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世界(2099) 其實大陸簡體字比台灣繁體字更古老

[複製鏈接]

101

主題

174

帖子

2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uque01 發表於 2013-7-23 2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標題: (2099) 其實大陸簡體字比台灣繁體字更古老

xianzhen


發表於 2013-7-22 09:09         #1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099) 其實大陸簡體字比台灣繁體字更古老

說簡體字易於書寫,易於交流,所以推廣簡體字,我想,難道說中國古人就那麼笨,5000年來就從來沒有想到把漢字簡化嗎?如果真是這樣,那憑什麼說古人聰明,憑什麼說什麼華夏文明領先世界5000年呢?

然後,我被一些要恢復繁體字的說法忽悠了,也認為推廣簡體字是割裂中國文化的陰謀!於是也積極倡導恢復繁體字。

可是,後來我看到馬王堆出土的漢墓竹簡和帛書,分明裡邊很多都是簡體字啊,我一看都認識!接著我再一查,啊約,其實大陸簡體字比台灣繁體字更古老!90%以上都是古代就一直在用的!

反而台灣繁體字竟然是完全按照1875年「大清欽定正體字」,是韃系搞的!本來漢字每個都有多種寫法,而那個「大清欽定正體字」全部選擇最笨最繁的寫法。滿清還多次改字造字,重複改、重複造,就這麼折騰,從滿清康熙大麻子開始,每隔一段時間,頒布一次「大清欽定正體字」,強制臣民必須遵從,否則就是錯字。本來漢字是可以有很多別字的,很多通假字,並沒有過分的要求一筆一畫都不能錯,滿清的這種「嚴謹」其實是對文化自由的束縛。

總有人說繁體字云云,繁體字源於「大清欽定正體字」,1875年才公布,誰再說這玩意藏著神馬GP我們的血脈之前,請回答如下問題:
1、大陸簡體字部分來源於魏晉時期,跟大清比哪個早?
2、大陸簡體字部分來自敦煌文書,敦煌文書跟大清比哪個早?
3、簡體字中的「眾」字來源於甲骨文,你提供一個比它早的?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記者、編輯徐山人

(一)

90%的簡體字實際上古代就有 ,簡體字古以有之,現在的簡體字很多都是以前就有的,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是滿族人造的,而且是故意編造的。

你可以查一查《簡化字始見時代一覽表》,很多簡體字都來源於先秦時代。

漢字有簡體和繁體的不同,並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遠在甲骨文時代就有的。甲骨文里的「車」字有繁有簡,繁體的車有車輪、車箱、車轅、車軛等,簡體 的車就只有車輪和車箱,而簡體的車流傳後世就成了楷書繁體字的車。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80%是由古代傳承下來的,其中在先秦兩漢時就有的,佔到 30%。例如,東漢的《章帝千字文斷簡》中就有簡體的「漢」字,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里就有簡體的「書」。因此,當我們聽有人說「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 漢字起了巨大的作用」時,我們理解這裡說的「漢字」應該包括簡體字在內,而不是只指繁體字。

如果說把漢字繁化就是「復古」,那麼漢字正字法的真正「復古」是在清 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語氣、用詞的規定都詳細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也對用字作了極為嚴格的規定,明確宣布,只許用「正體」字,不用「俗體」字, 違者嚴辦。1874年,龍啟瑞奉諭作《字字舉隅》一書,斤斤辯正科舉考試用字,堪稱清朝字體復古的典型。而乾隆為《四庫全書》欽作的《辯正通俗文字》中更 公開說:「俗者,承襲鄙俚……斷不可從也!」

民國初年的著名學者錢玄同先生嚴厲斥責滿清的文字復古政策:「那亡清的什麼*河蟹*,更大倡其文字復古的論調,雷 厲風行的強制執行起來。……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滿清在文字上強制執行「復古」政策,表面上看似與其「剃髮易服」和篡改古書內容的做法相反,但實際目的相同。滿清的文字復古政策的實質,就是為了引導 知識分子面對故紙、背對現實,把被他們篡改后的古書與古代字體作為隔絕知識分子與平民百姓的藩籬,以防止他們互相串聯,引發反抗異族統治的烈火。 滿清在文字上的「復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漢字的印刷字體(「正體字」)與手寫字體(「俗體字」)的分離,給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把漢族變成文盲,就有利於滿族的統治。

而且,我們完全看到,滿清所作的文字繁雜化,並不是文字復古,而是文字創新,因為我們古代的字根本沒這麼複雜!很多人學了滿清繁體字之後,看古書就看不懂了,割斷文化血脈傳統的恰恰是繁體字!錢玄同非常明確的指出了這點。

而簡體字才是真正的復古,連甲骨文里的都重新出來了,還原回歸古老的文化。我們古代的字,根本沒那麼繁雜!
簡體字不是「生造」的,不是無歷史的。

2.
漢字最優秀的書法是狂草,從滿清時期,卻禁止自由,要漢字只能規規矩矩的寫。

古書上,漢字常常缺少個點,掉個勾,只要整句話意思通順,都沒什麼,不會被判錯,很多的通假字,異體字,滿清卻規定這些都是錯字。字沒有了自由,思想也沒有了自由。

古漢字並不是方塊漢字,而是千姿百態,滿清時期,才完全變成方塊字。

(二)
而且,還有一個巨大問題:應當允許各種異體字存在,否則就是割裂文化傳統。

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一字獨尊,罷黜百家,而且非常嚴格的不許有錯別字。這種思維習慣是古人所沒有的,古人的文章里有很多通假字,其實學術要嚴謹,寫字就不必嚴謹了,把字看的那麼嚴謹的,是從滿清時代才開始的習慣,而那時是學術淪亡的時候。

中國漢字長期存在多種寫法並存的狀態,文字的自由,也帶來了思想的自由。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是華夏最燦爛的時刻,秦朝一統一文字,滅六國文字,思想就被壓制了,再也沒有出現先秦時代那樣燦爛的文化氛圍。但是在滿清以前,中國漢字長期存在多種寫法並存的狀態,到了滿清,蓮這點自由也沒有了。

有人說允許各種異體字存在,那交流多麻煩啊,會阻礙科技發展啊。

可是,你看歐洲那麼多的語言共存,阻礙科技發展了嗎?中國只有一種語言,促進科技發展了嗎?先秦時代六國各自都有語言,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科技的發展,本來就是一個語言文字無關的東西,那僅僅是一個載體,重要的是思想!那麼各國按照各國的文字有什麼關係呢?

(三)
簡體字也有倒退繁化的一部分。

「的、地、得」曾是一些人嘲笑別人不會區分修飾名詞、形容詞的笑資,

其實,這種區分是從滿清時期才開始的,在清初的紅樓夢裡還全是直接都用「的」呢,你是不是想笑話紅樓夢的作者呢?

世界各國的文字,都不區分修飾名詞、形容詞的那個介詞「的」,簡體字卻正式區分的,這是一種故意把思想搞混的陰謀。

說什麼運用「的、地、得」對文字的語氣有區分作用,但實踐中並不明顯,讀起來則沒有任何差別。

我從來都覺得中國語文老師是最垃圾的,學術思想沒有,卻那麼多的人為規定的規矩,煩死人了!

繁體和簡體字可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現,各種異體字都可以寫,這才是滿清之前的中華傳統。

所謂的「書同文」只不過是割裂文化傳統的陰謀,這個陰謀從秦朝統一文字就開始了。

(四)
現在的簡體字也是中國傳統的漢字, 一樣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不是某黨自己生硬創造的。

大家可以打開目前殘存的永樂大典來看看,全是簡化異體字書寫的,還有更早的也行。

繁體字會拖累中華民族的發展
——魯迅

繁體字是滿清的愚民政策。

繁體字根本不是什麼正體字!


(五)



有人批評「簡化為「后」的「後」與本來的「后」不一樣,簡化為「發」的「發」與「髮」不一樣,簡化為「並」的「併」與「並」也不一樣。 」

其實本來的后就是這個后,而「後」不過是歷史短得多的其中一種寫法, 簡體的這個后字寫法可以追溯到商朝甲骨文和西周金文,漢朝說文解字里有後和后兩種寫法。

我看一些字的演變過程總覺得隸書繁體字這一系的出現就是為了加大底層民眾識字的難度,以至到後來老師如再生父母這種地步(什麼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屁話!什麼尊師重道,師能與道相提並論么?)。 而且繁體字作為官方字體其實才幾十年歷史,歷史上的王朝的官方字體基本是篆體,篆體簡潔圓潤,比隸書強多了。
比如前面說過的那個后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簡體的這種簡潔寫法,隸書的「後」簡直來的莫名其妙。

別以為簡體的和繁體的不一樣就一定是簡體改沒了,像所謂的「回」字,不好意思,簡體的這種寫法是篆體的一種寫法,最早可查的回字寫法在金文也更像簡體的寫法,不過是一筆過畫兩個方圓,而不是繁體里那種加一堆東西的寫法,到了說文解字里,根本就和簡體的一樣的。

(六)
節選一篇新聞:

黃秋生嘆華夏文明已死:都看不懂正體字

自嘲「拍過很多爛片」的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微博]近日在微博「發聲」。他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居然過半人看不懂 哎 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此言一出,引髮網友熱議。

  正體字在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特定時代及範圍內使用的符合標準或規範的文字,此概念多用於指標準漢字。由於現在漢字演變的歷史,中國大陸的規範字是簡化字。在語言政策的爭議上,台灣採用「正體字」這一詞除了含「標準」之義,還意味著「正統的漢字」。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曾發表談話表示,不應將「正體字」稱為「繁體字」。他認為「繁體字」這稱謂這對中國人使用好幾千年的「正統漢字」,即所謂的「繁體字」來說「不公平」,因此應稱為「正體字」。

  黃秋生在微博上聲稱大陸過半人看不懂中文正體字,並推斷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此言立即遭到了諸多網友的吐槽。

  網友@馬前卒 表示:「不說簡體識字率,就說接近一半人看得懂繁體字,這就是新中國的偉大成就。」

  網友@夢遺唐朝 編寫了一條段子,吐槽黃秋生曾接拍多部主題跟「色情、變態、暴力」相關的電影。

  網友@包容萬物恆河水 梳理了現行港台繁體字的發展脈絡:「現行港台繁體字的主要依據是滿清1874年的『欽定正體字』,將大部分漢字的不同寫法全部刪除只保留一種,『欽定正體字』之前漢字字形有3萬多個,『欽定正體字』之後只剩1萬,名為繁體字實為殘體字。比起抱著被清政府以『筆畫最多者留』為原則大刪的『欽定正體字』當寶的人,我的優越感簡直爆棚。」

  網友@桔子樹小窩 認為簡體字的推行有著深遠的意義:「舊時君王為愚民統治需要,選字就繁不就簡,只盼文盲遍地,以保天下江山。建國後為了讓大家都認字,重新選定字表,選字就簡不就繁,原是功德無量之事。中國古漢字好幾萬,繁體字不過一小部分,有什麼好得意?」

  網友@李小飛 表示:「歐美有多少人能看懂拉丁文啊?寫不同字的人希望能互相尊重。」

  網友@蔣抽抽_Lucifer 則直言:「簡體字也是華夏文明。」

  漢字的簡繁之爭由來已久

  台灣親民黨「立委」李桐豪2013年3月14日表示全世界使用繁體字越來越少,但這才是中華文化最重要傳承精髓,並指出「簡體字已經把我們文化徹底摧毀」。

  大陸方面,方舟子曾發表過文章(微博)專門解釋漢字簡化的歷史以及現實意義。簡化漢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定前進」。在盡量採用在民間已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情況下,「簡體字政策」只負責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絕不擅自造字。關於「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等謠諑,方舟子稱這只是台灣方面的宣傳戰術而已。


101

主題

174

帖子

2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9
沙發
 樓主| zhuque01 發表於 2013-7-23 22:20 | 只看該作者
(七)

而且,從出土文物上看,秦國文字比六國都要繁雜,是最落後的一種文字。

自從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一直到滿清,總體趨勢:文字越變越繁雜!這是為什麼?

所謂「漢字從金文篆書一直到現在簡化是大勢所趨」是錯誤的,從西周金文篆書開始,越到後來,文字越繁,到滿清時期則繁到極致。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埃及蜥蜴人統治以後,才推行簡體字。

(八)
愛無心的另一種解釋,

古代的愛字,上邊字頭代表手,寶蓋下還有個心,最下面是友,那個意思是用手去掏朋友的心,利用朋友,這是愛嗎?

看來,還是把愛字的心去掉為好,就像現在這樣,呵呵。


(九)

早個十幾年,那時候上網的人少,網路是沙漠,能遇到人很稀罕,能上網的多數在聊天室玩,那時候一般到網上看的東西都比較有可信度,也沒什麼微薄微信的,人也都比較在乎自己筆名(網名)的信用,敢於在網上發表觀點的,都有幾分乾貨。那時候誰敢說繁體字簡體字,立即有學霸掃描了民國的簡體字普及令上來打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許跟網上開始熱討房地產差不多時間,真的東西越來越少人信,假的東西反倒越來越有市場。時至今日,都敢說繁體字才是中華文化正宗了。將來還不知道會演化成梳辮子是中華文化正宗還是軒轅氏是約翰長老從耶路撒冷帶來的基督徒什麼的。
不要以為造謠信謠沒成本,日本人就是迷信一個美國騙子說的石油和煤是共生礦所以在大慶油田附近的煤礦一滴石油都沒找到最後走向衰亡的。


當流言終結者還得回歸正題,北京的一些滿族公知和港台的皇民經常這樣譏諷簡體字:   親不見,愛無心, 產不生,廠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有關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不能說,買成勾刀下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是往井裡走,可魔還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不過呢,除了康熙字典和清朝的「欽定正體字」以外,好象古書和碑帖並不買帳的樣子

漢朝馬王堆帛書,漢朝寫簡體字

二王的字帖     顏真卿的碑帖  都是隨處可見簡體字

這是怎麼回事呢?民以食為天,再看這個面字歷代的寫法,從甲骨文到行、草,主流非主流一目了然

再從漢字的發展說起,漢字真正開始被規範要追溯到秦朝書同文,也就是李斯書法:小篆,戰國七雄中最繁雜的一種文字。至今印章還是以李斯的書法作為基,六國寫法統統燒掉。華夏文明大倒退。
篆是一種適合刀刻的書法,非常符號化,毛筆和紙張的普及,自然要發展出毛筆的寫法,篆的筆畫太多,一不小心寫成一個墨團      到了魏晉,迎來了漢字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行書和草書這兩種便於書寫和藝術化的字體出現了,以二王和索靖為代表的行書字帖雖然不能說明簡體字是誰發明的,但是當時漢字是繁是簡還是能說明筆畫精簡是漢字發展的主流。

然而五胡亂華中斷了文明的發展,割裂了文明的延續,漢字呈現出南北朝割裂的兩種趨勢。在北朝,北魏的胡人皇帝喜歡把整個山開鑿成石窟,刻寫各種佛教文化內容。用來刻寫的字體是當時胡化漢人和漢化胡人使用的書寫方式,今天稱為 魏碑。  這種字體圓潤華麗,筆畫繁多,從書法角度很有藝術性,但是胡化漢人和漢化胡人的書寫方式,顯然也不是正宗,而最多算旁支。

在南朝,不甘王業偏安的梁武帝不但組織陳慶之的史詩北伐,而且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作《千字文》,作為標準書法教材發給普及。南朝書法繼續著魏晉風骨,和四百八十寺一起融入了樓台煙雨中。

唐初書法大家褚遂良的政治生涯慘淡收場,但是唐楷卻繼續繁榮著。到了唐中期,顏真卿的字不但在藝術性和實用性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而且字帖流傳最廣,後世臨摹者最多。雖然簡體字不是顏真卿發明,但是推廣普及簡體字,可謂顏真卿字帖功不可沒。唐楷另外兩大家裡,柳體是顏體的孿生兄弟,歐體比較魏碑化,但是影響完全不能和顏體相比。

宋朝那倆文藝皇帝是另外一個書法顛峰,宋體被認為是顏體的延續發展。

到了清代,欽定正體字一切寫法以筆畫最多者為準,繁體字正式定型。

清亡后,有些學者重新去拓下二王和顏真卿的字帖,恢復漢字本來面目,這就是民國的文字簡化普及令,但是民國政府顯然不是能幹實事的,整個中華文明都已經奄奄一息

直到解放后,漢字才重新獲得了解放。

(十)
從清初開始,隔一段時間發布一次正體字表。

最後一版是1874/5年的同治版《欽定正體字》,這也是涉及漢字最多的一版正體字表。 現在港台通行的所謂繁體字,其依據就是1874版《欽定正體字》。 有本光緒年間的古書叫《字學舉隅》上對同治年間的欽定正體字有說道。

所謂正體字,是歷史上漢字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字多形。出現一字多形現象的原因,是古已有之,是文字流傳過程中的自然的寫法改進、或是當權者、學術大拿的刻意個性化,總之造成了很多漢字有多個寫法,而且在清以前,這些多種寫法都是該字的正確寫法。 並不是什麼錯別字,自由的華夏文化允許錯別字,滿清異族文化才不允許錯別字。

清朝頒布正體字表,即將一個漢字的幾種寫法,規定其中一種為「正體」,其餘的寫法為「別體」,官方行文、科舉考試用字須用正體。如果科舉考試中用別體,則等同 於寫錯字。現在經常說的「錯別字」就是這麼來的,按照大清科舉的考規,「錯字」 和「別字」一個性質,或者說別字也是錯字。

清代的正體字在字形的選擇上,偏向於複雜筆畫、偏向於方正的多偏旁組合結構字,因為這樣的字寫起來四平八穩,看著比較規矩。有利於灌輸規矩奴役思想。

滿清版正體字表所選擇的字形,絕大部分是選擇了筆畫最多;也並不是選擇歷史最久的字形,反而有很多是滿族人自己造的,沒一點歷史;從美學角度來說,也並不是選擇其中最美觀的字形,方方正正四平八穩並不是美觀。

滿清繁體字非常難認,根本沒有望形知意的功能。

(十一)
《黃秋生言論引議 光明日報: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
華夏文明,包括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演變到今天,其實都有一個刪繁就簡的過程。人們都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喜歡被繁文縟節束縛,簡潔的價值觀與人類追求單純明凈的趣味也非常契合。可以說,簡潔是生活的高境界,也是文明所追求的很高的境界。

  不僅如此,較繁體字而言,簡體字更容易識記學習與書寫運用。作為易學好用的工具,簡體字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了解與熟悉中華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與普及華夏文明。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

  黃秋生因過半人不識繁體字而得出「華夏文明已死」結論,大概是一種調侃、戲說,我們不妨一聽,然後一笑而過。真正傳承華夏文明,我們要做的是多一些虔誠的敬意,無需在交流工具、文明載體上厚此薄彼。
  
  -------
(我覺得光明日報的這個反駁的太缺乏力度了啊,明明漢字本來很簡單的)

(十二)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遭批》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內地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這句話迅速在網上引發爭議,除了被不少網友指責言論過於偏激,也遭到不少業內人士炮轟,其中《漢字英雄》的製片人兼主持人馬東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就直言:「黃秋生老師說的是外行話。」他還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刻舟求劍、杞人憂天。」

  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習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所以簡單地用簡體字或者繁體字來形容華夏文化顯然是杞人憂天。」「如果今天還是用繁體字,這社會交流成本會提高多少?」馬東感嘆,「所以我說這些知名人士都是有一顆文化的心,但是這些結論都很天真。」

  日前,《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編輯團隊成員之一的王楠也曾就「簡體字、繁體字」的問題接受媒體採訪。王楠認為簡體字反而更利於文化傳播,「繁體字保留了漢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義從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說"塵"字,本意是"鹿行揚土",古時候的字是三個鹿下面一個土,繁體字將之簡化為一個鹿加一個土。而簡體字直接變成一個小加一個土,也很形象,還符合"塵"的字義。簡化后的漢字雖然直觀感覺減少了,但是符合時代要求,如果寫三個鹿一個土,光寫一個"塵"字都要寫上很久。」
  
  -----------
  評:王楠在騙人,明明塵字是先秦寫法。
  
(十三)
滿清出於避諱篡改了很多正體漢字,有很多甚至被大陸沿用至今,比如說「強」字(將弘改作弓口),就是避乾隆弘曆之諱,才把「強」右上角的「厶」改成「口」的。很多字的厶都被篡改。


儒教的避諱,從漢朝開始,到了滿清,避諱登峰造極,不單單避諱字了,連偏旁部首都避。

有說,今天的簡化字、新字型中有很多字是清韃禁用的避諱字。台灣正體字是前清堅定的繼承者,滿清歷代先帝的名諱台灣都不敢直寫的。
來於「大清正體字欽定者康麻子架到 大家都來跪安_繁體字吧_百度貼吧」這個帖子。
是不是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1

主題

174

帖子

2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9
3
 樓主| zhuque01 發表於 2013-7-23 22:22 | 只看該作者
(十四)
《也談所謂「正體字申遺」》
經常看到一些港台和海外的網友說繁體字才是「正體字」,才能代表真正的中華文化。這種論調在下看來,就象他們說他們身上的旗袍、馬褂才能代表真正的中華文化一樣可笑。因為繁體字之強制推廣,從根本上來說,是滿清政府推行文化專制政策的一個工具。要說清楚這一點,我們要從現代簡化漢字的原型——「俗體字」談起。
  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從秦朝起,漢字就出現了「正體」和「草體」的分化。「正體」用於比較正式的場合,如檔案文獻、石刻碑銘、印刷雕版等;「草體」用於非正式的場合,例如筆記、通信、記帳等。因不登大雅之堂,因此草體只求方便,不求好看,因而在草體中,產生了對漢字筆畫的簡化。二者分工使用,相互補充。
  因為草體書寫方便、使用廣泛,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會對正體字造成影響。秦朝以小篆為正體字,以隸書為草體;到了西漢,隸書就取代了小篆,成為正體了,楷書則取代了原來隸書的位置,成為了草體。東漢以後,楷書又代替了隸書成為正體,另一種字體——行書,成為了通行的草體。
  由於行書難以辨認,因此它一直沒有能夠取代楷書成為漢字的正式字體。但行書中對漢字結構的簡化,則對楷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約在漢朝末年,楷書在吸收了行書中對漢字結構的簡化后,產生了一種簡化的楷書字體,此即「俗體」。
  從歷史上來看,俗體字的生命力相當強。從漢朝碑銘俗體字、六朝碑銘俗體字、唐朝碑銘俗體字和經卷俗體字直到宋元明清雕版印本俗體字,俗體字在民間一直流傳,不絕於縷。由於書寫和辨認都比較方便,因此俗體字在社會上的影響範圍也在逐步擴大,不但非正式的場合使用,正式的場合也開始使用;不但一般人用,學者也開始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專門收錄俗體字,宣告俗體字正式獲得了學術界的承認。到了唐朝,俗體字應用更加廣泛,因此後來的學者如張參、唐元度等人都主張「變通」,不必拘泥於「正俗之辯」。到了明朝末年,俗體字不但在「販夫走卒」中流行,也在知識分子中流行開來,有些學者還有意識地搜集整理並使用俗體字。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呂留良等人,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的注中自白:「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從保存到現在的黃宗羲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有意識地系統使用俗體字,如「議」、「當」、「難」字等,都與後來的簡化方案相同。可以想見,如果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俗體字成為漢字的正式字體將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會比後來簡化漢字的實行早幾百年。
  事情的轉變發生在明清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漢字正字法出現了復古的趨勢。與在文體上極為講究一樣,八股文對用字也極為講究。但在明朝,由於要求還不嚴格,因此漢字正字法的復古現象還不嚴重。
  漢字正字法的真正復古是在清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語氣、用詞的規定都詳細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也對用字作了極為嚴格的規定,明確宣布,只許用「正體」字,不用「俗體」字,違者嚴辦。1874年,龍啟瑞奉諭作《字字舉隅》一書,斤斤辯正科舉考試用字,堪稱清朝字體復古的典型。而乾隆為《四庫全書》欽作的《辯正通俗文字》中更公開說:「俗者,承襲鄙俚……斷不可從也!」民國初年的著名學者錢玄同先生嚴厲斥責滿清的文字復古政策:「那亡清的什麼政府,更大倡其文字復古的論調,雷厲風行的強制執行起來。……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滿清在文字上強制執行復古政策,表面上看似與其「剃髮易服」和篡改古書內容的做法相反,但實際目的相同。滿清的文字復古政策的實質,就是為了引導知識分子面對故紙、背對現實,把被他們篡改后的古書與古代字體作為隔絕知識分子與平民百姓的藩籬,以防止他們互相串聯,引發反抗異族統治的烈火。
  滿清在文字上的復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漢字的印刷字體(「正體字」)與手寫字體(「俗體字」)的分離,給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因此,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後,語文學者們就立即開始著手整理字體的工作。1935年初,上海的語文工作者組織「手頭字推行會」,正式開始了簡化漢字的推行工作。推行會在他們發表的宣言中首先指出,清朝的文字政策造成漢字的字體分化,結果造成了「」的結果。因此,「我們主張把手頭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讀書人記憶幾種字體的麻煩,使得文字比較容易識、容易寫,更能夠普及到識一個字須得認兩種以上的形體大眾。」手頭字推行會選定了300餘個手頭字公布,立即得到了出版界的響應,簡體字不久就出現在好多種報紙、雜誌上,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簡化漢字的高潮。
  在民間和學術界漢字簡化運動的推動下,1935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收錄簡體字324字,與此前手頭字推行會選定的手頭字表大致相同。可是僅僅半年後的1936年2月,國民黨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就來了個大轉彎,下達了個「不準推行」的命令。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為漢字簡化「破壞中國文化」,但根本原因是因為簡化字的積極推動者多為左翼人士,蔣介石認為推行簡化字等於幫共產黨宣傳。從那時起,簡化漢字就從國民黨統治區消失了,如被發現有簡化字書籍,就會被當成「共黨分子」遭受殘酷迫害。這個影響在台灣一直流傳到現在,只不過簡化字從當年的「共黨標誌」變成了今天的「中國標誌」,滿清的文字政策在台獨分子那裡繼承下來,成了他們分裂中國的工具。
  雖然簡化字在國民黨統治區因國民黨政府的反對而消失了,但它在解放區內被普及了開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內大規模地開展識字掃盲運動,易寫易認的俗體字也因之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正如當時(50年代初)有學者所說:到農村去看看,每一條標語、每一張布告上都有簡化字(即俗體字)。俗體字的使用人數和範圍已經大大超過了從清朝到民國一直沿用的復古的楷體字。在這種情況下,為俗體字「正名」,就極為必要了。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通過對大量俗體字的整理、規範,制訂出了《簡化漢字總表》,於1956年頒布。《簡化漢字總表》的頒布,標誌著漢字字體終於徹底擺脫了滿清文字復古政策的桎梏,持續數百年的俗體字運動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十五)
《對關於簡化漢字的幾種錯誤傳言的澄清》
  
  1、簡化漢字的目的是為了給漢字最終拼音化創造條件。
    
  答:這是一個誤解或謠傳。從近代語文改革的歷史來看,漢字簡化和拼音化是兩個雖有關聯,但各自獨立的運動。簡化漢字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確,就是整理異體字、簡化字形,以便於學習和普及。
    
  2、簡化漢字是某些人生造的,破壞了漢字傳統。
    
  答:1956年頒布的簡化漢字總表中的簡化漢字,絕大部分是早已在社會上流傳的俗體字,現在只是為其「正名」,少數是恢複比較簡單的古字體(比如「鬍鬚」),還有一些是用結構比較簡單的字代替結構複雜的同音字,只有極個別的(如「滅」)是新造的。
    
  3、繁體字更美觀,更便於書法。
    
  答:簡化字最早就是出現在書法中,元朝著名書法家趙孟兆頁的字帖就是證明。從歷史上來看,書法一直是漢字簡化的先鋒。而且,從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簡約的審美標準來看,結構簡單的簡化字與字體繁複的繁體字哪個更美觀,不言自明。
    
  4、應該允許繁體字和簡化字并行流通。
    
  答:歷史已經作出了選擇。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繁體字在中國大陸與簡化字并行使用了20餘年。繁體字在大陸不是被強令禁止的(與台灣當局強令禁止簡化字完全不同),而是在經過長期的并行使用后被簡化字淘汰了。我們沒有必要恢復一種已經在歷史中被自然淘汰的東西。
    
  5、簡化字讓古書無人能識,割裂傳統文化。
    
  答:荒謬之極!簡化字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明朝,黃宗羲、顧炎武等學者就在著作中有意使用。而且絕大部分現代簡化字與繁體字是一一對應的,用簡化字排印古書不存在任何問題。絕大部分簡化字都是從繁體字修改字型而來,學過簡化字的人讀繁體字並不會十分困難。

(十六)
很多繁體字是蟲族蜥蜴人造的,比如風中有蟲,簡體字里才沒有了。

有個帖子上非說簡體的風鳳不好區分,立刻被反駁道:「我實在很難理解樓主的分辨能力,按樓主這麼說。七跟匕樓主一定看不清楚了。天跟夭一定讓樓主痛不欲生了。下跟卞一定讓樓主無法區分了,更別提日跟曰了,一定讓樓主生不如死。白跟自樓主也一定要「仔細辨認」才能分清了?
實際上,筆畫減少,說明結構就更清晰,即使有微小的差距,也能很輕易的識別出來。有一句俗語大家都熟悉,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為何和尚頭上的虱子會是明擺著的?因為和尚頭上除了頭皮之外就沒有什麼。如果一頭長發的人頭上也有一隻虱子,那你能一目了然嗎?
所以,結構簡單的字,即使有些相似,也不容易弄錯!
與之相反,筆畫複雜的漢字如果出現相似字,就更難以區分,興跟頭我一直就沒區分錯過,
我小時倒是一直分不清楚「興」(繁體)跟「輿」、「書」(繁體)跟「晝」等的區別。長大了才慢慢可以分清。這些你又要怎麼說呢?該改口說簡化才好了嗎?不然的話你也太沒原則性了」

你區分一下繁體的書畫晝,與興輿,門斗吧,哈哈,會讓你抓狂。
什麼繁體漢字六書望形知意,全是放狗屁。

漢字不必規規矩矩的寫,因為造字的都是沒規規矩矩的造。

六國文字不會造成交流的困難,歐洲希臘文德文法語英語拉丁語希伯來語……並沒有造成科技的落後。

秦始皇統一文字,造成科技大倒退,先秦科技遠遠發達於秦后,秦皇陵中的記憶金屬,千年不銹的鍍鉻寶劍還是其次的了,先秦時期有非常發達的科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4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13-7-24 01:29 | 只看該作者
支持樓主一下, 那些建議恢復繁體字的人再有學問, 也是些散發著腐朽氣息的古董, 和現代潮流格格不入. 建議他們不要用任何現代發明的東西, 坐牛車、住草房、點蠟燭、永遠用毛筆寫字、病了只吃中草藥,這樣就完美地保存了他們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2

帖子

1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1
5
地溝油 發表於 2013-7-24 02:47 | 只看該作者
輝煌歷史,無能的今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6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3-7-25 22:41 | 只看該作者
有人說,專家,不一定是對,但是,一定是錯得更道理。

「簡體字」,何為簡體? 這個辭彙起源於何處?

我們現在把漢字分為繁體簡體,為何古時分為正字俗字?

「簡體字」之稱,是簡化漢字後才出現的,就是說,簡體字實際上只有六十年的歷史,何來古而有之?

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起源階段、不成熟階段、成熟階段和穩定階段。甲骨文、鐘鼎文及以前的是起源階段,大篆,是不成熟階段,因為不能統一。而小篆能統一文字,漢字步入成熟期。楷體的出現,楷體成為楷體系列,使漢字的結構定型下來,漢字從此進入了穩定期。

漢字長期都會有俗字的出現,而且俗字的成因太複雜,亦難以考究,但是一定不能用於正式場面的,這是大家心目中的法規。

如果硬說不穩定前的字和以前的民間俗字說成是「簡體字」的話,這人必定是專家,是錯得道理的專家。

社會和科學都不斷地前進,過去可能認為是錯的,今天可能被證實是對的,同樣,過去認為是對的,今天亦可能被證實是錯的。不用現代的科學和過往的實踐去分析,就會被錯得道理所誤導,永遠是錯誤的隨從。

人總是會嫌棄繁的,但是為何漢字是向繁發展?是受制於漢字基本是由五種筆劃所組成。而拼音文字亦不能擺脫向繁發展,是受制於人發音有限而所限。這都是自然的規律,不是怕繁而可限制的改變。能夠把所有的漢字改為十筆以下嗎?不可能,同時亦會產生辨認的混亂,不是人為可改變的規律。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4

主題

1947

帖子

4649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49
7
一九十一者 發表於 2013-7-25 23:08 | 只看該作者
由繁入簡是發展規律,大勢所趨!不服不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8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7-26 10:58 | 只看該作者
一九十一者 發表於 2013-7-25 23:08
由繁入簡是發展規律,大勢所趨!不服不行。

頂!不錯,這一系列的帖子我還沒有看過呢?看編號,我猜,前面還有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9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3-7-26 22:48 | 只看該作者
一九十一者 發表於 2013-7-25 23:08
由繁入簡是發展規律,大勢所趨!不服不行。

是人為所摧還是自然趨勢?要弄清楚,不要自欺!

如果簡化字能完全地取締繁體字的話,那麼是成功的。埃及現在的文字完全取締了以前的象形文字,是文字改革成功的事實。

但是現在的中國怎樣? 國務院和世界衛生組織都列明,中醫中藥必須以繁體字作為標準的法定的文字,這就是說中國根本不可能達到簡化字完全取代繁體字,繁體字有存在的必要性。。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一國兩字的現象,是混亂的分裂的。秦始皇統一文,不管歷代人怎樣批判秦始皇,但是沒有人不說統一文字的偉大。一國兩字怎樣說也是二千年來文化的最大恥辱,是民族之恥,是自作孽之恥,無恥者,忘八也。

韓諺文存在五百年,韓戰後取締漢字,但是,韓國的東醫東學依然地使用漢字,韓國人的身份證必須要有漢字姓名,,實際上韓國也是一國兩字。但是韓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和民族,他們改用諺文是表現其獨立性和民族的尊嚴,是必然性、必須性。

人為性地破壞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管站在那個角度來看,依然還是民族之恥,把人為的恥辱看成大勢所趨,太無恥了。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8: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