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大漢魂魄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以第三者身分旁觀,繁體字,簡體字孰優孰劣?

[複製鏈接]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121
cenote 發表於 2009-3-29 21:04 | 只看該作者
120# kylelong

的確,兩岸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我不同意加入韓國,因為他們已放棄使用漢字了)應該好好協商未來的漢字。

原來的豐字多麽工整,日本簡化成豊,大陸更不像話地簡成豐,根本沒有美感可言.
龍,竜,龍,我還是喜歡原來的古字.龜,亀,龜,還是古字最象形.關,関,關,大陸用的連門都不要了,廣字最玄了,廣,広,廣,還是廣字最工整.毛澤東的澤,沢,澤也一樣(様,樣)...還是古字最工整.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122
kylelong 發表於 2009-3-30 00: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kylelong 於 2009-3-30 00:30 編輯

121# cenote


韓國漢字的存在,是不可忽視的。不知道你有沒有感受過韓國漢字,有沒有去過韓國。

漢字是一種藝術,與簡繁沒有關係。前面已經談過了,現在使用的簡體字,絕大多數是8萬之內的,簡體字基本上是古人早就發明的,不是大陸這些年發明的。

如果只是考慮漢字的藝術性,而不考慮漢字的交流性和未來的發展,是短視的。

拼音文字形式的興起,更加對同樣是拼音文字形式的西文提出挑戰。漢語拼音是漢字的最大特色:象形文字形式與拼音文字形式共存,古老文字形式與現代文字形式共存。從繁體,到簡體,再到拼音,雖然不能說明是一個進步,但至少說明是一種「海納百川」的智慧。世界上還有什麼文字能夠與漢字相比呢?

在電腦時代,漢字的交流需要快速,拼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未來漢字的發展很難把握。也許,將來電腦語音功能的發展,不需要人們使用鍵盤,也不需要寫字,接收器可以自由轉換你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語言文字。但是,目前的漢字,還是多種形式共存比較好,這樣才具有優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123
cenote 發表於 2009-3-30 02:31 | 只看該作者
122# kylelong

我指經過當時叫漢城的機場只是路過,但是我閱覽google news韓國版,沒有一條新聞可看懂,日文的話,我的讀寫說可以自成百分之一百,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考慮韓國,

不可否認電腦進步到只要拼音一壓,繁體,簡體都一樣,那麼為什麼就此契機.捨棄簡體而大家通用老祖宗留下來的繁體,你看我用繁體也能回信給你!多好!你不認為嗎?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124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3-30 17:10 | 只看該作者
簡體字的優點在於筆畫簡潔,比繁體字省了近百分之五十的筆畫。這樣,無論從他的識別還是印刷都非簡便節約。

試想用繁體字壁畫多在印刷時要浪費大量的油墨。字小的話,識別起來非常困難。如果是信息編碼,繁體字佔用的空間更多。

既然,簡體已經比十三億人使用了五十多年了,在退回去使用繁體字其成本是非常高的。再者也沒有必要。只要不把簡體字和反共聯繫在一起,接受簡體字是不難得。

如果不是蔣介石偏居台灣,他早就成了推行簡體字的主動力了。不過為了反共,他和國民黨才把繁體字和中華文化等同了起來。

了解了這一點,堅持繁體字的朋友,應該能想開一點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125
kylelong 發表於 2009-3-30 22:54 | 只看該作者
124# buweizhai


有些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126
kylelong 發表於 2009-3-30 23:05 | 只看該作者
123# cenote


我的觀點,前面已經闡述了,簡體、繁體、拼音,都是在不同場合、不同人群、不同層面使用的,實際上目前的狀況是共存。前面也談過,簡體與繁體的區分,並不是很嚴格(請看120樓),簡繁體早就存在,只是一個取捨問題。

至於漢字的未來是以何種方式存在,需要看交流的目的。如果是藝術、考古、文學,那就是繁體比較好,如果是學習、掌握語言,還是簡體快一點。簡體在信息碼中所佔的空間的確是少,傳輸也快,不可否認。

看問題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凡事不能一刀切,因為世界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127
akihito 發表於 2009-3-31 07:40 | 只看該作者
一國一制,文字統一!
繁體字莫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28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3-31 09:21 | 只看該作者
前貼:
[評論] 以第三者身份旁觀,台灣的選舉和大陸的不選舉,孰優孰劣?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754536&extra=page%3D1
[評論] 以第三者身份旁觀,中國統一既艱難又容易!
http://club ...
大漢魂魄 發表於 2009-3-22 14:23



建議你學習一下簡體字的歷史背景. 和制訂這些簡體字的人的研究簡體字的歷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29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3-31 09: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3-31 09:51 編輯
建議你學習一下簡體字的歷史背景. 和制訂這些簡體字的人的研究簡體字的歷史.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3-31 09:21



當年中國為何要簡化漢字? (2009-03-04 18:36:24)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僑聯副主席潘慶林先生提出提案,建議「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此議一出,立即引發爭議。不過,潘先生的提議,被許多人痛批了。網上的調查,也幾乎是一邊倒。這說明,潘先生的提案,至少是不受歡迎的。

    反對潘先生提案的人,逐一批駁了他的觀點。有溫和的,也有偏激的。此處不提。但是,有一件事,必須重溫。即當年我們為什麼要簡化漢字?搞清楚這個問題,潘先生的議題,也就不攻自破了。

    據我所知,中國的漢字,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一直是在變化的。這種變化的基本特徵,就是在不斷簡化。這一點,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央視正在播的一個片子,叫《漢字五千年》。漢字從字形到字音,都在變化。也不斷有新的俗字,進入常用的體系。中國近現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不少知識分子,就已提出漢字應該簡化的問題。比如,錢玄同先生。他當年就提出了應該整理字體、削減筆劃的建議,並且得到了許多人的呼應,他甚至還提出了各種簡體字的草案。
    錢玄同(1887-1938)是何人?他是浙江吳興人,精通漢文字音韻之學,長期執教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是當時著名的語言文字學者,也是「五四運動」的旗手之一。1922年8月,錢先生即將他的簡化漢字的草案,刊發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上。他提出,應將現行的漢字簡化使用,他也說過,從古文、篆書到隸書、楷書、行書到「破體、俗體、小寫」變化的字形沿革的過程來看,「數千年來,漢字字體時時刻刻都在走向簡略化」。這一論斷,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錢先生的建議,並沒有得到當時的國民政府的支持,但是他仍於1935年6月獨立完成了「簡體字表」,提出應該簡化的漢字共1300餘字,后經專家討論,留下1200餘字。有意思的是,「簡體字案」雖在國統區遭「暫緩提行」,卻在解放區流行起來。
    共產黨欣賞簡化字,是有原因的。當年文盲眾多,全國計有80%,文化教育的任務相當沉重。這種情況,到建國初期,仍沒有完全改變。因此,從小讀繁體字出身的毛澤東等政治人物和專家學者如吳玉章等人,基於當年的狀況,都是支持漢字簡化的。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編擬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的第一次稿,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后經再次修改,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三天後的《人民日報》,則全文發表了該方案。

    應該說,這一方案,切合了中國當時的國情,受到廣泛的歡迎。著名的語言學家陳章太先生(現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後來說,「漢字繁難,這給勞動大眾確實造成很多負擔,第一字數多,第二筆畫多,特別是書寫學習都困難;他還說,實際上漢字簡化自古以來就有了,「手頭字」實際就是一種簡化字,早在民間使用;「中國的漢字簡化早已有之,從甲骨文,金文一直到隸書、楷書,這裡頭相當一部分是簡化字。」吳玉章先生(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也曾在《人民日報》寫文章,論述漢字簡化的重要性,他說,人民群眾「常常讀錯字,寫錯字,講錯字,常常遇到說出寫不出,寫出讀不出的字」,他呼籲,要「儘可能減少在教學、閱讀、書寫和使用上的困難,就有迫切的需要。漢字的簡化是漢字改革的第一步」。當年,規範的簡化漢字的推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漢字的熱情,周恩來同志1958年在政協會議上作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時說:「方案公布后,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特別對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成人的確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總之,簡化漢字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積極而慎重,曾廣泛聽取意見,又幾經反覆。可以說,該次漢字簡化,適應了當時社會的基本要求。
  這段歷史,我是建議潘慶林先生去好好回顧一下的,等弄明白了漢字簡化的源起和當年的歷史背景,或許,他就不會再提出這個提案了。當然,1977年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則似乎有點冒進和倉促,也沒有合適的社會基礎和時代需求,後來被「停止試用」,也是必然的事情。這說明,我們國家對漢字的簡化工作,一直是極為慎重的。像潘先生這樣,盲目地翻來倒去,顯然是不行的。

新鮮人注:  到現在為止. 被簡化的漢字也就二千多個. 而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有87019個漢字.所以簡化字僅是最常用的漢字而已. 極大部分漢字並沒有簡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130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3-31 10:05 | 只看該作者
129# 新鮮人

潘委員肯定不了解這些。

他只不過是想想去年的藝人那樣沒有提案隨便說一個糊弄一下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31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3-31 10: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3-31 10:52 編輯
1# 大漢魂魄


所謂政治原因是有的。那就是漢賊不兩立。既然「共匪」使用了簡體字,那麼咱們中華民國之子民必反其道而行之,管他是否合理。一句話反共就是道理。發展到現在就變成了「反中國就是道理」。

這就 ...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3-25 08:30



漢字簡化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簡化字歷史)

漢字的歷史發展,有繁化也有簡化。簡化字的發展,則沿自漢字簡化的一脈。南北朝以來,在常用的楷體漢字中,已有一些形體比較簡單的字在民間流行,被人們稱作「簡體字」、「俗體」或「破體」等,如「爾、蓋、劉」。由於這些簡體字未必符合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有其出現的特別歷史因素,因此長期沒有取得合法地位,在過了某些歷史時期後,這些俗字也就乏人使用。

目錄 [隱藏]
1 太平天國
2 中華民國時期
3 解放字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5 現在的使用
6 參考
7 參看



[編輯] 太平天國
歷史上首次給與簡體字以合法地位的,是從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這些字並不完全依照六書,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這些簡體字大多數已被《漢字簡化方案》採用。

1909年(清宣統元年),鼓吹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


中華民國時期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隨著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逐漸高漲。

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1922年,錢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語言文字的改革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1928年,胡懷深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為簡化漢字服務的最早的資料專書。

1930年,劉復、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卓定謀的《章草考》、陳光堯的《簡字論集》等出版。

1931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

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習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出版。徐澤敏的《550俗字表》發表。

1934年,錢玄同又一次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報》首先刊載《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道,同時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上海其他報刊紛紛響應,相繼轉載《推行手頭字緣起》。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社共同發起。《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佈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有三條選字原則:

以述而不作之原則;
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
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

8月22日教育部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推行部頒簡體字辦法》。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廢止。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並且在燕京大學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

1937年5月字體研究會發表了《簡體字表》第一表。


解放字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大量刊物和宣傳品曾經採用和創造了許多簡體字,是一大批新創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被稱為「解放字」,據支持漢字簡化的學者稱,它們流傳到全國各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

1950年8月9日,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舉行簡體字的研究選定工作座談會,商定了選定簡體字的四條原則:

整理選定已經通行的簡體字,必要時根據已有簡體字的簡化規律加以適當的補充;
所選定、補充的簡體字,以楷體為主,間或採取行書、草書,但必須注意容易書寫和便於印刷;
簡體字的選定和補充,以最常用的漢字為限,不必為每一繁難的漢字製作簡體;
簡體字選定後,由中央教育部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實行。
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根據上述原則廣泛搜集資料,編製了《常用簡體字登記表》。應徵者對簡體字的選定原則主要提出了「選定簡體字應該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和「只有少數楷化的草書簡體可以採用」等意見。

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重新考慮了簡體字的選定原則,決定完全根據「述而不作」的精神選定簡體字,並適當注意縮減通用漢字的數目,把異體或可以相互通用的字盡量合併。於1951年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初稿)》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籌劃下,由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組合併其他機構組成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

1952年3月2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漢字整理組。漢字整理組重新確定了編製簡化字方案的四條原則:

已有通行簡體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簡體字為原則。但無通行簡體而筆畫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簡體;
簡體字以印刷體為準,其構造宜注意與手寫體相近。偏旁簡化可以類推;
異體字有本組另行處理,代用字暫不入本表;
簡體字表公布時,以簡體字為主,附註繁體。排列按起筆丶一丨丿乛的次序,首筆相同視次筆,另附由讀音檢簡字及由繁體檢簡字的兩個檢字表。
1952年下半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漢字整理組擬出《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比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毛澤東閱該稿後指出:擬出的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做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

1953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設立了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

1954年10月8日,由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設立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年11月3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一次常務委員會議決定對《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漢字整理組在第五次稿的基礎上編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798個簡體字、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251個手寫體漢字簡化偏旁)。
1955年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聯合通知,印發《漢字簡化方案草案》30萬份,徵求意見。自《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時間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共收到各界群眾的來信和意見書5167件,全國參加討論的人數達20萬,其中贊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人數佔97%(《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1955年7月13日,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議,國務院設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

1955年9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擬出《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刪除了原草案中的《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草案》和《漢字偏旁手寫簡化表草案》,簡化字由原草案的798個調整為512個,增收了56個簡化偏旁。決定將異體字不放在簡化方案中解決,擬定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草案》。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會議中,修改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中的19個簡化字,取消了一個簡化偏旁。會議一致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草案》。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會議的決議對《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作了調整,簡化字的字數由512個增加到515個,簡化偏旁由56個減少到54個。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5年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法定的簡化字在現今中國大陸地區取得了「正體字」的地位。

1957年,中共展開「反右鬥爭」,很多知識分子因爲曾對「漢字簡化」及「漢字拼音化方案」提出異議而遭到迫害,[1]中國大陸上對漢字簡化的質疑自此被窒息。

1964年2月4日,國務院同意了1964年1月7日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於簡化字問題的請示」的報告,發佈了《國務院關於同意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化字問題的請示的通知》。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


「產量翻幾番」。其中「量」和「翻」已經過於簡化為同音字「兩」和「反」,但這些過度簡化的字在民間仍然大量使用。1977年12月20日,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稱為「二簡字」。
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宣布廢除「二簡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


[編輯] 現在的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6年1月28日發佈《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審定通過《簡化字總表》。1986年重新發表經少量修訂後的《簡化字總表》,一直在中國大陸使用至今。
簡化字除了中國大陸使用外,亦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使用。新加坡過去曾經嘗試推出自己的漢字簡化表。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採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的簡化字。馬來西亞在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當地的印刷物,大多為繁簡並用。

泰國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授簡化字,實際教學中簡繁並用。

台灣:

台灣尚不允許各級學校在教學中使用大陸使用的簡化字,但民間可以在各個領域自由使用簡體字和簡化字。
在解嚴前,國民黨執政的政府已經低調推出「標準行書範本」,整理出一些簡體字,提供手寫使用。
民進黨執政時代,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考試使用(中國大陸式)簡體字一定會扣分,但是可以使用俗體字,教育部將會整理出俗體字表供閱卷老師及學生參考,但還是鼓勵使用正體字。多數台灣教師也認同此作法,這也是多數閱卷教師已經使用的標準。
俗體字:一般人會在非正式場合且手寫時(如筆記)使用部分簡體字。諸如「體」字被寫成「體」、「數」字被寫成「數」。如果將「臺」字寫作爲「台」,並不會被視為簡體字/俗體字。但是台灣人一般不會使用一簡對多繁(「於」與「於」、「余」與「餘」、「面」與「麵」…等不會混用)或難以識別的簡體字(例如不會用一般台灣人看不懂的「廣」、「廠」等字)。
在台灣實際上會在手寫狀況使用一些約定成俗及日文漢字,但是使用大陸發明的簡體字,有可能造成溝通困擾。
日本也有漢字簡化的歷史,但是簡化程度並不如中國激烈。

聯合國在1970年代中華民國退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後,將各種文件和決議的中文文本由正體字改爲簡化字。

新鮮人注:
1. 簡化字不是共產黨開始搞的.
2. 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社都支持搞簡化字.
3.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佈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4. 現公布的簡化字為2235個. 比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還少165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32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3-31 11:08 | 只看該作者
國學大師錢玄同

(1887 年—1939年)

  (錢玄同,著名文學理論家,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原名錢夏,字中季,號德潛,又號疑古。1887年9月12日生。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字學家。

  1906年赴日本留學。1907年加入同盟會。曾從章太炎習國學,開始致力於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及《說文解 字》研究。

  1910年回國后,在浙江、北京等地中學任教。1916年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兼北京大學教授。1917年 后,曾任《新青年》編輯。

  1920年曾化名王敬軒發表《致新青年諸君子》一文,與劉半農演雙簧信,鼓歐文學革命。1928年後,任北京 大學國文系主任、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國音大辭典股主任、國語統一籌備會常委。1939年9月12日病逝於北京。) 錢玄同(1887一1939),原名師黃,字德潛;辛亥革命前曾改名夏,「五四」運動以前改名玄同。原籍浙江吳興,幼年隨父生長在蘇州。清光緒未年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師範科。在日本拜見章太炎(炳麟)於《民報》社,章太炎介紹他加入同盟會,同時聽章太炎講文學音韻學。結識的許多章門弟子,後來都成了著名的學者。宣統年間歸國,任浙江嘉興中等學校國文教員。辛亥革命后,錢玄同先在杭州教育專署任科員、視學;1913年到北京,任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附屬中學國文、經學教員。後來,又長期在國立北京大學兼課。1917年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為會員,后又兼任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常駐幹事,致力國語運動。北京高等師範系今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錢玄同從1913年到北京高等師範執教,連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專任教授二十餘年。他講授的課程,以音韻學為主,還有「說文研究」「經學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書真偽略說」等。並長期任國文系主任。1917年,他向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投稿,倡導文學革命,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揭幕人之一,成為鼓吹新文化,攻擊封建主義,提倡民主、科學的勇士。他提出「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的口號,明確了新文學革命的對象。他在一篇《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的《寫作大綱》中提出改革大綱十三事,如用「國語」作文;規定語法之詞序;小學課本、新聞紙旁註注音字母;文章加標點符號;用阿拉伯號碼和算式書寫數目字;用公元紀年;書寫方式改左行直下為右行橫迤等,都是有關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至1919年的《新青年》雜誌,錢玄同是輪流編輯之一。在這期間,他曾動員魯迅給《新青年》寫文章。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就是錢玄同催促他寫出的頭一篇作品,並且頭一次用魯迅作筆名。如眾所周知,《狂人日記》不但是篇白話文,而且是攻擊吃人的禮教的第一炮。 錢玄同在教學和學術研究方面的貢獻也是很顯著的。他所著的《文字學音篇》是我國高等學校最早的音韻學教科書。數十年來,影響頗大,迄今仍為音韻學家所稱引。當代許多音韻學家如羅常培、魏建功、白滌洲、趙蔭棠、王靜如、丁聲樹等或是他的學生,或受過他的教益。 錢玄同對於「經學」創見甚多。他有兩句名言:「考古務求其真,致用務求其適。」他發表在《古史辨》上討論上古歷史和儒家經書的文章,獨見很多,影響很大。郭沫若對錢玄同在古史研究方面的一些觀點非常讚賞,說:「這些見解與鄙見不期而同,但都是先我而發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錢玄同在國語運動、文字改革方面有突出的貢獻。他把文字音韻學精深的學術研究應用到國語統一、文字改革的實際工作中來。他既是國語運動的理論家,又是語言文字工作的實幹者。他早年積極宣傳漢語改用拼音文字,曾採用國際音標制定漢語拼音字母。後來他和趙元任、黎錦熙等數人共同制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1935年他抱病堅持起草了《第一批簡字表》。可以說。建國以後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錢玄同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做過很多堅實的奠基工作,他稱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驅。 錢玄同反對封建主義文化制度,也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他寫過一篇《關於反抗帝國主義》的文章,他把反帝和反封建兩項戰鬥任務結合起來考慮,主張一面積極反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侵略,一面用民主、科學思想和現代的文化知識「喚醒國人」,使國人愛護自己的國家。他也說過「歐化」,說中國根本改革之路在「歐化」,他對「歐化」的解釋是「全世界之現代文化,非歐洲人所私有,不過歐洲人聞道較早,比我們先走了幾步。」「九一八」享變后,他痛恨日本帝國主義。1933年,日冠侵入華北,他曾把眷屬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離開華北到南方去。當年他寫信給黎錦熙、羅常培說,自己「既無執干戈以衛社稷之能力」,只能以教書「騙錢糊口,無聊極矣!可恥極矣!」可見他精神的痛苦。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開始,北平淪陷,北平師範大學西遷陝西。錢玄同因病未能隨校赴陝,也未能南下,只得留在北平,1938年春,他恢復了舊名「錢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敵偽的順民。他常間接寄語隨北平師大遷至城固的好友黎錦熙等,說「玄同絕不污偽命」。1939年1 月14日,錢玄同還到孔德學校處理李大釗的遺留圖書《九通》,把它賣給當時的北京女師大,幫助解決李大釗的子女生活窘迫問題。1月17日,錢玄同忽然右腦部溢血,在德國醫院逝世。 錢玄同逝世后,當時的進步刊物《文獻》上發表署名樂顏的《悼錢玄同先生》中說:「五四」時代文化運動中錢玄同的「鬥爭精神的表現幾在任何一位同時代的鬥士之上」,「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是現代轉變期的代表人物」。又說:「平津淪陷以後,北方文化界處於暴日的鐵蹄之下,居境非常悲慘;但錢先生保持著高潔的節操,雖和錢稻孫有叔侄之親,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誼,仍然不受包圍,不被污辱,這種難能可貴的民族精神的表現,也是使得我們感動興奮的。壯年以鬥士領導青年,中年以學者努力學術,晚年以義士保持名節,錢先生總算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9

帖子

2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7
133
joeytian 發表於 2009-3-31 11:26 | 只看該作者
這也叫第三者,P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134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3-31 12:24 | 只看該作者
請教要用繁體字取代簡體字的網友,下面兩個句子里的藍色字那個跟簡單好用而且有道理?

中國演了一「暗度陳倉」。

中國演了一「暗度陳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主題

687

帖子

23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0
135
 樓主| 大漢魂魄 發表於 2009-3-31 13:01 | 只看該作者
134# buweizhai
看不懂 是啥玩意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主題

687

帖子

23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0
136
 樓主| 大漢魂魄 發表於 2009-3-31 13:05 | 只看該作者
猜測是倉庫的倉!
一齣爛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137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3-31 13:55 | 只看該作者
看來先生不像吾等簡繁體通識。

這句話選自網上一則新聞。

請就那兩個紅色字體的字做一個判斷,解釋一下繁體字的 「齣」 有什麼理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138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3-31 14:01 | 只看該作者
《康熙字典》的解釋



拼音:chū  注音:ㄔㄨ

《字彙補》傳奇中一迴爲一齣,俗讀作尺。或雲本是齝字,譌作齣也,蓋齝,乃食之已久,復出嚼之。今傳奇進而復出,故有取於齝雲。



● 齝

chī ㄔˉ

◎ 牛反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139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3-31 14:02 | 只看該作者
要復古,就應該用「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140
kylelong 發表於 2009-4-1 02:30 | 只看該作者
127# akihito


這種口號,都會說。中國是一個講求「道」和「理」的國家。道有其道,理為根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6: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