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呢,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一個說法,說評估二十一世紀我們各個國家生活好與不好,已經不簡簡單單是過去的一個標準,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們國家增長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GNH,是什麼呢,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強,不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看每一個老百姓他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他在這個社會中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認同嗎,他滿意嗎。而這個指數在中國很有意思,我們曾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參加過一次國際的調查,當時顯示我們國家的幸福指數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點多,到了91年的時候再參加調查發現隨著整個物質文明的提升,當時也是進行了很多改革,這個幸福指數提高了,當時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左右;但是等到了96年再參加調查的時候發現這個指數下跌到68%了,這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盛的時候,我們現代人有可能會遭遇更為複雜的心靈困惑。
大家肯定會有同感,今天我們的困惑是選擇太多了。我們可以選擇這個,可以選擇那個,所以大家困頓。其實大家誰都不願過苦日子,但是在相對的,比如說不太滿意的情況下,我們能夠享受到今天的快樂嗎,我們每一個人追問內心,我們會有一種安頓嗎?這一點讓我們回到《論語》看一看兩千五百多年以前那個時候的物質生活多麼貧困呀,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啊,但是孔夫子評價過他的一個學生,就是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他說: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