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每年殺死60萬人的瘧疾,為何害怕青蒿素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5-10-7 1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5-10-8 21:08 編輯

觀察者網      2015-10-06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有32億人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導致約1.98億例瘧疾病例(不確定範圍為1.24億至2.83億)以及估計發生58.4萬例瘧疾死亡病例(不確定範圍為36.7萬人至75.5萬人)。中國20世紀70年代初的瘧疾發病人數多達2400萬,到90年後末大幅縮小至數萬,近年來每年數千人發病。醫療衛生的普及、青蒿素的發明拯救了千萬中國人,也給第三世界國家帶來了福音。
  屠呦呦教授因為發明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這是或許是首位「實打實」獲得諾貝爾獎科學研究獎項的中國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青蒿這株「小草」改變了世界。那麼,青蒿素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抗瘧疾特效藥?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是怎樣被提取出來的?這首先要從人類尋求抗瘧新葯的不懈努力說起。

  

青蒿素分子式

  尋求抗瘧新葯的努力
  20世紀60年代,越南激戰正酣。此時,全球瘧疾疫情使得抗惡性瘧原蟲藥品成為必需品,對於越南叢林中交戰雙方來說更是十萬火急。
眾所周知,瘧疾的特效藥奎寧曾經堪比黃金。為了治療瘧疾,科學家們先後研製了氯喹、氯胍、甲氟喹、多西環素、磺胺-乙胺嘧啶(凡西達)等多種藥物。其中甲氟喹作為越戰時期西方的瘧疾特效藥,曾經伴隨了許多士兵和旅行者。然而這些藥物,不是具有各種各樣的副作用,就是容易產生抗藥性。據說,凡西達中的磺胺使人產生皮膚反應,在非洲使得許多兒童喪命,而這種葯恰恰是針對甲氟喹產生抗藥性后研製的。
  一片甲氟喹的價格是數美元(各國價格不等),對於在越戰中因瘧疾減員的美軍來說算不了什麼,但是對於急需抗瘧特效藥的北越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來說,抗瘧特效藥的費用將是天文數字。美國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篩選了三十餘萬個化合物,而當時的越南人民軍只能求助於中國。
  1967年,「文革」期間全國科研工作停頓受阻,「白天搞運動,晚上做科研」成為許多科研單位的常態。為了抗美援越的需要,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集中全國醫學研究力量,聯合研發抗瘧疾新葯。1967年5月23日,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協作會議在北京召開,「523」就這樣成為了抗瘧疾新葯項目組的代號。
  「523」作為一個秘密的軍事科研任務,來自全國七大省市、數十家單位共同攻關,篩選化合物、中草藥共計四萬多種。
  中醫所「523」小組與青蒿素
  然而經過了大量研究,對於抗虐新葯,東西方均一無所獲。
  1969年1月21日,國家科委與總後勤部「523」辦公室到衛生部中藥所下達了研究任務,成立中藥所「523」小組。屠呦呦被任命為課題組長,負責全面工作。

  


「523」小組中的屠呦呦教授
  屠呦呦用了三個月時間,通過收集整理歷代中醫書籍、走訪請教老中醫等方式,整理出以640餘個方葯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暫時緩解了抗瘧用藥之急。許多單位為了研製各種抗瘧藥物,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屠呦呦還赴海南體驗生活,驗證實驗中原蟲抑制率達84%胡椒提取物的療效,但結果顯示其只有抑制退熱作用,抑殺瘧原蟲效果不好。
  青蒿在中國民間又稱作臭蒿和苦蒿,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國《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為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先秦醫方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植物青蒿有所記載;公元前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熱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
  青蒿曾有過68%抑制瘧原蟲的結果,全國許多科研單位對青蒿進行了篩選,然而卻發現青蒿提取物無效。屠呦呦領導的中醫所「523」小組對青蒿素進行分析,用乙醚低溫提取的方法證明,青蒿素的過氧結構在通常提取中被破壞,進而喪失抗瘧活性。此後又通過分離提取物,去除了青蒿素中的毒性。
  1971年10月4日,第191號樣品顯示出100%鼠瘧原蟲抑制率的結果。1972年11月8日,中醫所「523」小組得到了全世界首例青蒿素結晶,對鼠瘧、猴瘧的原蟲抑制率達到100%。為了儘快讓青蒿素進行臨床驗證,屠呦呦和「523」小組帶頭「以身試毒」,證明了青蒿素結晶的安全性。
1973年,通過大量臨床實驗證明,青蒿素確為瘧疾特效藥。此後,雲南又從大頭黃花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文革期間中醫藥手冊中的青蒿素
  青蒿素對鼠瘧原蟲紅內期超微結構的影響,主要是瘧原蟲膜繫結構的改變,該葯首先作用於食物泡膜、表膜、線粒體,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於食物泡膜,從而阻斷了營養。
  研究表明,患者攝取青蒿素的最早階段,青蒿素使瘧原蟲較快出現氨基酸飢餓,迅速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蟲體外,使瘧原蟲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體外培養的惡性瘧原蟲對氚標記的異亮氨酸的攝入情況也顯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蟲蛋白合成。
  1986年,青蒿素獲得新一類新葯證書,雙氫青蒿素也獲一類新葯證書。這些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發明獎和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王智明教授說,這或許就是屠呦呦的「緣分」。遺憾的是,在1979年國家發明獎頒發時,許多對青蒿素髮明有貢獻的單位未能署名。本屆諾貝爾獎對青蒿素髮明,也只能頒給屠呦呦教授一人。發明青蒿素不僅是屠呦呦一個人的榮譽,也是中藥所、中國中醫藥人的榮譽。這個諾貝爾獎雖然不能給予對發明青蒿素做出貢獻的所有人,但也真的是來之不易。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