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留學與不留學的人究竟有何不同?

[複製鏈接]

2479

主題

2935

帖子

4913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9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簡單快樂 發表於 2014-11-8 01: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比較的對象究竟是誰

「出國留學歸來的人」 和 「一直待在國內的人」是如何界定的?我們是否在比較 「歷史上所有出國留學並歸來的人」和「歷史上所有一直呆在國內的人」?「出國留學」涉及很多國家地區和文化,不僅僅是歐美,是否應該分開討論?是在比較一個群體還是在比較個體?若是在比較群體,一個群體的特徵該如何概括獲取?「出國留學歸來的人」本身也有很大差異,有的畢業之後就回來,有些工作過一段時間。所學專業、從事的行業也各不相同。他們的共性要如何研究得到?


若是在比較個體,如何比較?一個人只能生活在一個選擇中,怎麼比較?


之前的一些回答只是圍繞著出國前後自身的變化。我認為題目所問之意是 從出國這個時間點開始,選取同樣的時間點(例如五年後),生活在兩個平行的宇宙中出國的自己和沒有出國的自己有什麼區別;而不是五年後的自己與當初出國的時間點的自己之間的區別。

2. 如何排除非國內外環境因素對人的影響


對於同一個人,有些改變或許並不是因為國內國外的環境差異而引起的,而是一個人隨著閱歷的增長的必然結果。如何排除這些因素?

知友一:ShiHu,北美四年啦

我是一個價值觀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非常傳統(或者說正統)的人。我非常欣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氣節」,也非常能夠理解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從倫理觀到儒家的世界觀人生觀等等)。出國以後,我的一些變化有:

1. 拒絕價值觀和道德綁架(Don't judge)。


我覺得沒有深切接觸過西方文化的人很難理解這點。因為在中國文化當中,每個人都是作為社會關係中的一員,深深地和別人聯繫起來的。每個人都被別人評判,每個人都評判別人。而在西方社會,人是社會功能的一員,一個人的工作和他的私生活是可以完全分開的。西方人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獨立,中國人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聯繫。作為一個文化上的自由主義分子,我非常喜歡這種「不輕易評判」的態度。特別是在國外見過各種階層的人之後,更加明白各種人生的不同,人對於自己人生的難以把握,和人生、世界的複雜性。所以非常不喜歡道德和價值觀綁架,也對此有比一般中國人高得多的敏感度(Don't judge是有教養的體現)。

2. 世界很寬廣,而且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去走;人有很多種,不像你想象的那麼不同。


就像會兩種語言的人更加容易學習第三種語言一樣,接觸到不同文化的人更加容易接受更多的文化。在國外呆久了以後,我覺得我是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一個國家裡。同時更換環境的心理障礙也小得多了(不覺得是件非常厲害或者難的事)。

3. 辯證地看待問題。


經常會對比中西兩種文化和觀點。開始珍惜兩邊各有的美好,覺得自己很幸運。

4. 珍惜中國的各種美好。


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收到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熏陶非常幸運。會覺得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特別感人。會非常珍惜中國文化中人情味的這一點。覺得中國人有一種忍辱負重如平常、總是要活下去的、非常令人感動的生命精神。還有中國人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也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5. 習慣尊重他人


這是西方人「獨立」的價值觀。因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討厭。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響他人,不麻煩他人,不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不輕易評判別人,等等。


6. 尊重規則和理解規則的重要性。


非常討厭破壞規則的人,認為這種人不僅僅是佔了小便宜,更是一顆巨臭的老鼠屎,是破窗效應,是可恥的,是令人厭惡的,是無道德的。雖然很多時候我也能夠理解他們的苦衷,但是還是為這種行為感到非常的遺憾。

7. 善良,是個好人,並且堅持做一個好人。


事實上,我性格太善良,人太好是父母送我出國的最大理由。他們說,如果我呆在國內,要不就變「壞」了(他們會很難過),要不就會很難活下去(他們也難過)。所以,我就出國讀書了。然後,我知道了自己真的是一個挺好(至少不怎麼自私)的人。然後,也明白了當初父母所說的意思。然後,大概是因為我在國外留學的緣故,大家都挺喜歡好人的(不像在國內,根據互聯網的信息),我現在仍舊人很好,並堅持做一個好人,挺正能量的。

8. 深刻的了解到世界的複雜性。

對於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可能性。永遠不把自己認為是「絕對正確」。(既是大學學術訓練的結果,也是經歷的結果)。

9.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10. 戀愛觀受西方影響更加單純一些。我覺得人無完人;一個人的本身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重要;在戀愛關係中,一個人會不會和你一起變得更加美好,很多時候取決於你有沒有這種美好的希望和願意給予的信念;只要當初兩人都是真誠地愛著對方,無論結局如何,都無怨無悔。

知友二:豖,靜如癱瘓,動若癲癇

一句話總結先,【青蛙從井底跳出來后,依然還是一隻青蛙,只不過是一隻眼界開闊的青蛙】。

鳳凰男在城裡定居結婚生子,骨子裡依然是傳統而保守的農派作風這個是不爭的事實,這和我們出國有區別么?地點不同而已。

思維方式,是人的基礎,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很複雜,包括一個人的家庭,成長環境,個人智商,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心理承受力,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甚至,性別,性向,年齡,民族。。。

留學,改變的僅僅是其中幾項而已,也許對有些人的思維方式,會產生一些變化,但是,有些是不會的。

習慣和態度這些,我們可以改變,但是,本質上的某些東西,怎麼可能因為幾年的他鄉生活而產生質變?

我們經過學習和熏陶,可能變的比較貼近西方文明,會女士優先,會喜歡說你好和謝謝,會主動排隊和小聲說話,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孩子是婚姻的產物,希望有自己的房子。還是不能像老外那樣,只同居生孩子,或者一輩子租房。

老外可以一輩子不結婚,真的可以,我們呢?還是對婚姻會有憧憬和渴望的,這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中國式的思維方式。

變化有么?當然有!但是,變化僅僅是:「我第一次聽說很多歐洲的很多男女一起生孩子,但並不結婚後,我很震驚。而,,到現在,我很淡定。」 我的思維方式依然是:「婚姻是生孩子的必要條件之一」 絕對不可能因為留學變成:「隨便就能跟男友生孩子」。

很多答案提到的,寬容度增加,其實,並不是你變的寬容,而是從【少見多怪】,變成【見怪不怪】。【不質疑】和【認同】,還是有區別的。

芙蓉姐姐剛出來的時候,大家歇斯底里的罵她,現在再來一個這樣的,我們頂多說」炒作「。我們看似寬容了,實際上,只是見得多了,懶得理而已。。。

很多人甚至說,「來留學的女生,會變得性生活很隨便,因為受到老外的影響。「 那我只能很明確的告訴你,淫蕩這種屬性,跟她在哪無關,只看環境是否能給與她淫蕩的機會。

我們的某些改變,不是留學導致的,而是年齡到了,閱歷到了,或者根本本質就是這樣,只是之前自己並沒有這麼感知,由於某個契機被自我發掘而已。留學,只是給了我們更多的這樣磨練自己的機會。。。。

留學只是一個學習方式和地點的選擇而已!就跟你選擇考公務員還是進500強一樣,你是蠢貨,無論當什麼都是蠢貨;你是強人,無論在哪都是強人,這是能力決定的,而不是工作環境。

最近大熱的扶老人的話題說:【壞蛋了老了,變成了一個老的壞蛋】。是的,年齡和閱歷都沒有改變他的思維方式,因為本性如此。

大概看了一下,很多人都在說,之前怎麼怎麼做,之後怎麼怎麼做,我覺得,這些只是習慣和品味的改變,和思維方式無關。。。

我去年愛吃肉包子,今年只吃香菇菜包,不是我的思維方式改變造成的,只是吃膩了。。。。

也許,大家只是跑題?還是,我太認真扣題?

知友三:匿名用戶

這個問題太寬泛了,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思維所受到的影響都會不同。我拿自己舉個例子吧,應該能夠代表一部分留學生。

生活:比較獨立。我在國內時候也在外地上學住過校,和在國外一人生活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國內校園宿舍每天只需要打掃自己床位下面一小塊地方就行,衛生間有清潔工,衣服有洗衣房,空調壞了有維修工,每天有人倒垃圾和給飲水機換水,媽媽還時不時快遞來一箱零食。在國外,換燈泡倒垃圾換傢具搬家通下水道掏水槽里堵起來的頭髮都一個人搞定,以前連洗臉池都嫌臟,現在分分鐘跪在地上通馬桶毫不嫌棄。

工作:我在國內外都沒正式工作過,只有幾個月的實習。國外最好的一點是,大部分工作(比如投行或者科研行業就不屬於其中)每天能定時下班,大家沒有加班的習慣。

學習:英文水平比以前強很多......

戀愛:更開放一些。在國外生活過的很多人能夠接受在傳統中國思維里不可思議的戀愛方式,比如先 dating 再進入 relationship,open relationship 等等。「一定要和處女結婚」的男生經常被嘲笑。

處事:包容和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是我在國外學會最深刻的一點。

知友四:chaoHU,朝聞道而夕死,足矣

在荷蘭留學回來后,我並不覺得思維上和國內的朋友相比有什麼差異,更多的差異體現在行為上硬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我列舉一下

1.更注重和親人的聯繫。作為高中大學都是寄宿制的學生,自認為生活獨立性挺高了,出國后最讓自己覺得憂傷到無解的地方就是想念父母。

2.祖國的榮譽感更強烈。這點應該是最好說的,在國內沒什麼體會,出國了才知道一個人代表一個國家形象這句話的意義。好在紅毛國在歧視性上並不常見XDD

3.對結婚年齡看的比較輕。我覺得這點最近真是愈發的明顯了!老家很多同歲的男女同學都已經結婚生子了(88年的)。但在國外待了后,從鄰居,朋友那兒看到太多了30多歲結婚人士,對中國女生27,8歲就覺得自己已經要嫁不出去這種觀點無法理解。

4.對人生各個階段劃分的看法不同。這個真的是感觸最深,最需要好好講的一點了

一個普通的中國學生,23(±2)歲大學畢業,不考慮繼續深造下去的話,踏上社會,拼搏2,3年,事業穩定,30歲前結婚生子,覺得以後的日子就這麼安定下來了。


一個普通的荷蘭學生(這裡我就特指荷蘭了)21(±2)歲大學畢業,不考慮繼續深造,踏上社會,工作5,6年,跳槽或單幹,摸索到30歲找到人生最有事業心的階段,結婚生子。

我並不是想說國外的人更有事業心,而是中國人急切地渴望成功的心態和荷蘭人踏實做事的態度的對比和思考。

回國后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們真是太急了,恨不得小學只念2年,初中2年,高中2年,大學2年,恨不得早早踏上社會工作,恨不得老闆一個月漲一次工資,恨不得自己25歲就能月薪過W,恨不得大學剛畢業就找個老公嫁了……他們覺得30歲前必須功成名就,家庭美滿。有人說這是一種野心迫使他們渴望成功,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因為不成功而對人生的迷茫對生活的失落。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說出口的同時你就已經輸了,輸在對孩子教育上,輸在價值觀的強壓上步伐邁的大了,會扯到蛋的。

國外給我的教育是:


我如今25歲,做了2年設計,也許下個月,我會因為自身能力的限制或是對技術上學術上的東西有新的追求,我就出國念研究生去了;或是對現在工作疲倦了,換份完全不同的工作,從頭學習同樣要花掉好幾年時間。即使再工作快30歲了,我也不會有急迫感(真的要感謝父母的理解,所以和注重和父母的聯繫溝通能為自己得到他們的理解XD)不會因為朋友們孩子都能打醬油了而有自卑感。這個思維的不同對我回國以後的影響是最大的

希望朋友們,能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本文轉自知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7: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