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晚清大變局 清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和今日之中國

查看數: 2599 | 評論數: 2 | 收藏 0
關燈 | 提示:支持鍵盤翻頁<-左 右->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發布時間: 2017-3-2 00:11

正文摘要:

中國人把盲目排外當愛國原因何在 英國始終覺得我應該打開中國的市場,後來英國商人找到了一個商品,是大家都知道的鴉片。鴉片對中國造成了很大危害,包括人民體質的下降,還有大量的白銀向英國流去,而且國家還 ...

回復

DDT001 發表於 2017-3-2 00:13
再說到慈禧與光緒。戊戌變法失敗后,她想廢掉光緒,但是西方列強不同意廢掉光緒,慈禧就不敢廢,所以慈禧覺得光緒是個隱患。慈禧曾經說光緒皇帝身體不好,法國駐華大使說,讓我們帶法國醫生去看看,慈禧也不敢不讓人去檢查,檢查之後說光緒帝沒有什麼大病,只是被關的時間久了,精神不太正常。
這時候慈禧看到了一個力量的存在,就是北方的義和團,義和團獲得了一些士紳的支持,但是慈禧從來沒有對它表過態。這個時候有人跟慈禧說義和團,刀槍不入有神術,能夠打敗洋鬼子,她就有點不知道是真是假,她就派了一個大臣叫趙舒翹,說你去看一下。我們知道中國專制社會下級官員總是按照上級的指示辦事情的,他出京之前,有幾個大臣就跟他說,特別希望慈禧利用義和團廢掉光緒。所以趙舒翹回來就對慈禧說,我確實見到了一群可以刀槍不入的人。慈禧就說,他們可以進京。義和團就進了北京,官方給他們發糧,這些人覺得自己很英勇,很正義,又有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所以行為很極端,開始殺洋人,殺跟「洋」有關的中國人,包括戴眼鏡的中國人,包括賣洋貨的鋪子也燒了不少。那外國人就提出來,我要派軍隊來保護使館,慈禧就面臨著是同意還是不同意,不同意就意味著宣戰,但她覺得外國人實際上要想把她自己廢掉,讓光緒重新掌權,所以她向八國宣戰了。當時朝廷上有幾個大臣說,我們和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打仗都敗的那麼慘烈,向這麼多國家宣戰,絕對是打敗仗。最後大家都知道,八國聯軍進北京。
慈禧在西逃途中,這時候就準備向外國人求和了。在西逃途中她說了之所以釀出這麼巨大的禍害,都是義和團造成的,所以她下令剿滅義和團。我覺得官民雙方都應該從這個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作為政府來說,不要輕易鼓動民心民意,群眾本身都覺得自己很正義,行動肯定要過激,過激的話政府就很難收場,最終會造成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對立。民眾不應因為自己的事業很正義,又有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就行為過激。最後會成為政府的替罪羊的。
慈禧鎮壓了體制內的變法孫中山才開始有市場
慈禧鎮壓了體制內的戊戌變法之後,體制外的孫中山就開始有市場了,他的革命黨就誕生了。他自己都回憶說,在1900年以前,幾乎沒有人支持他,1900年以後,他開始感覺到有人支持他,哪怕人還很少。但是從1904年、1905年起支持他的人突然高漲起來,為什麼?因為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俄國,這場戰爭打了一年多。日本大勝的這個結局這個對中國人的刺激很大,實際上比在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還要大,為什麼?因為這是世界近代史以來,被認為落後的黃種人第一次打敗白種人。這讓很多人看到只要政治體制先進,小國也是可以打敗大國的,這一下子就使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商人、讀書人要求君主立憲,君主立憲派一下子就成了社會中堅力量。
慈禧也不糊塗,她宣布1905年預備立憲。她一提出立憲,一下子萬眾歡騰,覺得朝廷從上到下邊的變革是最好的,而革命是從下往上,社會容易動蕩,代價太大了。所以大家都支持清政府立憲,張燈結綵,編歌的,遊行的,喊大清皇朝萬歲萬萬歲。君主立憲應該從改官制入手,這個也是對的,但是這個官制改革,她用的她最信任的袁世凱,袁世凱是當時權傾一時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雖然非常有才幹,但他的問題是太年輕,沒有足夠的權威。有一次開會,一個八旗官員就拿著槍,對著袁世凱說,你別太猖狂了,你只是個奴才,不用你來規定誰幹什麼,誰幹什麼。還有,袁世凱提出來改官制,首先要把軍機處撤了,要把太監製度給撤了,那太監一聽說了,100多個太監把袁世凱圍起來拳打腳踢,後來是慶親王奕劻把他給拉了出來。
很多舊的機構,像理藩院、鴻臚寺這些機構都要撤銷,但這些機構都是滿清貴族當權,他們覺得天下都是愛新覺羅的,我當官我掌權。袁世凱說我要到廣東閱兵,不管這件事了。這時慈禧又宣布了「五不準」,軍機處不準撤、太監不能准撤、旗人的待遇不準改等等。這時她又搞政府體制改革,這個體制改革不搞還好,一搞就更有問題了。問題在哪兒呢?它打破了原來形式上的滿漢平等,在新的機構中,滿族人的權力佔了絕大多數,使很多漢族人心裡很不滿。本來大家都支持維新,都支持君主立憲,反對革命,但這時候支持她的立憲派開始質疑了,說你是假立憲。而我看到梁啟超給他老師的信說,他和孫中山已經在日本開始論戰,因為孫中山覺得革命力量開始形成了,孫覺得這時候可以開始和立憲派爭奪了。實際上從1905年經過日俄戰爭之後,一批原本愛國的留學生,覺得清政府賣國了,就倒向了革命。1905年後的中國社會形成了三種力量:一個是立憲派,主張改革;一個是清王朝,決定按原狀維持下去;一個是弱小的革命派,他們已經組建了同盟會。這三種力量,從1905年開始對立。
改革才是唯一的告別激進的途徑

我們剛才講到,清政府宣布立憲的時候,支持立憲的人多,但後來大家覺得受騙了,所以梁啟超給康有為的信中就談到這點,說在改官制沒宣布之前支持我的東京留學生特別多,改官制一出來,支持孫中山的人就開始多起來。梁啟超在1907年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特別重要,這篇文章的題目叫《現政府與革命黨》,其中有一句話我覺得是經典,他說革命黨者,以撲滅現政府為目的者也;而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也。他看到了現政府如果不進行改革就會讓革命發生,但清政府看不到這一點。
清政府在1908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它在理念、過程與具體規範的結構等方面都深受日本明治憲法的影響,但清王朝覺得日本天皇權力太小了,老百姓享有的權利太多,所以清政府就對日本明治憲法進行了改動。比如說在日本明治憲法中,規定的百姓的權利是14條,清朝的只有9條。歷史學界對於清政府的立憲究竟是真立憲還是假立憲有不同看法,有的人根據清政府也做了不少事情,不管怎麼樣,中國有了憲法,有了資政院,認為他是真立憲。有的人認為,他做的很多東西都做的不到位,甚至沒做,是假立憲。我覺得這是標準問題,說他是真的有道理,說他是假的也有道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受眾、被統治者認為它是真還是假。
日俄戰爭之後,支持革命的人就多了,革命就開始大踏步地往前走,趕上了維新派,趕上了改革派。清政府這時還是沒醒悟過來,在1908年8月,統治者發出一個通緝令,事實上要通緝梁啟超,說梁啟超罪大惡極。這時候革命派說,你梁啟超天天跟我們說政府是好的,會進行改革,現在他通緝你,結果你成了他最大的對手。慈禧在1908年這時候,根本沒有感覺到形勢緊張,還耿耿於懷十年前梁啟超跟光緒皇帝在一起的維新,她沒想到把梁啟超為自己所用。這一下革命派高興壞了,通過搞改革,這是最好的方式,結果梁啟超成了最大的敵人,這是梁啟超的悲劇。這也是清王朝的悲劇,你本來就岌岌可危了,你還把一個替你十幾年在海外跟人論戰,來替這個王朝辯護的人,反而把他當成罪犯抓起來。
這時候立憲派就要求加速開國會,從1910年開始,幾次要求開國會。每次開國會都是士紳,商人占重要位置,都是各大商會的領導人。第三次開國會的時候,上海的商會副會長沈縵雲組團到北京請願,他就跟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說,朝廷主動改革才能避免革命。越是富的人越不希望社會動亂,不希望革命,而希望從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奕劻仍覺得天下還是我的,我們想做什麼做什麼,你沒有資格來要求我們幹什麼。
清政府對立憲派進行了幾次鎮壓,你鎮壓一次,就會損失一些立憲派的人。立憲派本來很溫和的,但鎮壓越激烈,他的反抗也越激烈,這時候立憲派就開始激烈化。而沈縵雲的請願被拒絕後馬上就打道回府,他覺得不能和這個政權聯繫了,他臨走之前說了那一句話我覺得特別重要,「釜水將沸,而游魚不知,天意難回,人事已盡」。他一回到上海,就領導上海商會集體參加同盟會了,上海商會本來是與同盟會對立的,現在就證明了立憲派承認自己失敗了,革命勝了,革命與改革的賽跑,革命勝利了。
清政府在1911年的時候,因為壓力很大,成立了內閣。但是他成立的內閣裡面皇族成員占絕大多數,立憲派現在更覺得你根本不想改,13個內閣成員有9個是滿族人,滿族人中又有7個是皇族的。剛才說了越是富的人越希望改革,不希望革命,於是立憲派趕緊去跟朝廷談判,說按照內閣的原則,皇族成員不能當內閣閣員,但是我們認了,皇族成員可以當內閣閣員,希望朝廷也妥協一步,總理大臣別讓皇族成員當,哪怕是個不是皇族的滿族人也行。但是朝廷的回答還是很傲慢,說你們太囂張了,說天下是愛新覺羅的,你們怎麼能來決定皇室做什麼不做什麼,你們就是奴才。
所以這時候最富的人也覺得無路可走了。沒過多久,清政府又在自己的倒台上加了一把火,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因為清政府早幾年同意全國修鐵路,但政府修著修著沒錢了,就下一紙諭令允許民間的鐵路公司修鐵路。而民間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把鐵路收歸國有以後,又不願意按照市場價去賠償,他總覺得讓你修,是讓你發財,是我的政策好,我現在就要收回,你必須聽我的話。在此背景下四川保路運動就爆發了,緊接著武昌的新軍就展開起義。
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取得勝利以後,建立了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並得到了立憲派首領、富商湯化龍出來的支持。中國當時商人是有商團,湯化龍發言號令,東南各省的商人都紛紛起來支持革命,商人的武裝都很厲害,是革命黨和商團聯合起來就開始革命了。這時候各地紛紛獨立,你看江蘇,士紳力量大,說獨立就獨立了。還有廣東,在4月份的時候的黃花崗起義,打的那麼厲害,而在這時候,商會領導跟兩廣總督一商量說獨立吧。兩廣總督說,我是清朝的官員,但我不反對你們,我自己偷偷跑了,你們就宣布獨立吧。
獨立的省份大都是在南方,北方因為比較保守,就山西和陝西獨立了。當時整個大局還都看不清,但是山西有一個富商,本來是清政府的官員,回去開礦,又開銀票,他表示支持閻錫山,給了他大量的錢,閻錫山就在山西獨立了。商人往往要在政治塵埃落定之時才決定支持誰,而現在商人也起來革命了,我覺得反映了兩個問題,第一,商人覺得清政府氣數已盡;第二,對清政府很反感,所以我要支持革命政權。再看,清朝的漢族官員在各省紛紛獨立的過程中沒有人自殺,1850年太平軍打來的時候還有不少官員自殺、殉節,而這個期間沒有一個漢族官員自殺。
我們可以看出,從1906年改官制開始,漢族官員心裡頭是有抱怨的,因為清政府太偏重滿族官員,而不重視漢族官員。清政府看到獨立的省份多了,他在10月30日一天之內連下三道詔令:允許組黨、釋放政治犯,制定憲法等。但問題是這個時候你已經完了,你再做什麼都晚了。大家都知道嚴復,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裡面說到,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他說如果早一個月做這些事情,效果就不一樣。
所以我們看,清政府的滅亡是他一步一步的失誤導致的,他是步步被動,他總是在下一階段才做上一階段應該做的事。甲午戰爭之後,他都不願意政治體制改革,可以說到了庚子之亂之後才開始提出預備立憲,接受政治體制改革。所以說,由於他不改革,社會矛盾積累得越來越多,而民間的激烈情緒越來越大,人們甚至覺得,我寧願和你玉石俱焚,不是魚死就是網破,甚至同時魚死網破。
我總是覺得,從歷史上看,在任何朝代,任何國家,任何社會,都會有對政權極不滿的人存在,而這種人只要你社會制度比較好,社會比較公平,他們永遠是在社會的邊緣,成不了氣候。只有在社會矛盾積累很多,而統治者又不願意改革,不通過改革來緩解矛盾的時候,這就是梁啟超說的,給革命提供的一個土壤,信仰革命,造反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激烈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向統治者呼籲,真正地告別激進,改革才是唯一的告別激進的途徑,所以我講的這兩個多小時,實際上就是在詮釋梁啟超的一句話,「革命黨者,以撲滅現政府為目的者也;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廠。」
來源:節選自《中國的脈動:近現代史名家講演錄》

DDT001 發表於 2017-3-2 00:13
李鴻章很聰明,他知道不能一步到位,所以他沒有用蒸汽機拉煤,而是用幾匹騾拉一個車箱,車廂里有煤,在鐵軌上拉了9.8公里,完了再卸下來。他想有個適應過程,但是負責修唐山煤礦和小鐵路的英國工程師一看覺得太荒誕了,你修了鐵軌,用騾拉著車皮。他覺得這是中國政府沒有錢,買不起蒸汽機車,正好唐山煤礦有個鍋爐,當時沒有用,他沒有報告給李鴻章,他自己就把它改裝成一個蒸汽機車,把它弄到鐵軌上了,鐵軌上拉了長長的車皮,還裝滿了煤,這是1880年的事。但蒸汽機會響,把大多數人嚇得魂飛魄散,覺得這是妖魔鬼怪,馬上就報告給了朝廷。
這下朝廷知道了,原來你李鴻章是修了一個鐵路用來運煤,就讓李鴻章把鐵路拆了。李鴻章也很狡猾,他做事總是打馬虎眼,他知道政府最忌諱的就是蒸汽機車,他就把蒸汽機車撤掉,又恢復到用騾拉車皮。到1883年,到中法戰爭比較緊張的時候,李鴻章說,北洋水師需要煤,還得用蒸汽機車拉,朝廷同意了,所以又恢復到把蒸汽機車調到鐵軌上,又恢復這9.8公里用蒸汽機車拉。
電影《讓子彈飛》用的就是這個情節,電影里的情節不是編出來的,這可以看出中國當時的洋務運動是多麼艱難。修鐵路是對朝廷有很大好處的事情,他都不幹,他覺得鐵路是西方的,不是中國的。李鴻章做事有個特點,等機會,他知道沒有一個人全力地支持他,所以他一直在等機會,等到什麼時候?大家知道,1884年中法海戰中,整個福建水師被打沉,暴露出了清政府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中國沒有現代化的軍艦,都是沿江沿海一些地方官,買一些帆船,讓幾個熟悉水性的士兵在帆船上,主要是防江盜海盜河盜,當時水師就是這樣一個水平。
但是鴉片戰爭以來,列強都是在海上使用軍艦侵略,曾左李或者沿海的督撫都用自己地方的錢從英國、法國或者是德國買來現代化的軍艦,組建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與福建水師。而且,左宗棠李鴻章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有現代化的艦隊,還需要一個海軍司令部來統一指揮,這幾個水師不能你用美國的標準,他用法國的標準。所以左宗棠首先打報告說,朝廷應該成立海軍衙門,所謂海軍衙門就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部,李鴻章也提出來說,幾支艦隊建成了,應該統一管理。但清王朝拒絕了,為什麼拒絕?統治者認為,我用狄夷的軍艦都已經是等而下之,不得不這麼做,很丟人,你還要讓我在政府機構中,我們傳統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再學狄夷,建立一個我們傳統沒有的政府機構,堅決不同意。
這個事情也反映出清王朝的短視,這不是政治體制改革,要裁撤某個機構,侵犯了官員的利益,而是新成立一個機構,給別人有當官的機會。所以在1884年馬尾海戰,一個福建水師被打沉就暴露出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機構,南洋水師、廣東水師和北洋水師沒法增援,暴露出這些問題來。這時候左宗棠、李鴻章抓緊這個機會跟朝廷打奏摺,說一定要建海軍衙門,朝廷到現在才知道建海軍衙門的重要性,才同意了。這個事情也說明了清王朝的變革總是非常被動的。像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是多麼忠於朝廷的大臣,他們拿地方自己的錢建立艦隊,說應該由中央來指揮,中央居然拒絕,我不要,我不指揮,他覺得面子上過不去,非要一個艦隊被打沉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知道要建立一個海軍衙門。
海軍大臣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慈禧當然用了她最信任的醇親王奕譞來當海軍大臣。他一上任后,李鴻章就對他說,我的北洋水師很強大,請你到天津來視察北洋水師。奕譞一視察北洋水師,他沒想到現代化的軍艦這麼厲害,大炮打得又很准,海浪那麼大,他覺得站在軍艦上非常威風。李鴻章就借這個機會說,為什麼軍艦能在海上跑那麼快,就因為他要靠鍋爐的動力來推進。但是我們這一次檢閱用的煤靠騾車,得多少騾車拉多少個月,我們這一次就用完了。你要打起仗來,還用騾拉煤嗎?跟不上的話,這些軍艦在港口就等著挨打。
奕譞曾經也是反對修鐵路的,這時候他才明白修鐵路運煤的重要,李鴻章就跟他建議說,你應該用海軍的名義給朝廷打報告,中國應該大規模修鐵路。奕譞說,我現在提了,反對的力量會很大,現在不是時候,但是我支持你,你先把到唐山的鐵路抓緊時間修。有他的支持,李鴻章也不用打報告,大張旗鼓就這麼修起來了,把這一段鐵路就修到了天津,北洋水師的碼頭。1888年醇親王奕譞覺得時機成熟了,他用海軍司令部的名義給朝廷打了報告,說軍隊有個軍艦,有了碼頭,需要修鐵路運到碼頭。這個奏摺就到了朝廷上,慈禧讓各位大臣討論,應不應該修鐵路。因為奕譞權力很大,這時候反對的和贊成的意見就半對半了。
這時候地方大臣張之洞就出來表態了,他覺得應該修鐵路。在諸多大臣的贊成下,慈禧在1889年下令全國修鐵路。從李鴻章1872年提出來到慈禧1889年同意,中間經過了17年,修個鐵路又不是一個什麼侵害官員利益的事,是帶來好處的事,他都要經過17年,你說他還能做出什麼政治體制的改革。清王朝始終堅持自己天朝上國的面子,實際上最後是害了他自己。
滿清皇族內閣
上綱上線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在文革達到頂峰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還面臨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他感覺所有外國國家都是我的藩屬國,雖然他被英國、法國打敗了,但他還是不承認我們之間是平等的關係。所以清政府遲遲不願意成立外交部,成立外交部就意味著我承認和英法等國家是平等的,我不是你的上司。清政府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呢?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五口通商,即五個城市允許外國人居住、經商,這個五個城市是上海、廣東、福州、廈門,寧波,都在南方。清政府設立了一個南洋總督,專門來和外國人打交道。他為什麼要這樣?他覺得別看你把我打敗了,但是你只能和我的地方官打交道,證明我還是天朝。
所以,他就規定長江以南,凡是跟外國人有交往的事務由南洋大臣來處理,長江以北跟外國人打交道的事務北洋大臣來管。另外,清政府特別不喜歡外國人到北京來,他們規定外國人有什麼事先跟北洋大臣談,北洋大臣如果解決不了的再到北京來,反正從天津到北京也近。北洋大臣事實上就成為中國的「外交部」,這樣地方官員就獲得了外交權,這個權力不得了。你看如果我們還是閉關鎖國的話,只有河北省委書記有權力和外國人打交道,那河北省委書記的權力你想想大到什麼地方去了。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是天朝上國的面子,把外交權交給地方,尤其交給北洋大臣,而李鴻章又能幹,利用權力做了很多事。袁世凱也能幹,也做了很多事。
我們看,無論是建電報,修鐵路還是建外交部,反對派不從技術層面反對,而總是用孔孟之道的理由來反對,一直上綱上線。所以上綱上線是中華文化的傳統,這個思想在文革就達到頂峰了。中國的清政府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之後,他才願意做一點點改變。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為什麼中國會慘敗呢?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剛才我講過,軍隊需要運煤,需要建鐵路。鐵路一修通之後,李鴻章在1890年又看到,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也修通了,而且俄國到中國東北的運兵速度比我們快。這時候日本的野心也開始顯露出來了,所以現在最緊迫地不是修從北京到漢口的鐵路,而是打通山海關,修天津到奉天,就是現在瀋陽的鐵路,再從奉天修到各海軍碼頭的鐵路。朝廷一看李鴻章的建議,覺得他分析是有道理的,就同意了,全力修這條鐵路線。但是這條鐵路修到一半就停工了,為什麼停工了,因為這時候慈禧要用海軍的錢修建頤和園。我想,她為什麼要用海軍的錢,仔細一查就明白了,李鴻章是用海軍的錢修鐵路。
所以慈禧就用了這一大筆錢來修了頤和園。北洋水師到後來也無法進行正常的維修,這時候你們也知道,這十年間世界的軍艦造船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動力和射速更快了,而日本恰恰是晚了中國10年建的海軍,他是針對北洋水師建起來的,他的裝備比北洋水師少,但是軍艦航速快和火炮射速比清朝的快,你五分鐘發兩發,我五分鐘發五發甚至六發,就比你強。在建立海軍上,日本與清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想方設法撥款買軍艦。因為明治天皇本身就是省吃儉用來給買軍艦籌款的,國家元首都這樣做了,老百姓看了很感動,當然也會跟著做。而我們清政府是把海軍的錢來修園子,所以我覺得根本不需要打仗了,打仗之前就知道誰勝誰負。我們知道在民主的國家裡,應該有國會,國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審議財政,即使是皇家,錢也不能亂用。但中國人根本沒有這個觀念,我當皇帝,是我打的天下,我想怎麼用錢就怎麼用錢。
我們看,近代的革命都是跟財稅有關。英國貴族不滿意國王隨便徵稅,他們聯合起來跟國王談判,英國國會是怎麼建立起來,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最後確定了國家不能隨便徵稅,如果要徵稅得通過國會的同意。美國獨立也是,它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跟他徵稅,但美國人說,我沒有人在英國國會裡當代表,我就不納稅,無代表就不納稅,美國人就跟英國人幹起來了。
慈禧實際上沒想到甲午戰爭是清政府滅亡的重要一步,而這一步就跟她亂花錢有關,最終害了民族害了社會,最終也害了政府。清政府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但這個改革是由幾個讀書人來承擔了,整個政治體制變革,如果說最高權力者慈禧不支持,我覺得他們是很難成功的。而恰恰由於光緒與慈禧,一個是以慈禧為首的后黨,一個以光緒為首的帝黨又有矛盾。這群想要進行體制改革的是體制內最邊緣的這一群人,他們終究還是體制內的,當清政府把他們用最激烈的手段鎮壓之後,那麼承擔起改革任務的就是體制外的人,由體制外的人來進行這個變革,那性質就變了,就要推翻清王朝,那就是革命了。
戊戌維新雖然被鎮壓了,但是它的意義還是很重大的。首先我講一個細節。那天晚上慈禧連夜回京,從頤和園趕回了宮中,把光緒和其他的大臣都叫來,讓光緒跪在左邊,其他大臣跪在右邊,訓罵光緒,她說,你為什麼要聽康有為的話。光緒皇帝說,我倒不是聽康有為的,是因為康有為說要變法,我覺得現在洋人老欺負我們,我們只有用洋人的方法才行。這其實也就是當年林則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另一種說法。但是慈禧一句話就把他回絕了,她說,按照你的說法,祖宗的法子就不靈,洋鬼子比祖宗還靈?
祖宗家法是慈禧的工具統治者弘揚傳統總有實際考慮
慈禧訓光緒,她說祖宗的家法不能變。祖宗的家法是什麼呢,就是皇位繼承法。但是其實慈禧是最不遵守祖宗家法的,她的兒子同治皇帝死後,按照皇位繼承法就應該是這個皇帝的下一輩,找一個男性當皇帝。但慈禧說不行,得從同治皇帝同輩人中找一個人當皇帝,這是嚴重違反了皇位繼承法的。當時1875年,就找到光緒這麼一個小孩,她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如果是她兒子的下一輩當皇帝,那麼權力就掌握在了那個小皇帝的父親或者母親手上,她自己的位置很低了。當23年後的戊戌維新,她又覺得這會違反到她的權力了。所以我們看所謂的家法,就是慈禧手中的一種工具,當家法威脅到她的權力時,她一定要變。但是變革威脅她的權力的時候,她又強調傳統。所以我現在一聽到有人說要弘揚傳統,發揚傳統,我總要問一下,是什麼人在提倡和發揚什麼樣的傳統,他背後的真實的目的是怎樣的?統治者一般來說是不會輕易地去弘揚什麼,他總是有背後實際的考慮的。
戊戌維新有三個後果:第一個,中國的政黨政治實際上是從這兒開始的,雖然當時沒有政黨,但是知識分子開始組織學會,在一起探討政治,並且有的學會是有綱領的,你認同才可以加入,不認同不可以加入。包括一些小團體選舉領導人,中國的政黨政治實際上是從這兒開始的。第二,維新派雖然沒有什麼權力,但是聲勢造得很大,為什麼?梁啟超影響太大,中國人第一次知道在報紙上的論爭會有這麼大的威力,才知道原來報紙是天下之公器。
第三,社會的解放,尤其是婦女解放。康有為早就看到了小女孩纏腳的痛苦,但是不敢提,因為提了之後要遭遇很大的社會壓力。直到戊戌維新的時候他才提出解放天足,而且他知道光靠呼籲是沒有用的,他還組織了各地的學會,比如說成了一個「天足會」,總部設在上海。他們到民間去放幻燈片,講纏足對骨骼的殘害,他們勸農民,說富人家可以纏足,但是你是一個窮人,還得靠女兒幹活呢,她纏了足怎麼辦。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我認為天足會確實是對婦女的解放起了作用的。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 22: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