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面對強敵!毛澤東《論持久戰》

[複製鏈接]

8500

主題

8690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65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3-11-3 04: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面對強敵!毛澤東《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是當時普遍存在於人們腦海里的幾個疑問,這幾個疑問我們歸納總結一下主要圍繞三個問題:

第一:中國的抗日戰爭究竟是勝利還是失敗?

第二:如果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那麼為什麼是持久戰?

第三:如果確定了是持久戰,那麼這場持久戰具體該怎麼打?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勝利還是失敗?當時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就產生了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亡國論,一種是速勝論。

「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論持久戰》

這種觀點體現在某些高層身上,就可能會出現妥協、投降的種種舉動,比如後來的投降派代表——汪精衛。同樣的,速勝論的觀點也有極大的危險性,它同樣會牽扯一系列的重大問題。

比如,如果你認為中國可以速勝,那麼對於是否還需要廣泛的發動游擊戰爭這個問題,你的答案可能就是否定的,因為馬上就可以速勝了嘛,對不對?那還有啥必要去發動敵後游擊戰呢?所以,對於「亡國論」和「速勝論」就有加以駁斥的必要。

毛澤東是如何分析這場戰爭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論》

《論持久戰》首要分析的,也是日本和中國兩個方面的特點,只有把雙方都分析透徹了,你才能看到矛盾的發展趨勢和前途,也就是說的抗日戰爭的發展趨勢和前途。於是《論持久戰》正式拉開序幕。

首先日本方面的特點: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強表現在其軍力、經濟力、政治組織能力三個主要方面。第二,它的戰爭是退步和野蠻的。

其退步性表現為日本發動的這場戰爭,是其國家內部矛盾積累到不得不舉行大規模的冒險戰爭的背景下發動的,它是一場侵略其他國家的戰爭,不僅遭到被侵略國的舉國抵抗,而且還會遭遇日本本國人民的反對。

其野蠻性表現在日本是一個軍事封建帝國,因此其侵略手段帶有極強的暴力和野蠻。

這種野蠻性,又激化了中日矛盾,以及日本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由此使得自己最大程度的陷入孤立。

日本強而不大。這種強而不大,體現在其自然資源、人力物力財力、軍事力量的補充幾個方面,這決定了其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這一個特點,也為毛澤東預測日本將來必將繼續南下,佔領西太平洋提供了依據。

日本雖然能得到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是必將遭到更為強大的反法西斯力量的反對,且後者力量會不斷增長,逐漸抵消前者的援助力量。

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以上幾點,是《論持久戰》總結的日本方面的四個特點,其後所有的戰爭形態都是由這些特點發生和衍變出來的。

而中國方面呢?也有四個特點: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弱國,這種弱體現在我們的軍事力、經濟力、政治組織能力,皆不如日本,且差距很大。第二,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

我們的正義性體現在我們舉行的戰爭,是反對侵略的戰爭,這個戰爭必將得到全國所有不願意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的全體支持,能得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甚至得到日本本國人民的同情。

而我們的進步性,體現在已經開始覺悟起來的全體中國人民。這種進步性與一般的進步性有質的不同。之前,我們說太平天國是進步的,辛亥革命是進步的,北伐戰爭是進步的,這沒有錯。

可是這種進步只有量的積累,卻還沒有達到質的變化,這是因為中國最為廣大的群眾無產階級還沒有覺醒。

直到共產黨以及由它領導的軍隊出現,中國的廣大群眾、無產階級才開始覺醒起來,才逐漸的被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廣泛的為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統一戰線。

第三,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撐起長期的戰爭。

第四,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夠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持,這是由於它的正義性和進步性規定的。

以上日本、中國不同方面的不同特點,是剛好對應和矛盾著的。

這些矛盾著的基本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這場中日戰爭,其實背後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中,將逐漸依據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的現象層面的東西,就由這些基本特點發生和衍變出來。

比如,日本在近一年的時間裡,能迅速佔領上海、南京、太原等地,幾乎可以說已經佔據了半個中國,這一點就是由於它是一個軍力、經濟力、組織力極強的國家的特點決定的。

但是呢,它只能佔領某個省的主要城市,而在城市周圍的廣大農村地區,它卻無論如何無法佔領了,這是因為它雖然是強國,但同時又是小國,兵力嚴重不足的原因。

而在日本所佔領的華北、山西等地的廣大農村,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開始蓬勃發展,這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進步性,決定了廣大群眾已經開始覺醒和被組織起來,並且由於中國地大物博,給了游擊戰爭以廣大的生存空間。

這種現象,也是雙方特點的不同衍變形態。所以啊,一切的現象層面的東西,背後都是其本質特徵的不同形態,抓住了本質,我們就能更好的識別現象,判斷現象。

由上面的特徵,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戰爭持續下去,日本強、中國弱的特點,決定了中國想要戰勝日本,速勝是不可能的。

同時,由其他幾個特點,即: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和野蠻的、其失道寡助而得不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援助。

另一方面,與之對應的中國是一個大國,其戰爭史進步和正義的,其得道多助因此能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支持。

從這些對比的特點去看,中國就存在著勝利的可能性,只不過這種勝利一定不是速勝,而是持久戰。

能準確得出的結論,實際上只有一個:就是說,如果中國的抗戰要勝利,那一定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但是至於到底是不是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則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來。

因為,強而小的國家,消滅大而弱的國家,不是沒有先例,在中國的古代,就有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的歷史存在,在世界上,英國將印度完全變成殖民地的先例也是有的。

處於民族覺醒的進步國家,不一定就能戰勝處於退步狀態的帝國主義國家,正義性和進步性也不是萬能鑰匙。其中,是否決定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根本,還在於對雙方不同特點,衍生出來的量的估計。

這種估計是非常之困難的,也是《論持久戰》之所以偉大的原因所在。如果對這場戰爭的認識,僅僅只是停留在到它是一場持久戰這裡,那麼可以說是完全不夠的。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的高明之處卻不在這裡,而是在於它能判斷持久戰打下去,為什麼是中國必勝?日本必敗?這場持久戰到底該怎麼打?該怎麼組織?該怎麼制定持久戰的戰略戰術?

這就不是當時的任何其他人可以提的出來的了。看一下《論持久戰》原文:「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但是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論持久戰》

所以,《論持久戰》提供的是戰爭中的勝敗衍變依據,持久的依據,是配套的戰略戰術,而這種理論依據的分析,全部用的是矛盾分析法,配套的戰略戰術也全部是早期紅軍內部形成的游擊戰、運動戰的戰略戰術。

這不是任何人可以複製的,是馬列主義結合中國革命實際情況,逐漸發展和衍變出來的,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只要你稍微讀一下原文,就能立馬識別出來。

結論是:中國必勝,日本必敗,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持久戰。而且,《論持久戰》還描繪出了整個持久戰中,不同階段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也就是著名的持久戰中的三個階段預測。這些預測,紛紛被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其準確性。

《論持久戰》原文:「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

原文也有分析:「日本威脅南洋和威脅西伯利亞,將較之過去更加嚴重,甚至爆發新的戰爭。敵人方面,陷在中國泥潭中的幾十個師團抽不出去。廣大的游擊戰爭和人民抗日運動將疲憊這一大批日本軍,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進一步地增長其思鄉厭戰直至反戰的心理,從精神上瓦解這個軍隊。」——《論持久戰》

實際上,不管是持久戰還是什麼戰,都必有有人依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策略、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坐著不動,只有被滅亡,沒有持久戰,也沒有最後勝利。」——《論持久戰》

自覺的能動性,是人區別於物的特點。「人類在戰爭中強烈地表現出這樣的特點。戰爭的勝負,固然決定於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援助諸條件,然而不僅僅決定於這些;僅有這些,還只是有了勝負的可能性,它本身沒有分勝負。要分勝負,還須加上主觀的努力,這就是指導戰爭和實行戰爭,這就是戰爭中的自覺的能動性。」——《論持久戰》

大體上可以作如下總結:

在軍事上: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改革軍隊,實現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動員而不是強迫人民參加抗日。

在政治上:發動群眾,改善群眾生活,改善教育,給予人民政治上抗日的自由。

在戰略戰術上:實現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

在戰役實施上:保證戰役和戰鬥中的主動性、計劃性、靈活性。

在戰術方法上:堅決採用運動戰、游擊戰結合的方針,其最終目的,在於最大程度的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在戰略戰術目標中:盡一切可能打殲滅戰,只有殲滅戰才能給予敵人最大的消耗,同時給予我方最大的補充。

在每一局部戰役和戰鬥中:堅決執行集中優勢兵力,徹底消滅敵人的方針,並乘一切敵人之隙,造成敵人的錯誤,給予打擊。

在決戰問題上:避免一切不利條件下的決戰,爭取一切局部戰役中,有把握條件下的決戰。

在兵源問題上:民兵是勝利之本,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建設游擊隊,然後又逐步發展游擊隊成為正規軍,變游擊戰爭為規模性的運動戰。

以上是整個持久戰中,我們為應對這場戰爭,所應該採取的戰略戰術,政策方針的總和。

持久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自身是極弱的,而對手是極強的。

這裡我們所說的對手,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你也可以當做是面臨的巨大困難。

也就是說,在本身極弱的情況之下,而要面對的困難,卻又是極強大的背景下,我們就可能會用到持久戰。

所以,這一點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很多人都一定會遇到,也一定會經歷。

因此持久戰的戰略思想,適合於很多人。

那麼,到底需要哪些條件,我們才能打持久戰呢?

持久戰的第一個條件,是進步性。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進步的戰爭,這種進步性的體現,就在於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力量會越來越強,而不是越來越弱。

持久戰的第二個條件,是有迴旋的餘地,沒有這種餘地,可能直接就被打倒了,還談什麼進步性?

當時中國可以打持久戰,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在於中國地大物博,這一點很重要。

也就是說,即使日本拼盡全力,我們還是有生存空間,有活下去繼續發展的希望。

持久戰的第三個條件,是有根據地。

沒有根據地的一切戰爭,都有淪為流寇的風險,那時候談什麼積累,進步,都是假的,你可能連生存都困難。

主觀的條件,就是需要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促成的了,比如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號召群眾武裝起來的運動,幫助群眾分田分地的鬥爭,組織軍力同日本進行游擊戰爭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人的主觀能動性去做的事情。

如果現階段,還打不了持久戰,那麼我們可能需要回到第一卷溫習一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

可以先把如何建設根據地,如何尋找希望,如何找到一個起點先學習和運用起來。

這也是我們一直讀毛選的意義。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5: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