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徐中遠: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複製鏈接]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禾苗 發表於 2013-7-1 18: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二十四史》記載著我國長達4000多年浩瀚的歷史,是我國眾多史學家、文學家等經過長時間的嘔心瀝血編纂而成的。毛澤東所以對這部宏偉巨著始終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除了史書本身獨特的吸引力之外,還有書中記載的諸多內容吸引著他。《二十四史》是一部史書,又是一部百科全書。毛澤東除了把它當成史書來讀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的視角,因為視角不同,所以,興趣就不同,理解就不同,啟示就不同,收效就不同。所以,就越讀越愛讀,越讀興趣越濃。

毛澤東說:「老粗出人物」

從政治的視角讀《二十四史》,把《二十四史》當成政治來讀,這是毛澤東讀《二十四史》的一個獨到之處。例如,毛澤東讀《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356-357頁記載: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毛澤東讀完這段文字,在天頭上寫了一段批註:「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短短20個字,把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政治才能做了蓋棺定論。

劉邦,出身布衣平民,於秦末風起雲湧之際,手執三尺劍,與天下英雄俊傑逐鹿中原,八年間,一掃六合,澄清宇內,奠定了漢朝數百年的基業。毛澤東讀史時很關注政治,很重視人物的出身。劉邦出身於大老粗,又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所以毛澤東對劉邦這個歷史人物很感興趣。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社會主義部分的談話中,毛澤東說: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出身貴族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1964年1月7日,在一次談話中,毛澤東直率地說:

「老粗出人物。接著,借題發揮:自古以來,能幹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齊、梁、陳,五代,梁、唐、晉、漢、周,很有幾個老粗。」

「老粗出人物」,「能幹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這個話題,毛澤東一直很感興趣,津津樂道。 來自 海疆在線

毛澤東說:「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劉邦和項羽,一個是漢朝創業之主,一個是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俱為一世英傑,但用人行事,治國用兵的方式卻截然不同。毛澤東將兩人相提並論,不僅因為兩人反差大,而且為了從劉項成敗的往事中汲取經驗,指導當前的運動。

1957年4月,毛澤東召見胡喬木、吳冷西時,曾說過,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1962年1月30日,毛澤東在7千人的中央擴大會議上講民主集中制,針對一些黨的幹部缺乏民主作風,饒有深意地提起劉邦和項羽來。他說:

「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遍。好,請。請進去了,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裡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60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在封建時代被歷史文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以上轉引自《毛澤東評說中國帝王》,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5-27頁。)

毛澤東推崇一些能處理好民族關係的政治家

關於國家的統一,中華民族的統一,這是政治中的政治,國家中的大事。毛澤東在讀《二十四史》過程中,對這一重要問題非常關注。他說:

「我們的國家,是世界各國中統一歷史最長的大國。中間也有過幾次分裂,但總是短暫的。這說明,中國的各族人民,熱愛團結,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分裂不得人心。」

堅持統一還是搞分裂,是毛澤東評論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他認為秦始皇最大的功績就是既完成了統一,又實行郡縣制,為中國「長治久安」的統一局面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談《三國志》的時候,他說: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反之,對於破壞統一、搞分裂,他一概加以譴責和批評。對於士族門閥,毛澤東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對謝安,卻給以很高的評價,原因就在於謝安為維護東晉的統一局面,立了兩次大功。一次是他指揮了「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打了個漂亮仗;另一次是他拖住了搞分裂的野心家桓溫,使其分裂的陰謀沒有得逞。毛澤東說:

「桓溫是個搞分裂的野心家,他想當皇帝。他帶兵北伐,不過是作樣子,搞資本,到了長安,不肯進去。符秦的王猛很厲害,一眼就看透了他的意圖。還是謝安有辦法,把他拖住了,使他的野心沒得實現。謝安文韜武略,又機智又沉著,淝水之戰立了大功,拖住桓溫也立了大功,兩次大功是對維護統一的貢獻。」

在《晉書》的《謝安傳》和《桓溫傳》的有關描寫處,毛澤東都畫了很多圈和線。在《謝安傳》上,他一處批了「有辦法」,一處寫了「謝安好」,而在《桓溫傳》上則寫了他「是作樣子」。

毛澤東讀史時,對一些能處理好民族關係的政治家,是十分推崇的。他說:「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在《諸葛亮傳》一段注文旁邊,加了很多圈。這條注文記載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和平定雲南後用當地官吏管理南中的事迹。毛澤東說,這是諸葛亮的高明處。

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澤東欣賞的一個皇帝,他除了推許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外,還推許他的民族政策,認為唐代的繁榮富強和李世民較好的民族政策有很大關係。他說,唐朝的名將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並特別談到了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婚事,說那時的吐蕃和唐政府就是一家人了,松贊干布是個很有遠見、很有作為的人物。(轉引自蘆狄:《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原載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報》。)

翻開毛澤東讀批過的《二十四史》,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有關歷史人物的政論、政綱、政見、政策、政謀等等,毛澤東都愛關注,讀了又讀,劃了又划,批了又批。從政治的角度讀《二十四史》,去認識人,去辨是非,去評價人,去評價歷史事件,去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這是毛澤東讀《二十四史》的一大特點,也可以說是毛澤東讀《二十四史》的一條重要方法。

(作者為毛澤東晚年專職圖書服務工作人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2: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