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NYLASH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哲學知道點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39 | 只看該作者

歧路失羊可尋思

楊朱是戰國時期的一位隱士、無神論者。其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天下之言,不歸楊(朱),則歸墨(翟)」。但沒有什麼著作流傳下來。
  楊朱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已經率領他的全家老小四處追尋,又請楊朱派他的家僮門人去幫助。楊朱奇怪地問:「嘻,這年頭失一隻羊,何須動用這麼多人去追呢?」鄰居答道:「岔路太多了。」
  過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頭喪氣地回來了。楊朱問:「羊找到了嗎?」鄰居答道:「丟了。」楊朱又問:「為什麼會丟了呢?」鄰居回答:「這條大路有岔路,只好回來。」楊朱聽了這番話,一下子變得憂戚起來,多時不說話,整天見不到笑容。他的學生感到奇怪,問:「羊是一種不值錢的東西,又不是老師的,你為了它而不高興,這是為什麼呢?」楊朱卻默然不答。他的學生得不到答覆,也摸不著頭緒。
  學生中有一個叫孟孫陽的,從老師那裡出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心都子。隔了幾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見楊朱,問道:「從前有弟兄三人,在山東遊學,一同跟一位老師學習,學會了儒家仁義的道理,便回家了。父親問他們:『仁義的道理是怎麼回事?』老大說:『仁義使我懂得了愛護自己的身體,不必去追求名譽。』老二說:『仁義使我懂得了為自己的名譽不惜捨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懂得了生命和名譽可以同時保全。』他們三人一同跟老師學習,對仁義的理解卻不同。究竟是哪個說得對,哪個說得不對呢?」楊朱說:「有一個住在河邊的人,熟悉水性,勇於游水,他擺渡撐船,賺來的錢能夠養活一百口人。因此,人們便成群結隊帶著乾糧來向他學習,可是結果被淹死的差不多有一半。他們是想來學習游泳技術的,而不是來學淹死的呀,可是結果利害相反竟是這樣。你以為誰對,誰不對呢?」心都子明白了,沒有作聲便出來了,孟孫陽責備他說:「你提出問題為什麼這樣拐彎抹角呢?老師的回答又為什麼這樣稀奇古怪呢?我簡直愈發糊塗了。」心都子解釋說:「大路上岔道太多而丟了羊,學習的人因學說太不一致可喪失了生命。學問的本源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什麼兩樣,可是它的末流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把分歧的末流回歸到本源上來,才不會有得失利害的差別,你成長在老師門下,學習老師的學問,但老師的比喻你都不能理解,真是可嘆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42 | 只看該作者

御風而行的列子

列子是戰國時代的道家。與老子一樣,他主張虛無,一切聽其自然。古往今來,有很多關於他的故事。
  列子到齊國,中途就回來。伯昏瞀人為此感到奇怪,便問:「因什麼事情回來?」列子說:「我感到驚駭。」又問:「為什麼?」列子說:「我曾在十家賣漿店飲食,而有五家先送給我。」伯昏瞀人問:「這樣,那你為何驚駭?」列子答道:「心中情慾不疏解,形貌舉動便有光儀,以這種外貌鎮服人心,使人對我比老者還要尊重,而招來禍患。賣漿人只是做些飲食買賣,沒有多餘的贏利,所得的也很少,權勢也輕微,他們尚且這樣對待我,何況是萬乘的君主呢!身體勞瘁於國事而智能耗盡於政事,他要我擔任職事而求我達到成功之效,所以我感到驚駭。」伯昏瞀人說:「你真會觀察,你等著罷,人們會歸向你了!」
  不多時伯昏瞀人去看,見列子門前鞋子都擺滿了。伯昏瞀人面北站著,豎著杖抵著下巴,站了一會兒,沒說話就走了。接待賓客的人告訴列子,列子提起鞋,赤腳走出來,到了門口,說:「先生既然來了,還不啟導我嗎?」伯昏瞀人說:「算了,我已經告訴你說,人們會歸向你,果然沒錯。不是你能使人們歸向你,而是你不能使人不歸向你,你為何這樣招人歡心而與眾不同?必定有什麼動搖了你的本性,這是無謂的事,和你在一起的又不告訴你,他們那小巧的言語,盡毒害人,不能覺悟,怎能相愛呢?智巧的人憂勞,不用智巧的人無所求,飽食而遨遊,飄然像無所系的船人,虛心而遨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44 | 只看該作者

典籍中的鬼故事

據《墨子》所引周朝史書《春秋》記載:西周末年,當周宣王枉殺本來沒有罪的大臣杜伯的時候,杜伯臨死前說:「我本無罪,可我的君王卻要殺我。如果我死了無知倒也罷了,如果死了還有知覺,不出三年,我一定要讓我的君主知道(我的厲害)。」杜伯死後三年,周宣王帶領眾多諸侯在圃田打獵,隨行車輛數乘,人員數千,滿野都是。時當正午,突然,杜伯之鬼出現了,他乘著白馬拉的車,穿紅衣、戴紅帽、執紅弓、挾紅箭就奔周宣王追了過來。周宣王逃跑不及,被杜伯之鬼一箭射中心臟,打斷了脊骨,倒在弓箭袋上就死了。這一情形,在場的周宣王的隨從都看得很清楚,離得遠一些的也能聽得到,並且明白地記載在周朝史書《春秋》上。在那個時候,國君用此例來教育臣子,父親用此例來激勵兒子,強調做事要戒懼謹慎,凡是殺害沒有罪的人,都會遭到鬼神的誅殺,而且,這報應的到來還非常快的。
  莊子儀之鬼
  據《墨子》所引燕國史書《春秋》記載:春秋時期,當燕國國君燕簡公枉殺本來沒有罪的大臣莊子儀的時候,莊子儀臨死前說:「我本無罪,可我的國君卻要殺死我。如果我死了無知倒也罷了,如果死了還有知覺,不出三年,我一定要讓我的國君知道(我的厲害)。」莊子儀死後一年,燕國準備舉行祭祀,燕君帶領隨從前往燕之祭祀之地「祖」,時值正午,莊子儀之鬼突然出現,舉著一根硃紅色的棍棒就打了過來,簡公當即斃命於車下。這一情形,在場的燕簡公的隨從都看得很清楚,離得遠一些的也能聽得到,並且明白地記載在燕國史書《春秋》中。當時各國國君都轉相告誡,說凡是殺害沒有罪的人,都將會遭到鬼神的誅殺,而且,這報應的到來將是非常快的。
  伍子胥之鬼
  王充《論衡·書虛篇》轉記前人「傳書」之言曰:春秋後期,吳王夫差不聽大夫伍子胥忠言勸諫而殺伍子胥,並將伍子胥屍首投入油鍋里烹煮后,塞進馬皮口袋扔到江中。子胥鬼魂冤恨不消,驅水為濤,溺殺過江人。吳人哀憐子胥之冤,在江邊立祠紀念並供養其神位。這既為舒解寬慰子胥之鬼的恨心,又希冀他能消其洶濤以保人平安。
  以上三例春秋時的「名鬼」的共同特點,都是大臣因君王的無道而被冤殺,並且這些冤鬼都以某種形式進行了復仇。墨子說:以古書上所記載的事實來看,鬼神的存在,難道還可以懷疑嗎?這些可以說都是否定方面的例證,從肯定方面說,同樣也是如此。后一方面的情形,最明顯的就是:古代聖王為政必祭鬼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47 | 只看該作者

老子是如何被「神化」的?

黃老學派或黃老之術原來是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治術。西漢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41年)兩代都以此治天下,並具體化為與民休息、恢復生產的政策。但黃老之術一旦同神仙家或方仙道合流,便成為一種帶有神秘氣息的半宗教或准宗教的形態了。黃老之術的核心是老莊之道;老莊哲學或稱道家學說,黃帝只是託名。黃老之術被神學化、宗教化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老莊哲學被神學化、宗教化的過程。
  漢武帝即位后,寵信李少君、少翁等燕齊方士,大搞煉丹求仙運動。神仙家們受到鼓舞而得寸進尺,希望也像儒學讖緯化一樣,建立起一套擁有高深玄妙的神學理論體系。他們從西漢儒家尊崇堯舜、神化孔子的方式中受到啟發。神仙家認為,黃帝、老子的地位與聲望大大高於堯舜、孔子,向黃帝、老子及其學說攀親,可借其威而張己之信,借其文而揚己之教。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ll3年),河東地方偶然出土一口銅鼎,於是方士們便圍住漢武帝說開了,稱這口鼎出土的時間跟當年黃帝獲鼎的時間是同日同時;如果武帝也能像黃帝一樣到泰山封禪,便能像黃帝一樣學仙升天。又說黃帝當年曾築五城十二樓來迎接神仙;又說黃帝且戰且學仙,百餘歲后得道成仙,最後騎龍上天。這是神仙家攀附黃帝。也就是從漢武帝時代起,神仙家宣揚神仙之說,便都樹起了黃帝的旗號。
  進入東漢,神仙家又開始神化起老子來。東漢初,具有神仙方術思想的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將老子與聖母並列,把老子列為創世神的尊位上;同時,老子的「道」也被直接人格化而等同於老子本人,即所謂「老子者,道也」。老子於是就成為與「道」異名同體的原初神。因為在老子《道德經》里,道既是一種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原初渾然體,亦是一種真實可信的萬物始原。到了東漢桓帝時代(147—167年),老子又被進一步神化,桓帝也像神仙方士道教徒們那樣將老子請上神座加以祭祀。「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後漢書·王渙傳》),「黃老道」的名稱也便正式出現了。黃老之術至此正式發展成為黃老道。
  那麼,神仙家們為何要向老莊哲學攀親呢?這是因為老莊哲學中有「仙意」。比如老莊論道,把道說成是天地萬物的原創者,是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則;又比如,老莊宣傳以塵世為粃糠,以富貴為物累,追求清凈無為、靜觀、玄覽、含、抱一、坐忘、虛心和內心的安寧;特別是像《道德經》中的「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的養生論。《莊子》書中關於真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徹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描繪,簡直就是神仙家言。所以,在那一時期,神仙家們、黃老道和早期道教徒便竭力編織和張揚忠於「修道養性」從而「致壽」的神話。並為漢代社會普遍信奉。《史記》中關於老子活了160餘歲或200餘歲最後「不知所終」的說法,正是當時對傳聞的一種真實記錄。
  正是在上述基礎之上,東漢張道陵、張角分別創立了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那以後的歲月中,道教放手地利用、改造老莊哲學,並最大限度地汲取中國母體文化的各種養料,成為具有獨特的也是氣勢不凡的神學系統,且集中國士大夫雅文化及民間俗文化於一體,融上層正統思想與下層異端意識為一爐的,足以同外來佛教相抗衡的大型民族宗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49 | 只看該作者

司馬談論黃老道家統治術

道家思想使人的精神專一無散,循之而行,動靜不露形跡,而又能使事物各得其宜。這種思想,因順陰陽節次,採取儒墨要旨,吸取名家、法家的精華,與時遷移,隨物變化,無論在淳化風俗和治理事物上,都能各當其所。要旨簡約,容易操守。事為少而見效大。
  儒家則相反,認為人主乃天下的表率,因此人主應在前倡導,臣民在後隨從附和,如果這樣的話,就會人主勞累而臣下逸豫。在大道上,道家主張去除個人的特長或智巧,一切因任自然之道,如此則可保養精神。因為人過分勞乏,精神便會枯竭,形體也會朽壞。形體和精神都不能各得其所,想健康長壽,千秋萬歲,從來沒有為人所聞知。
  道家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所不為。這種處事準則實行起來比較容易,但要用言辭表述清楚卻比較困難,這種準則以虛靜無為作為根本,順應事物本身,因勢利導。由於它隨外物而變,沒有固定的模式或準則,故能窮究事物的真實面目。不先物而動,不后物而行,物來則應之,故能主宰萬物。不論有無法則,總能因時而變;不論有無限度,總能順應事物,與物一致。
  因此說,「聖人永垂不朽,因為他隨時應變,無所固執。虛無乃大道的常經;因循是君臨萬物的大綱」。群臣皆至,君主則讓其各自負自己的職責,決不越俎代庖,如果臣下的行為與其聲聞名譽相符合,則稱為端正之士;如果臣下的行為,與其聲聞名譽不相符合,則稱為徒有虛名。虛假不實的語言不入於耳,就不會產生姦邪之事。這樣賢才與不肖之人自然如黑白一樣分別開來,這一切都在於君主對人才的任用。於是便能合於大道,混一萬物,光澤恩及天下,重新返於純樸的風俗之中。過分應用精神就會精力枯竭;過分勞擾形體就會使形體弊壞。形體與精神分離了,人就要死亡。死去者不能復生,離去的不能夠返回,因此聖人十分注意保養形神。由此來看,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體是生命的依託,不先安定自己的形體和精神,硬要說「我能夠治理天下」,又怎麼可能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51 | 只看該作者

曹參任相

曹參是漢高祖的同鄉。在秦朝時候,他同漢高祖和蕭何都是秦朝的小吏。後來跟著漢高祖起兵,立了功,當了齊國的丞相。他到任的時候,聽說當地有個蓋公「善治黃老言」。他派人把蓋公請來。「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曹參用「黃老術」治理齊國。他在齊國做了九年丞相,據說「齊國大治」。
  當時中央政府的丞相蕭何死了,曹參被召到中央政府當丞相。他走的時候告訴他的繼任人說:「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后相說:「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蓋治國不在苛察,而在寬容並包。倘若對民眾吹毛求疵,務必找出姦邪之人,則人將恐懼混亂於下,更不用說治理國家了。且說曹參代替蕭何以後,什麼事情都沒有變動,一切都照蕭何的辦法,他自己只是坐在家裡喝酒。漢惠帝看見他不辦事,覺得很奇怪。曹參對惠帝說:「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曹參做了三年丞相,老百姓歌頌他說:「蕭何為法,齊如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這就是曹參的黃老政治,這種政治其實就是實行法家的統治術的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治國要先定出一套規章制度,有了規章制度以後,統治者要守著它,不可輕易改變。在漢朝建立以後,蕭何定了一套規章制度。曹參認為,只要守著它,皇帝和丞相就可以使他們的臣下按著規章制度辦事,讓老百姓都照著規章制度生活,皇帝丞相就可以無為而治。曹參對惠帝說的那一段話,就是這個意思。據說,老百姓所讚頌的也是這個意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53 | 只看該作者

汲黯治理東海

汲黯(死於公元前112年)濮陽人,漢武帝時推行黃老政治的一個人物。司馬遷記載:「黯學黃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責大指而已,不苛小。」當汲黯任東海太守的時候,用這種辦法治理東海。據說,只用了一年多時間,東海就大治了。
  汲黯的這種黃老政治合乎法家的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上無為而下有為」。汲黯責成他的屬吏,叫他們辦事,這就是「下有為」,在叫他們辦事的時候,要給他們一定的自由。汲黯「責大指,不苛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他並不親自辦事,這就是「上無為」。汲黯的身體不好,經常害病。但他能夠責成他的屬吏替他辦事,這是法家的原則。要想達到上無為而下有為的原則,「上」必須「清靜」。所謂清靜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這個「上」必須寡慾,這就是黃老之學所說的「虛一而靜」;必須「虛一而靜」才可以對下屬的成績作正確的判斷,行公正的賞罰。另一方面,這個「上」心中必須寡慾,才可以不亂出主意,不瞎指揮。汲黯批語漢武帝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內多欲」,就是說他不能寡慾,「外施仁義」,就是說他不能無為。照黃老之學看起來,「施仁義」也是有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55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上帝」

中國古代也有自己的「上帝」,他是古人尊奉的至上神,又稱天。據可靠資料記載,秦代祭祀的上帝有四位,即黃帝、炎帝、青帝、白帝。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又加上黑帝,使上帝的數目符合儒經中說的五帝。這五位上帝,原來都是上古時代的著名君主。漢武帝把儒學定為國家的指導思想之後,認為太一神是至上神,五帝僅僅是太一神的輔佐。西漢末年,王莽根據儒經《尚書》,把上帝定名為「皇天上帝太一」,並且認為五帝不是人間的君主,而是五種靈。東漢繼承王莽的祭祀禮儀,稱上帝為「皇天上帝」,去掉了「太一」的名稱。三國時代,由於國家分裂,三個國家的上帝名稱也不一樣,但根據都在儒經。晉代,國家根據儒經《周官》,將上帝定名為「昊天上帝」。
  從東漢末年開始,關於上帝共有幾位,儒者們展開了爭論。著名儒者鄭玄認為,皇天上帝太一加上五帝。鄭玄的意見稱為「六天說」。後來的著名儒者王肅認為,上帝只有一位,五帝只是各自主管一個方面的帝,不能稱為上帝。經過長期爭論,王肅的說法獲得了勝利。
  隨著上帝觀念的變化,五帝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首先是不再承認天上的五帝是人間的五位君主,而把人間的五位君主稱為「五人帝」,不再作為上帝加以祭祀;後來則進一步把天上的五帝說成是主管某一方面的上帝,不得稱為「天」,只有昊天上帝才可以稱為天。
  唐代儒者們修訂禮儀,依據毛氏對《詩經》的解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認為那浩天的元氣就是上帝的形體,而祭天的神壇建為圓形,也被認為是和天的形象有關。稱為上帝,則是因為它是世界的主宰,能夠賞善罰惡。畏懼天命,是儒者遵守的基本思想原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57 | 只看該作者

天子的由來

天子就是上帝之子。由於上帝也稱天,所以稱為天子。
  一般認為,天子的稱號開始於周代。儒經《尚書》中說,上帝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大國商國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義,乃是天的長子或嗣子,即後世所說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國家的王儲。因此,原則上說,許多人都是上帝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資格,只要有德行。儒學把《尚書》作為自己的經,也就對《尚書》的說法堅信不移。中國歷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數眾多,儒經為他們提供了理論根據。
  漢代司馬遷作《史記》,說從堯舜開始,夏代、商代、周代、秦代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實的、血統意義上的上帝之子,因而他們經過世代的積累德行,做了天子,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出身平民,他的父親都沒有名字,就更加找不到他以前的世系。所以司馬遷對於他能夠做天子非常不理解,猜想他大概是天派遣的大聖人,不然的話,不會在幾年的時間裡就取得政權,做了天子。漢代儒者為了找到劉邦的上帝血統,經歷了近200年的努力。最後,儒者賈逵在《左傳》中找到,堯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劉累的,曾經做過夏代的臣子。劉邦,就是劉累的後代。這樣,劉邦就可以通過堯,上溯到黃帝,被認為是具有上帝血統的人。劉邦之後,王莽、曹丕做皇帝,也都要把自己的血統上溯到舜,再上溯到黃帝,以證明自己做天子的合理性。
  然而要證明自己有上帝的血統是個非常困難的事,而且越到後來,就越困難。由於上帝觀念的變化,黃帝等也不再被承認是上帝,而只承認他們是人帝,即使能夠找到黃帝的血統也失去了意義,這時候,出來了感生帝說。
  感生帝說是漢代儒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後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響。感生帝說的要點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氣而降生的。精氣就是靈魂,也就是說,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上帝賦予的靈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從南北朝後期開始,國家正式把感生帝列為祭祀對象,至於五帝中哪一位是當朝皇帝的感生帝,則由儒者根據五行理論加以推算。
  宋代張載又改進了關於天子的學說。他認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們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們父母的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所有的人都是我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們的朋友。這樣,不需要感生帝說,天子也有了合法的地位。幾百年後,明朝在改革祭祀制度的時候,取消了五帝祭祀,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因為關於天子又有了新的說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01 | 只看該作者

焚書坑儒

這是中國歷史上迫害儒者和儒學的重大事件。
  孔子的時候,他的主張就得不到諸侯的採納。孔子以後,孟子、荀子的主張也得不到諸侯的採納。孟子描寫他當時的情形是,天下人的言論,不是贊成揚朱,就是贊成墨子。雖然有不少儒者在以各種形式為當時的政權服務,但是儒學的主張得不到諸侯的支持。秦朝統一中國后,也面臨著一個如何統治的問題,或者說用什麼思想進行統治的問題。這樣的爭論在一個突然的時機爆發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皇宮中大擺宴席,擔任博士(皇帝顧問)的儒生們向皇帝祝酒。這時,一個軍事長官周青臣頌揚道,過去秦國的土地不過千里,由於皇帝的英明,現在只要是日月能夠照到的地方,就都是我們的領土。原來的諸侯國成了郡縣,百姓人人安樂,千秋萬代,再不受戰爭之苦。從古以來,都沒有哪位皇帝有這樣偉大的功德。秦始皇聽了,非常高興。
  這時,一位博士名淳于越的上前反駁道,我聽說商朝和周朝的統治都延續了上千年,是因為他們分封了子弟和功臣,作為中央政權的枝葉和輔佐。現在我們卻實行郡縣,子弟們都和平民差不多。假如有人要篡奪中央政權,如何互相救援。統治一個國家而不效法古人,這樣的統治就不會長久。可是周青臣卻當面阿諛奉承,這是要加重皇帝您的過錯,不是忠臣的行為。
  秦始皇把他們的意見交給臣子們討論。丞相李斯認為,從古以來,歷代的政策都不相同,但都能把國家治好。不是他們要故意相反,而是情況發生了變化。現在皇帝創立了這麼大的功業,愚蠢的儒生們是不能理解的。淳于越講的是古代的情況,怎可作為今天的榜樣!過去諸侯們互相戰爭,都用豐厚的禮物招聘到處奔走、謀求做官的學者。現在天下統一了,百姓們應當人人把農業生產作為主要事業,士人們應當好好學習國家的法令。但這些儒生們卻要學習古代的東西,誹謗今天的政策,迷惑百姓。我認為,戰爭期間各種言論可以自由發表的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這樣會使人根據自己的學說來反對國家的統一號令,他們互相吹捧,到處發表誹謗言論,如果不加禁止,就會削弱皇帝的權威。這種情況,我認為應該嚴厲禁止。因此建議,第一,焚毀民間的《詩經》、《尚書》及學者們的專著,國家收藏的保留;第二,保留醫藥、占卜和種樹之類的書籍;第三,有願意學習法令的,向官吏學習。
  這次焚書執行得相當嚴厲,沉重打擊了儒學在民間的傳播。
  經過這次焚毀,儒學的書籍雖然在民間幾乎絕跡,但國家還保留著。然而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並且焚毀了秦朝的宮殿,這一次,國家的藏書也遭到了重大損失,終使許多儒學書籍失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05 | 只看該作者

九方皋相馬

有一次,秦穆公請伯樂推薦相馬的人才,伯樂極力推薦九方皋,說他的相馬水平不在自己之下。九方皋拜見秦穆公后,就開始奉命尋找千里馬。過了三個月,九方皋向秦穆公報告說:「千里馬已經找到了,在遙遠的沙丘地方。」秦穆公問道:「你找到的是一匹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黃色的母馬。」
  秦穆公派使者去取千里馬,使者報告說,九方皋相中的是一匹墨色的公馬。秦穆公聽了很不高興,馬上把伯樂召來,責備他說:「你推薦的九方皋根本不是相馬的高手,他連馬的顏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麼會找到千里馬呢?」伯樂聽了感慨地說:「真沒想到九方皋相馬達到了這樣專精的程度。他相馬的時候,已經經歷了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的觀察過程,他注意的是千里馬應該具備的那些條件,而沒有浪費自己的精力去注意馬的毛色、公母這樣無關緊要的細節。九方皋真正是相馬的天才,遠遠超過了我。」
  秦穆公聽了伯樂的話,將信將疑,把九方皋相中的馬取回來一試,果然是天下無雙的千里馬。
  世界上的事物豐富多樣,而每一個事件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又依據不同條件,表現出多種形態。人類觀察世界、認識事物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應該做的是分清主次,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抓住本質。就像相馬,所謂千里馬指的是在奔跑的速度、耐力上表現突出的馬,這才是相馬者最應該關心的問題。在相馬行為中,最先引起相馬者注意的往往是馬的毛色、公母這些表面現象,但馬的毛色、公母與它是否是千里馬並沒有多大關係,這裡就有一個取捨的問題。九方皋在相馬過程中,忽視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來,去抓住千里馬的根本特徵。應該說,九方皋的確是相馬的高手,而且是一個善於抓住主要矛盾認識事物的高手。而秦穆公及其使者卻不懂這個道理,他們只注重外在形式,一聽到馬的毛色、公母不對,就責怪九方皋不懂相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06 | 只看該作者

周公和王莽的忠與奸

周公是西周的開國功臣,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病危時,周公曾向天祈禱,請求代替周武王去死。事後,史官將周公所寫的祈禱書裝進了金屬匣子里。周武王去世,即委託周公輔助年幼的周成王總理朝政。周公在輔助周成王執政期間,制禮作樂,開疆拓土,建立了不朽的功業。但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卻對周公的行為產生懷疑,認為周公有篡奪王位的嫌疑,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盲目附和,一時間流言四起,年幼的周成王也對周公產生了懷疑。後來,有一次天降大雨,把王室裝檔案的金屬匣子吹開,露出了以前周公所寫的請求代替周武王去死的祈禱書,周成王這才相信周公是忠臣。
  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的侄子,在當時,他的家世顯赫,叔伯、兄弟、子侄中被封為公、侯的有幾十個,大多依仗權勢,驕奢淫逸。王莽和他的那些親屬大不相同,能夠刻苦自勵,自己及家人生活十分樸素,卻廣泛交接賢良,扶危濟貧。並且,王莽的官做得越大,行事越謹慎,對待自己的家人管教得也更嚴,對待有才有德的賢良之士也越謙恭。王莽這些道德行為為他博取了極大的名聲。由於得到皇帝及士大夫們的讚賞,王莽的官階越來越高,從大司馬、安漢公一直做到「攝皇帝」,即代理皇帝,這應該說是一個臣子所能達到的空前絕後的禮遇了。但王莽還不滿足,最終還是以自己的「新朝」來取代了漢王朝,做了真皇帝。這對於漢家的帝位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可是,當王莽謙恭下士的時候,誰會想到他後來的背逆行為呢?
  由周公、王莽的忠誠與奸詐可以看出,人們在認識事物過程中,特別是認識人類社會複雜的事物現象時,應該全面、長期地加以考察,而不能被一時一地的假象迷惑。中國古代哲學家們對於認識的複雜性、長期性早有深刻體會,《呂氏春秋·季春紀·論人》中就提出了「八觀六驗」、「六戚四隱」等觀察各類人物的方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08 | 只看該作者

紙上談兵

趙括的父親趙奢是趙國的名將,曾經率兵大敗秦軍,立下赫赫戰功,與當時的趙國名臣廉頗、藺相如齊名。趙括是將門之後,從小熟讀兵書戰策,十分自負,認為天下無人能及。他曾經與自己的父親趙奢談論兵事,口若懸河,把趙奢都難倒了。但趙奢認為,趙括並不真正懂得戰爭。趙括的母親問丈夫為什麼這樣說,趙奢回答說:「戰爭,是把人放到死亡之地的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而趙括卻把它看得很輕易,這種離開實際行為的空話危害太大了。趙國可千萬不要因為趙括有些死學問就用他為將,如果真出現那樣的情況,那真是大不幸的事情。」
  公元前262年,秦國趁著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剛即位的機會,出兵攻打趙國。趙國派遣大將廉頗帶兵抗擊秦軍,秦、趙兩國的軍隊在長平對陣了好幾年,秦軍沒有佔到多少便宜。秦國知道廉頗不好對付,就使出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最怕的人是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孝成王聽說后,就委任趙括為大將,取代廉頗率領趙軍抗擊秦軍。藺相如不同意這個委任,他對趙孝成王說:「大王實在不應該聽信虛名而任用趙括。趙括只會死讀他父親傳下來的兵書,雖然有些書本知識,但他沒經歷過帶兵打仗的實踐,不知道應時變化,讓他當大將抗擊秦軍,這可不行。」趙括的母親也不同意任命趙括為大將,她勸諫趙孝成王說:「趙括只知道紙上談兵,沒法跟他的父親比,也遠不如大將廉頗,讓他帶兵打仗一定會給國家帶來災難的。」但趙孝成王迷惑於趙括的學識,聽不進藺相如與趙括母親的忠告。
  趙括上任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部署軍隊,改變了廉頗原來制定的那些符合實際的做法。秦軍大將白起聽說趙括為將,就派出騎兵騷擾趙軍,秦軍假裝失敗逃跑引誘趙軍追趕,趙括不知是計,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被秦軍分割成兩部分,後勤補給也被掐斷,軍心大亂。被困40多天後,趙軍已無糧草,趙括親自帶兵冒險突圍,結果被秦軍射死,趙軍也全軍潰敗,幾十萬投降的趙軍俘虜被秦軍全部活埋。整個戰役,趙國喪失了約45萬精銳軍隊,也因此差點亡國。
  趙括紙上談兵,慘敗於長平,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值得後人反省。在知行關係上,應該說,行比知更根本、更重要,行動的成功比起知識的掌握對人的要求也更高,中國古代哲學家們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應當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以趙括為反面教員,杜絕紙上談兵,在自己的實際工作、生活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把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檢驗、發展自己的知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10 | 只看該作者

燭火中的哲學

在中國的兩漢之際,也即公元紀年剛剛開始的時候,一位跨越前後漢的著名學者桓譚,有一天去拜訪他曾經做過縣令的朋友杜房。
  杜房此時正在研讀《老子》,名氣不小的同鄉桓譚的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因為他正有問題需要討教:「老子用恬淡無為的方法養生,活了幾百歲,現在照他的辦法調養,是否也能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呢?」(《新論》)桓譚見室中有一顆大麻燭,垂下的燭淚差不多有一尺長,遂就此取喻說:「人的精神與形體的關係,就像這火與麻燭的關係一樣,如果能適時予以照應,該麻燭是同時俱盡。人之衰老也是這樣,齒落髮白,肌肉枯乾,人的精神是不可能使它重新潤澤起來的,最終必然是氣絕而死。」
  桓譚返家后,對他以燭火喻形神的觀點繼續進行了思考。夜裡,他酌酒自飲,燃燒的麻燭,忽見其只燃燒了一半便快要熄滅了。原來,是一側燭皮剝落,火接續不上。於是,他轉動了一下燭體,使火順燃了過去。由此他想到,人的生命有了虧損,如果善於調理扶持,也可以平安度過。這實際上也正是人的精神的作用。然而,不同意桓譚觀點的人,從不同方面對此進行了反駁。
  一位叫劉伯師的學者,夜間與他點著燈對坐而談。其時,眼見得燈盞內油干芯枯,火馬上就要熄滅,桓譚以此告知劉伯師說,人之衰老就如同這油將盡之燈一樣,劉伯師雖然認可其比喻,但卻說:「燈燭燃盡可以添油換燭,人之衰老,是否也可以通過補充替換的辦法而獲得新生呢?」(《新論》)桓譚當然給予了否定。他強調:給燈添油或換燭不是靠燈燭自身、而是由人去完成的。而人依靠自己的形體而生,他的衰老出於自然,他怎麼可能給自己換形體呢?人的形神是相互依賴的,善於安神養生,能夠使人長壽,但到了最終乾枯的時候,也只能走向死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11 | 只看該作者

張騫西域尋寶

公元前138年,西漢武帝時,張騫應朝廷招募率人出使西域,中途為匈奴人扣留,一扣十年,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逃出。到公元前119年,張騫帶了大量的牛羊、金帛等財物再度出使西域。作為漢帝國使臣的他不辱使命,與西域諸國結盟交好,在歷史上成為開放外交的典範。
  張騫青史留名與漢武帝和當時的國家政策不無關係。出使西域結盟交好,本來是為了聯合大月氏等西域國以夾擊匈奴的需要,張騫對此是心領神會的,但這在客觀上卻促進了漢帝國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西域自然環境不同於中原。西域的寶石、玉器之類質地上乘,和田美玉名聞遐邇、苜蓿、核桃、葡萄、胡蘿蔔等則更是中原內地所沒有的。西域自古多以畜牧為業,那裡的馬匹膘肥體壯,亦為中原所罕有。
  張騫是有心計之人,一路上精選了許多寶石珠玉、奇木,外加精選的坐騎,千里迢迢,不辭辛苦,帶回長安。武帝見物甚是喜歡。張騫所帶回來的奇木及糧食的種子,在中原及全國許多地方得到栽種,良馬也得到繁殖。特別是這些良種逐漸與中原原有農作物、牲畜相雜交,很好地適應了中原等地的氣候、水土條件,培育出了許多新良種。張騫帶回的珠寶玉器,傳來了西域的工藝思想,影響了中原地方的美術、音樂,西域的樂器也傳到中原。另一方面,中原的絲綢、冶鐵技術也傳到西域,絲綢之路逐步開通。兩千多年來,這些西域文化交融於中原文化,澆灌出欣欣向榮的中華文化。
  王夫之在總結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必然性時,特將張騫出使西域一事作為例證。他說,張騫為了迎合武帝的嗜好,從西域搞了許多珍奇寶馬之類。西域的文化由此傳入中原,促進了文化交流,推進了中原文化的發展進程。然而對張騫來說,這些文化的意義和影響,是他當初尋寶所始料未及的。
  王夫之的歷史理論是深刻的,他講到人們的社會生產和慾望要求,講到社會組織結構演變,也講到農民起義對社會歷史變革的推動作用。可貴的是他還能從文化開放、融合會通的問題歸納歷史發展的趨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13 | 只看該作者

誰來做皇帝?

讖緯之學是漢代儒學的內容之一。讖是預言,緯是對經而言,是對經書的註釋。由於這些註釋後來也變成了一種預言,所以讖和緯也就難以分開,統稱讖緯。
  漢代儒學,核心理論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天人感應說把異常的自然現象說成是上帝對人行為的反應,於是判定是對誰的行為的反應,判定這種反應是批評還是表揚,這成為漢代儒者最重要的事業之一。由於各人的見解不同,甚至受現實政治和利益的干擾,對上帝意志的解釋也就往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盼望有一種明確的或比較明確的解釋,以解決他們面臨的重大問題。西漢末年,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都達到了空前嚴重的程度。要解決這些危機,需要一位聖人出來,挽救時局,帶領人民實現天下太平。人們也迫切希望,上帝能指派這樣一個人來。於是儒者們或直接預言,或者借註釋儒經假託神靈說出預言。這些預言經過整理,形成書,就是讖緯書。
  讖緯的核心,是指出該由誰來做皇帝。當時一個叫王莽的,掌握著權力,又用自己的行為取得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擁護,於是就有人造了讖言說,上帝讓王莽做皇帝。藉助讖言,王莽果然做了皇帝。但是王莽由於政治失誤,不僅未能挽救危機,反而加重了混亂。在戰爭中,一個叫劉秀的取得了最後勝利,於是就有人根據讖緯書,說上面的許多預言,都是說該由劉秀做皇帝。東漢以後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們一般都要根據讖緯,證明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同時,也有人利用讖緯,說自己該做皇帝,給執政者造成麻煩。於是執政者開始禁止讖緯書,隋代、唐代,對讖緯的禁止更加嚴厲。唐代以後,讖緯書基本上被禁絕了,今天只能從各種古代書籍中看到隻言片語。
  漢代最重要的讖書是《河圖》九部、《洛書》六部,內容據說是從上古黃帝開始,歷代英明的君主所接受的上帝任命的預言。它們的緯書有30部,內容據說是歷代聖人對上帝預言的解說。其他儒經,每部經都有自己的緯書,經過整理,由國家認定的有36部,合計有81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14 | 只看該作者

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時期一次重要的儒學會議。
  依據儒學的基本原則,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主持制訂禮儀制度,主持校訂經書的文字,裁決儒學中各種爭論的是非。因為天子是天所任命的君主,他的話代表著天意。
  獨尊儒術之後,對儒經的解釋發生了不同意見。早在西漢時代,漢宣帝(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在位)就曾經召集當時的著名儒者,在石渠閣開會,討論儒學中的種種問題,並由漢宣帝裁決爭論中的是非。由於漢宣帝喜歡《春秋穀梁傳》,所以在論爭中,《春秋穀梁傳》取得了勝利,並且由國家設立專門研究、傳授《春秋穀梁傳》的學官。
  又過了100多年,儒學又產生了許多分歧。於是東漢章帝在白虎觀召集有關官員和著名儒者,討論有關儒學的名詞、概念的闡釋和定義,討論儒學的各種規定和制度,以及歷史和現實中提出的種種問題。儒者們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但最後裁定的權力是皇帝。這次會議討論的結果被記錄下來,稱為《白虎通義》,意思是,在白虎觀決定的、對儒學普遍適用的解釋。
  《白虎通義》記下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叫「天子」。《白虎通義》道:皇帝把天作為父親,把地作為母親,所以稱為天子。又問:歷代的帝王,德行有好有壞,為什麼都稱為天子?回答是:因為他們都是天所任命的。問爵位有五等,為什麼?回答是:效法五行。問也有爵位只有三等的,又是為什麼?回答是:效法三光,即日月星。這顯然是董仲舒的官制效法天意的思想。問:婦女為什麼沒有爵位?回答是:因為婦女是陰類,不和外人打交道,所以她們有「三從」的義務,即出嫁前服從父親,出嫁后服從丈夫,丈夫死後服從兒子。
  討論完人間的官制,開始討論神靈和祭祀。比如問:什麼是五祀?回答是祭祀門、戶(窗)、井、灶和中霤(屋檐或堂屋)。問:什麼人可以祭祀?答:只有大夫以上級別的人才可以祭祀。又如神稷,問:王者為什麼有社稷?答:為天下求福報功。如此等等。
  祭祀是禮制的主要部分,討論祭祀,也就是討論禮制問題。比如問:天子為什麼一定要在廟裡派遣大將?答:表示聽祖宗的話。
  董仲舒提出的災異問題、陰陽五行問題、人的本性問題、自然物的性質以及婚喪的禮儀,白虎觀會議都進行了討論。這次會議的記錄,是漢代儒學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以後儒學的綱領性文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16 | 只看該作者

早熟的思想家——賈誼

賈誼出生於西漢初年,即漢高祖劉邦七年(公元前200年),死於漢文帝劉恆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他是河南洛陽人,曾經兩次做過太傅。他從小好學不倦,並得到名師張蒼的指點。張蒼是荀況的學生,又是秦朝的博士,最精通《左氏春秋》。賈誼以張蒼為師自然獲益匪淺,他年紀輕輕,就能熟悉歷史、評論歷史,寫出了《過秦論》,留傳千古。
  剛剛18歲的時候,賈誼在河南郡中就頗有名氣,因為他能背誦詩書,又能寫文章,被視為天才。河南郡守吳公發現了他,愛其才,「召置門下」,十分器重。吳公非等閑之輩,多有政績,善於安撫百姓,「治平為天下第一」,漢文帝即位以後便把他從河南調到朝廷,升任延尉(司法長官)。接著,吳公向漢文帝推薦了青年才子賈誼,文帝召賈誼為博士。這可不尋常,「賈生矯矯,弱冠登朝」。同朝的博士比較多,而賈誼最為年少(時年22歲)。可是,「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別人表達不出來的意思他能表達,別人講不出來的話他可以講出來。面對這位早熟的思想家,「諸生於是以為能」。不到一年時間,漢文帝提升他為太中大夫(高級的顧問官)。
  賈誼任新職后,積極向文帝上書,建議發展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定製度,興禮樂,使國家長治久安。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並打算要他「任公卿之位」。可是,周勃、灌嬰這一幫老臣看不起年輕的賈誼,在文帝耳邊進讒言,說他「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聽信讒言,疏遠了賈誼,把賈誼調出朝廷,去做長沙王吳差的太傅。賈誼受了委屈,怏怏離開朝廷。在赴任途經湘水的時候,他想起了正道直行而遭到讒言的偉大詩人和政治家屈原,並引為同調,寫了情詞憂傷的《吊屈原賦》。到長沙后,他不以個人遭遇為懷,仍以天下為憂,繼續上書文帝,要求多方面的經濟改革。
  四年過去了,漢文帝思念遠在長沙年僅28歲的賈誼,於是把這位被逐出朝廷的「逐臣」又請了回來,並在未央宮祭神的「宣室」召見了賈誼。文帝對有關鬼神的許多事情弄不明白,一一向賈誼請教,賈誼都能回答。談話到半夜,十分投機,文帝高興得把座位移向賈誼。文帝嘆服賈誼的學識,自愧不如,事後對人說道:「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可惜,文帝對賈誼知而不用,這次賈誼回朝廷並未封官,只是改遷為梁懷王劉揖(文帝寵愛的小兒子)的太傅。賈誼滿腹經綸,才為世出而不為世用,這是他一生的悲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19 | 只看該作者

龍蛇之嘆

揚雄是西漢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他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的學說,其哲學著作有《太玄》、《法言》。
  揚雄年輕時有抱負,而且非常好學,博覽群書。他讀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他為人儉樸舒緩。由於他有點口吃,不大善於言談,他喜歡深思。清閑之時,常愛作些辭賦。
  當時,四川的司馬相如善長辭賦,寫來博大又華麗,溫和而典雅。揚雄非常仰慕他,每次作賦,總愛有意識地摹仿他的作品。後來,揚雄又讀了屈原的作品,覺得屈原的文章比司馬相如的還要精美。可是他卻想不通,為什麼像屈原這樣才華橫溢的人,卻不為世道所容,被迫寫下《離騷》而投江自盡。每當讀到屈原的作品,他心裡都感到悲愴,常常為之黯然淚下。他開始感到:君子適時,就能施展自己的才華;不得時,即使是龍,也只能像蛇一樣。在政治腐敗的時代懷才不遇,這是命運不好呀,何必要委身於江湖呢?於是他開始著述,常常選取《離騷》的文句,反其意而用之。
  到晚年,揚雄認為辭賦是「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便轉而研究哲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4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3:20 | 只看該作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秦始皇統一中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使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但由於他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所以沒有制定出一套集道德規範、法律章程和學術研究於一體的哲學體系。
  漢武帝時,時代需要一整套的上層建築,也需要有一套廣泛的哲學體系。於是漢武帝便招賢良文學之士,親自策問治理國家的綱領性的東西。
  在第一次命令舉「賢良」的時候,丞相衛綰奏:「所推選的賢良,其中有以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的學說為業的,他們只能擾亂國政,請將這些人罷免。」漢武帝表示同意。
  董仲舒在第三次對策中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說:「《春秋》講大一統,這是千古以來天經地義的事。現在做老師的各執不同的學說,普通人各有各自的見解和言論。百家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參差抵牾。因此使統治者無法完整地統一起來。而且如果老是變更法令制度,臣下、人民將不知所守。因此,我認為,凡是不在禮樂射御書數之內,不屬於孔子的學說的言論,都杜絕其興起的根源,不要讓他們與儒家爭道。這樣,邪談怪論便會滅息,然後天下便有一致的條例準則和明晰的法令,人們便知所從了。」
  董仲舒明確地主張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所謂一統,就是一切統一於天子朝廷的專制統治。要達此目的,首先必須統一人們的思想,而統一思想的具體辦法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建議受到武帝的採納,從此以後,在學術和仕進上,儒家被定為一尊,統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獨尊儒術在最初起到了統一思想、統一輿論、穩定國家的作用,但後來卻成為封建專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禁錮了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特別是個性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2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