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傍大款
當然,對於饒毅來說,僅僅在打擊陳曉寧的公開信上簽名,僅僅在《科學時報》上發表文章,還沒有把這
個事件的全部價值充分利用。10 月11 日,《文匯報》發表張詠晴、江世亮的文章,《給科學界過度炒作
潑點冷水》,其中說:
「面對炒作風,首先站出來的是77 歲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鄒承魯,及美國華盛頓大學神
經科學副教授、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饒毅。他們在寫給本報的一封聯名信中,對幾周前轟
動一時的『陳曉寧攜三大基因庫回國』一事提出公開質疑。」(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wenhuibao.txt)。
也就是說,通過打陳曉寧,饒毅不僅和「打假鬥士」方舟子打成了一片,他還搶在方舟子之前傍上了中國
生物學界大佬鄒承魯。六年後,饒毅對此事這樣回憶說:
「基因皇後事件,最早是方舟子網站發起。我聽說后簽了名,然後聯繫鄒承魯,我們共同寫了一個
短聲明,給來採訪的記者。鄒承魯的公開表態,對當時扭轉中國媒體的報道傾向,起了重要作用。
這是成功地擊敗浮誇的一個例子。」(饒毅:《鄒承魯:善者好之 不善者惡之》,《科學文化評
論》第4 卷第2 期,見新語絲2007 年5 月31 日新到資料,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people/zou43.txt)。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86
事實是,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之前一個多月,2000 年8 月24 日,《北京晚報》就曾發表丁文亞的質
疑陳曉寧的文章,《是商業炒作還是科學研究》。9 月12 日和14 日,《科學時報》又用了兩個整版的篇
幅發表了7 篇質疑文章,其中就包括方舟子公開信的「供媒體刊登版」。可是,按照《文匯報》10 月11
日的文章,鄒承魯和饒毅竟然成了打頭陣的了。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90 年代起直到2006 年11 月去世,鄒承魯一直是中國生命科學界的大哥大,曾任中國
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也就是因為如此,毫無學術地位的方舟子
才要拚命地巴結鄒承魯,對之奴顏婢膝,極盡阿諛恭維之能事。但是,以學術立身的饒毅也要不顧尊嚴地
向鄒承魯脅肩諂笑,卻讓人難以理解。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饒毅獻媚的方式。2001 年12 月4 日,饒毅在新語絲上發表《中國科學:顯著的發展
和嚴峻的挑戰——歷史演變和現狀比較》一文。這是饒毅在新語絲上首發的第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之前,
方舟子加有按語,指出了饒毅文章中的一個錯誤:
「方舟子按:一位讀者告知,金陵大學教授李方訓在1945 年、1946 年分別在《自然》和《科學》
發表過化學方面的論文。浙江大學教授何增祿在1946 年也在《自然》發表過物理學的論文,故李
四光不是第一位在《自然》或《科學》上發表論文的中國科學家。文章作者希望各位讀者繼續提供
意見。
「F.H.Lee, Nature, 1945, 155 (3945): 698-699
「F.H.Lee, Science, 1946, 104 (2695): 191
「T.L.Ho, W.S.Lung, Nature, 1946, 158: 63」。(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guokexue_fazhan.txt)。
原來,饒毅在文章的開篇就說了這樣幾句話:
「一個國家科學研究狀況可以近似地由發表論文的情況所反映。中國科學家在世界著名雜誌發表論
文,大概始於1946 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到1979 年,中國大約每十
年在《自然》雜誌有一篇論文。」
饒毅的這篇文章在新語絲上發表之後,至少有三人先後指出饒毅文章中存在的錯誤。(見12 月5 日的《關
於饒毅的文章》、12 月6 日的《老一輩中國科學家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紀錄》、《〈自然〉在
1881 年就發表過中國人的研究成果》)。如一個ID 為「疫苗」的人就指出:
「李四光不是第一位在nature 上發文章的中國人。湯佩松院士在1936 年就開始在Nature 和Science
上發文。另外,中國科學家在1979 年之前,在nature 上大約每十年發一文章的說法也頗可疑,因
為光湯佩松院士一人,在1945 年,1948 年,1957 年就在nature 上發過三篇文章。」(疫苗:《關
於饒毅的文章》,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uokexue_fazhan2.txt)。
也就是說,饒毅的文章,開篇即錯。而實際上,在新語絲上發表之前,饒毅的這篇稿子已經修改過多次。
2002 年4 月,饒毅撰寫《令人欽佩的、直率而客觀的中國科學家》一文,其中說:
「我近年和中國科學家的交往中還看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鄒承魯先生,也是一位尊重
客觀的科學家。為了使大家、特別是國內年青一代和目前在海外的科學工作者了解中國國內歷史上
的優秀研究,我去年初步嘗試寫了一篇有關中國生命科學歷史回顧和現狀比較的文章(2002 年正式
發表在香港《二十一世紀》雜誌)。文章其中有一部分是寫哪一位中國科學家在中國國內的研究工
《方舟子惡鬥肖傳國始末》 第六章 阿歪
187
作最早發表在世界著名的《自然》雜誌。我用計算機檢索的結果,1979 年鄒承魯的論文是第一篇。
我沒有意識到現存計算機的幾個資料庫在時間上都有限,在我的文章的初稿中說鄒承魯是第一位在
《自然》發表論文的中國科學家。我把初稿用電子郵件傳給十幾位中國科學家,他們提了許多好意
見。其中,只有鄒承魯指出我把這個《自然》第一搞錯了,他告訴我至少還有1957 年植物生物學
家湯佩松、1946 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自然》發表過論文,雖然以後幾稿修改過程中還有其他人提
供更多資料,但鄒承魯是最早客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一般人會很高興接受的第一。我想,這除了因
為他對自己的成就有真正信心而不為某個第一記錄所動以外,更說明他有客觀的態度和尊重他人的
精神,這一點,其實和郝柏林公開說明自己一個重要工作有周光召等前期基礎是類似的。」(見新
語絲2002 年6 月13 日新到資料,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2/kexueliangzhi.tx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