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柳梢青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于丹論語感悟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36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5

孔子說:只要三條就足矣。第一,強大的軍隊;第二,足夠的糧食;第三,人民對國家的信仰
這叫「子貢問政」,從政需要什麼,一個國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大家一般想還不得洋洋萬言啊,老師說的很簡單「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論語嚴淵篇)。說我告訴你就三條,第一叫國家機器,必須有強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夠的糧食,豐衣足食,第三條就是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他說有三條就夠了,挺簡單吧。這學生矯情,說三條不行,太多了,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條您說去什麼,老是也不急,說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總得吃飯,但還得有信仰。子貢還不幹,非得要再問,說: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這兩條您再給我去一個,老師非常認真的告訴他,曰,去食。我們寧可不要糧食了,然後老是說了一句結論,叫做「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他說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誰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其實,什麼是政治?政治並不一定讓大家都過上一種物質文明上的發達生活,他僅僅是一個標誌,真正來自於內心的那種安定和對於一種政權的認可,這些都是來源於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44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6

前幾天呢,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一個說法,說評估二十一世紀我們各個國家生活好與不好,已經不簡簡單單是過去的一個標準,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們國家增長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GNH,是什麼呢,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強,不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看每一個老百姓他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他在這個社會中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認同嗎,他滿意嗎。而這個指數在中國很有意思,我們曾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參加過一次國際的調查,當時顯示我們國家的幸福指數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點多,到了91年的時候再參加調查發現隨著整個物質文明的提升,當時也是進行了很多改革,這個幸福指數提高了,當時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左右;但是等到了96年再參加調查的時候發現這個指數下跌到68%了,這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盛的時候,我們現代人有可能會遭遇更為複雜的心靈困惑。
  大家肯定會有同感,今天我們的困惑是選擇太多了。我們可以選擇這個,可以選擇那個,所以大家困頓。其實大家誰都不願過苦日子,但是在相對的,比如說不太滿意的情況下,我們能夠享受到今天的快樂嗎,我們每一個人追問內心,我們會有一種安頓嗎?這一點讓我們回到《論語》看一看兩千五百多年以前那個時候的物質生活多麼貧困呀,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啊,但是孔夫子評價過他的一個學生,就是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他說: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45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7

這話什麼意思呢,一簞食,家裡頭糧食很少,不能是滿倉滿斗的,可能剛剛夠煮飯就那麼一小笸籮;一瓢飲,一個水瓢裡頭的水,夠喝的水就完了;住在什麼地方呢,住在陋巷,非常破爛的小地方;這一切,可能很多人說,那我們沒辦法選擇,生活就是這樣。難的不是說他生活在這種境遇中捱過來,難的是他的生活態度,叫做回也不改其樂,而別人怎麼樣呢,孔夫子說,人不堪其憂,所有人都會被此困擾,在抱怨的時候,而顏回從來不改變他那種樂觀的態度,所以他說賢者回也,又感嘆一聲這才是真正的賢德。就是在什麼樣的物質環境下都不改變心境的那種坦然和安寧。其實我們想一想,在今天聽到這樣的言論來講對我們的心裡是挺溫暖的,因為我們受的困頓太多了。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人會越來越不滿,因為你總會看到周圍還有乍富的階層,總會有一些人讓你感到心裡的不平衡,這是因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功能的,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無限深刻的去發現內心。孔夫子能夠交給我們快樂的秘訣就是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所以在今天,恆心與定力對人來講是什麼呢,它是讓我們在這麼一個蒼茫大千世界裡面能夠做成一點點事情,最後心裡的那麼一個依據和底線。有些奇迹其實就是在堅持中完成,有些奇迹永遠不是那些最機靈和最聰明的人能做完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45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8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小故事: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著玩著,看到一個高聳入雲的鐵塔。小青蛙們就在一起忽發奇想,說我們能不能爬到塔尖上?然後大家都很受這個理想感召,說爬呀爬呀,呼朋喚友就開始爬了。爬著爬著呢,被太陽曬得氣喘吁吁,就開始有人懷疑,有人質疑說我們傻不傻,咱們幹嗎去啊,為什麼要爬啊,這誰說的啊。說著說著,有一個停下來就有三個停下來,就有五個停下來,逐漸逐漸,大家不僅停下來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說真是挺傻的,幹嗎呀,這個時候大家發現很奇怪呀,有一隻最小的青蛙它還在爬,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點一點的往上爬,後來大家瞠目結舌,大家都不說話了就看著它。終於看著它以緩慢的速度最終自己到達了塔尖。等到它下來以後呢,大家都敬佩的不得了,就上去問它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為什麼你自己上去了,然後大家恍然大悟,這個答案大家聽了也許是出乎意外的:這隻小青蛙是個聾子。它當時只看到了所有人都開始行動,但當大家議論的時候它沒聽見,所以它以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個人在那兒晃晃悠悠在那爬,最後就成了一個奇迹,它爬上去了。
  現在家長都在說希望孩子聰明,什麼叫聰明呢?就是耳聰而目明,耳朵靈眼睛好。但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候做一個有信念而不太聰明的人也許是一種選擇。我們現在就是因為太聰明了,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為什麼會聽信他人的鼓噪呢,為什麼爬著爬著對自己懷疑了呢?因為我們心裡頭沒有一個信念,沒有認為說什麼樣的事情我一定能做成,所以你會受到他人蠱惑,這對於儒家來講是一個大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46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9

話外音:人人都希望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子《論語》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寬廣胸懷告訴他的學生們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而孔子的這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那麼這樣一種儒家思想一脈相承傳承下來,後來我們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人物,到了東晉的時候中國出現了田園詩派,出現了一個大詩人,就是大家都屬性的陶淵明。這個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呢,陶淵明的價值不在於詩中購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裡都能開出來了一片樂土,就是他日子過得很樂呵。他經常說,我歸園田居,他本來也做過小官,當了八十三天彭澤令,後來覺得說不行,有一件小事讓他覺得不快樂,他在那干著干著,有一天說上面來檢查工作了,說督郵要到此,告訴他說你穿正裝出場,叫做「應束帶見之」,你把必須要把腰帶端上,穿正裝去見一見,無非象今天穿上正裝,紮上領帶去見見領導,就這件事,陶淵明不幹了。他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所以就解佩印而去,自己把佩印一仍,我回家了。回家的時候,他自己寫了《歸去來兮辭》。他說過去的這種日子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這話說的好,什麼叫以心為形役,就是讓我這個身體成了我心靈的主人,他去奴役我的心靈,也就是說我讓心靈受了好多委屈,去低三下四啊,去阿諛奉承啊,為的無非是我吃點好的,穿點好的,就讓我的身體享一享福,但我讓心靈受了這麼大的委屈啊。所以他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知道我過去的這事做錯了,但是未來還長,所以我就歸去了,所以我就回到自己的田園了。
話外音:老師,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麼樣啊?
嗯,還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於一個人能夠安於貧賤,並且能夠樂在其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48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10

他的學生,還是那個子貢曾經問過他,子貢說:老是啊,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麼樣啊?逼著老是說這好啊,老師也很寬和,子曰:可也,老師說還可以,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老師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老師說:最高的那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沒有抱怨,他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仍然不能從他的生命中被剝奪。大家想想,這是一個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在貧賤之中還能保持著把他的日子過得覺得很有尊嚴,有他自己的快樂。其實這說的就是象陶淵明那樣的隱士。
  話外音:孔夫子教導他的學生們要安貧樂道,但是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為了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意味,那麼我們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應該如何為人呢?能不能有一個很簡單的、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也能起作用的為人之道呢?其實,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學生就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希望有一個字就可以受用一生,這個字是什麼?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49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11

這就是孔夫子他跟學生在交流中,學生非要苛刻的問他。子貢,老是這個子貢「刁難」他的老師,說:老師您就跟我說,這一輩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問他老師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說什麼教育能縮成一個字,老師呢也能說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說: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他說,如果有這麼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然後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八個字我一說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實這是聖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叫忠恕,什麼叫寬容,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乾的事,你就彆強迫別人干。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生的話。所以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聖人不會說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麼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所以他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寬容有時候多不容易啊,我們這個社會上,現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頭過不去。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困頓,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時候是一個事情過去了以後我們老在那裡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然後我就不斷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總想著說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他呢,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都是復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49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12

其實當你一次一次玩味這個痛苦的時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兩個人出去下山化緣。走著走著到了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入道,什麼事情都必恭必敬看著他師父,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父就過去問她,說姑娘你想過河呀,那你過來我把你背過去吧,就背過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結舌看著,然後被過去就放下了,姑娘謝謝老和尚,他師父領著他接著走。這個小和尚也不敢問,說我師父怎麼這樣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覺得太憋得慌了,終於就問了,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他師父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還沒放下。這個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麼事老擱在心裡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們客觀的生活中,你說一個人要是遭遇事業呀婚變呀,朋友背叛哪親然離去哪,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對你算大事還是小事,這個沒有客觀標準。這就像說一寸長的口子算是一個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個大傷,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藥老看著;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夥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從傷到傷好一直就不知道,這也是個傷口就完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內心究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邋邋大小夥子,這件事情靠我們的修鍊就能做到。這就是孔夫子的意義,他告訴你你可以做得到,無非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去強加別人,自己快樂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點。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更多地去幫助別人。
  話外音:《論語》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葯拿的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仁恕為核心,這是孔夫子儒家理論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就是「仁」。那麼他的學生樊遲曾經必恭必敬去問他說:老師,什麼叫仁,老師就淡淡地回答他,就兩個字「愛人」。然後樊遲想想又問:什麼叫「智」,老師又淡淡地說「知人」,了解別人就叫智慧。所以我們想想多簡單,去關愛別人就死仁慈,去了解別人就是智慧,就這麼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50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13

所以孔夫子解釋這個仁,說夫人者,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說每個人我們自己都想讓自己樹立起來,你要是想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安身立命,那你也去立別人,你也努力幫著別人立起來,每個人我們都想發達吧,我們自己想發達也讓別人發達。你這麼做了的話,叫做能近取譬。就是在你最近的地方,你眼前看見這個人,他在街上有點事,你彎彎腰舉舉手就幫了他了,可謂仁之方也,這就是仁義的方法,這就是仁義的秘訣。仁真正核心的就是你身邊做這件事,這讓我想起來我讀大學的時候,在英語課文上看到過一則據說事托爾斯泰寫的一個小寓言,那裡面說,有一個國王,他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就是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是最重要的,什麼事是最重要的,什麼時間做事是最重要的。然後覺得這樣的三個終極問題,冥思苦想,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後來有一天他很苦悶,他就微服私訪,自己就下去逛去了,走到底下很偏遠的地方,結果就投宿到了一個陌生的老漢家,一敲門就說你進來吧,他就進去了。到了半夜他忽然被一陣喧鬧聲吵醒了,然後就發現有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了進來,這個老頭就像收留他一樣也淡淡地說,那個人就說後面有人追我,老頭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就給他藏起來了。這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就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就問有沒有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別人,後來那些人鬧鬧就跑了,然後那個人洗凈了血跡感恩戴德地也就走了,老頭關上門繼續睡覺。第二天國王就惴惴不安地問他說,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了,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老頭淡淡地跟他說,這個世界上其實最重要的那個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離你最近的那個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馬上把這件事給做掉;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把我三個終極問題都解決了,其實這個故事又做了論語的註腳。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聖賢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用他們生活的歷練總結出來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聖賢永遠都不是那個轉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海非常費勁佶屈聱牙說他到底說什麼呢。如果端著架子,那不是真正的聖賢,其實聖賢的價值就在於千古之前,他們那些有價值的生活經驗可以穿越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5 15:26 | 只看該作者

心靈之道1

今天我們說一個話題,人生百年,孰能無憾呢?
人的一生中遺憾的事情誰都在所難免,《論語》中有沒有遺憾的事呢?也有很多人。想想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麼多學生,家家都有自己煩心的事情。那麼他們之間是怎麼來討論關於人生遺憾的呢?
有一個學生司馬牛,他的遺憾是什麼呀?
「唉!我家只有我一個兒子。」
「我們家有哥仨。」
「我們家有五兄弟。」
「我們家有八個兄弟,號稱八大金剛呢。」
「為什麼人家都能夠有那麼多兄弟,為什麼我就一個都沒有呢?哪怕有一個也好啊。為什麼啊?為什麼啊?太鬱悶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5 15:27 | 只看該作者

心靈之道2

他的一個同學子夏就開始勸他。子夏是自稱,稱自已的名字商,他說我聽說呀,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衛靈公篇)
儘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是他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就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當你面對一件想不通的事情的時候,你怎麼樣避免最大的傷害呢?就是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為什麼呀,為什麼呀,偏偏這倒楣事怎麼就落在我頭上呢?
其實化解遺憾第一個前提是先認可這個遺憾的存在,就是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這件事接受下來。說,好了,這就是一種安排,我已經知道有這個遺憾了。那麼第二個態度是什麼呢?是儘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補足這個遺憾。這就是子夏告訴他同學兩句話,叫「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篇),敬,是指人內心的一種端莊,一種正直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使大家都可以尊敬你,那麼你再去做事情,儘可能讓自己少一點失誤。另外一點就是真正跟別人共事的時候,要恭而有禮,內心保持著一種恭敬,彬彬有禮,真正能夠對人有一份尊重,如果你能做到這樣,少一點過失,多一分尊重,那你能夠達到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所以一個真正的君子,你還真正會內心憂患沒有兄弟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5 15:27 | 只看該作者

心靈之道3

于丹教授告訴我們,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但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沒有兄弟,已經不是什麼缺憾了,因為這是一個獨生子女的時代,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遺憾總是存在的,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生活帶來的遺憾,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5 15:28 | 只看該作者

心靈之道4

而這樣的一種遺憾,其實如果我們放大的話,那可能它會被 放得很大很大。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他說「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麼你也將失去星星了」。也就是說,你總看著自己人生的遺憾,你總在念叨著這個遺憾,這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呀,甚至這個遺憾有可能會變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這個陰影在你的內心極而言之,它對你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載,說英國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網球名星,叫吉姆.吉爾伯特。這個女孩子在小的時候經歷了一次意外,就是她跟著她的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一般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臟病的,可能她媽媽沒有檢查出來有這種隱憂,所以孩子蹦蹦跳跳地去了,以為跟媽媽一會兒回家了,結果她就面臨了她生命中令人驚詑的一幕,她看見她的媽媽就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這孩子的心中被放大到多大?也許她沒有去經歷心理醫生的調整,也許她這一輩子沒有想過怎麼去根治這個傷痛,她能做的就是迴避、迴避、永遠迴避,所以她牙疼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直至她成為了著名的名星,她已經擁有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她疼痛的牙齒折磨得實在受不了了,家人都安慰她,說牙醫請到家來,咱們不去診所,在家還有你的私人律師,有你的私人醫生,有所有親人陪著你,咱們就把牙治了不行嗎?結果就在她海濱豪華的寓所,牙醫在旁邊整理手術器械的時候,一回頭,看到這個人死了。還沒有開始,這個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所以當時記載這件事情的報紙,倫敦的報紙用了這樣一句評價,說她是被自己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這個念頭有多重呢?這就是一個人心裡面暗示的力量,這就是她生命中一個至極的遺憾,這個遺憾以令人驚詫的方式放大,能夠結束一個人的生命。

其實我們不見得會面臨這種極端的例子,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生命的缺憾。那麼這個缺憾有的時候會變成我們自己的一種暗示。

大家聽說過這個說法吧,說人在憤怒的時候和憂鬱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會看到你測出來的這個呼出的空氣,它都是灰色的,它的二氧化炭會特別多,這個人會有一種抑鬱,能夠改變你的內分泌,這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生命的質量,但是你可以怎麼樣去補足它呢?就是你如何用一種方式正視你內心的遺憾並且改變它。這種改變有可能也是驚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5 15:32 | 只看該作者

心靈之道5

于丹教授認為,如果說生活中的缺憾是不能避免的,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美好的願望,也許一個不經意的點化會改變你的心態,同時也就完全改變了你的生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5 15:33 | 只看該作者

心靈之道6

我還看到過一個寓言,他說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個非常窮困的女孩子,她家裡沒有父親,她跟自己的媽媽相依為命,做手工品,然後這樣長到了18歲,18年來她過著太貧寒的生活,所以她從來沒有自己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因此她也很自卑很自卑,這就是她生命里的缺憾。

後來在她18歲那年的聖誕節,媽媽破天荒給了她20美元,跟她說,這是你的勞動所得,你用這個給自己買個聖誕禮品吧。她簡直是大喜過望,但是她還沒有勇氣從這個小鎮上堂而皇之地走過,她捏著這個錢繞開人群,貼著牆角,走在路邊上,一路上她看著所有人,都認為這些人的生活比她美好。她心中不無遺憾地想說,我是這個小鎮上最抬不起頭來的一個寒磣的女孩子。路上她看到了自己特別心儀的小夥子,她就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有個盛大的舞會,不知道誰是他舞會上的新娘,誰能夠有這個榮耀呢?

她就這樣一路嘀嘀咕咕躲著人群,來到了那個商店。一進門她就覺得自己的視線被刺痛了,她看到那個櫃檯上擺著一批特別漂亮的緞子做的頭花、髮飾,那麼她獃獃地在那的時候售貨員就叫她:小姑娘,你過來,你的亞麻色的頭髮那麼漂亮,我挑一個淡綠色的頭花給你戴上。她一眼看到價簽,寫著16美元,她先說我一定買不起,我不試了,這個時候那個售貨員已經把頭花給她戴上了。拿起鏡子跟她說你看一眼,就在她看一眼的時候,她突然就驚呆了,她覺得這一朵頭花改變了她整個人的容顏,突然之間,她變得像一個天使一樣容光煥發,她從來沒看到過自己這個樣子。她就特別驚訝地想說,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那我買了吧。所以她就飄飄欲仙地掏出錢來說我買了。人家找給她四美元的時候,她仍然像飄著一樣轉身就往外飛跑,然後咣一下,撞在一個剛剛推門進來的老紳士身上,然後她隱隱約約聽到那個老人叫她,她就飄飄忽忽地跑了。

一路上她就在想,我怎麼會有了如此的改變,她不知不覺地就跑在了小鎮最中間的大路上,她看見所有人迎向她,都是驚訝的目光,她聽到人們在議論說,這個鎮子上還有這麼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誰家的女孩子,我們怎麼從來不認識她?就在這個時候,她又一次踫到了她暗暗喜歡的那個男孩,那個男孩也很驚訝,叫住她,說,我有沒有榮幸請你做我今天晚上聖誕舞會的舞伴?這個女孩子簡直心花怒放,她想了想,說我索性就奢侈一回,我手裡這四塊錢我回去再給自己買點東西。所以她又這樣一路飄 飄 然地回到了小店。

她一進門,就看到那個老紳士微笑著站在那。這個老人跟她說,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你剛才撞到我的時候這個頭花就掉下來了,我一直在等著你回來取回它。

這個故事到這就停止了。

這像是個寓言,這個婦孩子生命中的遺憾真的是被一個頭花改變的嗎?其實是被她自己的自信心驅除的。也許我們沒有這樣一個靈異的時刻,我們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有幸遇到寓言一樣的機緣,但是這些東西會啟迪我們的心智。

這些個故事裡面其實也有很多跟孔子在《論語》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其實孔子說一個人內心的在乎與不在乎,他的悟性能夠讓他明白這個世界很多很多的事理,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君子,他內心的坦然與淡定是可以讓他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10 22:44 | 只看該作者

論語里所倡導的一種人生觀

這前提是什麼?就是要求一個人在心中不要把現實中很多的陰影看得過重,不要自己認同在陰影之下,就像泰戈爾還說過一句話,他說,「烏雲自己遮住了太陽,但是它卻怨天氣不明朗。」有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心遮住了陽光,我們太在乎得與失,而在乎得失的人,在孔子的價值判斷體系中被指責為鄙夫,就是一個不上檯面的比較低級的人。鄙夫是什麼呢?幾乎意義等同於小人。

孔子曾經說:「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論語.陽貨篇)像這樣一個小人,你能跟他共事,去謀國家大事侍奉國君嗎?不能。

人沒有得到無所謂,但得到以後你再拿走,這個受不了。就是說已經過不了簡樸的日子。所以為了讓自己的得之更久,為了讓自己不失之,就會無所不至。

其實讓我們回到本初,誰的生命沒有遺憾?如果你能夠用一種內心的富足和飽滿,能夠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當所有這些憂煩、迷惑或畏懼壓在眼前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變得更加智慧聰穎,變得更加勇敢無畏,那麼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沒有了嗎?

所以,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不要藉助外在物質的得與失讓自己擁有一份淺薄的驕傲,這就是論語里所倡導的一種人生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10 22:45 | 只看該作者

勇敢到底指的是什麼?

說到勇敢,有人會說,大仁大智恐怕不容易做到,但做一個勇敢的人總不難吧?那麼于丹教授在這裡所說的勇敢到底指的是什麼?是不是僅僅用匹夫之勇就可以使自己有能力化解生命中的遺憾?論語中對於勇敢的定義又是怎麼說的呢?


我們知道,孔子有一個大弟子,就是特別率性勇敢的子路,他對於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因為他老師曾經還調侃過,說過一句話,說這個世界要是有一天道不行我的道理真推行不了的話,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天,我就帶著子路。子路特別高興,他說老師到那個時候就想帶我一個人。結果老師後面還有一句解釋,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麼都沒有,我也就把他帶在我身邊吧。所以子路呢,是很勇敢,但是呢他勇敢又缺點內涵。他偏偏有這麼一天,找老師問勇敢的事去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說老師你說,君子 應該不應該崇尚勇敢?老師就給了他一個明確的界定。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篇)

老師告訴他說,君子崇尚勇敢這沒錯,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約制的,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只有一個字,就是「義」。一個君子只要有了這個義字當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種仁義之勇,如果沒有這個字的話,他會以勇去犯亂,因為勇敢可能會攪動起來大亂,而這種情形如果發生在一個小人身上,就更麻煩了,如果他心中沒有義字的話,那他就會直接成了小偷、劫匪。就為盜了。我們想想今天,真正小偷劫匪你不能說他不勇敢,他穿門打戶,甚至可能越貨殺人,你說他不勇敢嗎?也就是說,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麼道義是什麼呢?君子之勇真正崇尚的是什麼呢?就是這種內心的制約,所以《論語》中還有這樣著名的一句話。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篇)

內心有所約制,而在社會上還經常有過失的人我見得不多,也就是說,一個人內心要經常對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問,問問我今天有什麼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圍的人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肖則內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這樣。這就是約制,也就是說,我們剛才說人生有遺憾,人的行為也有遺憾,但是你做錯了以後,如果你自己這樣去糾正的話,這就是一種真正的儒者所倡導的勇敢。這種勇敢就是君子之勇。

關於君子之勇,後來蘇軾在《留侯論》中曾經有這樣的論述: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哉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解釋了真正的豪傑志士心靈之勇是何等境界,這種過人之節能夠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人,這是一種胸懷,所以什麼人是勇敢的?像韓信那樣,可以受胯下之辱的人,最後他可以為劉邦決勝千里之外,他不會像一般的人,所謂匹夫見辱,拔劍而起,一瞬間就綳不住了,這樣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也就是說,你自己真知道你是誰的話,這種勇敢有時候表現為氣度,有的時候表現為一種理性約制下內心的自信和鎮定。

這就是一種力量。

所以蘇軾在論述的這種勇敢中,他說,真正的大勇是那種突然面臨一件事,所謂泰山崩於前而不瞬,卒然臨之你不要驚恐,你能夠每臨大事有靜氣,去先面對這個格局。而無故加之不怒,這可不容易。我們想想,生活裡面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是一個道 德君子,我們努力不去冒犯別人,但你時不常就被別人冒犯了,你經常無緣無故地就遭受了一個事情的傷害,你能做到不怒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10 22:47 | 只看該作者

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

所謂「君子泰而不驕」,就是一個人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但是他沒有一種驕矜之氣。那小人是什麼?就是一個人張揚,一個人表現出來處處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閑。關於這種驕傲,我們要分清一個人一生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小人之驕驕傲 和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 之驕驕傲的是內心風骨。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那麼這樣一種篤定的生命力量,其實在東方文化中一直是被倡導的。我曾經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大家知道日本參禪過程中提倡的是茶禪一體,人喝茶,茶道本身就是參悟的過程。那麼他寫道,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著他一個顯赫的主人,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裡辦事,捨不得離開他這麼多天,說你跟我去吧,每天好給我泡茶。那個時候是一個浪人、武士很紛亂的時候,所以這個茶師就很害怕,他說你看我又沒有武藝,咱們路上遇到點事可怎麼辦?他主人說沒關係,你打扮成武士的樣子,你挎一把劍不就完了嗎?你跟著我走吧。那茶師呢就哆哆嗦嗦地換上了武士的衣服跟著主人走了。

等到了京城主人去辦事了,茶師自己在外面溜達,一出門,就真碰上了一個浪人。浪人上去就挑釁,說你也是武士啊?那咱倆比比劍吧。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著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也是啊。就跟他講,你看我主人給我的事還沒辦完,你容我幾小時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裡面最著名的大武館,去了一看,所有學劍的人在門前都排著大隊。他來不及等,分開人群就衝進去,直接到大武師的面前跟他說,求你教給我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說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為什麼?

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麼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鬥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麼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

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後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裡面,洗茶、濾茶、然後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

這主人就這麼一直看著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後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

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麼嗎?

他說: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

這茶師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見那個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

茶師就老在想著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著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後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後解開身上寬鬆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著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裡面的衣服袖口紮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紮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

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後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後棒喝一聲,停在了那裡。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麼用了。

他停在那以後,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畫外音:

于丹教授通過這個小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所以毫無武功的茶師憑藉內心的定力能夠戰勝囂張的日本浪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99
NYLASH 發表於 2008-11-10 22:53 | 只看該作者
支持!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11-10 22:5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100
jydeng 發表於 2008-11-10 22:57 | 只看該作者

仔細讀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