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0-11-26 19:42 編輯
回復 安徽農民 樓 的帖子
「安徽農民」的簡歷表
籍貫:安徽小崗村。(因父籍不詳,暫以其母籍代之。)
出生地點:上海四馬路某堂子。(「安徽農民」生父不詳,據了解內情的人士透露,極可能是當年鎮守上海的湯恩伯司令旗下的一夥「丘八」。正因為如此,每次遇到有關抗戰或者國共內戰的討論題目時,「安徽農民」總是不遺餘力捍衛國軍,拚死吹捧蔣軍。俗話說「血濃於水」也!)
姓名:現用名「安徽農民」;曾用名「上海弄堂里混的」、「上海工人」、「上海知青」等等。因在上海劣跡斑斑, 不敢用"上海小癟三"之名, 故用 「安徽農民」.
簡歷:
一,童年。
「安徽農民」童年坎坷,其母於1951年在上海禁娼運動中被勞動教養,只得將她當時僅兩三歲的兒子「安徽農民」交託一對中老年善心夫婦收養。由於「安徽農民」自幼習性頑劣,難以教養,養父母管束不了,只得放縱他在屋前門后的弄堂里玩耍,打架鬥毆,頭開花,鼻出血,一天數十起。
二,少年。
其母經過勞動教養,改過從良,決定遠嫁他鄉,告別從前,開始新生活。難就難在如何處理「安徽農民」如此頑劣的「拖油瓶」!左思右想,千謝萬恩,祈求在原籍安徽小崗村生活的兄長(即「安徽農民」的舅父),收留兒子。
小崗村農民曆來不善農事,習慣於季節性穿府走城,出賣點小手藝,以謀生計。有「安徽農民」在上海弄堂里混的經驗,他舅父帶著他常常流竄上海弄堂,收收舊貨,釘釘鞋掌,磨磨刀剪。。。經過以上兩段生涯,「安徽農民」有了自鳴得意的「上海弄堂」混跡史。
好景不長,碰上大躍進,上海婦女走出家庭,組織起星羅密布的街道服務站,各種各樣的家政服務,統統包了。「安徽農民」和他舅父,不僅生意沒有了,而且還被遣送回鄉,過著每天晒晒太陽,吃吃政府救濟的日子。
三,青年。
適逢文革,「安徽農民」哪裡甘願呆在鄉下曬太陽,吃救濟?於是沖回上海,帶上紅袖章,魚目混珠,冒充工人造反派,到處打砸搶,決心大幹一場,徹底翻身。就這樣混出了一段神神秘秘的「工人」歷史。
遇上著名的上海柴油機廠武鬥事件,「安徽農民」認為翻身當個堂堂上海人的大好時機來了,偷偷摸摸叫弄堂口的小裁縫做了二隻袖章,一隻是「工總司」,還有一隻是「聯司」,——哪邊贏就戴哪邊的袖章。他帶著「工總司」袖章,隨大隊人馬攻進了上柴廠,揀得一枝梭鏢,遇人便一陣惡打,巴望能立下功勞。直至今日,「安徽農民」仍然沉浸於當時的血腥打鬥之中,滿嘴的「打打殺殺」語言。
事發之後,兩派造反派都不認「安徽農民」,由於劣跡斑斑,被揪出來勞教一年。後送回原籍監督勞動,生活又沉寂下來,晒晒太陽,吃吃救濟。
第二年底,第一批上海知青上山下鄉到安徽。「安徽農民」又蠢蠢欲動,常常到附近的知青點去串門子,因為他說得一口上海話,常常騙人說他也是上海知青。時間一長,如此這般,就有了一段「知青」史。
"安徽農民"由上海到安徽農村下鄉, 不幹活, 成天偷雞摸狗. 把村書記的老婆搞大肚子了. 結果被村支書一頓毒打, 命根子也被村支書徹底閹了. 從此對毛和共產黨懷恨在心. 這就是"安徽農民" "老太監" 外號的出處 .
四,成年。
事過多年,「安徽農民」再一次鹹肉翻身,撞上了「分田到戶」「承包到戶」的機會,一下子小崗村揚名全國。這小子興奮得連自己本名本性都捨棄了,改姓為「安徽」,改名為「農民」,——鼎鼎大名,「安徽農民」由此產生!
沉沉浮浮,幾經折騰,終於混到了如和諧2008所描寫的「在桌子下跑來跑去的地位」。
斗轉星移,「安徽農民」又不安生了,蠢蠢欲動,想爬上桌子去。主人左思右想,來了個明升暗降,將他塞進出口集裝的夾縫裡,偷渡美國,希望他在海外發揮餘熱。
不料,被美國移民局發現,坐了幾個月移民監。其間「安徽農民」企圖以FLG成員遭受迫害為理由,申請政治庇護。但同船的幾個偷渡客因為一路上受夠了他的窩囊氣,毫不留情地揭發了他的「網評員五毛一帖」的身份,於是被驅逐出境!
可是,「安徽農民」不甘失敗. 用鐵桶砸出個可下潛10米潛水艇, 再次偷渡去了美國. 加入了FLG發楞功等反毛組織. "安徽農民"和同夥辦大X元報. 專寫老毛花邊的和反毛的. 又做了「網評員五毛一帖」的勾當, 在此論壇也發了多篇反毛文章或跟貼. 現在還有點評功能, 「網評員五毛一帖」的「安徽農民」更有機會大顯"身手"了.
五,總結。
何其悲慘!何其潦倒!
六,贈言。
「安徽農民」,挨餓的滋味不好受,是吧?
只要你飢腸轆轆,頭昏眼花時,看見我的帖子,就緊緊跟上,我一定會為你創造大量的跟貼機會,讓你這坨滾刀肉老網痞有領「一帖五毛」的機會。
來吧!緊緊跟著,五毛會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