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新鮮人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1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6: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0-10-3 06:24 編輯

2009 年8 月10 日,肖傳國在散仙谷論壇發帖子「給大夥簡報一下方舟子饒毅等案」,其中說:
「再[在]紐約訴饒毅,新語絲一案,再[在]耗費了饒和方各自數萬美元的費用后,饒的律師提出賠
錢和解。儘管饒是個心胸狹窄,志大才疏之徒,但考慮到他能回國內幹活,不論其目的何在,還是
值得鼓勵,其實他那公開信對他自己的作用力應該不小於對我的:-)另外我也太忙,就指示律師
接受和解,並不要在賠償數額上太為難他。最後以一萬美元了結。」(轉引自:方舟子:《武漢法
院成了肖氏反射戶?》,2009 年8 月11 日新語絲讀書論壇,http://www.xys.org/forum/db/5/116/56.html)。
而據方舟子說:
「關於肖氏在紐約訴饒毅,『饒的律師提出賠錢和解』一事,饒毅答覆說:『不是我的律師,是我
的保險公司的律師,他們沒有我的同意,只有保險公司的同意,我一分錢沒有花。如果他說我們花
了數萬美元,那可能是他根據自己的律師費用推算的。所以,到底來,他花的,和保險公司給的,
還不夠他付律師費。』」(出處同上)。

這大概又是饒叔在打腫臉充胖子,說自己既沒有輸錢,也沒有輸人。不過,關鍵的問題是:假如饒毅不私
下賠款和解,而是由法官來裁決,這個官司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筆者下一節要分析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2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6:38 | 只看該作者
那麼,饒毅的「意見書」是否因為它是「提交中國法庭的文書」,就如方舟子所說,把饒毅的誹謗責任給
豁免了呢?這又是白日做夢。首先,中國目前的民法體系中並沒有與美國「專家證人(expert witness)」
相同的制度。2002 年4 月1 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只在第六十一
條中作出與之類似的規定:
「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
人民法院准許其申請的,有關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負擔。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
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有案
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進行詢問。」
也就是說,饒毅要作為「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當事人方舟子首先應
當向法庭提出申請,並且只有在這個申請得到法院的批准之後,饒毅才可以「出庭」說明。而饒毅連自己
的那個「意見書」是寫給誰的都不知道,他算是哪門子「專家證人」!因此,從技術上說,饒毅既不是中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83
國法律系統中可以出庭說明「專門性問題」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也不是美國法律系統中的所謂
「專家證人」。總之,美國法律中關於「專家證人」的豁免法規,根本就照顧不到饒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之所以可以出庭,乃是因為他們能夠「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
進行說明」。而肖傳國控告方舟子,哪裡有什麼普通人不懂得的東西,需要他饒毅搖唇鼓舌,冒充專家?
更何況,饒毅的意見書中,哪一部分能夠顯示他是一個專家,「具有專門知識」、解答了「專門性問題」?
所以說,饒毅和方舟子就是一對法盲,在中國橫行霸道慣了,以為自己隨便製造一個「美國法律」就可以
把中國人給唬住。可惜的是,他們碰到了不聽邪的肖傳國。而肖傳國除了拿起法律武器來對付他們之外,
實在也沒有其他法子可使。饒毅最後能夠以交納一萬美元了結他與肖傳國的官司,真是應該額手稱慶。而
肖傳國把饒毅如此輕輕放過,實在是給自己,也是給中國學術界,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主題

7041

帖子

257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576
83
不惑之禍 發表於 2010-10-3 06: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1# 新鮮人

和解只能說明雙方都沒有勝算的把握。或者不想浪費時間和金錢。用和解來判斷被告和原告哪個更有理毫無意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6:39 | 只看該作者
四、阿歪不正
那麼,饒毅撰寫誹謗信的原因是什麼呢?他和肖傳國哪來的那麼大的仇恨呢?他又為什麼要冒這麼大的風
險給方舟子當「義務幫閑」呢?應該說,這些問題才是「方學」研究的根本問題,因為它們的答案直指
「方舟子現象」的老根兒。換句話說就是,才疏學淺的方舟子為什麼能夠在過去的十年中成為一種「現
象」,原因之一就是存在饒毅這類人。
1、美國「博導」
饒毅與方舟子結緣,大約始於2000 年8、9 月間。當時,方舟子起草了一封公開信,指責「基因皇后」陳
曉寧用所謂的「三大基因庫」欺騙中國公眾,並且質疑她的學術地位。這封信後來有88 名學人簽署,排名
第一的那位是方舟子的「科大校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助理教授李洪林」,是他向方舟子建議寫公開信征
集簽名的。而饒毅的簽名則排在第二位。(見新語絲2000 年8 月31 日新到資料,http://www.xys.org/xys/netters/F ... xiaoning_letter.txt)。在簽名之時,
饒毅還特地給方舟子寫了這樣一封信:
「我願共簽方舟子信,包括願意一同上法庭,如果陳和她後面的人要告的話。
「這幾天鋪天蓋地的新聞,以致常常有人來問我陳曉寧事件(包括正好到我們家的一些來訪者)。
開始我有事還沒有時間,後來我也躲不過只好來看看。有人告訴方舟子這個論壇有簽名信。我認為
浮誇到一定程度就是造假。我同時認為:如果沒有有效的節制,中國這樣的浮誇和造假風氣就不能
減少,特別對下一代的青年學生有較大影響:對認真的人和行為是打擊,對投機的人和行為是促進。
「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是不能因為有限而不努力。
「我不可能知道或同意方舟子其它所有的寫作,但本信基調是對的。
「下面是方舟子信簽名要求的
「饒毅(真名)
「1985-1991 舊金山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
「1991-1994 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后
「1994-現在 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神經科學、分子細胞生物學、
發育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學科博士生導師
「1996-現在 兼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見方舟子整理的《讀者評論「陳曉寧事件」(四)》,新語絲2000 年9 月1 日新到資料,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genelibrary16.txt)。
看饒毅當時迫不及待地亮出自己的全套行頭以及鋪陳那麼多的頭銜,不由讓人懷疑他的簽名動機之中,到
底含有多少自我炫耀的成分。可笑這位美利堅合眾國的洋「助理教授」竟然到東土大唐國打出了土得掉渣
的「博士生導師」這塊招牌,這和陳曉寧把自己的「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說成是「副教授」,又有
什麼區別?
事實是,早在1995 年,也就是饒毅剛剛當上美國的「助理教授」之後一年左右,饒毅就開始在中國炫耀這
塊「洋教授」牌匾。這年10 月2 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頭條發表由饒毅領銜的「十八位海外學子致函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85
本報呼籲:加強生物學教育 恢復生物學高考」。在呼籲的末尾,這些人還要特意註明:「以上簽名者皆為
主持獨立的實驗室的教授或研究員」。1999 年3 月9 日,饒毅在《科學時報》上發表《科教興國與產業轉
型的綜合措施》時,註明的身份是「本文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併兼中國科學院博
士學位研究生導師」。1999 年12 月24 日,《科學時報》發表饒毅的文章,《改善人才狀況:中國當務之
急》,其身份說明是:「作者系華盛頓大學教授、中科院客座研究員」。事實是,在2000 年之前,《科學
時報》在介紹饒毅時,多稱其為「教授」,從來沒有稱他為「助理教授」:
「34 歲的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后饒毅」。(魏新德:《赤子反哺情》,1997 年1
月6 日《中國科學報》)。
「現任職於美國聖路易斯市華盛頓大學的饒毅教授」。(《中國旅美學者饒毅等人解開眼睛形成之
謎》,1997 年4 月9 日《中國科學報》)。
「饒毅現任美國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神經生物學等四個學科的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同時兼中國
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和上海生命科學中心分子神經生物實驗室的共同主任」。(孫任華:《〈自然〉
撰文評說神經細胞遷移機理》,1999 年7 月23 日《科學時報》)。
「旅美科學家饒毅教授」。(芝加哥領事館:《發育神經生物學的里程碑性突破》,1999 年7 月
27 日《科學時報》)。
毫無疑問,饒毅在出面指責陳曉寧之時,肯定已經意識到自己也有「浮誇」、「造假」的嫌疑,因此當他
在《科學時報》上撰文點名批評陳曉寧時,他的身份又變成了這樣:「作者單位為美國華盛頓大學、中國
科學院」。(饒毅:《高科技企業炒作不應過分》,見2000 年9 月14 日《科學時報》)。可笑的是,當
這篇文章同日出現在新語絲新到資料上時,饒毅又搖身一變,成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副教授、中國科學院
研究員」。(見: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genelibrary67.txt)。這樣的變色龍行徑,又豈是肖傳國這個「臨床副教授」能夠望其項背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6:40 | 只看該作者
2、傍大款
當然,對於饒毅來說,僅僅在打擊陳曉寧的公開信上簽名,僅僅在《科學時報》上發表文章,還沒有把這
個事件的全部價值充分利用。10 月11 日,《文匯報》發表張詠晴、江世亮的文章,《給科學界過度炒作
潑點冷水》,其中說:
「面對炒作風,首先站出來的是77 歲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鄒承魯,及美國華盛頓大學神
經科學副教授、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饒毅。他們在寫給本報的一封聯名信中,對幾周前轟
動一時的『陳曉寧攜三大基因庫回國』一事提出公開質疑。」(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wenhuibao.txt)。
也就是說,通過打陳曉寧,饒毅不僅和「打假鬥士」方舟子打成了一片,他還搶在方舟子之前傍上了中國
生物學界大佬鄒承魯。六年後,饒毅對此事這樣回憶說:
「基因皇後事件,最早是方舟子網站發起。我聽說后簽了名,然後聯繫鄒承魯,我們共同寫了一個
短聲明,給來採訪的記者。鄒承魯的公開表態,對當時扭轉中國媒體的報道傾向,起了重要作用。
這是成功地擊敗浮誇的一個例子。」(饒毅:《鄒承魯:善者好之 不善者惡之》,《科學文化評
論》第4 卷第2 期,見新語絲2007 年5 月31 日新到資料,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people/zou43.txt)。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86
事實是,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之前一個多月,2000 年8 月24 日,《北京晚報》就曾發表丁文亞的質
疑陳曉寧的文章,《是商業炒作還是科學研究》。9 月12 日和14 日,《科學時報》又用了兩個整版的篇
幅發表了7 篇質疑文章,其中就包括方舟子公開信的「供媒體刊登版」。可是,按照《文匯報》10 月11
日的文章,鄒承魯和饒毅竟然成了打頭陣的了。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90 年代起直到2006 年11 月去世,鄒承魯一直是中國生命科學界的大哥大,曾任中國
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也就是因為如此,毫無學術地位的方舟子
才要拚命地巴結鄒承魯,對之奴顏婢膝,極盡阿諛恭維之能事。但是,以學術立身的饒毅也要不顧尊嚴地
向鄒承魯脅肩諂笑,卻讓人難以理解。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饒毅獻媚的方式。2001 年12 月4 日,饒毅在新語絲上發表《中國科學:顯著的發展
和嚴峻的挑戰——歷史演變和現狀比較》一文。這是饒毅在新語絲上首發的第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之前,
方舟子加有按語,指出了饒毅文章中的一個錯誤:
「方舟子按:一位讀者告知,金陵大學教授李方訓在1945 年、1946 年分別在《自然》和《科學》
發表過化學方面的論文。浙江大學教授何增祿在1946 年也在《自然》發表過物理學的論文,故李
四光不是第一位在《自然》或《科學》上發表論文的中國科學家。文章作者希望各位讀者繼續提供
意見。
「F.H.Lee, Nature, 1945, 155 (3945): 698-699
「F.H.Lee, Science, 1946, 104 (2695): 191
「T.L.Ho, W.S.Lung, Nature, 1946, 158: 63」。(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guokexue_fazhan.txt)。
原來,饒毅在文章的開篇就說了這樣幾句話:
「一個國家科學研究狀況可以近似地由發表論文的情況所反映。中國科學家在世界著名雜誌發表論
文,大概始於1946 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到1979 年,中國大約每十
年在《自然》雜誌有一篇論文。」
饒毅的這篇文章在新語絲上發表之後,至少有三人先後指出饒毅文章中存在的錯誤。(見12 月5 日的《關
於饒毅的文章》、12 月6 日的《老一輩中國科學家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紀錄》、《〈自然〉在
1881 年就發表過中國人的研究成果》)。如一個ID 為「疫苗」的人就指出:
「李四光不是第一位在nature 上發文章的中國人。湯佩松院士在1936 年就開始在Nature 和Science
上發文。另外,中國科學家在1979 年之前,在nature 上大約每十年發一文章的說法也頗可疑,因
為光湯佩松院士一人,在1945 年,1948 年,1957 年就在nature 上發過三篇文章。」(疫苗:《關
於饒毅的文章》,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uokexue_fazhan2.txt)。
也就是說,饒毅的文章,開篇即錯。而實際上,在新語絲上發表之前,饒毅的這篇稿子已經修改過多次。
2002 年4 月,饒毅撰寫《令人欽佩的、直率而客觀的中國科學家》一文,其中說:
「我近年和中國科學家的交往中還看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鄒承魯先生,也是一位尊重
客觀的科學家。為了使大家、特別是國內年青一代和目前在海外的科學工作者了解中國國內歷史上
的優秀研究,我去年初步嘗試寫了一篇有關中國生命科學歷史回顧和現狀比較的文章(2002 年正式
發表在香港《二十一世紀》雜誌)。文章其中有一部分是寫哪一位中國科學家在中國國內的研究工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87
作最早發表在世界著名的《自然》雜誌。我用計算機檢索的結果,1979 年鄒承魯的論文是第一篇。
我沒有意識到現存計算機的幾個資料庫在時間上都有限,在我的文章的初稿中說鄒承魯是第一位在
《自然》發表論文的中國科學家。我把初稿用電子郵件傳給十幾位中國科學家,他們提了許多好意
見。其中,只有鄒承魯指出我把這個《自然》第一搞錯了,他告訴我至少還有1957 年植物生物學
家湯佩松、1946 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自然》發表過論文,雖然以後幾稿修改過程中還有其他人提
供更多資料,但鄒承魯是最早客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一般人會很高興接受的第一。我想,這除了因
為他對自己的成就有真正信心而不為某個第一記錄所動以外,更說明他有客觀的態度和尊重他人的
精神,這一點,其實和郝柏林公開說明自己一個重要工作有周光召等前期基礎是類似的。」(見新
語絲2002 年6 月13 日新到資料,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2/kexueliangzhi.tx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6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6:41 | 只看該作者
在2001 年底,即撰寫《中國科學:顯著的發展和嚴峻的挑戰》之時,饒毅已經戴了十餘年美國一流大學博
士的帽子,掛了十餘年「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后」的牌子,當了六、七年的「美國華盛頓
大學四個學科的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連帶攻讀學位的6 年時間,他已經在美國學術界幹了16 年,若
「從念研究生開始」,他「在神經科學這一行」已經幹了18 年了。他怎麼竟然連「現存計算機的幾個資料
庫在時間上都有限」這麼簡單的事實都「沒有意識到」呢?況且,在鄒承魯指出他的錯誤之後,他已經連
這麼愚蠢的借口都沒有了,他怎麼還會繼續沿襲這樣的錯誤呢?更可笑的是,饒毅還把鄒承魯隨手舉出來
的一個例子拿過來當做史實,一本正經地寫進自己的「自然科學史」文章之中——這象是一個學者在搞學
問嗎?(該文最先於2001 年12 月在新語絲上發表;2002 年1 月在《科學時報》上連載;2002 年2 月它又
出現在香港《二十一世紀》雜誌上;兩個月後,它又出現在「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中。從2002 年起,饒毅擔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名譽教授及兼職導師」。見該
所官方網站,http://www2.ihns.ac.cn/UserFiles/infosys/researchers/1000233.asp)。
那麼,饒教授接二連三地犯下如此簡單幼稚的錯誤,原因何在呢?顯然,我們無法檢測神經科學教授饒毅
的神經系統。但是,對於這類內部無法檢測的系統,我們可以運用黑箱理論來進行研究。黑箱理論的基本
要件就是輸入和輸出,根據輸入和輸出人們可以推測黑箱裡面的東西。饒博導輸入的是:就「中國科學家
在世界著名雜誌發表論文始於誰」這一問題而產生的一錯再錯;饒導師輸出的是:對鄒承魯的馬屁連拍三
次——先是送給鄒承魯一個他以為對方「會很高興接受的第一」;在被對方拒絕之後,饒毅順手把這個
「第一」送給了鄒承魯的老丈人李四光;最後,他再把鄒承魯指出他的簡單錯誤——實際上也沒完全說對
——說成是「客觀的態度和尊重他人的精神」。
至此,黑箱是不是透明了?
在中國文化中,逢迎拍馬本來就是「學術」之一種,俗稱「拍馬術」。在《世說新語》中,記載著很多著
名的拍馬故事。比如,在「語言」篇,有這樣兩個例子:
「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早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
質,經霜彌茂。』」
「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侍中殷仲文進曰:『當由聖德淵重,厚地所以不能載。』
時人善之。」
這兩個馬屁雖然拍得都非常漂亮、響亮,不僅「時人善之」,並且頗得後人稱道,但是,據筆者看來,它
們都不及饒博導拍鄒院士更有「技術含量」。這是因為,顧、殷之拍馬,屬於隨機應變——如果沒有機會,
他們的拍馬基因根本無法表達。而饒氏之拍馬,屬於「造機應變」,即他原本連拍馬之機都沒有,但他卻
硬是創造出了一個「機」,並且能夠「隨」著這個「機」連「應」三「變」。這樣的拍馬術,說它是「后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88
無來者」或許過於輕率——拍馬之徒,代有人出——;但說它是「前無古人」,則萬無一失。難怪鄒承魯
在2004 年寧可不得「國家最高科學獎」,也要和饒毅聯名在《自然》上發表文章「得罪科技部」。(見:
饒毅《鄒承魯:善者好之 不善者惡之》)。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審視一下饒毅的人生軌跡,我們就會發現,傍大款是饒毅一貫的行為方式。比如,在
網上廣為流傳的饒毅簡歷中,有這樣一條記錄:
「1985 年,在三位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的A. Goldstein 教授、聖迭哥加州大學T. Bullock
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馮德培教授)推薦后,饒毅於1985 至1991 年在
舊金山加州大學讀研究生」。(見《生物學家——饒毅》,2005 年12 月26 日生命經緯網站,
http://www.biox.cn/content/20051226/41452.htm)。
在1985 年,饒毅不過是一個連碩士學位都沒有的綠澀青年,他究竟是憑藉什麼樣的成就、或者是使用了怎
樣的手段,才能夠得到「三位美國科學院院士推薦」呢?在作於1996 年的《紀念著名神經生物學家馮德培》
一文中,饒毅透露出了自己與其中一個院士結識的細節:
「我最早大學畢業前因為探問研究生申請時去信問過他,以後在上海第一醫學院研究生時,因為就
近聽學術報告常看到他,因為申請哈佛研究生時,哈佛的教授提到馮德培,我的導師張安中教授介
紹我給馮德培先生,我們直接交談后,他給我寫了推薦信。」(《二十一世紀》1996 年4 月,
http://www2.ihns.ac.cn/members/raoyi/ryp19.htm)。
也就是說,饒毅當時和馮德培只有一面之緣,但他卻有膽子讓人家推薦自己。而那位給他當了兩年導師的
張安中,卻享受不到這樣的「榮耀」。不過,這位張導師對饒毅並非毫無用處。原來,她是著名演員陳沖
的母親。這樣的資源不加以利用,豈不是極大的浪費?可是,饒毅又「不太好意思」直截了當地告訴世人
自己和陳沖有這樣一層關係,於是他在1999 年這樣「造機應變」:先說鄒岡的導師是「上海第一醫學院的
藥理學家張昌紹教授(演員陳沖的外祖父)」;然後又貌似不經意地透露說,自己的導師是「上海第一醫
學院的張安中教授(張昌紹之女)」。(饒毅:《鄒岡:在艱難中作出傑出研究的科學家》,1999 年3 月
19 日《華夏文摘》,http://www.actaps.com.cn/history/his-0001.htm)。
【注1:「不太好意思」的典故是:2009 年,饒毅的第一本書《饒議科學》出版。為此,饒毅寫了一篇千
余字的文章:《我的黃色書籍》。在文章的結尾,饒毅說:「不太好意思給自己的書做廣告,所以『過門』
這麼長。」(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271)。所謂「過門」,就是為自己捧自己而「造機」。】
【注2:饒毅得到其它兩位美國院士的推薦,據他自己說,經過是這樣的:
「那時中國的自然學科發展遠落後於美國,我經常讀一些西方和日本的科學家寫的文章,知道顯然
我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關於推薦信,斯坦福的Avram Goldstein 博士曾參觀過上海的實驗室,我
陪同過。以後我問他能否寫推薦信。聖地亞哥加州大學(UCSD)的Theodore Bullock 博士來上海
做講座,我請他給我一個面談的機會,面談后,他同意寫推薦信。那時美國學校很少面試中國學生。
馮德培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神經生理學家,我的研究生導師張安中教授引薦我去見他,
面談后得到他的支持。」(北大110 周年校慶《發現北大:傳承、創新·饒毅訪談》,見2008 年
12 月7 日科學網《饒毅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071)。】
除了傍上了鄒承魯和馮德培之外,饒毅傍的另外一個人就是康乃爾大學教授吳瑞。在《〈中國科學:顯著
的進步和嚴峻的挑戰〉補記》中,饒毅說過這樣的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主題

7041

帖子

257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576
87
不惑之禍 發表於 2010-10-3 06:42 | 只看該作者
有人在看這個樓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8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6:4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基因組研究的近況承吳瑞介紹,我們兩人對中國在基因組百分之一的意見相近,我的態度確
實是不以為然,但吳瑞剛剛從中國回美后介紹他們已有的新進展,使我態度有改觀,期望他們今年
或明年有更多好工作完成和論文發表。」(見新語絲2001 年12 月18 日新到資料,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guokexuefazhan2.txt)。
實際上,吳瑞在2002 年寫了一篇《中國旅美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家的貢獻》(發表在2002 年第1 期《科學
新聞》和2007 年8 月7 日《科學時報》上),其思路與饒毅的《中國科學的發展和挑戰——以生命科學論
文在國際期刊上的發表為例》一樣,全都是根據在著名科學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來評價「中國科學」的發展,
只不過是,吳瑞評價海外華人的研究工作,饒毅則專門評論中國國內的工作。而據施一公透露,吳瑞構思
這篇文章,大約始於2001 年秋季(Shi Y. Ray Wu: united we prevail. Sci China C Life Sci. 2009 Feb;52:130-
132)。由此可見,饒毅與吳瑞這兩篇文章大致在同時出現,絕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2003、2004 年,吳
瑞和饒毅又先後在《自然·中國之聲》上發表文章,一個要求中國政府增加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投入,一個
要求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實際上就是要求改變科研資金的分派方式——,這就是俗話所說的「裡應外合」
(吳瑞的文章註明經過饒毅等人的「指導和幫助」)。
2008 年2 月,吳瑞去世,饒毅在《科學時報》上發表文章,《君子愛「生」 得之有道》。兩年後,饒毅
又發表《吳瑞先生的遺產》一文,其中透露出了這樣一個典故:
「吳瑞先生除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外,一個很大的善舉是建立CUSBEA,幫助約4 百位生物學的中國
學生得以留學美國。
「這些學生在1998 年左右,發起成立學會。不是CUSBEA 成員的我,當時在討論中提議學會名稱為
『吳瑞學會』,好像是傅新元等支持,學會用了這個名稱。在洛杉磯成立時,吳瑞也到會。其後不
久捐款給學會,好像是兩萬五千美元左右。」(饒毅:《吳瑞的遺產》,2010 年2 月4 日科學網
《饒毅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524)。
難怪「不是CUSBEA成員的我」竟會比「CUSBEA成員」對吳瑞還要親,張口吳瑞、閉口吳瑞。
不過,「吳瑞學會」這個名稱是否真的與饒毅有什麼關係,還真不好說。據吳瑞學會第一屆理事馬紅在
2003年回憶,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當時, 新加坡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陳仁惠博士提議以康奈爾大學吳瑞教授的名義建立基金會,
以紀念他為中美間學術交流所做的貢獻. 這一提議立即在留美華人學者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成立專
業學會的想法也由此產生.當時已有的中國生命科學專業網站迅速而廣泛地傳播了這一消息.」(馬
紅:《吳瑞生命科學學會》,見《科學通報》2003 年5 月號)。
另據《科學時報》,吳瑞學會的成立緣起是這樣的:
「為表彰吳瑞在生物化學和植物生物技術領域的傑出成就,以及他在中美學生交流項目中的領導作
用,1997 年,新加坡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鄧兆生(Christopher Tang)博士提議設立吳瑞基金會,
這一提議立即得到在美華人學者的積極響應。1998 年2 月,『吳瑞協會』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
校成立。」(王丹紅:《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創始人吳瑞:這是我一生中可以驕
傲的事》,見2007 年7 月26 日《科學時報》)。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90
雖然吳瑞基金會與吳瑞學會(或吳瑞協會)不是一個機構,但它們之間的承傳關係是顯然的。那麼,饒毅
的一面之辭到底是否可信呢?
3、捧大款
一般來說,傍大款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用大款來獲取名利。而對於求名者來說,大款的名氣越大,自
己能夠從大款那裡沾到的光也就越大,所以傍大款之人總會不由自主地捧大款。反過來說,捧大款還能夠
得到大款的歡心,因此可以把大款傍得更緊。所以,通過捧大款來傍大款,乃是一舉兩得的事情。這樣的
買賣,天聰地明的饒毅哪能不幹?
先看饒毅是如何捧馮德培的。在作於1996 年的《紀念世界著名神經生物學家馮德培》中,饒毅只是稱馮德
培為「中國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可是,到了1999 年,饒毅作《神經科學:腦研究的
綜合學科》一文時,馮德培這個「主要推動者之一」搖身一變,竟然成了「現代神經科學在中國的奠基
人」,連「之一」都免了。問題是,馮德培是林可勝的學生,按照饒毅的說法,林可勝是「中國生命科學
之父」、「是生理學在中國發展的奠基者」、「主要研究工作是胃腸道生理和神經生理」、「在……神經
生理有優秀工作」。(見饒毅:《中國生理學與醫學發展側影》、《幾被遺忘的中國科學奠基人之一、中
國生命科學之父: 林可勝》、《中國科學:顯著的發展和嚴峻的挑戰——歷史演變和現狀比較》)。那麼,
馮德培究竟是如何在乃師的「優秀工作」之上再「奠基」的呢?
更可笑的是,在《幾被遺忘的中國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生命科學之父: 林可勝》一文(作於2001 年)中,
饒毅還說了這樣一句話:
「林可勝還直接培養了中國生命科學家,包括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部分的主要創立者馮德培。」
(《世紀中國》2001 年第一期,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47)。
原來,馮德培只是奠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部分」的基。那麼,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還有誰奠了江西醫
學院「生命科學部分」的基呢?
再看饒毅是如何捧鄒承魯的。2007 年2 月,也就是在鄒承魯逝世之後三個多月,饒毅寫了一篇五六千字的
長文,題為《鄒承魯:善者好之 不善者惡之》,為鄒承魯歌功頌德。本來,鄒承魯1951 年從英國劍橋畢
業后回國,在中國生物化學界,可能連第二代都算不上。可是,饒毅卻有本事把鄒承魯也捧為「奠基人」:
「鄒承魯留學劍橋時期就開始有很好的研究。回國后,他首先是中國酶學高水平研究的奠基人。」
難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低水平奠基人、中水平奠基人嗎?
為了證明鄒承魯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饒毅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回顧半個世紀前的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其
要點無非是說,那場主要參加人員達幾十人、前後持續了六七年的科學大會戰,以鄒承魯的貢獻最重要,
「最具原創性」,如果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頒獎給鄒承魯「也是合理的」。那麼,諾委會為什麼沒幹「合
理」的事情呢?原來,它「多數時候是由一群三流科學家組成」,因此 「諾貝爾獎發錯的頻率,每十年不
少於一次。」顯然,按照饒大師,鄒承魯之所以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因為慘遭那十年一遇的錯誤。
令人不解的是,諾委會在犯錯誤之時,似乎都與饒毅有關。2008 年2 月10 日,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吳瑞逝
世。八天後,饒毅在《科學時報》上發表《君子愛「生」 得之有道》一文作為紀念。此時,饒毅再次顯示自
己較那些「三流科學家」們至少要高出四個量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6:43 | 只看該作者
「吳瑞在分子生物學和植物生物學等領域有重要貢獻。他在上世紀60 和70 年代對基因工程技術發
明的貢獻尤為突出。……1971 年,吳瑞將引物延伸(primer extension)用於DNA 測序,成為
Sanger 測序法之重要一步。引物延伸也用於其他兩項諾貝爾獎的工作中:Kary Mullis 的PCR,和
Michael Smith 的定點突變。……1971 年吳瑞的引物延伸,是測序的一個關鍵步驟,給獎是可以
的。」(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910)。
也就是說,饒毅傍的大款兒們,都是些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特級大師,所以象饒毅這樣的「善者」才會
「好之」。而饒毅這個「善者」沒有把那個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說成是「不善者」,而只說他們是「三流
科學家」,顯然是寬大為懷。問題是,那些三流的蠢貨們再怎麼愚蠢,犯錯誤的幾率也不過是十年一次。
為什麼他們的錯誤都落到了饒毅倚傍的大款頭上?這是不是太巧了?(關於鄒承魯和吳瑞是否應該得諾貝
爾獎,見本章第七節,《饒毅的學問到底有多大?》)。
與溜須拍馬并行不悖的另一套「術」就是所謂的「吮癰舐痔」。這個成語來自兩個故事。《莊子·列御
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史記·佞幸
列傳》:「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在中國的科學界,鄒承魯也有「鬥士」之稱,因此仇人自
然不少。而饒毅呢,他自然要當仁不讓地充當打手。比如,社會上和學術界圈內盛傳鄒承魯曾經打壓袁隆
平,不讓他當中國科學院的院士。這如何解釋呢?看饒毅怎麼說:
「有時,一些和他無關的事情,張冠李戴,怪罪到他頭上了。如袁隆平沒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有人根據鄒當時是生物學部主任委員而認為是鄒壓制袁。鄒雖然是生物學部主任委員,但是他沒有
參與討論袁隆平的院士評選。據說袁隆平在科學院評選過程中,主要阻力是農學界,他的討論沒有
出過農學組,所以沒有到生物學部層面討論。」(饒毅:《鄒承魯:善者好之 不善者惡之》,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630316484181044.html)。
發表《鄒承魯:善者好之 不善者惡之》一文的雜誌是《科學文化評論》,據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
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戰略規劃局共同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而饒毅以「國際知名
的旅美華裔神經科學專家」身份撰文。那麼,饒毅是怎麼知道鄒承魯「沒有參與討論袁隆平的院士評選」
的呢?他又是「據」誰所「說」,把「壓制袁」的屎盆子扣到了「農學界」的腦袋上的呢?可惜的是,這
篇由「國際知名專家」撰寫的、發表在「綜合性學術刊物」上的「學術文章」,對此沒有做任何交待。這
不就是所謂的「造謠」嗎?
再看看饒毅在同一篇文章中製造的另一個謠言:
「上海生化所的李載平先生,從五十年代起重視核酸研究,是中國較早開始分子生物學的先驅。他
沒有評上科學院院士,最後是工程院院士。有些人怪罪鄒承魯。據並非鄒承魯學生、而且和兩人都
熟的人說,壓李的人並不是鄒,而是上海的科學家。」
僅僅98 個字,另一個屎盆子就被輕飄飄地從鄒承魯的腦袋上摘下,然後順手扣到了「上海的科學家」的腦
袋上。這哪像是「善者」所為,哪像是學者在做學問,倒活像是「不善者」在作惡。好笑的是,2009 年10
月,已經當了兩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還說出了這樣的話:
「中國社會有個不好的習慣,有時利用人物去世來廉價炒作。
「人去世是悲哀的。依不同情況,可能得到尊重,也可能得到同情。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92
「但是,無論是對死者的尊重還是同情,不應該被媒體和不負責任的愛熱鬧者用來誇大事情,甚至
不講道理地冤枉活人。」(饒毅:《慎防廉價炒作 避免傷害死者冤枉活人》,2009 年10 月25 日
科學網《饒毅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902)。
這段話實際上部分地回答了縈繞筆者心頭的一個疑問:饒毅為什麼要在大款們死後捧他們?這個疑問的另
外一部分答案是:大款們生前當然也受到吹捧,但捧「活大款」的方式很多,並不一定非要通過寫文章。
而其他方式的吹捧,一般不為世人所知。比如,饒毅恭維鄒承魯是「《自然》第一」、提議華人生物學家
學會定名為「吳瑞學會」,如果他自己不說出來,旁人很難知道內情。因此,捧「死大款」乃是捧「活大
款」行為的延續。
4、饒毅和他的professionalism
在國人面前,饒毅總是要不由自主地擺出一副道高才大、學貫中西的架勢,一會兒把孔子的話拿出來當作
文章的標題,一會兒嘲笑胡適沒有搞懂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會兒說,英文的「Intellectual 被譯成『知識分
子』,是對這個詞最大的誤讀,它該是『智識分子』」,一會兒又說,「『professionalism』這個詞沒有確切
的中文翻譯,因為這個概念在中國缺乏」。聽他那口氣,看他那神態,頗像是在說,舉世皆愚我獨慧,舉
世皆濁我獨清。俗話說,聽其言而觀其行。下面,我們就看看饒毅到底是如何實踐professionalism的。
那麼,什麼是professionalism呢?饒毅是這麼說的:
「至於professionalism更是個很大的題目,它和Intellectual 都是中國沒有的概念,所以我也就無法
翻譯這個詞。它的中文解釋——專業主義、職業主義,抽象到等於沒說。舉個例子:兩個人有不同
意見,爭論起來,professionalism就是不能把這種衝突擴大化,發展到打擊報復,公事、私事要分
開。再複雜一點:兩個人合作一篇文章,因為兩人的單位發生衝突,另一個人撤出,文章雖然已經
寫好了,於是撕掉不算。這也是不夠Professional 的一種表現。」(李珊珊:《饒毅:科學家應該
做「智識分子」》,2009 年1 月8 日《科學新聞》,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340)。
饒毅說中國沒有professionalism 這個概念,凸顯其文化根底之淺薄。實際上,在《禮記·中庸》中,就有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的說法,其中「篤行之」可以說頗得professionalism
之精髓。除此之外,中國文化中還有「敬業」、「敬事」的觀念,它們的內涵、外延都可以覆蓋西方的
professionalism。即使我們把這個英文名詞翻譯成略為時髦的中國話,那也不過就是「職業道德」四個字而
已,有什麼神秘的!
問題是,饒毅自己有職業道德嗎? 最能夠顯示饒毅職業道德的行為,是他從美國華盛頓大學、到美國西北
大學、再到中國北京大學的跨洋三級跳。實際上,饒毅在1994 年得到華盛頓大學的教職之後,立即就跑到
中國大陸顯擺這個頭銜,由此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此人的志向根本就不在科學這個「職業」。進入21 世紀
之後,他又打著美國大學教授的招牌,率領美國教授向中國政府伸手要錢,並且一張口就是132 億,更說
明他此時已經「立志」回國——如果能夠滿足他的條件的話。可是,饒毅的一塊心病就是,他在美國的頭
銜,好像總是比別人矮那麼一截:2000 年,他在華盛頓大學已經當了六年的助理教授,可是袁鈞英、鄧興
旺等人早已當上了哈佛、耶魯的副教授;2004 年,他還在華盛頓大學當副教授之時,不僅袁、鄧二人已經
當了好幾年的哈、耶正教授,就連出國比他晚了五年的施一公也後來居上,被普林斯頓大學扶正一年多了。
而王曉東則更上層樓,當上了美國科學院的院士。也就是說,到了2004 年,饒毅要在中國生物學界充大腕
兒,他的那個美國大學副教授頭銜,就如同一個身穿西裝足踏革履臉上戴著金絲眼鏡的人,腦袋上卻頂著
一盞破氈帽,顯得極不協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0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6:59 | 只看該作者
也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在華盛頓大學已經當了四年副教授的饒毅,突然間搖身一變,成了西北大學的正
教授。他是怎麼完成這次升遷的呢?原來,在美國,私立名校多以某一單科(主要是職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而成名。比如華盛頓大學,成名之本就是它的醫學院。而西北大學的成名之本,乃是商學院。也就
是說,華盛頓大學的醫學院和西北大學的商學院在美國都是一流的。可是,西北大學的醫學院和華盛頓大
學的醫學院相比,就差了一個檔次。具體到饒毅所從事的神經科學,根據美國科學院所屬的「國家研究理
事會」(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1995 年發表的美國大學科系排名,華盛頓大學的神經科學
在全國排第8 位,而西北大學則排在第23 位。(見:NRC:《Research Doctorat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ity and Change》,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5.)也就是因為如此,饒毅才能夠完成這
個從副教授到正教授的華麗轉身。這就像北大的副教授到江西醫學院任教,不僅能夠「晉陞」為正教授,
而且還可能「晉陞」為「博導」一樣。
2004 年5 月19 日,也就是在他跳槽去西北大學的前夕,饒毅在《中華讀書報》上自我吹噓說:
「在中國,我沒有上過最有名的學校,而在美國,我卻沒有去過不是一流的學校。」(饒毅:《何
時拒絕哈佛——閑話學校崇拜》)。
現在看來,這話要麼說得過早,要麼說得過於滑稽。
問題是,饒毅為什麼要從一流的華盛頓大學跑到不是「最有名的」西北大學呢?答案明顯:為他回國積累
資本。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先是辭去中國籍宣誓加入美國籍、然後又辭去美國籍重新加入中國籍的饒毅,
在2004 年辭教華盛頓大學、就職西北大學之際,根本就沒有打算在芝加哥呆下去。也就是說,西北大學不
過是他重返中國的一個跳板而已。實際上,早在2006 年,饒毅將要任職北大的傳言就甚囂塵上。因此推測,
他與北大私下的交涉,當然開始得更早。
美國大學選聘教授,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啟動經費可能達到百萬美元之譜。而饒毅為了一己私心,
不惜要一所大學付出這樣的代價——請問饒先生:這樣的行為,是否符合科學家——不,任何一個「職業」
——的道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1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00 | 只看該作者
五、阿歪與阿方
饒毅傍大款、捧大款的動機不難理解,但是,他與方舟子糾纏不清,卻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按道理說,
饒毅在美國鍍得金身之後,回到中國學術界謀求發展,根本就不需要方舟子的幫助,方舟子也根本幫不上
他什麼忙。實際上,饒毅與方舟子勾勾搭搭,對他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益——他是中國學術界中,除了何
祚庥、鄒承魯之外,唯一真名實姓支持方舟子的名人。那麼,極為愛惜自己名聲的饒毅,為什麼要自甘墮
落,和方舟子混到一起呢?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必須藉助於中國古人發現的一條自然規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1、同性相吸
顯然,饒毅能夠與方舟子一拍即合,肯定是因為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東西。而事實是,在這些共同的東西
之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他們對名望和權力的強烈追求。
根據饒毅在網上公布的簡歷,他在美國獲得正式教職是在1994 年。按道理講,在此之後的五六年間,是他
事業發展中最關鍵的時期,他本應該全力以赴地搞自己的生物學研究。可是,從第二年起,饒毅就開始盡
情地利用這塊金字招牌,在國內招搖。1995 年10 月,饒毅率領18 名海外學人致函《中國科學版》,「呼
吁加強生物學教育,恢復生物學高考」(見1995 年10 月2 日《中國科學報》第一版)。實際上,在那之
后,率眾上書幾乎成了饒毅的一種行為模式:2001 年底,饒毅副教授率領24 位海外科學家向中國政府獅
子大開口,索要16 億美元(下詳)。可笑的是,不到三年,2004 年8 月,即將跳槽到西北大學的饒毅又鼓
動施一公等「11 名華人科學家向我國政府高層建言慎行生物大科學項目」(見2004 年8 月10 日《中國青
年報》,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report/dakexue.txt)。2007 年10 月,剛剛如願當上了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又率領「57 位海內外科
學家建議國家加強對研究生的支持」(見2007 年10 月24 日科學網《饒毅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3813)。這還不算他
與鄒承魯、吳瑞、施一公等人或者聯名寫公開信、或者聯名發表文章,或者互為犄角,遙相呼應。
饒毅如此喜歡率眾上書,說明他有這種心理需要:他需要「上面」知道他的名字;他需要「下面」有一大
群跟隨者;他還需要旁觀者以為他是一個領袖。他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最大的成就感是和學生在一起。」
(見2008 年12 月7 日科學網《饒毅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071)。這樣的話,出自不同人之口,含義可能不同。對
於終生從教的人來說,那是對自己的安慰;而對於「事業有成」的饒毅來說,它的意思就是:雖然我饒毅
的「成就」那麼大,但是,和美國同行相處,我不過就是其中的普通一員而已,「感覺」不到自己的分量。
只有當置身於那些視我為偶像的中國學生之中,我饒毅才能夠「感覺」到我的「成就」——這與方舟子不
時需要教徒奉獻萬民傘,何其相似!
實際上,在他1995 年第一次領銜之際,那些附議之人中,有很多人的名氣和地位都比饒毅高得多,而饒毅
這個三十歲剛出頭、進入tenure-track 不久的助理教授卻有膽量來領袖群倫——這與方舟子在五年後以「無
業遊民」身份率領88 羅漢棒打基因皇后,何其相似!
不僅如此,饒毅還需要別人以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才會在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關鍵時刻,費心費
力地搞那些不入流的、招人恥笑的「自然科學史」研究——這與方舟子當年裝腔作勢當詩人、「東抄西湊」
搞明史又是何其相似!
更有趣的是,饒毅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中國公眾,自己是個「奇才」:雖然本人取得的「成就」十分了得,
但這些成就卻「得來全不費功夫」。看看下面這幾段話: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95
「讀研究生時,我是我那間實驗室里最早回家的學生,其他幾個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都比我工
作努力。現在,他們都是教授。那時吳瑛從斯坦福大學給我實驗室打電話,常常是我回家了,實驗
室其他人(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沒有回家。
「在哈佛做博士后的時候,我們的大女兒已經出生了。我一般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專門陪女兒,晚
上也回家早些。博士后階段也許是競爭壓力最大的階段。但是我在實驗室的時間也不如其他博士后,
當時同做博后的有馮諾依曼的外孫,他研究生髮現過一個很重要的酶、很多文章,還有一個諾貝爾
獎獲得者的弟弟,普林斯頓物理學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伯克利生物博士。他們沒有小孩,
在實驗室時間都比我多。
「1994 年做助理教授以後,我一般晚上不上班,周末也不上班。帶小孩為主。科學不僅是在實驗室,
帶小孩的時候還可以想科學。回北京后,工作量多了很多,但是我兒子回國也有很多問題,我多半
準時回家晚飯。雖然還有一些事情在家裡要處理。我盡量在他跟老師補習中文的時候做。」(趙晨
光、潘鋒:《實驗室:享受科學的地方》,2009 年1 月20 日《科學時報》,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283)。
如此漫不經心地與世界上最最聰明的人競爭,但仍舊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當上了「國際知名的旅美華裔
神經科學專家」,其中原因,除了是天縱聰明的「奇才」之外,還能是什麼別的嗎?這和方舟子當年炫耀
自己高考時不小心中了語文狀元、讀博士時一天就可以完成一年的科學實驗設計,又是何其相似!
誠如野鶴所說,方舟子不僅是一個科學霸權主義者,並且是一個生物學霸權主義者。而饒毅在這方面與方
舟子的相似,也有跡可查。你看他動不動就扳著手指頭數中國人在國際一流學術雜誌上發表了幾篇文章,
誰誰在CNS 上又發表文章了,並且不厭其煩地告訴國人自己在Nature 上發表的文章不是短文letter,而是
長文article,Nature「只給里程碑性的發現以長文形式」(見1999 年7 月27 日《科學時報》),你就會明
白,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究竟有多麼的了不起。
本來,作為一名科學家,把發表科學論文看得重些,無可厚非。可饒毅竟能以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身
份,對北大化學學院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我的偏見,最複雜和最有趣的化學是生物。希望多些化學(和物理)的人來研究生物。大家知道,
過去6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有4 年給了研究生物的人。依據不僅這一事實,我總結,如果要想增加
得諾貝爾獎的機會,用化學的方法研究生物最好:可以得生物獎、也可以得化學獎。」(饒毅:
《如果你想增加一倍獲諾貝爾獎的機會》,2009 年4 月5 日科學網《饒毅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565)。
這雖然被他自嘲為「插科打諢」,其實那是他的真心話,所謂「寓庄於諧」。看看他在面對北大其他學科
的學生時是怎麼說的:
「我說我的兒子,第一不能作演員;第二不能作金融;第三不能做誰給錢多就給誰打工的律師。」
(見:《陳平原、饒毅教授共話北大發展》,2009 年3 月18 日科學網《饒毅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075)。
北大有經濟學院,有工商管理學院,有法學院。並且,饒毅的碩士研究生導師的女兒就是演員。可是,饒
毅卻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說這樣的話。顯然,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生物)科學高」的信念,是絕對不
會有這樣的「勇氣」的。
再看看饒毅對北大其他學科的蔑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2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48 | 只看該作者
「我認為我們現在不是批判胡適,而是我們要超越他們那幾代。特別是文科,有很多工作要做。我
們中國從歷史到現在,哪些是我們的優點、哪些是我們真正的缺點,我認為這是中國整個思想界、
文化界沒有搞清楚的一個問題。經常把別人的缺點以為是別人的優點,把我們的優點變成我們的缺
點。」(同上)。
那麼,饒毅為什麼要瞧不起胡適呢?他說:
「我覺得是當時胡適他們那一代的人,主要因為他們是西方的學生,以學生的心態來看問題,對中
國傳統文化裡面的許多東西沒有弄清楚。」(同上)。
一個從16 歲就開始學「理科」、從來就沒有專門研究過「中國傳統文化」的饒毅,竟然敢於在國學的老巢
嘲笑搞了一輩子國學、並且當過北大校長的胡適,說人家沒搞懂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膽量,到底是哪兒
來的呢?當然是因為胡適只當過美國的學生、沒有當過美國大學的教授,而饒毅先生不僅當上了美國的教
授,而且是一流大學神經科學的「四個學科的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饒毅動不動就炫耀自己美國大學教
授的牌子,和方舟子把自己的美國博士學位看得比命還重要,又是何其相似!
實際上,早在2004 年就有人看出了饒毅的科學主義傾向。那年,饒毅與鄒承魯、魯白聯名在《自然》雜誌
上發表文章,攻擊中國科技部。有人以「勞克偉」(據說是「老科委」的諧音)為筆名,在新語絲上撰文
予以反擊,其中的一段文字是:
「文章作者是外行,看來完全不了解近20 年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政策的進步,也不了解科
技部(國家科委)自1978 年恢復以來所做的工作。20 年來,國內外研究中國科技體制和政策的文
章和出版物不少,從作者時時流露出缺乏這方面的基本知識的情形看,他們沒怎麼讀過。我想:或
許作者認為搞自然科學的人是萬能的,是無所不通的,用不著受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本訓練,
也用不著去瀏覽有關文獻和進行一點必要的研究,就可以是這方面的專家。現代中國流行的獨斷的
唯科學主義由此可見一斑。」(勞克偉:《讀〈中國科技需要的根本轉變〉一文有感》,新語絲
2004 年12 月13 日新到資料,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enbenzhuanbian2.txt)。
應該說,「老科委」的這個「我想」大致不錯。
2、同病相憐
在21 世紀初,饒毅雖然當上了美國一流大學的「博導」、做出了「里程碑性的發現」,但他的心理卻越來
越不平衡了:你看那個方舟子,畢業於美國三流大學,要成就沒成就,要地位沒地位,但是,人家在社會
上的名氣卻比我大,人家屁股後面的跟隨者也比我多。此時,饒毅明白,光靠在實驗室內搞研究,他可能
永遠也無法得到方舟子那樣的名氣和影響力——那個所謂的「國際知名」,充其量也不過是在百十人的小
圈子內「知名」而已。這樣的知名度,怎麼能夠滿足饒毅的心理需求?
本來,饒毅要追求方舟子那樣的名氣,他並不需要投靠方舟子。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投靠
方舟子,饒毅最多也不過是個方舟子第二。這樣的道理,饒毅應該懂得。可事實卻是,饒毅偏偏真的就一
頭扎到了方舟子的懷裡。那麼,饒毅究竟為什麼要投靠他根本就不可能看得起的方舟子呢?
現在看來,明顯的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在方舟子成了「學術打假鬥士」之後投靠方舟子,就相當於投
保購買 「學術腐敗險」。前面提到,饒毅在出面打陳曉寧的時候,自己也不是那麼清白:不僅招牌半真半
假,而且,在國內多處兼職,因此被打的可能性非常大。僅據《科學時報》,就可以看出饒毅那幾年在中
國都忙活成啥樣了(以下日期為《科學時報》發布消息的日期):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97
1997 年01 月06 日:與魯白、梅林等人在上海市建立「分子神經生物學實驗室」
1998 年04 月06 日:獲得「白玉蘭科技人才基金」
2000 年10 月29 日:與傅新元等人「創立」清華大學基因組研究所
2002 年09 月16 日:出任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副主任
如果再算上他曾與蒲慕明等人創立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與王曉東等人創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兼任清華大學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博士生導師,則饒毅可能是當時中國生命科學界頭銜最多、參與項目最多、參與項目的學科和地域跨度最
廣、因此也是最為繁忙的海外學人——那個「腳踩兩條船」的肖傳國、那個「啞鈴型學者」姚雪彪在他的
面前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我們就算饒毅當年所做的一切都是像鄧稼先、肖傳國那樣的傾情奉獻,但是,
對於方舟子來說,他如果想打饒毅的假,何愁抓不住把柄——肖傳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饒毅投靠方舟子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新語絲當年在海內外學人中有相當大的影響,人氣也頗為旺盛。在新
語絲上成名,就相當於在海外學人中成名。如何在新語絲上成名呢?當然是在新語絲上實名發表文章。而
事實是,在新語絲上發文章,只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合方舟子的心意。這一點,對饒毅而言,非常重
要。這是因為,饒毅的領袖慾望和他的發表慾望是呈正相關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說就是做」。不
過,在當時,饒毅還沒有博客,即使有,也不會有多少讀者。所以,他的言論,只能在平面媒體發表。可
惜的是,饒毅的文字功夫較差,寫的文章可讀性不強。因此,一般報刊在發表它們之前,都要做一番刪繁
去蕪的工夫。這對自視甚高的饒毅來說,是既傷自尊,又浪費了自己寶貴的氣力。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
樣的奇觀:饒毅的文章先在報刊上發「刪節版」、「編輯版」,然後再到新語絲上發原文、全文。
到了2008 年,這樣的奇觀便演變成了一個奇迹。這年4 月2 日,饒毅和施一公聯名在《光明日報》上發表
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靠什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同日,新語絲上也發表了這兩個人的文章,題目是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在文章的末尾,有這樣一個註:「2008 年4 月2 日發
表於《光明日報》」。顯然,一般讀者會以為這兩篇文章是同一個文本。可是,稍微比較一下就會發現:
這兩個文本不僅標題不同,連字數都差了50%:該文的《光明日報》版只有兩千七百餘字,而新語絲版則
將近四千字。(《光明日報》版見:http://www.gmw.cn/01gmrb/2008-04/02/content_755996.htm、新語絲版見: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sc/shijieyiliu2.txt)。誰都知道,《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
領導和主辦的全國性、綜合性黨報」(http://www.gmw.cn/03zhuanti/sheqing/55zn/jituanjj.htm),在它上面發表的文字,一般被認為得到了當局的認可。可
是,通過方舟子,饒毅卻硬是往黨報里塞進了三分之一私貨。
無獨有偶。22 天之後,2008 年4 月24 日,《科學時報》在第一版發表記者陳歡歡的文章,《饒毅:在爭
論中作困難的決定》。當天,這篇文章就出現在新語絲新到資料中,標題、來源和署名分別是:《北大教
授饒毅:要做有長期影響的工作》、《科學時報》2008 年4 月25 日第一版、記者陳歡歡。那麼,這兩個
版本是不是僅僅標題不同、發表日期不同呢?當然不是。這篇文章的《科學時報》版只有兩千七百餘字;
而新語絲版則大約四千二百字。好笑的是, 25 日,當這篇文章出現在饒毅的科學網博客上時,卻是《科
學時報》版。這說明,新語絲版不是方舟子盜自饒毅的博客。那麼,新語絲版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50 | 只看該作者
圖 17_1. 一文二版
左: 2008 年4 月24 日《科學時報》版(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3241
右: 2008 年4 月24 日新語絲新到資料版(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people/raoyi.txt
本來,搞這種把自己的話塞到別人嘴裡的下流勾當,是網路光棍方舟子的專長。可是白淨麵皮、身穿唐裝
的「國際知名」美國前「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最高學府最熱門學院院長的饒毅也玩兒這套把戲,就讓
人感到大惑不解:莫非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其實,這樣的把戲假如偶爾玩兒個一兩次,我們還可以用「失誤」來為他搪塞。可實際上,饒毅似乎已經
食髓知味,欲罷不能了。2009 年9 月30 日,饒毅在新語絲上發表文章,《回國:全身歸屬和全心參與》。
標題下註明「作者:饒毅」、「《光明日報》2009 年10 月1 日」。(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guiguo.txt)。可是,打開10 月1 日的
《光明日報》,我們卻發現,文章的標題是《全心歸屬》,文字還不到新語絲版的一半,只有七百餘字。
http://www.gmw.cn/01gmrb/2009-10/01/content_990239.htm)。
那麼,饒毅到底都把什麼話塞到別人的嘴裡了呢?看看《靠什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一文被《光明日報》
刪去的第一段話(小標題「重要國策及艱巨任務」亦被刪去):
「我國決定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不是局限於教育界的一個重大舉措,而是帶動我國在世界舞台上全
面崛起、有遠見卓識的歷史性決策。在我國發展新階段,只有充分認識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一具
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艱巨任務,才可能在它尚未成功的時候,在國家發展的全局考慮中將其列為重要
國策,並在多個層次予以高度重視,激勵多方面努力發揮作用。」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sc/shijieyiliu2.txt)。
兩個放棄了中國國籍、加入了美國國籍、然後又返回到中國「愛國」的美籍華人,通過中共中央的黨報向
中國人宣講、闡釋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這不好笑嗎?而在被黨報拒絕了這個闡釋之後,他們還要別
人相信,自己的觀點被黨報接受了——這不邪惡嗎?
再看看《饒毅: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一文被《科學時報》刪去了什麼。《科學時報》版的第一句話是:
「饒毅是生命科學界第一位放棄了美國名牌大學講席教授,全時回國效力的科學家。」
而新語絲版則是:
「饒毅是我國生命科學界,放棄了美國名牌大學講席教授,全時回祖國效力的著名科學家,也是北
京大學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後接受聘任回國的院長。」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99
說他是「第一位」、是「美國名牌大學講席教授」還不夠,還要在「科學家」三個字前面再加上「著名」
二字。報紙的照片已經註明他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終身講席教授」了,可這還不夠,他還要
申明自己「是北京大學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後接受聘任回國的院長」。看他這樣錙銖必較,再看他扳著指頭
告訴別人自己的Nature 論文是長文article,不是短篇letter,我們不由得要笑出聲來:這樣的小心眼兒,和
方舟子真是絕配。(方舟子曾把自己的一本80 頁小冊子稱為「專著」。)
再看看被《科學時報》刪去的第二段話。《科學時報》版:
「我和夫人吳瑛從做學生開始就一直和美國人有交往,有可以交流個人事情的美國朋友。」
新語絲版是:
「我和吳瑛(註:饒毅夫人,斯坦福大學博士,哈佛博士后,美國西北大學講席教授)從做學生的
時候開始就一直和美國人有長期的交往,有可以交流個人事情的美國朋友。」
原來,「我的夫人吳瑛」的輝煌資歷和24K 金頭銜被《科學時報》砍去了,所以我要通過我的鐵哥們方舟
子向海外學人再次炫耀一下——好像網上這類東西還不夠多似的。
還需要再舉更多的例子嗎?
3、同仇敵愾
問題是,方舟子是一個嫉妒成性、吝嗇得一毛不拔的人,為什麼他對饒毅卻如此大方、讓他鉚足了勁兒沾
自己的光呢?顯然,這是因為饒毅對方舟子有用。
原來,在打基因皇后之前,方舟子就已經開始了對楊煥明的攻擊,而其攻擊要點之一就是把中國參與的人
類基因組測序工作貶得一錢不值。2000 年7 月23 日,方舟子在新語絲上發表《「基因專家」請不要製造
基因的神話》一文,其開頭第一句話就是:
「人類基因組的測定雖然能夠成為遺傳學研究的強大工具,但它本身在學術上的意義並不大,是沒
有多少創造性可言的技術活,基本工作都是通過儀器自動進行的。」(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volution/HGP3.txt)。
2000 年11 月19 日,方舟子在新語絲上發表《訪問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小記》,再次貶低人類基因組測
序工作的意義:
「在參觀了『華大』的儀器設備后,方舟子指出,基因組的測定雖然能夠成為遺傳學研究的有用工
具,但它本身在學術上的意義並不大,是沒有多少創造性可言的技術活,基本工作都是通過儀器自
動進行的,關鍵是要有錢買機器,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不高,不宜誇大測序的學術成就。」(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volution/huada.txt)。
整整一年後,方舟子在《以「科學」和「愛國」的名義——學術腐敗在中國》中再次猛批基因組測序:
「國內做基因組的,分南北兩個中心。北方中心的負責人楊煥明,大家都知道他不學無術,就是會
吹牛要錢,也愛打愛國牌,被我多次批評過。陳竺的學術水平也許比楊煥明高,但是學術道德卻非
常敗壞,下面我還會具體談到。這兩個基因組中心,明爭暗鬥,我批楊煥明的時候,南方中心的人
高興,這回批陳竺,該輪到北方中心的人高興了。」(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yanjiang.txt)。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00
可笑的是,早在1998 年8 月,方舟子為了顯示自己是個生物學「內行」,在與一個名叫周求義的人大唱反
調時,竟曾大捧人類基因組計劃。原來,周求義在《江山輩有庸才出,各損風氣多少年》一文中,批評談
家楨主張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是「哄外行和百姓」,「百分之一的目標就象沒做一樣」。對此,方舟
子反駁說:
「作為一項將會造福全人類的偉大工程,中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分擔一部分工作,又有什麼可以
指責的?『全中國沒有多少人正式受過現代人類遺傳學研究訓練』,沒錯,但是通過參與這項工程,
正可以藉機培養、訓練研究現代人類遺傳學的人才。……談家禎不管以前的德性如何,能夠在中國
促成此事,對中國的遺傳學教育和研究,乃是奇功一件。」(方舟子:《關於人體基因組工程》,
http://xys.cnhub.net/friends/list.php?id=7205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50 | 只看該作者
(註:到了2000 年12 月,方舟子為了保陳章良,再次拿周求義的這篇文章當靶子,作《為談家楨說幾句
公道話》。此時,因為他已經和楊煥明鬧翻,所以不再提談家楨的這件「奇功」,而專門從周文中尋找其
他漏洞。詳見筆者《科唬作家方舟子》。)
1999 年底,方舟子在《中華讀書報》上「展望數字化、網路化和基因化的二十一世紀」時,還曾這樣「展
望」基因組測序的意義:
「預計在2005 年之前,包含了六十億個鹼基對(DNA 的基本單位)的人類基因組序列將全部被測定,
從此我們就有了一本隱藏著人類遺傳的全部秘密的密碼本(如果把它列印出來,將有幾百卷百科全
書那麼厚)。……下一步的工作,將是對這些密碼進行區別、鑒定。在未來的幾十年間,編碼人體
的蛋白質(約十萬種)的所有基因都將被鑒定出來,所有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也都將被測定,這樣,
我們就具有了用於揭示人類的生命奧秘的完整的寶庫。」(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21century.txt)。
(註:方博士之無知,由上述176 字可見三斑。第一,一般認為,人類基因組含有30 億個鹼基對。天知道
方博士憑什麼把這個數字翻了一番。更讓人咂舌的是,他在一年前還說「人體基因組估計共有三十億對鹼
基對」。他大概是把「三十億對」乘以2 了。其次,在1999 年底,學界早已知道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時
間要比預定的2005 年大大提前,而我們這位「前博士」還在那裡傻乎乎地向2005 年展望呢。第三,由於
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的重複序列,幾乎無法分析,所以沒有人曾「預計……人類基因組序列將全部被測
定」。)
實際上,遲至2000 年5 月,新語絲還轉載過董月玲、楊煥明的文章《人不要犯罪了 因為有DNA》。那麼,
為什麼到這年7 月方舟子突然和楊煥明翻臉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只有當事人才能知道。不過,方
舟子對楊煥明的仇恨之深,有目共睹。比如,每當兩年一度的中科院院士選舉之際,新語絲上對楊煥明的
攻擊就像月經來潮似的如期而至,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讓楊煥明當選。2005 年11 月10 日,方舟子從
中科院的內線得到消息,肖傳國沒有當選院士。他興奮得立即在新語絲讀書論壇上發布喜報:「肖傳國沒
有當上院士」。(http://www.xys.org/forum/db/209/150.html)。14 分鐘之後,方舟子再傳喜報:「楊煥明也沒當上」。由此可見,在方舟子的仇
敵黑名單中,楊煥明的位置大概僅次於肖傳國;也由此可知,方舟子對楊煥明的仇恨肯定是私仇,而不是
什麼學術之爭、主義之爭。
前面提到,饒毅於2001 年12 月4 日在新語絲上發表《中國科學:顯著的進步和嚴峻的挑戰》一文,方舟
子曾在文章前面加了按語,指出其中的錯誤。按照方舟子的「翻臉模式」,這相當於釋放即將對某前友人
發起攻擊的信號。14 天後,饒毅再發該文的《補記》,其中特意表示自己對「中國基因組研究……不以為
然」,「期望他們今年或明年有更多好工作完成和論文發表。」這到底是不是在向方舟子獻媚示好,我們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01
無法確定。但是,饒毅在一年前剛剛參與了清華大學基因組研究所的創立,此時卻臉色突然一變,公開對
基因組測序表示不屑,這顯然有悖於人之常情。實際上,不論饒毅的主觀意願到底為何,其客觀結果都是
一樣的:那就是他逃過了方舟子的棍棒。顯然,對方舟子來說,饒毅已經變成了一個能夠為自己所用的打
手了。
確實,從那以後,饒毅動不動就要把中國的基因組測序項目拿過來嘲笑一番。比如,在作於2002 年10 月
的《中國在重要科學領域缺席所反映的科技體制和文化問題》中,他一再暗示基因組測序工作沒有深度。
2003 年6 月,饒毅作《令人欽佩的、直率而客觀的中國科學家》,主旨不過是拍郝柏林和鄒承魯的馬屁,
但順道提了一下楊煥明領導的水稻基因組測序工作:
「在會議前幾天,中國剛剛在《科學》雜誌發表一篇水稻基因組的論文,這篇論文是中國迄今在基
因組研究最優秀的工作,它得到了世界基因組學界的尊重,也得到了以前對中國基因組研究比較悲
觀者(包括我自己)的尊重。這個工作,正在被中國媒體廣為歡呼,郝柏林也是論文的作者之一,
而他在會議上卻用這篇論文來說明中國不能過早地樂觀,而應看到這個研究從設計思路上、實驗方
法上、儀器設備上沒有突破。」(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2/kexueliangzhi.txt)。
這又是典型的饒毅手法:明褒暗貶。
2008 年底,饒毅在北大與一個學生合說相聲,其中有這樣兩句台詞:
「饒:來來,告訴你一個秘密(咬耳朵)
「學生:饒老師說,做生物,不要智力也行。做基因測序就是。」(見2008 年12 月27 日科學網
《饒毅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185)。
2009 年6 月19 日,饒毅的文章《直面生命科學在中國的困境》在《文匯報》上發表,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種直接的『拿來主義』也抑制了本國的技術開發。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是我國當年熱衷基因組
研究,購買了大量昂貴的國外儀器、試劑,我們卻只在做技術員性質為主的測序工作。」(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260)。
好笑的是,2007 年2 月14 日,饒毅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有德者必有言》一文,其中有這麼幾句話:
「性格孤僻不能和人相處,逢事只知道批評,不知商量、獻策、建言,那是發脾氣,不是有德有言。
「抨擊成功的人、攻擊自己妒嫉的人,那是泛酸氣,不是有德有言。
「容不得他人、看不得進步,那是小氣,不是有德有言。
「專為狹隘自身利益說話,那是鬧驕氣,不是有德有言。
「隨風搖擺,無原則地緊跟時代,作踐了德,不算有德有言。」(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4640)。
難道饒毅從來就不照鏡子?抑或他是在拿自己當鏡子?

總而言之,方、饒二人的畸形變態關係,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等價交換的關係。當然,在這場持續了十餘
年的交易之中,楊煥明只不過是一個小砝碼,重量級的人物是肖傳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52 | 只看該作者
六、「意見書」的背後
如果說饒毅「打」楊煥明主要是為了討好方舟子的話,那麼他「罵」肖傳國的原因則要複雜得多。
1、血盆大口
2001 年12 月6 日,有一個ID 是「yi」的人,把一個帖子「轉」到了新語絲讀書論壇。這個帖子的題目是:
「(zhuan)這群有志報效祖國的學者, 令人敬佩!!」。帖子的內容是饒毅率領24 位海外生物科學家向中國政
府索要16 億美元的計劃。看看它的第一段:
「最近,一批長期留美,在醫學生物學界卓有成就的中青年華裔學者通過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遞交
了一份重要的建議報告——『把握新世紀的歷史契機,發展中國的生命科學和技術』。他們建議組
織一批優秀人才回國服務,建立中國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和國家研究中心。這份建議已經受到國
家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是一份與以往回國創業人員思路不盡相同的、充分了解國情的、有大膽創意
的、起點很高的、並具有可行性的建議計劃。歸納這份報告有如下幾個要點……」。(http://web.archive.org/web/www.xys.org/forum/messages/44817.html)。
這個「建議報告」——據饒毅後來說,長達170 頁,他寫了七個多月——的主要內容是:要求政府「吸引
一批海外在科技界第一線工作的帥才回國創業」,具體措施如下:
「1. 建議國家一次投資16 億美元,建立國家生命科學和技術發展基金,這一投資額度將是國家前
所未有之巨,但根據近年來國家的發展趨勢,這樣的投入並非不可能。
「2. 建議以其中1 億美元建立15 個全新的研究和開發中心的基地和設施建設,其中15 億美元為
基金本金二十年定期存款,其利息(約7500 萬美元/年)用於實現對科研長期穩定,高強度投資。
「3. 建議在國外公開競爭吸引在國際上受到認可的拔尖人才,應聘中心主任,再由主任招聘內外
科技精英,組建隊伍。
「4. 建議研究內容以生命科學和技術中特別生氣勃勃和充滿前景的領域為重點,既有基礎研究又
有應用研發。
「5. 建議中心將以新的適合科技發展的先進的體制運行。這樣不但在硬體而且在軟體上切實現了
國內現有研究機構仍需耐心等待的、必須適應國情的體制轉換,給海外學子提供一張白紙,一片藍
天,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展翅於自由的空間。這樣的中心如成立無疑將對國內科教體制改革,科
研環境改善形成極大的推動力。因此『建議』順應了國家改革的大趨勢。」 (鏈接同上)。
不用說,這24 個人都是些當仁不讓的「帥才」,因此在那筆巨資還沒有到手之際,他們就已經把它瓜分得
差不多了——擬建中的「15 個全新的研究和開發中心」,他們已經安排了其中13 個的負責人。下面是這
些「帥才」們設計的組織結構藍圖(加*者為中心主任或共同主任人選):
癌症生物學中心(Cancer Biology):王曉東*
細胞運動與分子信號中心(Cell Motility and Molecular Signaling):饒毅*、馮根生、吳瑛、熊文成
發育和分子醫學研究中心(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Molecular Medicine):許田*、韓珉*、莊園
藥物開發研究中心(Drug Discovery Research):俞強*、袁均瑛*
基因表達調控中心(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施揚*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04
記憶與老化研究中心(Memory and Aging):鍾毅*、鄭強
分子藥學研究中心(Molecular Drug Research):傅新元*
神經發育與疾病中心(Neural Development and Diseases):魯白*、梅林、周仁平
痛覺研究中心(Pain Research):卓敏*、潘志忠、顧建國
植物后基因組和農業生物技術中心(Plant Post-Genomics and Agrobiotechnology):鄧[興]旺*、余國

蛋白質功能和生物技術中心(Protein Function and Biotechnology):管坤良*
物理生物學和生物影像中心(Physical Biology and Bioimaging): 邵志峰*
幹細胞研究中心(Stem Cell):林海帆*
那麼,那個「zhuan」帖的「yi」到底是不是起草這個計劃的「毅」呢?顯然,確切的答案只有饒毅本人知
道。不過,這個「yi」之所以能夠把這個帖子「zhuan」到新語絲,肯定是因為有個「原始帖」。而這個
「原始帖」的發布者如果不是那個「毅」的話,還能是誰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這個帖子出現之前兩天,12 月4 日,饒毅在新語絲上實名發表了《中國科學:顯著
的發展和嚴峻的挑戰 ——歷史演變和現狀比較》;在這個帖子出現之後12 天,12 月18 日,饒毅又在新語
絲上發表了《補記:七十年前開始的活躍研究》和《(修改版)中國科學:顯著的發展和嚴峻的挑戰——
歷史演變和現狀比較》兩篇文章。我們因此知道,那段時間是饒毅在新語絲上的活躍期。所以,說「此yi
即彼毅」,應該離事實真相不遠。退一萬步說,即使此yi 非彼毅,這個帖子出現在新語絲網上,亦肯定合
饒毅的意。
問題是,饒毅為什麼要屈尊降紆,把自己那麼高貴的計劃直接貼到網上,並且是在一個不起眼的論壇上?
他至少可以把帖子直接發給方舟子呀。答案很可能是,饒毅確實把帖子發給了方舟子,但方舟子卻沒有把
它發表。不僅如此,在那個yi 把這個帖子「zhuan」到新語絲讀書論壇之後,方舟子仍舊拒絕把它收進「新
到資料」。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答案是:方舟子在12 月4 日剛剛釋放了和饒毅「翻臉」的信號,而那
白花花的16 億美元,方舟子卻撈不到一分錢。心胸狹窄的方鬥士沒有趁機揚起小拳頭打這些人的假,就已
經有些讓人驚異了;僅僅是沒有表態支持,那豈不是給了饒毅天大的面子。
關於這個計劃,網上眾人評論甚多,代表作品就是昏教授的《水稻基因組:不說對不起楊煥明,說吧又會
讓饒毅FZZ 熊蕾難受》和一個署名「坤哥」的《科學烏托邦:我看饒毅建議》。(nm:《饒毅所稱「對我
和其他二十多個在美國的華裔學者的攻擊和誣陷」》,2006 年9 月8 日虹橋科教論壇,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45475&forum=1)。在事過八
年之後,筆者只想指出下面兩點事實。第一,在2002 年,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在1:8.3 左右,因此16 億
美元相當於132 億人民幣。而在1998 年之後的三年間,北大和清華各從教育部得到了18 億元人民幣985
專款,但那已經被全國人民罵了個狗血噴頭了——例如筆者的《無恥的嘴臉貪婪的心》系列。而饒毅等24
個「帥才」,就敢要132 億,相當於中國最高學府22 年的專款,可見這幫人的胃口有多麼大。
第二,也就是兩年左右的時間,這24 位「帥才」中的骨幹就開始「質疑」中國的大科學研究項目了。2004
年8 月,由施一公領銜,「吳瑞學會」的11 名理事上書中國政府,認為「大科學項目對中國科學發展形成
干擾」,要求「積極鼓勵一大批小實驗室公平競爭科研基金」。(原春琳:《11 名華人科學家向我國政府
高層建言慎行生物大科學項目,引發——「大科學」項目紛爭》,2004 年8 月10 日《中國青年報》,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report/dakexue.txt)。而據這篇文章的定義,所謂「大科學」,不過就是「投入在1 億元人民幣以上」的科研項目而已。
與這樣的「大科學」相比,饒毅的132 億人民幣「帥才計劃」,豈不可以算是「巨科學」了嗎?難道24 人
瓜分132 億人民幣的計劃就是「積極鼓勵一大批小實驗室公平競爭」、就不 「對中國科學發展形成干擾」
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6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53 | 只看該作者
其實,饒毅在當時並不是「吳瑞學會」的理事。但是,在「11 人上書」事件的背後,卻有他的身影。在上
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記者原春琳說:
「早在此次華人生物科學家致信政府高層之前,就有科學家質疑『大科學』項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華裔科學家饒毅是華盛頓大學教授,從事生物科學研究多年。他在回復給本報記者的郵件中說:
『目前,國家中長期規劃實際著重點在於具體課題,這是本末倒置。實際上,國家的科學管理體制
還有根本性的問題需要改善。』
「近幾年,饒毅頻繁在國內的媒體露面,分析中國科研體制的弊端。在去年國家的中長期科學規劃
公布以後,他還專門寫過一篇名為《國家科學規劃:宜深刻改造管理體制,而非具體計劃科學課題》
的一萬多字的長文。」(出處同上)。
實際上,在報道「11 人上書」的當天,《中國青年報》還發表有饒毅的文章,《「大科學」可能存在的四
大隱憂》。這四大隱憂是:科學家進退兩難 、公平競爭無法進行 、評估「大課題」容易走過場 、「多半
為自己利益說話」。(http://zqb.cyol.com/content/2004-08/10/content_925499.htm)。 按道理說,這四大隱憂確實都存在。但問題是,你饒毅兩年半前的那個
「巨科學」計劃,就沒有這「四大隱憂」嗎?
也就是說,不論是上書給自己要錢也好,還是上書阻止給他人撥款也好,饒毅等海外「帥才」們的基本思
路不外是:給我們的錢,多多益善;給土鱉們的錢,要精打細算。如果不能給我們吃小灶,則誰都別吃小
灶。讓國內那些土鱉們和我們這些「華人生物學Investigators」進行「公平競爭」吧!
2、肖、饒之爭
據饒毅後來說,對於他的那個16 億美元計劃,「我不認為我有義務在非決策和專家評審過程以外接受答
辯」。既然如此,他當時為什麼要把這個計劃泄露出來呢?難道他真的只想要獲得網人的「敬佩」嗎?答
案是:是,但不全是。應該說,他的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在網上獲得輿論的支持,然後以此來給決策者施
加壓力。饒毅沒有想到的是,他耍的這個小聰明,結果是「適得其反」:「這群有志報效祖國的學者」不
僅沒有得到新語絲諸人的「敬佩」,他們的行為反倒在其他論壇,如虹橋科教論壇,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三個月後, 2002 年3 月3 日,饒毅在新語絲上發表了《關於發展中國生命科學提議的幾個問題》一文,
第一段話是:
「最近有人email 寄來網上對去年一份提議的討論和批評(有些或者應該叫批判)。這份提議是我
和其他二十幾位旅美科學家關於發展中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一個建議(網上流傳的版本不是原
稿,在簡歷等方面有不準確的地方)。有些人大概是好意讓我知道他人的意見,有些以匿名地址給
我寄來謾罵郵件的,可能是怕罵沒有給我聽到的話傷害不夠深。我對於善意轉意見的表示感謝,對
於惡意中傷的也有勸告。」(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tiyi.txt)。
雖然饒毅這篇文章針對的是「有些人」,但我們現在知道,「這些人」之中,如今留下真名實姓的人只有
一個,那就是「昏教授」肖傳國。在饒文中,針對昏教授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
「有一個據稱教授者斷定提議者在美國每人每年只有10 萬美元研究經費,言下之意這些人是到中
國去抬高自己。這個觀點對於在美國的多數教授和學生都不用說明,不過在中國的一些讀者也許有
把這位美國教授觀點作為真理的。」(鏈接同上)。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06
對饒毅計劃本來沒有興趣的方舟子,在看到饒毅的這段文字之後,趕緊查證,結果發現攻擊饒毅的人就是
自己的死敵昏教授:
「此事因為沒有波及到新語絲論壇,一開始沒有引起我的注意。聽到饒毅說起,才去查了一下,發
現那些漫罵者原來都是我的『老相識』 ……,而那位『一個據稱教授者』即是『昏教授』。」
(方舟子:《對「關於發展中國生命科學提議的幾個問題」的補充》,http://www.xys.org/forum/messages/59000/57215.html)。
至此,方舟子與饒毅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有了共同的敵人——肖傳國。
除了「斷定提議者在美國每人每年只有10 萬美元研究經費」之外,昏教授當時還說了些什麼呢?遺憾的是,
他的言論沒有存留下來。不過,2002 年4 月7 日,昏教授在虹橋科教論壇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水稻
基因組:不說對不起楊煥明,說吧又會讓饒毅FZZ 熊蕾難受》。這是目前保留的昏教授批評饒毅的最早的、
唯一的完整文章。
那麼,昏教授是怎麼由水稻基因組聯繫上楊煥明和饒毅的呢?原來,三天前,2002 年4 月4 日,新華社發
布了一條電文,標題是《國際科學界高度評價我國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其前三段文字是:
「中國科學家獨立自主繪製出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使人類第一次在基因組層面『認識』水稻,
這一消息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強烈反響。
「以封面文章形式和14 頁的篇幅發表中國科學家論文的《科學》雜誌在社論中指出:『這是一篇
開創性的論文,對人類的健康與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響,我們對作者對科學和人類的里程碑性的貢
獻表示熱烈的祝賀!』
「『這一論文描述了對科學和各國都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工作。據本人之見,這一里程碑性的論文說
明中國已經進入生物學研究的前沿,證明中國科學家已在同一水平上,並具有國際性的競爭能力。』
《科學》雜誌論文評審人如是說。」
對此,方舟子立即氣急敗壞地評論說:
「《科學》雜誌總編肯尼迪撰寫的社論,主要內容是為同意Syngenta 公司不將其水稻基因組序列放
進GenBank 辯護,文中對公布水稻基因組草圖的意義並未做評價,更沒有『這是一篇開創性的論文,
對人類的健康與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響,我們對作者對科學和人類的里程碑性的貢獻表示熱烈的祝
賀!』這種中國式的官氣十足的話。中國記者連白紙黑字的學術雜誌的社論都敢公然捏造,其他那
些空口無憑的『祝賀』的可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立此存照】中國進入世界生物學研究
前沿》,2002 年4 月4 日新語絲讀書論壇,http://www.xys.org/forum/messages/60000/63316.html)。
有人告訴方舟子,《科學》確實說了「熱烈祝賀」這樣的話,是在一篇評論中。對此,方舟子覥顏說;
「那篇透視是菲律賓和墨西哥的研究人員寫的,難怪口氣怪怪的:-)」。可是,又有人告訴他,作者之一雖
然在菲律賓工作,但卻是美國人。此時,方舟子馬上轉換話題,罵別人「弱智」。(見主貼后的跟貼)。
第二天,方舟子又恬不知恥地把自己的評論放到了新語絲的新到資料中。
方舟子為什麼要對一項中國人取得的科學成就氣得發瘋呢?主要原因就是,這項工作是由楊煥明領導完成
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54 | 只看該作者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昏教授在高度評價了楊煥明的工作、並且把方舟子、熊蕾貶損了一通之後,間接地
回答了饒毅一個月前的《關於發展中國生命科學提議的幾個問題》:
「再來說說饒毅啦。我是個『據稱教授」,你愛聽不聽。你饒毅在留美生物學人中,的確還不錯,
沒給你母校丟人。能夠經常啞鈴啞鈴,也是你對故國的一片心。但是的但是,既入學問之門,最大
的追求和快樂也就是在追尋科學的這個破廟裡了,就該把那名利之心放得淡點。說回頭,有幾個作
學問的是靠搞政治而名垂青史?有幾個作學問的最後能把政治搞出個名堂?你是很喜歡媒體的,但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作學問是自然中心形成論,你有多大本事,同行心裡自然有你多高地位,靠
自己吹不行,請buddy 吹沒用,自己感覺為並表現為了不得的一代宗師狀,其實只能徒增笑爾。你
看看你這段話:【中國基因組研究的近況承吳瑞介紹,我們兩人對中國在基因組百分之一的意見相
近,我的態度確實是不以為然,但剛剛從中國回美后介紹他們已有的新進展,使我態度有改觀,期
望他們今年或明年有更多好工作完成和論文發表。】---恕我直言:你以為你是誰呀?
「你是中國學術界的太上皇?觀念正確與否暫且不談,你這種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調調還有沒有
半點同行間的professional courtesy? 你去問問吳瑞教授會不會這樣?你去問問楊振寧教授、丁肇中
教授會不會這樣?你還沒有『宗師』到他們這個地步吧?你對你美國同事敢不敢這樣?
「最後,作學問者都應潔身自好,盡君子遠小人。你一作學問的人,有必要如此仰仗FZZ 嗎?真要
搞政治也不是你這個搞法喲。『秀才造反,三你不成』。我看你還是踏踏實實作個秀才好。
「我這個人只會說大實話、直話,象你在熊蕾文章中那種話我不會說^&^. 所以,我姑妄說之,你
愛聽不聽。」(見虹橋科教論壇《網友文庫》,http://www.rainbowplan.org/lib/hun02.txt)。
不到兩年,2004 年5 月16 日,昏教授又在虹橋科技論壇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的科技發展不
能被自然雜誌等牽著鼻子走——評自然中國特輯》。在這篇文章中,昏教授並沒有點饒毅的名字,而是將
矛頭對準了吳瑞的文章《提高中國科學研究的產出率面臨挑戰》:
「吳瑞教授的投入(經費)產出(文章)說法是非常片面的。中國從百廢待興起步,目前仍處創業階段。
國家的投入產出要從整體和戰略的角度衡量,至少我認為國家到目前為止的重點在面,在打基礎,
不在點,更不能用幾片文章來作為產出的代表。至於加大基礎投入,我認為國家一直在不斷增加,
這本不是個問題,吳教授將其隆重推出成為一個問題,主要是他出於他自己的考慮『實際上很多在
國外工作的中國科學家願意回國開展研究工作,但是不充分的經費支持、較差的科研環境和科研管
理,讓他們望而止步』。看看中國中西部的落後狀況,想想廣大農民和下崗職工的困境,想想基本
的中小學教育等等,用中國的GDP 數字來硬套強求美國的基礎研究投入比例實在是給人以[『]何
不食肉糜?』的感覺。吳教授回國應該多到北京上海以外的地方,特別是農村,走走,看看。……
「吳瑞教授在中國開放初期為中國生物學子出國留學搭橋鋪路,費盡心血,功不可沒,多年為中國
科技發展獻計獻策,有目共睹。當但是我感覺吳教授近來的作為主要是所謂『吳瑞學會』利益的代
言人。愛徒心切人之常情,但當權衡國家與小集團利益時,還盼先生大局為重。借用先生的投入產
出理論問一下:CUSBEA 成員現有幾個人回國服務? 中國對CUSBEA 學子們投入不可謂不高,尤其
在那段國家經濟最困難的年代。但產出是多少 ? 這投入產出率應該是零吧? 為支持先生自己的投入
產出理論,您能否呼籲一下吳瑞學會成員:Don』t ask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but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如果他們仍然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國家。」(http://www.rainbowplan.org/lib/archive/2004/05/014.txt)。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08
前面提到,饒毅與吳瑞互為表裡,遙相呼應。吳瑞的這篇《自然·中國之聲》文章,一個主要論點就是,
中國政府應該增加對基礎生物科學研究的投入,提高對「高產出率生物學家」的支持力度。這與饒毅向中
國政府索要16 億美元來支持包括自己在內的24 位「帥才」們「回國創業」,看上去頗像是一計不成,又
生一計。因此,儘管昏教授沒有提到饒毅,但是饒毅這個「不是CUSBEA 成員的我」在讀到昏教授的文章
之後,肯定有芒刺在背的感覺,因此他對昏教授的仇恨只會加深,而不可能有絲毫的減弱。
3、饒毅「表態」
在2006 年的「意見書」中,饒毅說,他對昏教授的言論「除了2002 年我在一篇說明裡順帶回應過他的問
題以外,其後我對他的事不願意表態」。這句話應當分三層意思來理解:第一,饒毅對「他的事」是關注
的;第二,饒毅對「他的事」是有「態」的;第三,饒毅只是「不願意表態」而已,至於這個「態」到底
表沒表,他有意含糊其辭。那麼,饒毅的「態」,到底是「表」了,還是沒「表」呢?現在看來,他雖然
沒有公開地「表」,但在暗中,他肯定是「表」了的。
前面提到,方舟子一夥在2003 年曾以為姚雪彪是昏教授,於是對他大打出手。但是,那場群毆在方舟子的
一聲大吼之後嘎然止住:「姚雪彪是江西中醫學院畢業,不是江西醫學院畢業和饒毅不是校友。」
http://www.xys.org/forum/messages/00000/6209.html)。姚雪彪從哪個學校畢業,和饒毅有什麼關係?顯然,方、饒二人曾在暗中討論「姚雪彪是不是
昏教授」這個問題。方舟子或者是有意、或者是大意,總之是把饒毅給暴露了出來。
2005 年9 月,昏教授身份暴露,方舟子身披「水中划」這件馬甲,撰寫批肖系列文章,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肖教授網上大名鼎鼎,可網下對國外神經科學界華人科學家數若家珍的饒毅教授,提起著名的肖教授,
也只是說『據說教授』幾個字,實在是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自家人。」(http://www.xys.org/forum/db/172/104.html)。看到這「數若家
珍」四個字,我們彷彿看饒毅到在暗室中扳著手指頭和方舟子「根據教授的IP 地址,把在紐約地區的中國
留美精英一個個過濾下來」(水中划語)搜索昏教授時的情景。
問題是,饒毅既然「不願意(公開)表態」,為什麼他在昏教授曝光整整一年之後,卻「終於放下架子,
打破沉默,撥冗在著名新語絲國際期刊發表了有關肖傳國教授精神病態分析的PAPER」(水中划語)呢?
在此之前,肖、方的官司拖了將近一年,饒毅從來就沒有公開表態支持方舟子;在方舟子輸了官司之後,
饒毅也沒有發表什麼「雖敗猶榮」之類的鼓勵打氣言論來表示慰問。2006 年8 月,方舟子、Yush 炮製的那
封「公開信」火熱出爐,方舟子軟硬兼施,引誘教徒們簽名,可是饒毅還是「端著架子」,拒不簽名。而
就在大戲行將落幕之際,饒毅卻猛然間跳將出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這個問題,網上諸人有很多猜測。而下面這個帖子,2006 年9 月11 日發表在虹橋科教論壇,把可能
的原因都猜測了一遍:
「這麼多天過去,看大夥還在熱火朝天的談論『意見書』事件,俺也湊個份子。
「對『意見書』俺有2 個疑惑。
「1,以饒的身份、地位,與肖方官司的關係以及從前網上貼的他的文章看,他實在不至於出手寫
如此爛文以自貶身價,糟蹋自己名聲,給自己找麻煩,可他居然寫了。是什麼原因呢?可能性有幾
種:他腦子生病了,精神不正常;本來就是很差勁很蠢的人;一時喝多了,讓方X 子騙了;信任方
X 子,授權方寫的,自己也沒審閱;方擅自以饒的名義寫的。
「2,假設這篇文章真是饒自己寫的,讓方X 子貼的。可如此明顯會嚴重損害饒毅名聲和利益的文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09
章,為什麼方X 子不但沒有勸阻饒,給饒指出問題,讓他改寫得好一點,反而自己親自在論壇上貼
出,還掛上新到,使其廣為傳播?我想到的可能性有幾種:1,方的判斷力極差,不認為此文章寫
得愚蠢差勁,沒想到會給饒找麻煩,會損害饒的名聲(對這種可能性我持懷疑態度。方在網上掐架
十多年,以他的歷練和聰明,不應該看不出);2,方知道這文章寫得不好,但其利欲熏心,狗急跳
牆,為一己之私利,不惜犧牲朋友和支持者的重大利益;3,方知道這文章寫得不好,但恨饒在120
人公開信上簽名,藉此機會報復,故意讓饒出醜;4,是我自己判斷力差,這篇文章沒什麼不好,
對饒的名聲沒有損害?可『意見書』產生的效果似乎正在證明我的判斷沒有錯。」(逗美神:《對
饒毅「意見書」事件的2 個疑惑》,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 ... select=&forum=1)。

事實是,這個「逗美神」確實摸到了答案的大門,可惜他卻不知道哪個大門是對的,因此沒能拍門而入。
那麼,饒毅到底為什麼要「公開表態」呢?說來話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8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56 | 只看該作者
(1)、魏於全事件
從2006 年3 月26 日開始,方舟子突然間對四川大學的魏於全院士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攻勢之猛,可以說
是前所未有。半個月內,新語絲上發表了近百篇文章,絕大多數都是認定、證明魏於全科研造假的。僅方
舟子自己就發表了下面這7 篇「論文」:
2006.03.31, 方舟子《為什麼我認為魏於全院士的論文有假》
2006.04.01, 方舟子《答魏於全院士的答覆》
2006.04.03, 方舟子《再答魏於全院士的答覆》
2006.04.04, 方舟子《再說為什麼我認為魏於全院士的論文有假》
2006.04.05, 方舟子《關於四川大學BBS 生物版上的一則謠言》
2006.04.08, 方舟子《評《魏於全:破譯癌症「死亡密碼」》》
2006.04.09, 方舟子《再評《魏於全:破譯癌症「死亡密碼」》》
看方舟子那氣勢洶洶的架勢,好像不一舉將魏於全徹底消滅,他就誓不為人似的。
方舟子為什麼要打魏於全的假呢?據他自己在2006 年3 月26 日說:
「司履生教授信中提到的給Nature Medicine 的評述我在2003 年[后改稱2004 年——亦明注]已收
到,後來根據司教授的意見,沒有公布。我很高興司教授現在願意公布此事。我認為司教授對魏於
全院士論文有假的指控是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應該認真調查此事,給公眾一個交代。如果調查結果
認定魏於全院士發表的Nature Medicine 論文的確有假,不管他該負的責任有多大,鑒於魏於全能夠
在2003 年當選院士是因為假成果,那麼中國科學院至少應該免去其院士稱號。」(見方舟子在司
履生《就魏於全院士發表假論文問題致中國科學院的公開信》前的按語,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weiyuquan.txt)。
其實,方舟子之所以對「司教授現在願意公布此事」「很高興」,有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原來,就在一
年前,方舟子一面接受水電勢力的資助到怒江「考察」,一面對反對在怒江建壩的環保人士大打出手,結
果搞得天怒人怨,連《紐約時報》都對他表示了蔑視。方舟子從此不敢再親自出面打擊「偽環保」人士,
於是轉而尋找其他打鬥對象。他的新目標,除了中醫以外,就是繼續在學術界「打假」。可是,就在魏於
全事件爆發前幾天,由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鄧正來起草、共有來自全國高校的109 名文科教授聯署的《關
於抵制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行為的公開信》問世。按道理講,學術界人士自發地「抵制學術腐敗與學術不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10
端行為」,身處學術界之外的「學術打假鬥士」方舟子對此應該感到高興才對。可是,就在這個公開信公
開的當天,方舟子發表了這樣的評論:
「方舟子按:這封公開信不是說要在『3·15』打假日這天發布嗎,不知為何拖到現在才出來,是
因為一時湊不到100 人?公開信的發起人鄧正來原來說將會要求對學術腐敗分子既往不咎的內容變
得含含糊糊,不敢明言:『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再有教授和研究員發生剽竊、造假或腐敗的現象』,
如果沒有注意到『再』字的春秋筆法,就想不到『既往不咎』這一層意思。看來大家對他的痛斥還
是起了作用的。但是對為什麼之前的學術腐敗他們就不管,為什麼要從『2006 年3 月20 日公示2
周後生效』,為什麼就要聽他們的,還是語焉不詳。鄧正來原來說如果官方不對以後的學術腐敗分
子做出處理簽名者就要自殘抗議、集體辭職的內容也不見了,也就使得這齣戲變得平淡無奇,沒有
新聞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這109 名教授中,居然有好幾位是在新語絲網站上曝過光的『老相識』,
而鄧正來教授說已經約好的『學術批鬥網』主持人楊玉聖卻沒有簽名,比較蹊蹺。不過更有意思的
是,公開信中病句成堆,措辭半通不通,這種偽外文體固然是鄧正來教授看家的文風,卻很讓人佩
服這些文科教授為之背書寫下自己的名字的勇氣——他們似乎是想向公眾證明即使小學語文沒學好
也可以當中國文科的大牌教授的,這大概是這封公開信的主要價值了。」(見新語絲2006 年3 月
21 日新到資料,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7/xueshufubai34.txt)。
顯然,方舟子之所以要陰陽怪氣地發這麼一番議論,其真實原因不過是自己「打假」的地盤被縮小了,自
己的「生意」被人搶了。而方舟子之所以對司履生願意出面打魏於全院士的假「很高興」,乃是因為「生
意又來了」。
問題是,方舟子早在兩、三年前就知道魏於全「造假」之事,並且他也「認為魏於全院士的論文有假」,
那他為什麼要眼巴巴地等待司履生的出面、等了兩三年呢?他為什麼不自己把這件事挑出來呢?那豈不是
顯示他這個「生物醫學出身」的「一等一的全才」的大好機會嗎?方舟子之所以沒有這樣做,原因當然很
多——比如怕惹上官司——,但是,最主要的就是,他自己根本就沒有那個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對魏於
全院士所做的工作,方舟子一竅不通。看看他在自己的第一篇批魏文章中是如何發現了魏院士的「一個更
大的問題」的:
「從圖的豎軸可知,該圖起點的腫瘤體積為0……這又與實驗方法中說的『當小鼠皮下捫及腫瘤結
節(直徑約3mm)時』才開始進行疫苗治療的說法相矛盾,因為當腫瘤直徑約3mm 時,按文中的計算
公式,腫瘤體積約為50mm^3,其位置可在圖中清楚地顯示出來(等於該圖中約5 天時對照組的腫瘤
體積),而不會接近0。請問魏院士對此又如何解釋?」(方舟子:《為什麼我認為魏於全院士的
論文有假》,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ohu/weiyuquan.txt)。
不明真相的人在看過這段文字之後,一定會對方舟子佩服得五體投地:看人家方博士,真是名不虛傳,不
僅能看懂院士的論文,還能夠提出專業問題。可是,魏於全當天就親自出馬,到新語絲讀書論壇發帖答覆
方舟子的質疑。關於腫瘤體積的計算問題,魏院士是這樣答覆的:
「圖2 就像我在2003 年回答司先生的第4 個問題中提到的,確為疫苗治療后腫瘤生長曲線,時間
是指治療后的時間,圖2 標題已經註明了這一點。是因為您用了帶有排版或印刷錯誤的腫瘤體積計
算公式來進行計算,故得出直徑3 毫米時其腫瘤體積為50 立方毫米的錯誤結論。而我們在圖2 的
結果是用正確的國際上通用的公式來計算的(腫瘤體積(立方毫米)=1/2×a×b×b,詳見Cancer
Research 63:7232-7240,2003 等)。約3 毫米直徑的腫瘤其體積約為13 立方毫米。我們在中華腫
瘤雜誌論文中的方法中提到的是腫瘤直徑約3 毫米開始治療,圖2 中顯示的起點的腫瘤體積約為9
立方毫米,其平均直徑約為2.7 毫米(專業內的人都知道,實際上如此小的腫瘤很難精確測定其大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11
小,並且也沒有必要對如此小的腫瘤進行高精度測量,腫瘤在3 毫米直徑與2.7 毫米直徑是難以作
出統計學上的差異)。所以我們作出的曲線是正確的,而不是如您所說『起點的腫瘤體積為0 或接
近0』,您可以用excel 軟體輸入前面我們提及的數據進行處理,並使用類似的坐標體系及標記符號,
也會得到同樣的圖示效果,所以不存在您說的圖2 為編造的問題。」(weiyuquan:《魏於全對方
舟子〈為什麼我認為魏於全院士的論文有假〉一文的答覆》,http://www.xys.org/forum/db/1/50/175.html)。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魏院士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第23 卷第2 期)的那篇文章中,計算腫瘤體
積的公式「1/2×a×b2」被排印成了「1×2a×b2」(a、b 分別為腫瘤的長徑和短徑),因此,如果「按文
中的計算公式」計算,就相當於把腫瘤的體積數值增大了四倍。而方舟子恰恰就是按照這個錯誤的公式來
計算、並且氣壯如牛般地提出質疑的。更讓人驚訝的是,「文中的計算公式」錯誤,司履生在舉報信中已
經明確指出,可是我們這位方博士卻對此顯得茫然不知。可見,他連舉報信都沒看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58 | 只看該作者
顯然,在魏院士的解釋之後,方舟子的那股「理直氣壯」之氣,立馬變成了「靠,又出醜了」的「垂頭喪
氣」之氣。不過,富有「打鬥、出醜,再打鬥、再出醜,直至無丑可出」經驗的方鬥士,豈能在這位憨憨
的魏院士面前認輸。看看他是如何回應魏院士的:
「這似乎是在譏諷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不知道計算腫瘤的正確公式。不過我早就知道計算腫
瘤體積的正確公式(其實是通用的近似公式),即使不知道,司履生教授也已在公開信中指出了魏
院士論文中的計算公式是錯誤的,並給出了正確的公式。但是魏院士在答覆司教授的質疑時,並沒
有說那是個『排版或印刷錯誤』,我也很難想像在2001 年中國國內核心學術期刊上的論文還是讓
別人打字、排版而不是由自己提供電子版本,而且排版完了還沒有讓作者校對清樣,以至會有『排
版或印刷錯誤』。所以我當然以為魏院士論文中的數據是用文中所寫的錯誤公式處理的,並在文中
特地強調是『按文中的計算公式』。」(方舟子:《答魏於全院士的答覆》,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ohu/weiyuquan2.txt)。
方舟子真的「早就知道計算腫瘤體積的正確公式」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學過初中幾何學的人都知道,
不論是求面積,還是求體積,其計算公式不過就是維度之「積」——計算面積是二維長度之積,計算體積
是三維長度之積。簡單的例子就是長方體的體積是「長乘寬乘高」。而對於不同的形狀,一般是三維之積
再乘一個係數。如錐體的體積是三維之積再乘係數三分之一;球體的體積是直徑的三次方再乘六分之一派
(大約等於0.52),等等。總之,儘管這個係數不盡相同,但它卻只能在0 和1 之間浮動,無論如何也不
會超過1 的。而方舟子用來計算的那個公式,係數竟然是2。什麼形狀的物體,會有這種超出三維空間之
外的體積呢?可是我們這位「最聰明」、「最適合搞科研」的全才、奇才,卻能夠用這樣的公式來做一番
「計算」,並且根據這個愚不可及的計算,義正辭嚴地質問對方「對此又如何解釋」。他如果真的有點兒
常識,他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指出這個公式的荒謬!
也許有人會為方鬥士解嘲說:方舟子是高考語文狀元,不是初中數學狀元;方舟子是生物化學博士,不是
初等幾何學博士;方鬥士初中畢業已經20 多年,學的那點兒數學知識早就忘光了,可以理解;亦明兄您就
甭在這方面吹毛求疵了。
其實,亦明兄何嘗不想如此為方博士開脫,也好為天下所有的美國博士留下一張老臉——儘管這位全才動
不動就嘲笑別人「初中物理沒有學好」(《方舟子在雲南大學的演講:直擊偽環保反壩人士》,新語絲
2005 年4 月10 日新到資料)、「有的錯誤極為低級,初中生就能發現」(方舟子:《請「環保人士」走下神
壇》,2005 年6 月29 日《北京科技報》)。可是,這位美國博士實在太不爭氣,他連自己獲得博士學位的
那個專業——生物化學——都「沒有學好」。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12
方鬥士「打假」的路數,基本路數就是一上來先掄三板斧,把對方打懵,使之不敢回手。假如這三板斧沒
有產生應有的效力,則方鬥士就剩下胡攪蠻纏一個招術了。按道理說,以無知打有知,萬無得勝之理。可
是,方舟子卻每每能夠和對手死纏到底。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他的身後有一幫「不良科學家」,他們
總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方舟子出奇招、出損招,讓方舟子能夠「站直了,別趴下」。而方舟子在束
手無策之際,也確實總是老馬識途般地到教徒們發表的言論中尋找新的思路。可是,無知的方博士最最害
怕的事情就是教徒們知道了他的無知老底,所以他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來顯示自己是有知的。可惜的是,
他的無知卻偏偏會在他炫耀有知之際暴露出來。
就在魏院士出面答覆方舟子的質疑之後,有個ID 是BIGBEN 的人對魏院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請你出示兩篇paper (PNAS and Nature Medicine) western blot 的原始圖片,不管是X-光片也好,還
是 phosphoimager 圖像。」(見2006 年4 月1 日新語絲讀書論壇,http://www.xys.org/forum/db/1/50/227.html)。
在看到BIGBEN 支出來的「奇招」之後,方鬥士假充內行地問道:
「X-光片?讓他用同位素標記?:-)」(http://www.xys.org/forum/db/1/50/229.html)。
教主這麼一問,教徒們才知道,自己主子的肚子里裝的都是些乾草。有人告訴教主說:
「現在一般採用Chemluminescence 檢測系統(如ECL Plus WB)。而檢測化學熒光的方法有X-光片
顯影和CCD 照相兩種方法。」(http://www.xys.org/forum/db/1/50/234.html)。
那個要求魏院士出示原始圖片的BIGBEN 說:
「Lao Fang, you may have been away from the bench for too long, it is time to do a sabbatical away from
dajia. I will offer space in my lab, but no pay :-).」(亦明譯:「老方,你離開試驗台太久了,到了休
一下『打假假』的時候了。到我的實驗室來吧,我給你個無薪水的位置。」)
也就是說,我們這位自稱「拿了分子遺傳學研究方向的生物化學博士、做過十來年分子遺傳學前沿研究、
至今雖然不再從事具體研究但因為工作需要幾乎每天都還在閱讀分子生物學的最新論文的人」(方舟子
《「文史哲」妄人胡說遺傳學——評烏龍茶〈江湖理性主義者的美夢〉》,新語絲2001 年12 月23 日新到
資料,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homw3.txt),連人家的試驗是怎麼做的都搞不明白,就敢張牙舞爪地打人家的假。而在人家指出他打的
是自己的嘴巴子之後,他還有臉告訴人家:「我當然知道我打的是自己的嘴巴子。我是要讓你看看我打嘴
巴子的功夫有多狠。你要小心哦,別惹我噢。」
【註:嚴格地講,生物化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蛋白質,而檢測微量蛋白質的存在——定性或者定量——是生
物化學研究的最基本訓練。在檢測微量蛋白質的方法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所謂的Western Blot(蛋
白質印跡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利用電泳方法將混雜的蛋白質按其分子量的大小分開,然後,這些
蛋白質被轉移到一種特殊的膜(如硝酸纖維膜)上。接著,這個附著有蛋白質的膜被針對某種蛋白質的
「探針」(多數情況下就是以這種蛋白質作為抗原而製備的抗體)來檢查其存在。這個探針或者本身帶有
一種標記物,或者可以通過次級探針來檢測。最終的信號,或者是顏色反應(膜上直接出現顏色),或者
是化學熒光反應(需要用X-光片來顯示)。應該說,這兩種顯示信號的方法,前者比較簡單,但靈敏度較
低;後者的靈敏度較高,但略為複雜。魏於全實驗室使用的是后一種方法。】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13
實際上,方舟子在打魏院士之時,每打一個回合,他至少要扇自己一個嘴巴子。看看方舟子在《再答魏於
全院士的答覆》一文中開頭的一段話:
「魏院士新寄來的答覆要比前面的答覆好得多,對我提出的問題基本上都做出了回應。答覆的全文
附后,先把後面的幾條提上來評論一下,再評論關鍵的一條。最後的這一條我認為這是魏院士答覆
中的一個重大漏洞,即使是外行也不難看出魏院士難以自圓其說。」(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ohu/weiyuquan3.txt)。
看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了嗎?它的意思是說:魏院士的「再答」確實解答了我的質疑,我上次的「打假」都
打空了。可是,我卻從他的答覆中,又找到了一個缺口,所以我還要繼續打下去——這不就是他和肖傳國
打鬥的故伎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00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3 07:59 | 只看該作者
最奇的是方舟子在《再說為什麼我認為魏於全院士的論文有假》一文之前加的這段按語:
「按:此文原題《神奇的腫瘤抑製劑『魏氏佐劑』》,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有誤。PNAS 論文中的圖
3 未列出腫瘤生長的時間(比較奇怪),所以不能與魏院士的論文做比較。原先提到的1 周時間當
指腫瘤接種的時間點。論文正文提到時間時未用介詞,又未標出腫瘤生長時間,所以誤讀。我已將
有關段落刪除,對此非常抱歉。但是對魏院士錯用文獻的批評仍然成立。」(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ohu/weiyuquan4.txt)。
也許有人會看不出這段奇文的妙處,因此亦明兄就給這位福建省1985 年語文狀元當一下義務翻譯:
「此文原稿有多處錯誤,慘不忍睹。在別人指出錯誤之後,我把文章的標題改了,內容換了,把原
稿也從網站上刪了。現用這個修改稿來頂替原稿。雖然我出了那麼多醜,但那都是魏於全誤導的,
因為他在一流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卻沒有使用正確的英文,結果導致我這個著名的美國博士沒有
讀懂。我對魏院士的指控仍然成立。」
一個人得無賴成啥樣,才能像方舟子呢?
實際上,方舟子的無賴並不到此而止。在篡改了《神奇的腫瘤抑製劑『魏氏佐劑』》一文之後,4 月4 日
方舟子到讀書論壇發帖子說:
「很抱歉,今天發的文章中有一處錯誤,大家去看更新的版本[。]比原先的遜色了不少,呵呵。」
http://www.xys.org/forum/db/1/52/226.html)。
方舟子究竟為什麼「抱歉」呢?是因為自己「今天發的文章中有一處錯誤」,還是因為這個「更新的版本
比原先的遜色了不少」呢?讓我們使用簡單的邏輯來分析一下:一般來說,文章之所以要「更新」,乃是
因為它比舊版增色,而不是因為它比舊版遜色。既然方舟子認為新版比舊版遜色,他為什麼還要更新呢?
顯然是因為舊版出醜了。既然舊版有丑,新版把丑給刪了,為什麼無丑版本會比有丑版本遜色呢?這是因
為,那個丑就是方舟子攻擊魏於全的最有力之處——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認為的。那個「最有力的丑」被刪
去了,方舟子的「打文」自然也就沒有了力度,所以它「比原先的遜色了不少」,所以它的作者,打假斗
士、方舟教主,要向徒眾們道歉。也就是說,在方舟子的眼中,所謂「色」,就是衡量他對別人咬得兇狠
程度的標尺。
有個教徒對主子的出醜嘆息道:
「可惜了。但是我覺得現在得靜下心來想想再弄。不過就怕一停,人就說老魏贏了。」(http://www.xys.org/forum/db/1/52/236.html)。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14
另一個教徒也跟著嘆息:
「可惜,本來是一槍斃命,現在是搔恙了.」
猜猜方鬥士怎麼回答?他分別答道:
「他還欠著兩個回合呢,怎麼叫贏了?」
「呵呵,讓大家知道他的辯解其實並不像看上去的那麼專業,也夠他吃一壺的了」。
看清楚方舟子打假的本質了嗎?孰是孰非、孰真孰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輸誰贏,誰讓誰「不像看上去
的那麼專業」,誰讓誰「吃一壺」。這才是「打」的精義。
(2)、120 人公開信事件
很可能是看到方舟子的所謂「學術打假」類似於牛二的無理取鬧,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生物系教授傅新元在
2006 年4 月下旬草擬了一封公開信,目的就是要針對方舟子打魏於全這個案子公開表態,反對私人打假,
反對民間打假,當然更是反對以假打假。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公開信在經過至少七次修改之後,卻
對新語絲、方舟子、甚至魏於全都隻字不提了。最後,這封有120 名學者——絕大多數是美國大學的教授
——簽署的公開信在5 月8 日問世。全文以英文為正本,下面是簽名人推出的中文譯文:
《120 位中國科學家關於科學研究誠信的公開信》
「尊敬的:教育部部長周濟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主任陳宜瑜: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十分關切國內近來多起有關學術研究不端的指控事件。我們願意針對科學
研究誠信的重要問題表示如下觀點
「1. 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並強烈主張一個科技工作者應當保持高標準的學術道德
規範。我們支持揭露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與此同時,要確證學術不端的案例,我們必須遵循合法
和適當的調查程序。例如,美國公共衛生署關於學術研究不端行為的處理指南規定,對學術研究不
端行為指控的調查,起初應當是非公開的,其首先應當由所涉及機構的內部委員會調查並處理。
『無罪假定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是我們在調查學術不端的指控時必須遵守的一個重要原

「2. 如果爭論或指控不能夠在該研究機構內部解決,那麼,更高的主管部門和基金支持機構或專
業協會應當介入,建立外部調查委員會,直到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在調查期間,不論是指控者或被
指控者,都應受到合法保護,其身份應該保密。被指控者有責任和授權調查者合作,提供原始數據
和研究紀錄。一個好的解決案例將能為今後的實踐樹立先例,並幫助科技工作者培養良好傳統
「3. 在處理學術不端的指控時,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混亂結果,也為了對關於學術不端行為辯論
的當事人雙方公正,我們建議中國的研究機構主管部門建立起合適的程序和一個由學術專家組成的
權威機構來處理學術不端的真實指控。這包括建立制度,在需要時建立特別專家委員會來迅速調查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215
真實的,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指控。我們建議科技部、教育部、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協調建立國
家權威機構,對有關學術不端指控的調查,提供政策和機制
「4. 我們必須區別正常的學術辯論和對學術不端的指控。作為原則,我們應當在中國培養公開而
負責的學術辯論的傳統。這種公開討論或辯論必須有負責的態度。因此,在任何有關學術辯論的公
開通訊中都應當簽署實名,以表明其責任。有關學術不端的公開指控,我們也鼓勵舉報者簽署真名
以示負責,或者,為了保護舉報者,發表的機構應該代舉報人負責。我們支持公眾和任何人的言論
自由。爭論雙方均有權爭辯或答辯。對於科學問題及爭辯應當用進一步的實驗,特別是用來自不同
實驗室的進一步的實驗來解決。我們相信,建立一個對於重大事件進行實名負責公開爭論的優良傳
統,是促進中國科學研究基本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
「5. 為了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我們建議中國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設立有關科學研究誠信
的必修的專門課程,教育學生和科學研究工作者有關科學誠信的道德規範和處理學術不端的適當程
序,從而為中國的學術研究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9: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