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問?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複製鏈接]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81
confuse 發表於 2007-8-13 05:59 | 只看該作者
咋回事?我這心急火燎地等著老師上課,怎麽老沒碰上人啊?莫非老師又出差了不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82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8-13 1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1 confuse 的帖子

Confuse同修莫急,有課就上,無課就等,或者溫故知新也行啊.
怎知這不是問號學長給我們修習定功的機會呢,呵呵..越學越急,學經何用?
阿彌陀佛
自在隨緣
www.amtb-aus.org;
www.dfg.cn
http://www.pllc.c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8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13 17:34 | 只看該作者
落下了,落下了
出去逛了一些時間,
落下了,落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8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16 07:16 | 只看該作者
問號怎麼還不出現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85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8-17 00:02 | 只看該作者
------------------------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

  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了。閑話不說,進入正題。
  
  上次我們從《金剛經》的經文中,提煉出了這麼一對問答。
      須菩提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答:無住布施。

  那麼,到底「布施」是什麼意思?「無住」又怎麼解釋呢?
====================================================

一、布施
  先談布施。什麼是布施呢?很多人誤解了,以為布施就是去廟裡捐錢,這樣的理解太片面。
  布施的實質是放下。放下自我,捨己為人。這是布施的真正含義。

  布施按照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物質方面:以財物乃至身命救濟他人,稱財布施。這裡的財,既包括錢財物品(外財),也包括體力腦力(內財)。
    精神方面:
      在思想上,以知識方法教授他人,稱法布施。這裡的法,既包括佛法,也包括世間各種學問技能。
      在感情上,以善言善行勸慰他人,稱無畏布施

  這樣看來,布施的範圍就太廣了,幾乎可以涵蓋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比如,我們以腦力或體力盡心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服務,這屬於內財布施。用工作賺來的錢,供養家人的衣食住行,這屬於外財布施。即使是家庭主婦,每天做幾道可口的飯菜,把居住環境收拾的乾淨整齊,這也屬於內財布施。
  再比如,朋友遇到困難。我們出錢出力,是財布施;出主意想辦法,是法布施;用好言安慰勸解,是無畏布施。
  總之,能夠時時處處想到別人,盡心儘力服務大眾,這就叫「行於布施」。

  這裡面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做事的心態。同一件事,是為自己做呢?還是為別人做?如果為自己那是「自私」,如果為別人就叫「布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把「自私」的念頭轉一下,轉成「布施」的心態,就對了。

[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07-8-17 00:2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8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17 07:2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問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87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8-17 15: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5 問? 的帖子

請問問號學長,自利同時利他算不算布施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88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8-17 18: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7 vingxliang 的帖子

------------------------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


問:自利同時利他算不算布施呢?

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們先從四宏誓願說起。四宏誓願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一願是利它,後面三願都是自利。可是我們要注意,第一願是目的,後面三願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徑。我們學佛,為什麼要斷煩惱?為什麼要學法門?為什麼要成佛道?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度眾生。好比到海里救溺水的人,必須自己先學游泳。學游泳的目的是為什麼呢?就是為了救人。
  所以理論上講,注意是理論上講,自利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徑,而利它是唯一目的。我們在行為上可以做自利的事情,但在心理上應該保持利他的心態。這樣的自利利他,就是布施
  《維摩經》說: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可見,學佛並不妨礙日常生活。外面做事不需要改,要改的是裡面的心。把心態轉一下,就對了。心態轉了,衣食住行全是修行。心態不轉,衣食住行全是造輪迴業!

  理論上容易講,實際上很難做到。就拿學佛來說,實事求是的講,我們學佛為自己還是為別人?有幾個是為了普度眾生學佛的?恐怕偶爾冒一個普度眾生的念頭就很難得,對吧?所以說,這裡講的「行於布施」是個很高的標準,最低程度要證到大乘初住果位,才能完全做到。
  但我們也不必氣餒。雖然做不到,我們可以向這個標準靠近。好比學書法,拿一本字貼去臨摹,並不代表馬上變成書法家。但多加練習,字必定越練越好,這是肯定的,對吧?我們在心態上能多轉一分,減一分「自私」,增一分「布施」,我們就離那個標準接近一分,就能多得一分心靈上的解脫。

  結合本經來看,真正要做到「布施」,「無住」是關鍵。「布施」和「無住」的關係是:「無住」是為內在的實質,「布施」是外在的形式。或者用佛法的術語:無住為體,布施為相。所以《金剛經》的重點,就在「無住」兩個字。
  我們學習到現在,剛剛進入到實質的內容。前面的話,都是為「無住」做鋪墊。把「無住」搞明白了,後面的內容一瀉千里。所以請大家把前面的內容先放一放,腦子裡收拾乾淨了,準備學習「無住」。

[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07-8-17 20:21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89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8-18 1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8 問? 的帖子

謝謝問號學長的詳盡解答.
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每讀四宏誓願都會有一股豪氣自心底升騰.
"自利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徑,而利它是唯一目的",目前的程度還是很強調自利然後才到利他,自利和利他都是我的目的.切身的感受才體會到佛的慈悲和博大的胸懷,凡俗如我輩的只要心悅誠服地追隨而去.
學習<<金剛經>>真的很妙,期待"無住"的精彩說法.
阿彌陀佛
自在隨緣
www.amtb-aus.org;
www.dfg.cn
http://www.pllc.c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90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8-20 17: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3 07:3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問號。

內觀,利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92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8-24 19:06 | 只看該作者
無住不太好講,請大家給我一點時間準備。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93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8-27 20:15 | 只看該作者
------------------------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

  我們從《金剛經》經文中,提煉出這麼一對問答。
    須菩提問:云何降伏其心?(如何消除內心的煩惱?)
     佛陀答:無住布施。
  上一次介紹了「布施」。這一次我們開始學習「無住」。
===================================================

二、無住
  什麼是無住呢?簡單說就是放下
  我們很自然的要問:A.放下什麼?B.怎麼放?

  A.放下什麼?——主人客人的比喻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我們借用《楞嚴經》里的一個比喻。請看經文: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維,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楞嚴經》卷一


  這段經文的文字很淺顯。
  好比客人住旅館,吃完飯睡一覺,走了。要是真正的主人,永遠不走。
  走了的,都是客人。那個不走的,才是主人。諸位明白嗎?
  
  人生就象一個旅館,什麼東西象客人一樣來往不停呢?
  認真想想,大概沒有一件東西是靜止的。時光,環境,身體,心理,走馬燈似的,沒有一樣停的下來。
  想想十年前的環境吧。曾經很近的朋友,也許已經杳無音訊;當時的心情,曾經的煩惱欣喜,彷彿過眼雲煙。
  
  關於身體,我們來讀《楞嚴經》里波斯匿王(當時62歲)的一段話:
  【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

  回想自己的前半生,童年彷彿就在昨天。一眨眼,戀愛了,結婚了,有孩子了。再一眨眼,我們老了。
  人生有多長呢?只容眨2.5眼。最後那0.5,你閉上眼,就再也睜不開了。

  如果說環境和身體還算相對穩定的話,那麼人的心理則是飄忽不定的。就象《金剛經》所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請大家反觀一下自己的念頭。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了,未來的念頭還沒來,現在的念頭說是現在,一閃就變成過去了。
  人心就象一條河,念頭象河水一樣川流不息。我們就是在這種變化里,游移不定,患得患失。

  所以,誰是客人呢?身心世界。環境,身體,心理,全都象客人一樣來往不停。
  那麼,誰是主人呢?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07-8-27 21:1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7 21:01 | 只看該作者


好講座!!!!

謝謝問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95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8-27 21: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4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不用謝!我補充幾句。

《金剛經》不是一部獨立的經典,它是從《大般若經》摘錄出來的,是《大般若經》里的第九會,也是整個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提要。而且佛陀在講解《大般若經》之前,先講四部《阿含經》,又講《楞嚴經》等方等部經典。這些都是基礎。

我們沒有這些基礎,直接學習《金剛經》是很困難的。我琢磨了一段時間,最後想到選方等部經典里的兩部經——《楞嚴經》和《圓覺經》。我取這兩部經里的兩個比喻,作為我們學習的補充內容。

現在佛學搞得太複雜,讓人望而生畏。過於強調不可言說,又搞得太玄。我想做的,就是盡量簡單盡量清楚,不玩名詞不講玄妙。謝謝各位的鼓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7 2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5 問? 的帖子



今天的收穫不僅僅是金剛經,
俺還從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維,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楞嚴經》卷一"
這一節中悟到了其它的東西.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7
chico 發表於 2007-8-27 22:48 | 只看該作者
第一、想學佛一定要先做好人。「好人」的標準有五條——仁慈(不殺生)、清廉(不偷盜)、忠貞(不邪淫)、誠實(不妄語)、生活節制(不抽煙不喝酒),這是佛門的根本五戒。
由此想到了儒家的五常:
仁----不殺生
義---- 不偷盜
禮---不邪淫
智----不飲酒
信--- 不妄語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7 22:58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8
chico 發表於 2007-8-27 22: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5 問? 的帖子

有同感
不怪有人說,不能學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才。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7 23:13 | 只看該作者
謝謝chico和問號.

過於對佛教很反感,一是感覺太玄,問什麼都不可說,二是假的太多,把真的抹去了.


都是人,還是從學習好好做人開始.

這是正道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0
chico 發表於 2007-8-27 23: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9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學佛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做人。基礎孝親尊師。現在會「拈花一笑」的妖魔比人多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19: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