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NYLASH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哲學知道點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1:49 | 只看該作者

法、術、勢

早在韓非以前,已經有許多社會改革家提出改革奴隸制度,實行封建制度,統一全國的要求。他們也提出了一些辦法。有些人認為要取消世襲舊貴族,改為封建制,國君要有三件法寶——法、術、勢。韓非繼承了這種說法,並且有了發展。
  法是由國君頒布的法令條文,要求全國人人知道,共同遵守。這些公開的條文,定出什麼事應當做,做了有賞;什麼事不應當做,做了要受罰。這樣,全國人民有了共同的標準,事情就好辦,國君只要用賞罰,就可以支配全國人民了。這是古代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一般的辦法。當然,這種法,不是約束國君的。法是按照國君的意志,為鎮壓人民的反抗而制定的。有了法,比如說,國君制定了作戰中殺死敵人的有賞、敗了逃回的受罰,那麼國君只要用這件法寶,就能驅使人民為他拚命打仗了。
  什麼是術?術是國君為了支配他的大臣,運用種種手段,使大臣猜不透他的意圖,就不敢搗鬼。術是只有國君自己知道,不能公開暴露的。比如,國君不暴露他的喜怒、好惡,大臣猜不透他心裡在想什麼,就只好陪著小心,謹謹慎慎地聽國君的差遣。因為統治階級為了爭奪利益,經常鉤心鬥角,他們中間矛盾很多。國君防備大臣篡奪他的地位,大臣也要設法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是甘心情願地為國君做事。所以韓非從國君的利益出發,叫國君對大臣隨時警惕,必須用術。
  勢是權位、勢力。韓非認為推行法令,使用權術,沒有勢力是不行的。他曾說,孔子被認為聖人,可是孔子一輩子只有七十個學生追隨他。和孔子同時,統治魯國的魯哀公不過是個平常的國君,可是他掌握著魯國的政權,有權有勢,所以連孔子那樣的聖人也只好聽從他的支配。他還說,即使堯、舜那樣的國君,如果失去國君的地位,沒有國君的權勢,天下人誰肯聽他的?恐怕連三個人也管不了,更不必說管理天下了。
  因此,韓非認為法、術、勢三者是一個封建專制的國君必不可少的三件法寶。這三件法寶,運用起來要有機地結合。有法無術,難免大臣搗亂;有術無法,全國人不知道應走的方向,國家力量不能集中,不能使國家富強;有法、有術沒有勢,法和術都無法實現,無力推行。他這三件法寶,體現了當時統治者和被統治的人民之間,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深刻矛盾,更體現了專制集權的傾向。但是,這個時代正是從分散的、割據的國家走向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前夜,韓非這種主張還是符合當時的歷史要求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04 | 只看該作者

檢驗真理的標準

韓非說,比如判斷刀劍的利鈍,只看刀劍所用金屬原料的顏色,即使善鑄劍的專家也難於肯定它是不是合乎標準。試用鑄成的刀劍宰殺動物,那就隨便什麼人都能分辨出刀劍的鋒口快不快。再比如挑選好馬,只看馬的年齡、形狀,即使善相馬的內行人,也未必能夠完全判定馬的好壞。只要將馬駕上車跑一趟,那就隨便什麼人都能分別出馬的好壞了。再比如,大家都睡覺時,無法分辨誰是盲人;都在靜默不說話時,無法分別誰是啞巴。只要喊醒睡覺的,叫他們看各種顏色,提出問題使啞巴回答,那麼瞎子、啞巴就無法掩飾他們的缺陷了。韓非由此得出結論說,判斷一個人的言論和行動是否正確,不能光憑他本人自己說了就算,應該通過他言行的效果來作考驗。
  什麼是正確和錯誤的標準呢?韓非認為適合新制度、合乎改革要求的是正確的;相反的就不正確。當時孔子一派的儒者認為他們的學說符合古代聖人堯舜的精神,因而他們的學說是正確的。墨子一派也認為他們的學說符合古代聖人堯舜的精神,因而他們的學說是正確的。韓非說,他們兩派學者都自以為自己說的是真正得到堯舜的精神,可是堯舜早已死了一千多年,人死了不能復活,誰能判斷他們的真假呢?因此,他說,盲目相信古人,不動腦筋,這就是傻子;不管是非真假,一味亂說,這就是騙子。這兩派的爭論,因為無法參驗,他們不是傻子,就是騙子。
  韓非在這裡反對的是復古主義者提出早已死去的「聖人」作幌子,乘機宣揚他們回到堯舜時代的倒退的歷史觀。韓非認為,當前主要的任務是研究如何改革舊制度,建立新制度,其餘的復古主義的言論都是有害的。他用「參驗」的方法,去反駁那些開口堯舜、閉口堯舜的復古主義者反對改革的理由。他這種反駁是很有力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05 | 只看該作者

韓非的「人口論」

韓非在論證為什麼要進行社會政治制度的改革時,曾說過,一個人有五個兒子不算多,是平常的事。五個兒子又可以每人各生五個兒子。這樣,祖父還不曾死,就有了二十五個孫子。可是,人口增加得這樣快,物質財富卻沒有增加。和古代比較,古代人口少,生活資料容易取得。男人不必耕田,草木野果足夠充饑;婦女不必紡織,禽獸的皮毛足供穿著。古時的人民沒有爭奪,沒有戰爭;沒有刑法,害人作亂的人也很少。這主要在於古人生活比後來人過得寬裕。現在,人口多,財富少,所以經常引起爭奪,發生戰爭。如果不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就無法安定社會秩序。
  韓非認為古代人謀生容易,認為有足夠的禽獸皮毛可以穿,有足夠的野生果實可以吃,這是不符合歷史情況的。古人的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靠體力和野獸搏鬥,打野獸並不是那麼容易,倒是比後來困難得多。韓非的那種揣測是沒有事實根據的。人,首先是生產者,其次才是消費者,我們不能認為人口多了,對物質財富只有消耗的作用,不能增加生產。物質財富是隨著社會發展而增加的,生產力發展了,生活水平一般是要提高的。當古代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口急劇增加,的確會給人民生活帶來困難。即使在近代,像第三世界的許多國家那樣,生產發展的速度落後於人口增長速度,也會給社會造成嚴重貧困。韓非的「人口論」可謂獨具卓識。但是韓非把人口增殖說成是造成貧困的惟一原因,是有問題的。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韓非的人口論,目的在於論證社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於說明古代和後來的歷史情況不同;情況變了,自然制度也要隨著變。這種觀點是十分可貴的,因為它有發展的觀點。還有,他論證社會的發展,不是從宗教迷信的觀點出發。他不承認社會歷史的變革是由於上帝意志的安排,卻力圖擺脫宗教迷信的影響,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方面說明引起社會變化的原因。這種見解也是十分可貴的。
  同時,韓非是注意到「人口危機論」的第一人。還是在《五蠹》篇中,韓非認為父生子、子生孫、孫生重孫,會導致人口爆炸,危急人類資源。作為一個注重實際的哲人,他算的那筆人口賬,也許算不上科學(未考慮死亡率等因素),但在那樣的一個把人口多寡視為自己國力象徵之一的戰國年代,能夠跳出政治圈外,站在人類生存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不能不佩服韓非在歷史進化論上的獨到之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07 | 只看該作者

僕人的困境

即使在同一種角色和德行內,有時也會產生衝突。
  《韓非子》中講了一個很有寓意的故事。有這樣一個僕人,他忠心耿耿地服侍著一位將軍。他的將軍希望得到什麼,他都會盡他的能力來幫助主人達到目的。將軍正在指揮一場生死攸關的戰爭。可這位將軍也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在夜晚來臨的時候,即使是指揮如此重要的一場戰爭,他也還要一醉方休。軍營里對飲酒是有嚴格規定的,所以要想找到酒可不容易。這位僕人出於對主人的忠心,他還是想方設法弄到了酒,結果將軍喝得酩酊大醉,半夜中敵方大隊人馬偷襲軍營,醉得像一灘爛泥的將軍怎麼也無法鎮定,最終死於亂軍之中。這個故事說明,僕人對將軍的忠有兩種:滿足將軍的嗜好是小忠,而幫助將軍完成他的任務卻是大忠;僕人只是一味盡忠,但卻不區分大忠與小忠,結果以小忠害了大忠。
  類似的故事又發生在另一個僕人身上。一個女僕侍奉著主父和主母。主母是個紅杏出牆的風流女子,並謀划著用毒酒殺害她的丈夫。女僕發覺了這個陰謀,當主母讓他端著毒酒給回家的主父時,女僕心裡產生了激烈的鬥爭:如果把毒酒給了主父,那是對主父的不忠;如果揭穿主母的陰謀,主母的命運可想而知,也是對主母的不忠。到底該怎麼辦呢?女僕選擇了一個在她看來兩全其美的辦法:她假裝不小心摔倒,主母的陰謀隨著打碎的酒碗而破產,她力圖使這一切都像沒發生過一樣,從主父與主母的生活中悄悄地滑去。主母像往常一樣用鞭子責罰著女僕,女僕身上雖然遭受著痛苦,但是心中卻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由衷感到自豪。故事的記載到這裡就結束了,然而故事本身也許還會另有下文。女僕的智慧化解了角色和名分的衝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09 | 只看該作者

伴君如伴「龍」

從前鄭武公想侵略胡國,把自己的女兒先嫁給胡國國君當妻子。他召集群臣問道:「我想用兵打仗,你們說說,哪個國家可以侵略?」大臣關其思回答:「胡國可以侵略」。鄭武公大怒:「胡國是我們的兄弟鄰國,你說去侵略它,是何居心?」於是,鄭武公殺了關其思。胡國國君聽說了這件事,以為鄭國真是自己的友邦,不加防備。
  後來,鄭武公採取突然襲擊的方法,一舉吞滅了胡國。關其思只知鄭武公要侵略胡國,而不知鄭武公在侵略之前還要施放政治煙幕彈,他的進言是貿然的,自以為對準了鄭武公的心思,殊不知,鄭武公正等待他當煙幕彈的材料——政治犧牲品。鄭武公的這一層心思,關其思何曾知道!
  韓非就是用這樣的事實來揭露國君的內心世界。他的揭露遠不止此,還揭露了國君反覆無常,愛憎不定,給臣民帶來災禍。
  有個長得漂亮的小夥子叫彌子瑕,得寵於衛國國君。彌子瑕的母親突然生了病,身在宮中的彌子瑕得知消息后,急著想回家,竟假借國君的名義盜用了國君的馬車。事後,國君知道了,按說應當治罪,但國君一點不生氣,說道:「彌子瑕是個大孝子,為探望病中的母親竟忘記了自己是在做犯法的事情。」
  又有一次,彌子瑕陪同國君去果園品嘗鮮桃,他採到一個特別甜的鮮桃。當他吃了一半的時候,忽然想起這個美味鮮桃應該獻給國君去享受。於是,他把吃剩下的半個鮮桃給了國君。這是不禮貌的,有損國君的尊嚴,可是,國君說道:「彌子瑕真疼愛我呀,有了好桃子也不願獨食。」彌子瑕的好景不長,後來當他色衰愛弛的時候,失寵了,國君突然拿他問罪,怒斥道:「你曾盜用過我的馬車,還把你吃剩下的桃子給我吃!」彌子瑕對國君的感情沒有變,國君對彌子瑕的感情卻變化了。在韓非的筆下,國君的面目是如何地可憎。
  韓非子用許多事實說明國君的心思難察,向國君進言獻策的遊說之士必須多加小心,要不然,你講的話和獻的策就不合國君的心意,反給自己帶來危險,甚至是殺身之禍。
  鑒於此種情況,韓非得出結論說:要說服國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是難在你沒有道理可講,而是難在不易察知國君的心思。
  在《說難》篇的結尾,韓非把國君的性格比作龍的性格。平時,龍的性情是溫順的,你可以騎在它的背上,也可以逗著它玩樂。但是,你千萬不可觸動它喉下的逆鱗,如果觸動了,龍就大怒不止,一口把你吃掉。國君的喉下也生長著逆鱗,同樣觸動不得,否則你會被吃掉。國君自己的不可告人的隱私和怕人揭露的劣跡。這些就是國君喉下的逆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12 | 只看該作者

萬世之利與變通之法

在春秋時期,北方的大國晉國和南方的大國楚國發生了一次戰爭。戰爭前,晉國的兵少,楚國的兵多。晉文公就召見他的大臣咎犯,問他這一仗該怎麼打。咎犯說,人家兵多,我們兵少,要想打勝仗,只有欺騙敵人,迷惑他們,不能讓敵人知道我們的虛實。
  晉文公又召見他的另一位大臣雍季,問他:「楚國兵多,我們兵少,這一仗怎麼打?」雍季說:「我們不能騙人。我們立國要以忠信為本,做事哪能不講忠信?」
  結果晉文公用了咎犯所說欺騙敵人的辦法打敗了楚國。回來論功行賞,首先受賞的是雍季,其次才是咎犯。別人問晉文公這樣行賞是否公平。晉文公說,咎犯的方針是臨時性的變通辦法,雍季的方針是一個國家的萬世之利。
  韓非就此事發表評論說,晉文公不懂得萬世之利和臨時性變通辦法之間相互為用的關係,把兩者對立起來,是不對的。
  韓非又通過人們洗頭髮的事例來說明局部和全體的關係。古人男女都留著長頭髮,需要常常梳洗。他說,人們每一次洗頭髮,總不免落掉一些頭髮。但是為了保持全部頭髮的清潔,使頭髮不受損害,儘管每次洗頭髮要落掉一些,卻還是要常常洗頭髮。這才是正確對待局部和全體的態度。對一件事,一定要求它完全有利沒有一點點害處才去做,那就沒有可做了,因為這樣的事是沒有的。只要基本上有利,利多害少,這種事就應當做。他由此推論,改革舊制度、建立新制度,也不能設想新制度盡美盡善,一點缺點也沒有。只要新制度比舊制度好處多,就應當進行改革。韓非這種對待局部和全體的看法,在今天看來,還是很值得參考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14 | 只看該作者

白馬非馬

公孫龍可以算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哲學家。他的一些哲學命題向人們在認識方面的常識挑戰,經他那麼一挑戰,本來習焉而不察的一些問題引起眾人的注視。比如說,「白色的馬是馬」,這個判斷為人們的常識所知,無須乎懷疑。然而,公孫龍懷疑了,提出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哲學命題——「白馬非馬」。
  公孫龍說:「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青工也,故曰白馬非馬。」意思是說,「白」是指馬的顏色,「馬」是指馬的形體。「白」是用來稱呼馬的顏色的,不能稱呼馬的形體,因此,「白」與「馬」兩個概念合在一起所包含的意思就不是「馬」了(即不是抽象的「馬」的概念)。
  公孫龍說,如果你到馬廄里去取馬,黑馬與黃馬都是你取的對象;如果你只取白馬,那麼,黃馬與黑馬就不是你取的對象。取馬的時候,黃馬和黑馬都來了,它們可以看成一樣,姑且說作有馬,而不可以說作白馬。可見,白馬不是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公孫龍高於一般人的認識能力,他不滿足「白馬是馬」的這樣常識,它從這種常識的判斷里看出了一種矛盾的東西,既概念與判斷的矛盾。在公孫龍看來,「白馬」的概念是非常具體的,「馬」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然而,常識的判斷卻是非常矛盾的:「白馬是馬」。這等於說,具體的白馬是抽象的馬;因此,他要向常識挑戰了,大呼一聲:「白馬非馬!」如果把他的這個哲學命題詮釋一番,則應讀作:具體的馬不是抽象的馬!具體的事物不是抽象的事物!
  由此可以看出,「白馬非馬」這個哲學命題的提出,標誌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已經注意到了具體與抽象、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個性與共性的關係問題。公孫龍首次提出這樣的問題,為哲學增添了新的範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15 | 只看該作者

既堅硬又潔白的石頭不存在

公孫龍有一篇談論石頭屬性的哲學論文《堅白論》。一塊堅硬而潔白的石頭,它是由石性、堅質、白色三個要素組成的,應該說「堅白石三」。公孫龍不承認這一點,說「堅」與「白」是互相分離的,任何時候,這塊石頭只有兩個要素,或者「石」與「堅」存在,或者「石」與「白」同在,不可能「石」與「堅」和「白」同時存在。所以,他否定「堅白石三」的說法,代之以「堅白石二」。
  「堅白石二」這個怪問題如同「白馬非馬」那個哲學命題一樣,十分惹人注目。
  為什麼一塊石頭的兩個屬性——「堅硬」的「白色」是互相分離的呢?為什麼不能同在呢?
  他說,當你用眼睛看石頭的時候,看見了它的顏色,「白色」這一屬性表現出來了,但你看不出它的堅硬的屬性,即所謂:「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白。」
  他說,當你用手摸石頭的時候,摸到了即感覺到了石頭的堅硬這種屬性,可是你怎麼也感覺不出石頭的顏色,即感覺不出石頭的白色這種屬性。
  他說,你用眼看的時候,石頭的「堅硬」屬性自然藏起來了;你用手摸的時候,石頭的「白色」屬性自然也藏起來了。
  看與摸的結果不同,石頭的屬性各自藏匿,這樣一來,堅硬與白色兩種屬性就分離開了,從而證明他自己的命題(「堅白石二」)的正確性。
  事實上,石頭的三個要素是客觀存在的,「堅硬」與「白色」兩個屬性並不各自分離藏匿。在這裡,公孫龍的認識方法帶有主觀性,過分強調感知的作用,似乎他的眼睛感覺不出石頭的「堅硬」,而堅硬屬性的本身就不存在了,他的手感覺不出石頭的「白色」而白色屬性的本身就不存在了。
  「一塊石頭既堅硬又潔白」,這是一個正確的複合判斷,採用了「既……又……」的表達方式,反映了石頭與兩種屬性之間的關係。人們的常識也知道,一個事物可以同時有幾種屬性,這些屬性並存於事物之中。公孫龍認為,一個事物只有一種屬性,不承認幾種屬性同時並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16 | 只看該作者

「謬論」也可出名?

公孫龍是趙國平原君的賓客,孔穿是孔子的後代。有一回,公孫龍和孔穿在平原君家中相會。
  孔穿對公孫龍說:「我住在魯國,在下側耳聽到先生的聲譽,仰慕先生的才智,欽佩先生的德行,早想前來受教,今天才得見面。但是我有一點不敢贊同於先生的,就是你那『白馬非馬』的學說。請你放棄這個說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
  公孫龍答道:「先生的話錯了。我之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非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以教的了。而且,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後才拜我為師,先來教我而後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孔穿聽了公孫龍的話,面有愧色,坐立不安。停了一會,公孫龍又繼續說:「況且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所贊同的。我聽說,當年楚王曾經張開繁弱弓,裝上亡歸箭,在雲夢的場圃打獵,把弓弄丟了。隨從的人請求去尋找,楚王卻說:『不用了。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拾了去,又何必尋找呢?』仲導聽到了說:『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說楚國呢?』照這樣說,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何必要說楚國呢?』人們肯定仲尼那個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說法,卻否定我把白馬和馬區別開來的說法,這是錯誤的。先生遵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仲尼所贊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習,又叫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這樣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你的老師呵!」孔穿被公孫龍反駁得無言可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18 | 只看該作者

兵家鼻祖——姜子牙

姜子牙就是呂尚,東海海濱人。他的祖先曾經輔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於呂,所以以呂為氏,而他的姓則是姜。中國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產物,所以「姓」即「女生」,後來在一個姓中又以男性為主有了氏,到春秋戰國以後,氏越來越多,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就是現在所說的姓氏。
  呂尚因為在周初做過太師,尊稱「師尚父」,因而得名「呂尚」。因為《封神演義》的影響,我們還是喜歡稱他為姜子牙。
  呂尚曾經非常窮困,年紀很大了,還常到渭水之濱垂釣。一天。文王將出外狩獵,占卜得到:「捕獲的不是龍、不是虎,也不是羆,而是獨霸天下的輔臣。」於是,文王西出狩獵,果然遇呂尚於小溪之上。倆人談論之後,文王大喜,說:「我的祖先曾經預言說:『將來會有聖人到達周邦,幫助周國振興。』難道說的就是您嗎?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於是稱呂尚為「太公望」,立為周之國師。
  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獄里。於是呂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
  文王歸國,便與呂尚暗地裡謀划如何傾覆商朝政權。為此,呂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和新奇妙計,由於這個原因,後人言及兵家權謀都首推呂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稱鼻祖。
  文王去世,武王即位。過了九年,開始發揚光大文王的事業。為了探察諸侯是否會集而東討商國,在軍隊出行時,國師呂尚左手拿著黃鉞,右手拿著白旄宣誓說:「各方諸侯,帶領你們的軍隊和你們的舟船,齊來彙集,逾期不到,將興師屠戮。」他率軍隊到達孟津時,來會集的諸侯竟然有八百之多,可見當時周國的威望之高。當時的諸侯國都很小,商朝國土中竟達1800多個。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在兼并混戰中形成的較大的諸侯國。
  又過了兩年,商紂王殺了比干,囚禁了萁子。武王要伐紂王,但占卜結果卻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風雨。眾大臣都很恐懼,只有呂尚堅持出兵,他說那些占卜用的龜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麼吉凶。武王最終聽從了呂尚的意見,在牧野向軍隊訓話,之後開始攻打商紂王。在這場戰爭中,呂尚的戰略戰術和指揮都很得法。
  在戰略指導上呂尚善於把握戰機,他選擇商軍主力遠征東夷,紂王在國都朝歌孤立無援、眾叛親離的有利時機領兵出戰。周軍甲兵四萬五千人,加上其他諸侯國軍隊,在朝歌南面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萁縣西南)和商軍展開激戰。戰略時機的正確選擇是周軍最後取勝的重要前提。
  在戰術運用方面,呂尚攻心為上,他親自率領百名精銳衝擊商軍陣腳。因為打前陣的是奴隸,呂尚初戰告捷之後,武王便率主力跟進圍殲,加上商軍中奴隸兵的倒戈,周軍很快大獲全勝,商朝被滅。
  周朝建國之後,將呂尚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呂尚東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於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於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像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太公聽了,夜裡穿起衣服馬上前行,天亮時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的人來與他爭奪營丘。
  呂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后,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於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周王下令給呂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從此,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
  太公呂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但葬地不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23 | 只看該作者

兵聖——孫武

孫武也就是孫子,生於約公元前535年,字長卿,後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曾祖、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受家庭的影響,孫武從小就喜歡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但齊國的紛爭和內亂使孫武18歲時便離開齊國,到了吳國。
  到吳國之初孫武先在吳都(今江蘇蘇州)郊外隱居著書,等待時機。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即位后遍求人才,想成就霸業。大臣伍子胥便將孫武推薦給了吳王,孫武將寫成的兵法13篇獻給吳王。吳王看后讚嘆不已,他要孫武實際演練一下看看效果。為了考驗孫武的才幹,吳王沒有給孫武士兵,而是交給他180名宮女讓他操練。
  孫武毫不在意,他將宮女分為兩隊,讓吳王最寵愛的兩位美姬做隊長,帶領宮女聽令操練。孫武向宮女們講完操練口令之後,便命人擂鼓操練。但宮女們根本不聽他的口令,只覺得好玩兒,大笑不止,隊形也變得大亂。孫武立刻下令將兩名美姬隊長斬首,以肅軍紀。吳王嚇得趕忙派人傳令給孫武:「寡人巳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姬,寡人吃飯都不香了,請赦免了她們吧。」
  孫武卻以「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斬殺了吳王的兩名美姬,然後又任命兩人做隊長,繼續操練。這次很快將宮女們訓練得進退有序,陣形嚴整。吳王雖然失去了兩名愛姬,但最後還是拜孫武為將軍,因為他知道孫武是幫助自己成就霸業的難得的將才。
  孫武之所以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譽,最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於他指揮的具體戰役。而在於他為後世奉獻了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兵經《孫子兵法》。此書是對上古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頻繁、激烈、多樣的戰爭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是對已有的兵學理論成果的繼承和發展,是春秋時期先進的社會思想交合的產物,是尚武崇智的齊文化孕育的奇葩,同時也是孫武個人天才和勤奮的結晶。當今,《孫子兵法》不但已成為許多國家的軍事指揮員們在戰場上角逐勝負的武器,而且已登上了一些國家的最高「殿堂」,成為他們戰略決策的理論依據之一;其在非軍事領域也被廣泛應用,其中智慧,真可謂是「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23 | 只看該作者

田忌賽馬

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曾和魏國將軍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深感自己的本領不如孫臏,怕他超過自己,就派人將他召到魏國,施以臏刑,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殘。想讓他從此隱居,不再出外活動。
  一次,齊國派使臣到達魏國,孫臏以刑徒的模樣暗地裡會見了使臣。齊國使臣認為他是個奇才,便偷偷地將他運回齊國。齊國將領田忌以賓客的高等禮遇待他。田忌常與齊國的諸位王公子弟賽馬賭勝,且賭金甚高。孫臏對田忌說:「將軍這次押上重金,我能讓將軍得勝。」田忌非常信任他,便押上千金,等到開賽前,孫臏說:「您用自己的下等馬和齊威王的上等馬賽,用自己的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自己的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結果一負兩勝,贏了齊威王一大筆錢。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田忌藉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詢問兵法,發現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為軍師。
  公元前353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援救趙國。田忌的意見是率軍直趨邯鄲,孫臏卻說:「欲使雜亂的結子解開的人不會去生拉硬拽;欲勸阻別人打架的人不會去參與搏擊。避開其強勢,直接攻擊其空虛部位,利用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停止,自然解決了。現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攻打,精銳部隊必然都在外面戰鬥,而留在家裡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領軍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魏國必然撤軍自救。這樣我們便一舉解了趙國的圍而且也坐享魏國疲憊之師的利益。」田忌聽從了他的建議,魏國果然撤軍邯鄲,回來救大梁。齊軍在龐涓回師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伏兵截擊。田忌聽從了他的意見,結果將魏軍打得大敗。「圍魏救趙」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比直趨邯鄲參戰確實高明得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25 | 只看該作者

吳起兵法

《吳子》是一部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著名兵書,據說是戰國時著名兵家吳起所作。
  吳起,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381年,衛國左氏邑(現在山東曹縣)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法家。他最初在魯國做將軍,后又到魏國,戰功卓著,魏文侯任命為西河守。他在河西共23年,進行了系統改革,軍事力量也很強盛,與諸侯共有大小76次戰爭,其中64次全勝,對魏國的強盛做出了貢獻。
  魏文侯死後,吳起在魏國受到排擠,只好去了楚國。楚悼王重用他為令尹,即宰相。吳起在楚國主持變法,推行法治,廢除了世襲的貴族制度。他同時整頓武備,四處征伐,使楚國也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舊奴隸貴族發動叛亂,吳起躲到宮中,伏在楚悼王的遺體上,以為這樣就可以免一死,因為按照當時楚國的法律規定,有敢施兵器於王身的要誅滅家族。這些對吳起恨之入骨的奴隸主貴族為了殺吳起,命令士兵放箭射死了吳起,然後又殘忍地將他的屍首五馬分屍,這在信仰鬼神思想的古代,是極其殘忍的刑罰之一。後來,因為有的箭射到楚悼王身上這件事,被牽連處死的家族有很多。
  《吳子》是吳起在前人基礎上,結合當時的實踐經驗總結而成的。《漢書·藝文志》收錄有四十八篇之多,但後來基本都散失了,現在的《吳子》只有「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六篇,應該是吳起在魏國時所寫。
  在書中,吳起對於戰爭的性質做了有益的探索,他指出,戰爭的起因有五種,即爭名、爭利、積惡、內亂、困飢。進而將戰爭區分為五種不同的性質: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
  在戰略戰術方面,吳起強調戰備,選擇有利的戰機,同時要隨機應變,積極地利用地形。對於政治對軍事的作用,吳起也很重視,強調將兩者結合使用,這樣就能使國家和軍隊內外團結,爭取戰爭的勝利。
  對於作戰的主體軍隊,吳起強調兵要精幹,要嚴格練兵,他認為精兵三千就可以具有「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的巨大能量。同時,賞罰嚴明也要做到,將帥愛兵,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才能強。吳起就是率領著自己練出來的精兵,用五萬人,和戰車五百乘,騎兵三千,最終打敗了秦的五十萬軍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27 | 只看該作者

伍子胥過昭關

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麼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聽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還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后,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髮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叫東皋公,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有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划著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了江。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100兩金子。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5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他們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30 | 只看該作者

「就讓孫臏那小子成名去吧」

孫武死後,大約經過百餘年,他的後人孫臏繼承了他的事業。孫臏與商鞅、孟軻同時代,約生於公元前380年,死於公元前320年,齊國阿(山東陽谷東北)人。
  據記載,孫臏與龐涓是同學,「偶學兵學」。學成兵法以後,龐涓到了魏國,得到重用,成了魏惠王的將軍。龐涓是個嫉妒心強的人,「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便假心假意地與孫臏敘舊,把孫臏請到魏國去。當孫臏到了魏國之後,龐涓「恐其賢於己」,迫不及待地把孫臏的兩個膝蓋骨挖掉,並在臉上刺字,即所謂「以法刑斷其兩足以黥之」。
  司馬遷說:「孫子臏足,兵法修列」。這是說他在受刑之後大志不衰,發憤著書,寫出了傳世的《孫臏兵法》。這部兵書繼承和發展了《孫武兵法》,共89篇。可惜,大部分佚亡了,現在只剩下30篇,一萬一千餘字,這是根據1972年在山東臨沂漢墓中發現的殘簡而整理出來的。
  為了防備龐涓繼續加害於己,孫臏佯狂賣傻,后遇齊國使者而得救。使者悄悄地用車把他從魏國大梁(開封市)載到齊國,受到齊國田忌將軍的善遇。
  「田忌賽馬」表現出了孫臏的才智,田忌便把他推薦給齊威王。孫臏長於用計,有一次,魏國派大軍進攻趙國,趙國首都邯鄲危在旦夕,求救於齊國。齊威王想以孫臏為將軍,而孫臏辭謝不受,他說:「我是刑餘之人,當將軍不合適。」齊威王改變了一下主意,以田忌為將軍,以孫臏為軍師,「居輜國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想直接把齊國軍隊開到趙國去救援,孫臏認為這不是救趙的良策,應該把軍隊直接開到魏國的大梁去,因為魏國的「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齊軍長驅直入魏國,如入無人之境。這時,魏國立即從趙國退兵,回頭來對付齊軍,在歸途中大戰於桂陵,魏軍大敗。由於用了孫臏的計謀,齊國沒有一兵一卒進入趙國領土,而趙轉危為安。自此以後,歷代軍事家都懂得了「圍魏救趙」的妙計,並加以應用。
  魏國在桂陵吃敗仗是在公元前353年;十年之後,即公元前343年,趙國與魏國聯合起來侵伐韓國,弱小的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的田忌率軍直奔魏國都城大梁,嚇得魏國的龐涓將軍「去韓而歸」。在退兵之時,孫臏向田忌獻計說:魏國的軍隊是一支驕兵,輕視齊軍,現在要利用這支驕兵的弱點,助長他們的驕傲情緒,來個行軍減灶的迷魂陣。在魏國的土地上,齊軍頭天「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田忌言聽計從,三日之內邊行軍邊減灶。魏將龐涓尾追著齊軍,見齊軍天天減灶,大喜不已,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說道:「哈哈!我早就知道了齊軍怯弱,跑到我魏國來不過三天,他們的士兵就逃亡了一大半。」於是龐涓便帶著一支精兵日夜兼程地追趕齊軍。聰明的孫臏料定龐涓會來個孤軍深入,並算定他到天黑的時候追到馬陵這個地方。馬陵道路狹窄,路旁多險隘,是設伏兵的好地方。孫臏叫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樹上砍下一層樹皮,在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果然在天黑的時候趕到大樹下,當他用火光照亮看樹上大字的時候,「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自刎時他含恨說道:「我就這樣死了吧,讓孫臏那小子成名去!」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魏國太子(申)也成了俘虜。司馬遷說:「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32 | 只看該作者

辯論中的哲學思維

戰國中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不再甘心居於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東方;馬陵戰後,齊國代替魏國成了中原地區的霸主。這樣,秦、齊都以向中原地區擴張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已有的混戰局面更為錯綜複雜。處在東西二強夾擊下的韓、趙、魏三國為了圖謀自存,聯合起來並且北連燕、南接楚,東抗齊或西抗秦,被稱為「合縱」,也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如果弱國被齊國或秦國拉攏聯合,進攻其他弱國,就被稱為「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到戰國晚期,樂毅破齊,齊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趙國嚴重削弱,秦國取得了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合縱連橫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義:即東方六國并力抗秦,稱為合縱;秦聯合東方某一弱國對付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於是,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嫻熟,善於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說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
  縱橫家雖然主要出於政治目的進行活動,但是在他們言談和事迹中,透露出明顯的哲學方法論,尤其是辯論中的邏輯思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34 | 只看該作者

桔生淮北則為枳

有一次,楚靈王接見了晏嬰。楚靈王一見到晏嬰,馬上問:「齊國是不是很缺乏人才?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矮子來出使楚國?」「大王,齊國人多著呢。國都臨淄人口百萬,每人呼一口氣,可以呼氣為雲,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揮汗如雨。行人來往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又怎麼能沒有人才?只是我國有一個規矩,賢明之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國,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而今我無才無德又最不肖,只好來楚國為使,希望大王原諒。」
  楚王一時無言以對,正好一對武士押一名犯人從殿前經過。
  楚王問道:「這個人是哪一國人?所犯何罪?」
  「齊國人,犯的是盜竊罪。」
  「晏相國,齊國人有偷東西的毛病嗎?」晏嬰知道楚王是以此來取笑自己,報剛才之辱,於是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小臣我聽說:桔子種在淮水以南稱為桔子,甜美無比,而將其移至淮水以北,則變成了枳樹,枳樹之果,小而酸澀,苦不可食。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實在是土地的緣故。現在這個齊國人出生在齊國,並非盜賊,而是一個良民,可是為什麼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呢?這是楚國使他發生了這種變化,齊人之於楚國正如桔子之於淮北,這於齊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楚王默然,良久,嘆道:「寡人本來打算讓您在今日受辱,哪裡想到竟被您嘲笑了,這是寡人的過錯,見諒寡人吧!」於是楚王善待晏嬰,晏嬰也圓滿完成了使命,回到齊國。晏嬰面對著因國強而盛氣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擊,他昂然不屈,除了維護個人的名聲,最終目標還是在保持齊國的聲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35 | 只看該作者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往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后,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於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餘,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地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晏嬰,宇平仲,山東高密人,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馬遷將其比為管仲,推崇備至,用「不辱使命,雄辯四方」八個字來形容他的外交活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36 | 只看該作者

陰陽家鄒衍

鄒衍,戰國時期齊國人,是陰陽家的主要代表。據說做過燕昭王師,死於長平之戰以後。他的著作有十餘萬言,可惜都已亡失。鄒衍的方法是「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也就是說,從小處出發,推知更為寬廣的事情。他的興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歷史方面。
  鄒衍的學說,現在所留傳的有「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鄒衍以前的學者想像全世界是一塊大陸,四圍是海,海盡處與天相接;當時的中國(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國)幾乎就是這大陸的全部;相傳這大陸曾經被夏禹劃分為九州。鄒衍卻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各)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環其(大九州)外,天地之際也」。這便是「大九州之說」。
  鄒衍以前又有一種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說。五行說的出發點是認為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原素構成,叫做五行。世間事物大抵可以湊成五項一組,和五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等等。遇著不夠五項的事物便割裂足數,例如在四季里分出季夏湊夠五時。各組中的任何一項和五行中與它相當的某項之間,有一種神秘的關係。例如五時中的春季和五色中的青同是和五行中的木相配的,所以帝王在春季要穿青色的衣服才吉利,這是五行的迷信的基本方式。
  當時的儒者又以為一年之中五行的勢力輪流當盛。在某行當盛時,帝王除了需穿顏色與它相配的衣服外還有許多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項。例如仲春應當行慶施惠,禁止伐木覆巢,不應當出兵。凡帝王在一年各時中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項曾被列成時間表,叫做「月令」。鄒衍更把「月令」的思想推廣,以為自從「天地剖判」以來的歷史也是給五行的勢力,即所謂「五德」輪流地支配著。在某德輪值的時代須有某種特殊的服色,某種特殊的制度(關於正朔、數度和禮樂的制度)和某種特殊的政治精神,和它相配。例如周屬火德,故色尚赤。某德既衰,繼興的一德,必定是與前相剋的;例如水克火,故水德繼火德。兩德交替的時間,照例有些和新德相應的符瑞出現,符瑞所在,便是新時代的主人的所在。例如周文王時,有赤烏銜著丹書,落在周社。
  到鄒衍時代,社會的分割動亂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百姓都盼望統一。鄒衍的五德說正好給即將興起的新朝製造符命。這就是鄒衍的歷史哲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0 12:38 | 只看該作者

一代名相管仲

管仲,生活在春秋中葉,齊國穎上(今安徽省穎上縣)人。名夷吾,字仲,謚號敬,也稱敬仲。他是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的名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
  管仲青年時曾與好友鮑叔牙一同經商。後來鮑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到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被囚而歸齊。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公元前685年被齊桓公任為相,執行四十年,使齊桓公完成霸業。「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所處的時代,人們認為「天」主宰著一切。他卻把「天」看成是「自然之天」。「天」只是日夜的更替,沒有什麼「神」在支配。他認為「水旱」、「饑饉」、「禍亂」等,並不是什麼「天」對人們的一種懲罰,而是由於自然氣候不好,由於「人道不順」的結果。
  管仲主張選舉賢能,賞罰分明。他在齊國的舉賢制度中規定每年實行「三選」(即鄉長所選,官長所選,公所訾相)。鄉長所屬中如果有賢德之人不報告,就是犯了「蔽賢」之罪。管仲自己帶頭執行尚賢政策,親自推薦放牛出身的寧戚為大司田,成為齊桓公富國強兵的得力助手。
  管仲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提倡「農戰」。他認為,管理國家必須先從經濟入手,只有倉庫里裝滿了糧食,才能談得上道德。他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徵稅,適當徵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畜。同時他還主張發展官營煮鹽冶鐵,製造農具,鑄造錢幣,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還通過商人的經商活動,擴大交流,通貨積財。
  管仲為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還對軍制進行了改革,在國都的十五個士鄉中,實行軍政合一的編製,寓兵於民;把居民組織與軍事組織統一起來,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五鄉為軍,國有三軍。齊桓公親率一軍,高子、國子二上卿各率一軍,編製好之後,不準自由遷徙。這樣,居民們平時一起勞動,彼此熟悉,打仗時可以互相幫助,緊密配合,同時,還對國都以外無權當兵的奴隸居住區的居民進行了類似的編製,從而改革了西周以來的舊軍制,使齊國有了一支平時能生產,戰時能打仗的強大軍隊。
  齊國經過管仲五年的內部整理,於公元前618年時,已兵精糧足,成為中原各諸侯中的一個強國。於是他們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號,「挾天子之命以令諸侯」,開始了兼并諸侯、統一中國的霸業。他們尊周室,救邢部,南伐楚,北斬孤竹、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賜胙,為春秋五霸之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7: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