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兄:四海之內皆兄弟

[複製鏈接]

8

主題

9

帖子

504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jdd1 發表於 2017-9-14 1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水滸傳》中,林沖被陷害刺配滄州,陸虞侯買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於途中殺害他。走到野豬林時,林沖被二人用計綁在樹上,只好閉眼等死。就在薛霸操起水火棍朝著林沖腦袋劈下時,一條禪杖飛出,把水火棍一隔,丟去九宵雲外,接著跳出胖和尚魯智深。他扶起林沖,開口就叫:「兄弟,俺自從和你那日相別之後,洒家憂得你苦……」魯智深這一聲「兄弟」,是何等情深意切,感動的豈止林沖一人?
 甲骨文中兄是會意字,下半部分是一個俯下身子的人,上半部分是口,會意為一個人向天禱告。有學者認為兄是「祝」的本字,「祝」是祭祀時主持祝告的人,這個人通常是家中的長子,因此「兄」引申出兄長之義。《說文解字》解釋兄為:「 兄,長也」,《爾雅》中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和我們今天的用法一致。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兄弟是父母血脈的延續,是除父母之外最親的人,古人對兄弟關係非常重視,常以骨肉、手足來比喻兄弟。孟子曾說:「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一句「親愛之」,道出了兄弟之情的真諦。的確,兄弟之間因為獨特的血緣親情,又有自小在一起生活成長的經歷,所以不需要山盟海誓,就足以一生相互信任、理解、關愛、幫助。蘇軾與蘇轍便是兄弟情深的典範:他們從小一起長大,蘇轍說哥哥「扶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贊弟弟「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二人是兄弟,更是詩詞唱和的良友、榮辱與共的夥伴、相互勉勵的知己。後來,蘇軾罹禍入獄,蘇轍願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當以為自己會死在獄中時,蘇軾為弟弟寫下訣別詩「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令人唏噓。正如《詩經·小雅·棠棣》中說:「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唯有如兄弟般深厚的血緣情感,才能在「死喪之威」「急難之時」「禦侮之際」,不離不棄,鼎力相助,彼此扶持。
 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中,長兄為父,「為父」二字除了表明弟妹們應如敬重父親一般敬重兄長,更蘊含了為人兄長應擔起的責任:兄長不僅要照顧、愛護弟妹們,更要以身作則,如父親般教育、引領他們。晚清名臣曾國藩家中有兄弟姐妹九人,作為家中長子,他尤其注重對諸弟的教育,曾氏家訓流傳最廣的便是曾國藩寫給諸弟及子侄的家書。在信中,他或是正言厲色,或是苦口婆心,無不是在費盡心思教導弟妹們,望他們能早日成才。
當然,兄弟的概念不僅限於血緣至親。所謂「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在中國人看來,朋友、熟人乃至於陌生人之間,只要義氣相投,都能稱一句兄弟。古時人們常尊稱朋友為「仁兄」,這是因為「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朋友之間如果能夠做到互相幫助,共同求德修仁,就是最好的兄弟。《論語》中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告訴我們普天之下、四海之內,只要志同,就可道合,只要道合,就是手足。因此,《三國演義》開篇就是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條好漢唱著兄弟歌,演義兄弟情,溫暖人心。這種四海之內皆為兄弟、把兄弟親情擴散到社會朋友間的傳統,讓人看到了中華文化中的友愛與和平、開闊與豁達,以及天下一家的博大氣魄。
由血緣關係凝聚的兄弟關係是可貴的,因品行、才華、志趣相投而結交的兄弟同樣可貴。在求仁修德的路途中,不必在乎是否同氣連枝、血濃於水,志同道合便是兄弟。這種兄弟,在軍隊中叫「袍澤」,在生活中叫「知己」,在事業中叫「同志」,他會與你惺惺相惜、肝膽相照,同心同德、同路同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21: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