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茶文化搭橋 中國走向世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8-22 0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報記者/韓傑 2017年08月20日 06:00    世界日報—世界周刊

  

  謝美霞女士在展示中國茶道。(錢元強/提供)

  

  中國茶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展示。(錢元強/提供)

  在紐約的「華族華人對世界藝術與文化的貢獻」國際研討會上,北京大學錢元強教授說,古代絲綢之路,不管是陸上還是海上,中國與外國的貿易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絲綢、瓷器和茶葉,而茶葉量是最大的。他指出,茶文化研討會在北美舉辦特別有意義,因為由於中美之間不能直接進行茶葉貿易,導致美國人奮起革命,最後獨立建國。

  他指出,現在都說中國對世界有四大發明,其實這是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從科技角度總結的。「我們認為,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主要在三個方面:中國菜、中醫藥和中國茶」。在現代,中國茶的產量和消費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國可以利用茶文化與世界交往,茶文化可以成為一個橋樑,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中國最早發現茶 創立茶文化

  錢元強說,當今全球50多個國家生產茶葉,160多個國家的約30億人喝茶。據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超過6000萬年,但人們發現並利用茶只有5000年的歷史。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世界各國最初引用的茶葉、引種的茶樹、飲茶的方法、茶樹栽培和茶葉加工技術、茶事理俗都是從中國傳播出去的。

  

  中國古人首先發現茶的功能。(Getty Images)

  第一個品嚐茶樹鮮葉並發現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是神農氏。神農氏被中國人奉為祖先的三皇之一。「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今天的茶。茶最初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做藥用的。因此,茶被人發現後,在飲茶上也先後經過採食鮮葉、生煮羹飲、煮飲、點茶、泡茶等幾個階段。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並把中國茶推到至今無法逾越的高度。陸羽著「茶經」一書的出現把種茶飲茶與人文藝術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茶文化體系,改變了人們飲茶方式和飲茶習慣,提升飲茶的品味。當時,上至宮廷,下至文人墨客,人人懷揣好茶,相約飲茶。喝茶成為當時的時髦行為。同時,許多茶書、茶詩也相繼出現,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本茶葉專著,使得茶學成為一種專門學科。它總結了中國茶樹的起源和發展、茶的製作、飲茶習俗、茶具使用等茶文化內容,成為各國珍貴的典籍,已被譯為美、英、法、日等國的26種文版本,傳播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一本茶學百科全書。

  他表示,茶的發現和應用,不但是中國人對全人類的一大貢獻,而且更是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而茶文化承載著中國人的智慧、禮儀、文學、藝術、養生、哲學等諸多方面的文明成就,並對世界文明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佛教推動 歷經多個朝代興衰

  錢元強說,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為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種植茶樹,制定茶禮,設置茶堂,選出茶頭,從事茶事活動。茶成為寺廟生活的必需品。茶由最初的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形成「茶禪文化」。

  

  喝茶已經成為歐洲人的生活方式。(Getty Images)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的發展,推動茶業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人士,在宮廷中設置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親族的重要手段。同時,皇帝還向外國使節賜茶。

  在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勃勃,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人來,要敬「元寶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也鬥茶風起,帶來茶葉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包括茶具茶器的精緻,官窯民窯的陸續產生。但是,宋代飲茶發展到元代開始走下坡路,因為團餅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加工中把茶葉搾盡,違背茶葉的自然屬性,因此團餅茶開始式微,而唐宋時期出現的散茶大行其道。

  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洪武二十四(1391)以後的事,與皇帝朱元璋有關。據記載,貧苦出身的朱元璋認為團餅茶「勞民力」,罷造「龍團」,進「採芽茶」。由此,散茶登上歷史舞台。此時,形成蒸青、炒青、烘青等六大類茶,茶的飲用改為「沖泡法」。茶類的增多和泡茶技藝的差異,茶具的款式、質地和花紋的千姿百態,使得飲茶形式豐富多彩。飲茶方式的改變,帶來了茶具的大變革,從此壺、盞搭配的茶具組合一直延續至今。

  目前,中國各地茶館越辦越多,各省各市及產茶縣份主辦的茶文化節,也如雨後春筍。它們以茶為載體,以此推動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同時,國際茶文化節、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也逐年召開,目前茶文化研究成為顯學。

  中國茶出口 形成世界茶文化

  錢元強說,中國茶通過兩個途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一條是陸路。從唐代開始,中國茶通過陸路傳往四鄰,朝鮮、日本、阿拉伯、伊朗和土耳其、俄國和印度。另外一條是水路。16世紀後,東南沿海遠洋貿易興起,西方東來貿易,以廈門作為港口,茶從海路傳往西方各國,如英國、法國、荷蘭、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等。

  

  中國茶道已經傳至世界各地。(Getty Images)

  1663年(康熙二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酷愛飲用中國茶。1662年,她嫁給英王查理二世,被稱為「飲茶王后」。英國詩人沃勒為慶賀她的生日,特作飲茶王后詩。這是英國第一首英文茶詩,也導致英國「午後茶」的產生。到1721年,在中英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中茶葉占據第一位。「茶葉全書」記載,英國輸入華茶數量,首次超過100萬磅(453噸)。

  1729年,在中俄貿易中,中輸俄茶葉達2萬5103箱,計值銀1萬41兩。1753年,中國大批茶葉由俄國商隊從陸路運達歐洲城市,為此舉辦隆重慶典活動,俄國女皇伊麗莎白親自參加。

  錢元強指出,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中國茶葉輸入至波士頓,並獲得波士頓售茶的特許執照。早年,中國茶葉進入美國,均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後,批發給當地商人。由於該公司茶葉庫存積壓,英國政府於1773年頒布「茶葉法」,授權東印度公司可以直接運往北美殖民地銷售。因為剝奪當地商人的利益,該令引起北美人民的強烈反對。

  1773年12月16日,英國三艘裝滿茶葉的船隻到達波士頓後,當地市民登船,將342箱茶葉拋於港口。英國政府派兵鎮壓,激起北美人民正在進行的獨立革命。第二年,美國宣布獨立。獨立後的美國直接與中國進行茶葉貿易。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抵達廣州,以貨物換取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這是美國從中國直接運茶的最早記錄。1789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對直接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減少進口稅。翌年,國會再次通過法案,特別保護對華貿易,規定中國茶葉禁止由外國船隻運載進口,還允許茶葉進口稅可在進口後兩年再繳納。

  統計顯示,在1805年至1820年期間,美國從廣州進口茶葉成倍增長。在這16年間,美國共派出348艘船隻去廣州,運載茶葉1萬174磅(4萬6148噸)。1821年至1839年間,美國進口中國茶葉進一步增長。在這19年間,美國共派出557艘船隻去廣州,運走茶葉1萬9510磅(8萬8496噸)。

  購買茶籽 在本國嘗試栽培

  由於覺得喝茶對身體有好處,加上價格昂貴,運輸不易,於是許多國家設法在本國種茶,以解決這個問題。

  

  非洲留學生在北京大學體驗茶道。(錢元強/提供)

  錢元強指出,宋孝宗十四年(1187),日本高僧榮西再次去中國留學,學習佛法,回國時帶走茶種,種於日本京都的脊振山,由此中國茶文化在日本開始推廣。後來,他利用在中國學到的種茶、製茶、茶具等茶文化知識和陸羽的「茶經」等著作,結合體的體會和日本情況,撰寫日本第一本茶書「喫茶養生記」,形成日本的茶道文化。

  1795年,法國植物學家米歇斯(Francois Andre Michaux)從一位運輸中國茶葉的船長手裡,獲得從中國帶回的茶籽、茶苗,設法將其引入美國。他把茶籽種於南卡的查理斯頓茶園(Charleston Tea Plantation)。這是茶籽在美國首次栽培成功。但是,這些茶籽沒有大面積種植,無法達到「喝到北美茶」的夢想。

  有的國家引進中國種茶人才,在本國種茶。例如,1812年至1825年間,葡萄牙人從澳門招募中國茶農,帶著茶籽和茶苗,抵達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據記載,早期去巴西的茶農有趙香、黃才等人。中國茶農在聖塔克魯斯莊園和湖邊植物園種植茶樹。

  178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一個船長,從中國廣州購得茶籽。英國印度總督哈斯丁斯,將一部分茶籽栽種於東北部的不丹和包格爾,其餘的茶籽種於加爾各答英軍軍官凱特的私人花園中。這是印度引種中國茶的早期嘗試之一。1834年6月,英國人戈登攜傳教士從印度加爾各答啟程前往中國茶區參觀,戈登設法購得大批武夷茶籽,並於1835年寄到印度加爾各答,用於繁殖茶苗。

  多年以後,這些早年引種中國茶籽的國家,如印度等,都已經成為世界的主要產地之一了。

  

  印度是早期引種中國茶樹的國家,現已是茶葉生產大國。(Getty Images)

  

  美國人已經習慣飲茶。(本報檔案照)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9: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