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NYLASH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哲學知道點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09:29 | 只看該作者

八仙過海

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有關八仙的名字,明代以前存在很多說法。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到了明代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的時候,才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流傳到今天,再沒有變動了。
  在道教形成之前,漢代有「淮南八公」,此即漢代八仙。據載,淮南八公是: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後來劉安與八公一道成仙,當時人們傳說,八公和劉安臨去的時候,把盛藥物的器皿留在了屋子裡,有雞過來添了添,也得道升天了,這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出處。
  到唐代,淮南八仙的故事仍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文人墨客的詩文中也都用這個典故來說神仙長生不老的故事。此後,八仙傳說起了變化:一是人稱李白、賀知章、崔宗之等八位騷人墨客為飲中八仙。二為蜀中八仙。
  宋元之際,八仙之說再次發生變化,逐漸形成今日民間流傳的八仙。這種變化,與金元時全真道之興起有關。全真道所奉的北五祖中有鍾離權和呂洞賓,而鍾、呂二仙在八仙故事中佔有重要地位。
  元代的八仙名目也不盡相同。直到明代才大體上定型,但也還有個別不同的說法。據道書記載及民間傳說,「八仙」情況如下:
  鐵拐李,又稱李鐵拐。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
  漢鍾離,名鍾離權,全真道尊稱「正陽祖師」,奉為「北五祖」之一。鍾離權自稱「天下都散漢」,藝術形象為手拿扇子,袒露大肚,樂呵呵的胖子,以突出其散仙的風度。
  張果老,道教稱為果老仙師,由唐代道士張果衍化而來。
  何仙姑,記錄何仙姑的事情,有很多歧異。後來傳說中,她有時變成挎著花藍的姑娘,直到清代的戲文中還是女妝打扮。也有仍將其定為男性的,為一少年。
  呂洞賓,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呂岩,號純陽子。全真道興起后,奉為北五祖之一。元明以來文藝作品及民間傳說的八仙故事中,多以他為中心,並將其塑造為手持寶劍,能解救人間苦難的遊俠形象。
  韓湘子,字清夫,據說是唐吏部侍郎韓愈之侄,或外甥、侄孫。又傳說他系呂洞賓弟子,被呂度為仙人,由此名列八仙。
  曹國舅,據說是呂洞賓的弟子。為宋曹太后之弟,殺人犯罪之後,隱藏在山林之中,精思慕道,遇到了鍾離、洞賓,被引入仙班。遂為八仙之一。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劍、葫蘆、拂塵、花藍等八物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文藝作品中以八仙過海、八仙獻壽最為有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09:31 | 只看該作者

道教的「創世紀」

道教把宇宙的形成過程分作幾個階段,《太上老君開天經》講得非常清楚,它說在未有天地時,那時天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日無光,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無前無後,無園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處、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而生。
  爾後,「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一大世紀。「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空虛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
  「混元」一治萬劫,至於「百成」。百萬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二大世紀。這是太上老君從空虛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以教太初。這時才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鴻蒙,置立形象。安堅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這時雖創造了日和月,但還未有人。太上老君又創造了「人」。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無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朴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為最貴。「太初」一治至於萬劫,「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
  「太初既沒」便進入了道教創世紀的第三大世紀——太始。這是太上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教其太始置立天地」。「太始者萬物之始」。
  「太始」既沒,以後便是「太素」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太素以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於遠野,名曰上古」。
  「太素」既沒,爾後便是「混沌」世紀。「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為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神,乃其始起也。混沌以來,始有識名。
  「混沌」既沒,而有「九宮」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口吐《乾坤經》,結其九宮,識名天地」。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綱名也。
  「九宮」沒后,進入「元皇」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吐《元皇經》,教元皇治於天下」。「始有皇化道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後有「地皇」;「地皇」之後有「人皇」;「人皇」之後有「尊盧」……在「太連」之後,進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為師,曰無化子,一名郁華子,教示「伏羲」推歸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此時民有名無姓,世上亦無五穀,「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后,而有「女媧」,「女媧」沒后,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后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取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后而有「祝融」,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侖頡、軒轅皇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力牧子。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夏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09:38 | 只看該作者

道家的修鍊方式

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記述的功法為主,是道家學者和道教門徒習練的主要功法。在我國氣功各個流派當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是我國氣功的優秀代表,也是惟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
  道家功把長生不老作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大派別。兩大派別又分成許多小的宗派。兩大派之外還有很多的小派別,各派在功理、功法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管怎樣,各派在修練功法時都是以煉養陰陽、性命雙修作為第一要義,以返樸歸真,天人合一作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作為追求的最終目的。
  道家功以老子、莊子為祖師,《道德經》中明確提出:「虛其心,實其腹」,「專氣致柔,能歸嬰兒乎」。於是後來道教創立后,便遵照這些理論創造了胎息法。到了唐朝,司馬承幀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達到入靜的境界。同時還要用意念導氣運行進行修鍊,這是以後「金液還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創始階段。
  道家功的理論體系,沒有佛教那麼嚴謹,也不像佛教那樣對氣功名詞、概念進行全面解釋。還有,道家功理方面用隱語較多,致使許多名詞的概念、含義混淆不清。從晉代之後,一些道教學家在進行理論改革時大量借鑒了佛教的功法理論,從而使道家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
  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較簡單,除始祖老子創立並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莊子創立的心齋、坐忘、踵息、吹噓呼吸和熊經鳥伸之類的仿生導引功。
  東漢末年道教成立后,出於宗教目的吸收了許多古老的養生術和「仙術」,在總結各派氣功的基礎上創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成熟起來,成為我國古代氣功史上的一條主要流派。
  在功法方面,道家功有守一、吐納、導引、行氣、存神、坐忘、心齋、還精、辟穀、踵息、胎息、內丹、太極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導引、胎息、存神、內丹最有代表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09:40 | 只看該作者

抱朴子的養生術

抱朴子就是葛洪,字稚川,他是晉代的名醫,以煉丹術著稱於世,特別是在養生術方面成就最高,他在後來人眼裡幾乎就是養生術的代名詞。
  抱朴子認為:「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何者是邪,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財貨,四曰損滋味,五曰除倭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休養之道徒設爾。」也就是說,要除去六種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就可以頤養天年了。具體來講,就是淡泊名利,祛除聲色,不要囤積太多錢財,不要吃太多有滋有味的東西,不要嫉妒和沮喪。要實現上述目標,就需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如果無法做到,就會出現「伐人之生,甚於斤斧,損人之命,猛於豺狼」。也就是,身體會受到很大的摧殘,就像是斧頭傷人,豺狼吃人一樣。此外,還要做到「四無」,即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
  在飲食和起居方面,抱朴子認為,主要應該做到「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體欲常勞,勞勿過極;食慾常少,少勿至飢。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后」。也就是說,不是很飢餓的時候一定不要強迫自己吃東西,不渴的時候也不要喝東西。身體要經常勞動,但又不能過分。吃東西要盡量少,但不要少到使自己飢餓的程度。冬天的早上不要空肚子,相反,夏天的晚上不要飽食。早上不要起的太早,但也不要太晚了。
  抱朴子還勸告人們「從心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作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則減算,殺害於物心傷年」。這主要是為人處世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要守護心靈的純潔,不要欺人欺己,不要與人競爭。
  總的看來,抱朴子的養生之術就是靜心養氣,以寬容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人世萬物,這樣,自然也就能長生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09:48 | 只看該作者

鐵杵磨成針

相傳,武當山的開山祖師玄天上帝於黃帝元年降生於靜樂國,名招遙童光,為靜樂國太子,十五年時受九天玄女的點化,辭別父母上武當山修練,可是,他苦苦修鍊了好多年還是不能得道成仙。他有點灰心喪氣了,他想這麼多年的苦修還是沒有修成正果,或許修道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既然無緣享受清福,還不如回宮去當太子享受人間洪福算了,如此,他決定還是回宮當太子。
  不料他走到半道上,卻遇見了一個老太太在井旁磨鐵杵,招遙童光驚訝地問她磨鐵杵做什麼?老太太回答道:「想磨成一根繡花針。」招遙童光覺得好笑,說:「老人家,只怕到您入土也磨不成針。我看就別費這冤枉功夫啦。」老太太還是不緊不慢地磨著鐵杵,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招遙童光心裡猛然一亮,心想:「修仙求道不也和這鐵杵磨針的道理一樣嗎?功到自然成。」於是他決定馬上回山繼續修鍊。原來,那老太太是紫氣元君變成的,特地來點化太子。後來,紫氣元君留下了兩根水桶般粗的鐵杵,至今還放在「磨針井」大殿門口。
  靜樂國太子招遙童光回到紫霄認真修鍊,從早到晚,靜心端坐,任憑鳥兒在頭上做窩、生蛋、孵化,一動也不動。就這樣聚精會神地修鍊了42年終於修成了正果,白日飛升;后被封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09:49 | 只看該作者

武當傳說

關於武當的傳說有很多,這裡只介紹其中兩個。上下十八盤的故事是這樣的:
  從復真觀到紫霄宮,必須攀越層層轉折的上下十八盤。據說真武當年不願繼承王位,一心修道,孤身一人飄洋過海,抵達武當,但其母親善勝皇后不舍愛子,也一路追趕至此。當她正走上一段下坡路時,一眼看見對面山坡下的獨生子正要上坡,於是大聲呼喚,連喚十八聲,腳步也隨之向下移動十八步。太子聽到母親的呼喚,也就跟著答應了十八聲,但腳步卻向上登了十八步。上十八盤下十八盤,就因此而得名。
  善勝皇后喊不轉兒子,又繼續追,越追越近,最終抓住了真武的衣角,拚死不放,非要他回宮不可。真武愛母親,不願讓她傷心落淚,真想跟她回去,可又覺得修鍊要緊,不願輕易改變主意。於是他拔出寶劍,朝母親拉著的衣角輕輕一劃。皇后鬆開手,那衣角便騰空飛了起來,隨風飄蕩,最後落到漢江上游,變成了「大袍山」與「小袍山」。
  皇后還是不死心,繼續追趕,她越跑越快,又把兒子給拉住了。這時,真武舉起寶劍對著身後的大山猛地一劈,只聽見一陣震耳欲聾的響聲,大山立刻分成了兩半,中間出現了一條河流,把母子分隔在兩岸,這條河就叫「劍河」。
  皇后見再也追不上兒子了,慟哭不止,淚如雨下,竟把地面沖了個大坑,成為「滴淚池」。
  還有一個飛仙崖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真武在武當山修鍊了42年後的九月初九那一天,天上突然布滿祥雲,空中散著天花,林間仙樂繚繞,四周異香撲鼻。真武只覺心裡特別光明,眼睛特別光亮,胸中若水晶,一塵不染,身軀像流雲,隨時都可飄飛。真武知道,這是要升仙了。就在他準備騰空飛去之時,一個絕代美女來到面前,她手捧金盤、玉杯,嬌聲嬌氣地請真武用茶。真武毫不動心,覺得她輕浮,拔出劍,喝道:「你如果是良家女子,就應該自重、自愛,再敢輕舉妄動,格殺勿論。」那女子羞得滿臉通紅,自覺無地自容,便縱身跳入萬丈懸崖。真武覺得應該救人一命,也隨著她跳下去,不料被五條龍托住,又見那女子竟然站在雲頭上。原來她是紫玄君變的,是最後來試探真武的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09:52 | 只看該作者

魏晉玄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大多不談世事,尚論玄理,用今天的說法,就是不務正業。嚴格來說,玄談是由魏正始年間王弼、何晏提出玄學開始的。
  玄學的產生並非偶然;漢末黃巾之亂,中央集權瓦解,儒家經術也隨之衰落,亂世之中,老莊思想抬頭,加上曹操等人崇法術刑名,便有了玄學產生的歷史背景。魏晉玄學尋求順時應變的處世之道,在亂世中保存自己,甚至重建或再創社會秩序。魏晉時期的學者,大多從老子、莊子的學說,甚至從《周易》的理論中,尋找「玄」的道理,促成玄學流行。
  從漢末清議到魏晉玄談,談論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然而談論的風氣則有增無減,清談成為士族生活的必需,人們的才智全傾注於談辯。玄談的課題主要有才性四本論、聲有無哀樂、養生論、言意之辯以及聖人有情或無情等。這些玄談的主題,經由正始到竹林七賢時期大致完成。玄談由正始經竹林、西晉到東晉,發展到最盛,特別是東晉,幾乎全為清談籠罩。
  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其基本特點有: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老子》、《莊子》註解《易經》;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體為其基本內容,有提出「以無為本」及認為「有」是獨自存在的,不需要「無」作自己的本的思想;以解決自然與名教的關係為其哲學目的;針對漢儒支離繁瑣的解釋方法,強調在論證問題時把握義理,反對執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為其思維形式。由是形成兩晉南北朝玄學的獨有特色。
  魏晉玄學的發展經過四個時期:第一是曹魏正始時期。玄學家以何晏、王弼為代表,以《易》《老》為理論論據,盛倡「貴無」,鼓吹「言不盡意」,主張「名教出於自然」,為門閥士族利益服務;第二是西晉初至元康時期。玄學家以竹林名士阮籍、嵇康為代表,思想上與何王學派對立,在名教與自然的關係上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門的利益;第三是晉元康時期。玄學家以裴頠為代表,提倡「崇有論」,反對「貴無論」;第四是晉永嘉時期。玄學家以向秀、郭象為代表,是玄學的綜合和完成時期。
  歷史上各朝代對魏晉玄談的評價,向來毀譽不一。然而一般說來,玄學崇尚老莊自然,衝擊儒家名教,是它受毀的重要原因。早在兩晉時期,玄學即受著儒者的嚴厲批評,然而他們多出於維護禮法名教之立場,視玄學為異端,尤其明清之際的顧炎武批評的最為激烈。另外,還有很多人,站在揭露禮法虛偽之立場,大力為玄學做翻案文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09:55 | 只看該作者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晉時期的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並成為其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尚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透過比興、寄託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因此,透過七賢的文章創作可以窺略他們的志向意趣。
  七賢都很喜歡喝酒,但是酒品不一。有人根據他們喝酒的特點進行了總結。
  下下品是劉伶。劉伶以其善飲、豪飲而聞名於世。其酒量之大,舉世無雙,可稱為中國古代的「醉星」。「杜康造酒醉劉伶」的傳說在民間流傳極廣,但其酒品最差。劉伶經常隨身帶著一個酒壺,乘著鹿車,一邊走,一邊飲酒,一人帶著掘挖工具緊隨車后,什麼時候死了,就地埋之。劉伶曾寫下《酒德頌》一首,大意是:自己行無蹤,居無室,幕天席地,縱意所如,不管是停下來還是行走,隨時都提著酒杯飲酒,惟酒是務,焉知其餘。其他人怎麼說,自己一點都不在意。別人越要評說,自己反而更加要飲酒,喝醉了就睡,酲過來也是恍恍惚惚的,於無聲處,就是一個驚雷打下來,也聽不見,面對泰山視而不見,不知天氣冷熱,也不知世間利慾感情。
  下品是阮籍和阮咸。據說,阮籍家附近有一小酒店,女店主頗有姿色,阮籍常去喝酒,醉了就躺在女店主身旁酣睡,雖有醉態卻從無越軌行為。「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卧其側」。他母親死時,他正與人下棋,棋友勸他趕緊回家,阮籍堅持下完棋,然後飲酒三斗放聲大哭,口吐鮮血,幾至昏厥。據記載,「諸阮皆飲酒,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盆盛酒,圓坐相向,大酌更飲。時有群豕來飲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飲之。」也就是說,他每次與宗人共飲,總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舀酒具,大家圍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豬群來飲酒,不但不趕,阮咸還湊上去和豬一齊飲酒。
  中品是山濤和向秀。據說,山濤飲酒八斗而止,多一點都不喝。一次皇帝請山濤喝酒,為了證實山濤八斗之量,讓人拿出八斗酒讓山濤喝,趁山濤不注意時讓人偷偷多加了一些酒進去,山濤喝夠八斗,再也不喝了,皇帝也連連稱奇。向秀飲酒也毫無特色,且為仕中人,故列中品。
  上品是嵇康。《晉書》: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嵇康可謂阮籍知音。嵇康《酒會詩》中這樣說,「樂哉苑中游。周覽無窮已。百卉吐芳華。崇台邈高跱。林木紛交錯。玄池戲魴鯉。輕丸斃翔禽。纖綸出鱣鮪。坐中發美贊。異氣同音軌。臨川獻清酤。微歌發皓齒。素琴揮雅操。清聲隨風起。斯會豈不樂。恨無東野子。酒中念幽人。守故彌終始。但當體七弦。寄心在知己」。每逢酒聚,憑一顆心三分酒奏出千古絕音。
  至於王戎的酒品,很少有人提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0:02 | 只看該作者

識人之書——《人物誌》

《人物誌》是一部系統品鑒人物才性的縱橫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全書共三卷十八篇,三國魏劉邵所作,南北朝時西涼劉炳曾為之作注。
  主要內容包括:鑒別人才的基本原則與識鑒方法、人才類型的分類、不同類型的人才利弊特點及適宜勝任的職業、八種偏材待人接物之得失、剖析爭勝與謙讓等。書中講述的識鑒人才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對人性的剖析,對於今天的人們,仍然頗具借鑒價值。曾國藩不吝置之案頭,朝夕研磨。如果說《論語》為處世之書,《孫子兵法》為戰伐之書,《韓非子》為統治之書,那麼《人物誌》即可當之而無愧為識人之書。
  序言部分總述劉邵寫作《人物誌》的現實動機和思想依據。首先,說明人物才性鑒定的重要性。認為「知人」是聖賢聰明智慧的顯著標志和最為可貴的品質。只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一個人的才能性情,才能正確地選拔和使用人才,從而做到「眾材得真序,而庶績之業興矣」。序中舉了堯、舜、商湯、文王等賢明君主的成功事例以說明這一旨趣。其次,表示要效法聖人,著作此書,排列人材等第。主張觀察一個人的所安所由,以知道他的真正為人。
  聖賢所嘆美的,沒有比聰達明辨更高的了。聰達明辨之所以可貴,沒有比準確地識別人才更重要的了。如果真有識別人才的智慧之人,那麼各種人才就能按其等次得到使用,各種事功基業就能興旺發達。所以聖人標舉卦象,確立君子小人的不同;陳述「詩三百」,區別風俗雅正;制定禮樂,考察六經倡導的恭敬守恆;以及南面稱王,援引才能出眾者輔佐君主的教誨,都是為了發揮眾才之長,從而成就豐功大業。大功既成,君臣並有聲名。所以堯以他的明識俊才受到頌揚;成湯以選拔伊尹而舉世聞名;周文王以薦舉呂望而受人推崇。
  由此而論,聖人興盛德業,怎麼能不動用他的聰明去求取人才,將國家安危託付給他所任用的使臣。因此,孔子不見用,仕途無所援引,尚且按弟子的才能列為四科,泛論眾才以辨別三等。又讚歎中庸之難得,以突出聖人的至德;崇尚道德,以勉勵好學而可以成才的人;解說六種弊病,以戒除偏才之不足;指出狂和猖的偏失,以疏導拘謹和亢奮方面的人才;嫉惡形容誠懇卻不講信用的人,以提醒人們貌似忠厚的人難以信託。又說觀察他安於什麼,從事什麼,可以知道他的為人。聖人觀察人物如此詳細,所以我斗膽依照聖人的教誨,旨在排列人才等第,希望藉此修補連綴以備遺忘,誠請學識廣博的君子載量觀覽其中深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0:05 | 只看該作者

傅粉何郎

何晏,三國時期魏國的玄學家,曾經與王弼等人倡導玄學。他在漢儒經學漸漸失去統治作用后。提出「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
  何晏是曾經鎮壓過黃巾起義的何進的孫子,他的母親叫尹氏,曹操為司空時,娶尹氏,並收養了何晏。何晏長在宮中,受到公子一般的寵愛。年輕時,他以才秀而知名,特別喜愛老莊哲學,曾寫過《道德論》和各種文賦幾十篇。
  何晏性格輕佻,走路總愛看著日影。所說他臉面很白,魏明帝懷疑他打粉,因此,有一次在炎熱的夏天,明帝故意給何晏熱湯餅吃,何晏吃完后,出了一身大汗,便用他那硃色的衣袖去揩抹,臉色立轉皎然。後來,人們便稱何晏為「傅粉何郎」。他言行無所顧忌,服飾又常常模仿太子,因此文帝曹丕特別憎恨他,不願叫他的名字,喜歡稱他為「假子」。後來,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據說金鄉公主是他的同母妹妹,因此他得以賜官爵為列侯。
  明帝曹睿即位,頗為冗官。到正始初年,何晏因依附於曹爽,加上也有點才能,被任為散騎侍郎,其後又升為待中尚書。當時,傅嘏曾對曹爽的弟弟曹睿說:「何晏外表看似文靜,而內心十分尖刻,又好利,不務正業,我真擔心他迷惑了你們兄弟倆。那時,仁人將會遠離你們,朝廷政事也會因他而廢。」何晏悉知此事,心裡對傅嘏不滿,便利用一些小事從中作梗,使傅嘏被罷免。何晏與廷尉廬毓受到法辦,交出印綬。由於何晏善於玩弄手腕,因此深得曹爽抬舉。何晏常用鄧、丁謐等人出入曹爽之門,為曹爽出謀獻策,一起飲酒作樂。而曹爽原來同司馬懿一道受遺詔輔政,後來曹魏爭權奪利,明爭暗鬥,互相顧忌和提防,矛盾日深。何晏作為曹爽的一名得力謀士,也必然要遭到連累。
  據載,何晏當吏部尚書的時候,他聽說管輅著爻神妙,便親自請他到家裡來,為自己佔一卦,看看將來能否提升為三公。他聽管輅談論《易經》九事,發現輅對此果然非常精通,心裡非常佩服,稱讚說:「管先生談論陰陽,真是舉世無雙啊!」接著便問:「我最近常常夢見幾十隻蒼蠅飛到鼻尖上,驅趕而不走,不知何故?」管輅對他說:「你現在官位重如山嶽,勢若雷電,但經常懷念你恩德的人少,畏懼你威勢的人多,現在青蠅又集於鼻尖,而鼻子又是天中之山,不能不考慮害盈之數、盛衰之期啊!」當時,鄧也在場聽說,他聽了管輅的話,不以為然,說:「這話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管輅說:「老生者見不生,常談者見不談。」何晏便說:「管先生,過年我們再相見吧!」於是管輅告辭而去。
  確實,何晏當時負有重名,又與魏有姻戚關係,心裡也時常懷著恐懼。他曾經作詩道:
  鴻鵠比冀游,群飛戲太清。
  常畏大網羅,憂禍一日並。
  豈若集五湖,從流唼浮萍。
  永寧曠中懷,何為怵惕悖!
  後來,何晏終於同曹爽等人一起,被司馬懿所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0:31 | 只看該作者

傅嘏拒交

傅嘏,三國時期魏國哲學家。
  傅嘏是傅介子的後代子孫。傅介子是西漢官員,昭帝時,為平樂監。因西域的龜茲、樓蘭貴族勾結匈奴,殺死漢朝使者,他奉命以賞賜為名,攜帶黃金、錦繡赴樓蘭,在晏席上刺殺樓蘭王。后封為義陽侯。
  何晏、夏侯玄都是當時權貴的子弟、親戚,他們都想與傅嘏結交,傅嘏卻一概拒絕。傅嘏的好友荀餐,是個有清醒頭腦和有遠見的人,他為此也責怪傅嘏說:「夏侯玄是傑出人物,少負重名,卻能虛心與你交朋友,你為什麼要拒絕他呢?你們兩人如果結成朋友,就會有好結果;如果合不來,就會生出埋怨之心。兩個賢人不和睦,就會於國不利。當年藺相如深明這個道理,因而能和廉頗和好。」傅嘏說:「夏侯玄志大才疏,圖有虛名;何晏談吐貌似志向遠大,其實只見眼前利益,喜歡辯論卻沒有誠意。我看他們都是品德不好的人,遠遠避開他們還恐怕難免大禍臨身,何況還要親近他們呢?」
  後來,事實證明傅嘏的說法是對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0:34 | 只看該作者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曹魏時,荀粲與他的兄弟們愛在一起討論儒家思想,但荀粲獨自對大道有特異的領悟。荀粲常常認為,子貢稱述的聖人對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是無法耳聞或言傳的,因為大道乃聖人的一種心得,一種境界。據此,他指出,雖然後人珍愛《詩》、《書》、《禮》、《易》等經典,並不能識得聖人所得的大道理,因為這些經典只是聖人為達到大道而丟棄下來的廢物,並不是大道本身。
  有人反駁他說:「《易傳》上亦說,聖人設立卦象來窮盡易的深義;並用言辭來表達易的內容,怎麼能說不可聞,不可見呢?」
  荀粲回答說:「最精微的大道理,是難以用外物或圖象來顯示的。現在,你用圖象來表達易的深意,是不能夠表達象外的含義的。你用言辭來表達易的內容,也是不能傳遞出言辭之外的內容的。由此可見,細微的理,不僅是言外的東西,而且是意外的東西。即使言能盡意,能夠把意內的東西完全表達出來,可是那些意外的東西,言語還是不能表達的。這就是說,這些細微的道理,不僅是不可言說,而且還是不可思議的。」
  後來,陶淵明很會表達言外之意,使人對什麼是言不盡意有了明確的理解。他的《飲酒》詩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不是忘言,而是沒法言說。因為言則不遍而有遺漏,倒不如任其自然,不言而體會其意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0:37 | 只看該作者

「風流」的本質

想要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風流」境界,還是要看魏晉時期的文人,尤其是竹林七賢的故事。在《莊子注》中,向秀與郭象對於具有超越事物差別之心,「棄彼任我」而生的人,作出了理論的解釋。這種人的品格,正是後人所說的「風流」。
  《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魏晉時候的清談,記載了許多著名的清談家。這些記載,生動地描繪了三、四世紀信奉「風流」思想的人物。所以自《世說》成書之後,它一直是研究「風流」的主要資料。
  《世說》中有劉伶的一個故事。故事說:「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昆衣,諸君何為入我昆中!』」劉伶固然追求快樂,但是對於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覺,即有超越感。這種超越感是風流品格的本質的東西。
  具有這種超越感,並以道家學說養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對於快樂具有妙賞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樂,不要求純肉感的快樂。《世說》記載了當時「名士」的許多古怪行為。他們純粹任從衝動而行,但是絲毫沒有想到肉感的快樂。比如說,晉人盛讚當時一些名人的體質美和精神美。嵇康「風姿特秀」,人比之為「松下風」,說他「若孤松」、「若玉山」。
  阮籍、阮咸是叔侄,都是竹林七賢中的人。「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上去,便共飲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風流」的境界。
  中國的「風流」含義中有「情」的意味。莊子認為聖人無情。《世說》中也記載許多人而無情的故事,最著名的是謝安的故事。
  何晏與王弼關於「情」曾經有過一些討論。王弼認為,聖人有情而無累。這句話的確切意義,王弼沒有講清楚。它的含義,後來的新儒家大為發揮了。由此可見,雖然新道家有許多人是主理派,可是也有許多人是主情派。新道家強調妙賞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自我表現的理論,於是毫不奇怪。道家的許多人隨地排遣了他們的情感,又隨時產生了這些情感。
  《世說》記載了王戎的一個故事,故事說:「王戎喪兒,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王戎的這番話,很好地說明了為什麼新道家有許多人是主情派。可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動情,倒不在於某種個人的得失,而在於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的方面。
  中國的「風流」一詞也有「性」的含義,尤其是在後來的用法上。可是,晉代新道家的人對於性的態度,似乎純粹是審美的,不是肉感的。例如,《世說》有一則說,阮籍喝醉之後經常躺在漂亮女人的身邊睡覺,但從來沒有其他的舉動。他們都是欣賞異性的美,而不含任何性愛。或者可以說,他們只是欣賞美,忘了性的成分。
  這些都是晉代新道家「風流」精神的特徵。照他們的看法,「風流」來於「自然」,「自然」反對「名教」,「名教」則是儒家的古典的傳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0:42 | 只看該作者

青白眼——阮籍

阮籍字嗣宗,因做過步兵校尉,習慣稱他阮步兵。他三歲喪父,父親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在曹操手下做官。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境凄慘。年少時,他好詩書,好弦歌,與他父親一樣,喜歡音樂。
  據史書記載,阮籍一表人才,富有個性,豪放高傲,任性不羈,喜怒不形於色。他反對封建禮法,行為怪異放蕩,以天地為室,以屋宇為褲,赤身裸體。別人走近他的書房,他便問道:「你怎麼走進我的褲襠里來了?」他採取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蔑視和否定束縛人生自由的封建禮法。他對於拘泥於封建禮法的儒生是瞧不起的。據說,阮籍的眸子黑白分明,當志同道合者來訪時,他用青眼看人,當儒者來訪的時候,則用白眼看人。 
  他生活在黑暗的無言論自由的時代,思想上極為苦悶,社會環境使他的性格變得怪異孤獨。他常常閉門讀書,累月不出,或者登山臨水,經日忘歸。嗜酒彈琴,寄形宇內,苦中作樂。
  在學術思想方面,他推崇道家,為闡發老聃和莊周的哲學思想寫了著名論文。《大人先生傳》是他哲學論文的代表作。現在他留給我們的著作主要是詩文,有專門的集子。
  阮籍也是玄學家,對《易經》、《老子》、《莊子》這幾部著作都有精深的研究,正確地加以闡發,彰揚了道家思想中的唯物主義成分,不像別的玄學家那樣只對老莊思想中的消極東西感興趣。有些玄學家在黑暗的政治面前不敢反抗,不敢揭露,要人忘記苦難,隨遇而安。與此相反,阮籍敢於反抗,縱酒佯狂,放聲大哭,這就是他的一種反抗形式。他的感情不似有些玄學家那樣麻木,真是一個偉男子,有血有肉,帶著眼淚看生活。體現他哲學思想的主要文章有:《通易論》、《通老論》、《達庄論》、《大人先生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0:46 | 只看該作者

「方外人」喪母不哭

阮籍的母親快要病死了,有人把這件事告訴阮籍。當時阮籍正在與人下棋,聽到這個消息,竟若無其事。同他下棋的人見此情景,覺得他這樣做不合禮節,因此拒絕同他繼續下棋,勸他趕快回去料理母親。但阮籍卻賴著不願離開。過了一會兒,他猛然端起酒罐,拚命喝了一二斗酒,然後大喊一聲,嘔吐幾升血,從此多日不能進食。
  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了。這對於他來說,本是件很悲慟的事情,但他卻好像全不在乎,及母親下葬時,他特地吃了一個蒸肫,喝兩斗酒,然後與母親遺體告別,因悲慟過度,又吐血數升,全身只皮包骨頭,幾乎死去。
  裴楷前往阮籍家弔喪,只見阮籍喝得大醉,披頭散髮盤坐在床,不哭不泣。裴楷哭號幾聲,弔唁完畢便離開了。
  有人問裴令公:「凡是去弔喪,主人哭,客人才哭拜;阮籍不哭,你為何要哭呢?」裴楷說:「阮籍是方外之人,所以不崇尚禮制;我們是俗中人,所以用禮儀對待。」
  人們聽罷皆嘆息,覺得雙方都有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0:47 | 只看該作者

常以醉酒避禍保身

阮籍的父親曾經當過魏國丞相的屬官,在社會上很有點名氣。阮籍生來容貌奇偉出眾,志氣宏放。他曾登廣武,觀察了楚漢舊戰場,嘆惜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乎!」后又登上武牢山,望京城而嘆,寫下《豪傑詩》。他本有濟世之志,但魏晉之際國事多變,名人難以保全自己,因此阮籍便任性傲世,不參與世事,特別嗜好飲酒,不喜歡當官。
  有一年,阮籍跟隨叔父到東郡,當時任兗州刺史的王昶請他相見。結果坐了大半天,阮籍都一言不發,弄得王昶十分掃興,認為這個青年不可測度。後來,太尉蔣濟聽說阮籍很有才華,準備推舉他到自己的府內作僚屬。阮籍到了亭長辦事後亭舍,便寫給蔣濟一份報告:「……補吏之召,非所克堪,以光清舉。」蔣濟以為阮籍說客氣話,便十分高興地派人迎接,誰知阮籍早已悄然離開。蔣濟為此非常憤怒。由於鄉親們的苦心勸導,阮籍才勉強當個小官,但沒多久,便託病回家。其後當過尚書郎,不久又借病免職。
  曹爽輔政時,也曾經召阮籍為參軍,但阮籍以病推辭,隱居務農。過一年許,曹爽被司馬懿殺死,人們都佩服阮籍的高識遠見。宣帝和景帝時,阮籍出於無奈,只當過中郎、關內侯和徒散騎常侍等職。
  又一回,文帝想替武帝向阮籍說婚事,結親家。阮籍知道后,便買回一大罐酒,大口大口地喝起來,醉了60天,文帝見他醉成這個樣子,只好不再提婚事。
  還有一次,貴公子鍾會用事去探問阮籍,想窺測他的政治觀點,進而加罪給他。阮籍見了他,卻口出胡言,牛頭不答馬嘴。由於他時常喝得爛醉,因此幾度得以免罪。
  晉文帝一向尊重阮籍,彼此常在一起談論、遊戲。文帝輔政后,阮籍對文帝說:「我平生曾游過東平,喜歡那裡的風土習俗,願當東平太守。」文帝順從了他的意願。阮籍便騎著驢一直到東平郡。到那以後,他首先拆毀郡府的屏障,使內外能互相見到,然後教化人民,使政令清寧。他在東平只待了十多天,便騎驢離開。後來,他聽說步兵廚營的人很會釀酒,有貯酒三百斛,於是要求去當步校尉,卻不務世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1:03 | 只看該作者

桀驁不遜的嵇康

嵇康,字叔夜,生於魏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死於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活了40歲。他在魏做過中散大夫,故稱他嵇中散。他好學不倦,無師自通,喜歡老聃和莊周的著作,不涉獵儒家經典。他有奇才絕巧,好彈琴,喜吟詩,是哲學家、音樂家和詩人。同時又是有風儀的美男子,做了沛王曹林(曹操的兒子)的孫女婿。他性情剛烈,又愛直言不諱,得罪了一些人。
  嵇康的朋友呂安被人誣告下獄,嵇康挺身而出,為呂安辯護。這時,嵇康的仇人鍾會趁機和呂安相勾結,合謀陷害嵇康。鍾會在司馬昭面前進讒言,說嵇康言論放蕩,非儒家經典,這是帝王所不容忍的事情,必須殺掉嵇康。嵇康在獄中時,京都的三千太學生為他請願,豪紳們也設法營救,但都沒有成功。嵇康自知不合時宜,所以對死亡並不恐懼。臨刑前,他舉目望天,月色尚早,便索琴而彈。
  嵇康一生不愛做官。在他25歲那年,即公元249年,野心家司馬懿發動政變,殺害了曹爽、何晏,抄斬八族,控制了曹魏政權。一身正義的嵇康退出政界,拒絕為司馬氏效勞。
  他隱居鄉村,和別人一起打鐵,一起灌澆菜園,吟詩彈琴,遊樂飲酒。「托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朴,養素全真」。他和阮籍、山巨源、劉伶、阮咸、向秀、王戎結為朋友,經常聚集在鄉間竹林之中,開懷暢飲,促膝傾談。他們都是當時的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
  他不願意在司馬昭手下做官,說了七條不願做官的理由:我喜歡睡懶覺,做官以後公務繁忙,懶覺睡不成了,差役天天要催我早起;我喜歡獨自彈琴漫步,或者射鳥釣魚,觀賞野外風光,做官以後使卒隨身,行動極不自由;當了官天天坐辦公室,端端正正地坐著,腿發麻也不許搖動,我身上的虱子多,癢起來了那可沒有辦法;當官的人事情多,要逢場作戲,要到處應酬,我偏偏又不喜歡這些俗套;我不喜歡弔喪,而人情世俗對此又極為重視,我很容易被人怨恨,遭到中傷;我雖然經常警惕和責備自己的缺點毛病,但是我的本性終究不能改變;我本想抑制本心(不喜歡和俗人共事)去隨順世俗,可是違背本心又感到痛苦,即使是勉強去違背本心吧,那也很難不表露出自己的本性。以上是從個人的喜好和習慣方面來論說自己不是做官的材料。
  另外,他還說自己思想上喜歡非難統治者推薦的「聖人」,為世教(指當時提倡的儒教)所不容,這就不可以為官。更何況,自己的性格直爽,疾惡如仇,遇事便發作。嵇康處在黑暗的年代,對功名富貴看得很輕,好似過眼煙雲一樣。他反對野心家的「有為」,也反對山巨源不顧廉恥而賣身投靠的「有為」,而主張「無為」的政治和「無為」的人生。他自己決心忘掉榮華,「游心於寂寞,以無為為貴」,過那種「濁酒一杯,彈琴一曲」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1:06 | 只看該作者

同床異夢,知音難覓

竹林七賢中有一個琴痴,他就是嵇康嵇中散。
  開始時,七人不滿或不服司馬集團的專制統治,相邀而游於竹林,然而卻也是各有自己的打算。表面的知音最終也掩蓋不了內心的境界和志向的差異。這裡唯獨嵇康是個徹底的革命派。有個人很是崇拜嵇康,當他做了高官之後,來看望嵇康,嵇康卻照樣在那裡打鐵,不理睬人家,末了還譏諷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聞而去?」搞得人家記恨在心,結果被無端送進死牢。
  已經投降了的昔日「知音」,曾經和他一塊在竹林吃酒划拳的山濤山巨源,受指派來勸他也屈一屈腿,他乾脆來個《與山居源絕交書》,算是和他徹底劃清界限。其中有句話說「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表明和山濤當初的交往,是一場誤會,大家一時看走了眼,這個知己,拉倒不算數。
  七賢之中,落此下場的只有嵇康一人;而在六個「知音」中對他的遭遇表示出真正深切同情的,不過阮籍一人而已,阮籍也是個腿軟的傢伙,時勢之下也不得不屈了身,不過好歹也作過一篇追念昔日知己的文字。便是清遠如七賢,也不過如此而已!看來知音確是難覓了。
  嵇中散也是好鼓琴的。據說有一回夜裡燭自鼓琴,有個鬼,聞音進屋來,不斷地變著怪形,惹得中散不高興了,把琴一拍,把燭吹滅了,並摔了一句「恥與魑魅爭光也」,琴只為知音而撫,大概他是嫌那鬼不夠聽琴的份兒,搞得鬼都不好意思,扭頭跑了。
  還有一次也是夜裡操琴,聽到空中有人說話,他便呼與相見,那個人便露出原形,竟是宋景公時的寇先生。寇先生生前善琴,後為景公所殺,不料這時卻冒出來了。寇以手持其頭,和中散共論音聲,因此,教授他以《廣陵散》。中散被處以極刑,臨刑前鼓琴一曲,彈的就是這首《廣陵散》。他神情自若地彈完之後,把琴一摔,嘆了一聲「《廣陵散》於今絕矣」。琴弦斷了,曲子也和他一起入了墳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1:09 | 只看該作者

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在自然與名教的關係上,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要求拋開虛偽名教的束縛而純任自然本性。他說:「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繫於所欲。矜尚不存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釋私論》)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心神虛靜,他的內心就沒有什麼要追求爭奪的;如果思想豁達,他的情感就不會受到慾望的束縛。內心無求無爭,就可以超越名教的約束而聽任自然;情感不受慾望宰制,就能夠透徹地了解事物,知道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嵇康的意思是要說明人應當淡泊名利,不為名教所拘束,不受虛假的榮華富貴所引誘,而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和真情實感去生活。他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的人。他說他自己在性格上有兩條特別為世人所不容的,一是「非湯武而薄周孔」,二是「剛腸嫉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與山巨源絕交書》)。儘管他自知為世人所不容,但還是我行我素,不曾為了迎合名教的規範而扭曲自己的本性。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越名任心呢?嵇康認為,主要的問題是公私之分。公私的表現在於「顯情」和「匿情」。一個人雖然行的是善事,但是他行善的思想情感都不公開,卻被隱藏起來,這就叫「匿情」,這些人還是有私。有些人雖然有「矜尚」、「違道」等缺點。但是,如果他的思想感情都是公開的,都不被隱蔽,這就叫「顯情」,這些人還是有公。嵇康認為,這樣講,對於有善行的人和有缺失的人都有好處。有善行的人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不隱匿自己的真情實感而變得公正;有缺失的人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向公正發展。這樣,便可以使善人進一步為善,惡人也得到挽救和勉勵。
  一個人在生活處事中,不隱匿自己的真情實感就叫做「值心而言」、「觸情而行」。就是說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行就怎麼行,這就是「任自然」。任自然必定是公正的,因為這是「顯情」,顯情是公。想怎麼說而不說,想怎麼行而不行,那就是不任自然,不任自然是「匿情」,一定是非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一般人所注意的是非,並不是應該注意的;一般人認為是私的,並不是私的;能夠實現這八個字,就可以「寄胸懷於八荒,望坦蕩於永日」,這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境界。
  嵇康對名教的批判有著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他生活在司馬懿父子當權時期,司馬氏明明要篡奪曹魏的政權,卻聲言什麼以孝治天下,把虛偽的名教當做政治陰謀的工具。嵇康對此深惡痛絕,他在政治上拒絕與司馬氏合作,在思想上對虛偽的名教進行尖銳的抨擊,他「輕賤唐虞而笑大禹」,「非湯武而薄周孔」,實際上正是對司馬氏篡權陰謀的嘲諷。嵇康的言行妨礙了司馬氏的篡權陰謀,於是他的不拘禮教、崇尚自然,在當權者眼裡就成了「輕時傲世」和「有敗於俗」,結果司馬氏集團殘暴地將他殺害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8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1 11:28 | 只看該作者

只要你高興,音樂都是歡快的

這是嵇康提出的「聲無哀樂」的主張。他認為,五音、五色、五行以及天地萬物,都是客觀的存在。五音有好聽的,有不好聽的,就好比各種氣味,有好聞的,有不好聞的。無論聲音的好聽不好聽,它本來就是那個樣子,無論社會上的秩序是太平的還是混亂的,都不能叫它改變。人的主觀上的愛好與憎惡,悲哀和歡樂都不能改變它們自己的規律。
  有些人所以聽到音樂而感到悲哀,這是因為他心裡本來就有悲哀。在音樂和聲的震動下,心裡有哀的人會覺得更加悲哀;心裡有樂的人會覺得更加快樂。嵇康進一步舉例說:「一個人是個賢人,我心裡喜歡他;另一個人是個愚人,我心裡憎惡他。賢愚的性質是屬於那兩個人的,是在外的;愛惡的情感是屬我的,是在內的。同理,音樂的好壞是屬於音樂的,是在外的;悲哀是我的感情,是屬於我的,是在內的。因此,音樂只有好壞,並無哀樂之名。」
  音樂確實能感動人,但不能因此就以為音樂有哀樂。音樂的主要性質就是和,比如酒的性質是甘苦。有人聽了音樂覺得悲哀,有人聽了覺得喜歡,就好比有人喝醉酒就發怒,有人喝醉了就狂歡。就這一方面說,音樂是無常的,但不能因此就說音樂哀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