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生補課--《三字經》講記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2 06:33 | 只看該作者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北齊的祖瑩八歲的時候就能夠詠詩,能背誦《詩經》《尚書》等經典。祖瑩,字元珍,南北朝時後魏人。《魏書•祖瑩傳》中記載:祖瑩「八歲能通《詩》、《書》,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於父母寢睡之後燃火讀書。由是聲譽甚盛,時號為聖小兒。十二歲為中書學生,時人云:京師楚楚袁與祖,洛中翩翩祖與袁。以文學見重,常言:「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祖瑩好學,十二歲為中書學生,時時沉緬於書籍,夜以繼日地苦讀。父母擔心他身體會出毛病,禁止他讀書,晚上不給他火種。他暗將火種藏在灰里,等到父母都睡熟了,就用被子把窗戶遮蓋起來,點起燈讀書。中書監高允讚歎說:「此子才器,遠非諸生所及,必當前程遠大」。
  有一次,中書博士張天龍講《尚書》,祖瑩被選為主講。學生都已經到齊了,祖瑩因為夜裡讀書太遲,睡過了頭。他慌忙之中誤將同房學生李孝怡的一本《曲禮》當作《尚書》,登上講台才發現拿錯了書。張天龍很嚴厲,祖瑩不敢再回去換書,就將錯就錯把《曲禮》放在面前,誦讀《尚書》三篇,不漏一字。李孝怡發現了這一情況,報告給張天龍,所有的人都極為驚異。
  高祖得知此事後,招祖瑩入宮,令誦五經章句並陳述大義。聽后大加讚賞,開玩笑說:「昔堯流放共工到幽州北裔之地,這麼差的地方,怎麼忽然出來個神童呢」?祖瑩后官至三司,進爵為伯。
  另外一個人就是唐朝的李泌,他七歲的時候下棋,就能夠以此為題,當場賦詩。李泌是宋朝以前最大的藏書家,在他父親李承休一輩已有藏書兩萬餘卷,到李泌相德宗、封鄴侯的時候,藏書已過萬餘卷。韓愈有詩說:「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後世將藏書之處稱「鄴架」。
  李泌是歷史上一位類似諸葛亮、劉伯溫的傳奇人物,但論智論功,似乎又在此二位之上。諸葛亮累死於蜀漢,劉伯溫被迫服毒身亡,相比之下,李泌就比他們都高明多了。
  李泌,字長源,唐朝中期趙郡中山人,自幼時以「奇童」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以後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間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鄴縣侯。
  李唐江山遭安史之亂的大劫而能不垮,實賴兩人之力:外面靠郭子儀東征西討,朝中靠李泌運籌帷幄。李泌不但在軍事上出謀劃策,為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平定安史之亂做出貢獻;而且在李輔國、元載等權佞橫行之時,還為朝廷選薦、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將如韓晃、李晟、馬燧等人。至於處理與回鶻、吐蕃等異族關係,李泌獻言建策,為當時唐朝外交政策的主要決策人。其他如興屯田、定人事、開財源等,李泌也無不與之,多謀善斷,屢見奇效。
  李泌的奇功之一,一身兼任總長、外長、財長等數職;奇功之二是對皇帝家務的全面介入。皇帝的家事歷來就屬於「閑人免進」之列,否則就是找死。歷史上因皇帝鬧家務而骨肉相殘,導致政局大動蕩甚至皇權崩潰的事例太多了。李泌之時,朝廷之脆弱實在容不得再禍起蕭牆了。於是李泌以其過人的才智,當仁不讓地充當了皇室調停人,竭力修補肅宗與玄宗之間的對立,苦苦維護肅宗父子間的正常關係。他甚至甘冒殺身滅門的風險,阻德宗廢立太子、諫肅宗寵立張后。在中唐內憂外患之際,朝廷能維持政局的基本穩定,李泌功莫大焉。
  李泌之奇,還奇在他同皇帝之間奇迹般的君臣關係。李泌曾對肅宗自陳有「五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與肅宗、代宗、德宗三帝,李泌始終保持著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與肅宗則「出陪輿輦,同榻而寢」。李泌不葷不娶,代宗曾強迫他娶妻食肉。
  儘管李泌因遭權佞忌嫉,四次罷官下野,但新帝即位,立即便徵召李泌。連為四帝寵幸,史所罕見,其因一則李泌忠心可鑒,所言所行無不為皇帝江山;二則李泌智比張良,洞徹人性,寵辱不驚,功高不傲,功成即去。三則李泌進諫建言極具策略,總是設身處地,循熏善誘,感悟帝心。
  《舊唐書》把李泌併入八人合傳中, 篇幅不過區區千多字,且評價極低,指責他「長於鬼道,隨時俯仰,無足可稱。」歐陽修《新唐書》雖有所匡正,語近公平,但也未充分重視。惟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惜筆墨,於客觀之中還了李泌的真面目。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2 06:35 | 只看該作者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他們的聰明才智,人人都稱奇、羨慕。你們這些小孩子應該以他們為榜樣,好好地效仿,用心讀書,以成大用。

  讀書首先要明確目標,也就是為誰讀書,目標不明確,行動一定是盲目的。孔子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讀書是為了改變自己,為使自己能夠立身行道。今人讀書是為了父母、為了考試委員會。

  現代教育體系下的學者,很少有為自己的理想而做研究的,差不多的都是為了學位、職稱、工作而讀書。表面上看是為社會讀書,實際是根據社會上的需要,為了自己的「錢途」奮鬥而已。真的是自己對於某一項學問有興趣,想深入研究的人本就不多,在今日的工商社會中,這種人更是罕見了。

  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我們民族的文化思想會越來越低落。人人都只顧現實利益,對后一代的教育,只希望他們將來有「錢途」,能賺更多的錢,都湧向商科、電腦、醫藥等幾個領域,而人文學科和基礎學科都走下坡了。

  其次,讀書要存四種心,即:虛心、恆心、耐心和細心。虛則受,恆則進,耐心才不會浮躁,細心才能體會文理之意。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2 06:38 | 只看該作者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轀,能詠吟。

  蔡文姬,名叫蔡琰,東漢著名音樂家,史書上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妙於音律」,她的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
  蔡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過人。她六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蔡邕在大廳中彈琴,忽然看到庭院裡面有一隻貓和老鼠在搏鬥。蔡文姬在房中問父親:「您的琴聲之中為何伏有殺機之聲?」蔡文姬能從琴聲中聽出吉凶之兆,所以說她「能辨琴」。
  蔡文姬十六歲時嫁給大學子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夫婦兩人非常恩愛。不到一年,衛仲道因咯血而死,蔡文姬又不曾生育,衛家的人嫌她剋死了丈夫,蔡文姬就回了娘家。以後父親蔡邕死於獄中,蔡文姬也在動亂中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十二年,育有二子。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懷念好友蔡邕,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使臣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回漢后蔡文姬創作了哀怨惆悵的斷腸琴曲《胡笳十八拍》,並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了校尉董祀。
  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志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自視甚高。但迫於曹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蔡文姬不顧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就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救命的恩德,夫妻雙雙溯洛水而上,隱居在風景秀麗的山林之中。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前去看望過他們。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說,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但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蔡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她與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司馬師為妻。
  謝道韞,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晉朝宰相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后,她一直寡居在會稽。
  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稱讚她有「雅人深致」。有一次謝安召集子侄講論文義,剛好大雪驟下。謝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八歲的侄子謝朗回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七歲的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對杖工整,比喻恰當。謝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時人所傳誦。

  謝道韞的作品,今僅存散文《論語贊》一篇和《泰山吟》、《擬嵇中散詠松詩》二首。
  《泰山吟》已經成為傳世名篇,在此詩中,可以一睹謝道韞的風采:

  峨峨東嶽高,秀極沖青天。
  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雲構成自然。
  氣象爾何然?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2 06:42 | 只看該作者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人家是女孩子,都如此聰慧多才,你們這些男子漢更應該以她們為榜樣,時時激勵自己,好好努力。
  中國歷史上的女才子很多,最著名的四大才女,就是蔡文姬、謝道韞、卓文君與李清照。電視連續劇《鳳求凰》,講述的正是漢代才子司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的愛情故事。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臨邛縣令奉為上賓的才子,一個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們的故事,是從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開始的。他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卓文君為追求愛情與司馬相如夤夜私奔。其後的當壚賣酒、白頭興怨、長門靈賦、封禪遺書等事迹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為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親李格非為當時的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
  李清照早期生活優裕,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與整理工作。金兵入侵中原,二人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前期多描寫悠閑的生活,後期多悲嘆自己的身世,情調感傷,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李清照的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多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125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08-4-2 06:4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8-3-6 22:29 發表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我早就把此帖收藏了。

正好有一個問題請教 chico :  孔融四歲能讓梨,是不是因為從小就他聰明過人,知道這樣會贏得父母歡心?因為這種事情與人的本能是相反的呀。

[ 本帖最後由 自由之靈 於 2008-4-1 17:5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2 06:53 | 只看該作者

白頭興怨

現實的婚姻都會有「七年之癢」,何況於司馬相如這樣的大才子,一朝得以大展其才,難免有點如在雲宵,暈暈乎乎的,遂起納妾之心,欲納茂陵女子為妾,而卓文君在家苦苦地等待卻只等來一封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的書信。
    文君聞之氣盛,乃作《白頭吟》作為回詩,並附帶著當年和司馬相如定情的半尺青紗帳,意欲告訴他從此兩人一刀兩斷。詩云: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蓰蓰。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 」

    司馬相如見后想起彼此共患難的日子,取消了納妾的念頭。並趕回臨邛以求得文君的原諒,畢竟是患難夫妻,既然已挑開了說,原諒也可以成就一段好姻緣,文君當然都願意接受這個回頭的浪子。
    兩人後來安居林泉,又度過了十年恩愛歲月,司馬相如終後來因病溘然長逝,卓文君終於嘗到了未亡人冷冷清清的孤寂況味。第二年深秋,孑然一身的卓文君也隨司馬相如於九泉之下。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主題

3759

帖子

89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5
127
buffer 發表於 2008-4-2 06: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5 自由之靈 的帖子

這倒是個好問題。

孔融讓梨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128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08-4-2 07:0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buffer 於 2008-4-1 17:56 發表
這倒是個好問題。

孔融讓梨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對呀,四歲知道讓梨,太早了點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129
溫和寶 發表於 2008-4-2 08:44 | 只看該作者
說起孔融讓梨,我想起我那孩子的故事來:
四歲那年,我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講完之後,準備舉一反三。

我:現在咱家裡只有一塊糖,大家都想吃,你說該如何?
孩子:不會吧?我昨天看到還有好多呢。
我:我是在假設,不是真的只有一塊糖了。
孩:哦,那。。。。您在門口那個商店再買點不就行了嗎?
我:不行,那個商店也沒有糖賣給你。
孩:那您讓我媽騎車到遠一點的地方去買,肯定能買到。
我:。。。。。。(哭笑不得)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主題

3759

帖子

89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5
130
buffer 發表於 2008-4-2 08: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9 溫和寶 的帖子

孩童的心,總是很單純啊。

我覺得單純反而美。

如果哪天,孩子長到一個程度,真的能夠「像你所企盼的那樣」回答你這個問題了,高興之餘,也給自己敲敲警鐘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

主題

1176

帖子

35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54
131
東北老兵 發表於 2008-4-2 08:5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buffer 於 2008-4-2 06:56 發表
這倒是個好問題。

孔融讓梨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俺想 ... ... 融眼尖而思敏,發現梨內藏巨蟲!
不是依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惟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2 09: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7 buffer 的帖子

我想不外乎兩種。
1。早熟,心機重。知道如何取悅父母兄弟。
2。家教,這個孩子老實,聽父母的話。能在現實當中應用父母所教。

我們每個家長都教自己的孩子要學會share。有時候孩子可以做到,也有做不到的時候。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要尊兄愛弟。至於當初孔融的動機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真想了解也不難。自己的心「凈「到一定程度,就可以" 回到「當時,並能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從孔融的身世和人生經歷看,不像是第一種。不然他也不會被曹操所殺。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4-2 10:26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主題

3759

帖子

89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5
133
buffer 發表於 2008-4-2 1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2 chico 的帖子

對孔融印象不深,好像那句什麼「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從他這出來的吧。記得是別人說他的,結果被他給奚落回去了。

要是趕上今日,到了信仰天地,估計也是一不錯的辯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3 04:39 | 只看該作者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劉晏(公元718 - 780年)是唐代著名的理財家。新舊《唐書•劉晏傳》上載:劉晏,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東南)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也有記述。劉晏的高祖自彭城(今江蘇徐州)遷徙曹州南華,高祖以下世代為官。曾祖劉郁為弘文館學土,劉晏的祖父做過縣令,他的父親沒有做過官。
  劉晏有兄弟三人,長兄劉星,次兄劉暹為御使大夫。可見,劉晏生長在一個世系的官宦家庭之中,自幼受到良好的培養與教育。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唐玄宗赴泰山封禪。祭典結束后,唐玄宗在帳殿接受朝覲。禮官進帳殿上奏:「有一八歲童子劉晏,敬獻《東封書》。」 玄宗非常喜悅,下詔命見。八歲的劉晏進帳后,毫不膽怯,跪頌自作的《東封書》:「吾皇英主,封祀東嶽,告成功於昊天上帝,為萬民把福,開元之禮,仁及天下,人情所望,人心所歸……」玄宗雖然驚嘆八歲童子的文采,但又不相信是真的,於是命宰相張說鑒別真偽。
  張說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於是以圍棋為題,對賦圍棋的方圓動靜。張說道:「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劉晏回對:「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玄宗甚為高興,當即下旨授八歲的劉晏為秘書省正字郎,工作是校對藏書,校勘正誤,抄寫典籍。這在當時也是一大轟動奇聞,劉晏因此被稱為「神童」。劉晏從此走上仕途,最後成為自桑弘羊之後,唐代著名的理財家、經濟改革謀略家。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的財政狀況瀕於崩潰。劉晏通過調查,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治理財政,統籌兼顧,有效地充實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例如,糧運是唐代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一是轉運速度太慢,二是運雜費用太高,三是浪費損失驚人。劉晏接管后,採取了幾項重大的改進措施,使從揚州運糧至長安的時間由九個月縮短到四十天,損耗率由20%降低到零,時「人以為神」,唐肅宗贊他為「當朝的蕭何」。
  劉晏晚年,因受人陷害被唐德宗賜死,終年六十三歲。劉晏為唐王朝理財二十四年,掌管財物億萬,但被抄家時的全部財產只有「雜書兩車,米麥數斛」,連陷害他的人也不得不嘆服劉晏的清正廉潔。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3 04:40 | 只看該作者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

  唐玄宗曾兩次召見劉晏。一次問劉晏道:「卿為正字,正得幾字?」劉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玄宗自然懂得,其時朝中的朋黨之爭正鬧的不可開交,大臣之間結成朋黨,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互相攻擊。劉晏正是藉此機會向玄宗進諫,可見他年級雖小,人卻非常有智慧。
  劉晏年齡雖然只有八歲(歷史上的記載是八歲,不是七歲)就已經走上了仕途。你們這些年輕人,只要勤勉奮進也同樣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
  孟子說過:「舜人也;我亦人也」。堯舜禹湯等古之聖賢,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與他們相比我們缺少的只是聖賢之志而已。所以不甘於墮落的有為者,一定要立志,要奪古人的志向。果真如此,學舜當然就是舜的再生,學孔子就是孔老夫子在世,哪裡有不成功的道理?

  孔子在《論語》中說過:「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人天的根本得到了,功名富貴等世間的小果,是不謀而自來的。這個小大輕重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3 04:41 | 只看該作者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上面用了男女老幼作為具體的例證,為我們樹立起求學做人的榜樣,下面再以動物為例,激勵我們立志向學。

  狗會在夜晚看門守夜,防止盜賊入侵。公雞會在黎明時報曉,提醒人們天亮了。這個世間最卑賤的不過是雞犬,他們尚且有功於人類,我們生為人,如果不求進取只是一味地苟且度日,就連動物也不如,哪裡還有資格做人呢?諺話說:「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這樣的人就與馬、牛同綴連襟了。

  蠶與蜂是動物裡面最小的,但做出的貢獻又是最大的。蠶能吐絲,供給人類作絲帛的原料;蜜蜂能採花釀蜜,供人類食用。如果我們不肯努力學習,不為這個世界做一點貢獻,豈不是連小昆蟲都不如了嗎?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3 04:42 | 只看該作者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幼年志在求學,長大以後,步入社會就要學以致用,將自己的學問反饋給社會,上報效國家,下為蒼生造福。孔子在《論語》中也反覆強調「學而時習之」的重要。學了知識,要能夠隨時思考、隨時見習,隨時要有體驗,要能夠反省,這就是學問。如此,你才有能力上報國家下安百姓,為人類造福。
  一般人認為讀書就是作學問,其實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在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知識淵博、文章寫得好,只是一個人的文學素養高,不認識字的人,倒不一定沒有學問。學問是要將聖賢的教誨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隨時將所「學」「問」於自己的行動,也就是用實踐來驗證聖賢的教誨。「學」即是文,「問」就是化,要把所學到的聖賢之「文」,用來變化自己的氣質,使自己升華,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曾國藩也說過:「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自衛其身。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3 04:44 | 只看該作者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揚名聲,顯父母」,是孔子在《孝經》中的話。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楊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人行孝道有始有終,孝之始我們已經講了很多;孝之終的儒家觀點,就是「揚名聲,顯父母」。儒家思想偏重於入世,但是唐以後的讀書人,均以建立世功、光前裕後、封妻蔭子為理想目標,都湧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士子之路,錯解了孔子說的「立身行道」。

  立身就是立命,人非性子化了不能夠立命,所以傳統教育的第一關就是要幫助學生化性。人的命如車輪,性如車軸,性子不正,命輪一定會跑偏,所以韓愈才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幫助學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

  性子化了、氣質變了,人才肯吃苦、才肯吃虧,然後才能夠行道。行道就是按照《三字經》中講的「五倫十義」的道理,學做人。「十義」是人的十根命柱,也是十條做人之道,真正做到了、行圓滿了,命就立起來了,「立身行道」才算做到了。

  稟性化掉了,人「性本惡」的動物屬性的根才能徹底拔除掉。這個業根一斷,就可以上拔祖先,所謂的「一人得道,九祖升天」,祖宗八代都跟著沾光,這才是真正的「孝之終也」。

  「裕於後」是向下,為子孫後代積累福德,就是《千字文》中講的「川流不息,淵澄取映」。自己這一輩人,要在祖先建立的德業之上立身行道,讓自己的德行象奔騰不息的江河水一般,一代代地川流下去。前人植下的道德之樹,會成為佑蔽後人的福蔭,能做到「光於前,裕於後」,人的一生才沒有虛度。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3 04:45 | 只看該作者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

  世人留給子孫的都是物質財富,是滿箱的金銀財寶,我留給子孫的只有這一部《三字經》。這幾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但其中的道理卻非常人所能理解,更是難以做到。
  漢朝的著名學者疏廣,字仲翁,是西漢蘭陵人,對《春秋》有獨到的研究。漢宣帝征他為博士,授以太子太傅的官職,他的侄子疏受也被聘為太子少傅。二人都是輔導太子的老師,地位相當高。五年後的一天,疏廣對疏受說:「我們的官做得夠大了,名聲也不小,再不急流勇退,就該樹大招風了」。於是二人就向漢宣帝奏請告老還鄉。宣帝與太子厚贈給他們一筆錢財,讓二人榮歸故里。
  疏廣回鄉后,將這些錢財都分送給了親朋故友。有人勸他給子孫留一些,他搖搖頭說:「我的子孫如果有才德,錢財只能損傷他們的志氣;如果愚昧昏庸,錢財只會掩蓋他們的過失」。人們都很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人的福德屬於心性,是可以遺傳的;物質屬性的錢財是不能遺傳的,故有「富不過三代」的古訓。我們反覆強調「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關係,留財給子孫的人,心裡面先就存了子孫一定不成才的念頭,否則你為什麼要留財?種了這樣的因,將來就要結子孫不成才的果。所以古人才說「積財給子孫是留禍,積德給子孫才是留福。
  有智慧的父母無不教導子女「幼兒學,壯而行」,讓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長大以後行道做德,立身於社會。有出息的子女,一定可以獨立開創一份事業,沒出息的子女有了錢反而坐吃山空,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會。等他們老了,錢也用光了,自己又沒有本領,你讓他們怎麼辦?古人說:「糊塗的爺娘,敗家的兒郎」,這話說得並不過分。
  所以遺財給子孫,不如遺德給子孫。祖先把自己的經驗、嘉猷、忠告遺留給子孫後代,這些才是千金難買的寶貴財富。所以這裡才說「我教子,惟一經」,一部《三字經》就夠了。《三字經》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史,用極簡單的文字將經史子集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貫三才,出入經史」。清朝康熙年間的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徐乾學,傳給兒子們的則是一樓圖書,他說:「吾無美田宅、園池、台榭、金玉玩好之物以傳后,所傳者惟是爾」。因此將其藏書樓命名為「傳是樓」。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4-3 04:48 | 只看該作者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這是最後總誡後學者的箴言警語。「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顧炎武),只有勤奮向學才能有所進步。一味的嬉戲懈怠、得過且過,是沒有益處的。古人說:「業精於勤,荒於嬉,成於思,毀於隨」,我們都要以此為座右銘,不斷地勉勵自己。
  前面說到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同他作人的風格一樣,簡單謹慎沒有廢話。諸葛亮的一生並不以文章名世,而他僅有兩篇不為作文而寫作的《出師表》,卻成為千古名篇。
  諸葛亮在《戒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他教導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來修身。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的寧靜來修養身心,是依靠儉樸來培養品德。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求學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里悲傷嘆息,又有什麼用呢!
  楊雄在《法言》中說:「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而不至於山」。意思是說千條河流學大海滾滾東流,終於匯入大海。丘陵想學高山卻呆著不動,永遠也成不了山。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後悔時已經無法挽回了。古人說:「勤一分有一分的收穫,閑半刻少半刻的光陰」,我們都要戒之哉,應該時時勉勵自己,以成其道,千萬不要虛度光陰,蹉跎歲月。
  《三字經》的六部分內容,到此已經全部向大家介紹完了。這1450個極其通俗易懂的漢字,將完整的中國文化史高度濃縮起來,將傳統文化中的「經史子集」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相信諸位都已經深有體會。《三字經》古稱「小綱鑒」,可以將我們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我們以往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我們可以《三字經》為鑒,檢查一下頭腦中的哪些知識是沒有用的,哪些知識必須補充進來。
  人在一生中要讀幾部真正的「書」。我說的「書」,是指四書五經、《左傳》《史記》之類的經典,至少要有一部書墊底,一生的學問才能扎住根。林語堂說過,概論之類的教科書不算書,拼鼻子湊臉的小說也不能算作書。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完全被媒體所控制,滿腦子都是報紙上看來的消息,自己完全沒有中心思想,變成了隨風倒的草。孩子們那一點可憐的歷史知識,還都是從「秘史」中「戲說」來的。影視文化本就是無根之草,影子本來就是虛的,這種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孩子,哪裡會有根呢?對比之下,就更顯得《三字經》之可貴,因為它是談教育的專著。
  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教導後代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實現轉迷為悟、轉識成智,最後達到轉凡成聖的人生終極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教育已經與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了。當然,人不可能脫離現實社會而存在,當今的時代就是這樣一個爭貪的社會,教育制度自然就變成這樣一個訓練競爭意識和謀生技能的培訓體系,人人志在掙錢,而非志在聖賢。大勢所趨,人人如此,我們也只能盡自己的力量,盡人力聽天命了。
  我們能做的只有以私塾的形式為孩子們補上傳統教育這一課。自古以來,官府關心的都是治權之類的大事和群體意識,真正關心學生個體的只有父母和老師。所以父母一定要覺悟,要為子女補上這人生第一課,千萬不要讓你的後代毀於你的無知。
《三字經》很早就傳到了日本與韓國,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經》被譯成俄文流傳到俄國,此後陸續被譯成英、法等多種文字。一九九零年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向全世界發行。可見這部書早已不屬於中國人專有,它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了。
  作為《三字經》故鄉的同胞,我們今天不但不會背誦《三字經》,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連《三字經》都沒讀過一遍。你為此將給你自己下一個什麼樣的評語呢?
乙酉年清明講於奧克蘭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4-3 04:51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6 02: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