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統一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最強大的楚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15 05: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最強大、最有條件一統中原的楚國,為什麼未能抓住機遇反而遭到滅國之災?

  楚國雄踞長江、漢水流域,擁有發展農業的最好條件,所謂「湖廣熟,天下足」。

  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鐘,不僅可證楚國音樂不凡,還足以證明煉鑄造業發達 。煉鑄造聯繫著兵器,那是武裝軍隊的必要條件 。

  今武漢東湖的大型雕塑《庄王出征》,令遊人神情為之一振。正是楚莊王時期國勢大到飲馬黃河,那是越出長江流域挺進到北方。

  春秋五霸有兩霸是吳和越,後來越滅吳,楚又滅越,勢力就擴展到「百越」之地,那是多麼遼闊的疆域!滅越,就佔有西施的故鄉,那是紡織業最發達區。

  武漢人仿造出一座「楚天台」,據稱是仿楚靈王「章華台」建造,章華台後世稱之「天下第一台」,是中國歷代帝王園林化離宮的先導 。

  楚宮的故事有「楚王好細腰,宮妃多餓死」。

  武漢東湖還建有「楚城」,與其相連的景觀有「楚市」 。

  古人曾寫文章說,到楚國都城郢,清晨穿新衣上街,歸來就擠破了。這描述也許誇張,但我們還是可以想見那繁榮。

  繁榮的經濟一定會哺育出相應的文化。游三峽訪秭歸拜謁 屈原祠,自然要想到《離騷》。

  我們讀 屈原的作品和他的一生,還可以看到, 屈原愛國,楚懷王卻不給他愛的機會,但懷王沒能消滅屈原的愛心。

  屈原的愛不僅是愛國、愛人民,他也深情地寫男女愛情,凝聚在楚辭中的愛,是非常豐富的情感。從詩經發展到楚辭,楚辭已是華夏文明中當時最先進的文學藝術 。

  如此,楚國就給我們留下一個問題:楚國農業、紡織業、煉鑄造業,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業,乃至商業經濟均發達,文學藝術也最為發達,何以會被在西北蠻荒之地發展起來的秦國所滅?

  

  楚國不是生產力不行,也不是文化藝術不行,而是經濟文化都發展后,統治者的政治建設未能隨之發展進步,未能滿足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遭至滅亡。

  楚國更大的悲傷,恐怕還在於它不是沒有出現過改革。

  早於商鞅在秦變法的前二十五年,吳起就受楚悼王重用主持變法,變法的措施就是商鞅後來在秦施行的「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可惜變法僅一年,悼王死, 吳起被貴族射殺,變法夭折。

  悼王去世半個世紀后,懷王即位,此時有屈原。

  屈原有什麼革新主張嗎?

  他作為詩人的形象太飽滿了,以至後人常忽略了他的政治主張 。

  但司馬遷作《 屈原列傳》還是指出,《離騷》稱道了齊桓公 。齊桓公曾用管仲搞過春秋時最早的改革,齊因此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

  《離騷》還稱道了湯、武革命。

  這都能讓我們窺見屈原的改革政見。

  屈原不僅是詩人,他是楚國的「左徒」,這是掌國家內政外交大權的高級官員。一個高級官員有如此豐沛的學問和藝術造詣,且如此重視人的個性和創造性才華,豈不難得!可惜,楚終於被秦滅亡了 。

  楚國的悲傷是其他被滅亡的國家無法相比的啊!

  

  悲劇的力量總是最打動人的,也是這巨大的感傷和對國家的熱愛,造就了 屈原和《離騷》。

  為了記住這巨大的不幸,這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人倫大愛,千秋以來中國人為一個人立個節日每年都紀他,這個人就是屈原。

  千古以來沒有任何一位帝王被人民這樣紀念。

  然而,如果把亡楚的責任都推給國王,恐怕也是不公道的。

  雖然悼王支持變法遂有楚國變法,懷王未能理解 屈原以至付出巨大代價,但關係一個國家能否適時變法的力量並不人為什麼會悲傷?

  那一定是曾經美好的東西淪喪。

  這「舊貴族」的先人,原也是相當積極進取的啊!

  楚國的先人可追溯到熊繹,西周前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繹居丹陽,丹陽在三課陵峽深處,為最早的楚國都。

  所謂「上控巴蜀,下應荊襄,當水陸之要衝」,這是說楚國位置險要,但這樣的地方若不向外發展,楚就會被封閉在峽谷。

  楚國的先人胼手胝足、拓土開疆,戰國時兼并了上游的夔國,向下游發展使楚國都城出現在荊州,整個三峽地區就通稱「楚」。

  當楚國發展到江漢平原就地處華夏中心,這使楚國最有條件汲取東西南北之長,但也容易四面受敵。

  楚先人彙集四鄰之長,警惕危險,把國家發展到最雄強。但後人在繁榮中滋生出優越感,滋長了自高自大 。

  這自高自大不把四鄰放在眼裡並不只是統治者的缺點。

  

  楚國的優勢確實曾經很多,以至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果然,始皇建立的秦朝是被楚霸王項羽所滅 。

  可是,項羽又被秦漢之地的劉邦所滅。

  為什麼?

  你看,自高自大,不把劉邦放在眼裡,這些缺點在生長於楚的項羽身上也體現得多麼明顯 。

  秦憑什麼擊敗楚?

  無疑要追溯到「商鞅變法」。

  可是,這「變法」並不是商鞅的發明。商鞅的智慧從哪裡來?

  春秋時齊國發生的改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末開始用鐵器。先進的鐵器農耕開墾出更多荒地,使很多農民在井田外開墾出「私田」。

  春秋「井田制」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是國有制,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管仲搞「相地而率征」,即按土地徵稅。承認了私田,就在井田制以外別開了一條新路。

  所以,齊國的變革不只是「進步意義」,而是人類從奴隸制時代向封建制時代變遷的發端 。

  進入戰國,魏文侯用李悝厲行改革,李悝作《法經》列《盜法》為開篇,這表明伴隨著私有財產的增多盜賊也增多。

  李悝用國法來保護民間私有財產,成為法家始祖。魏文侯還用 吳起為將 。文侯去世, 吳起受同芟荼懷分,離魏奔楚,於是有了吳起在楚的改革。

  

  吳起死後二十五年,商鞅才從魏入秦。

  對 秦國來說,商鞅完全是外國人。此時 秦國生產力與政治制度都落後,從統治者、士大夫到老百姓,頭腦中都還沒有產生出商鞅帶到 秦國來的革新思想。

  秦孝公的英明,在於他相信商鞅帶來的變法舉措就是曾經使魏和楚強大的法寶,於是下決心用這個外國人推行變法。

  商鞅由此轟轟烈烈地「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與此相呼應的舉措包括:以「軍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祿制」,按殺敵人數來途艉屯戀。

  這辦法在商鞅去世后仍被繼承下來,極大地調動了作戰的積極性。

  秦國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國,秦兵作戰總在得勝時將敵人的頭顱割下來系掛在腰間,並繼續衝鋒。

  那頭顱實在是他們不能丟棄的,用今天的話說,那是他們的計件工資,他們要用那頭顱去分領土地 。

  這時, 秦國最銳利的並不是它的軍隊,而是它的政治制度。

  在秦的先進位度下,六國的土地已不是它的戰爭對象,而是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資源 。六國的奴隸也會加入到秦軍中去作戰,以便立功分土地。

  如此還有誰能擋得住呢?

  隨著戰爭的勝利推進,秦將六國尚存的「井田」也化為私田 。

  秦滅六國非以武力勝,實在是以政治經濟制度勝 。

  春秋戰國近五百五十年,生生滅滅多少事,似乎就做一件事,把井田制徹底轉變為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國大一統的時代就到來了。

  

  楚國的失敗是從變法夭折開始的,秦的崛起則告訴我們,一個落後的國家,可以通過革舊制解放生產力獲得經濟發展,並通過堅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後來居上。

  來源:歷史那點事

0

主題

3

帖子

19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8
沙發
tiger2016 發表於 2016-3-15 12:37 | 只看該作者
這篇文章寫的很好!
回復 支持 1 反對 0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5

帖子

39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4
3
JoeLim 發表於 2016-3-20 16:54 | 只看該作者
制度就是氣候和土壤,一國之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03: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