出實實在在的辦法。但好在中國政府還能使出不少管用的辦法,並非象一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往地下一躺就指望聯合國救濟了。以前雖然幹得很亂,但畢竟是在幹事,也並非完全白乾,如果找到正確的做事方法加上中國人民又勤勞肯干,還是有出路的。中國政府就這點一直不錯,不管窮成什幺樣犯過什幺錯有什幺天大的困難甚至天下大亂了,都是一副不服不忿的樣子盯著前頭沒有失去信心。老子現在是窮是落後了是犯過大錯,我政府工作報告歷史決議文都認了,可我再努力搞就不信趕不上你,從政府到人民都是大國思維。幾千年混下來的文明大國,執政黨曾經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傳奇般地奪取政權,底蘊還是有的。明明政府一堆煩心事焦頭爛額,開起大會來卻鬥志昂揚,總書記帶頭高呼口號,土是土了點,氣勢還在。很多國家這一點上就不行,從人民到政府都失去信心了,「民主」了,想找是誰犯的錯都沒有正主。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不行,光輝革命歷程是吹的,或是硬被拉去搞社會主義的,明明比中國條件還好,卻一副喪氣樣,靠閉關鎖國混或者被和平演變幹掉。「河殤」這類低水平的東西之所以一會兒就不行了,不合時宜的失敗主義論調是原因之一。現在流行的「崩潰論」其實也是這樣,大勢上看不清楚,看到一些困難就糊塗了,就失去信心到理想主義裡面混去了,其結局可想而知。

這就是老毛說的「氣可鼓不可泄」,道理是好的。但還得結合「實事求是」,有錯就得認,得去改,窮就老實承認,不然成可笑的自吹了。心裡有底氣,手頭上不停找辦法,總會發達的,做人與建設國家都是如此。從這個道理上來看,日本韓國雖然偏執,但其發達是合乎邏輯的。台灣以前還有股氣,反攻大陸雖然不實際但不可笑。現在台灣已經不行了,整天就是伏低做小,弄一些上不得台盤的小動作,空喊民主,實際上氣已經泄掉了,沉淪只是時間問題,並非哪個政黨的問題。

鄧小平對這些大局問題相當清楚,所以並沒有搞「全面反思」「全盤西化」這些投降主義的東西,也不閉關鎖關,而是堅定地對外開放。中國政府這個窮人,由窮到富,不過是二十來年的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6:15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三)窮政府的幾大主題

對於一個人,什幺叫窮,什幺叫富,這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有時明明沒多少錢的人會覺得自己夠富了,錢多的人卻覺得自己很窮,所以以空對空論窮富是沒什幺意義的。但與自己過去對比,在一些與財富有關的事情上,明顯有很多事以前做不到的,現在可以做到了,那麼我們說「變富」了,還是靠得住的。例如以前想天天吃蘋果沒那麼多錢是做夢,但現在有錢不成問題了,那麼肯定得算比從前富了。當然,這和人的幸福感並非正相關。以前天天盼蘋果吃時生活有點進步就高興得很,現在看見別人買房買車自己沒指望煩得不得了。自己覺得富不富,得看你想干什幺事,幹不成就覺得自己窮。

政府也是這樣,一個是要絕對意義上「變富」,在國家層次可以籠統地用財政收入固定資產外匯儲備等與「錢」有關的數字來表示,實質上是支持貨幣價值的產業、資源、技朮等與綜合國力有關的體現。第二是要界定「想乾的事」,不然什幺事都想做,那永遠只會覺得窮得要死。改革開放開始為什幺覺得非常窮,是因為這兩方面都困難。對內對外能用的錢不多,維持性財政,綜合國力要急起直追。想乾的事吧,又特別多,國家對人民生活從最底層就開始大包大攬, 所有的經濟建設都由政府包搞,挑得擔子太重了,對於發展又雄心勃勃。責任與目標都不小,國力不足,政府自然會覺得窮得要命。

那麼政府想由窮變富,就是從這兩個方面去想辦法。最開始的辦法很容易,把「想乾的事」調整一下,就會好些了。你要管農民怎幺種田,結果是一起磨洋工,又要管農民生活返銷糧,還不如讓農民自己搞。這個只要想通了就很容易,政府責任也小了,農民也得了實惠,農業產出也多了。這就是「農村承包責任制」,就是一個最容易想到的辦法,沒有什幺了不起的意義,也正因為簡單,後面越搞毛病越多。

其實政府花錢的大頭,在於一些「重」項目。這些項目有這樣的特點:對技朮與資源要求較高,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很大﹔想要做成最終產品獲得經濟效益非常困難,必須持續投入,缺一環都不行﹔國際上競爭激烈,落後一點就沒有競爭力﹔國防項目甚至沒有經濟效益,就是花錢買安全。典型就是如「運十」這個項目,其它的國防大項目都很多。這樣的項目,不斷大搞的話對技朮積累是有好處的,還會有「技朮溢出」效應,國防技朮拿來民用很常見。這是好的方面,但不好的在於真是太花錢了,政府會弄得很窮。從長遠來說,技朮積累是有利於掙錢的,但這也不一定,真的要實現靠技朮掙錢,需要很多條件。一是你要把技朮用到掙錢上去,不能老是一門心思地技朮技朮只投入不產出。二是怎幺從技朮到掙錢,這相當複雜,並不比搞技朮容易,商業競爭上技朮好的敗給技朮差的事情很常見。我認為掙錢的綜合套路比單純搞技朮要難得多。也就是說,你可以贊成「搞技朮」,但千萬不能把「搞技朮」等同於「搞技朮掙錢」,這是兩個相差甚遠的事情。一些人幻想毛時代重工技朮路線這麼搞下去就會發達,就是這樣的簡單處理。反正現實里蘇聯這樣搞是垮掉了。中國那時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差距,主要還不是技朮的問題,香港有什幺技朮?就是掙錢的綜合套路上,差得很遠。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老鄧出頭去砍「重」項目是相當自然的。他不是理想主義者,相當實際,既然不打糧食,就砍了。理想主義的人罵短視愛罵罵去,反正我弄一堆操作主義的人幹事,這些人能理解就行(相當多的人確實能理解,支持運十下馬的人里很多想得很深),不跟你們扯這些無聊的事。當然現在政府有錢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政府也並非不懂技朮的重要性,不看短期經濟效益猛投R&D已經快十年了。老鄧那時,是別無選擇,一方面沒錢,得用技朮去掙錢,另一方面用技朮掙錢的套路也得在實踐中鍛鍊出來。再則當時國際局勢還算好,號稱「和平與發展是國際社會兩大主流」,確國防有理由,美帝與台獨鬧得凶是後來的事。

砍了重項目,讓國防「忍耐」,挑的擔子輕了,就有餘力去做其它事,主要精力也轉向其它事。這其它事就是幾大主題,基礎設施、消費、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產業升級等等。把這些事做好,自然就會「變富」。這些都是後來政府工作報告中很常見的東西,與改革開放以前的不太一樣。

這是我認為改革開放前後經濟政策的最大差別。至於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是做這些事情的方式。以前是國防第一,狠搞重工業,那肯定只能是計劃經濟,最後因為一些政治因素搞成了中國特色的僵化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了,要大搞基礎設施、消費、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產業升級,那實踐的結果一定是慢慢把計劃經濟改掉,最後成為中國特色的官辦經濟。老鄧是搞經濟的老手,實踐經驗很豐富,不會被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好這類以空對空的無聊理論欺騙,他搞改革的原因是要把那幾大主題搞好。我們前面說的老朱為提高效率整的那些招,也是因為這幾大主題。蘇聯就不是,它認為國家應該這樣這樣運行,結果自然會好,和中國的改革完全是兩回事。

對於基礎設施、消費、進出口貿易等幾大主題,怎幺干好是個相當專業的事,這裡頭有太多的經驗教訓值得總結,中國摸出了不少法子,也犯過不少錯誤。幹了二十多年,就幾個主題的發展而言,可以肯定是相當成功的。一些人否定改革,對這些主題只能一帶而過,不然會被政府拿數據砸死。當然可以從環境保護、貧富分化、貪污腐敗、道德淪喪、教育醫療等問題下手,這方面可以說的相當多,中國政府自己都承認了,人人都相當清楚了。至於從「整體」上該肯定還是否定改革開放,這是個無聊的哲學問題,無非是個人喜好,你喜歡這方面變好了,他痛恨那方面變壞了。

我去評價,喜歡到具體的問題里去看。最終目標當然是解決所有重大問題。我說的這幾大主題,以及那些人人皆知的改革開放的大缺點,都是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一個政府不解決基礎設施等大主題,我是不會有任何興趣去論什幺成功失敗的,其它的比中國再好都沒興趣。對於中國來說,不解決幾大主題,其它問題最終都是沒有出路的。現在幾大主題基本解決了或者有了解決的希望,其它問題弄弄並不需要多高的水平,無非是哪個鬧得凶就解決哪一個,除了罵娘,沒有什幺意思。這就是是抓綱治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6:19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四)毛澤東反全球化

在基礎設施、消費、進出口貿易、引進技朮、產業升級等幾大主題中,進出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要論「重要性」(其實都重要,比哪個更重要,是個要定標準的哲學問題),進出口也許並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抓進出口貿易較容易入手,對其它幾個主題都有促進作用,可謂「著一子而全活」。一些國家多年來的經驗表明,進出口貿易搞得好,其它方面就不會差。如果下大本錢搞其它方面,進出口卻表現不好,那麼很可能是有問題難以持續的。

用「比較優勢」理論來分析一國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表現,經過多年來歷史的考驗,確實是很好的方法。「比較優勢」的名頭這麼大,不是靠吹噓,確實是管用(當然什幺理論都不能亂用,背景知識很重要)。照我的理解,比較優勢理論用到進出口上,應該是兩個層面:一是要分析清楚自己的比較優勢,按你現有的比較優勢去搞進出口,二是要去提高你自己的比較優勢。

對中國來說,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就是如我們前面SWOT分析中所做的。這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文過飾非胡吹大氣,一定要實事求是,放到國際大環境里去老實分析。你不能胡吹說,運十已經飛上天了,所以客機製造是我們的比較優勢,我們應該把資源投到運十上去,把波音空客的市場搶過來,賣幾十架飛機就能解決全國人民很多大問題了,這多帶勁。這麼做不是不可以,但會很慘。俄羅斯飛機製造比中國好多了,也賣不了多少客機,中國要往裡投多少錢是沒法算的。如果對運十的技朮問題有些了解,就知道客機製造絕非我們的比較優勢,短缺的技朮資源非常多,即使只給自己的航空公司用也差之甚遠。你可以說,應該投入資源到大飛機製造上去,但出發點得是「提高自己的比較優勢」,不能說是「靠比較優勢掙錢」,現在政府實力足夠,確實可以這樣搞。對於80年代中國那個窮政府,這是個相當為難的選擇。另外,有人說買外國飛機上千億美元,為什幺不拿很少一部分錢出來自己研製?這個是錯誤理解了錢。這實際是個資源投入問題,有些東西不是錢能夠代替的。中國的飛機製造產業就那麼些人力物力技朮資源,如果去搞最耗資源的大運,很多其它飛機就不能搞了,投再多錢都是如此,除非你用美元立刻能買來技朮,投錢才管用。就象現在中國如果下定決心了完全可以扔出一千億美元去搞大飛機,但人家不賣技朮,什幺時候能搞出來還真不敢說。

80年代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有一定技朮水平,人力資源非常豐富,政府搞項目非常厲害。這要干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真是太合適了,確實就是全球最好。後來掙到了不少錢,基礎設施越來越好,又發展出新的優勢:資本,結合引進技朮自研技朮,技朮密集資本密集型製造業也成了比較優勢。當然還有更高級的,就是「知識經濟」,發達國家的金融、技朮、品牌等等綜合優勢發揮出來層次更高。

中國搞改革開放運氣不錯在於,這些比較優勢正好在全球化大擴張的國際大環境里發揮了很大作用。本來早些開放按比較優勢搞會更好,但80年代來搞也還來得及,再晚,就不好辦了。想想看,如果印度先於中國十年開放,紡織業機電產業讓印度佔去了,中國再來改革開放,還有什幺可搞的?全球化的過程,是不斷演化的,中國以前封閉與世界經濟關係不大,世界經濟沒有中國照樣演化,並不會等中國準備好了才動,中國只有加進來才能影響這個過程。

全球化的本質,是「全球生產大分工」,背後就是「比較優勢」理論。社會分工提高效率,確實是經濟學的精要所在,馬克思都認的。隨著交通與通信工具速度與效率的幾次飛躍發展,從馬車發展到輪船火車汽車飛機,從電話一直到網際網路,經濟社會的範疇終於擴展到了整個地球。以前一國內部社會各階層從事不同的產業分工,效率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高得多。現在是國家級別的分工,利用各國的「比較優勢」全球布局生產,效率比一國自己搞又有提高。所以說,全球化是大勢所趨,這才是真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謂的「民主」根本比不了。但也不是說的這麼好,這樣的全球化必然就是有的吃肉,有的喝湯,有的在泥里打滾。全球化的生產效率是提高了,可是公平沒有誰來給你保證。不僅沒人保證,有實力的國家還就是要弄得不公平,給自己划拉利益。文明點的就是條約,你不肯就範我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暴力一下不是什幺難事。

現在有一些反全球化的組織,痛訴全球化的各種壞事,都是真事,但其實掀不起什幺浪花。全球所有社會都是被利益驅動的,並不是善惡驅動的。真正反全球化的老大,得算是老毛的「造反有理」。那時美歐與蘇東兩大陣營對峙,其實都是要全球化。蘇聯組織的經護會各集團就有國家級別的產業分工,把其它國家拉進社會主義集團是大事業,一段時間內全球攻勢挺厲害。美國組織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死頂了一陣,要搞自己的全球化,在朝鮮越南打得很熱鬧,就是怕「骨牌效應」一大片地區都赤化了。老毛整的「造反有理」、「哪時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三個世界理論」,是明確反這兩種全球化的。雖然說的是「反霸」,老毛的興趣也不在經濟上,但從經濟角度上來說,就是反全球化。老毛獲得世界性的聲譽,現在還是很多運動的旗幟,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認為老毛從內心裡就非常不喜歡「經濟人」這種小里小氣的東西,不喜歡按照「假設人人自私」的原則去組織全球產業分工。他要造反,要全球不喜歡自私自利的人聯合起來干翻壓迫人的資本家,他的眼光是放在全球的。他的氣魄確實大,真的按著這樣的思想搞了一陣子,中國真的作出表率,在國際上無私援助了不少國家。現在一些人說,老毛援助發展中國家是眼光長遠為了把這些國家拉進中國經濟圈先給它們一些利益,這肯定是曲解了老毛的本意。這還是從經濟上著眼,無非是在美國蘇聯以外,又開第三家去與它們爭奪勢力範圍,還是帝國主義的老套。老毛就是要從根本上否定這種國與國之間不平等的關係。以中國當時的國力,如果是作為第三股勢力去搶食,根本鬧不出什幺動靜。之所以老毛弄出了那麼大的全球影響,是因為思想上給了人們另一種出路。那個時代中國的一些口號如「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並不是為了達到中國經濟圈的目的而採取的策略宣傳,實實在在就是老毛想全球革命,無私援助世界革命也是真心的,不是想賣乖買好。我看老毛與蘇聯決裂,也是有這方面的原因,發現蘇聯成了個自私自利想壓迫其它國家的「蘇修」,就義無反顧地對赫魯曉夫大批判。其實那時蘇聯對中國真不能算差,赫魯曉夫援助中國是比較儘力,所謂「三年困難時期蘇修逼債」不是事實。如果老毛向赫禿子服個軟,肯定會有更多援助,在蘇聯集團裡面混個老二還是靠得住的,不僅不會吃虧,還能吃香喝辣跟著欺壓其它國家。但是「義不容情」,大是大非不是百把個工業援助項目能收買得了的。所以蘇聯威脅撤回專家,老毛都讓他們走人,後來搞到邊境陳兵百萬對峙,都是因為這個「大是大非」。這一點上,我相當理解老毛,從理想的角度來說,確實令人敬佩。一些下三爛攻擊老毛說他是想「爭奪領導權」,這個眼界就太低了。

但是老毛的全球事業是個註定失敗的事業。敵人勢力太強大了,相比之下,中國的力量太小。一段時間,弄得中國孤家寡人,全球兩大集團都把中國當大敵。從正義的角度來說,這是個值得驕傲的事,全世界能理解的人非常尊敬毛澤東是有原因的。就是敵人,也得把老毛當偉人。但在黑社會把持的秩序中想強出頭做正義人士,會付出很大代價。老毛的浪漫英雄主義有夠正義,可惜就苦了中國人。兩大集團把中國封鎖得結結實實的,內部受壓力太大想要快速發展,就弄出很多不科學的東西。搞全球革命,在東南亞先就受到很大挫折,華僑與共產黨被殺不少,多年來一直把中國當最大敵人。花了幾百億援助的越南投靠了蘇修,最後鬧到要打仗。周恩來相當理解老毛,所以出錢支持別國他安排下來了,但是真的很苦。

最後老毛也覺得這樣搞不是辦法。正義英雄做起來太苦,最後還得回歸現實。這時的老毛,已經有些灰心,鬥志已經不旺了,最後連林彪也反對他,更是給他沉重一擊。我覺得老毛的理想主義可以理解,但不贊同以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代價從事這樣一個必定失敗的事業。說起來真的是為全人類的正義事業作了貢獻,到頭來弄得自己窮得很要向港台商人低三下四拉投資。這個地球就是這樣黑暗,想當好人先得看你夠不夠份量。

老毛都反不了的全球化,確實就是世界潮流,雖然很邪惡。「打敗不了你,就加入你」,中國也到全球化里撈食吃去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6:21 | 只看該作者
[補充材料]赫魯曉夫為中國做的7件好事--重現歷史的真實面目

  長期以來,赫魯曉夫在中國人民心中的聲譽是很差的,一直被看成是造成中蘇關係惡化的罪魁禍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歷代蘇聯領導人中,從斯大林到戈爾巴喬夫,為新中國做好事最多的正是赫魯曉夫。

  好事一,幫助中國的經濟建設。如果說斯大林承諾援助中國建設的大型工業企業有50項,那麼赫魯曉夫當政11年中答應援建的項目則達286項,他還擴大了斯大林援建項目的設備供應範圍。直到中蘇關係開始惡化,蘇聯撤出專家時,大型企業已經建成的有120項,基本交完設備的29項,共149項。

  好事二,把4個中蘇合營公司的蘇方股份移交給中國。1950年3月和1951年7月,中蘇先後在莫斯科和北京簽訂了創辦中蘇石油公司、中蘇有色金屬公司、中蘇民用航空公司以及大連中蘇建造和修理輪船公司的協定。

  好事三,幫助中國建立原子反應堆。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關於原子能問題,赫魯曉夫同意先幫助中國建造一座小型原子反應堆。1957年10月,雙方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同意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雖然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了這一協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蘇聯援建的原子反應堆在培養我國核工業人才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好事四,歸還旅順口海軍基地。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期間,提出將旅順口海軍基地歸還中國。雙方就此發表《聯合公報》稱,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鑒於朝鮮戰爭停止和印度支那和平恢復以來遠東國際形勢所起的變化,並且注意到中國國防力量的鞏固和根據兩國間已經建立的日趨鞏固的友好合作關係,現議定蘇聯軍隊自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基地撤退,並且將該地區的設備無償地移交中國政府,撤退和移交工作應當於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蘇軍於5月25日撤退完畢。

  好事五,廢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秘密補充協定》。《秘密補充協定》於1950年2月14日簽訂。此後,毛澤東對此多次向蘇聯及其他外賓表示不滿。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時暗示可以考慮放棄該協定。1956年5月10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認定《秘密補充協定》已經不符合蘇中之間現存的友好關係,建議予以廢除。5月29日,中國政府復照表示同意。

  好事六,改變盧布與人民幣的比值。1956年10月23日中蘇簽訂協定,對之前盧布與人民幣的比價加以改進,按照當時兩國國內60多種日用品的價格計算,協定規定雙方正式比價保持不變,但是在非貿易兌換時每元人民幣補貼4盧布,即實際比價改為1:6,即1元人民幣相當於6個盧布。這個比價同人民幣和盧布當時的實際購買力大體相符。1957年5月11日,蘇聯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交《備忘錄》和《關於調整兩國在1951年至1955年期間非貿易清算的議定書(草案)》,建議這一期間的非貿易支付均按1956年10月23日中蘇非貿易支付協定規定的辦法結算,蘇方補償中方9610萬舊盧布。

  好事七,在我國3年困難時期,赫魯曉夫提出向我國提供糧食、食糖。1961年2月27日,赫魯曉夫致函毛澤東,提出鑒於中國發生食品供應方面的困難,蘇聯願意以貸款的形式向中國提供100萬噸糧食和50萬噸古巴糖,並且表示10億盧布的貿易逆差可以分5年償還,不計利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6:22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五)靠比較優勢發家

對於中國這樣缺少資源的後進國家,不大搞進出口是不可想象的。大幹進出口,會有很多毛病,但這些毛病再多也比不搞要好,兩種經濟模式從本質上就不可同日而語。就如上節所分析,必須加到世界產業循環中去,在這個大環境中往上爬。用比較優勢掙錢,掙錢來發展出更高層次的比較優勢,又掙到更多的錢,形成這種正循環的機制了,發達就很有希望了。你搞技朮還是提高商業環境都好,總之是要在世界產業鏈中爭取佔據有利地位。成功例子很多,日本四小龍都是如此。不按這個做的,全都混不好。中國與印度是兩大苦主,拉美的「進口替代」也走向失敗。

我要特彆強調這一點,「用比較優勢掙錢,掙錢來發展出更高層次的比較優勢,又掙到更多的錢,形成這種正循環的機制」,這是後進國家搞「發展經濟學」至今為止唯一正確的選擇。相對於蘇聯轉型時的「下降螺旋」,這是一個靠得住的「上升螺旋」。這是我思考中國經濟問題領悟到的最高層次的理論。雖然經濟學家們有過這樣的論述,但淹沒在大量非關鍵的論述中,如從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經驗中總結論證出來的「福利經濟學」定律,「產權」理論等等,這些在經濟學理論地位上更重要,但是對中國而言不如比較優勢理論更適用。我看過各種各樣的理論,確實發現比較優勢理論最合適。例如現在流行的「自主創新」,應該放到這個大框架中去理解。自主創新是為了「發展出更高層次的比較優勢,又掙到更多的錢」,這個目標必須明確,不能為了「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重新發明輪子這樣的事不能做。為什幺說「自主創新的主體應該是企業」,就是因為只有企業才能去「掙到更多的錢」。用上面總結的理論,自主創新是自然的結論,還可以推出更多的東西。例如我們開始就只能去把紡織業機電組裝業這些低級的產業佔住,靠這個掙錢。對於搞科技創新沒有優勢的地方,也不一定就沒有出路了,可以靠自己的比較優勢形成正循環。例如內蒙發展草原養殖業,掙來更多錢,一邊保護環境一邊擴大產業,近年來全國經濟增長最好,這遠比從前把草地吃光經濟差環境也破壞了的錯誤政策要好。現在中央說「可持續發展」,實際說的就是「形成正循環的機制」,不然靠比較優勢挖礦賣油爬兩下,出了大問題不可持續,這就不是「正循環」,而是短視。一些大吹老毛經濟政策的人說,用收取農業剩餘及保護主義的方法發展工業技朮積累實現發達,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很容易就知道是錯誤的。這樣做,特點就是窮,實質上是沒有正循環機制不可持續,總會因為各種問題搞不下去,因為沒有用比較優勢去掙錢。工農業剪刀差30多年,還是沒有實現以工養農,農民窮成那個樣子,這沒什幺好推諉的,就是犯錯誤了,忽視了掙錢的正循環。犧牲農民還理直氣壯說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和周邊地區一比就沒話可說了。周邊地區日本四小龍早就實現了以工養農,農民比你城裡人還富。原因不是日本四小龍的婦女靠賣淫掙錢(這樣總結別人富的原因,很不實事求是),是因為人家實現了比較優勢的正循環。

現在中國搞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用比較優勢去掙錢也有一段時間了,終於可以開始「以工養農」,「工業反哺農業」,開始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比較優勢理論的勝利。我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就是因為在高層次的經濟路線問題上,終於穩定在這個正確路線上了。中央層面上我確信這個路線已經深入人心,所有宏觀經濟政策很清楚地都是以此為根基的。近來看不少地方幹部的言論,進步也很大。只要順著這條正循環的路走下去,不停想辦法克服困難,徹底解決發展問題就在不遠的一段時間內,不用等到21世紀中期去。現在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局勢是相當好的。其實中國已經算是東亞地區發展慢的了,以我們的資質應該發展得更快更好。我們慢,主要是因為歷史原因,摸到這條正確路線用了很長時間。而東亞其它經濟體別無選擇,沒什幺資源,人比較進取,只能用這條路線去拼,結果一個個都拼出來了。以東亞地區的民族素質與歷史底蘊,成為全球經濟中心是必然的,就等中國來完成這最重要的一步。

當然這個理論對中國以及東亞是合適的,因為我相信以東亞地區民族的素質,「掙錢發展出更高層次的比較優勢」是相當可行的。東南亞拉美非洲即使知道這個理論,也可能不合適。因為他們靠天生的比較優勢掙來錢了,但因為素質問題,發展不出更高層次的比較優勢(也不是人笨,但人家的文化喜歡踢球過狂歡節,不象東亞人這麼努力),發展的高度大致由天生的比較優勢厚度決定,原材料豐富的GDP就可以炒高些。印度不好說,資源可能還不如中國,除了靠人聰明英語好搞IT外包有比較優勢(與印度人口規模相比太小),條件太困難。印度看來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希望把製造業發展成下一個比較優勢。印度人不比中國人笨,但製造業已經被中國佔了位,它即使有出路,也會麻煩得多。

以上把後進國家的發展理論總結了一下,這很重要。如果按照這個發展理論來搞,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沒什幺好爭的,並非關鍵。各國會有各國做事的方式,日本員工終生制大鍋飯一樣,照樣搞。韓國就是國家扶植的大企業,也不合傳統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但必須有競爭力,要有比較優勢。所以,組織方式可以偏計劃,經濟運行的方式一定得是以市場需求為核心。最後整出來的經濟模式叫計劃還是叫市場是哲學定義問題(日本有人自稱是計劃經濟,覺得中國的計劃經濟無計劃可言是亂來),實質是以比較優勢為核心的發展理論。

大致上,中國80年代還沒有認識到這個比較優勢理論的極端重要性。那時理論界喜歡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搞,你好還是我好吵一吵,或者找轉型的辦法。象80年代兩個重要經濟理論會議,巴山輪會議(在輪船上開的)議定在四種經濟模式中應採取「有控制的市場經濟」(其它三種是嚴格的計劃經濟,靈活一些的計劃經濟,自由市場經濟),莫干山會議建議用世界獨創的「雙軌制」從計劃經濟價格機制轉向市場經濟價格機制。就這些辦法與結論本身來說,是相當有水平的。但這仍然是在討論「做事的方式」,至於「做什幺」,就認識不太清楚,沒有一個明確的到世界經濟中靠比較優勢搶飯吃的意識。那個時期,中國拉外資不算多,還不如東南亞了,進出口有發展,但不算很快,經濟發展主要不是由進出口帶動的,應該是沒有認識到這個道理。

到90年代,就真的是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來搞了,進出口一躍成為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之一(另一個是基礎設施投資)。以我對主流經濟學家的觀察,他們已經預設地把這個理論當作最高指導原則了。我認為這才是「主流」的意思,所有主流都同意這條道路。至於所有制、產權之類的運行機制,主流內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見,並不能臉譜化選一種最噁心的來批。如果不同意或者不清楚這個以提升比較優勢為核心的理論,迷失在一些具體的細節上,那麼只能是喪失話語權,已經沒什幺好爭的,屬於認識層次問題。主流經濟學家之所以在政府里混得不錯,原因就是這個比較優勢理論管用。一方面確實掙來了錢,一方面對於出現的問題也可以解釋,也能想出一些解決辦法,政府可擇其善者從之。反主流的那些激烈言論,在具體問題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對經濟學認識太淺,錯誤的地方很多,可以當作「群眾呼聲」對待,作為政府政策的一個考慮因素。從辯論的角度來說,根本不成其為對手,主流經濟學家們以前甚至不覺得有必要出來駁(不客氣地說,我這個業餘的去辯論都有必勝之算)。後來被罵得凶,才出來表白幾句,也不是說理論,就是自覺有功反被罵覺得委曲。這也是宣傳有問題,主流經濟學家其實在媒體上寫不少文章,但可能是因為太專業,往往簡單一句話有一堆複雜背景,我因為熟一些是能看明白的,但一般人很難明白主流經濟理論的要義。但中央確定無疑是會按這條比較優勢的路線走下去的,而且開始著手解決一些深層次的障礙(如要形成正循環的機制,就要去改革科研體系)。具體運行就是官辦經濟運行大法,想做的事就是提升比較優勢掙錢。

當然這個比較優勢理論沒有說掙了錢怎幺用怎幺分配,它只是說你怎幺掙到越來越多的錢。掙錢這個目標確實是達到了,老朱照此弄了幾把,雖然他也犯了一些錯誤,但確實經濟實力做大了,而且形成了套路。他離職以後,反而掙錢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政府財政真正大翻身了。 我認為老朱這個歷史地位還是有的。在花錢以及分配上,有很多問題,這個不能否認,如應該早些用外匯儲備趁油便宜大買特買,但這都是掙錢這個大原則之下的事。老朱應該就是讓政府掙錢有些本事,怎幺花錢炒期貨之類的,這個要經驗,犯錯誤不奇怪。90年代初中國外匯儲備只有100多億美元的時候,沒有人能預料得到中國這個「即將崩潰」的窮國2006年外儲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這在老朱手裡做成了。再怎幺說外匯儲備多了危險,也還得算掙到錢了,得算綜合國力里很大一塊,出去訪問砸錢都有底氣。98年金融風暴韓國金泳三找老朱借300億美元,沒給他,現在再有這樣的事肯定借出去了,近年來百億美元都不當多大事的。

掙到了錢,又是政府級別的市場經濟,小民沒有地位,怎幺分配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圍著政府吃,吃到的就發了,吃不到的就成「弱勢群體」。這方面經濟學理論確實沒辦法。越是信經濟學,越覺得這太合邏輯了。說到底,經濟學是分析事情如何運行變化的,並不是分析善惡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得去改變政府的運行方式,控訴經濟學家是沒有用的。經濟學家自己跟著官辦經濟撈些也是人之常情,撈不撈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也有不撈的經濟學家,照樣解決不了問題。中國用那個政府通管的體制來搞靠比較優勢掙錢的經濟,必然就是官辦經濟。

從毛澤東放棄與美蘇全面對抗的反全球化開始,中國走到世界經濟環境里是遲早的事。一方面政治環境逐漸穩定,越來越穩定,甚至在世界上有一定優勢。另一方面,政治運動讓位給經濟,經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直到90年代,又最終摸對了全球化中後進國家的正確發展道路,走向了官辦經濟。這決定了中國經濟崛起的大勢。我們對官辦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作了很多歷史與理論背景的介紹與闡述,接下來可以去分析一些現實的成績與問題,對未來作一些展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6:23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六)富政府的「超級現金牛」

改革開放中老鄧的摸論,在80年代,理論與實踐都是小範圍的瞎摸,幾個特區摸得比較多,其它地方等中央指示。在90年代,通過「不爭論」把理論幹掉了,全國各地政府都開始了大規模徹底的瞎摸,這就是官辦經濟。很快就自然而然地摸到了「比較優勢」這條路上去了,國際經濟中出現了一個巨型怪獸。搞理論的經濟學家們本來在以空對空瞎吵吵(一些主流經濟學家90年代以前的言論看起來搞笑得很,估計自己都不好意思),這大規模實踐一搞,很快就明白過來了,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核心,結合中國的實際,弄出了很多新辦法新理論。短短十餘年,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一般把改革開放從70年代末算起至今是一個整體,但80年代主要是政治格局變化很大,經濟體制與實際運行與從前相似之處很多。90年代以後政治可以說是超級穩定,但經濟格局就與從前完全不同了,與80年代都是完全兩樣。國際上看中國,90年代以前主要是從政治方面看,要對抗蘇聯就說你好,要和平演變就說你壞,中國作為一個經濟體,和改革開放前一樣在國際上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9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國際上觀察中國壓倒一切的因素。所以,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是在90年代。

90年代的經濟改革的一大「成就」,或者說「後果」,就是中國政府自己「脫貧致富」,變成了一個闊佬。當然,各地政府在官辦經濟里互相競爭,也有不少混得不好仍然很窮的,但從整體上來說,中國政府手頭的資本不折不扣是暴發了。這一點,以前還有人持「崩潰論」的觀點不斷質疑,最近幾年的經濟數據出來以後,需要解釋的已經不是中國政府,而是這些唱衰派怎幺調整自己的說法了。中國政府有三大王牌數據:外匯儲備超過8500億美元世界第一,2005年稅收總額超過3萬億元五年翻番,國企利潤超過9000億。更可怕的是,這些數據還在高速增長中。其它的相關數據,外貿進出口連年增長20%、30%,今年都說要減速了看來卻仍然會高速增長,FDI持續在每年600億美元的高水平上,人民幣不斷升值。政府已經有餘力(或者說願意)去搞免農業稅、免小學學雜費、封山育林等舉措。這些其實不算什幺,並不能顯示財力。中國正在穩步推進建成美國規模的高速公路網,已成板上釘釘之勢只是時間問題,最近又開始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網的建設(建成以後將是全球獨步的),「新農村建設」一投就是3000多億。這些才是真正顯示中國政府財力的地方。90年代以來綜合國力的成長,只能用火箭式的上升來形容,超過了任何人的預期。對比之下,90年代初期,一個市建個立交橋都要四處找錢。開建三峽工程的時候,有用傾國之力去搞的感覺,經常有人擔心費用超支會拖垮財政。現在三峽級別的工程或者大工業項目很多一起鋪開搞,人們都沒什幺興趣去關心了。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國政府這三年建的農村公路相當於過去50多年的總和。

我相信,很多人對這種綜合國力的成長仍然認識不夠,只是從數字角度去理解。一算GDP,哦,人均1700美元,在發展中國家裡都不算什幺,還是窮國。中國政府的實力,恰恰不能用GDP去理解,即使用PPP去算GDP都是不合適的。GDP在大多數國家顯得和維持費一樣,一些人均GDP比中國高得多的國家,政府財政會破產。真正有意義的是,政府能夠動員多少資金以及資源去做想做的事。也不是說全是政府投,政府做好準備了,喊一嗓子,社會資金外資都會跟過來一起搞。也不一定是在中國搞,到其它國家去收購包搞經濟都是可能的。這種能力,我斷定中國政府已經是全球頂級之一,一般發達國家都比不上。在國際上,中國政府的行事作風就是發達國家大國的思路。世界各國也慢慢發現,必須象應對發達國家大國一樣去應對中國政府。這也就是為什幺世界上慢慢覺得只有中國才是美國真正的對手。

中國政府在GDP背後隱藏了真正的實力,明著說的韜光養晦,居然基本達到了目的。政府從改革開放開始說的翻兩番之類的目標,現在說21世紀頭十年要翻一番,所以硬湊了個7.5%的年均目標增長率出來(其實6%就夠了,但說太低了不好意思)。這通通都是虛的,全是數字遊戲。對於中國政府,是想辦法壓低數字,各省不肯壓低,中央政府就統一壓一下。其實這些增長率、GDP總額之類的數據全是虛的,是政府出於宣傳目的炮製出來的幻影數字。在真實世界中這些數字對應的具體經濟是什幺,沒有人知道,國家統計局都不知道。我也是觀察了好久才明白過來的,先還以為國家統計局心裡有數。用GDP數值或者增長率去與其它經濟體比,與自己以前比,是一種偽科學。經濟模式不同,根本不能相比。

中國政府真正在意的,是綜合國力。GDP數字,就成天哭窮,企圖以發展中國家身份混入WTO。對於崩潰論,先還有點煩,後來也聽之任之了,反正又唱不衰,還有助於政府哭窮。成天哭窮,自己人都深信不疑了,覺得我們在發展中國家都算是窮的,加入WTO怎幺這麼難,外國人太壞了。外國政府都不笨,在「中國製造」的教育下,比中國老百姓清楚,知道中國的比較優勢太厲害了,如果按發展中國家把中國放進去,好多國家都沒法混了,太便宜中國了。但我看還是中國政府對自己官辦經濟的優勢最明白,比外國人清楚。最後,得算是韜成了。本來應該韜得更好,老朱談判時心急了,急於鎖定勝利成果,多做了一些讓步。就這麼讓了些開放產業,留了些設限條款之後,混入了WTO。但加入WTO后四年裡進出口貿易無人預料到的驚人增長證明,還是撈到了。如果外國人能夠預測到這種結局,那提出的條款會高得多。現在再怎幺變花樣貿易壁壘反傾銷,中國年年20%30%的出口增長就是下不去。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看,我們不能妄自菲薄,把自己當個一般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有信心,如果這世界是公平地做貿易,我們能打敗任何對手。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在經濟領域已成現實。自己心裡要有底,不要跟著人家信什幺中國的優勢在於血汗工廠不要環保人民幣低估之類的。我們的優勢就在於中國人民大眾是勤勞而智能的,只要我們把這個優勢發揮出去和人競爭,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我們一定勝利。中國政府只要不阻住中國人民的優秀素質發揮出來,就能成功。華人到了其它國家,一樣的機會甚至比別人機會差得多,整體上都能脫貧致富。外國人對這一點實際上相當怕,所以崩潰論威脅論輪著來,一邊希望你自己垮掉讓他們鬆口氣,一邊又覺得中國越來越可怕。

種種保護主義的論調,實際上是看不起中國人的能力,不知道中國人的弱點,越保護越糟糕。因為中國人普遍有「小富即安」的念頭,長遠危機意識少。逼到頭上來了,處境很困難,反而能爆發出一些能量。安穩地掙著錢,就賭博包二奶不務正業去了。

中國政府實力成長之巨,十分驚人。自己發展積累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成長的,再怎幺壓榨農民都不行。人無橫財不富,靠的是到全球化中去撈,才能成長這麼快。論綜合國力實力對比的變化,我們絕對是全球化產業分工的勝利者。至於說還要往產業鏈上方爬,那是以後的任務,不能一步登天。我們現在佔住了幾大塊,綜合國力極大成長,這個階段的任務完成了。

因為有從全球化中撈到的橫財,包括FDI,貿易順差,IPO上市,到外國收購資產等等,中國政府才烏槍換炮,從窮政府變成了富政府。中國人民付出了代價,但中國政府的傳統就是不在乎人民付出代價(這也是中國政府可怕的地方)。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這絕對是橫財,一般人很難想象。例如紡織品出口,自己的企業用人民幣組織生產,出口收到美元。從企業利潤的角度,也許是很微薄的利潤,一件衣服掙幾塊錢,一隻襪子幾分錢,出口上千億美元也沒多少利潤。但對中國政府而言,那就是天大的利潤了,一方面自己印人民幣發展紡織企業,拉動了很多相關產業,另一方面,出口換回來的美元全落在自己口袋裡。除了進口紡織機械以及一些原材料的幾十億美元,對政府而言,就相當於千億美元規模的凈利潤了。當然,政府投入了人力成本,也要棉花等原材料,也可能有環境污染。但在政府看來,人力與棉花什幺的,根本沒什幺成本,不搞出口也就荒在那裡了,人沒工作還要找政府的麻煩。環境污染暫時不管的話,這種生意是絕對的橫財,裡外都賺到了。收來上千億美元,就真的可以拿去做很多事。這就是後進國家靠出口導向發展經濟的原理,與自己積累相比,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模式,發展會快很多,有條件一定要大搞特搞,誰說不搞就是不懂最基本的經濟原理。只有說是你人力資源去干別的更掙錢,才可以放棄這些產業,這些產業是不是低級不是問題。你即使佔住了更高級的產業,只要你還有人在干低級勞動,就不能放棄。因為這個原因,中國政府還特別地搞了大筆出口退稅,讓企業可以更好地去全球搶食。這從企業經營來說,就是上好的「現金牛」,靠這頭牛提供的源源不斷的資金,就可以放心地去發展其它產業,其它產業先期投入需要很多也不怕。

中國政府有了「紡織品」這個現金牛,從90年代開始搞了幾年,又把「機電產品」做成了一個更大的現金牛。這就是弄出了層級更高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正循環走出了第一步。那些電視廠可能沒什幺利潤比較苦,但中國政府仍然是可以把電視出口當個現金牛看待的。到現在,形成了整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製造業整體成了個「超級現金牛」。2005年,一傢伙弄出1000億美元順差,忽然爆發了。要知道這些年中國是很多原材料的最大進口國,原材料漲得那個瘋。結果順差反而翻幾倍,這就是超級現金牛的威力。干製造業的,再怎幺也比你那光賣原材料的層次要高。

這有了「現金牛」的經濟與沒有「現金牛」的經濟,真是完全兩回事。所有發生金融危機的經濟體,全是沒有「現金牛」或者「現金牛」出問題的。國際收支不成問題,就可以放心大膽在內部整一些利潤豐厚的產業,如房地產、電信業。缺原材料,缺技朮設備都不是問題,買就是了(當然要人家肯賣)。中國政府手裡抓著紡織業、機電產業,這就熱火朝天的干開了。缺鋼材,就上鋼鐵產能,不過三年產量就二億三億四億噸這麼瘋狂地增長。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有,花錢買就是了。鋼鐵水泥不成問題,房地產就瘋一樣的火起來了,全國所有城市都完全大變樣。搞電信業,要進口很多先進設備,花費那都是以千億計。但不怕,只管買來,當然自己的設備製造商把打價格打低了更好。全國人民用上了電話手機,一年光利潤就是上千億。中國政府不客氣,都給壟斷了,電信業好幾萬億國有資產就整出來了。至於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那個更是要大搞了,能進一步加強比較優勢,都放在規劃最前面。

這麼搞,國有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就發了,利潤9000億。國企發家,絕對不能靠把老國企救活,那樣會窮死。得靠弄一些新型壟斷國企,把利潤划拉進國家口袋裡。老朱說,給我弄一家叫「中國電信」的國企,國有100%控股,另外準備100個麻袋收錢。自由派經濟學家說,不能這麼干啊,沒競爭,效率低,要放開這些產業。老朱想想,就分出幾家叫「中國移動」,「聯通」,「網通」什幺的,算是內部有了點競爭,想放開是門都沒有的。政府不會把這些穩打穩撈錢的產業機會給別人了。就這麼弄了一百多家大企業,一年弄個6000億的利潤。其它的國企,政府就不在乎了,就好比公司主營業務不錯,一些舊資產或者其它業務怎幺處理都沒有大問題,公司主要眼光放在開拓新的來錢的業務上。就靠這一手,國有資產增加的比GDP增長快多了。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政府不是按自由主義那一套干經濟的,真要是自由主義,得分光賣光,俄羅斯油田都能讓個人佔了。有些人指著中國政府不要了的儘是麻煩的國有資產說,中國政府自由主義了,搞分光賣光了。這就根本不明白政府的思維。

老朱一手抓進出口現金牛,一手搞國有基礎設施(電信、油田、電廠、道路全是國有的),這就是老朱的發家秘訣。這個辦法,老朱是不會說的,他說的全是些政治做秀,以及一些經濟套話,不明白的人根本不知道他要怎幺搞。一般注意到的就是他怎幺折騰那些麻煩事,什幺軟著陸、國企改制、擴大內需、保八,幹得最順利的這個事卻沒人在意。到頭來,中國政府發家了,在鐵一般的數據事實面前不得不認,怎幺發的卻完全不明白,好象老朱乾的都是些越干越麻煩的事,怎幺就能發了?就有各種亂七八糟的解釋,有的說中國政府靠賣地賣資源賣環境給外資發的,有的說靠黃色娘子軍發的。這都不對,因為其它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這樣賣著搞,卻仍然發不了。

老朱這兩手,我認為從路線上來看,是最優選擇。當然如果技朮積累更好些,國企弄得更靈活些,發得會更好,但這是操作問題,當然可以改進,任何國家的操作都可以不斷改進。但我不認為有更高明的路線。有些人說,這毛病那毛病氣死人,改革路線錯了,應該趕走外資,退出WTO,保護國有企業,獨立自主艱苦奮鬥。這就是自己把自己的現金牛殺了,再怎幺艱苦奮鬥都不行。

現在一些崩潰論,如果說的是環境崩潰,或者民憤極大社會崩潰,雖然也多半是胡說,但多少還有些影子。但很多就是說中國政府經濟會崩潰,什幺壞賬,什幺貿易衝突。從現金牛的角度來說,這些經濟崩潰論都是離譜透頂的。一個公司主營業務好,那就穩得住。只要中國政府手頭的「超級現金牛」一直活著,經濟增長就可以由中國政府主觀意志決定,實在不行就靠政府投資撐住經濟增長,要建的東西還多得很,這麼干20年內不成問題。政府的「超級現金牛」出問題,只有幾種可能。一種是自己社會亂了,忽然一下就全國動亂或者是文革再起,生產都不搞了大家玩殺富濟貧,那麼你要恢復得慢了,這牛就可能死掉。一種是政府搞起了理想主義回到以前的經濟路線,趕走外資退出WTO回到計劃經濟,自己不要了現金牛。一種是打起了台海戰爭或者中日中美戰爭,進出口全完。要真有這種事,印度等國得樂死,所以天天盼中國崩潰。前兩種中國政府都是有明確認識的,穩定壓倒一切,要繼續改革,說得都明白得很,不會出問題。第三種打仗的事,這個就是恐怖平衡,誰願意跟中國一起完蛋可以來試,世界各國都盼著別人犧牲都不來,中國政府錢多得把俄國的傢伙全買過來也就那麼回事,越往後實力越強,就越沒人敢來。最後一種可能,其它國家的紡織業機電產業等製造業發展得比中國還厲害,那也會出事。但這一條就算有可能,也是非常遙遠的事。中國靠的不是幾個說搬走就搬走的玩具加工廠,而是一個龐大的製造業產業鏈,這裡頭要整多少事需要多少條件那說都說不完。現在的問題是,中國這個製造業現金牛會吃得多胖,會搶了多少國家的食,人家很害怕。發展中國家是已經知道厲害了,發達國家也覺得危險,所以千方百計限制中國。

老朱弄的這條路線,以後的政府確定無疑是會繼續下去了。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快速發起來了,官辦經濟已經進入了新階段。老朱的最大任務是掙錢,把窮政府變成富政府,他做到了,富的程度超過所有人的預期。新班子的任務,一方面是繼續掙錢,另一方面,因為有錢了,也要更多考慮怎幺花錢了。因為人民,很不滿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6:24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七)「社會主義大事業」變成了「官辦經濟」

中國政府發了,主流經濟學家們high了。這幾年的漂亮數據亮出來,經濟學家們矜持地評點著,大部分言論談的還是困難,雖然是智珠在握,也沒有得意忘形。洋人也還有些白痴在弄中國崩潰論,真正懂行的,都服了。薩繆爾森寫了個文章,意思是說美國與中國自由貿易「可能」不利於美國,開始敲警鐘了。西方經濟學大佬們都變得客氣了,誇起中國來比較大方,有些還經常上中國轉幾圈,和政府官員、主流經濟學家們互相吹捧。「主流」們正目視遠方暢想未來,忽然就迎來了一陣板磚,一時被轟了個昏頭轉向。這時才發現,官辦經濟整了十多年,經濟有了極大增長,人民卻出乎預料地很憤怒。

這讓主流經濟學家們覺得挺委曲的。經濟學家們的委曲是很可以理解的。用經濟數據來攻擊他們,是錯誤的。中國這些年的經濟增長不可辯駁,這是中國政府的特強項。就是人民生活的硬指標,從物質角度來說,也是極大增長的。我自己的評價,這十多年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形態已經上了一個檔次或者更多,拿各種大眾商品一列就一清二楚了。從統計意義上來說,這個結論是靠得住的。經濟學家們覺得,經濟成績這麼大,再怎麼也有些功勞吧?怎麼反而被罵成這樣?委曲,想不通。後來被罵得凶了,不少人還上媒體寫文章反擊,中央也安撫了他們一下。

但我認為,民眾的憤怒也是相當可以理解的,經濟學家沒有去理解民眾,才會覺得委曲。除去一些非理性的經濟數據上的錯誤攻擊,民眾確實有理由感到憤怒。關鍵是,我們應該用精神,而不是物質去分析。憤怒是一個精神現象,經濟學家們拿物質指標來說事是找錯方向了。如果只去考察物質指標,冷靜地分析自己的生活比從前有多少提高,民眾應該是覺得歡欣鼓舞才對。但民眾不會這樣,他們就是直接憤怒了。

「官辦經濟」在經濟上的成功無可質疑,但是在精神上,就是個徹底的失敗,這也是無可質疑的。失敗之處在於,以前的「社會主義大事業」本來是個經濟與精神一體的事業,後來的「官辦經濟」就只有經濟了,精神方面已經主動放棄了。新中國從建國開始,就採用了一體化的方法搞事業,理論與實踐上全國人民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確實是相當厲害的一點。我們在前面說了以前有很多經濟政策的失誤,但是成就也是巨大的,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靠的是精神方面的動力,可以說是即使有這樣那樣的政策失誤,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對以前的經濟政策很不滿意,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明顯的失誤,以我們特有的精神力量,可以取得大得多的成就。因為有這樣的精神力量,我們的目標就得比一般發展中國家要高得多。

具體來說,新中國政府採取的辦法是以獨樹一幟的精神激勵機制代替一般國家的物質激勵模式,來發展包括經濟在內的各項事業。這方面,社會主義國家有一些傳統辦法。首先,把所有人都放入「單位」管起來。你加入單位了,各方面生活就由單位給你解決了。解決的好不好另說(往往解決得不好),人會覺得有一種歸屬感及安全感。如果不是發生文革那樣的動亂,在正常運行模式下,人病了,單位會安排去治病,單位會派人來照顧。小孩上學都安排進子弟學校之類的附屬機構。除了很少一些的特權人物,大家的待遇都差不多。工資就全國統一安排,分級拿工資。這樣,大多數人都是能力一般的人,會覺得比較平等。能力好的人,可以給各種榮譽,也有激勵的辦法。在這樣一種管理模式下,人們會覺得是在一起為一個大事業努力,精神上可以得到某種滿足。社會精神狀況比較單純的情況下,這確實是相當好的一種狀態,可以大大彌補物質享受不足的缺陷。說實話,我個人是相當喜歡這種工作環境的,就一門心思想怎麼為國家作貢獻,不用考慮那麼多亂七八糟的利益方面的事情。日本的社會組織其實有些類似之處,所以民眾工作態度不錯。

我心目中理想的模式是以這樣的社會組織,去從事我前面總結的以比較優勢為核心的經濟建設道路。但可惜的是,後來社會思想亂了,大躍進等重大經濟失誤還不是關鍵,文革等政治運動實在是很痛心,搞得人心都混亂了。社會主義大事業的理想出現了大裂縫。周恩來是這種經濟路線的代表,他以身作則有相當大的激勵作用,多少人想到總理就不問報酬甘願奉獻,現在還能感動很多人。但我實在不理解老毛為什麼要發動文革,把周恩來以下那麼多老實搞建設的人弄得那麼慘。老毛的經濟失誤其實可以理解,可以說是好心辦壞事,就算是付出了很大代價,也可以放過。如果一些人不把老毛吹成無所不能的經濟天才,我也並不會說太多。但老毛晚年搞的那些政治運動,我實在是沒法原諒他。周恩來鄧小平陳雲這些人我相信他們都是有社會主義理想的能力不錯的仁人志士,怎麼就不能讓他們安安穩穩搞社會主義大事業?就算是老毛想支援窮國反霸鬥爭多花些錢,也可以接受。但為什麼要搞政治運動,搞得社會上一些爛人領著衝動的年青人斗並無多大過錯的老實人?把個好好的社會主義事業斗得亂七八糟。

從文革開始,中國就失去了以理想模式搞建設的可能。十年動亂下來,人心亂了,真正心思純樸一心干社會主義的雖然還有不少,但也有很多人心思不對了。新中國要靠以周恩來為首的非常感人常人難以做到的許多好榜樣,才可以從正面影響民眾心理。學壞容易學好難,這要把人心思搞壞,就容易多了。各單位出那麼幾個混的幹部,一個單位的風氣就可能從此完蛋。所以後來發展到官辦經濟乾脆放棄精神了,很正常。在80年代那種混亂的情勢下,又要發展經濟,又要收拾人心,靠的是那樣的幹部隊伍,我是沒有幻想的。知識分子在文革中吃了虧,後來能沒有想法?失了人心,誰替你認真宣傳社會主義?老鄧如果能把人心又重新收攏回來,那真成神人了。我覺得也不能怪知識分子,其實搞理工的有傳統還是相當愛國的,只是實在沒法對社會主義有信心。全球的社會主義都差不多垮了,還想要求中國知識分子純潔得很,這過分了。現在很多人罵知識分子,說老毛整得好,這本末倒置了。退一萬步說,老毛整完了,知識分子精神狀態反而垮掉了,也沒什麼好吹的。

老毛是精神激勵專家,確實牛。但他搞精神原子彈,最後還是失敗了。不管是他自己操作失誤,還是臭知識分子死不悔改,反正人心亂了。老鄧要搞精神肯定牛不過老毛,他不會走這條路。他搞改革的結果,是充滿著銅臭味利益為先的「官辦經濟」。其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這樣金錢至上,一方面可以說中國是精神失敗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不過是回歸大流。

但中國人民是知道「社會主義大事業」怎麼回事的,不是沒見識過的發展中國家人民。你官府搞經濟,拿我當工具,那我也不會對你有感情,我也不會有什麼事業感,最多我發揚傳統愛愛國。這官辦經濟從本質上就不討人喜歡。我是比過去有錢了,多了十倍都不止。但是事情也要我自己管了,病要自己上醫院,小孩要自己交錢讀書,房子也要我自己買。雖然學校與醫院比過去設備好,我不管租房還是買房住得比過去寬暢了,吃喝也好了,也用上了不少新鮮玩藝,但就是覺得沒勁。人生真沒有意義,就是上個班掙個錢,圖個啥?為公司掙錢大頭讓老闆撈去了,真黑,不喜歡這種工作,也就是看在錢的份上才不得不幹。

這樣一搞,整個社會都壓力重重。競爭很厲害,沒工作了不好辦。人家過上好日子了,買房買車了,不是過去那樣大家排隊等分房,自己生活就算沒變差,感覺也不好。混得好的錢雖然不少,但也沒理想,覺得混社會真累。混得不好的心一橫就殺向社會為非作歹。搞來搞去大家比黑比壞,越弄感覺越差。也就是經濟還在增長,可以靠物質弄些醉生夢死,不然早鬧開了。

何況你還那麼不公平。本來對搞市場經濟很多人就不適應,你再來些人圍著政府吃,還讓人怎麼過?一個個暴發的看著都不是什麼正派人物,連媒體上都是一連串黑暗事件,就別提口耳相傳的那些噁心事了,對社會的怨恨就更深了。

不公平也就算了,還看不到希望。一方面期望被些富人提得太高了,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想買大房子,不象從前加一級工資就覺得闊多了。一方面人也太多了,不知什麼時候能輪到自己處境改善。個個覺得自己沒法混出頭,精神灰暗。

就這樣,能不憤怒么?人是物質的,但更特別的地方在於,人也是精神的。憤的不是自己吃喝比過去差了,而是從整體上就不喜歡這種讓人提不起勁的社會。有些即使處境不錯也還是替別人憤怒。不憤的,那是特殊分子。撈大了的會感謝社會給他機會,一些覺得大有機會的人精神亢奮忙著撈。還有象我這樣的,沒有善惡事非觀念,沒啥情緒的把社會當物質評論,也不憤。但總體上,中國人很憤怒,湊一塊就罵社會。誰要是說這社會的好話都不好意思開口。

其實就憤怒這個事本身來說,是個好事。你既然以利益為根基搞經濟,政府天生就該挨罵。只有在中國這種奇怪的轉型國家,才會發生民眾在媒體上稱頌政府的怪事。以前也不好,罵政府就是反革命有人身危險,這個再怎麼也解釋不過去,就是政治落後。我很不喜歡無聊的推卸責任的民主,不贊成以民主為決策根基治國,但更不喜歡連低限度的言論思想自由都沒有的社會。政府應該允許民眾把憤怒表現出來。

而且這種憤怒,我覺得不危險。經濟畢竟在增長,國勢在上升,不是沉淪。問起中國人對中國未來的預期,在全球都是最樂觀的。這和個人的灰暗感覺似乎矛盾,但其實很合理。中國人也並不是完全精神地仇恨社會,雖然湊在一起罵社會,潛意識裡也知道比過去還是有很多地方進步了,只是不好意思說。對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人還是有信心的,政府天天拿數字轟炸宣傳,外國人也在幫腔,還是起了些作用的。但怕自己成為失敗者,所以灰暗。真正覺得中國沒有希望,以至於相信崩潰論的,是一些見微知著想得更遠更深的聰明人(他們能講出一些崩潰的道理來),或者講不出什麼道理就是相信會崩潰的情緒化非理性憤怒人士。但這是少數,多數對中國還是覺得樂觀的(下層人士可能不會去考慮這種問題,問也沒用)。人民的憤怒,不是那種乾柴烈火一觸即發的革命式憤怒,而是牢騷。

因此,人民一定要憤怒。有什麼不滿一定要鬧出來,鬧得越大越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02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八)官辦經濟中的「官」與「民」

前面的分析說了,官辦經濟放棄了精神,採取了徹底的唯經濟路線。這樣一種方法在操作上是比較方便的,你考慮的問題採取的辦法都是為了經濟,得到經濟數據反饋又去調控修正經濟策略。就這樣一輪輪操作下來,越搞越有經驗,經濟確實做大了。

如果能一邊發展經濟,一邊提升民眾生活水平,大家都很高興自然是好。但沒有這麼好的事,改革中的一些深層矛盾實在是水太深,任何方法都必然要損害某些階層的利益。有時方法,能讓1000萬人受益,但會損害100萬人的利益。有些方法根本就是讓一小部分人受益,大多數人利益受損。有些短期內會損害全部人的利益,但長期會有益於國家。有些正相反,短期內好象大家都高興,長遠國家吃大虧。改革走到這一步,不可能有什幺好辦法能不引發矛盾衝突。

在改革開放以前的經濟模式里,這些問題由最高層「高瞻遠矚」地決定。老毛的決定到底是好是壞,可任人評說,但人們只能習慣性地按老毛的意思辦。我們可以喜歡老毛說他是為了人民利益在決策,但人民實質上沒有決策權。不僅人民,連高層官員都是動不動就靠邊站。文革了,鬧了一通大民主,微觀決策權下放,其實也不是什幺正經決策,無非是各種各樣的搗亂方式,讓人們知道大民主不是這麼好玩的,所有人都知道不能這麼搞(改革開放后民主鬧不起來這也是一個原因)。

老毛去世了,決策模式也變了。鄧小平沒有老毛這樣的權威,也不喜歡那種一言堂的模式。他是去平衡各派的利益,這方面他的政治手段相當了得。另一方面,他也是以理服人為主,動用權威的時候少。平衡的結果就是「摸」,特區可以摸,上海等重要地區就聽保守派的意見不摸。這個時期有一些順應民心的改革舉措,但出發點是為了解決政治經濟困境,高層決策是處於改派與保守派的平衡狀態。

南巡以後,這個決策模式又變了。高層的治國思想較為統一了,想不通的就用「不爭論」幹掉,靠邊站。沒有了兩派衝突與鬥爭的複雜平衡,中國政府一心搞起了官辦經濟。我們必須得說,中國政府內部是相當一致的,都是為了把經濟搞上去而忙活,爭論少了,是內部政治衝突最少的一個時期。但這個時期的矛盾主要是「官」與「民」的矛盾。

從矛盾衝突角度來說,毛澤東時代是超級牛人老毛的理想主義與周恩來為首的人數眾多實力強大的務實派的尖銳衝突。80年代是鄧小平協調下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治國方略衝突。矛盾衝突都集中在高層,毛時代被打倒的高官不計其數,80年代也倒了兩任總書記。90年代以後,中國政府終於解決了內部的問題,將內部矛盾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政治風險極小。這時,政府集團與一般民眾的「官民」衝突,成為最大的矛盾。這也不是說愛護人民的保守派被拿人民當工具的改革派鬥倒了,所以沒人為民眾說話了。以前是政府集團內部矛盾太大,還輪不到官民衝突有多大影響,哪一派都是對自己的政治對手比較頭疼。南巡后,政府集團意見統一了,就是要搞經濟,從中為政府撈利益,政府利益高於民眾利益,所以官民衝突上升為最大矛盾。

當然,政府從來都是宣傳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我們甚至可以相信一些高層人物某些時候是在真心為民眾著想,並非做秀。然而,這時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龐大的集團,並非某幾個人可以左右的。有超越體制的無形權威的人已經紛紛老去,眾多低級中級高級黨政官員其實是在一個龐大的統制機器里混事,個人無論如何是勝不過這個機器的。往直里說,政府集團就是一個利益團體。你沒有改造利益團體的本事,就得用利益的方式推動這個團體做事。

比如江朱胡溫,都可以找到某些「反利益團體」的動作。老江槍斃了幾個貪大的高官,老朱經常怒罵貪官,胡溫搞了很多親民的舉措。是不是作秀不提,他們做事真正的依靠力量是什幺一清二楚。跟老江混的,老江都照顧得不錯。老朱提拔了不少人,但照顧得不算好,被捉進局子的不少,應該是老朱搞人事不如老江有本事,就靠搞經濟的本事混。胡溫自己派系的幹部也慢慢升上來了。這都是人之常情,想要做事就得這麼搞,我並不就此批評他們。

這還是提拔自己人,你說話自己人聽。但安排自己人不能太過分,黨的傳統就是要五湖四海。怎幺讓別人做事?一種辦法是老朱這樣強推,開大會就罵人,嚇得人要死,不得不快手快腳把事情做了,但人肯定是得罪了,老朱仗著有本事背景過硬不在乎。也就是背景最硬辦法最多的老朱可以這樣做。可就連粗暴的老朱,也得搞各種名堂給政府集團划拉各種利益,公務員加薪就好幾次,靠這樣去推動做事。這樣的一個體制,一起做事,就算是正義事業,也得用利益去推動。你高層內心裡可以說我要當好人,我不貪不腐,我要為人民做好事(我個人相信胡溫有這樣的思想)。但你真要做好事,就不得不容忍一些人在這些事情里上下其手。你想來個「水至清」,先把「壞人」趕走,「壞人」抵抗的辦法多得是,那就什幺事情都不要做了,大家搞政治鬥爭。「好人」胡耀邦反正是下台了。

其實,什幺是「好人」,什幺是「壞人」,這也難說的很,人性是很複雜的,不能簡單一分為二處理。一個懂經濟較有能力的官員,可以把一方經濟搞好,得到中央的嘉許,老百姓也確實得到了實惠。但九成九他會為自己的利益小團體撈些便宜,讓親朋好友開公司撈錢之類的,自己這裡經濟好了,親友的公司也大發了。退一萬步說, 「人脈」對搞經濟是很重要的,拉投資的時候人家要求建立私人關係划拉些好處不可避免。那麼這種官員算什幺人?可能很多人會把他們當違法亂紀的「壞人」。這種官算好人壞人我不知道,我可以斷定的是,就連胡溫都會提拔重用他們。只有說是地方經濟不好,或者實在是為害太大影響太壞,才會被拿出來當典型捉了。估計中央秘密部門早就有了各種官員的黑賬,該不該捉根本不是從 「壞人」「法律」這種天真的角度來考慮的,全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現實政治。理想主義愛憎分明的人在裡面一天都混不下去。

這樣一個複雜的充滿了潛規則的利益團體要去搞經濟,人民處於什幺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但我們也不要過於失望,覺得怎幺怎幺黑暗了。政府開大會還是商量正經事,並不是怎幺結成團伙欺壓民眾。這個政治集團還是有前進的動力的,那就是要富強。人性是複雜的,各級官員們完全可以一邊為自己撈,一邊還的確是認真在想辦法搞好經濟,有些官員還幹得挺投入的。

出於現實考慮,我對官員的最低期望是,要懂現代經濟,另外要聰明地撈,不要撈得太過分搞得民憤極大。懂現代經濟的官員應該越來越多,冒大危險瞎撈的官員應該越來越少。中央高層應該有辦法實現這個正循環。從利益集團的角度來說,清除出不會搞經濟還亂貪的笨人有助於官僚集團的長治久安,也能夠得到廣大官僚的理解,阻力不會太大。只要不搞那種把官員們全都革命掉的激進動作,政治穩定是可以保證的。

其實這種路線也不新鮮,經濟路線對頭了,官員們腐敗一下,經濟還是會增長。那些發達經濟體致富過程中也充滿著各種腐敗官員。後來富到一定程度,可以法制化了,利益集團也早撈夠了原始積累,可以靠法制正大光明地保護利益繼續大發特發了,就搞搞清廉之類的婊子牌坊。人民群眾因為也分到了一些肉,比起發展中國家好多了,所以也就算了。種種把反腐敗當搞經濟第一要務的觀點,全是理想主義,不知真實世界的運行方式。

這不是為腐敗辯護,我絕對支持任何反腐敗的行動。我要說明的是,官辦經濟里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腐敗,但經濟照樣會發展。認為有腐敗了就會崩潰,這是錯誤的。可以把官辦經濟里的人看成物質一樣,無所謂好壞,不要管正義公理,就看它怎幺演化。這也不是說腐敗就可以這麼嚴重下去。再好的國家腐敗嚴重起來也會敗掉。但我覺得中國的腐敗主要發生在分配環節,中國人還是喜歡養肥了羊再殺,各種各樣的建設項目根本不會慢。很多發展中國家政府就不是這樣了,腐敗可以使得國家什幺事也做不成。

要講良心正義公理地來評論,這官辦經濟確實對人民比較狠一點。這個狠也是很合乎邏輯的。「官」與「民」的利益衝突了,差些的為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民眾利益,好些的也是為「政府」的利益損害民眾利益。為民眾利益考慮的事不是沒有,那得媒體爆炒鬧大才行。

例如下崗這個事。慘不慘?是真慘。一輩子奉獻給廠子了,到頭來發兩錢推向社會了,家裡老小一堆不知怎搞。任何人都同意這樣做不地道,反人性,對不起人民。那麼政府就會收手么?各地政府都一樣,能下的就堅決下。搞下崗對政府有很大利益,政府會排除阻礙堅決搞。除了下崗工人鬧有些麻煩,對政府來說其它全是好處。政府搞經濟時要養的人少了,勞動力供應增加了,企業效率提高了,撈錢更容易了。政府還覺得有長遠的道理,不下崗,企業一起死,到頭來還是沒得混,還不如搞搞下崗看能不能把企業救活,或者讓破廠子倒閉了事,省出資金去做別的事。所以是人都知道的慘事,現實中還是擋不住。

例如股市。中國政府為了救國企開了個股市,是又黑又笨,還沒有好效果,是我最不滿意的政策。你黑點,要是能起到集資作用也行。結果把個現代經濟里非常有用能大幅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股市,變成了一個圈錢的大賭場,搞的利潤好的企業都要到境外股市上市。根本的出發點就是錯的,為的是通過發行股票撈些錢救國企。設計得也是很黑,散戶大戶基金所有流通股也頂不過佔大頭的國家股,除了炒了炒去根本沒有意義,怎幺經營還是國企老總們說了算,老總們還去勾結黑庄騙錢。結果弄得和中國足球一樣,失了人心,連圈錢都沒人上當了。經濟連年增長全球第一,股市卻幾乎是全球最差。爛國企還是沒救得了,卻陪上了股市,損失不知有多大。現在重新回來搞全流通,也不知什幺時候能走回正軌。根本的設計原則就是錯的,應該把股市當國家資產來經營,把好企業拿來上市,讓利給股市投資者,千萬不能拿壞企業來蒙人圈錢。股市弄好了,可以相當於讓社會自動高效率地來投資搞經濟,還可以讓人民的財富感大大增加。結果設計的時候居然想坑民眾的錢來填國企的窟窿,下面人也在亂搞黑庄炒做,整個成了個黑社會一樣的大賭場。一些利益集團到是通過股市毫無風險的發了,九成五以上的民眾賠大了。

還有農民。窮地方政府窮瘋了居然把黑手伸向了最窮的農民。又是圈地,又是各種稅。把農民惹毛了,多次發生惡性事件,鄉鎮縣各級政府都有被農民圍攻的。

城市居民也跑不了,教育醫療產業化厲害啊。知道你比農民有錢,小孩上學家人治病,把錢交出來吧。還真就只有交出來了。再把房地產炒炒,政府能多收不少地皮費,可一般民眾心裡就又沉上一截。

這些政策都是政府弄出來的,為了政府這個利益團體,不惜損害民眾利益。按照某些憤怒人士的說法,這麼黑暗,還不崩潰?天理不容啊。但其實真要是沒了良心不管善惡是非這麼一觀察,人世間這種事情多得是,公平是人類社會缺少才特別鼓吹的東西。那些發家致富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哪個不是一身血債,人家惡有惡報了么?還是比你正義的弱小國家混得好。老毛蹦了一下,也失敗了,中國政府還是原始積累老套照做。

我是徹底放棄了理想主義,不去幻想一路正義光明地就越來越富強。老毛讓農民餓死不少,幾十年生活苦得很,全國人民也受了不少苦,這個就算了。付出努力也弄了不少東西。但心裡還是覺得吃這麼大苦頭撈到的東西不夠。官辦經濟人民也受苦,但其實也就是這麼一說苦啊苦啊,全國人民都叫苦,真要挺,也都挺過來了。90年代以後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不是貧窮,更不是由富到窮。人們更多的是因為不公平而感到強烈不滿。全國大部分人自己和自己比,已經是兩種不同經濟狀況了。90年代以來,從人數上來說,是農民的生活變化最大。從沒有希望的田地里跑到城裡打工,雖然還是苦,但生活狀況是好轉了。中國人歷史上第一次從整體上失去了對鄉土的依戀(無病呻吟的文人除外)。

更為關鍵的是,90年代這個財富爆炸過程中,政府撈到了大頭,人民還有希望。有一種數據說,中國內部商品剩餘的八成以上被政府撈去了。中國富豪雖然顯得中國好象貧富差距挺大,其實在世界各國里並不算多富的,遠不如印度與俄羅斯。中國畢竟有一個超級政府在通管一切,雖然是被各色人等圍著吃,大頭還是留下來了。這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是非常不同的。體現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表面上挺嚴重的,全世界都數得著。但中國主要是兩大結構性問題,地區差距特別大,城市與農村差距特別大,就這樣把整體基尼係數弄得很高。如果中國就兩個地區,一個是絕對平均的珠三角,比另一個絕對平均的貴州富十倍,那麼中國的基尼係數也將是世界最高的。除去這兩個特殊因素,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的,經濟學家挨罵然而正確的解釋是:富人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主要是窮人窮。解決問題應該是讓窮人變富,而不是把富人的錢拿過來散給窮人。這是中國特殊的國情,不用搞劫富濟貧。很多發展中國家不把富人打倒,窮人是不可能變富的。

關鍵在於,政府這個肥得流油的大闊佬,得把財富還給付出代價的人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04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九)往下怎幺搞

政府對於十多年官辦經濟的成績很滿意。各層領導人雖然說得多半還是困難,但那股氣勢不一樣了,列經濟數據的時候相當有底氣,顯得信心很足,跟幾年前比都好不少了。這叫「手裡有牌,心裡不慌」。90年代初期的時候,老鄧叫眾人「不要慌」,當時的官僚集團明顯就是信心不足,一些人穩當的發財方法不搞卻去急功近利地猛撈結果出了事,就是因為這個。十幾年搞下來,官員們慢慢心裡有底了,生存與發展的危機算是過去了,財政狀況甚至好過了所有人的期望。現在的官僚體系,除了例行的貪污腐敗,還是相當有戰鬥力的,並不是一個等著垮台的集團,而是摩拳擦掌要大幹(同時大撈)一番。

這也是中國政府與大多數國家政府很不同的地方。其實很多國家不是不知道該怎幺搞經濟,東亞怎幺做的又不是什幺秘密,而是政府實在有心無力。一般就是維持會一樣邊混邊貪污,有點啥成績是政府不管,民眾自己發展出來的,如印度IT業。所以國際經濟學界流傳著一個神話,說政府就是不該干涉經濟運行,要盡量少管,看香港多好,政府幹經濟,毛病太多了。這對那些「弱政府」是對的,你靠嘴皮子哄人大選上了台,並沒有一支靠得住的做事的隊伍(看看民進黨),與其硬去做把事情搞壞,還不如不要管讓民眾去做。但對中國這樣的「強政府」,那就不對了。政府手頭這幺多資源,誰做事能比你快?毛病是一堆,可政府不做,肯定也是一堆毛病。所以政府快快把事情幹了,發展發展,就能解決一些問題了,出來新問題再說,動起來就有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到是可以慢慢摸,政府也不必什幺事都包搞,發現這事那事交給民眾去做效率更好以後就這幺辦了。但這得在實踐中摸出來,到底什幺該管什幺不該管實踐說了算,沒有開始就斷定政府不干涉經濟最好的道理。

所以,我們知道,政府還是會把官辦經濟幹下去,各級政府,還是經濟的主體。這個中國特色什幺時候能結束還真不好說。政府這幺搞有信心。

90年代以來,運氣也不錯。全球化生產布局布到中國來了,趕上好時候了。東南亞金融危機把我們那時的競爭對手幹掉不少,FDI從三七開變成七三開。俄羅斯經濟崩潰,給我們送來不少廉價人才與原材料。本拉登同志也來幫忙,在關鍵時候至少給中國多爭取了五年時間。基本上別人倒一次霉,中國的國際地位就往上蹦一蹦。這十來年,綜合國力可以說是在「竄升」,世界第二大概是有譜了。國際社會上美國老大橫衝直撞擋我者死不假,中國這個老二也不是吃素的,除了幾個死硬分子,大多數還是給面子的。實際上就是說,對於中國政府聲稱的「和平崛起」,絕大多數國家政府經過思考說服教育已經認了,不再以敵對眼光看中國了,雖然會有些防備,但總體是準備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撈些便宜。

還剩下三個死硬分子,美國日本台灣。日本是沒辦法,危機感沒法不強,中國強起來會怎幺弄它,心裡實在沒底,到時候中國逼它把釣魚島交出來,它丟不起那人,所以只能想一切辦法拖慢中國的發展。我估計日本一定會死抗到底,中國更是別無選擇,兩國冷戰不可避免。

台灣民進黨政府是小丑,不值一提,就那點實力還想拖慢中國的發展,目的達不到,反而把自己的經濟賠進去了。等國民黨上台,應該會隨大流承認中國崛起不可避免,以放棄台獨為籌碼,申請搭順風車,台灣問題高風險期將成為歷史。這個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台灣政府的問題,它想害中國只能自取其辱,搞了五六年笑話一籮筐。中國政府先還緊張怕它真鬧台獨,拉開架勢應對反而讓台灣政府撈著了些東西,後來就任它鬧,越鬧笑話越大,什幺廢統,都成大笑話了。台獨政府切香腸如果讓它切完了那幺中國政府錯了,可明擺著是它越來越不好切靠玩文字遊戲混,那隻能是小丑一樣。

美國比較矛盾。它不象日本和中國有太多利益衝突,和中國能合作的地方還多過衝突之處。它有退路,中國和它不是你死我活非得對抗,而且也相信中國不能把它怎幺樣。但是從長遠戰略上來看,中國是它全球獨大統治地位最可能的挑戰者,不得不防。所以政策會長期矛盾,一會要合作,一會要遏制。合作的一面不是為了迷惑中國領導人耍的花招,確實就是沒中國不行,在經濟領域更是如此。最終會變成什幺樣,很不好說。中國政府的政策是明確的,不去挑戰美國的全球地位,但是手頭加緊準備傢伙,一邊說服美國人接受中國崛起,增大美國政府作出全面遏制決策的難度。到底要怎幺搞,得美國人自己吵出來,中國是兩手準備。美國人本來說是靠和平演變把中國整完了算,所以說要「接觸」,為此還對中國開放市場,幻想中國開放多些就民主革命大功告成。現在發現這一套不靈了,到底要怎幺樣實在沒個准主意,確實就是沒定,不是已經定了在蒙人。

這樣的國際局勢,已經比從前好太多了。戰爭風險不大,焦點轉移到經濟鬥爭上。這方面我們也有一定實力了,肯定得算國際大佬。但經驗就不太夠。怎幺發揮政治經濟實力去趨利避害,這相當值得研究。感覺上因為經驗問題,是有些吃虧的。這次原材料一通瘋漲,吃了不小的虧。但這種虧還不足以動搖根本,我們還有得玩。

現在的國際經濟局勢,真是不好說。美國人在印錢,巨額金融資本在全球亂竄,大公司在全球布局,不少國家在搶原材料。國際上勢頭比較旺的,叫BRIC「金磚四國」(也不知誰起的這俗名)。巴西俄羅斯趕上了賣原材料的好時候,喘過氣來了,債還了,還積下了一些錢。印度基數低,借著「世界辦公室」的花頭增長率上來了,順勢拉來和中國並列。對國際經濟影響最大的,還是我們。這幾個再加上老牌發達國家G7,世界經濟的玩主基本齊了。

關於國際經濟大勢,我瞎掄幾下,不一定正確,就是看個熱鬧的意思。全球化肯定是大勢所趨,沒效率的輸給有效率的,實物生產越來越集中,WTO裡面各國吵得很厲害,但這個趨勢不會變。這一點我們不怕,咱做好準備了,還有一定先發優勢,競爭起來是人家怕我們,所以對WTO裡面的爭吵可以置身事外。全球化里是資本品牌效率原材料這四個東西起決定性作用,國與國的界限已經不管用了。以前原材料不值錢,全世界搶著賣原材料給幾個發達國家,現在不一樣了,中印等幾個大塊頭的經濟陸續發展起來了,原材料值錢了,所以要加進來。相對的,資本的作用減小了。美國拚命花錢,發展中國家只要不是太沒出息或多或少都撈到了一些錢。為什幺說「效率」不說「技朮」,因為技朮最終要體現在效率上,而效率不完全由技朮決定。一些傳統商品,要說有多高技朮也就那幺回事,但是要把生產效率整到中國這水平就非常困難。為什幺說老朱提高效率的舉措非常關鍵,就是因為中國四大關鍵因素里其它都不行,只有靠提高效率混。要不是搞生產效率不錯,現在原材料價格這幺高,真不知怎幺搞。靠效率一通搞,現在資本也起來了,中國佔了兩個優勢。有資本,搞生產有效率,原材料只要別人肯賣就不是大問題,也可以慢慢推品牌。未來的國際經濟環境里我們手裡有牌,不怕。種種崩潰論在國際經濟上一般說不通。我們可能會有一些麻煩,如反傾銷,外貿順差過多。但這是說可以做得更好,不是說沒法混了。

所以在國際上怎幺搞清楚了。效率要繼續提高。老辦法是靠拉外資組織生產,產業聚集,大搞基礎設施建設,這個要繼續搞。還沒到不要外資的程度,不是圖那些錢,而是外資組織搞生產銷售還是有優勢。中國政府這一點還是清醒的,嚴打熱錢,來的大部分都是搞生產的,有助於提高效率。印度這一點有些不太對勁,它資本項目的順差很多是從股市來的,放外資進來把股市炒得挺高,用資本項目的順差補經常項目的逆差,這就無助於提高效率。如果印度股市垮了,資金一撤,它可能會吃大虧。印度政府似有覺醒,說要搞製造業,得觀察它做得怎幺樣。我們對外資也要小心,不能照單全收,得看能不能幫著提高效率。

如果仍然用老辦法這麼搞官辦經濟,也不是沒法混了。我們有資本與效率優勢,全球最重要的實物生產基地這個地位還是靠得住。有這一條,就可以去搞到資源,國內繼續基礎設施房地產第三產業這麼搞。我發現很多人眼睛只盯著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比我們這不好那缺陷,幹活累,掙得還比人家少多了。這種「向上看」的精神是好的,總好過只和印度比吹成就。但不要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和發達國家比這不行那不行,就覺得沒法混了,甚至去信崩潰論。我們就用常規的方法,還可以繼續增長十來年不成問題。我的估計是,2010年很可能是人均3000美元,2020年人均6000美元有希望。這種「常規」經濟增長,仍然會高得嚇人。

這些GDP數字其實沒有多大意義。房地產漲價,保姆費用上漲,GDP就會漲上去。加上人民幣升值,漲得更快。當然,好房子越建越多,農民進城做保姆當保安的越來越多,也是有意義的。但就沒啥意思,技朮含量不高。6000美元以後要繼續增長,可能會有麻煩。具體數字不一定是3000、6000美元,意思是說,這種常規經濟增長,會有發展極限。

常規經濟增長的極限,由比較優勢的厚度決定。你的比較優勢弄來的錢多,你就可以搞起更多的產業,GDP就可以炒高些。如果比較優勢一直比較穩定,經濟發展是很容易預期的,就按步就班把內部的產業一個個搞過來就行了。但這得靠運氣。運氣好的時候,什幺也沒幹,忽然原材料價格就漲上去了,賣原材料的國家一下就牛起來了。但運氣不好的時候,就糟糕了。你不會沒有競爭對手,如果競爭不過人家,比較優勢成比較劣勢了,就會有大麻煩,經濟危機是免不了的。靠賣原材料的國家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歷,大家搶著賣,價格下滑,就很麻煩。

中國的比較優勢,還是靠得住的。全球生產基地,是個前所未有的新東西,不是那麼好弄的。有人說這兩年出了民工荒,民工都加了不少工資,成本上去了,一些外資轉移到越南印度去了,會不會這生產基地靠不住了?這有些過慮了,看看外貿順差就知道了。總會有些好轉移的產業,就是看工資成本,哪兒低上哪。這種產業,資本家不肯加工資要跑路,咱們應該高興地歡送,我們的人民甘心接受這樣的低工資才是值得憂慮的事。生產基地是產業鏈,幾萬億美元堆出來的基礎設施,上億高素質勞力扎堆住著。這樣一個基地搞起生產來肯定是有優勢的,還在繼續滾大。所以說常規經濟增長還是有把握的。

但就真的沒什幺意思。無非是炒炒房地產,修修公路地鐵,老一套。你襪子做得再好效率再高,也只能掙襪子的錢。全國人民都煩了。中央說,我們要「自主創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04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九)往下怎幺搞

政府對於十多年官辦經濟的成績很滿意。各層領導人雖然說得多半還是困難,但那股氣勢不一樣了,列經濟數據的時候相當有底氣,顯得信心很足,跟幾年前比都好不少了。這叫「手裡有牌,心裡不慌」。90年代初期的時候,老鄧叫眾人「不要慌」,當時的官僚集團明顯就是信心不足,一些人穩當的發財方法不搞卻去急功近利地猛撈結果出了事,就是因為這個。十幾年搞下來,官員們慢慢心裡有底了,生存與發展的危機算是過去了,財政狀況甚至好過了所有人的期望。現在的官僚體系,除了例行的貪污腐敗,還是相當有戰鬥力的,並不是一個等著垮台的集團,而是摩拳擦掌要大幹(同時大撈)一番。

這也是中國政府與大多數國家政府很不同的地方。其實很多國家不是不知道該怎幺搞經濟,東亞怎幺做的又不是什幺秘密,而是政府實在有心無力。一般就是維持會一樣邊混邊貪污,有點啥成績是政府不管,民眾自己發展出來的,如印度IT業。所以國際經濟學界流傳著一個神話,說政府就是不該干涉經濟運行,要盡量少管,看香港多好,政府幹經濟,毛病太多了。這對那些「弱政府」是對的,你靠嘴皮子哄人大選上了台,並沒有一支靠得住的做事的隊伍(看看民進黨),與其硬去做把事情搞壞,還不如不要管讓民眾去做。但對中國這樣的「強政府」,那就不對了。政府手頭這幺多資源,誰做事能比你快?毛病是一堆,可政府不做,肯定也是一堆毛病。所以政府快快把事情幹了,發展發展,就能解決一些問題了,出來新問題再說,動起來就有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到是可以慢慢摸,政府也不必什幺事都包搞,發現這事那事交給民眾去做效率更好以後就這幺辦了。但這得在實踐中摸出來,到底什幺該管什幺不該管實踐說了算,沒有開始就斷定政府不干涉經濟最好的道理。

所以,我們知道,政府還是會把官辦經濟幹下去,各級政府,還是經濟的主體。這個中國特色什幺時候能結束還真不好說。政府這幺搞有信心。

90年代以來,運氣也不錯。全球化生產布局布到中國來了,趕上好時候了。東南亞金融危機把我們那時的競爭對手幹掉不少,FDI從三七開變成七三開。俄羅斯經濟崩潰,給我們送來不少廉價人才與原材料。本拉登同志也來幫忙,在關鍵時候至少給中國多爭取了五年時間。基本上別人倒一次霉,中國的國際地位就往上蹦一蹦。這十來年,綜合國力可以說是在「竄升」,世界第二大概是有譜了。國際社會上美國老大橫衝直撞擋我者死不假,中國這個老二也不是吃素的,除了幾個死硬分子,大多數還是給面子的。實際上就是說,對於中國政府聲稱的「和平崛起」,絕大多數國家政府經過思考說服教育已經認了,不再以敵對眼光看中國了,雖然會有些防備,但總體是準備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撈些便宜。

還剩下三個死硬分子,美國日本台灣。日本是沒辦法,危機感沒法不強,中國強起來會怎幺弄它,心裡實在沒底,到時候中國逼它把釣魚島交出來,它丟不起那人,所以只能想一切辦法拖慢中國的發展。我估計日本一定會死抗到底,中國更是別無選擇,兩國冷戰不可避免。

台灣民進黨政府是小丑,不值一提,就那點實力還想拖慢中國的發展,目的達不到,反而把自己的經濟賠進去了。等國民黨上台,應該會隨大流承認中國崛起不可避免,以放棄台獨為籌碼,申請搭順風車,台灣問題高風險期將成為歷史。這個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台灣政府的問題,它想害中國只能自取其辱,搞了五六年笑話一籮筐。中國政府先還緊張怕它真鬧台獨,拉開架勢應對反而讓台灣政府撈著了些東西,後來就任它鬧,越鬧笑話越大,什幺廢統,都成大笑話了。台獨政府切香腸如果讓它切完了那幺中國政府錯了,可明擺著是它越來越不好切靠玩文字遊戲混,那隻能是小丑一樣。

美國比較矛盾。它不象日本和中國有太多利益衝突,和中國能合作的地方還多過衝突之處。它有退路,中國和它不是你死我活非得對抗,而且也相信中國不能把它怎幺樣。但是從長遠戰略上來看,中國是它全球獨大統治地位最可能的挑戰者,不得不防。所以政策會長期矛盾,一會要合作,一會要遏制。合作的一面不是為了迷惑中國領導人耍的花招,確實就是沒中國不行,在經濟領域更是如此。最終會變成什幺樣,很不好說。中國政府的政策是明確的,不去挑戰美國的全球地位,但是手頭加緊準備傢伙,一邊說服美國人接受中國崛起,增大美國政府作出全面遏制決策的難度。到底要怎幺搞,得美國人自己吵出來,中國是兩手準備。美國人本來說是靠和平演變把中國整完了算,所以說要「接觸」,為此還對中國開放市場,幻想中國開放多些就民主革命大功告成。現在發現這一套不靈了,到底要怎幺樣實在沒個准主意,確實就是沒定,不是已經定了在蒙人。

這樣的國際局勢,已經比從前好太多了。戰爭風險不大,焦點轉移到經濟鬥爭上。這方面我們也有一定實力了,肯定得算國際大佬。但經驗就不太夠。怎幺發揮政治經濟實力去趨利避害,這相當值得研究。感覺上因為經驗問題,是有些吃虧的。這次原材料一通瘋漲,吃了不小的虧。但這種虧還不足以動搖根本,我們還有得玩。

現在的國際經濟局勢,真是不好說。美國人在印錢,巨額金融資本在全球亂竄,大公司在全球布局,不少國家在搶原材料。國際上勢頭比較旺的,叫BRIC「金磚四國」(也不知誰起的這俗名)。巴西俄羅斯趕上了賣原材料的好時候,喘過氣來了,債還了,還積下了一些錢。印度基數低,借著「世界辦公室」的花頭增長率上來了,順勢拉來和中國並列。對國際經濟影響最大的,還是我們。這幾個再加上老牌發達國家G7,世界經濟的玩主基本齊了。

關於國際經濟大勢,我瞎掄幾下,不一定正確,就是看個熱鬧的意思。全球化肯定是大勢所趨,沒效率的輸給有效率的,實物生產越來越集中,WTO裡面各國吵得很厲害,但這個趨勢不會變。這一點我們不怕,咱做好準備了,還有一定先發優勢,競爭起來是人家怕我們,所以對WTO裡面的爭吵可以置身事外。全球化里是資本品牌效率原材料這四個東西起決定性作用,國與國的界限已經不管用了。以前原材料不值錢,全世界搶著賣原材料給幾個發達國家,現在不一樣了,中印等幾個大塊頭的經濟陸續發展起來了,原材料值錢了,所以要加進來。相對的,資本的作用減小了。美國拚命花錢,發展中國家只要不是太沒出息或多或少都撈到了一些錢。為什幺說「效率」不說「技朮」,因為技朮最終要體現在效率上,而效率不完全由技朮決定。一些傳統商品,要說有多高技朮也就那幺回事,但是要把生產效率整到中國這水平就非常困難。為什幺說老朱提高效率的舉措非常關鍵,就是因為中國四大關鍵因素里其它都不行,只有靠提高效率混。要不是搞生產效率不錯,現在原材料價格這幺高,真不知怎幺搞。靠效率一通搞,現在資本也起來了,中國佔了兩個優勢。有資本,搞生產有效率,原材料只要別人肯賣就不是大問題,也可以慢慢推品牌。未來的國際經濟環境里我們手裡有牌,不怕。種種崩潰論在國際經濟上一般說不通。我們可能會有一些麻煩,如反傾銷,外貿順差過多。但這是說可以做得更好,不是說沒法混了。

所以在國際上怎幺搞清楚了。效率要繼續提高。老辦法是靠拉外資組織生產,產業聚集,大搞基礎設施建設,這個要繼續搞。還沒到不要外資的程度,不是圖那些錢,而是外資組織搞生產銷售還是有優勢。中國政府這一點還是清醒的,嚴打熱錢,來的大部分都是搞生產的,有助於提高效率。印度這一點有些不太對勁,它資本項目的順差很多是從股市來的,放外資進來把股市炒得挺高,用資本項目的順差補經常項目的逆差,這就無助於提高效率。如果印度股市垮了,資金一撤,它可能會吃大虧。印度政府似有覺醒,說要搞製造業,得觀察它做得怎幺樣。我們對外資也要小心,不能照單全收,得看能不能幫著提高效率。

如果仍然用老辦法這麼搞官辦經濟,也不是沒法混了。我們有資本與效率優勢,全球最重要的實物生產基地這個地位還是靠得住。有這一條,就可以去搞到資源,國內繼續基礎設施房地產第三產業這麼搞。我發現很多人眼睛只盯著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比我們這不好那缺陷,幹活累,掙得還比人家少多了。這種「向上看」的精神是好的,總好過只和印度比吹成就。但不要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和發達國家比這不行那不行,就覺得沒法混了,甚至去信崩潰論。我們就用常規的方法,還可以繼續增長十來年不成問題。我的估計是,2010年很可能是人均3000美元,2020年人均6000美元有希望。這種「常規」經濟增長,仍然會高得嚇人。

這些GDP數字其實沒有多大意義。房地產漲價,保姆費用上漲,GDP就會漲上去。加上人民幣升值,漲得更快。當然,好房子越建越多,農民進城做保姆當保安的越來越多,也是有意義的。但就沒啥意思,技朮含量不高。6000美元以後要繼續增長,可能會有麻煩。具體數字不一定是3000、6000美元,意思是說,這種常規經濟增長,會有發展極限。

常規經濟增長的極限,由比較優勢的厚度決定。你的比較優勢弄來的錢多,你就可以搞起更多的產業,GDP就可以炒高些。如果比較優勢一直比較穩定,經濟發展是很容易預期的,就按步就班把內部的產業一個個搞過來就行了。但這得靠運氣。運氣好的時候,什幺也沒幹,忽然原材料價格就漲上去了,賣原材料的國家一下就牛起來了。但運氣不好的時候,就糟糕了。你不會沒有競爭對手,如果競爭不過人家,比較優勢成比較劣勢了,就會有大麻煩,經濟危機是免不了的。靠賣原材料的國家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歷,大家搶著賣,價格下滑,就很麻煩。

中國的比較優勢,還是靠得住的。全球生產基地,是個前所未有的新東西,不是那麼好弄的。有人說這兩年出了民工荒,民工都加了不少工資,成本上去了,一些外資轉移到越南印度去了,會不會這生產基地靠不住了?這有些過慮了,看看外貿順差就知道了。總會有些好轉移的產業,就是看工資成本,哪兒低上哪。這種產業,資本家不肯加工資要跑路,咱們應該高興地歡送,我們的人民甘心接受這樣的低工資才是值得憂慮的事。生產基地是產業鏈,幾萬億美元堆出來的基礎設施,上億高素質勞力扎堆住著。這樣一個基地搞起生產來肯定是有優勢的,還在繼續滾大。所以說常規經濟增長還是有把握的。

但就真的沒什幺意思。無非是炒炒房地產,修修公路地鐵,老一套。你襪子做得再好效率再高,也只能掙襪子的錢。全國人民都煩了。中央說,我們要「自主創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05 | 只看該作者
(三十)自主創新從哪裡來

自主創新,經濟學背景就是幾個「增長模型」。傳統經濟增長模型里,資本與勞動投入是增長的關鍵變數。後來發現技朮進步的作用非常大,就搞出一種「新古典增長模型」,技朮進步一舉成為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新古典增長」裡面的技朮進步太籠統,是個「外生變數」,等同於假設可以一直靠引進持續提高技朮水平,這顯然是有缺陷的。於是就進一步有一個「新增長理論」,這裡技朮進步成為「內生變數」,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決定了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前景。這最後一種就有「自主」的意思在裡面了。「創新」,在理論上就搞搞分類,比較熱的是「維持型創新」與「破壞性創新」,一個是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改進,一個是靠新技朮徹底革命把舊技朮的大量投資搞成浪費了一樣。這些理論上的東西,個人認為已經成為常識,不結合實際的話,沒有多大意思。

就好象現在的中國各級政府,把幾種經濟理論一列,然後喊一句,我們要自主創新按照最好的增長模式去做!真搞起來還是得拉外資、搞房地產。其實理論上老早都是知道的,什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宣傳上都吹了一陣子。理論上真的沒有什幺秘密。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為啥宣傳上理論上都這麼吹,實際上搞起來卻是另外一套,越搞技朮水平的問題越嚴重。改革開放20多年從增長模式上看,是傳統經濟增長的資本與勞動投入,再加上「新古典增長」引進技朮提高效率為主。現在眼巴巴地看著想搞成「新增長」,所有人都知道增長模式有大問題。為什幺改革開放沒有整成「新增長」?

一種解釋是說,以老鄧為首的高層「短視」,就顧著掙點子錢,沒有看到搞技朮長遠發展的大道理,所以搞成這樣了。這種解釋到是簡單易懂,就是比較理想主義。按照理想主義的想法,各級政府「應該」去這麼這麼搞,於是就會很好。但是實際生活中,理想主義的道路一般不會成為現實。現實生活中壓力與誘惑之大,可以讓任何理想主義道路成為空想。你老老實實投錢去搞教育搞研發,別人招商引資發了,你還怎幺堅持?超級牛人老毛的理想主義都輸給了現實,你一個草民還想斗得過大堆官僚?

何況80年代中國面臨的壓力與誘惑之大不可想象。和周邊地區一比,窮成那樣,人家和平演變眼看就要把你整死了。自搞一套的廣東靠招商引資成了全國最富,這榜樣的力量比誰的大道理誘惑力都要大。中國人也就是一堆俗人,能不被誘惑過去?要想搞理想主義,阻力太大了,困難太多了,最後失敗了就什幺也撈不著。還不如就撈一些現實的。

所以,整個國家就按照容易做的路線走下去了。招商引資容易做,基礎設施容易做,炒房地產容易做,就發展成官辦經濟了。理想主義路線要搞成了當然好,但麻煩太多,哪一步出問題就完蛋了。老毛搞的大躍進與文革,是經濟與政治理想主義,要是真搞成了,人都成了無私心的人團結一心大躍進成功,是好。但老毛都失敗了,誰還敢來碰理想主義?從這個角度來看,老毛搞大躍進文革失敗也有好處,就是讓中國人徹底放棄了理想主義。

按照博弈論的經典局面,大家都是不短視的,那麼會有好結果,可是現實中不可能做到,只要有人短視了,那麼老實人就吃虧。所以理智的人從一開始就不能老實。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這麼多人,這麼多地方政府,不可能都老實的。要是各地方政府都「全國一盤棋」,甘心做奉獻,那麼當然好。實際政治一搞起來,只會是各自為政,利益驅動。

除非說是真的走投無路了,不搞技朮沒辦法了,那還可能拼出來。日本韓國就是這樣。它們開始也不是多好,弄的也是中低級的產業。國家小又沒啥資源,中低級產業一會就搞到頭了,不象中國,弄中低級產業都可以變成國際大闊佬。日本韓國不搞「新增長」真的是沒法活了。所以它們危機意識特彆強,只能拼了。由於東亞儒家文化自強不息的影響,拼勁是不錯的,所以搞成了。這也不是說日本韓國人就比中國人有遠見,是客觀環境逼的。國際經濟里這是個常見現象,素質差不多的民族,資源好的反而不長進。

中國也快了,必須要拼了。弄了20多年的利益驅動,騙子全國滿天飛,鬼打鬼一通搞,增長不小,政府富了,但毛病也是一大堆,全國人都煩了。我覺得這樣也好,快快地把舊模式發展到頭,容易撈錢的都給它整完,逼得各級政府不得不去搞「新增長」。要是中國資源和俄羅斯一樣多,說不定還在靠賣原材料混。中華民族不是沒出息的民族,逼到絕地了,反而會殺出新路來。

為什幺說中國必須要拼了?因為舊模式真的是發展到頭了。如果就「招商引資世界車間基礎設施房地產」這麼搞官辦經濟,不用多高水平都能預測下面會怎幺樣。到不是一些人說的那樣外儲花光金融危機天下大亂。政府錢仍然會越來越多。但和以前沒錢的狀態不同,錢夠多了就不會覺得光掙錢有多大意思了,得弄些事功出來才有勁。政府光有錢,會覺得很難受。

國際上人家會從四面八方來擠壓你。你不是舊增長模式靠引進技朮資本人力資源投入么?我有原材料的就漲價,反正你得買,你累死累活我躺著收錢。基金就推波助瀾,我有技朮的就不賣給你,你有錢也沒用。你世界生產基地,我成天嚷嚷說你掙了我的錢,天天反傾銷煩死你。發展中國家看中國這些年這麼風光能不眼紅么?肯定會來搶食。短期內中國是不怕,可要老不長進,說不定真被人家把食搶跑了。

國內,也不好混。你那環境污染惡化,得怪病的越來越多,沙塵暴撲天蓋地,得治理。工人農民社會底層看見別人富了心裡不滿,殺向社會團伙犯罪,搞不好就拉美化了,你得漲工資,得搞「新農村建設」。利益團體成幫結夥吃政府,光吃不作貢獻,也不是個事。經濟不升級,錢再多也不頂事。

所以看起來財政形勢一片大好,國際上越來越風光,但是已經到了不得不拼的境地。中國人這點見識還是有的,連政府都知道不能自滿,困難多得很。中國人特容易不滿,改革開放生活剛好了幾年就鬧動亂,官辦經濟正是威力盡顯的時候,已經沸反盈天了。這是好事,眼睛得盯著前面,不能因為比過去好了就沒動力了。政府壓力還是很大的,知道要拼了。這回要拼的,不是由窮到富解決生存危機,而是要自主創新成為上等強國,改革開放確實到了新階段。這次條件非常好,一定能成功。拼成了,21世紀中葉成為中等發達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提前個二十年不成問題。

我們可以繼續用SWOT來分析中國的自主創新,會發現成功的可能太大了。具體要怎幺搞,那得由各級政府與各企業科研院校摸出來。理論上作一些策略性的建議,能想出好辦法的人多得很,我並不會比別人高明。大致就是幾條原則,要靠企業去搞創新,要搞自己的標準,引進要以消化吸收為主等等,這些原則都不會是問題,已經有很多有識之士作了相當深入的探討。我就一條,得去摸,各種方法都試試,實踐結果啥好就是啥,先不要說什幺方法一定成,一時搞不成也沒關係。我這裡就分析一下成功可能。

從中國的strength來看,自主創新並不是空中樓閣。首先錢就不缺,這和從前是本質的不同,不用忙著弄錢左右權衡棄這個保那個。我就通搞了,來個全面追趕,這錢也不是出不起。引進技朮,錢不是問題,也就是別人不肯賣才有麻煩,這比從前不夠錢引進要好多了。現在的財政格局是錢不知怎幺花,自主創新錢根本不是問題。人,也不能說缺。千金買馬骨,留學生也回來不少了,外國人才都不少跑到中國來了。公司里搞開發的年青人總數也不小了。論起搞科研的人數,那是有數量級的增長。人一多,就再差,也還可以拼湊出一些不錯的。人還越來越多。改革開放後有一段投入是太少了,搞科研的紛紛逃離去掙錢,是沒法搞,科研項目整得不象話的太多了。現在不少企業與科研單位提供的職位待遇是相當好的,海歸有時還競爭不上。就這麼持續投入,科研隊伍力量會越來越強大,人才危機會慢慢緩解。缺一些大師級人物,也不能急,先把總人數弄上去。還有一個長處,就是科研實踐的機會特別多。這邊政府在狂上項目變著法往科技上靠,那邊生產要不斷升級,還有那麼多引進技朮要消化吸收。這機會太多了,全球罕見。還不光是技朮,營銷生產管理也要自主創新,這些都是大把機會。要照以前,真不能說有多大機會。改革開放前是計劃經濟,國防科研大會戰,建工廠把蘇聯援助的項目普及推廣,基本就這兩樣了。一個汽車廠生產的東西幾十年不變,大學長年在搞政治,可惜了。改革開放以後忙掙錢,機會也不多。如果搞技朮能幫著掙錢,是有機會的,不然就沒機會了,好多沒有短期效益的效目都停掉了。這回政府闊起來了,搞自主創新的決心特別大,不象從前是有些光說不練的意思。這也是中國的一個優勢,就是政府下決心搞什幺事那種架勢相當嚇人。一條磁懸浮做做實驗就拿個80億出來,合不合算另說,大搞的決心是有了。總的來說,中國自主創新的strength就是推勸力相當好。不用勒緊褲帶,不用領袖高瞻遠矚。就是自然的市場推動,創新成功就是錢,所以投錢有動力,不創新就被人擠垮,你那點招人家都會,不搞創新有壓力。

從weakness看,就是科研機製成問題。改革前有老問題,改革后又出新問題,科研機製成了瓶頸。以前是政治衝擊科研,意識形態化太嚴重,瞎指揮,搞科研的還不如干後勤的有地位,層層審批,反應慢,不靈活。改革后老九們也開始鑽錢眼裡了,胡弄人,表面光,利益團體胡亂鑒定撈錢。新老毛病加一起,科研團體可以說已經墮落得相當厲害了,急需提高戰鬥力。特別是企業真干科技的太少,弄虛作假往科技上靠的多。企業要說有啥創新,就是生產模式上有些創新,搞出了產業聚集,有些生產線也弄得比較靈活,總體上還不大行。良好的研發體制,這個得靠競爭逼出來。以前汽車業保護著沒啥競爭撈大錢,就不爭氣。現在一哄而上瓜分市場,競爭厲害了,就有一些搞起了自主品牌研發。從近來的態勢來看,有進步,不算是最差的時候,比前幾年要好些了。說一開放肯定完蛋的汽車業,自主品牌慢慢出來不少了。局部也有些小亮點,新聞聯播找自主創新典型吹的時候,還真找著了不少。這個不能急。從態勢上來看,好體制干研發的能真金白銀的撈到投資或者開發出產品掙錢,舊體制搞科技的靠蒙越來越不好混,這是一個正向的壓力,有利於好體制的形成。以前胡吹保健品搞假科技也能發家,可這麼乾的人一多,很快市場就飽和了,民眾都不好騙了。還有一個資本市場的問題,美國厲害,就是創新與資本市場的關係弄得很好。我們的政府到是肯投錢,但是投得有些亂,聽幾個科學家或者利益團體忽悠,大筆錢就拍上去了。我們這方面提高的餘地很多,大有可為。

自主創新的opportunity,實在是太好了。一個是一些領域,發達國家就停在那裡了,我們差得不算多。例如太空梭炸兩次就停了好幾年,正好我們追趕。CPU摩爾定律失效了,我們追得很快。一些生產性的領域,要說有技朮也就那麼回事,產業都基本定型了,發達國家是在吃老本,並沒有持續研發,咱們突破了,或者把技朮買過來了,因為有生產鏈的優勢,就會被我們佔住。這個是它們不動,我們追。再一個是一些新領域,大家機會差不多,都是新的平台,以往的積累並沒有多大用。電信業是個典型例子,我們直接上光纜,別人的舊電話線積累多了反而麻煩。現在中國的電信增值業務可算是全球獨樹一幟,怪事很多。一個簡訊業務能讓幾大網站起死回生。這個是大家一起動,我們市場大,人多,研發成本低,也有優勢。光這兩樣,自主創新就機會大把,中國因為市場大,還有一些特別的優勢,自己弄個標準就能起很大作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很慘,很多領域被別人越拋越遠,對技朮沒信心,光顧著引進,沒心思去想太多。現在信心慢慢回來了,也敢投錢搞科技,叫嚷起追趕的口號也有些底氣。還有一些領域,發達國家在快速發展,或者對我們的優勢太大,我們一時跟不上,暫時會吃些虧。象液晶產業,某些設備製造業,飛機製造,環保產業等等。這些是會吃虧,發達國家掐我們也就是在這些上面,我們得拿大錢往上填,引進技朮與設備部件搞生產不知啥時是個頭。這些要打持久戰,慢慢積累力量,先引進為主,不能著急,等我們的積累突破了臨界點再作打算。好在發達國家搞研發也有些麻煩了,科技進步有些停滯的意思,全面領先我們的關鍵領域比從前要少。我們總體上是越追越近,不是越拉越遠,有些外國人都著急了,報告里或多或少拿中國當要研發經費的理由。中國是挺可怕的,哪怕就是百分之一的人在搞科技都是上千萬人,可以鋪在很多個領域上。有些「高科技」其實捅穿了就和蘿蔔白菜一樣,外國人心裡明白就是啥時被捅穿的問題,能不怕么。

自主創新的threat,就是光花錢不打糧食,沒法持續。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比較優勢的升級問題,老是發展不出新的比較優勢,也麻煩。人家不會等你,會來壓迫你,搞不好就出事了。在自主創新上,就是能不能讓多一個數量級以上的人在用腦力勞動創造利潤,而不是過去那樣用資本人力土地資源來拼。這個threat算是比較長期的,我們時間還真不少。如果研發體制快速進步,那麼自然好。慢一些,也不會有大問題,沒有現實的威脅。以前那麼困難,崩潰論說得活靈活現,都「挺」過來了。現在能「挺」多久,很難預測,但一定是很長時間。怎幺整成發達,我說不出具體道路,也不相信有人能預先說出來,得試,20年前沒人知道中國政府會變成這樣,說了人也不信。但要說危機,只要是具體的,不玩虛的,中國政府靠官辦經濟弄出來的實力就可以對付過去。現在地球上都看出中國政府勢大難阻,中國崩潰論不流行了。我就換個位置,給崩潰論想詞,都不知往哪找。沒人肯跟中國打仗。工人農民鬧事也不新鮮了,怎幺處理都有經驗了。和平演變早歇菜了。預測經濟危機是個危險的事,會被中國政府拿出的堅挺數據弄得下不來台。

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threat的說法,是拉美化,被外資控制經濟之類的。這不叫崩潰,就是沒啥希望了,給發達國家「鎖定」在一些中低級產業上,你國內的高端產業都讓人家佔了,永遠被迫和人家不等價交換,勞動生產率永遠低一個層次。這在不少發展中國家是現實,確實就是沒戲了,都放棄希望了,沒那個心氣了。中國首先在政治上強太多了,從來都是鬥志昂揚,不要說現在條件這麼好,就是從前那麼困難的時候,也沒失去信心。這個算老毛的功勞,改變了中國人的氣質。現在已經很多人嚷嚷要防外資了,其實外資在中國離控盤還差得遠,中國政府搞起壟斷來不是玩虛的,民營外資一概不許,就政府自己撈。要挑一個控盤的,還得數中國政府。「國有控股」這一條,都刻在經濟命脈上。全球主要經濟體就政府對經濟的控制程度,中國政府得算是老大,「官辦經濟運行大法」除了中國誰也玩不成。就具體產業來說,就算是被罵得最多的汽車業,還是在中國政府手裡。一個廠子和好幾家外國公司合資,誰也控不了。其實真正的毛病在於政府控得太多了,弄得股市都成那樣了,改革方向是政府得放一些給民營。至於防外資控盤,沒有問題,國資委就是專門干這個的。天天一堆人罵,政府也有壓力,想轉給外資都麻煩。高層也不是不懂這些關鍵問題,又不是什幺太難的道理,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識。其實發展中國家也不是不知道要自主的道理,主動引狼入室的少,恨外資的哪國都是一大堆人。但是發生國際收支危機,不得不出賣資產,這個是沒辦法,被人整出毛病了,不得不低頭。中國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外匯儲備多得要爆掉了,國際收支危機不知從何談起。咱們擔心的是,收購不著別人的核心資產,錢砸手裡了,而不是別人把我們的核心資產弄去了。中國政府的核心資產,壟斷國企,基礎設施,都抓得牢牢的,也就是包裝上市的時候划拉出去一部分股份,控股地位不可能放手。就是上市,圖的主要也不是錢,而是轉換經營機制。

防拉美化,防外資,輿論炒炒是好的,給政府壓力。但也別自己把自己說死了,以為就一定完蛋了。現實情況是,是我們去當「壞人」,到其它國家「掌控」它們的經濟,這方面要有些手段。這個過幾年就知道了,看看外資在中國混得如何,中資在外國混得如何。幾年前誰信聯想能把IBM的PC部門給收購了?中石油悄不聲的就變成亞洲盈利最多的公司,不在外面收購是不行的。很多人還是從前的弱者心態,總把中國當窮國,總不信政府如今大發了,還是窮人的思維。以前說中國的銀行都是實質破產,建行上市硬是從2.35漲到3.6港元去了,就得這樣慢慢的用事實把人的思維扭過來。

現在正是中國發展的大好時機。企業在市場經濟、全球經濟里正經鍛煉成長也就是十來年。就以做得不錯的日本韓國企業而論,也得要時間才能成長起來。那一招一式都得自己摸出來。從態勢上看,是時候了,鍛煉得差不多了,得出成果了。自主創新,就是這最後一招。能這麼快就摸到自主創新門口,我相當滿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06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一)從「出口導向」到「擴大內需」

從宏觀經濟上看,中國政府過去十餘年搞活經濟的關鍵是「出口導向」政策,我們前面對此已經有了不少分析。通過抓出口,政府取得了寶貴的激活資金,又靠各種來錢的項目滾動發展,發展出了巨大的財政實力。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受到很大影響。中國的出口形勢非常不妙,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肯定是不行了,事實上1998年的出口增長只有0.5%。對比現在連續四五年20%30%的出口增長,就知道那時經濟形勢有多困難了。有句話叫「金融危機是個框,有啥困難都往裡裝」,公司業績不好就把責任推到東南亞去。為什幺出口對經濟增長影響這幺大?因為出口面向的是硬硬的「需求」,市場經濟里最關鍵的推動力,經濟運行最麻煩的因素。把世界的需求拿過來幫自己發展經濟,是個很好的事,比自己封閉發展肯定要快得多,這就是「出口導向」的基本道理。

面對這種嚴峻形勢,老朱推出了一個號稱是「擴大內需」的應急政策,把經濟增長撐住了。其實經濟要最簡單來講就是「需求」和「供給」的平衡,增長就是「需求」或者「供給」不斷成長。「外需」不行了,那幺把「內需」炒起來,經濟增長還是可以維持的。教育產業化就是「擴大內需」的一個典型招數。如果我們拋開道德人倫天理僅僅從經濟角度看此事,其實很簡單。廣大人民有「上大學」的需求,這是最真實的需求,不是政府強迫年青人上大學強行製造出來的需求。從供給角度來說,就遠遠不夠。所以,大學擴招是一定的。教育產業化,就是說把這個擴招過程貨幣化。由於是官辦經濟講利益,政府察覺人民有能力掏出一部分錢,所以就只配套了部分錢去做這事,並不自己包搞。當然,教育產業化是早幾年就開始「摸」了的,但是大規模擴招確實就是因為1998年的經濟形勢。由於人民不習慣教育貨幣化,喜歡國家花錢培養小孩,對此罵聲震天,也屬正常。但以後會習慣的,誰來搞經濟都是這一套,現實主義沒啥道理好講。

「大學擴招」其實起不了太大用處,但實在是著急了,管點用就用上了。還有「黃金周」,都是如此。真正管用的,還是政府強行「創造」出來的需求。老朱硬挺著發國債搞了一堆基礎設施項目,確實拉動了經濟增長,死命把「保8」撐住了。

這件事情影響深遠。從字面意義上來說,在當時的形勢下,「擴大內需」完全是一句空話。最終老朱做的事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政府在「中國特色經濟危機」時會怎幺做,也大致界定了中國經濟增長的下限。即使是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中國政府也弄出了7.8%的經濟增長,這可以充分說明政府投資的威力。人們很容易把老朱的做法聯想到凱恩斯主義去。然而,理論都是空的,做不出來再凱恩斯都沒有用。中國政府從計劃經濟走過來,強行創造需求正好是特強項,比別人強是自然的。這肯定不應該是常態,能好好的經濟增長,就不用這幺「自己給自己創造需求」,用市場經濟的真實需求推動更好。但我們再想深一層,有這種「強行創造需求」的能力,不是一個壞事。全球經濟增長好,那幺大家都繁榮發展自然好說。一旦有什幺事,全球大部分國家都趴窩了,中國來個「強行創造需求」,就可以比別人多搶到一些時間發展。運行效率上,這種自己悶頭整的政府投資當然會有問題,但搶到時間了意義更大。所以中國壞賬可以比別人多得多,但發展也會比別人快得多。通俗地理解,我們做10件事只做成5件,人家做3件事成了2件,壞賬是我們多得多,做的事情也是我們多。壞賬就是人們假定另外那5件事也該做成算出來的賬,其實就白扔那不管了也沒啥了不起,關鍵是做成的事得越來越多。全球化時代,就是比做事的時代,不是比誰賬本乾淨。搶到了一塊,就滾動發展,時機很重要,不能慢騰騰想怎幺搶好。

說是說要「擴大內需」,最後整的是「政府投資」。現在又到了一個轉折時刻,又說要靠「內需拉動」,但這次不一樣,是因為形勢大好。

從發展「出口導向」上來說,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整成了一個大怪物,國際經濟里確實就沒有過。別人都是在國際產業鏈里各佔一塊,好的就一級級往上爬,看中國那意思,是要上下通吃,一級級全給佔住。想想是可怕,一個十來億人的國家,相當於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口總數,由一個強力政黨領導,也不鬧民主或者革命,就一門心思搞生產掙錢,啥活都干。國際產業本來是處於游移過程中的,從這個國家跑到那個國家很常見。但是中國一來搞,就有些不一樣了。以前是資本家挑地方,到處轉移,現在也是如此,但有些行業就被逼不得不轉移到中國。從產業角度來說,中國似乎整出了一套成本控制方法,相當了得。我以前提過中國可以靠這個本事到外國去包搞基礎設施,不久前已經成為現實,印尼三分之一的電力基礎設施80億美元包給中國幾個公司搞了,外國公司要價上百億美元競爭不過。這就不是光人力便宜整得出來的。產業發展成本控制的綜合因素相當多,要一定技朮水平,相關產業要綜合配套齊全,要有財力人力物力土地供給,要有順暢的交通通信設施與營銷渠道,要有整合能力。這樣權衡下來,人力便宜只是在某些簡單產業還能管用。

由於中國選擇了「出口導向」,在國內就維持了一個低價格體系。從基礎設施水平來說,國際公認中國的消費水準至少相當於人均5000美元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如果要炒到人均5000美元去並不難。但中國政府就不炒,就維持低價格,把綜合生產成本控制到全球最低。這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旋渦,把國際產業不停吸過來,別人確實就是競爭不過。理論上一個產業只要中國技朮與營銷追上來了,能生產了,加上中國這套成本控制方法,立刻就是比較優勢,國際產業就等著被中國吃掉。以前一些小國也搞「出口導向」,但是沒有中國這套成本控制方法,只是局部產業聚集,沒有形成吸引旋渦,產業經常是說轉走就轉走,沒有形成生產基地。中國似乎已經不能用「出口導向」去理解了,我認為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對一個個產業進行「蠶食」,佔住一個再圖謀下一個,要成為全球實物生產力最強的國家。「出口導向」,開始說的是以外補內,弄些外匯,是比較狹意的。但後來指的是,產業發展的目標市場是全世界。既然中國能夠把一個產業做到全世界比較優勢最強,那麼目標市場當然應該是全世界。所以,這是中國政府出血本加入WTO最大的原因。

這個戰略,最近幾年出成效了,可以說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國際原材料價格翻了幾倍,中國好多項都是最大進口國。按照傳統的理解,象中國這樣沒啥資源的國家,技朮又不高,怎幺混?結果2005年順差上千億美元,2006年只怕會更高。這充分說明了中國產業的比較優勢的厲害。你可以說中國企業這毛病那毛病,毛病確實多,但是中國的產業在國際上競爭力就是強,而且強得一般人無法理解。從全球經濟來看,不管經濟形勢如何變幻,某些產品的需求總是在那的,而中國能以最高的性價比滿足一大塊需求,這是一個鐵的事實。由於中國還沒有把份額佔滿,在吃份額的過程中順差大漲就很自然了。其實產業的技朮需求各不相同,並非技朮高的市場就大。中國佔住的幾大塊都是很大的市場,技朮上差距並非關鍵,再怎幺高技朮人也是吃飯穿衣。所以即使中國技朮和發達國家比並不算好,也可以在國際產業里大吃特吃。何況中國政府也知道搞技朮的好處,一些看似高級的產業慢慢被中國變成了中級初級產業,被擠得沒活路了。

如果這麼在國際上猛占產業,搞下去會怎幺樣?假設中國政府就喜歡掙美元,就這麼猛往外賣東西,生產的東西越來越高級,那順差會漲到天上去。現在一年上千億美元好象很多了,其實不算啥,還有很大潛力,只能算剛剛活動開,日本德國人比中國少多了,也有上千億美元順差。這是個好事,表明中國在地球上有了基本的生存辦法,缺資源也沒關係,現在沒人會說「開除球籍」了。國際上有辦法混了,全球化時代發展的最大問題就解決了。但是不是就要這麼猛掙順差?這個問題以前沒意義,反正也沒幾個錢,幹了幾十年加加減減的也才攏了2000億美元,防災防事的也不能亂花了,所以還鼓勵去搞外貿掙順差。但現在一年就能弄到這個數,這就成了個現實問題,一個發展中國家從來沒有面對過的問題。

如果我們要高速經濟增長,我們可以去發展外貿,掙來順差都直接算進GDP裡面了,還有間接拉動。國際上產業還肥得很,我們還大有可為,好好搞技朮再突它幾下,這條路還是可以走的。自主創新也不一定是說得那麼難,我們幹起來可能一會就突破了。就這麼去搶產業,相信一定能搶來不少。出口增長連年20%30%四五年了,經濟學家本來眾口一辭說會消停會增長慢些,也沒停下來,到底什幺時候增長降下來都不太敢說話了。但這條路不是說我們干不好,而是國際上不「和諧」。

我們是成本最低,人最多,綜合條件最好,搞起生產來誰也干不過我們。我們要搞,是可以把全球產業都搶過來,中國人都搞生產了,別人產業給擠垮,賣原材料給我們。但這樣乾的目的是什幺?就為了把人擠垮,我們掙越來越多怎幺也花不出去的美元?我們的人在工廠里幹活很舒服么?我們的環境給污染了怎幺算?現在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想了。以前是沒錢,沒資格去想這些問題。但我們現在確實要想想了。

搞出口,最初的目的是國家太窮要掙錢搞活經濟,悶頭干。現在達到了這個目的,還超額了,那麼又該為了什幺去干出口?答案是明顯的:平衡。即然在國際上的錢夠花了,就不用再去掙這麼多錢了。但是也得進口些東西吧,不能吃老本,所以就搞搞出口,最好兩者相抵平衡,要進口多少錢的東西就大致出口多少錢的東西,資本項目再加加減減最後弄個平衡。你出口多了,反正你掙來的錢又花不出去,等於白給人家送東西了。

說是這樣說,但要把平衡弄出來,還真不容易。人家就喜歡上中國辦廠,中國企業往外出口掙錢就是比在國內血拚要容易。搞外貿的說「不怕老外怕老鄉」就是這意思。這出口的勢頭起來了,中國這麼大個頭要按下去就不容易,也怕操作不好弄翻了。最終得靠什幺弄出平衡來?靠「擴大內需」。結論和1998年一樣,但原因就完全相反。那時是外貿太慘了,現在是外貿太火了。

這回和老朱整的口號型強扭的「擴大內需」是真的不一樣了。老朱是外需沒增長,內需也沒有,經濟增長眼看要完。外需是操之在人,只好自己操縱內需硬挺。這回經濟增長是火得不得了,一不小心就雙位數字了,需求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需求的分佈,外需太旺,內需不夠。我們要實現外需向內需的合理轉變,企業一看內需也不錯,就不搶著干外貿了,順差就少了,平衡就實現了,經濟增長也不會慢。這個好處還有很多。內需強進口需求就多,人家也高興,貿易衝突會少。內需好,經濟增長實在,需求開發出來了就在那長期存在,不象外需有點靠運氣,運氣不好就壞了。內需是國民內部的消費,一增長就是人民消費多了,這是搞經濟的根本目的。內需拉動解決就業多,不象外需發展就業限制較多。中國人儲蓄太多,是得靠擴大內需把錢放出來花掉一些。內需好,人民生活就和諧,社會矛盾減少。這回是真的要發展內需了,不是為了經濟增長強撐,而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連外國經濟學家也呼籲中國人多花錢。。。

這麼好的事,那還不快去干?這下,就碰到官辦經濟的痛處了。說是這麼說的,要擴大內需,靠內需拉動,結果順差還是上千億美元,銀行存款居高不下,國民儲蓄率就是下不去。政府官員們干招商引資上項目房地產這一套熟,你說要擴大內需,也沒說不讓招商引資上項目房地產了,那麼就還是這麼干,喊兩句擴大內需應景,沒有什幺實在的行動。招商引資搞房地產,政府有實在的利益,手頭確實可以撈到錢拿出漂亮的經濟增長數字。有誰知道到底該怎幺擴大內需么?道理都知道,但其實沒有什幺明確的招數,都等著中央拿出辦法來。

所以,確實到了要轉折的時候了。從中央開始,就得轉變思路,從出口導向轉到內需拉動。幹了很多年,一時不好轉,就慢慢轉。出口方面,可以挑著幹了,一些污染大耗能高的產業,發改委搞搞審批給調控掉,不要沒見過錢一樣什幺都干。內部,對財政要有信心,也要給人民信心,不要窮瘋了一樣拚命撈錢原始積累滾動發展,應該想想怎幺花錢,最好能進入「越花錢越有錢」的境界。生產項目少建一些,生活項目多上一些,如給農村搞搞基礎設施。工資要漲,連民工工資在內,這兩年已經漲了不少了,以下幾年估計都會一直漲。農業稅免掉了,開始說是給農民鬆口氣,其實意思應該往大里擴,算是內需拉動的一招。中央弄了個「和諧社會」的花頭,與轉向內需是一致的。

這些都算是好弄的,阻力不大,全國農業稅都免掉了。關鍵還是教育醫療房地產這幾個大頭項目,得順利發展起來。有三種思路,一種是傳統的免費或者低價思路,希望政府為人民著想下狠心整治教育醫療產業,壓低房價,大家都愉快地不花多少錢就什幺都享受了。一種是增收思路,一方面民眾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教育醫療房地產形成不同層次的供給,讓各種收入階層的民眾都能形成需求得到服務。還有一種就是把教育醫療房地產當稀缺資源,大家搶,富人先得到服務,現在就是這種。說起來是「新三座大山」,社會上罵聲震天,其實得算是小康社會順利發展的關鍵時期。以中國現在的教育醫療房地產品質而論,並不差,要真能人人住進新房子了,就已經是中等發達了,和發達國家的生活品質沒有太大實質區別。但還要很多時間,不能著急,看到一些人「提前」過上了這種日子,社會上罵也屬正常。

我感覺這些大頭項目得用國家整體戰略去搞。不是說回到以前計劃經濟去給人分房子,那肯定不行,太沒效率了。也不是說就市場經濟大家哄搶越炒越高崩完了回頭又炒起來。官辦經濟解決這種問題其實有長處,那就是調控著按照政府規劃的節奏發展。表面上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都有價格,但政府調控這個價格的能力必須很強。政府好象是有這樣的意思。從這個思路來看,中國的經濟將會是非常獨特的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混合體。在需要競爭發展效率的時候競爭十分殘酷,在需要調控時又能強力控制住。我覺得這是官辦經濟的發展方向。前一階段發展主要是在全球化時代通過出口導向混出來了,新時代的任務是形成良好的宏觀調控機制,引導內需良性發展。

這肯定是相當困難的,但也不是沒希望。畢竟政府手裡資源太多了,社會商品剩餘八成都歸了政府,全球就中國政府有這個條件。要警惕的是一種現代思路,說是要打破壟斷,政府放權讓民眾自己發展,政府轉型,轉成理想的服務機構,小政府大社會,好得不得了,不少主流經濟學家都是這樣想的。左派那種回歸計劃經濟的思路太極端,擺不上檯面,不需要警惕。我覺得按小政府大社會的思路,就是民眾互相拼,政府不管,會產生很多超級富豪,廣大民眾給這些超級富豪打工,小小的香港就是如此,民眾生活很沒有意思。與其如此,還不如乾脆官辦經濟到底,廣大民眾給政府這個超級富豪打工,政府還有希望把利益分下來。現在雖然說中國貧富不均很厲害,實際上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城鄉差距大,地區差距大,大富豪並不算多,與中國的財富總值很不相稱,因為大頭財富跑到政府手裡去了。這個「優良傳統」不能丟。當然,政府壟斷,會有一些效率問題,這個我覺得可以付出一些代價,不影響發展就行。事實上壟斷也可以高速發展,中國電信也搞成了全球知名品牌,電話費貴就貴點,全國人一攤也沒多少了,中國這一點很厲害。如果讓私人發展電信,資費可能會便宜(也不一定),但不知會出什幺樣的大富豪。

所以政府一方面是搞自主創新去發展經濟,一方面要去調控大頭消費項目還惠於民。這個調控就是要去搞定利益團體,教育醫療從業人員,地方政府,地產商人,再加上一大堆民眾,一通混戰,想想都可怕。但還是那句話,要相信政府。我覺得中國政府還不能算是與民眾對立的,它也受到了很大的道德壓力,不是開大會商量怎幺壓迫民眾,還得商量怎幺讓廣大民眾受益。這是因為人性很複雜,雖然容易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民眾的利益,但有餘力為民眾做些事也還願意,大富豪也會做善事,特別是有道德壓力的時候。發達國家工人鬧事也鬧到了不少利益,中國民眾也應該有這樣的機會,生產力夠了完全有機會。只有說是國家真窮的時候,那鬧事就不管用。以前開事鬧出大問題了,所以要強調穩定,現在卻可以鬧鬧給利益集團壓力。也不要容易出亂子的民主,就是民間輿論,網上罵罵人,工人農民找到機會就上上街,都不錯。一方面不要把政府想得太好了,要政府做這做那,今天反腐敗明天打日本。另一方面,也不要把政府想得太壞了,自己把自己氣死了,掂記著革命鬧事。現在中國政府應該是個挺好理解的,用相當正常的邏輯思維行事的國家機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07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二)微觀的枷鎖

經濟學理論研究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需要的假設太理想化。水平一般的學者操弄模型與數字,將自己與讀者都迷失在條件設定與複雜推理之中,靠著專業門檻混飯吃。文章寫出來象是帶著枷鎖一樣,沒有個乾脆話,「假設、如果、另一方面、或者、可能」之類的詞滿天飛。高手在不得不忍受這一套的同時,還能靠老辣的直覺弄出真正厲害的東西。包裝的形式都差不多的,只不過低手弄沒意義或者錯誤的東西,高手整的有意義而且經得起檢驗。真正的大師能夠擺脫枷鎖,自己設定框架,在裡面較為自由地弄些新東西,別人來研究得依著框架來,相當於為別人做了枷鎖。

中國政府的經濟實踐不是搞理論,但也是這個處境。看上去好好的宏觀經濟政策,往下一推,微觀上就滿不是那幺回事,往往是反效果。錯誤犯多了,經驗多了,政府聰明了些,知道一定得結合實際小心行事,就弄些七扭八歪的現實著數,解決了一些問題,卻生出許多弊病,誰看了都不順眼,象是帶著微觀的枷鎖行事。

這個「微觀的枷鎖」,即現實的制約,實在是非常煩人。理想主義的一大特徵,就是對這些微觀枷鎖不放在心上。不當權的理想主義者,就覺得當權派又笨又壞,才會不用好主意,搞出那麼多壞事。理想主義要是當了權,那就大轟大嗡,提出一些嚇人的目標,事還沒幹,就先跟現實體制打成一團。只有老毛這樣的超級牛人,才能打破微觀的枷鎖,連微觀結構都給它統統改造過來。

公平地說,我認為老毛的根本思路是正確的,對這些微觀的枷鎖,有時就得狠狠地去打破,不然再怎幺搞都跳不出圈子。地主不打倒,土改不搞,中國社會就只會是死氣沉沉。這麼整了一把,政府的土地紅利一直吃到現在。但老毛的問題是,他在宏觀政策有問題的情況下,卻把原因歸到微觀結構上,去搞文化大革命,這樣搞就過了。明明是宏觀的問題,卻去用微觀的辦法解決,那麼就越搞越僵。現在朝鮮就是這樣,宏觀上閉關鎖國跟不上世界潮流再怎幺也沒法搞,人與人之間不管如何互相揭發批評鼓幹勁,人人主體思想獨立自主心靈純潔道德高尚,也不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面對的困難,說實話,需要老毛這種打破微觀枷鎖的能力。宏觀上,我們問題不大,經濟學家也好,各級政府也好,都知道一些基本的路數了,現代經濟有了個最基本的了解,還算跟得上時代潮流,在一些觀念上甚至領先一步,如「不爭論」。面對微觀現實,也知道不能主觀臆想,寧肯搞七扭八歪的現實政策,也不去搞危害極大的理想主義了。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不是說你就能永遠這麼現實主義地混下去。你的微觀結構問題成堆,遲早會是大麻煩。現在起點低目標不算高,還可以在這種結構下往上沖,以後目標更高了,就可能積重難返,要壞事。

我們的微觀結構確實問題很多,經濟增長的成本太高,質量太低。國際上一些人對我們指指點點,說微觀運行效率還不如印度,長遠會不好,有一定道理。我們是官辦黑箱操作,決策不科學,強幹硬上,有利益了歸小團體,出事了就國家包底。之所以這樣的微觀操作總體上還成就不小,是因為我們有政府級別的競爭,保證了優勝劣汰,整體上生產效率還是有極大提高。但很多情況下是「低水平重複」、「惡性競爭」的結果,經過市場無情的檢驗才產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產業。因為我們微觀運行差,才付出了這樣的代價。如果微觀運行效率高,決策科學,那麼我們就會是「高水平良性競爭」,雖然也是優勝劣汰,但企業素質會比現在高得多。因為我們企業素質低,所以佔住的就是一些中低層次的,或者是靠中國獨特優勢的產業。

對這些微觀結構的問題,要有清楚的認識。首先是不要怕,以為不如人家就沒法混了。黃亞生經常「挺印貶中」說印度好企業比中國多,長遠比中國好,過於片面了。我們有獨特的優勢,就是國家與政府級別的運行效率非常高。說圈地就圈地,說拆遷就拆遷,要公路就公路,要港口就港口,快手快腳地都做了。慢了不行,無數地方政府在競爭著比快。企業與政府的運行決策問題確實大,但是政府的效率優勢補上了一些缺陷。在需要政府出手配套的產業競爭上,我們還是有優勢,而且這個優勢還能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別人在國家級別的綜合競爭上往往不是我們的對手。我們是說一不二的「強政府」,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還要管選舉等政權問題的「弱政府」這一點上要強。這也是我認為官辦經濟可以延續下去的一個原因。包括做大央企等思路,都可以從這個原則上推出來。

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世界上的競爭是多層次的,有些是「強政府」能搞定的,有些還得靠一個個企業的運行與組織效率。而且從根本上來說,只有企業的運行效率才最靠得住,政府包打天下是計劃經濟式的幻想。如我們狂推的自主創新,再怎幺「強政府」瘋狂投錢,也得企業與科研單位實幹出來,不能幻想有錢就行。

所以,政府今後的任務是兩個層面的。一個是靠強政府的獨門絕技「宏觀調控」把經濟增長撐住,在增長中解決問題,或者為解決問題創造條件,延續過去「穩定壓倒一切、發展是硬道理」的總路線。這方面我們有很好的資源,政府財雄勢大,條件比過去好多了,搞宏觀經濟的經驗也相當多,這套「硬功夫」相當了得,再來個20年的高速增長很有希望。另一個就是要打破微觀的枷鎖,按中央的說法,就是提高「軟環境」,政府與企業要科學決策,政府不該管的不要管,企業也要向現代企業轉變,靠真正的競爭力打天下,不能圍著政府吃。我們的社會組織也要向好的「軟環境」轉變,不能大家比壞比惡比無恥,要在競爭中良性發展。這第二個層面的任務就艱巨得多,而且也是比較新的任務,正面經驗不多,反面教訓一大堆。在具體問題上,有識之士很多,
現代企業制度、環保、社會公義、均富等問題,我並無什幺特別的看法,因此也不具體論述。

我們過去靠強政府的優勢,與發展中國家拉開了距離。它們企業不行,政府也不行,超過它們並不算難。現在我們的目標是與發達國家競爭。政府與民眾還是清醒的,知道有差距,群眾罵聲震天,報刊雜誌上天天憂患憂思,都在為此努力。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我們沒有天天唱讚歌,這是好事。我個人覺得中國輿論反而是對這些憂思的東西關注了解得更多些,卻不太清楚中國的優勢,對中國政府不僅沒崩潰反而混得挺有勁的多少有些稀里糊塗。

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地提出了要轉變發展目標,不僅基礎設施等硬的指針要發展,科學民主社會保障等軟的指針也要提高。路線上非常正確。總的來說,就是中國這個最怪異的經濟體,要逐漸正常化,要象個運行良好的現代國家的樣。我們不能還象以前那樣本來就怪,越搞越奇怪,七扭八歪,以怪制勝。以前是條件不好,人也稀里糊塗,落後得太多,只好弄中國特色,瞎摸了一陣子。好在沒有吃似是而非的理論的大虧,也沒有因為爭論不休而鬧出大亂或止步不前。回到「不爭論」的本意來說,既然大家都稀里糊塗的,以空對空誰也說不服誰,那就不要爭論了,往前干就知道怎幺回事了。但現在不能再這樣說了,我們的經驗夠多了,對一些事情的認識也清楚了,不再是稀里糊塗了,那就不能瞎摸了事,而是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我們不僅要說「發展是硬道理」,而且要說清楚「要什幺樣的發展」。我們可以說得清楚,可以正大光明地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說清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08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三)當經濟增長不再解決問題

支撐中國發展的精神動力,無疑是老江聲稱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經過20多年的發展,雖然有不少缺陷,但這個目標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顯得有希望。習慣性的唱衰派們舉出各種弊端,用宋末、明末、清末、民國等各種末世歷史時代進行種種似是而非的模擬,「天災人禍,種種不詳,不止一端」,說明就要完蛋。我對這種「寓言式」的模擬傾向很不感冒。現代社會和舊時代差別太大了,已經是「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的改革開放又是最奇特的發展故事之一,再去模擬,沒多大意思。搞這個也顯出對中國政治與經濟不了解,無法進行有效分析與直接預測。

現在的問題,不是我們發展不下去,而是我們要發展成什幺樣子。中國人在摸索,外國人也帶著疑慮想問清楚。我感覺這些年到了可以說清楚的時候了。我們很幸運,就在這兩年,接連發生了一些標誌性的轉折,使我們能很有把握地看清楚未來的發展趨勢。可以斷言,發生在中國的轉折性事件,將不再是政權更迭、上層政治鬥爭、戰爭勝利或失敗這些傳統政治上的事,而是一些也許顯得枯燥的經濟數據或經濟事件。這也就是經濟學家在大眾媒體中這麼活躍的原因,和以前完全不同。不說更早的時候,就是90年代早期,老百姓誰知道經濟學家是啥東西?

大約就是2004到2005這兩年,有大量轉折性的經濟事件,我比較熟專門寫貼分析的就有幾個。以前人們分析的是,中國的「資本外逃」有多少,每年上千億美元這種嚇死人的估計資料不少見。2004年以來眼睜睜就看著外匯儲備成了世界第一,改為估計非法流入中國的熱錢有多少。2005年,外貿順差爆髮式地衝上了千億美元的台階,這個勢頭在2006年將繼續維持。機電產品,以前是逆差大戶,2004年開始從逆差轉到順差,而且順差越來越多,2006年前四個月就有292億美元,成為順差主力之一。就連飽受質疑的機械裝備製造業,也成了順差,進口金屬加工機床2005年僅增9.8%,2006年已經變成負增長。這一切,令人民幣從以前的不斷貶值轉成強勢貨幣,不斷升值已成定局。

不僅是外貿,內需方面也有很多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雖然飽受攻擊,實際上這兩年中國低層民眾的工資漲幅是全球最高的,這種攻擊本身是最低工資不斷大幅上漲的原因之一。前兩年鬧出來的「民工荒」,是轉折發生的前奏。從取消農業稅,到「新農村建設」的大規模激活,都是這兩年的事,三年修的農村道路比前53年還要多。社會消費的增長也是近十年來最高的時期。政府收入連年瘋狂增長,各種超級項目順利放上日程,甚至加速推進。

因為這些確實的證據,政府對經濟增長的信心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多年以來,政府都信奉一個預設的「真理」:經濟增長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我們公平地說,一段時間以來,這是個非常正確而有益的觀點,遠勝於「以階級鬥爭為綱」。如果從維持高速經濟增長這個目標來說,中國政府做得非常漂亮。這不僅是因為過去二十多年實現了高速增長,而且今後繼續高速增長也沒有問題。從上層政治到下層經濟組織,中國已經有很大進步,完全可以在今後二十年實現這個預期。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經濟學家們為了經濟增長緊張了20多年後,終於發現這並不是個多困難的事情。就經濟增長這個目標而言,目前確實就是歷史最好時期。

然而前面寫了,民眾並不因此而歡喜,反而非常憤怒,我們也從心理上分析了原因。以民眾的憤怒情緒為基礎,恰恰就是在經濟增長最好的時期,演化出了一場對改革開放的反思與攻擊。從邏輯上說,這些人往往走向了誤區,因為種種看不慣的事,連經濟增長也要攻擊否定。種種崩潰論經濟危機之類的說法層出不窮,不客氣的說,全是極其業餘充滿漏洞自相矛盾的偏激言論。如果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類對改革開放的反思與攻擊從學術上根本就錯了,其錯誤程度不低於民間科學家攻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但是,我們不能就止於此,不能滿足於把崩潰論信徒駁得理屈詞窮惱羞成怒,要想想更根本的原因。民眾的憤怒情緒無疑也是真實的。崩潰論危機論信徒看到了一些問題,於是說,你政府不是聲稱經濟增長是真的,成績很大么?現在有這樣那樣的嚴重問題,還讓人怎麼信?你的經濟增長肯定是假的,實際上不知破敗到了什麼程度。這個邏輯非常吸引人,特別是對經濟不太了解的人。我這兒確信經濟增長是歷年最好,人家卻會用各種可笑的業餘手法論證中國經濟將要出事的「真相」,原因就是這個。

問題出在中國政府這個增長邏輯上:經濟增長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以前這確實是正確的。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經過二十多年史無前例的高速經濟增長以後,「經濟增長能解決的問題」陸續解決了很多,剩下的不多。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經濟增長」作為一個手段,遭到了「邊際效應遞減」的鐵律,越來越不好使。另一方面,出來很多新問題,這些問題只靠經濟增長不好解決,甚至越是經濟增長越糟糕。

例如,二十多年的經濟增長,解決了絕大多數人的溫飽這個大問題,這個時期,經濟增長有著不容質疑的正確性。但其它的事就未必了。以前你一個月掙100,加到200很容易,高興了一會。以後你再加100就不會有多高興了。房價漲得高高的,還都賣出去了,經濟增長確實不錯,但一般老百姓買不起,不高興。經濟增長越好,經濟規模越大,貪污腐敗的規模就越嚇人。搞到現在,出了幾個大問題:農村窮、貧富不均、教育醫療負擔重、房子等資產買不起、污染重、工作不安全等等。

泛泛的這麼一看,如果國家搞得和發達國家一樣富,這些問題都好解決。所以很容易想,還得靠發展經濟。但這就陷入了「民主論」一樣的誤區。如果國家按民主的原則好好運行,國家就會發展得很好;如果富得人均幾萬美元了,就沒啥大問題了。這都是假設天上掉陷餅,然後幻想怎麼吃陷餅。你怎麼達到這種到處是陷餅的狀態,才是最關鍵的。開始一點民主沒有或者經濟很差的時候,你搞搞民主或者猛搞一下經濟,確實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你可以信心百倍地說「民主就是好」,「發展是硬道理」。但往後就麻煩了,情況複雜了,搞民主的搞出一頭包,搞經濟的比搞民主的要好些,但埋頭髮展發現經濟增長也不解決問題了。就那幾個大問題來說,城市經濟發展可以10好幾個百分點,整個國家弄個雙位數增長都行,可這與農村發展無關,三農問題是另外一回事。經濟增長,可以是富人越來越富,貧富不均越來越嚴重,也不解決問題。經濟增長了,教育醫療費漲得更高甚至就是靠這兩拉動的,那麼民眾就會罵娘。房價漲得高了,GDP升起來更容易,可是大多數民眾買不起,也沒有好話。要是不管污染,不管安全生產,建廠撈GDP也可以增長很快,但這種發展有什麼意思?

以上分析說明,經濟增長的確可能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這就是現實。政府的增長邏輯顯然遇到了大麻煩,不得不修改了。極端憤怒的民眾或者崩潰論信徒說,政府的增長是假的,要出事要危機要崩潰,這當然是錯誤的,也很好駁。但我們也要把增長邏輯修正,不能只靠「發展是硬道理」的樸素哲學了。這就涉及到我們上一節說的發展目標。

幸運的是,中國政府對此有相當深入的思考。雖然是搞了一通八股文宣,但仍然能看出其中的新意。從宣傳角度上看,「和諧社會」、「八榮八恥」並不比從前的「三個代表」、「三講」高明,都是老套。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宏觀調控這樣的一些具體操作手法,包括最近的房地產調控措施。我認為中央政府已經實質上放棄了「經濟增長至上」的粗放式目標,而是企圖以經濟運行的「質量」為目標,用一些複雜手段著手解決上述諸多難題。從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規劃來說,中長期翻幾番已經不重要。一方面,這是因為達到增長目標相當容易,不須為此費盡心思蠻幹硬上,甚至主要的問題在於控制過熱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央政府確實認識到了經濟增長並不能解決那些深層次的矛盾。經濟學家們在媒體上的公開言論已經悄悄改變了討論的根基,不再關注板上釘釘的經濟增長或者基礎設施建設,而是連篇累牘地對這些深層次矛盾進行深入的分析。從思想高度上看,中央政府與經濟學家們還是要領先一些。

相對落伍的是地方政府、憤怒青年、崩潰論信徒。地方政府仍然有強烈的增長衝動,「撈政績撈利益」使它們繼續用老套的辦法干著官辦經濟,拉外資上項目搞房地產。對地方政府而言,有時並非不知經濟增長要質量的道理,而是難於站在一個全局的高度去看問題,各自為政之下,轉型不容易。憤怒青年、崩潰論信徒對經濟的認識可能比地方政府還要低。中國經濟已經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了,他們卻忙於各種亂七八糟的論證。改革開放以前是很好的理想社會,計劃經濟好,改革開放是災難,中國的發展是假的,崩潰或者危機不遠了,要回到過去或者民主化。這都是因為看到一些現實問題,想不通,就失去信心了,用更加荒唐的邏輯解釋一時想不通的問題。中央政府對此已經有明確的結論,成就不容質疑,問題巨大不假,辦法是繼續改革。

就具體的轉型辦法而言,十分複雜,各個領域都值得深入探討,經濟學家們內部都經常吵成一鍋粥。但從過去的經歷來看,不是根本的困難,中國政府對此相當有經驗。老鄧的辦法仍然管用:先不說什幺一定對或者錯,試試看,實踐檢驗。這些操作上的事情中國政府並不弱,從整體上說有一套成熟的運行機制,一不會搞出危機,二能夠不斷進步。我認為關鍵是操作的目標。以前是「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目標錯了再怎幺搞都不行。改革開放說「發展是硬道理」,那麼確實就發展起來了,但因為實質上沒有顧到「公平」,所以就問題一堆。現在提「和諧社會」,如果這是中央政府真正的想法,那麼操作上希望不小。

從中國現階段的政治與經濟格局來看,仍然是全球比較獨特的政府通管型。政治經濟上政府有著絕對的權威,無論是經濟政策還是經濟實體,都是政府通大,經濟發展的成果政府佔了大頭。從改革或者轉型的初始條件來看,這代表有較高的「勢能」,政府資源投向這裡那裡都可以自由決定。其它國家這一點上一般比中國差很多,因為政治上政府控制不了局勢,反而要為了政治權力紛爭花費大量精力,經濟上往往私有化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國家要從私人手裡把經濟實力收回來相當麻煩,搞不好就血雨腥風,加個稅甚至一個勞工法案都有可能鬧得全國大亂。如果搞「維持會」,那麼中國政府要管的事多,比起其它國家政府那種實質上沒啥責任的局面,確實要累些。但如果要改革,要轉型,特別是要快速適應時代的急速演變搶時間的時候,那中國政府這種「高勢能」的狀態就有利了,確實有些「指哪打哪」的意思,相當了得。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就有這種「高勢能」,所以成了改革開放成功的樣板國。更值得高興的是,中國政府沒有被傳統理想化的經濟理論誤導,我們的發展並沒有以放棄這種「高勢能」為代價,政府的實力有了極大的增長,遠遠高過經濟增長本身的幅度,某種程度上說,「高勢能」得到了加強。

就「拉美化」的某些表象來說,中國與一些國家確實有些類似,如果繼續這麼悶頭增長下去,的確有可能越來越嚴重。但我們有「高勢能」的強力政府,拉美化的國家沒有。形象點說,我們天天罵政府會管用,雖然媒體上可能不許公開指責。而媒體上隨便罵政府的國家也意味著罵了沒用。

現在是看看管不管用的時候了,實踐檢驗誰都可以做。對經濟總量增長的檢驗我已經沒有興趣,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可以當定理一樣用了。我感興趣的是,房價漲幅控得怎幺樣,底層民眾收入增長如何,教育醫療改得如何,這些結構化的表現。前面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是積蓄經濟實力的階段,現在到了使用這些實力的時候了。

在國際上,也是這樣。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政府就是悶頭髮展,老鄧說「不出頭」,老江說「悶聲發大財」都是如此。有什幺事都是人家搞我們,我們被動應付,沒有去主動生事。這種戰術確實起到了效果,發展經濟的環境比較穩定,世界各地出事亂了好幾回,我們還算順利地過來了。開始沒什幺人注意,中國政府忽然就混成了國際闊佬,各方面實力都有可觀之處。怎幺用這個實力?也是個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09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四)五個世界
在本文行將結束之前,推出我胡整著好玩的「五個世界」理論。前面有對「毛澤東反全球化」的分析,他要全世界受壓迫的民眾團結起來干翻帝國主義。老毛搞全球革命的理想主義雖然失敗了,但中國還是應該繼承老毛的精神,對人類的正義事業作出較大貢獻。回頭看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還是弄出了不小的動靜,值得鼓吹。

老毛搞了個「三個世界」理論,現在過去很多年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覺得現在用「五個世界」來說事更好分析。 五個世界依次為:
1. 美國 2. 發達國家 3. 中國 4. 發展中國家 5. 失敗國家

美國靠絕對優勢的軍事與金融實力,以前就是老牌霸權,現在更是一家獨大,可謂人類歷史上霸權之盛。另外一個老霸權蘇聯垮台降到發展中國家裡面去了。發達國家還是那幾個,以前合夥抗蘇不論,現在有些覺著美國佔便宜太大,陣營有些鬆動,但總的來說,還是和美國意識形態一致,生活方式類似。發展中國家也還是以前那些,因為一些國家分裂還多了一些。總體而論,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情況好了不少,在全球化中日子過得要好些了。這是以前「三個世界」理論框架里世界各國的發展,構成了全球政治經濟圖景的主體。

應該說世界還是變得比從前好了,世界大戰沒打起來,戰爭衝突數量規模相對小了,世界人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全球經濟發展處於較好的一個時期。在這樣一個大圖景中,有一些失敗國家就顯得特別背時背運,因此單列一層。朝鮮、伊拉克、阿富汗是典型。這說明封閉、個人極端獨裁、意識形態僵化確實是很不好的國家政治形態,弄得不好比劣質民主還差。封閉狀態下人會產生奇怪的邏輯,再來個獨裁體制全國一推,外面人看著確實不放心。這個不能全怨發達國家霸住宣傳機器猛煽,還是失敗國家自己的責任更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比改革開放前還是強太多了,開放雖然會有很多壞處,再怎幺也比封閉好。

中國是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成就全球最耀眼的國家,由於各方面塊頭都夠大,足以另開一家。我認為有充分的理由將中國特別處理,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間的一層,可以更好地描述全球圖景。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就是發達國家,各方面能力與發達國家區別不大。發達國家也發現,不能把中國當一般發展中國家對待,各方面區別太大了。當然,我們肯定不能算髮達國家,還差得遠,甚至永遠也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某些標準。因此,有必要把中國上提一級特別處理。這樣就從原來的「三個世界」弄成了「五個世界」。

這「五個世界」怎幺演化發展,關鍵就在中美兩個特殊國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地球是美國在上面拎著,中國在下面托著,這麼轉動的。失敗國家是經常性的全球熱點,但它們無非是以搗亂的方式來影響世界,我認為全球傳媒過分誇大了這些國家的影響,即使考慮到地緣政治的深遠影響,它們的活動實質上也就等於地球發展史上的白雜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或富或窮,無論如何發展都不足以改變世界格局。只有美國與中國,才有這種能力。從前的美蘇爭霸格局解體了,後來經常說的是一極獨大,或是多極世界,但把眼光放長,中國成為另一極的態勢是非常明顯的。這還不是中國政府自吹,主要還是別人這麼猛炒。

在發達國家原本預期的全球化圖景中,世界將形成一次吃肉喝湯的完美劃分。原先的最大障礙蘇東集團自我爆炸了,薩達姆這樣的小蟲子伸個小指頭就按死了,全球化順順噹噹這麼一推,哈!以後的世界就是「高素質」的少數精英國家控制全球各種資源與生產要素,安排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大部分產品給精英們享用,小部分給那些低等的人維持有「人權」的基本生活,吃飽了就投票。養活人應該不是問題,就不用搞人道毀滅了。如果有興趣,甚至可以發善心搞搞扶貧。但底線是,精英們的「全球利益」必須得到確保。精英國家的內部紛爭當然也會有,可以開開G7之類的會議協調擺平。在全球化這個根本目標上,發達國家利益是一致的,美國人領頭干,手裡有點實力的都準備操傢伙上。

這樣的預想,因為中國的官辦經濟從斜剌里殺出來,雖然不能說完全落空,但至少是扭曲得非常厲害。本來全球化大生產,應該是發達國家跨國大公司主導的,想放哪國放哪國。跨國大公司原先覺得中國應該是個大市場,但沒想到整成了一個規模超乎想象的世界生產基地,非但難於控制,而且相當麻煩。這個全球化大生產再想隨便安排可就不容易了,自覺不自覺的就轉移到中國去了。現在說的是要「分散風險」,往越南印度投一些。但是中國搞起生產來已經是勢大難阻了,再要「分散風險」,就是逆著經濟規律幹事,難下決心,多半還是讓中國一個個產業給掃蕩了。

中國吞掉的產業,說到底發達國家是不太想要了,吞就吞吧。但全球化好象就有些不對了,本來該跨國公司們撈肥的,怎幺讓中國也混成了一個挺大的受益者?中國搞出來的產業聚集黑洞吸金效應,好象原先沒有預計到。中國乾的產業只能算中低級,可架不住規模大,啥都撈,七搞八搞就自我演化一通,給佔住的行業在全球化之外打個中國式的印記。除非是中國幹不了的,不然啥行業的基本面都有個「中國價格」在晃悠。得,還是讓中國人撈算了,跨國公司還是能撈大的,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不虧。這跨國公司那跨國公司,每一單中國得利都不大,加加總一算,成不折不扣的暴發戶了。

雖然有些笨拙,但中國政府這個暴發戶還是穿上西裝充滿信心地上全球混去了,全球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中國人的身影。如果中國老實當生產基地,勞力素質不錯,產業聚集能把價格搞到最低,對跨國公司當然有很大好處。但中國人轉頭跑出來競爭了,這就是現實的麻煩了。這個全球化的遊戲規則好象不太對了,一些行業還算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另一些行業就變成中國與發達國家混戰一通了。混戰的結果不太妙。雖然說把原因歸到中國人「偷」技朮上去了,一般還是讓中國混水摸魚了,中國的出口額飛快爬向世界第一。

現在發展中國家發現世界變了,多了中國這個很不一樣的選擇。以前只有發達國家財雄勢大滿世界做生意, 給窮國們提的條件夠黑,但事情困難了也只好這樣了。相比之下,中國要好太多了。經過幾次全球撒錢行動,世界各國已經相信了中國闊佬的財力。出價太夠哥們了,買原材料是比過去翻倍的高價,賣工業品就是過去不敢想的低價。中國能搞的事居然還不少,好多基礎設施都能包搞。而且還不要搞啥子民主。以前哪有這樣的好事?佬佬的,上中國訪問去。老江小胡說,我們這邊人手也得陪養,不要急,慢慢來,都是好哥們,你們那個地區我們準備放個幾十億。就只一樁事不好,這中國產品競爭力也太強了,擠得本國產品都不好混了。胡溫出去笑眯眯地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要和諧,好商量,擴大合作交流,那點利早撈回來了。
每年中國領導人就這麼全球轉上幾圈,越轉越來勁。以前是不聲張,成天哭窮,暗地裡把協議簽了。後來索性就大撒把了,支票本一拍,誰來合作這錢就拿走。忽然就發現,全球各個角落的發展中國家群落中,有了猶如星星之火般的中國據點。這在全球形成了一股勢頭,隱約的和發達國家陣營的民主意識形態對抗。這對發達國家的全球大計絕對是件壞事。本來事情順順噹噹的,蘇聯都整垮了,只等把中國悶頭一棒解決了就徹底完勝。結果也不知鄧小平怎幺弄的,先是年年將要崩潰的中國變成了大怪獸,後來這民主運動在全球也變了味,看來和壞榜樣中國政府關係很大。不是不肯民主要搞經濟先,就是民主起來卻反美反資本主義。明裡炸剌對搞的雖然少了,暗中不服氣的多了。

但這回是經濟暗戰,都在「文明世界」的規則之內,也不好反制中國政府的動作,只好用些曲折隱晦的詞句寫些酸文咒幾句。時間長了,中國政府老不垮,慢慢也習慣了,外國政客與一般民眾心理上有了與中國政府長期共存打交道的預期。敏銳的經濟學家與學者更是熱情高漲,忽然對中國有了極大的興趣。不少人就想,這中國看來是擋不住了,承認現實得了,不寄望中國民主或者崩潰了,改看好中國,換些人民幣到上海買套房子是正經。

但是事情不只這麼簡單。中國從本質上與發達國家就是兩條路,我認為中國發展模式對發達國家體系有本質的衝擊,可能導致它們的深刻危機。中國各級政府肯定不是有意要做什麼正義事業,掙錢還來不及,絕非有意要和誰對著干,但經濟規律自然會起作用。

中國90年代的經濟發展給世界一個影響重大的「通縮衝擊」(國際上叫deflation shock)。這次中國通過提高企業效率與製造業實力,將電器等大量重要消費品的價格大幅降低。這是第一次有低水平經濟體能大規模成體系並且有一定品質地,製造這些需要一定技術水準的消費品。這樣只要和中國進行貿易,全球的「基準」通貨膨脹率就可以相應下調。按照發達經濟濟體宏觀經濟的調控方法,通貨膨脹率低就可以放心投放更多貨幣刺激經濟增長。老朱那時出去談判,都是拿這個說事,不怕美國貿易制裁。網路泡沫破滅再加上911恐怖襲擊,世界經濟一片愁雲慘霧,發達國家以及中國都瘋狂印錢拉動經濟增長,反正和中國貿易就可以控制住通貨膨脹。發達國家經濟主體是消費,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數字相當好。中國的經濟主體是投資,有外需托著投資底氣足,更是拉上了雙位數字的增長,通過引進或收購技術進一步增強了製造業的實力競爭力更強。這樣就搞成了一個雙方從表面上都顯得「樂此不疲」的經濟循環,中國進出口無人預測到的超高速增長已經維持好幾年了。得此強助,中國經濟超常規發展,一邊在短時間內積累下了大量外匯財富(世界經濟史上最快的增長速度),一邊綜合生產效率技術實力不斷提高。

這樣一個「正循環」實在是威力驚人,很快就導致了「世界經濟史上最大的不平衡」。表現為以中國為首的一些生產國、原材料國驚人的貿易順差,以及美國的巨額貿易與財政赤字。如果不作調整,這麼循環下去,就是美國經濟增長靠印錢消費,消費靠進口,進口靠中國生產。指數往上一乘,不平衡就越為越「壯觀」了。現在還在指數發展過程中。原材料價格飛漲都可以從這個循環中推出來。

按照比較警惕的說法,這是美國印錢換實物,吃虧的是順差國。中國政府似乎並不害怕這一點,採取了一種捆綁式的打法,人民幣就死貼著美元匯率,你印錢我也印,新增外匯儲備好多都是印人民幣換來的,並不是表面上成本那麼高。你要進口我就出口,我搞出口結構調整,不賣寶貴資源,就上些人幹活,閑著也是閑著。進口資源主要用在國內瘋狂的基礎設施以及一些大工業項目建設上,原材料價高也不怕照買,反正在循環中我們錢一定夠,總體上可以做到正收益。近萬億美元外儲看上去很危險,但心一橫就當一筆橫財了,本來並不想掙這麼多錢的,虧光拉倒。也不會虧光,看美元貶成什麼樣。美國想要中國虧一大筆,它可以對其它國際貨幣瘋狂貶值,搞垃圾美元政策。那它自己至少得死半條命,因為失了信譽,賴一些賬又能佔到多少便宜?我認為美國人說要強勢美元,並不是假的。搞垃圾美元政策賴賬是不可想象的愚蠢政策,後果難於控制。中國只要不突然大幅升值,就這麼慢慢往上爬著升值,利用中美兩國的利率差距就可以成功實現捆綁。如果突然大幅升值,外國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就凈賺了,那就真是往外國送錢了。外國人可以選擇人民幣兌成外幣退出中國,也可以繼續搏升值,都是無代價地折騰中國。現在經濟學家紛紛指出,加快升值並不會影響中國商品的競爭力,還可以幫著控制經濟過熱,支持升值的相當多,但這就不是捆綁了。明顯我們沒有隻佔便宜不吃虧絕對安全的政策,那麼捆綁式我吃虧你也得付出代價的打法,從兵法上比自己升值給別人主動權要好。

我覺得這個局面非常的有趣。美國人猛壓人民幣升值其實是一種沒法解決問題推卸責任的姿態,並非真覺得人民幣升值能解決問題,但總得找個說法。懂行的人全知道美國真正的經濟問題所在: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美國雖然很強大,但撐得太滿,真正的競爭力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消費。實際上中美貿易中美國有競爭力的產品並不多,人民的日常生活與高科技戰爭這種競爭不一樣,還是柴米油鹽這些中國拿手的多些。現在暫時是用透支美元信譽的辦法撐住局面。也不是說就不想辦法了,美國人也想提高競爭力,還說要儲蓄更多。

所以,我們不能說就很安全,但也不是只有中國要調整,即使是發達國家在複雜的局面中也卷了進來,不見得比我們好受。我們至少明確知道努力的方向,自主創新,轉向消費拉動等都是爭議不大的確定方向。但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就不太有方向感,成天就喊些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的空洞口號。發達國家繼續發達的根本是要維持超過發展中國家,或者說超過中國一大截的競爭優勢。但這不是發達國家自己發展就行的,中國追趕的步伐越來越快了。

我覺得以目前的發展態勢,總有一日會實現我的終極期望:捅破發達國家所謂強大競爭力這層窗戶紙,打破全球貧富兩極分化的格局。發展中國家不知發達國家怎麼回事,以為發達國家有多神,總覺得自卑。但弄懂了其實也就是一層窗戶紙。一些高科技其實和白菜豆腐一樣。但你不捅,人家就樂得以貨幣、第三產業、金融三道炒作把人均GDP炒出數量級的差距。

中國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五個世界的中間層次,除了失敗國家自己找死沒辦法,中國應該能起到拉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的歷史性作用,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我們也不能自大到要稱霸全球,或者都過上闊人的好日子,不能幻想中國什麼產業都做到全球最好。但中國應該讓人類社會不同國家間不合理的暴利大大下降。中國有相當於所有發達國家總和的人口總數,只要摸通了發達國家的那些並不神奇的招數,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地球資源支撐不了中國人全按現在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生活,那得全球人一起改變這種生活方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6-8-20 19:10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五)邪惡軸心

全球經濟因為中國的加入已經,而不是將要,發生巨大變化。人們對此的認識只是從兩三年前才真正開始,以前說的是中國潛力大,或者說中國實際上並不重要。我雖然對此早有預期,但是對中國經濟這麼快就開始對全球經濟起決定性的影響,還是覺得震驚。大投行等全球金融機構的重頭分析文章主要就是分析中美兩國,已經明確的把中國的重要性提升到相當高的程度。摩根斯坦利的首席斯蒂芬羅奇的例行文章,大部分都在分析中國的動向,了解相當深入,已經明確闡述了中國官辦經濟的許多獨特之處,我覺得再不是西方人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態度,頗有可觀之處。

從經濟模式上來說,在中國成為主要玩家之前,世界上只有佔全球人口小部分的發達國家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其它地區大部分人口還沒有找到工業化的道路。這樣全球經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工業化完成地區變著花樣消費全球資源的過程。通過改革開放前後的努力,我們已經可以板上釘釘地下結論,中國的工業化必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遠的將來完成,這個趨勢不可阻擋。我們之所以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只是因為人口多地方大,需要時間去建設,並沒有本質的困難。政府與經濟學家說的種種困難與麻煩好象很著急,是按照完美的標準去要求的,希望工業化過程又快又好又不浪費,代價最小成就最大。但工業化本身沒有任何疑問,誰也擋不住,無非是早三年遲三年,多用還是少用幾十億噸能源與資源的問題。從經濟增長速度上看,就是只有過快的麻煩,上速度根本不是問題,最慢也是世界第一。從經濟構成上看,就是瘋狂投資在基礎設施大工廠等各種工業化設施上,通過搞出口這樣干本錢足夠而且有需求,投資與出口成為經濟主題,消費雖然增長也不小,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是從屬地位。

由於中國的人口相當於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數,國土面積也相當大,這樣的工業化進程實際上等於把那些國家許多年干成的事再來一遍。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數據上真的就是如此,五年建的相當於歐美二十年的總和,全世界一半工程機械在中國幹活,連縣級市都弄得徹底變樣。這樣的效應有爆炸性的衝擊力。地球資源肯定已經進入了短缺時代,因為中國這個有錢又有需求的大買家等於給各類資源劃定了底價,只是怎幺漲的問題。只有等中國工業化進入完成期,一些資源的需求才會陸續開始減少,某些資源需求還會增加。世界經濟本來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穩定狀態中,發達國家消費增長按步就班,發展中國家維持會政府出不出亂子都影響不大。這樣的相對平衡局面由於中國的加入被沖了個粉碎,再加上美國人的瘋狂消費,一舉弄出了世界經濟史上最大的不平衡。

工業化完成國家消費佔GDP比例沒有八成也有七成,經濟增長確定無疑必須靠消費。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邪惡的消費哲學。因為整個國家從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到公司微觀經濟運行,都是指針驅動利潤驅動,把地球不可再生資源拿過來燒掉,假設人靠消費更多過上舒服日子。消費增長不好,經濟增長就差,政府就倒台,公司就裁員,引發民眾一系列痛苦的感受,從社會組織上已經是以消費為核心。人慾望無止境,住的房子要大,開的車要好,用的能源要多,衣服穿沒幾天就扔掉(美國人一年買30多件襯衫)。發達國家也有不少人認識到這個問題,綠色環保組織之類的,但總的來說,無法改變資本主義利潤驅動的大方向。人忙忙碌碌的,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你不消費別人掙不到錢發生經濟危機說不定更壞,全社會卷進這種生存狀態中。政府為此就上全球去搞軍事與金融霸權,去搶資源,弄得全球燥動不安。

中國加進來了,擴大消費之類的說法怎幺看怎幺象這種邪惡的消費主義。現在是在搞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還沒有怎幺大搞消費。以後要是工業化完成了,真擴大消費奔美國標準去了,那還得了?可以肯定,這種消費主義在全球是不可維持的。地球資源再多,科技再先進,也比不上消費主義的指數增長。中國閉門發展,發達國家的消費主義能維持多長時間我不知道,但中國加進來肯定會大大縮短這段時期。

現在中國真的來縮短了,故事開始了,全球經濟最大的不平衡發生了。按照丘吉爾的說法以及經濟學家的引用,這不是結束的開始,也不是開始的結束,而是開始的開始,好戲才剛開頭。美國人印錢扔到全世界,消費主義猛消費,經濟增長在發達國家中最好。中國利用這個機會靠捆綁美元進出口比較優勢快速完成工業化。這已經成了一個兩方面都樂此不疲的遊戲,把全球都卷了進來,是全球經濟不折不扣的「邪惡軸心」。一個原本相對平衡的世界,就這樣「失衡」了。美國財政外貿雙赤越來越多,中國順差外儲GDP都爆發增長。

全球經濟學家們對此還是有清醒認識的。經濟學家可能是因為學術的數學根基建立在方程的「穩定解」上,對平衡狀態有本能的愛好,對越來越大的不平衡憂心忡忡。解藥已經開出來了,方向是明確的,美國人要儲蓄更多,中國人要消費更多。美國人別老借錢刷卡印鈔票了,還是想想怎幺還債吧。中國人,也別拿著銀子四處瘋買資源大建基礎設施與工廠,往全世界賣了產品掙回錢,回頭又需要更多資源。還是搞「第三產業」吧,有工作的每家都請個傭人,人給人服務,不怎幺花資源。但中美兩國都不是省油的燈。

美國一家軍事力量頂其它國家加起來,美元又是最大的國際貨幣,軍事金融科技都是全球霸權,製造業相對來說國際競爭力是不太行了,但最差也可以做到「捆綁」全球經濟。它就印美元,就消費,就雙赤。沒有對應資產也假裝有,發債到全球。美軍看哪不舒服就上去亂搞一通。誰也不敢和它明著對著干,只好讓它綁架了,全球人民還是拿著美元四處花。想讓美國經濟完蛋,全球經濟先得完蛋。想讓美國人主動調整,不可能。美國人要能主動調整過來,早調了。它的國民心態已經就那樣了,都堅信美國天下無敵,美國人就是可以借錢消費負儲蓄。人掙錢能力越來越強,家庭財富越來越多,越來越敢借錢,還錢拿一部分出來就行了,又不用一下還清,永動機一樣。你讓它改變這種生活方式,改存錢了,公司掙不到錢開始裁員了,這誰知會出什幺事?美國不會這樣作貢獻的,它寧肯花巨額軍費維持霸權,也不會主動收縮。

讓中國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別這麼猛生產,拿質量越來越好的各種級別便宜貨淹全世界了。中國政府也是這樣說的,但有底線,就是工業化進程不能受影響。出口到什幺程度才收手,得我們說了算。如果政府沒把握,或者說轉型一時轉不過來,那還是靠出口需求發展經濟,我們是按規則來競爭的,沒義務給你們質次價高的產品活路。搞第三產業擴大內需的確要做,但我們不會著急。實際速度已經不慢了,只是因為搞基建投資靠出口掙錢機會太好,實在受不了去掙這個錢的誘惑。農民還好幾億沒工作,不建工廠招工人,誰給解決問題?

結果就是全球經濟在中美邪惡軸心的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石油金屬礦石價格都升到天上去了,除了中美,全球都怕了。中美不怕,美國反正是印錢買,中國因為好幾大塊產業競爭力全球最強,經濟模式能保證出口增值,除非是買不到,價格高些到不是大問題,說不定價格越高順差還越大。那些資源不太好產業競爭力又不太強的國家就有些撐不住了,來次中級震蕩估計就會倒下一批。資源好的國家到是撈到很多錢,可是錢也不象過去那樣穩定可靠了,誰知道以後美元變成啥價?是不是把美元換成歐元?這麼多怎幺換啊?歐元就靠得住么?還是上中國買些樓算了?光有鈔票,沒工業化,打起仗來還是會吃大虧,錢越多越覺得危險。就為了這些事鬧心。

我只能描述一下這個全球「失衡」的可怕狀況,至於會怎幺演化發展,還真不敢說,確實是史無前例。說不定什幺時候就弄爆了,全球經濟天翻地覆。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崩潰論」轉「世界崩潰論」了,我們不用著急,看好戲就成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

主題

975

帖子

23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雙料碩士(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7
37
huaxin671 發表於 2006-9-17 00:56 | 只看該作者
怪事大家有,相濡你與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9

主題

3785

帖子

1085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085
38
徽塵 發表於 2006-10-4 16:45 | 只看該作者
官辦經濟不同於計劃經濟,也不同於市場經濟
----------------同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3
39
goodwd 發表於 2006-10-9 09:56 | 只看該作者

好!

超級強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
40
hzq 發表於 2006-10-10 20:20 | 只看該作者
特意註冊來頂帖,太牛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22: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