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lnln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記》譯註--《世家》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1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1:40 | 只看該作者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支菊生 譯註

【說明】

本篇是漢初名將周勃和周亞夫父子二人的合傳。周勃父子都是漢朝初期的有功之臣。周勃是誅呂安劉的主要決策者和組織者,為挽救劉氏政權立了大功,所以司馬遷把他作為漢初的主要功臣之一列入世家。周亞夫是平定「七國之亂」的漢軍統帥,為削弱諸侯王的割據勢力和鞏固漢王朝的中央政權立了大功。父子二人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有功於漢室,這樣的功臣理應受到恩寵與殊榮,但他們都只做了兩三年的丞相就被免職了。尤其令人不平的是,父子二人晚年都因被誣告謀反而被捕入獄。周勃雖由於薄太后的干預被無罪釋放,但已在獄中受盡了獄吏的凌辱。周亞夫則是入獄后五日不食,嘔血而死。周亞夫之死顯然是對漢朝統治者迫害功臣的無聲抗議。漢朝從高祖到武帝,對待許多功臣都心懷疑忌,刻薄寡恩。蕭何入過獄,韓信最終被殺,樊噲也曾被捕,周勃父子的遭遇更具有典型性,所以有人認為這是一篇專寫功臣受辱的傳記。漢朝皇帝的刻薄寡恩,司馬遷是有親身感受的,所以在這篇傳記中有一股憤憤不平之情不斷流注於筆端。
周勃父子的一生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作者對兩個人物的寫法卻不盡相同,這是本篇的一大特色。如寫周勃之功,詳細羅列他隨從高祖東征西討所立的大小戰功幾十次,而對他的主要功績誅呂安劉只是幾筆帶過,以「互見法」詳記在其他篇中。初看似乎不甚合理,細想就會理解,作者正是要有意突出周勃的戰功之多。這一方面可以為高祖臨終遺言「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提供可信的依據。(《高祖本紀》中極少提到周勃)。另一方面又與後來周勃的被捕入獄形成強烈的對比。寫周亞夫則換了另一副筆墨。先是能過對細柳軍營的精采描述突出了周亞夫治軍的嚴謹、嚴肅與嚴格,大臣都被驚呆,皇帝也不能不為之讚歎。接著寫他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任何干擾也不能動搖他的既定策略,皇帝的詔令也不例外。這兩個片斷,作者都是運用特寫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周亞夫的大將風度。
兩個人物同中有異,異中見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太史公筆法的靈活與巧妙。

【譯文】

絳侯周勃,沛縣人。他的祖先是卷縣人,後來遷到的沛縣。周勃靠編蠶箔維持生活,還常在人家辦喪時事吹簫奏輓歌,後來又成為能拉硬弓的勇士。
高祖當初稱為沛公剛剛起兵的時候,周勃以侍從官的身份隨從高祖進攻胡陵,攻下方與。方與反叛,周勃跟他們交戰,打退了敵軍。之後進攻豐邑,在碭郡東邊攻打秦軍,軍隊回到留縣和蕭縣。再次進攻碭郡,把它攻破了,打下了下邑,周勃最先登上城牆。高祖賜給他五大夫的爵位。進攻蒙、虞二城,都攻下了。襲擊章邯車騎部隊的時候,周勃立下等功。平定魏地后,進攻爰戚、東緡,一直打到栗縣,都攻佔了。攻嚙桑時,周勃又最先登城。在東阿城下攻擊秦軍,把他們打敗了。追擊到濮陽,攻下甄(juàn,倦)城。進攻都關、定陶,襲擊並攻佔了宛朐(qú,渠),俘獲了單父的縣令。夜襲攻佔了臨濟,進攻壽張,又往前打到卷縣,把它攻破了。在雍丘城下攻擊秦軍將李由的軍隊。進攻開封時,周勃先到城下,立了戰功。後來章邯打敗了項梁的軍隊並殺死了項梁。沛公劉邦和項羽領兵向東回到碭郡。從在沛縣開始起兵到回至碭郡,共一年零兩個月。楚懷王給沛公的封號是安武侯,並任他做碭郡郡長。沛公任命周勃以虎賁令的職位跟隨沛公平定魏地。在城武進攻東郡郡尉的軍隊,打敗了他們。攻打秦將王離的軍隊,把他們打敗了。進攻長社,周勃又是最先登城。進攻潁陽、緱(gōu,勾)氏,切斷了黃河的渡口。在屍鄉北面攻打趙賁的軍隊。又南下攻打南陽郡呂?攻破武關、嶢關。在藍田大敗秦軍,打到咸陽,滅了秦朝。
項羽到了咸陽,把沛公封為漢王。漢王賜給周勃的爵位是威武侯。周勃跟隨漢王進入漢中,被任命為將軍。回師平定三秦,到秦地后,漢王把懷德賜給周勃作食邑。進攻槐里、好畤,立了上等功。在咸陽攻擊趙賁和內史保,又立上等功。向北進攻漆縣。攻打章平、姚卬的軍隊。向西平定汧縣。又回軍打下了湄縣、頻陽。在廢丘包圍了章邯軍隊。打敗了西縣縣丞的軍隊。攻打盜巴的軍隊,打敗了他。進攻上邽。在東。在東邊鎮守嶢關。轉而攻打項羽。進攻曲逆,立上等功。回師鎮守敖倉,追擊項羽。項羽死後,趁機向東平定楚泗水和東海兩郡,共佔領二十二縣。又回師守衛洛陽、櫟陽,漢王把鍾離賜給周勃與灌嬰做為二人共有的食邑。周勃以將軍的身份隨從高祖征討反叛漢朝的燕王臧荼,在易縣城下把他們打敗。周勃率領的士兵在車馬大道上抵禦敵軍,戰功多。周勃被封賜列侯的爵位,高祖分剖符信保證周勃的爵位代代相傳,永不斷絕。賜絳縣八千一百八十戶做為食邑,號稱絳侯。
周勃以將軍身份隨從高祖在代地征討反叛漢朝的韓王信,降服了霍人縣。再向前到達武泉,攻擊胡人的騎兵,在武泉北邊把他們打敗。又轉移到銅鞮進攻韓王信的軍隊,打敗了他們。回師降服了太原郡的六座城。在晉陽城下,攻擊韓王信的胡人騎兵,擊敗了他們,攻下了晉陽。隨後又在硰石攻擊韓王信的軍隊,把他們擊敗,追擊敗兵八十里。回師進攻樓煩的三座城,趁勢在平城之下攻擊胡人騎兵,周勃所率領的士兵在車馬大道上抵禦敵兵,戰功最多。周勃晉陞為太尉。
周勃攻打叛將陳豨,在馬邑縣屠城。他率領的士卒斬殺了陳豨的將軍乘馬?。在樓煩攻打韓王信、陳豨、趙利的軍隊,把他們打敗了,俘獲了陳豨的部將宋最和雁門郡守圂。趁勢轉攻雲中郡,俘獲了郡守圂、丞相箕肆和將軍勛。平定雁門郡十七個縣,雲中郡十二個縣。趁勢又在靈丘攻打陳豨,把他的軍隊打垮,斬殺了陳豨,俘獲了陳豨的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肆。平定代郡九個縣。
燕王盧綰反叛,周勃以相國的職位代樊噲領兵,攻下薊縣,俘獲了盧綰的大將抵、丞相偃、郡守陘、太尉弱以及御史大夫施等人,屠滅渾都城。在上蘭打敗了盧綰的叛軍,又在沮陽擊敗盧綰的叛軍。追擊到長城,平定上谷郡十二縣,右北平郡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漁陽郡二十二縣。隨從高祖出征,共俘獲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這和年俸二千石的官各三人,另外還打敗了兩支軍隊,攻下了三座城,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俘虜丞相、大將各一人。
周勃為人質樸剛強,老實忠厚,高祖認為可以囑託大事。周勃不喜愛文辭學問,每次召見儒生和遊說之士,他面向東坐著,要求他們:「趕快對我說吧!」他的質樸少文才就像這個樣子。
周勃平定燕地之後回朝,高祖已經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設太尉官職,任命周勃為太尉。十年以後,呂後去世。呂祿以趙王身份任漢朝上將軍,呂產以呂王身份任漢朝相國,他們把持漢朝政權,想要推翻劉氏。周勃身為太尉,卻不能進入軍營之門;陳平身為丞相,卻不能處理政務。於是周勃與陳平謀划,終於誅滅了呂氏家族,擁立孝文皇帝。此事的說情都記載在《呂太后本紀》和《孝文本紀》中。
文帝即位之後,任周勃為右丞相,賜給黃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過了一個多月,有人勸說周勃:「您已誅滅了呂氏家庭,擁立代王為天子,威震天下。您受到豐厚的賞賜,處在尊貴的地位,這樣受寵,時間長了將會有災禍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險,於是就辭職,請求歸還相印。皇帝答應他的請求。過了一年多,丞相陳平去世。皇帝又讓周勃任丞相。過了十幾個月,皇帝說:「前些天我下令讓列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還沒有走,丞相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希望您帶頭先去吧!」於是免去丞相職位回到封地。
回到封地一年多,每當河東郡守和郡尉巡視各縣的達絳縣的時候,絳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殺害,經常披掛鎧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來會見郡守和郡尉。後來有人上書告發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給負責刑獄的長官廷尉處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長安負責,長安的刑獄官逮捕周勃進行審問。周勃恐懼,不知道怎麼回答。獄吏漸漸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給獄吏,獄吏才寫在木簡背後提示他:「讓公主為你作證。」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兒,周勃的長子勝之娶她為妻,所以獄吏教周勃讓她出來作證。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賞賜都送給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緊要關頭,薄昭為周勃向薄太后說情,太后也認為不會有謀反的事。文帝朝見太后,太后順手抓起頭巾向文帝扔去,說:「原來降侯身上帶著皇帝的印璽,在北軍領兵,他不在這時反叛,如今他住在一個小小的縣裡,反倒要叛亂嗎?」文帝已經看到絳侯的供詞,便向太后謝罪說:「獄吏剛好查證清楚,要放他出去了。」於是派使者帶著符節赦免絳侯,恢復他的爵位和食邑。絳侯出獄以後說:「我普經率領百萬大軍,可是怎麼知道獄吏的尊貴呀!」
絳侯重新回到封地。在文帝十一年(前169)去世,謚號是武侯。他的兒子勝之繼承爵位。過了六年,他所娶的公主與他感情不和,又因他犯了殺人罪,封地被廢除。爵位中斷了一年,文帝才從絳侯周勃的兒子中挑選出賢能的河內郡守周亞夫,封他為條侯,接續絳侯的爵位。
條侯周亞夫在沒有封侯還做河內郡守的時候,許負為他看相,說:「您三年以後被封侯,封侯八年以後任將軍和丞相,掌握國家大權,位尊而權重,在大臣中沒有第二個能和你比。此後再過九年,您將會餓死。」周亞夫笑著說:「我的哥哥已經繼承父親的侯爵了,如果他死了,他的兒子應當接替,我周亞夫怎麼談得上封侯呢?既然我已像你說的那樣富貴,又怎麼說會餓死呢?請你指教我。」許負指著周亞夫的嘴說:「您臉上有縱紋入口,這是餓死的面相。」過了三年,他的哥哥絳侯周勝之有罪,文帝從周勃的兒子中挑選賢能的人,大家都推舉亞夫,於是封亞夫為條侯,接續絳侯的爵位。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舉入侵邊境。文帝便任命宗正劉禮為將軍,駐軍霸上;任命祝茲侯厲為將軍,駐軍棘門;任命河內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便防備匈奴。皇帝親自去尉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一直賓士進入,從將軍到下屬官兵都騎馬迎送。之後到達細柳軍營,軍中官兵都披持鎧甲,兵刃銳利,弓弩張開,弓弦拉滿。天子的前導來到軍營,不能進入。前導說:「天子就要到了!」軍門都尉說:「我們將軍命令說『在軍中只能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過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進入。於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節給將軍下詔令:「我要進去慰勞軍隊。」亞夫這才傳話打開軍營大門。營門的守衛士官對皇帝的車馬隨從說:「將軍有規定,軍營里不準驅馬賓士。」於是天子就拉緊韁繩慢慢行進。到了營中,將軍周亞夫手拿武器拱手行禮說:「穿戴盔甲的將士不能跪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皇上。」天子被他感動了,馬上變得面容莊重,靠在車著橫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亞夫致謝說:「皇帝特來慰勞將軍。」完成勞軍的禮儀后離去。一出營門,群臣都露出驚怪之色。文帝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呀!從前在霸上和棘門軍營看到的,簡直像是兒戲,他們的將軍本來就可能受襲擊被俘虜。至於亞夫,怎麼可能去侵犯他呢!」稱讚他很久。過了一個多月,三支軍隊都撤除了。文帝便授予周亞夫中尉的官職。
文帝將要去世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如果發生危急情況,周亞夫是真正擔當領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景帝授予周亞夫車騎將軍的官職。
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叛亂。周亞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領兵進攻打吳、楚叛軍。於是周亞夫親自請示皇帝說:「楚兵勇猛輕捷,很難與他們交戰取勝。我希望先把梁國放棄,讓他們進攻,我們去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把他們制服。」景帝同意這個意見。
太尉周亞夫把各路軍隊會合到滎陽之後,吳國叛軍正在進攻梁國,梁國形勢危急,請求援救。而太尉卻領兵向東北跑到昌邑,深溝高壘守不出。梁國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認為堅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國上書報告景帝,景帝隨即派使者詔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從皇帝的詔令,堅守營壘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輕騎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領去斷絕吳、楚叛軍後方的糧道。吳國軍隊缺乏糧食,士兵飢餓,屢次挑戰,可是漢軍始終也不出來。夜裡,漢軍營中受驚,軍內互相攻擊擾亂,甚至鬧到了太尉的營帳之下。太尉卻始終靜卧不起。時間不久,就恢復了安定。後來吳軍朝漢軍軍營東南角奔來,太尉讓人們注意防備西北。接著吳國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吳兵已經餓了,於是就撤退離去。太尉派精兵去追擊,大敗吳軍。吳王濞拋棄了他的大軍,與幾千名精壯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漢兵於是乘勝追擊,完全俘虜了叛軍,並使他們投降,又懸賞千金買吳王之頭。過了一個多月,就有越人斬了吳王的頭來報告。雙方攻守一共只有三個月,吳、楚叛亂就被打敗平定了。於是將領們才認識到太尉的計謀是正確的。可是由於這次平叛。梁孝王卻和太尉有了仇怨。
周亞夫回朝後,朝廷重新設置了太尉官,周亞夫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後來,景帝廢了栗太子,丞相周亞夫極力爭辯,也未能勸阻。景帝從此就疏遠了他。而梁孝王每次進京朝見,常常跟太后講條侯周亞夫的短處。
有一天,竇太后說:「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景帝推辭說:「起初南皮侯(竇彭祖)、章武侯(竇廣國)先帝都沒封他們為侯,等到我即位之後才封他們。王信現在還不能封啊。」竇太后說:「君主們都是各自按照當時的情況行事。我哥哥竇長君在世的時候,竟不能被封侯,死後他的兒子彭祖反倒封侯了,這件事我非常悔恨,皇上趕快封王信為侯吧!」景帝說:「這件事需要和丞相商議一下。」景帝就與丞相商議,周亞夫說:「當初高皇帝規定『不是劉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不是能功的人不能封侯,誰不遵守這個規定,天下人共同攻擊他』。如今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沒有立功,封他為侯是違背規約的。」景帝聽了默默無言,只好作罷。
後來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投降漢朝。景帝想要封他們為侯以鼓勵後來的人。丞相周亞夫說:「那幾個人背叛他們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們為侯,那還怎麼去責備不守節操的臣子呢?」景帝說:「丞相的意見的不能採用。」於是把唯徐盧等人全都封為列侯。周亞夫因而稱病退居在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周亞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職務。
不久,景帝在皇宮中召見條侯,賞賜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塊肉,沒有切碎的肉,不也放筷子。條侯心中不滿,扭頭就叫管宴席的官拿筷子來。景帝看到后笑著說:「這些不能滿足您的需要嗎?」條侯脫下帽子謝罪。皇帝起身,條侯趁機快步走出。景帝目送他出去后。說:「這個遇事就不滿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
過了不久,條侯的兒子從專做后家用品的工官那裡給父親買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搬運的僱工很受累,可是不給錢。僱工們知道他偷買天子用的器物,一怒就上告周亞夫的兒子要反叛,事情自然牽連到條侯。僱工的上書呈報給景帝,景帝交給官吏查辦。官吏按文書上內容一一責問條侯,條侯拒不回答。景帝責罵他說:「我不任用你了。」並下令把周亞夫交到廷尉那裡去。廷尉責問說:「您是想造反嗎?」周亞夫說:「我所買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麼說是要造反呢?」獄吏說:「您縱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獄吏逼迫越來越加緊。起初,獄吏逮捕條侯的時候,條侯想自殺,夫人制止了他。因此沒能死,接著就進了廷尉的監獄。周亞夫於是五天不吃飯,吐血而死。他的封地被撤除。
周亞夫的爵位中斷了一年,景帝便改封絳侯周勃的另一個兒子周堅為平曲侯,接續絳侯的爵位。周堅封侯十九年後去世,謚號是共侯。他的兒子建德繼承侯爵。十三年後,周建德任太子太傅。由於所獻的助祭黃金品質不佳,元鼎五年(前112),被判有罪,封地被廢除。
條侯周亞夫果然是餓死的。他死後,景帝便封王信為蓋侯。

太史公說:絳侯周勃原來做平民的時候,是個粗陋樸實的人,才能不過平庸之輩。等到隨從高祖平定天下,就身居將相之位,呂氏家族想謀反作亂,周勃挽救國家危難,使朝廷恢復正常。即使伊尹、周公這樣的賢人,怎超過他呢!周亞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嚴莊重,堅韌不拔,即使司馬穰苴(jū,居)這樣的名將怎能超過他呢?可惜他自滿自足而不虛心學習,能謹守節操但不知恭順,最後以窮途因窘而告終,真令人悲傷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2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1:42 | 只看該作者
【原文】【註解】

絳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①,徙沛。勃以織薄曲為生②,常為人吹蕭給喪事③,材官引強④。
高祖之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從攻胡陵,下方與。方與反,與戰,卻適⑤。攻豐,擊秦軍碭東。還軍留及蕭。復攻碭,破之。下下邑,先登⑥。賜爵五大夫。攻蒙、虞,取之。擊章邯車騎,殿⑦。定魏地。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栗,取之。攻嚙桑,先登。擊秦軍阿下,破之。追至濮陽,下甄城。攻都關、定陶,襲取宛朐,得單父令⑧。夜襲取臨濟,攻張,以前至卷,破之。擊李由軍雍丘下。攻開封,先至城下為多⑨。后章邯破殺項梁,沛公與項羽引兵東如碭。自初起沛還至碭,一歲二月。楚懷王封沛公號安武侯,為碭郡長。沛公拜勃為虎賁令,以令從沛公定魏地。攻東郡尉於城武,破之。擊王離軍,破之。攻長社,先登。攻潁陽、緱氏,絕河津。擊趙賁軍屍北。南攻南陽守?⑩,破武關、嶢關。破秦軍於藍田。至咸陽,滅秦。

①先:祖先。②薄曲:養蠶器具,用竹子或蘆葦編織,今稱「蠶箔」。薄,同「箔」。③吹蕭給喪事:意思是辦喪事的人家吹簫奏哀樂或為唱輓歌伴奏。給,供給,這裡是服事的意思。按,當時的簫又稱排簫,由長短不同的竹管若干根並列製成。④材官:勇武的士卒。引強:拉強弓。⑤卻:打退。適:通「敵」。⑥登:指登上城牆。⑦殿:下等功。也可解釋為殿後,即後衛部隊。⑧令:縣令。⑨多:功勛的一種,力戰有功為多。⑩?(yǐ,以):南陽郡守的名字。

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漢王賜勃爵為威武侯。從入漢中,拜為將軍。還定三秦,至秦,賜食邑懷德①。攻槐里、好畤,最②。擊趙賁、內史保於咸陽③,最。北攻漆。擊章平姚卬軍。西定汧。還下郿、頻陽。圍章邯廢丘。破西丞④。擊盜巴軍,破之。攻上邽。東守嶢關。轉擊項籍。攻曲逆⑤,最。還守敖倉,追項籍。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川)[水]、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還守洛陽、櫟陽,賜與穎(陽)[陰]侯共食鍾離⑥。以將軍從高帝擊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⑦。賜爵列侯⑧,剖符世世勿絕⑨。食絳八千一百八十戶⑩,號絳侯。
以將軍從高帝擊反韓王信於代(11),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擊胡騎,破之武泉北。轉攻韓信軍銅鞮,破之。還降太原六城。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后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12)。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13)。

①食邑:即封地。受封者在此徵收稅以生活之需,所以又稱為「食邑」。②最:上等功。③保:人名。④西:地名。丞:縣丞。⑤曲逆:地名。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文字有誤,《漢書》作「曲遇」是對的。⑥潁陰侯:即灌嬰。⑦當:抵禦敵人。馳道:古代供皇帝車馬行駛的大道。⑧列侯:秦漢時設置的二十等爵位中最高的就是列侯。⑨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剖分為二,朝廷與大臣或將宮各執其一。這裡是說劉邦許諾周勃的爵位可以世代相傳,雙方剖分一符作為永久的憑證。⑩食絳:以絳縣為食邑。(11)韓王信:戰國韓國國王的後代,有時也簡稱韓信,與漢將韓信是兩個人。關於他的事迹可參閱《韓信盧綰列傳》。(12)追北:追擊敗逃的敵軍。北:敗逃。(13)遷:調動官職,多指陞官。

擊陳豨①,屠馬邑②。所將卒斬豨將軍乘馬?③。擊韓信、陳豨、趙利軍於樓煩,破之。得豨將宋最、雁門守圂④。因轉攻得雲中守遫⑤、丞相箕肆、將勛⑥。定雁門郡十七縣,雲中郡十二縣。因復擊豨靈丘,破之,斬豨,得豨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肆。定代郡九縣。
燕王盧綰反⑦,勃以相國代樊噲將⑧,擊下薊,得綰大將抵、丞相偃、守陘、太尉弱、御史大無施⑨,屠渾都。破綰軍上蘭,復擊破綰軍沮陽。追至長城,定上谷十二縣,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漁陽二十二縣。最從高帝得相國一人⑩,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各三人(11);別破軍二,下城三,定郡五,縣七十九,得丞相、大將各一人。

①關於陳豨的詳情,可參閱《韓信盧綰列傳》。②屠:屠城。攻破敵城后,燒毀建築,屠殺軍民。③乘馬?:人名。乘馬,複姓。④圂:雁門郡守的名字。⑤遫:雲中郡守的名字。⑥勛:將軍的名字。⑦燕王盧綰反叛的詳情,參閱《韓信盧綰列傳》。⑧這句文字可能有誤。按本篇所述及《陳丞相世家》《樊酈滕灌列傳》所記,周勃這時是太尉不是相同。這時的相國是樊噲。⑨從「得綰大將抵」至此處,其中的抵、偃、陘、弱、施五個字都是人名。⑩最:總計。(11)二千石:指年俸是二千石這一等級的官吏。漢代以年俸粟米的數額分別官吏的等級,郡守、郡尉都屬二千石這一等級。

勃為人木強敦厚①,高帝以為可屬大事②。勃不好文學③,每召諸生說士④。東鄉坐而責之⑤:「趣為我語⑥。」其椎少文如此⑦。
勃既定燕而歸,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為太尉。十歲,高后崩。呂祿以趙王為漢上將軍,呂產以呂王為漢相國,秉漢權⑧,欲危劉氏。勃為太尉,不得入軍門。陳平為丞相,不得任事⑨。於是勃與平謀,卒誅諸呂而立孝文皇帝。其語在《呂氏》、《孝文》事中⑩。
文帝即立,以勃為右丞相,賜金五千斤,食邑萬戶。居月余,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11),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12),久之即禍及身矣。」勃懼,亦自危,乃謝請歸相印(13)。上許之。歲余,丞相平卒,上復以勃為丞相。十餘月,上曰:「前日吾詔列侯就國(14),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國。

①木強:質樸剛強。②屬:委託,託付。③文學:文,文辭、文章;學,學問。④說士:遊說之士。⑤鄉:同「向」。面向。⑥趣:通「促」。趕快。⑦椎:樸實。少文:缺少文采。⑧秉:掌握,把持。⑨任事:指處理政事。⑩《呂后》:指《呂太后本紀》。《孝文》:指《孝文本紀》。(11)立代王:擁立代王劉恆為皇帝。(12)以:這樣。(13)謝:辭卻。這裡指辭職。(14)就國:前往封地。國,指封地。

歲余,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①,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②,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③。廷尉下其事長安④,逮捕勃治之⑤。勃恐,不知置辭,吏稍侵辱之⑥。勃以千金與獄吏,獄吏乃書牘背示之⑦。曰「以公主為證」。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勝之尚之⑧,故獄吏教引為證。勃之益封受賜,盡以予薄昭。及系急⑨,薄昭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為無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⑩,曰:「絳侯綰皇帝璽(11),將兵於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小縣,顧欲反邪(12)!」文帝既見絳侯獄辭,乃謝曰:「吏(事)方驗而出之(13)。」於是使使持節赦絳侯(14),復爵邑。絳侯既出,曰:「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絳侯復就國。孝文帝十一年卒,謚為武侯。子勝之代侯。六歲,尚公主,不相中(15),坐殺人(16),國除。絕一歲(17),文帝乃擇絳侯勃子賢者河內守亞夫,封為條侯,續絳侯后。

①行縣:郡守郡尉到各縣巡視。行,巡行、巡視。②被:同「披」。③下:交給,交付。④長安:指長安負責刑獄的官員。⑤治:懲處,審理。⑥稍:逐漸地。⑦牘:木簡。⑧尚:古代娶公主為妻稱為尚,不能說娶。⑨系:拘囚,關押。⑩冒絮:頭巾之類。提:投擲。(11)綰:掛。璽:皇帝的印章。(12)顧:反而。(13)驗:查證。(14)節:證明代表皇帝的信物,又稱「符節」。(15)相中:相合。(16)坐:因犯……罪。(17)絕:這裡指爵位中斷。

條侯亞夫自未侯為河內守時,許負相之,曰:「君后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①,貴重矣,於人臣無兩。其後九歲而君餓死。」亞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②,子當代,亞夫何說侯乎?然既已貴如負言,又何說餓死?指示我。」許負指其口曰:「有從理入口③,此餓死法也④。」居三歲,其兄絳侯勝之有罪,孝文帝擇絳侯子賢者,皆推亞夫,乃封亞夫為條侯,續絳侯后。

①秉:通「柄」。權力,權柄。②有如:如果。③從理:縱紋。從,通「縱」。④法。古代相術家稱人的面相或骨相為法。

文帝之後六年①,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②,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③,持滿④。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⑤。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⑥,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⑦。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⑧,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⑨。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⑩,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月余,三軍皆罷,乃拜亞夫為中尉。
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11),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

①后六年:指文帝后元六年(前158)。②祝茲侯徐厲: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應作「松茲侯徐悼」。③彀:把弓弩張開、張滿。④持滿:把弓弦拉滿。⑤壁:營壘。⑥約:規約,規定。⑦按轡:控緊馬韁繩。⑧介:甲。胄:頭盔。⑨式:手扶車前橫木表示敬意。式,同「軾」。⑩曩:以往,從前。(11)即:如果。緩急:危急。這裡是偏義複合詞。

孝景三年,吳楚反①。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②,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③,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
太尉既會滎陽,吳方攻梁,梁急,請救。太尉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而守④。梁日使使請太尉,太尉守便宜⑤,不肯往。樑上書言景帝,景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輕騎兵弓高侯等絕吳楚兵后食道⑥。吳兵乏糧,飢,數欲挑戰,終不出。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太尉帳下。太尉終卧不起。頃之,復定。后吳奔壁東南陬⑦,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兵既餓,乃引而去⑧。太尉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濞棄其軍,而與壯士數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漢兵因乘勝,遂盡虜之,降其後,購吳王千金⑨。月余,越人斬吳王頭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吳楚破平。於是諸將乃以太尉計謀為是。由此梁孝王與太尉有郤⑩。

①吳楚反:以吳王濞為首的吳楚七國發動叛亂,后稱「七國之亂」。這是漢初有名的政治事件,詳情參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②剽:強悍,勇猛。輕:輕捷。③委:拋棄。④深壁:加高營壘。⑤便宜:有利,適宜。⑥弓高侯:名韓頹當。食道:即糧道。⑦陬:角落。⑧引:退。⑨購吳王:懸賞捉拿吳王。⑩郤:裂痕,仇怨。

歸,復置太尉官。五歲,遷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廢栗太子①,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與太後言條侯之短。
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讓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②,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竇太后曰:「人主各以時行耳。自竇長君在時,竟不得侯,死後乃(封)其子彭祖顧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請得與丞相議之。」丞相議之,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
其後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降③,景帝欲侯之以勸后④。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唯]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⑤,以病免相。

①景帝廢栗太子事,說見卷十一《孝景本紀》和卷四十九《外戚世家》。②南皮:竇太后之兄竇長君死後,景帝封其子竇彭祖為南皮侯。章武侯:竇太后這弟竇廣國被景帝封為章武侯。③唯徐盧:人名。五人:據卷十九《惠景間侯者年表》所記,景帝中元三年來降的匈奴為七人。④勸:勉勵,鼓勵。⑤中三年:即中元三年。

頃之,景帝居禁中①,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②,無切肉,又不置箸。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③?」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少④!」
居無何,條侯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⑤。取庸苦之⑥,不予錢。庸知其盜買縣官器⑦,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條侯。書既聞上,上下吏。吏薄責條侯⑧,條侯不對。景帝罵之曰:「吾不用也⑨。」召詣廷尉⑩。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條侯,條侯欲自殺,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國除。
絕一歲,景帝乃更封絳侯勃他子堅為平曲線,續絳侯后。十九年卒,謚為共侯。子建代侯,十三年,為太子太傅。坐酎金不善(11),元鼎五年(12),有罪,國除。(13)
條侯果餓死。死後,景帝乃封王信為蓋侯。

①禁中:宮中。②胾(zì,自):大塊的肉。③關於這句的含意,各家解說不同。一種意見認為是景帝對周亞夫的態度表示不滿,另一種意見認為是景帝向周亞夫表示歉意。據上下文推敲,似以前一種意見較妥。④怏怏:不高興的樣子。少主:指新立的太子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⑤尚方:掌管製造和供應皇家用品的官署。被(pī,批):數量詞。具,件。⑥取庸:搬運的僱工。庸,同「佣」。⑦縣官:指天子。《索隱》解釋說:「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周禮》中的一篇)王畿內(天子領地之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⑧簿:文書。⑨這句的含意各家理解不同。一種理解是不再用普通獄吏審理此案;另一種理解是明確宣布不再任用周亞夫為官以解除審案者的顧慮;還有一種理解是因周亞夫不回答審問,景帝怒而宣稱:「用不著你再回答了。」三解都可通。⑩詣:到……去。(11)酎金:漢朝規定,諸侯每年應向朝廷進獻助祭的黃金,即酎金。(12)元鼎:漢武帝的第五個年號,共六年(前116—前111)。(13)「坐酎金不善」至此數句可能文字有錯亂。《漢書·周勃傳》作:「坐酎金免官,後有罪,國除。」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七中認為:「當雲『元鼎五年,坐酎金不善,國除。』衍『有罪』二字。」

太史公曰:絳侯周勃始為布衣時,鄙朴人也,才能不過凡庸。及從高祖定天下,在將相位,諸呂欲作亂,勃匡國家難①,復之乎正。雖伊尹、周公②,何以加哉!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③,穰苴曷有加焉④!足已而不學,守節不遜⑤,終以窮困。悲夫!

①匡:挽救。②伊尹:其事迹參見卷三《殷本紀》。周公:其事迹詳見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③堅刃:堅韌。④穰苴:其事迹詳見卷六十四《司馬穰苴列傳》。曷:何,豈。⑤守節:謹守臣節。指反對廢栗太子,反對封王信、唯徐盧等事。不遜:不恭順,傲慢無禮。指讓宴席官取箸,不回答審問等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3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1:43 | 只看該作者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劉軍 譯註

【說明】

本篇雖以「梁孝王世家」名篇,實際載述孝文三王劉武、劉參、劉勝的行事。善舉著以包之,是《史記》多見的一種寫法。
漢王朝統治地位得以穩定之後,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必然要逐步消減同姓王的權勢,這就決定了劉武家族衰敗命運的必然性。但驕橫也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劉武依仗其母竇太后對他的溺愛、孝景帝對他的放縱,驕橫恣睢。「出言蹕,入言警」,因為未能繼承帝位,怨恨並暗殺議臣十餘人,以致險遭殺身之禍,最終憂鬱而死。其子又依仗他受寵,或恣行忘禮,或濫殺無辜。五人中四人的封國被廢除,甚至有的被貶為庶人。湯諧《史記半解》云:「一篇寫太后之溺愛梁王,正所以幾危梁王,為千秋炯戒。后寫罍樽事,則又見梁王這急於貨寶,正所以危其後人也。然財物多太后所賜,則禍胎仍太后所貽,而溺愛這失益見矣。至其文境沉雄於淡泊深志之中,具生龍活虎之勢,哪得不令人嘆絕!」

【譯文】

梁孝王劉武,是孝文帝的兒子,與孝景帝為同母兄弟。他的母親是竇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個兒子:長子為太子,就是孝景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參;四子名勝。孝文帝即位第二年(前178),封劉武為代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封劉勝為梁王。過了兩年,遷代王為淮陽王。把代國的封地全部劃歸太原王,號為代王。劉參在位十七年,於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去世,謚為孝王。孝王的兒子劉登繼位,這就是代共王。代共王在位二十九年,於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去世。共王的兒子劉義繼位,這就是代王。過了十九年,漢朝擴充關塞,以常山為界,遷代王為清河王。改遷時在武帝元鼎三年(前114)。
起初,劉武封為淮陽王的第十年,梁王劉勝去世,謚為梁懷王。懷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兒子,比其他的兒子更受到寵愛。第二年,遷淮陽王劉武為梁王。劉武初受封為梁王,是孝文帝十二年(前168)。梁王自起初受封為代王到改封為梁王,前後為王已十一年了。
梁王十四年(前165),入朝。十七年,十八年,連年入朝,並留在京師,到第二年才回到自己的封國。二十一年又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去世。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又入朝。那時皇上尚未立太子。皇上與梁王宴飲,曾經在閑談時說:「千秋萬歲之後,傳位於梁王你。」梁王謙虛地推辭。他雖然明知這不是真心話,但心中暗喜。太后也同樣高興。
那年春天,吳、楚、齊、趙等七國反叛。吳、楚先攻擊梁國的棘壁,殺死數萬人。梁孝王據守睢陽城,命韓安國、張羽等人為大將軍,抵抗吳、楚之兵。吳、楚受阻於梁,不敢越過梁國向西進兵,和太尉亞夫等人相持了三個月。吳、楚破滅,計算功勞,梁國所斬殺俘獲的吳、楚軍隊的數目和朝廷大略一樣多。次年,朝廷立太子。後來梁王因是皇上的親兄弟,立有大功,又受封於大國,據有天下肥沃的土地。其封地北以泰山為界,西達高陽,共有四十餘城,多數是大縣。
梁孝王,是竇太后的小兒子,很受寵愛,所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於是,梁孝王建造東苑,方圓三百多里,擴展睢陽城至七十里。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修築架空通道,從宮殿連接到平台長達三十多里。有天子賞賜的旌旗,外出隨從千乘萬騎。到處馳馬狩獵,排場之壯盛擬似天子。出入宮殿,清道禁絕行人,言「警」稱「蹕(bì,畢)。攬四方豪傑,自崤山以東的遊說之士,像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等人,莫不盡歸梁國。公孫詭多有奇特怪誕之計,初次拜見梁王,梁王賜他千金,官職做到中尉,梁國稱他「公孫將軍」。梁國鑄造了許多兵器,弓箭、戈矛之類就有數十萬件,府庫的金錢近萬億,珠玉、寶器等京師還多。
二十九年(前150)十月,梁孝王入京晉見景帝。景帝派使者拿著符節,駕著皇帝乘坐的駟馬車,到關前迎侯梁王。朝見景帝后,呈上奏摺請求留在京師,因為太后很寵愛孝王的緣故得以獲准。孝王入宮則陪侍景帝同乘步輦,出宮則同車遊獵,到上林苑去射鳥獸。梁國的侍中、郎官、謁者只須在名簿上登記上姓名,使可以出入天子殿門,和朝廷的官員沒有區別。
十一月,皇上廢黜栗太子,竇太后想要讓孝王作繼承人。大臣和袁盎等人勸阻景帝,竇太后的動議受阻,從此也就不再提讓梁王作繼承人這件事。因為這件事很秘密,世人沒有誰知道。梁王於是辭別朝廷回歸封國。
這年夏天四月,皇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和參與議嗣的大臣,就和羊勝、公孫詭等人謀划,暗中派人刺殺袁盎和其他參與議嗣的十多位大臣。朝廷緝捕兇手,未獲。於是天子懷疑梁王,捕獲到兇手,果然是梁王所主使。於是景帝派遣使者不斷往來於至梁國的路上,到梁國去反覆按驗,逮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藏匿在梁王的後宮。使者責問二千石官員很急迫,梁相軒丘豹和內史韓安國進諫梁王,梁王才命令羊勝、公孫詭都自殺,之後把他們交出來。皇上因此怨恨梁王。梁王恐懼,於是派韓安國通過長公主向太后認罪,請求寬宥,這才得到寬恕。
皇上的怒氣逐漸消釋,梁王便上書請求朝見。到達函谷關后,茅蘭勸梁王乘坐布車,只帶兩個騎兵入京,躲藏在長公主的園囿之中。朝廷派使者迎接梁王,而梁王已經入關,隨從車馬都在關外,不知梁王所在。太后哭泣道:「皇上殺了我的兒子!」景帝為此憂恐。於是梁王背著刑具俯伏在宮廷門下,認罪自請處罰,太后、景帝非常高興,相對哭泣,兄弟之情又如以前。然後把梁王隨從官員悉召入關。然而景帝漸漸疏遠梁王,不再和他同乘車輦了。
三十五年(前144)的冬天,梁王又入京朝見。呈上奏摺請求留住京師,皇上沒有答應。梁王回到封國后,心神恍忽不樂。到北方的良山打獵,有人獻上一頭牛,牛足長在背上,孝王對它感到厭惡。六月中旬,得了熱病,過了六天就病死了。謚為孝王。

孝王孝敬母親,每次聽說太後生病,吃不下東西,睡不好覺,常想留在長安侍候太后。太后也疼愛他。得知梁王病故,竇太后哭得很悲痛,不進飲食,說:「皇上果然殺了我的兒子!」景帝為之悲哀,憂懼,不知所措。和長公主商量,於是分梁國為五國,把孝王的五個兒子全封為王,五個女兒也都封給她們湯沐邑。把這些措施上奏給太后,太后才變得高興起來,特地因景帝的這種處置加了一次餐。
梁孝王長子劉買繼承王位,被封為共王;次子劉明被封為濟川王;三子劉彭離被封為濟東王;四子劉定被封為山陽王;少子劉不識被封為濟陰王。
梁孝王未死時,財產多得以億萬計算,無法計數。死後,他府庫所余的黃金尚有四十多萬斤,其他財物也相當於此。
梁共王三年(前141),景帝去世。共王在位七年而死,他的兒子劉襄繼位,這就是平王。
梁平王劉襄十四年(前123),梁平王的母親是陳太后。共王的母親是李太后。李太后,是平王的親祖母。平王的王后姓任,叫任王后。任王后很受平王劉襄的寵受。當初,孝王在世時,有一個罍(léi雷)樽,價值千金。孝王告戒後人,要好好保管罍樽,不得送給別人。任王后聽說卻想得到罍樽。平王祖母李太后說:「先王有遺命,不得把罍樽送給別人。其他的東西即使價值億萬,任你自取。」任王后執意要得到這個罍樽。平王劉襄徑直使人開啟府庫取來罍樽,賜給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朝廷的使者來梁國,李太后要親自向使者訴說此事,平王劉襄和任王后攔阻她,關上門,李太后和他們爭門奪路,手指被門縫夾住,終於未能見到朝廷的使者。李太后私下和食官長以及郎中尹霸等人通姦,於是平王和任王後派人以此暗示勸阻李太后,李太后因為內有淫亂的行為,也就作罷了。後來李太后病故。她生病的時候,任王后未曾請安問病;死了,又不居喪守孝。
元朔年間,睢陽人有名叫類犴(àn,岸)反的,有人侮辱了他的父親,這個人和淮陽太守的門客同車外出,太守門客下車離去,類犴反在車上殺死他的仇人便逃走了。淮陽太守很生氣,以此責備梁國二千石官員。二千石以下的官員緝捕類犴反非常緊急,就逮捕了類犴反的親屬。類犴反知道梁國宮中的隱秘事,於是向朝廷上書報告,詳細說出平王和祖母為罍樽而爭執的前後情況。當時丞相以下的官員知道了這件事,想藉此打擊梁國的高級官吏,奏文終於讓天子知道了。天子交給官吏調查審問,果然有這件事。公卿奏請皇上廢黜平王劉襄為平民。天子說:「李太後有淫亂的行為,梁王劉襄又沒有良好的太師太傅,所以陷於不義。」於是削減梁國八城封地,把任王后斬首於市。梁國還剩下十城。劉襄在位三十九年去世,謚為平王。他的兒子劉無傷立為梁王。
濟川王劉明是梁孝王的兒子,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由桓邑侯晉封為濟 川王。七年後,因射殺中尉犯罪,朝廷中的有關主事官員奏請誅殺濟川王,天子不忍心殺他,廢黜劉明為平民,貶遷到房陵,封地歸屬朝廷,變為郡縣。
濟東王劉彭離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濟東王。二十九年後,劉彭離驕縱兇悍,沒有人君的風範,夜晚私下和他的奴僕、亡命少年幾十人去打劫殺人,掠取別人的財物以為樂事。他所殺的人被發覺的就有一百多,全國都知道,沒有人敢夜間外出。被他殺的人的兒子上書告發。朝廷中有關主事官員奏請誅殺他。皇上不忍心,把他廢黜為平民,貶遷到上庸,封地歸屬朝廷,變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劉定是梁孝子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山陽王。在位九年而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變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劉不識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濟陰王。在位一年而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變為濟陰郡。

太史公說:梁孝王雖然因為是天子親兄弟、太后愛子的緣故,受封於肥沃之地為王,也正趕上國運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夠增殖其財貨,擴建宮室,車馬服飾和天子相似。然而,這樣做也屬於僭越行為了。

褚少孫先生說:我做郎官時,從宮殿中喜好說長論短的老郎官那裡聽說過梁孝王的事迹。我私下認為使梁孝王怨恨不滿,要圖謀不軌,想做皇帝,是從朝廷中惹出來的。當時的太后是國家的女主,因為疼愛小兒子的緣故,想讓梁王為太子。朝中大臣不及時直說這樣做不可以的情由,而一味阿諛奉承,凈管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情,私下討好太后以求得到賞賜,這不是忠臣啊!假如大臣們都能說出像魏其侯、竇嬰說出的那番堂堂正正的話,怎麼會有後來的禍患?景帝與梁孝王家宴,侍候太后飲酒,景帝說:「在我千秋萬歲之後,把帝位傳給你梁王。」太後為此很高興。竇嬰在宴席前,伏地諫道:「漢朝的法制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皇上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當時景帝沉默不語。太后心裡也很不愉快。
從前周成王和年幼的小弟弟站在樹下,他拿起一片桐葉對弟弟說:「我以此封你。」周公聽見了,向前拜見道:「天王分封弟弟,很好。」成王說:「我只不過和他開玩笑罷了。」周公說:「作為君主沒有不當的舉動,不應該有開玩笑的話,說了就一定要做到。」於是就把應縣封給小弟。從此以後,成王終生不敢有戲言,說的話一定做到。《孝經》上說:「不合法度的話不說,不合道理的事不做。」這是聖人的明訓啊。當時皇上不應該用那種好聽的話對梁王許願。梁王上有太后可以倚重,驕傲縱恣已經很久,多次聽景帝許願之言,要千秋萬歲后把帝位傳給梁王,可是實際上不這樣做。
另外,諸侯王朝見天子,根據漢朝的制度,應當一共只見四次。剛到京城時,入宮晉見,謂之「小見」;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捧著皮墊擺上璧玉向皇帝道賀正月,謂之「法見」;再過三天,皇帝為侯王設下酒宴,賜給他們金錢財物;再過兩天,諸侯王又入宮「小見」,然後辭別歸國。一共留居長安不過二十天。所謂「小見」,即在宮內不拘大禮相見,飲宴於王宮禁地,這不是一般士人所能進入的。現在梁王西入長安朝見皇上,趁此留居宮中,將近半年。他入宮和皇上同輦而坐,出宮與皇上同車而乘。皇上以誇大的言詞諷示他將來要做皇帝而實際上又不能兌現,以致使梁王口出怨言,圖謀叛逆,於是又跟著為他擔憂,這不是背離事理太遠了嗎?除了大賢大德之人,不懂得謙恭退讓。按漢朝的禮儀制度,朝見皇上慶賀正月,通常是一王和四侯一起朝見,十多年才進京一次。而今梁王卻常連年入京朝見,並久留於京。俗語說:「驕縱的孩子不懂得孝順。」這話說得不錯啊。所以對諸侯王應當替他們設置好的太師太傅,讓忠正敢言之士為相輔佐他,就如汲黯、韓長孺等人那樣,敢於直言極諫,這怎麼還會有禍患發生呢!
聽說梁王西入京師朝見,謁見竇太后,家人相見,和景帝一起陪坐在太後面前,他們母子、兄弟之間高興地說貼心話。太后對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百年之後,我把梁孝王託付給你。」景帝跪在坐席上抬起身子說:「是。」宴罷出宮,景帝召集袁盎等精通經術的大臣說:「太后說了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袁盎等人一齊回答說:「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為皇帝的太子。」景帝問其中的道理,袁盎等人說:「殷商的傳統親其兄弟,所以傳位於其弟。周朝的傳統尊其祖先,所以傳位於其子。殷商的傳統崇尚質樸,質樸就效法上天,親其親人,所以傳位於弟。周朝的傳統崇尚華美,華美就效法大地,尊是敬的意思,敬其本原,所以傳位於長子。周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嫡孫。殷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其弟。」景帝說:「你們的看法如何?」大家一齊回答說:「現在漢朝的制度是效法周朝,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應當立兒子。正因為這樣,所以《春秋》以此指責宋宣公。宋宣公死後,不立兒子而傳位給弟弟。其弟繼位為國君死後,又把君位歸給他的哥哥的兒子。其弟的兒子爭奪君位,認為自己應當接替父親身後之位,於是殺了宣公的兒子。因此國家大亂。禍患不斷。所以《春秋》說:『君子尊崇遵循正道,宋國的禍亂是宣公造成的。』臣等請求謁見太后說明這個道理。」袁盎等人入宮謁見太后說:「太后說要立梁王,那麼,梁王死後要立誰?」太后說:「我再立皇帝的兒子。」袁盎等人向太后陳述了這樣一些史實情況:宋宣公不立應當繼位的嫡子而發生禍亂,禍亂延續了五代而不斷絕,以及不剋制小的私心便會遺害大義。太后聽了,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而也就高興了,隨即讓梁王歸回封國。梁王聽說這種意見出自袁盎等大臣,就怨恨起他們來,於是派人來殺袁盎。袁盎回頭看到刺客,說:「我就是所說的袁將軍,你不會弄錯人吧?」刺客說:「正是你!」刺客殺了袁盎,丟棄了他的劍,劍插在袁盎的身上。查看那把劍,是剛剛磨過的。查問長安城中製作或磨礪刀劍的工匠,工匠說:「梁國郎官某人曾來磨過這把劍。」以此得知線索,察覺陰謀,便派遣使者追捕兇手。光是梁王所要殺的大臣就有十多人,執法的官吏窮究其根源,梁王謀反的端倪已經十分明顯地顯露出來。太後為之食不下咽,日夜哭泣不停。景帝為此很擔憂,問辦法於公卿大臣,大臣認為遣精通經術的的官吏去處理,才可解除太后之憂。於是派遣田叔、呂季主去處理此案。這兩人都精通經術,識大禮。結案歸來,走到霸昌廄,取火把梁王謀反的證辭全部燒掉,只空手來回奏景帝。景帝問:「案子辦得怎麼樣?」回奏說:「梁王不知情。參與其事的人,只有他的寵臣羊勝、公孫詭等人罷了。臣等謹按律令誅殺了他們,梁王平安無恙。」景帝很高興,說:「趕快去謁見太后。」太后得知,立刻起來坐著吃飯,心情恢復了平靜。所以說,不精通經術、不懂古今大禮的人,不可以委任為三公及左右近臣。孤陋寡聞之人,如同從管中窺天一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4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1:44 | 只看該作者
【原文】【註解】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后也。
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參;次子勝①。孝文帝即位二年②,以武為代王,以參為太原王,以勝為梁王。二歲,徙代王為淮陽王。以代盡與太原子③,號曰代王。參立十七年,孝文後二年卒④,謚為孝王。子登嗣立,是為代共王,立二十九年,元光十年卒⑤,子義立,是為代王。十九年,漢廣關⑥,以常山為限⑦,而徙代王王清河。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⑧。
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謚為梁懷王。懷王最少子,受幸異於他子。其明年,徙淮陽王武為梁王。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梁王自初王通曆已十一年矣⑨。

①勝: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也作「勝」,卷十《孝文本紀》以及《漢書·文帝紀》、《漢書·諸侯王表》、《漢書·文三王傳》等則作「揖」。②孝文帝即位二年:即前178年。③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把代國的封地全部劃歸太原王。與:給予。④孝文後二年:漢文帝后元二年,即前162年。⑤元光二年:前133年。元光,漢武帝的第二年號(前134—前129)。⑥廣關:擴展關塞。⑦限:界限。⑧元鼎三年:前114年。元鼎,漢武帝的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⑨通曆:共經歷。

梁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①,留②,其明年,乃之國。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進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③,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④。」王辭謝。雖知非至言⑤,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①比年:連年。按,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未載十七年來朝。②留:指留在京師。③燕飲:指較隨便的家宴。燕,通「宴」,安閑。④千秋萬歲:君王死的諱辭。⑤至言:深切中肯的話,真心話。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①。吳、楚先擊梁棘壁,殺數萬人。梁孝王城守睢陽②,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以距吳、楚③。吳、楚以梁為限④,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⑤。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治中分⑥。明年,漢立太子。其後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⑦,西至高陽,四十餘城,皆多大縣。

①吳、楚、齊、趙七國反:漢景帝三年(前154),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為了反對朝廷的削藩政策,發動大規模叛亂。其中的膠西、膠東、濟南、菑川四國都是由齊國分出來的。這裡用「齊」概指這四個諸侯國。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②城守:據城守御。③距:通「拒」,抵禦。④限:阻隔。⑤相距:相持。⑥略:大約。中分:對半分,相等。⑦界:以……為界。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①,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②。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③。東西馳獵,擬於天子④。出言⑤,入言警⑥。招延四方豪桀⑦,自山以東遊說之士⑧,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⑨。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梁號之曰公孫將軍。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⑩,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①復道:樓閣間有上下兩重通道,其架空者稱復道。又名閣道,俗稱天橋。②連屬:連接,連續。③千乘萬騎:古時一車四馬謂之「乘」,一人一馬謂之「騎」。這裡極言出從車輛、人馬之多。《索隱》引《引宮儀》云:「天子法駕三十六乘,大駕八十一乘,皆備千乘萬騎而出也。」④擬:比擬,類似。⑤:亦作「蹕」。古代帝王出行時止人清道謂之「蹕」。⑥警:警戒。以上兩句相互為文,即出入皆警蹕。⑦桀:通「傑」。⑧山:指崤山。⑨屬:類。⑩百巨萬:億萬。巨萬,一億。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駟馬①,迎梁王於天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②,出則同車遊錯,射禽獸上林中③。梁之侍中、郎、渴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④,與漢宦無異。

①節:符節,使者所持的信物。乘輿:皇帝和諸侯乘坐的車子。駟馬:古時一車套四馬,因稱四馬之車或車之四馬為「駟」。②輦:這裡指輦車,即在宮中乘坐的人拉車,後世稱為步輦。③上林:苑名。苑內放養禽獸,供帝王射獵。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南。④著籍:在名薄上登記。引:導引。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①,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所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②,竇太后義格③,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①栗太子:劉榮,栗姬所生。②關說:諫阻。③義格:動議受阻。義,通「議」。格,受阻礙。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①。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剌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②。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③,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④,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使者責二千石急⑤。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⑥。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⑦。然後得釋。

①膠東王: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②陰:暗中,暗地裡。③意:懷疑。④覆按:反覆檢驗審查。覆,通「復」。按,查驗,審查。⑤二千石:漢代官吏祿等級,這裡用以指代這個等級的官吏。⑥怨望:怨恨,責怪。望,埋怨。⑦長公主:皇帝的姊妹,此指文帝長女館陶公主劉嫖。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說王①,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於闕下②,謝罪,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③,不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④。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日孝王。

①說:勸說。②斧質:古代殺人刑具。質,同「鑕」,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闕:宮闕,帝王居住的地方。此指宮門。③益:逐漸。④忽忽:恍忽不安的樣子

孝王慈孝①,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寢,常欲留長安侍太后。太后亦愛之。及聞梁王薨,竇太后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哀懼,不知所為。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②。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說,為帝加一餐。
梁孝王長子買為梁王,是為共子③;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
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餘萬斤④,他財物稱是⑤。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為平王。

①慈:孝敬奉養父母。②湯沐邑:漢代稱皇帝、皇后、公主等收取賦稅的私邑。③共:通「恭」。謚號用字。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正作「恭」。④藏府:府庫。藏存東西的地方。⑤稱:相副,相當。

梁平王襄十四年,母曰陳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親平王之大母也①。而平王之後姓任,曰任王后。任王后甚有寵於平王襄。初,孝王在時,有罍樽②,直千金③。孝王誡後世,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任王后聞而欲得罍樽。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無得以罍樽與人。他物雖百巨萬,猶自恣也④。」任王后絕欲得之⑤。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⑥,賜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漢使者來,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閉門,李太后與爭門,措指⑦,遂不得見漢使者。李太后亦私與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亂,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⑧,李太后內有淫行,亦已。后病薨。病時,任后未嘗請病⑨;薨,又不持喪⑩。

①大母:祖母。②罍樽:罍形酒器。罍:器名,青銅製或陶制,形圓或方,用以盛酒或水。③直:同「值」。④自恣:放任,自便。⑤絕:極,非常。⑥直:徑自,徑直。⑦措:軋,夾住。⑧風:通「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⑨請病:請安問病。⑩持喪:居喪守孝。

元朔中①,睢陽人類犴反者,人有辱其父,而與睢陽太守客出同車。太守客出下車,類犴反殺其仇於車上而去。睢陽太守怒,以讓梁二千石②。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執反親戚③。反知國陰事④,乃上變事⑤,具告知王與大母爭樽狀,時丞相以下見知之,欲以傷梁長吏,其書聞天子。天子下吏驗問,有之。公卿請廢襄為庶人。天子曰:「李太後有淫行,而梁王襄無良師傅,故陷不義。」乃削梁八城,梟任王后首於市。梁余尚有十城。襄立三十九年卒,謚為平王。子無傷立為梁王也。

①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號(前128—前123)。②讓:責備。③執:捉拿。④陰事:秘密不可告人的事。此指上文任王后與李太后爭罍樽事。⑤上變事:向朝廷報告突然發生的非常事件。

濟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為濟川王①。七歲,坐射殺其中尉②,漢有司請誅③,天子弗忍誅,廢明為庶人,遷房陵,地入於漢為郡。
濟東王彭離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東王。二十九年,彭離驕悍,無人君禮④,昏暮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十人行剽殺人⑤,取財物以為好。所殺發覺者百餘人,國皆知之,莫敢夜行。所殺者子上書言。漢有司請誅,上不忍,廢以為庶人,遷上庸,地入於漢,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山陽王。九年卒,無子,國除,地入於漢,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不識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陰王。一歲卒,無子,國除,地入於漢,為濟陰郡。

①孝景中六年:漢景帝曾兩次改元,第一次改元史稱中元,第二次改元史稱后元。「孝景中六年」即前144年。②坐:因犯……罪。③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這裡指有關官員。④禮:禮儀,風範。⑤行剽:從事搶劫。

太史公曰:梁孝王雖以親愛之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家隆盛①,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財貨②,廣宮室,車服擬於天子③。然亦僭矣④。

①會:適逢,遇上。②植:通「殖」。增殖,積累。③車服:車馬服飾。④僭:超越本分。

褚先生曰:臣為郎時,聞之於宮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稱道之也。竊以為令梁孝王怨望,欲為不善者①,事從中生②。今太后,女主也,以愛少子故,欲令梁王為太子。大臣不時正言其不可狀③,阿意治小④,私說意以受賞賜⑤,非忠臣也。齊如魏其侯竇嬰之正言也⑥,何以有后禍?景帝與王燕見⑦,侍太后飲,景帝曰:「千秋萬歲之後傳王。」太后喜悅。竇嬰在前,據地言曰⑧:「漢法之約,傳子適孫⑨,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於是景帝默然無聲。太后意不說。

①欲為不善:指個企圖繼承帝位事。②中:指宮中。③時:及時。④阿意:曲從人意。治小:指管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⑤私說意:指暗地裡辦些使太后感到滿意的事。說,同「悅」。⑥齊:皆,全。正言:指下文應「傳子適孫」而不應「傳弟」的話。⑦燕見:亦作「宴見」,謂帝王閑暇時召見臣下。燕,通「宴」。⑧據地:指稽首至地。⑨適(dí,敵)孫:嫡長孫。適,同「嫡」。封建宗法制度下稱正妻為「適」。有時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專指正妻所生的長子。

故成王與小弱弟立樹下①,取一桐葉以與之,曰:「吾用封汝。」周公聞之,進見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與戲耳②。」周公曰:「人主無過舉③,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於是乃封小弟以應縣。是后成王沒齒不敢有戲言④,言必行之。《孝經》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此聖人之法言也⑤。今主上不宜出好言於梁王。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驕蹇日久⑥,數聞景帝好言⑦,千秋萬世之後傳王,而實不行。

①弱:年少。②直:只,但。③過舉:錯誤的、不恰當的舉動。④沒齒:沒世,一輩子。⑤法言:格言。⑥驕蹇(jiǎn,揀):不順從,傲慢。⑦數:多次。

又諸侯王朝見天子,漢法凡當四見耳。始到,入小見①;到正月朔旦②,奉皮薦璧玉賀正月③,法見④;后三日,為王置酒,賜金錢財物;后二日,復入小見,辭去。凡留長安不過二十日。小見者,燕見於禁門內⑤,飲於省中⑥,非士人所得入也⑦。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歲。入與人主同輦,出與同車。示風以大言而實不與⑧,令出怨言,謀畔逆⑨,乃隨而憂之,不亦遠乎⑩!非大賢人,不知退認。今漢之儀法,朝見賀正月者,常一王與四侯俱朝見,十餘歲一至。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見(11),久留。鄙語曰「驕子不孝」(12),非惡言也。故諸侯王當為置良師傅,相忠言之士(13),如汲黯、韓長孺等,敢直言極諫,安得有患害!

①小見:即「燕見」。②朔旦:夏曆初一早晨。③皮薦:皮墊。④法見:按照禮儀制度所進行的正式朝見。⑤禁門:皇宮門。禁,皇帝居住的地方。⑥省:王宮禁地。⑦士:一般官吏或書生。⑧大言:指繼承帝位的話。⑨畔:通「叛」。⑩遠:指遠離事理。(11)比年:連年。比,接連。(12)鄙語:俗語。(13)相忠言之士:即以忠言之士為相。

蓋聞梁王西入朝,謁竇太后,燕見,與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語言私說①。太后謂語曰:「吾聞殷道親親②,周道尊尊③,其義一也。安車大駕④,用梁孝王為寄。」景帝跪席舉身曰:「諾。」罷酒出,帝召袁盎諸大臣通經術者曰⑤:「太後言如是,何謂也?」皆對曰:「太后意欲立梁王為帝太子。」帝問其狀,袁盎等曰:「殷道親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質⑥,質者法天⑦,親其所親,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⑧。故立長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孫。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於公何如?」皆對曰:「方今漢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當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⑨。宋宣公死,不立子而與弟。弟受國死,復反之與兄之子⑩。弟之子爭之,以為我當代父后,即刺父兄子。以故國亂,禍不絕。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11)。臣請見太后白之。」袁盎等入見太后:「太後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終(12),欲誰立?」太后曰:「吾復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13),生禍,禍亂后五世不絕,小不忍害大義狀報太后(14)。太后乃解說,即使梁王歸就國。而梁王聞其義也於袁盎諸大臣所(15),怨望,使人來殺袁盎。袁盎顧之曰:「我所謂袁將軍者也,公得毋誤乎(16)?」剌者曰:「是矣!」剌之,置其劍(17),劍著身(18)。視其劍,新治。問長安中削厲工(19),工曰:「梁郎某子來治此劍。」以此知而發覺之,發使者捕逐之。獨梁王所欲殺大臣十餘人,文吏窮本之(20),謀反端頗見(21)。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憂之,問公卿大臣,大臣以為遣經術吏往治之,乃可解。於是遣田叔、呂季主往治之。此二人皆通經術,知大禮。來還,至霸昌廄,取火悉燒梁之反辭,但空手來對景帝。景帝曰:「何如?」對曰:「言梁王不知也(22)。造為之者,獨其幸臣羊勝、公孫詭之屬為之耳。謹以伏誅死,梁王無恙也。」景帝喜說,曰:「急趨謁太后。」太后聞之,立起坐餐,氣平復。故曰,不通經術知古今之大禮,不可以為三公及左右近臣。少見之人,如從管中窺天也。

①語言私說:指他們母子、兄弟之間高興地說貼凡話。說,同「悅」。②親親:愛其親屬。③尊尊:尊敬其長輩。④安車大駕:安車,古代一種小車,以其可以坐乘,故名「安車」。又以凡婦人均坐乘,所以太後用以自指。犬駕:本指帝王出行的車駕,這裡用為死亡的諱稱。⑤經術:經學、儒術。⑥質:質樸。⑦法:取法,效法。⑧本始:本原。⑨非:責備。⑩反:同「返」。(11)引語出自《公羊傳·隱公三年》。大,尊崇。居正,遵循正道。(12)即:如果。(13)不立正:指不立嫡長子。(14)小不忍:在小的方面不剋制。此句指竇太后如果一味疼愛梁孝王,不剋制自己的偏心,就將會造成皇族內部爭奪繼承權的禍亂。(15)義:通「議」。主意,建議。(16)得毋:莫不是,該不會。(17)置:放棄,丟棄。(18)著:附著,加……於上。(19)削歷工:製作或磨礪刀劍的工匠。(20)窮本:窮盡本源。(21)見:同「現」。(22)言:衍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5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1:45 | 只看該作者
《史記》譯註


五宗世家二十九

劉軍 譯註

【說明】

本世家載述了孝景帝十三個為王兒子的衰敗經過。他們有的父姬子奸,「盡與其姊弟奸」,淫亂無度,無視倫理;有的對奉漢法以治的朝廷官員「求其罪告之」,「無罪者詐葯殺之」,以致「所殺傷二千石甚眾」,賊戾巧佞,奸詐違上;有的「私作樓車鏃矢」,陰謀反叛。在漢王朝隆盛時期,這股中央集權的敵對勢力必然遭到有力的遏止。作者借人明史,通過孝景帝十三個為王兒子的衰敗經過說明了這一點。
皇子本應是封建王朝的堅強柱石,然而他們生活上道德敗壞,政治上顛覆中央政權。文章的字裡行間,融入了作者憤世嫉邪而不能已的深沉感慨,進而揭示了漢初封建制的弊端。


【譯文】

孝景皇帝的兒子共有十三人受封為王,這十三人分別由五位母親所生,同一母親所生的為宗親。栗姬所生的兒子是劉榮、劉德、劉閼(è,遏)於。程姬所生的兒子是劉余、劉非、劉端。賈夫的所生的兒子是劉彭祖、劉勝。唐姬所生的兒子是劉發。王夫人兒,姁(xǔ許)所生的兒子是劉越、劉寄、劉乘、劉舜。
河間獻王劉德在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他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附於他。
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兒子恭王劉不害繼位。劉不害在位四年去世,兒子剛王劉基繼位。劉基在位十二年去世,兒子頃王劉授繼位。
臨江哀王劉閼於在孝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臨江王。他在位三年去世,因為沒有後代繼承王位,封國廢除,改為郡縣。
臨江閔王劉榮在孝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被立為皇太子,四年後被廢黜,以原太子的身份被封為臨江王。
他在位四年,因為侵佔宗廟牆外的空地擴建宮殿獲罪,天子徵召他。劉榮應召出發,在江陵北門祭祀行路之神。上車之後。軸斷車廢。江陵父老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哭泣著私語道:「我們的君王恐怕回不來了!」劉榮到了京城,前往中尉府接受審訊。中尉郅責問他,他畏懼,自殺而死。埋葬在藍田。幾萬隻燕子銜土放在他的墳墓上,百姓都哀憐他。
劉榮在景帝諸子中年齡最大,死後沒有兒子繼承王位,封國廢除,封地併入朝廷,成為南郡。
以上所述三國的第一代國王都是栗姬的兒子。
魯恭王劉余在孝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淮陽王。第二年,吳、楚七國反叛被擊敗后,在孝景帝前元三前(前154)改封為魯王。他喜歡建造宮殿、苑,畜養狗馬。晚年喜好音樂,不善辯說,說話口吃。
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兒子劉光繼位為王。劉光最初也喜歡音樂車馬,晚年變得吝嗇,唯恐財產不夠用。
江都易王劉非在孝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汝南王。吳、楚七國反叛時,劉非十五歲,有勇有謀,上書天子,志願領兵攻打吳國。景帝賜給他將軍印,令其攻打吳國,吳國被擊敗后,第二年,改封為江都王,治理吳國原有的封地,因為有軍功受賜天子的旌旗。孝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匈奴大舉入侵漢境為寇,劉非又上書志願攻打匈奴,天子沒有答應。劉非喜好使弄氣力,建造宮殿,招納各地豪傑俠士,十分驕縱。
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兒子劉建繼位為王。劉建在位七年自殺而死。在淮南、衡山兩國謀反時,劉建略知他們的圖謀。他認為自己的封國靠近淮南,恐怕一旦事發,被淮南王并吞,於是暗中製造兵器,並且經常佩帶著天子賜給他父親的將軍印,載著天子的旌旗出巡。易王去世,尚未埋葬,劉建看上易王寵愛的美人淖姬,夜晚派人把淖姬接來,跟她在守喪的房舍中發生姦情。等到淮南王反叛事敗露,朝廷懲治同黨、涉嫌者,頗牽連到江都王劉建。劉建恐慌,於是派人多持金錢,通過活動想平息這件訟案。他又相信巫祝,派人祭祀禱告,編造虛妄不經的話。劉建還跟他的姊妹都有姦情。這些事被朝廷得知后,漢朝的公卿大臣請求逮捕劉建治罪。天子不忍心,派人臣去審訊他。他招認了所有犯之罪,畏罪自殺。於是封國廢除,封地併入朝廷,成為廣陵郡。
膠西於王劉端在孝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楚六國反叛被擊敗后,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膠西王。劉端為人殘暴兇狠,又患陽痿病,一接觸女人,就因此病幾個月。他有一個寵愛的年輕人,任為郎官。這個年輕郎官不久與後宮有淫亂行為,劉端捕殺了他,並且殺死他兒子和母親。劉端屢次觸犯天子法令,漢朝的公卿大臣多次請求誅殺他,天子因為他是兄弟的緣故不忍心這樣做,因而劉端的行為更加過分。有關官員兩次請求削奪他的國土,於是削奪了他的大半封地。劉端心裡懷恨,於是對封國內的錢財不再計算管理。府庫全都倒塌破漏,腐壞的財物以億萬計算,最終也不加以收拾整理。他又命令官吏不準收取租賦。劉端又全部撤除警衛人員,封閉宮門,只留下一門,從那裡出宮遊盪。屢次改換姓名,假扮為平民,到其他的郡國去。
凡前往膠西任相國、二千石級的官員,如果奉行漢朝法律治理政事,劉端總是找出他們的罪過報告朝廷;如果找不到罪過,就設詭計用藥毒死他們。他設詭計的辦法窮極變化,強橫足以拒絕他人的勸諫,智巧足以掩飾自己的過錯。相國、二千石級官員如果遵從王法治理政事,就中其陷害,被朝廷以法治罪。因此,膠西雖是小國,而被殺受傷害的二千石級官員卻很多。
劉端在位四十七年去世,終於因沒有兒子繼承王位,封國廢除,封地併入朝廷,成為膠西郡。
以上所述三國的第一代國王都是程姬的兒子。
趙王劉彭祖在孝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廣川王。趙王遂反叛被擊敗后,彭祖仍為廣川王。在位第四年,改封為趙王。在位第十五年,孝景帝去世。彭祖為人巧詐奸佞,卑下奉承,表面上謙卑恭敬討好人,內心卻刻薄陰毒。喜好玩弄法律,用詭辯中傷人。彭祖多有寵幸的姬妾及子孫。相國、二千石級的官員如果想奉行漢朝法律治理政事,就會妨害王家。為此每當相國、二千石級官員到任,劉彭祖便穿著黑布衣扮為奴僕,親自出迎,清掃二千石級官員下榻的住所,多設惑亂之事來引動對方,一旦二千石級官員言語失當,觸犯朝廷禁忌,就把它記下來。如果二千石級官員想奉法治事,他就以此相威脅;如果對方不順從,就上書告發,並以作奸犯法圖謀私利之事誣陷對方。劉彭祖在位五十多年期間,相國、二千石級官員沒有能任滿兩年的,經常因罪去位,罪過大的被處死,罪過小的受刑罰,所以二千石級官員沒有誰敢奉法治事。趙王也就因此專擅大權,派遣使者到屬縣作專利買賣,其收入多於王國正常的租稅。因此趙王家多有金錢,然而這些金錢也都賞賜給姬妾諸子而耗光了。劉彭祖娶以前的江都易王的寵姬,即後來為劉建所奪取而相姦淫的那位淖姬為姬妾,非常寵愛她。
劉彭祖不喜好營建宮室、迷信鬼神,而喜好做吏人做的事。上書天子,志願督討王國內的盜賊。經常夜間帶領走卒巡察於邯鄲城內。各往來使者以及過路旅客因為劉彭祖險詐邪惡,不敢留宿邯鄲。
趙王彭祖的太子劉丹與他的女兒及同胞姐姐通姦。劉丹跟他的門客充有嫌怨,江充告發劉丹,劉丹因此被廢黜。趙國改立太子。
中山靖王劉勝在孝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中山王。在位第十四年,孝景帝去世。劉勝這個人喜好飲灑,喜好女色,在子孫一百二十多人。經常和他的哥哥趙王相互指責,說:「哥哥為王,專門替代下級官吏治理政事。為王的人應當每日聽音樂享受歌舞女色。」趙王也指責他,說:「中山王只是每天淫樂,不幫助天子撫慰百姓,如何可以稱為藩臣!」
劉勝在位四十二年去世,由兒子哀王劉昌繼位。劉昌在位一年去世,由兒子劉昆侈繼位為中山王。
以上所述二國的第一代國王都是賈夫人的兒子。
長沙定王劉發,他的母親唐姬,原來是程姬的侍女。景帝召幸程姬,適逢程姬有月事,不願進侍,就把侍女唐兒加以裝扮,使她夜晚進侍皇上。皇上醉酒不知內情,以為是程姬,就和她同床了,於是有了身孕。事後皇上才發覺並不是程姬。等生下兒子,於是就命名為劉發。劉發在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長沙王。因為他母親身份微賤,不得天子寵愛,所以被封在低濕貧困之國為王。
劉發在位二十七去世,兒子康王劉庸繼位。劉庸在位二十八年去世,兒子劉鮒鮈(fùjū,付拘)繼位為長沙王。
以上所述一國的第一代國王是唐姬的兒子。
廣川惠王劉越,在孝景帝中元二年(前148)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廣川王。
劉越在位十二年去世,兒子劉齊繼位為王。劉齊有一個寵幸臣子桑距。後來桑距犯了罪,劉齊想誅殺桑距,桑距逃跑了,劉齊於是擒滅了他的宗族。桑距因此怨恨劉齊,於是上書告發劉齊與同胞姊妹有姦情的罪行。從此以後,劉齊為求自保,屢次上書告發漢朝公卿以及寵幸之臣所忠等人的罪行。
膠東康王劉寄在孝景帝中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膠東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當淮南王謀划反叛時,劉寄暗中聽說這件事,就私下製造樓車弓箭,做好了戰、守的準備,等候淮南王起事。等到後來官吏審訊淮南王謀反之事時,在供辭中暴露出這件事。劉寄與皇上關係最親密,心中為參與謀反而內疚哀痛,病情發作而死,不敢立傳后之人,此事皇上聽說了。劉寄有長子名賢,其母不受寵愛;小兒子名慶,其母受寵愛,劉寄曾經想立劉慶為傳后之人,因為不合傳承的次第,又因自己有罪過,終於不敢上言。天子哀憐他,就封劉賢為膠東王,做康王的繼承人,把劉慶封在過去衡山王的封地,稱為六安王。
膠東王劉賢在位十四年去世,賜謚號為哀王。兒子劉慶繼位為王。
六安王劉慶在元狩二年(前121)以膠東康王兒子的身份被封為六安王。
清河哀王劉乘在孝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清河王。在位十二年世,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成為清河郡。
常山憲王劉舜在孝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常山王。劉舜是景帝最寵愛的小兒子,驕縱怠惰,多有淫亂之事,屢犯法禁,天子常常寬恕赦免他。在位三十二年去世,太子劉勃繼位為王。
原先,憲王劉舜有一個不被他寵愛的姬妾生下長男劉梲(zhuō,桌)。劉梲因為生母不被寵愛的緣故,也不得憲王喜歡。王后脩生太子劉勃。憲王姬妾很多,他所寵幸的姬妾為他生下兒子劉平、劉商,王后很少得幸。等到憲王病重,那些被寵幸的姬妾常去侍候,王后因為嫉妒的緣故不常去問病侍疾,總呆在自己的屋子裡。醫生呈進醫藥,太子劉勃不親自嘗葯,又不留宿王室侍疾。等到憲王去世,王后、太子才趕到。憲王向來就不把劉梲做兒子看待,憲王死後,又不分給他財物。郎官中有人勸諫太子、王后,讓諸子和長子劉梲共同分財物,太子、王后不肯。太子繼位之後,又不肯收納撫恤劉梲。劉梲因此怨恨王后、太子。漢朝使者來視理憲王喪事時,劉梲親自告發憲王生病時,王后、太子不床前侍候,等到憲王去世,才六天就離開服喪的屋子,以及太子劉勃私下姦淫、飲酒取樂、賭賻為戲、擊築作樂,與女子乘車賓士、穿城過市、進入監獄探看囚犯的種種事情。天子派遣大行張騫驗證王后的所作所為並審訊劉勃,請求逮捕與劉勃相姦淫的諸人作為佐證,劉勃又設法把他們藏匿起來。官吏大舉搜捕,劉勃非常著急,派人拷打吏人,擅自釋放朝廷認為可疑而囚禁起來的人。官員請求誅殺憲王王后脩和劉勃。天子認為脩素來就品行不好,致使劉梲告發她有罪,劉勃沒有好的太師太傅的輔佐,不忍心誅殺。官員又請求廢黜王后脩,放逐劉勃,讓他的家屬和他一起遷居房陵,皇上答應了這一請求。
劉勃為王只有幾個月,被貶遷到房陵,封國絕滅。一個多月後,皇上顧念到憲王是最寵愛的小兒子,就下詔給官員說:「常山憲王早亡,王后與姬妾失和,嫡庶之間互相捏造罪名,互相爭鬥,因而陷於不義,封國絕滅,我很哀憐他。封憲王兒子劉平三萬戶,為真定王;封憲王兒子劉商三萬戶,為泗水王。」
真定王劉平在元鼎四年(前113)以常山憲王的兒子的身份被封為真定王。
泗水思王劉商,在元鼎四年以常山憲王兒子的身份被封為泗水王。在位十一年去世,兒子哀王劉安世繼位。哀王在位十一年去世,沒有兒子。天子憐憫泗水王絕後,就立劉安世的弟弟劉賀為泗水王。
以上所述四國的第一代國王都是王夫人兒姁的兒子。後來漢朝又增封其枝屬子孫為六安王、泗水王兩國。總計兒姁的子孫,到現在有六王。
太史公說:漢高祖在位的時候,諸候的一切賦稅都歸諸候王所有,可以自行任命內史以下的官員,朝廷只為他們派遣丞相,授予金印。諸候王自行任命御史、廷尉正、博士,跟天子相類似。自從吳、楚等國反叛以後,在五宗為王的時代,朝廷為他們派遣二千石級的官員,撤除「丞相」,改為「相」,授予銀印。諸候王只能乘坐牛車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6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1:46 | 只看該作者
原文】【註解】

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為宗親。栗姬子曰榮、德、閼於①。程姬子日余、非、端。賈夫人子曰彭祖、勝。唐姬子曰發。王夫人兒姁子曰越、寄、乘、舜②。

①閼(è,遏)於:卷十七《漢興以來諸候王年表》亦作此,《漢書·景十三王傳》則作「閼」,無「於」字。②兒姁(xǔ,許):其人其事見卷四十九《外戚世家》。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為河間王①。好儒學,被服造次必於儒者②。山東諸儒多從之游③。
二十六年卒,子共王不害立④。四年卒,子剛王基代立。十二年卒,子頃王授代立

①孝景帝前二年: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用皇子:以皇子的身份。②被服:衣著服飾。一說比喻信仰思想。造次:言行舉止。於:從。③山東:戰國、秦、漢時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游:交遊,來往。④共:通「恭」,用於謚號。

臨江哀王閼於,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為臨江王。三年卒,無後,國除為郡。
臨江閔王榮,以孝景前四年為皇太子①,四歲廢,用故太子為臨江王②。
四年,坐侵廟垣為宮③,上征榮。榮行,祖於江陵北門④。既已上車,軸折車廢。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矣⑤!」榮至,詣中尉府簿⑥。中尉郅都責訊王⑦,王恐,自殺。葬藍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百姓憐之。
榮最長,死無後,國除,地入於漢,為國郡。

①孝景帝前四年:孝景帝前元四年(前153)。②用故太子為臨江王:以曾經作過太子的身份降為臨江王。景帝廢栗太子事詳見卷十一《孝景本紀》。③坐:因……犯罪。 (ruán,陽平「軟」):城郭旁或河邊的空地,隙地。此指宗廟牆外的空地。④祖: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迷信活動。⑤反:同「返」。⑥簿:文狀、起訴書之類。此指對薄,即受審訊或質訊。⑦郅(zhì,至):姓。

右三國本王皆栗姬之子也①。

①本王:第一代國王。

魯共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為淮陽王。二年,吳楚反破后①。以孝景前三年徙為魯王②。好治宮室苑囿狗馬。季年好音③,不喜辭辯。為人吃④。
二十六年卒,子光代為王。初好音輿馬;晚節嗇⑤,惟恐不足於財。

①吳楚反:吳、楚等七國反叛。事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②孝景前三年:孝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徙:改封。③季年:晚年。季;排行的末了。④吃:舊讀jī,語言蹇澀不流暢。⑤嗇:吝嗇。

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為汝南王。吳楚反時,非年十五,有材力,上書願擊吳。景帝賜非將軍印,擊吳。吳已破,二歲,徙為江都王,治吳故國,以軍功賜天子旌旗。元光五年①,匈奴大入漢為賊,非上書願擊匈奴,上不許。非好氣力,治宮觀②,招四方豪桀③,驕奢甚。

①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元光,漢武帝第二個年號(前134—前129)。②觀(guàn,貫):宮門前的雙闕。此指宮殿。③豪桀:指地方上有權勢、橫霸一方的人。桀,通「傑」。

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為王。七年自殺。淮南、衡山謀反時①,建頗聞其謀。自以為國近淮南,恐一日發,為所並,即陰作兵器,而時佩其父所賜將軍印,載天子旗以出。易王死未葬,建有所說易王寵美人淖姬②,夜使人迎與奸服舍中③。及淮南事發,治黨與頗及江都王建④。建恐,因使人多持金錢,事絕其獄⑤。而又信巫祝⑥,使人禱祠妄言。建又盡與其姊弟奸⑦。事既聞,漢公卿請捕治建。天子不忍,使大臣即訊王⑧。王服所犯,遂自殺。國除,地入於漢,為廣陵郡。

①淮南、衡山謀反:淮南王劉安與衡山王劉賜謀反。事詳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②淖(nào,鬧)姬:易王之妾。③服舍:守喪的房舍。④黨與:朋黨。⑤獄:官司。⑥巫祝:迷信職業者。巫,古代稱能以舞降神的人;祠廟中司祭禮的人。⑦弟:妹妹。古代有時稱妹妹為「弟」或「女弟」。⑧即:走近,去。

膠西於王端,以孝景前三年楚七國反破后,端用皇子為膠西王。端為人賊戾①,又陰痿②,一近婦人,病之數月。而有愛幸少年為郎。為郎者頃之與後宮亂,端禽滅之③,及殺其子母④。數犯上法,漢公卿數請誅端,天子為兄弟之故不忍⑤,而端所為滋甚。有司再請削其國⑥,去太半⑦。端心慍,遂為無訾省⑧。府庫壞漏盡⑨,腐財物以巨萬計,終不得收徙。令吏毋得收租賦。端皆去衛⑩,封其宮門,從一門出遊。數變名姓,為布衣,之他郡國(11)。

①賊戾:殘暴兇狠。②陰痿:陽痿病。③禽:同「擒」。下文「王因禽其宗族」之「禽」同此。④子母:兒子和母親。⑤天子:指漢武帝。⑥再:兩次。⑦太半:大半,過半。《集解》引韋昭曰:「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⑧訾(zǐ,子):通「貲」,計算,估量。⑨壞:倒塌。⑩去衛:撤除警衛人員。(11)之:往……,到……。

相、二千石往者①,奉漢法以治,端輒求其罪告之,無罪者詐葯殺之②。所以設詐究變③,強足以距諫④,智足以飾非。相、二千石從王治,則漢繩以法⑤。故膠西小國,而所殺傷二千石甚眾。
立四十七年,卒,竟無男代后,國除,地入於漢,為膠西郡。

①相:指諸候國國相。②詐:設詭計。③所以設詐: 設詭計的辦法。④距:通「拒」。⑤繩:處治,治罪。

右三國本王皆程姬之子也。
趙王彭祖,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為廣川王。趙王遂反破后①,彭祖王廣川。四年,徙為趙王。十五年,孝景帝崩。彭祖為人巧佞卑諂②,足恭而心刻深③。好法律,持詭辯以中人。彭祖多內寵姬及子孫。相、二千石欲奉漢法以治,則害於王家。是以每相、二千石至,彭祖衣皂布衣④,自行迎,除二千石舍⑤,多設疑事以作動之⑥,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諱⑦,輒書之。二千石欲治者,則以此迫劫;不聽,乃上書告,及污以奸利事。彭祖立五十餘年,相、二千石無能滿二歲,輒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趙王擅權,使使即縣為賈人榷會⑧,人多於國經租稅⑨。以是趙王家多錢,然所賜姬諸子,亦盡子矣。彭祖取故江都易王寵姬王建所盜與奸淖姬者為姬,甚愛之。

①趙王遂反:趙王劉遂參加了吳楚七國叛亂。②巧佞卑諂:巧詐奸佞,卑下奉承。③刻深:刻薄陰毒。④皂布衣:黑布衣,服役者所穿的衣服。⑤除:清掃。⑥疑:惑亂。⑦中忌諱:觸犯朝廷禁忌。⑧榷:專利專賣。會:指人物商旅會集之地。⑨經:正常,尋常。

彭祖不好治宮室、?祥①,好為吏事②。上書願督國中盜賊。常夜從走卒行徼邯鄲中③。諸使過客以彭祖險陂④,莫敢留邯鄲。
其太子丹與其女及同產姊奸⑤。與其客江充有郤。充告丹,丹以故廢。趙更立太子。

①?祥:敬鬼神以求福。②吏:下級官吏。③徼:巡察。④陂(bì幣):不正,邪佞。⑤同產姊:劉丹同母姐姐。

中山靖王勝,以孝景前三年用皇子為中山王。十四年,孝景帝崩。勝為人樂酒好內①,在子枝屬百二十餘人②。常與兄趙王相非③,曰:「兄為王,專代吏治事。王者當日聽音樂聲色④。」趙王亦非之,曰:「中山王徙日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⑤,何以稱為藩臣!」

①樂酒好內:好酒貪女色。②枝屬:親屬。③非:指責。④聲色:歌舞女色。⑤拊:撫慰,安撫。循:安慰,慰問。

立四十二年卒,子哀王昌立。一年卒,子昆侈代為中山王。
右二國本王皆賈夫人之子也。
長沙定王發,發之母唐姬,故程姬侍者。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①,不願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上醉不知,以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②。已乃覺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命曰發。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為長沙王。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③。
立二十七年卒,子康王庸立。二十八年,卒,子鮒鮈立為長沙王④。

①辟:迴避,此指婦人月事。②身:身孕。③卑:低。④鮒鮈:音「fùjū,付拘」。

右一國本王唐姬之子也。
廣川惠王越,以孝景中二年用皇子為廣川王①。
十二年卒,子齊立為王。齊有幸臣桑距。已而有罪,欲誅距,距亡,王因禽其宗族。距怨王,乃上書告王齊與同產奸。自是之後,王齊數上書告言漢公卿及幸臣所忠等。

①孝景中二年:孝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膠東康王寄,以孝景中二年用皇子為膠東王。二十八年卒。淮南王謀反時,寄微聞其事,私作樓車鏃矢①,戰守備,候淮南之起。及吏治淮南之事,辭出之②。寄於上最親,意傷之③,發病而死,不敢置后,於是上(問)〔聞〕。寄有長子者名賢,母無寵;少子名慶,母愛幸,寄常欲立之④,為不次⑤,因有過,遂無言。上憐之,乃以賢為膠東王奉康王嗣,而封慶於故衡山地,為六安王。
膠東王賢立十四年卒,謚為哀王。子慶為王⑥。
六安王慶,以元狩二年用膠東康王子為六安王⑦。

①樓車:古代戰車,上設望樓,用以瞭望敵軍城堡或營壘中的虛實。②出:牽涉,暴露。③傷:內疚,哀痛。④常:通「嘗」。⑤不次:不合次序。⑥慶:不宜與叔父同名,相承之誤。《漢興以來諸候王年表》和《漢書·景十三王傳》都作「通平」,一本作「建」。⑦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漢武帝第四個年號(前122—前117)。

清河哀王乘,以孝景中三年用皇子為清河王。十二年卒,無後,國除,地入於漢,為清河郡。
常山憲王舜,以孝景中五年用皇子為常山王①。舜最親,景帝少子,驕怠多淫,數犯禁,上常寬釋之。立三十二年卒,太子勃代立為王。
初,憲王舜有所不愛姬生長男梲②。梲以母無寵故,亦不得幸於王。王后脩生太子勃。王內多③,所幸姬生子平、子商,王后希得幸。及憲王病甚,諸幸姬常侍病,故王后亦妒媢不常侍病④,輒歸舍。醫進葯,太子勃不自嘗葯,又不宿留侍病。及王薨,王后、太子乃至。憲王雅不以長子梲為人數⑤,及薨,又不分與財物。郎或說太子、王后,令諸子與長子梲共分財物,太子、王后不聽。太子代立,又不收恤梲⑥。梲怨王后、太子。漢使者視憲王喪,梲自言憲王病時,王后、太子不侍,及薨,六日出舍⑦,太子勃私奸,飲酒,博戲⑧,擊築⑨,與女子載馳,環城過市,入牢視囚。天子遣大行騫驗王后及問王勃,請逮勃所與奸諸證左⑩,王又匿之。吏求捕勃大急,使人致擊笞掠(11),擅出漢所疑囚者。有司請誅憲王后脩及王勃(12)。上以脩素無行(13),使梲陷之罪,勃無良師傅,不忍誅。有司請廢王后脩,徙王勃以家屬處房陵,上許之。

①孝景中五年:孝景帝中元五年(前145)。②梲音「zhuō,桌」。③內:姬妾。④妒媢:嫉妒。⑤雅:平素、向來。⑥收恤:收納撫恤。⑦出舍:離開服喪的廬舍。⑧博:賭博。⑨築:古代樂器名。⑩左:證據,證人。(11)掠:拷打。(12)有司:指有關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13)無行:沒好品行。

勃王數月,遷於房陵,國絕。月余,天子為最親,乃詔有司曰:「常山憲王蚤夭①,后妾不和,適孽誣爭②,陷於不義以滅國,朕甚閔焉。其封憲王子平三萬戶,為真定王;封子商三萬戶,為泗水王。」

①蚤:通「早」。②適(dí,敵):同「嫡」。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長子。孽: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

真定王平,元鼎四年用常山憲王子為真定王①。

①元鼎四年:前113年。元鼎,漢武帝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

泗水思王商,以元鼎四年用常山憲王子為泗水王。十一年卒,子哀王安世立。十一年卒,無子。於是上憐泗水王絕,乃立安世弟賀為泗水王。

右四國本王皆夫人兒姁子也。其後漢益封其支子為六安王、泗水王二國。凡兒姁子孫,於今為六安。

太史公曰:高祖時諸侯皆賦①,得自除內史以下②,漢獨為置丞相③,黃金印。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擬於天子。自吳楚反后,五宗王世,漢為置二個石,去「丞相」曰「相」,銀印。諸侯獨得食租稅,奪之權④。其後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

①諸侯:指諸侯王。皆賦:封國內的一切田賦稅收都歸其所有。②除:任命,授職。③丞相:此指諸侯國相。④權:指管理政事的大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7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1:47 | 只看該作者
三王世家第三十

劉軍 譯註

【說明】

本世家在寫法上不同於其他諸篇世家:只載述關於孝武帝封立三個兒子劉閎、劉旦和劉胥的疏奏策文而不及三王行事。這是因為「燕齊之事,無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
在世襲的封建社會,太子繼承帝位、其他皇子分封為王是法定的常規。但孝武要封子為列侯,在群臣多次力諫的情況下,才同意封子為王。他這種「卑讓自貶」的作法,在封建帝王中確屬罕見。
孝武帝之所以要封子為列侯,大概鑒於皇子為王「奉承天子」、「尊宗廟重社稷」者少,擾亂朝綱謀反危國者多的歷史教訓。所以在封子為王時,又「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人民之輕重,為作策以申戒之」。皇子受封為王后的表現,恰恰與孝武帝的願望相反:除齊王劉閎中年早夭,沒有違背策意外,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都私通叛黨,陰謀造反,結果被迫自殺,封國被廢除。孝武帝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由此可見一斑。
孝武帝共有六個兒子,為什麼只有三王寫入「世家」?這是因為趙婕妤所生弗陵後為昭帝,自然不應當列入世家。李夫人所生髆,受封於天漢四年,所以不見本「世家」。衛皇后所生戾太子,前因其為太子,自然不應當列入世家。后太子被廢,作者不補出,是出於避諱的原因。


【譯文】

「大司馬臣霍去病昌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錯愛,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號位設師傅官,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號,但不敢越職進奏。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希望陛下鑒察。霍去病昌死再拜進奏皇帝陛下。」三月乙亥日,御史臣霍光兼尚書令上奏未央宮。皇帝下詔道:「下交御史辦理。」
元狩六年(前117)三月戊申朔日,乙亥,御史臣霍光兼尚書令、左右丞非,下批給御史的文書到達,說:「丞相臣庄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太常臣趙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併兼宗正職務臣任安昌死上奏:大司馬霍去病上疏說:『承蒙陛下錯愛,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在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竟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號位設師傅官。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號,但不敢越職進奏。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希望陛下鑒察。』皇帝下詔道:『交下御史辦理。』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等商議:古來分地立國,同時建立諸侯國以尊奉天子,這是尊崇宗廟,重視社稷的原因。現在臣霍去病上疏,不忘其職責,用以宣揚皇恩,稱道天子謙讓自貶,為天下事煩勞,思慮皇子未封號位。臣庄青翟、臣張湯等應奉義遵職,卻愚昧痴獃而不及事。如今正是盛夏吉時,臣庄青翟、臣張湯等冒死請立皇子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冒死請求確定所封給他們的國名。」
皇帝下詔示道:「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所有姬姓並列,有子爵、男爵、附庸。《禮記》說:『支子不得奉祭宗廟。』你們說並建諸侯國用來重社稷,我沒聽說過。再說上天並不是為君王而降生百姓。我德行淺薄,海內上下未能協和,卻勉強使未習教義的皇子做諸侯王,那麼大臣對他能起什麼勸勉作用?應重新討論,以列侯封賜他們。」
三月丙子日又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冒死進諫: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諫議大夫博士臣安等商議說:我們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姬姓並列,來奉侍天子。康叔憑藉其祖父和父親而顯貴。伯禽憑藉周公受封,他們都是建國的諸侯,以傅相為輔佐。百官遵奉法令,各守其職。國家的統系便完備無缺了。我們私下認為並建諸侯之國之所以能重社稷的原因,是因為天下諸侯各按它的職責向天子朝貢奉祭。支子不得奉祭宗祖,這是禮制所規定的。封建諸侯,使他們守住藩國,帝王就能藉此扶德施化。陛下奉承天意統轄天下,光大先聖的遺業,尊賢禮士,聖功顯赫,扶持興起即將滅絕之國。使蕭何的後代繼續受封在酇邑,褒揚公孫弘等群臣。昭示六親的尊卑之序,表明上天施予之屬,使諸侯王封君能夠推私恩分給子弟戶邑,賜號尊建一百多個諸侯王。然而卻以皇子為列侯,這就尊卑相逾越,列位失序,不能將基業傳給子孫萬代。臣等請求立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三月丙子日,進奏未央宮。
皇帝下詔批示道:「康叔有十個兄弟而獨被尊貴的原因,是褒揚有德之人。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其他公侯用毛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別。『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嚮往』,我對他們很敬仰。以此來壓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
四月戊寅日,進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冒死諫言:臣青翟等與諸位列侯、二千石級官吏、諫大夫、博士臣慶等商議:冒死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皇帝命道:『康叔有十個兄弟而獨被尊貴的原因,是褒揚有德之人。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其他公侯用毛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別。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嚮往,我對他們很敬仰。以此來壓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臣青翟、臣張湯、博士臣將行等聽說康叔兄弟有十人,武王繼位,周公輔佐成王,其他八人都因為祖父和父親的尊貴建為大國。康叔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在魯封國,那是因為封爵位時,還沒成年。後來康叔扞止祿父之難。伯禽消滅淮夷之亂。從前五帝各有不同的體制,周朝有五等爵位,春秋只有三等爵位,都是根據時代不同而安排尊卑之序。高皇帝撥亂反正,昭示至德,安定海內,分封諸侯,爵位分為二等。皇子有的尚在繦緥之中也立為諸侯王,以承繼天子,作為萬世的法則,不可改變。皇帝躬行仁義,親播聖德,文治武功互相配合。彰揚慈愛孝親的德行,廣拓進賢唯能的道路。對內褒揚有德行之人,對外討伐強暴之賊。北臨翰海,西至月氏(zhī,支),匈奴、西域,舉國貢奉效法。車輿兵械的費用,不向百姓賦?。盡朝中府庫所藏獎賞將士,開啟宮禁的倉庫賑濟貧民,戍卒減少一半。百蠻夷狄的君長,無不聞風向慕,承受漢朝的教化屈首稱讚。遠方異域,不辭輾轉翻譯前來朝拜,聖上恩澤遍及邊遠地方。所以四方珍禽異獸不斷送來,嘉禾米穀豐收,天道感應甚為彰著。如今諸侯支子都封為諸侯王,而皇子卻賜封列侯,臣青翟、臣張湯等私下反覆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使天下百姓失望,這是不可以的。臣請求立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四月癸未日,進奏未央宮,奏章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丞相臣青翟、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趙充、太子少傅臣任安行宗正事昌死進言:臣青翟等以前進奏大司馬臣霍去病上疏說,皇子未有封號王位,臣謹與御史大夫臣張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諫議大夫、博士臣慶等昌死請立皇子臣劉閎為諸侯王。陛下謙讓自己的文治武功、責己甚懇切,談到皇子未習教義。群臣的建議,儒者都稱揚其說,有時卻拂逆其心。陛下堅決推辭,不予同意,只許封皇子為列侯。臣青翟等私下與列侯臣蕭壽成等二十七人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高皇帝創建天下,為漢太祖,封子孫為王,擴大支輔勢力。不改先帝的法則,用以顯彰先帝至尊。臣請求陛下令史官選擇吉日,開列禮儀奉上,令御史呈上地圖,其他都照以前舊例。」皇上下詔批示道:「可以。」
四月丙申日,進奏未央宮:「太僕臣公孫賀代理御史大夫官職昌死進言:太常臣趙充說通過占卜得知四月二十八日乙時,可以立諸侯王。臣昌死進呈地圖,請給所立封國命名。關於儀式另行上奏。臣昌死請求。」
皇上下詔批示道:「立皇子劉閎為齊王,劉旦為燕王,劉胥為廣陵王。」
四月丁酉日,進奏未央宮。元狩六年(前117)四月初一(戊寅),到癸卯日,御史大夫張湯下達丞相,丞相下達中二千石級官員,二千石級官員下達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達有關辦事人員。按照命令行事。
「元狩六年(前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史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閎為齊王。聖旨道:嗚呼,兒子劉閎,接受這包青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東方,世代為漢藩籬輔臣。嗚呼,你要念此勿忘!要敬受我的詔令,要想到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人能愛好善德,才能昭顯光明。若不圖德義,就會使輔臣懈怠。竭盡你的心力,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祿。如有邪曲不善,就會傷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齊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齊王的策文。
「元狩六年(前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旦為燕王。聖旨道:嗚呼,兒子劉旦,接受這包黑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北方,世代為藩籬輔臣。嗚呼!葷(xūn,勛)粥(yù,育)氏有虐待老人的禽獸之心,到處侵略掠奪,加以姦殺邊民。嗚呼!我命大將率軍往征其罪,他們的萬夫頭領,千夫頭領,共有三十二帥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而逃。葷粥遷於漠北,北方因此安定。竭盡你的心力,不要與人結怨,不要做敗德之事,不要廢棄武備。士民未經教習,不得從軍出征。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燕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燕王的策文。
「元狩六年(前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史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胥為廣陵王。聖旨道:嗚呼,兒子劉胥,接受這包紅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南方,世代為漢藩籬輔臣。古人有言:『大江以南,五湖之間,這一帶的人輕浮。楊州是保衛中原的邊疆,三代時為王畿外圍之地,但政教不能到達。』嗚呼!竭盡你的心力,要小心戒慎,百姓才會柔順。不要童蒙無知,不要好軼樂弛騁遊獵,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法則行事。《尚書》上說:『臣子不對百姓作威作福,就不會有后辱。』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廣陵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廣陵王的策文。
太史公說:古人有句話說:「愛他就希望他富有,親他就希望他尊貴。」所以君王裂土建國,分封子弟,用來褒揚親屬,分序骨肉,尊崇祖先,顯貴同族,使同姓之人散佈於天下。因此國勢必然強大,王室必然安定。從古到今,由來已久了。歷代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不必論述。燕王齊王受封之事,不值得采寫。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謙恭禮讓,群臣堅守道義,文辭燦然照人,很值得觀賞,因此將此附在世家裡。
褚少孫先生說:我很幸運能憑藉文學成為侍郎,喜歡閱覽太史公的列傳。傳中稱道《三王世家》文辭可觀,但尋找三王世家始終沒有得到。私下在喜歡舊事的長者那裡取得他們所保存的封策書,把其中的有關事迹編寫出來以便傳下去,使後世之人能知道賢主的旨意。
聽說孝武帝的時候,同一天拜封三子為王:封一個皇子在齊,一個皇子在廣陵,一個皇子在燕。各自按皇子才力智能,及土地的貧瘠和肥沃,人民的輕浮和莊重,為之作策文來告誡他們:「世代為漢的藩屬輔臣,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諸王一定要戒慎。」一個賢明的國君的所做所為,本來就不是孤陋寡聞之人所能理解的,如果不是博聞強記,君子是不能透徹理解他的深意的。至於詔書的次序分段,語言的上下行文,策文的參差長短,都有深意,別人是不能理解的。謹論定編次這些本稿詔書,編列於下,使讀者能自己通解它的宗旨。
王夫人是趙國人,與衛夫人同受武帝的寵幸,而生了劉閎。劉閎將立為王時,他的母親生病,武帝親自前去探問。問道:「兒子應當封王,你想把他封在哪裡?」王夫人說:「有陛下在,我又有什麼可說的呢。」武帝說:「雖然如此,就你的願望來說,想封他到什麼地方為王?」王夫人說:「希望封在雒陽。」武帝說:「雒陽有武庫敖倉,是天下要衝之地,是漢朝的大都城。從先帝以來,沒有一個皇子封在雒陽為王的。除了雒陽,其他地方都可以。」王夫人沒有作聲。武帝說:「關東的國家,沒有比齊國更大的。齊國東邊靠海,而且城郭大,古時只臨菑(zī,資)城就有十萬戶,天下肥沃的土地沒有比齊國更多的了。」王夫人以手擊頭,感謝道:「太好了。」王夫人病故武帝很哀痛,派使者去祭拜道:「皇帝謹派使者太中大夫明捧著璧玉一塊,賜封夫人為齊王太后。」皇子劉閎為齊王,年紀小,沒有兒子,立王以後,不幸早死,封國廢絕,變為郡。世人說齊地不宜封王。
所謂「受此土」的意思,即諸侯王開始受封時,一定受土於天子祭祀土神的地方,回到封國再建立自己的國社,每年祭祀它。《春秋大傳》記載:「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為青色,南方為赤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所以將分封於東方的取青土,分封於南方的的取赤土,分封於西方的取白土。分封於北方的取黑土,分封於中央京畿的取黃土。各取自己的色土,用白茅草包裹起來,封好以後以之為社。這就是最初受封於天子的情形。這叫做主土。對於主土,要建立社壇祭祀它。「朕承祖考」的意思,「祖」是祖先,「考」是先父。「維稽古」的意思,「維」是忖度,是考慮,「稽」是應當,即應當順從古人之道的意思。
齊地的人多變奸詐,不通禮義,所以天子告誡齊王說:「敬受朕的詔令,要想到天命是固定不變的。人能愛好善德,才能昭顯光明。若不圖道義,則使輔臣懈怠。竭盡你的心力,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祿。如有邪曲不善,就會傷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齊王到了封國,左右大臣能以禮義維繫護持,不幸齊王中年夭折。然而他一生無過失,遵照了給他的策文之意。
古書上說「靛(diàn店)青從藍草中提取,而顏色比藍草更青」,指的是教化使之如此。富有遠見的賢主,有獨到的真知灼見:警誡齊王對內要謹慎;警誡燕王不要與人結怨,不要做敗德之事;警誡廣陵王對外要謹慎,不要作威作福。
廣陵在吳越之地,這個地方的人精明而輕浮,所以天子告誡廣陵王說:「江湖之間,這一帶的人輕浮。楊州是保衛中原的邊疆,三代之時迫使他們隨從中原風俗服飾,但政教不大達到,只能用心意來駕御罷了。不要童蒙無知,不要貪圖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照法則行事。不要好逸樂馳騁遊獵過度安樂,而接近小人。經常想到法度,就不會有羞辱之事了。」三江、五湖一帶有魚鹽的收益,銅山的財富,是天下人所羨慕的。所以天子告誡說「臣不作福」,其用意是說不要濫用財貨錢幣,賞賜過分,以此來樹立聲謄,使四方之人前來歸附。又說「臣不作威」的用意,是不讓他利用當地人的輕浮而背棄禮義。
適逢孝武帝去世,孝昭帝繼位,對前朝廣陵王劉胥,多多賜賞金錢財物,價值三千多萬,增加封地百里,食邑萬戶。
又適逢昭帝去世,宣帝初即位,因骨肉恩情,施行道義,在本始元年(前73)中,割裂漢地,全用來分封廣陵王劉胥的四個兒子:一個封為朝陽侯;一個封為平曲侯;一個封為南利侯;最受寵愛的小兒子劉弘,立為高密王。
此後劉胥果然作威作福,派使者勾結楚王。楚王揚言說:「我的祖先元王,是高祖的小弟弟,封有三十二城。現在封地城邑越來越少,我要與廣陵王共同起兵。擁立廣陵王為皇上,我要恢復當年元王封給我楚王的三十二城,象元王時一樣。」這件事被發覺,公卿官史請求執行誅罰。天子因骨肉之故,不忍心對劉胥執法,下詔書不處治廣陵王,只誅殺了惡首楚王。古書上說:「蓬草生長在麻中,不必扶持自然挺直;白沙處在污泥中,與污泥同黑」,指的是水土教化使它如此的。此後劉胥又祈神降殃禍謀划反叛,結果事發自發,封國被廢除。
燕國的土地貧瘠,北近匈奴,這一帶的人勇敢但缺少謀略,所以天子告誡燕王說「葷粥氏沒有孝行而有禽獸之心,以盜竊侵犯邊民為事。朕命將軍往征其罪,統帥萬人的將官,統帥千人的將官,三十二個君長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而逃。葷粥氏遠涉他處,北方因此安定。」「悉若心,無作怨」的用意,是不讓他隨從當地習俗而產生怨恨。「無俷德」的用意,是不讓燕王背棄恩德。「無廢備」的用意,是不要削減軍備,而要經常防備匈奴。「非教士不得從征」的用意,是說凡不習禮義之士,不得召之身邊使用。
正逢武帝年老,而太子不幸早亡,還沒有再立太子,劉旦派使者前來上書,請求到長安來擔任皇上的宿衛。武帝看到他的信,扔到地上,發怒說:「生子應當把他放到齊魯禮義之地,竟將他放在燕趙之地,果然有爭奪之心,不謙讓的端倪表現出來了。」於是派人在宮闕之下斬了劉旦的使者。
適逢武帝駕崩,昭帝新登位,劉旦果然生怨而責恨議事大臣。劉旦自以為當立長子,與齊王之子劉澤等人圖謀叛亂,揚言說:「我哪裡能讓弟弟在!如今登位的是大將軍的兒子。」想要發兵。事情被發覺,應該處死。昭帝本於骨肉恩情予以寬容,就把這件案子壓下來不讓張揚。公卿派大臣請求處理,朝廷派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兩個御史,一齊到燕國去,諷勸曉諭燕王。到了燕國,各在不同的時間,輪流去會見並責問燕王。宗正是執掌劉氏皇族戶籍的,首先會見燕王,給他列舉昭帝確實是武帝兒子的事實。之後,侍御史再去見燕王,用國法責備他,問道:「燕王你欲要起兵造反,罪狀甚明,應當辦罪。漢朝有大法,諸王只要犯下一點兒小罪過,就得依法判處,怎能寬恕大王你。」用法律條文使他恐懼震動。燕王情緒逐漸低落,心裡恐懼。公戶滿意熟悉儒經義理,最後會見燕王,引述古今道義,國家大禮,言辭華美,喻理庄正。對燕王說:「古來天子,在朝內必有異姓大夫,這是用來匡正王族子弟的;在朝外有同姓大夫,用來匡正姓諸侯。周公輔佐成王,誅殺了他兩個弟弟,所以天下太平。武帝在時,還能寬容大王。現今昭帝剛繼位,年幼,春秋正富,尚未親自執政,一切大權委任大臣。古來誅殺懲罰不褊袒內親外戚,所以天下太平。現在大臣輔佐政事,奉行法律率直辦事,不敢有所褊袒,恐怕不能寬恕你燕王。大王可要自己謹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這時燕王劉旦才恐懼認罪,叩頭認錯。大臣們想使他們骨肉和好,不忍用法律制裁他。
後來劉旦又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揚言說「我是次太子,太子不在了,我應當繼位,大臣們壓抑我」等等。大將軍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們商議道:「燕王劉旦不改過歸正,仍舊為惡不改。」於是按法直斷,將行誅殺懲罰。劉旦自殺,封國被廢,正如給他的策文所指出的。有關官員請求處死劉旦的妻子和兒女。昭帝因為他們是骨肉之親,不忍執法,寬赦了劉旦的妻子兒女,削為平民。古籍說「蘭根和白芷,把它浸泡在臭水裡,君子人就不再接近它,平民也不再佩帶它」,這是浸泡使它如此的。
宣帝新登位,廣推恩澤,弘揚德化,在本始元年(前73年)中又都賜封燕王劉旦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封為安定侯;把燕王原來的太子劉建封為廣陽王,讓他承奉燕王的祭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8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1:48 | 只看該作者
【原文】【註解】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①:陛下過聽②,使臣去病待罪行間③。宜專邊塞之思慮④,暴骸中野無以報⑤,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⑥,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⑦,損郎員⑧。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⑨,至今無號位師傅官⑩。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臣竊不勝犬馬心(11),昧死願陛下詔有司(12),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13)。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14)。制曰(15):「下御史(16)。」

①昧死:冒死,不避死罪。再拜:一拜之後,接著再拜一次,表示恭敬。疏:向皇帝陳述意見的奏章。②過聽:誤聽。意思是因誤聽而錯用無才之人。謙辭,相當於「承蒙錯愛」。③待罪:供職的謙辭。行間:行伍之間,即軍中。④邊塞之思慮:即思慮邊塞,思慮邊防事務。⑤中野:荒野之中。⑥惟:思,考慮。干:打擾,干預。⑦貶:減少。⑧損:減少。⑨勝衣:謂兒童稍長,能穿戴成人的衣冠。⑩號:封號。位:爵位。師傅官:教導輔佐皇子的官員。(11)犬馬心:為主人效犬馬之勞的心思。謙辭。(12)有司:指有關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13)幸:對方這樣做使自己感到幸運。敬辭。(14)守:官吏試用或兼理稱「守」。(15)制:皇帝命令。(16)下:下交。

六年三月戊申朔①,乙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丞非②,下御史書到,言:「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③:大司馬去病上疏曰:『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願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唯願陛下幸察 。』制曰『下御史』。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等議④:古者裂地立國,並建諸侯以承天子⑤,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⑥。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職,因以宣恩⑦,乃道天子卑讓自貶以勞天下⑧,慮皇子未有號位。臣青翟、臣湯等宜奉義遵職,愚憧而不逮事⑨。方今盛夏吉時,臣青翟、臣湯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昧死請所立國名。」

①六年:指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②丞:指尚書左右丞。③行:兼代官職。中(zhòng,眾)二千石、二千石:均指官職品級。⑤承:尊奉。⑥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封建帝王以天下為一家所有,世代相傳,故以宗廟為朝廷或國家的代稱。⑦宣恩:宣揚皇恩。⑧卑讓:卑恭謙讓。勞天下:為天下事煩勞。⑨憧:痴獃,愚蠢。

制曰:「蓋聞周封八百,姬姓並列①,或子、男、附庸②。《禮》『支子不祭』③。雲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朕無聞焉。且天非為君生民也。朕之不德,海內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強君連城④,即股肱何勸⑤?其更議以列侯家之⑥。」

①姬侯:周朝王族姓姬。②或:有。子、男:封爵名。附庸:附屬於諸侯的小國。③《禮》:《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支子:古代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及繼承先祖嫡系之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④強:勉強。君:統治。連城:城邑相連,此指諸侯國。⑤股肱:大腿和胳膊,喻輔佐君主的大臣。勸:勉勵。⑥列侯:一般的侯爵,食祿而不建國。家:以……為家。諸侯王封邑稱國,列侯食邑稱家。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諫大夫博士臣安等議曰:伏聞周封八百①,姬姓並列,奉承天子。康叔以祖考顯②,而伯禽以周公立③,咸為建國諸侯,以相傅為輔④。百官奉憲⑤,各遵其職,而國統備矣。竊以為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諸侯各以其職奉貢祭。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禮也。封建使守藩國⑥,帝王所以扶德施化。陛下奉承天統,明開聖緒⑦,尊賢顯功,興滅繼絕。續蕭文終之後於酇⑧,褒厲群臣平津侯等⑨。昭六親之序⑩,明天施之屬,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11),錫號尊建百有餘國(12)。而家皇子為列侯,則尊卑相踰,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統於萬世(13)。臣請立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①伏聞:聽說。伏,謙敬詞。②康叔:周文王少子,原封於康,故稱康叔。考:死去的父親。③伯禽:周公長子,封為魯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因封邑在周,故稱周公。④相傅:即傅相。輔導國君和諸侯之官。⑤奉憲:遵奉法令。⑥藩國:亦作「蕃國」,古代稱分封及臣服的各國為藩國。⑦明開聖緒:光大先聖的遺業。⑧蕭文終:即蕭何。死後謚為文終侯。⑨厲:同「勵」。平津侯:指公孫弘。⑩六親:六種親屬,包括血親和姻親兩類,古說不一,其一指父、母、兄、弟、妻、子。(11)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12)錫:通「賜」。(13)垂統:把基業傳給後代子孫。

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①,褒有德也。周公祭天命郊②,故魯有白牡、騂則之牲③。群公不毛④,賢不肖差也。『高山仰之,景行向之』⑤,朕甚慕焉。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①親屬:此指兄弟。②周公祭天命郊:周成王為褒揚周公的功德,特許周公在外祭祀天神。③白牡:白色公畜。騂剛:古代祭祀用的赤色牛。④不毛:指毛色不純的祭牲。⑤高山仰之,景行向之:語本《詩·小雅·車轄》。高山,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喻行為正大光明。后因以「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四月戊寅,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青翟等與列侯、吏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慶等議:昧死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褒有德也。周公祭天命郊,故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群公不毛,賢不肖差也。「高山仰之,景行向之」,朕甚慕焉。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臣青翟、臣湯、博士臣將行等伏聞康叔親屬有十,武王繼體①,周公輔成王②,其八人皆以祖考之尊建為大國。康叔之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據國於魯,蓋爵命之時,未至成人。康叔后扞祿父之難③,伯禽殄淮夷之亂④。昔五帝異制⑤,周爵五等⑥,春秋三等⑦,皆因時而序尊卑。高皇帝撥亂世反諸正⑧,昭至德⑨,定海內,封建諸侯,爵位二等⑩。皇子或在襁褓而立為諸侯王(11),奉承天子,為萬世法則,不可易。陛下躬親仁義,體行聖德(12),表裡文武(13)。顯慈孝之行,廣賢能之路。內褒有德,外討強暴。極臨北海(14),西(湊)〔溱〕月氏(15),匈奴、西域,舉國奉師(16)。輿械之費(17),不賦於民。虛御府之藏以賞元戎(18),開禁倉以振貧窮(19),減戍卒之半。百蠻之君(20),靡不鄉風(21),承流稱意(22)。遠方殊俗,重譯而朝(23),澤及方外(24)。故珍獸至,嘉穀興(25),天應甚彰(26)。今諸侯支子封至諸侯王,而家皇子為列侯,臣青翟、臣湯等竊伏孰計之,皆以為尊卑失序,使天子失望,不可。臣請立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四月癸未,奏未央宮,留中不下(27)。

①繼體:繼位。②成王:周成王。③扞(hàn,悍):抵禦。祿父之難:祿父(商紂之子武庚,字祿父)在武王滅商后,受封為殷君,仍都朝歌,周派管叔、蔡叔監視他。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不服,武庚乘機勾結管、蔡叛周。事見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卷 三十三《魯周公世家》。④殄:消滅。淮夷之亂:淮夷、徐戎兩地反叛,伯禽興師伐之於肸(xī,西)。⑤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有三說。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二、伏羲、炎帝、黃帝、少皞、顓頊;三、少皞、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異制:體制各不相同。⑥五等:公、侯、伯、子、男。⑦三等:公、侯、伯。⑧撥:治理。⑨昭:彰明,顯示。⑩二等:指王和列侯。(11)襁褓:裹嬰兒的小布被,引申為嬰兒時期。(12)體行:身體力行。(13)表裡:內外互相配合。(14)極:邊境,邊遠的盡頭。(15)溱(zhēn,真):通「臻」,至,到。(16)奉師:貢奉效法。(17)輿械:指車輛和武器等軍用裝備。(18)御府:皇帝的府庫。元戎:大的兵車,此指將士。(19)禁倉:宮禁的倉庫。振:通「賑」。(20)百蠻:指華夏族以外的各部族。(21)鄉:同「向」,面向。(22)承流:承受漢朝的教化。(23)重譯:輾轉翻譯。遠方言語不通,故必須輾轉翻譯才能通其意。(24)方外:中原以外的地區,邊遠的地方。(25)嘉:美好。(26)天應:天道感應。(27)留中不下: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承相臣青翟、太僕臣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言:臣青翟等奏大司馬臣去病上疏言,皇子未有號位,臣謹與御史大夫臣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慶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閎等為諸侯王。陛下讓文武①,躬自切②,及皇子未教。群臣之議,儒者稱其術③,或悖其心。陛下固辭弗許,家皇子為列侯。臣青翟等竊與列侯臣壽成等二十七人議,皆曰以為尊卑失序。高皇帝建天下,為漢太祖,王子孫,廣支輔④。先帝法則弗改,所以宣至尊也。臣請令史官擇吉日,具禮儀上⑤,御史奏輿地圖⑥,他皆如前故事⑦。」制曰:「可。」

①讓:謙讓,辭讓。②切:懇切,深切。③術:學說,理論。④廣:擴大,增加。⑤具:開列。⑥輿地圖:即地圖。⑦故事:舊例,先例,即先前舊有的典章制度。

四月丙申。奏未央宮。「太僕臣賀行御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①,可立諸侯王。臣昧死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禮儀別奏。臣昧死請。」
制曰:「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
四月丁酉,奏未央宮。六年四月戊寅朔②,癸卯御史大夫湯下丞相③,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④。如律令⑤。

①卜入:通過占卜求得。②六年:指元狩六年(前117)。③下:下達。④丞書從事:指郡國主辦文書的助理官員。當用者:有關辦事人員。⑤如律令:按照命令行事。

「維六年四月乙巳①,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閎為齊王。曰:於戲②,小子閎,受茲青社③!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④,封於東土,世為漢藩輔。於戲念哉!恭朕之詔,惟命不於常⑤。人之好德,克明顯光⑥,義之不圖⑦,俾君子怠⑧。悉爾心,允執其中⑨,天祿永終⑩。厥有?不臧(11),乃凶於而國,害爾躬。於戲,保國艾民(12),可不敬與!王其戒之(13)。」
右齊王策(14)。

①維:發語詞。②於戲:同「嗚呼」。③青社:古代諸侯受封時,由皇帝授予代表其封國方位的某一色土,作為分得土地的象徵。齊國在東方,東方配青色,所以授予青土立社。④稽:考證,根據。⑤常:固定不變。⑥克:能。⑦義之不圖:不圖德義。⑧君子:有德者。⑨允執其中: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允,誠實,真實。⑩天祿:天賜的福祿。永終:長久,永久。(11)厥:句首助詞。?:通「愆」。過失,罪過。臧:善。(12)艾:養護。(13)其:一定,必須。(14)右:舊時書寫格式,豎行從右至左排列,所以稱上文為右。策:策書。漢朝皇帝封土授爵、任免三公的文書。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旦為燕王。旦:於戲,小子旦,受茲玄社①!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於戲!葷粥氏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②。於戲!朕命將率徂征厥罪③,萬夫長,千夫長④,三十有二君皆來⑤,降期奔師⑥。葷粥徙域⑦,北州以綏⑧。悉爾心,毋作怨,毋俷德⑨。毋乃廢備。非教士不得從征。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右燕王策。

①玄社:燕國在北方,北方配玄色,所以授予玄土立社。②巧:虛浮不實,偽詐。萌:通「氓」,百姓。③徂:往。④萬夫長,千夫長:分指統率萬人與千人的將領。⑤三十有二君:指當時來投降的三十二帥。⑥期:通「旗」。⑦徙域:指匈奴徙於漠北。⑧綏:安定。⑨俷(fèi),費):廢毀,敗壞。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胥為廣陵王。曰:於戲,小子胥,受茲赤社①!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南土,世為漢藩輔。古人有言曰:『在江之南,五湖之間②,其人輕心。楊州保疆,三代要服③,不及以政。』於戲!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④,毋侗好軼⑤,毋邇宵人⑥,維法維則。《書》雲⑦:『 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右廣陵王策。

①赤社:廣陵國在南方,南方配赤色,所以授予赤土立社。②五湖:《索隱》按:「五湖者,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或曰太湖五百里,故曰五湖也。」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要服:古五服之一。《書·禹貢》:「五百里要服。」孔傳:「綏服外之五百里,要束以文教。」五服,古代王畿外圍的地方,以五百里為率,視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其名稱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④惠:柔順。⑤侗:童蒙無知。⑥宵:通「小」。⑦《書》:即《尚書》,其書有「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句。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愛之欲其富,親之欲其貴」。故王者疆土建國①,封立子弟,所以褒親親,序骨肉,尊先祖,貴支體②,廣同姓於天下也。是以形勢強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來久矣。非有異也,故弗論箸也③。燕齊之事,無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是以附之世家。

①疆土:分划土地。疆,界限。②支體:比喻同族。支,同「肢」。③箸:同「著」。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學為侍郎,好覽觀太史公之列傳。傳中稱《三王世家》文辭可觀,求其世家終不能得。竊從長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書,編列其事而傳之,令後世得觀賢主之指意①。

①指意:即旨意,意圖。指,通「旨」。

蓋聞孝武帝之時,同日而俱拜三子為王:封一子於齊,一子於廣陵,一子於燕。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①,人民之輕重②,為作策以申戒之③。謂王:「世為漢藩輔,保國治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強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④。至其次序分絕⑤,文字之上下,簡之參差長短⑥,皆有意,人莫之能知。謹論次其真草詔書⑦,編於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說之。

①剛柔:指貧瘠和肥沃。②輕重:輕浮和莊重。③申:告誡。④究竟:終極,窮盡。⑤分絕:劃分隔斷,即分段。⑥簡:書簡。此指策文。⑦草:本稿。草,初稿。

王夫人者,趙人也,與衛夫人並幸武帝,而生子閎。閎且立為王時①,其母病,武帝自臨問之。曰:「子當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帝曰:「雖然,意所欲,欲於何所王之?王夫人曰:「願置之雒陽。」武帝曰:「雒陽有武庫敖倉②,天下沖厄③,漢國之大都也。先帝以來,無子王於雒陽者。去雒陽,余盡可。」王夫人不應。武帝曰:「關東之國無大於齊者。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菑中十萬戶,天下膏腴地莫盛於齊者矣。」王夫人以手擊頭,謝曰:「幸甚。」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拜之曰:「皇帝謹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④,賜夫人為齊王太后。」子閎王劉,年少,無有子,立,不幸早死,國絕,為郡。天下稱齊不宜王雲。

①且:將。②敖倉:秦代在敖山上所置穀倉。故址在今河南鄭州西北邙山上。中原漕糧集中於此,再西運關中,北輸邊塞,是當時最重要的糧倉。漢魏均因仍之。③厄:阻塞,險要的(地勢)。④奉:兩 手捧著。

所謂「受此土」者,諸候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①。《春秋大傳》曰:「天子之國有泰社②。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故將封於東方者取青土,封於南方者取赤土,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黃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為社。此始受封於天子者也。此之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朕承祖考」,祖者先也,考者父也。「維稽古」,維者度也,念也,稽者當也,當順古之道也。

①祠:祭祀。②泰社:由帝王為百官和兆民所立祭祀土神的地方。也作「大社」、「太社」。

齊地多變詐,不習於禮義,故戒之曰「恭朕之詔,唯命不可為常。人之好德,能明顯光。不圖於義,使君子怠慢。悉若心①,信執其中②,天祿長終。有過不善,乃凶於而國,而害於若身。」齊王之國③,左右維持以禮義,不幸中年早夭。然全身無過,如其策意。

①若:你。②信:的確,確實。③之:往……,到……。

傳曰:「青采出於藍,而質青於藍」者①,教使然也。遠哉賢主,昭然獨見:誡齊王以慎內;誡燕王以無作怨,無俷德;誡廣陵王以慎外,無作威與福。

①傳:指有關文字記載。青:靛(diàn,店)青,一種染料。藍:草名,指蓼藍,葉子可制染料。按,《荀子·勸學》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句。

夫廣陵在吳越之地①,其民精而輕,故誡之曰「江湖之間,其人輕心。楊州葆疆②,三代之時,迫要使從中國俗服③,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無侗好佚,無邇宵人,維法是則。無長好佚樂馳騁弋獵淫康④,而近小人。常念法度,則無羞辱矣。」三江⑤、五湖有魚鹽之利,銅山之富,天下所仰。故誡之曰「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財幣,厚賞賜,以立聲譽,為四方所歸也。又曰「臣不作威」者,勿使因輕以倍義也⑥。

①吳越:指春秋時的吳國與越國。②葆:通「保」。③要:要挾,迫使。④長:疑為衍文。一本無該字。淫:過度。康:安樂。⑤三江:指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一說泛指許多江河。⑥倍:背向,背著。這裡是「違背」的意思。

會孝武帝崩,孝昭帝初立,先朝廣陵王胥,厚賞賜金錢財幣,直三千餘萬①,益地百里,邑萬戶。
會昭帝崩,宣帝初立,緣恩行義②,以本始元年中③,裂漢地,盡以封廣陵王胥四子:一子為朝陽候;一子為平曲候;一子為南利候;最愛少子弘,立以為高密王。

①直:同「值」。②緣:因。③本始元年:前73年。本始,漢宣帝第一個年號(前73—前70)。

其後胥果作威福,通楚王使者①。楚王宣言曰:「我先元王②,高帝少弟也。封三十二城。今地邑益少,我欲與廣陵王共發兵雲。[立]廣陵王為上,我復王楚三十二城,如元王時。」事發覺,公卿有司請行罰誅。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於胥,下詔書無治廣陵王,獨誅首惡楚王。傳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③。其後胥復祝詛謀反④,自殺,國除。

①楚王:劉延壽。②元王:楚元王劉交。③教化:環境影響。④祝詛:祈神降殃禍於人。

燕土?埆①,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慮②,故誡之曰「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獸心,以竊盜侵犯邊民。朕詔將軍往征其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葷粥徙域遠處,北州以安矣。」「悉若心,無作怨」者,勿使從俗以怨望也。「無俷德」者,勿使(上)[王]背德也。「無廢備」者,無乏武備,常備匈奴也。」「非教士不得從征」者,言非習禮義不得在於側也。

①?埆(qiāoquè,敲卻)土地瘠薄。②慮:謀略,謀划。

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衛於長安①。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爭心,不讓之端見矣②。」於是使使即斬其使者於闕下③。

①宿衛:在宮禁中值宿警衛。②端:苗頭。③闕下:宮闕之下。闕,皇宮前兩邊的樓台式建築物,以中間有道路,故稱「闕」。

會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①。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②,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今立者乃大將軍子也。」欲發兵。事發覺,當誅。昭帝緣恩寬忍,抑案不揚。公卿使大臣請③,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御史二人,偕往使燕,風喻之④。到燕,各異日,更見責王。宗正者,主宗室諸劉屬籍⑤,先見王,為列陳道昭實武帝子狀。待御史乃復見王,責之以正法,問:「王欲發兵罪名明白,當坐之⑥。漢家有正法,王犯纖介小罪過⑦,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驚動以文法。王意益下,心恐。公戶滿意習於經術⑧,最後見王,稱引古今通義⑨,國家大禮,文章爾雅⑩。謂王曰:「古者天子必內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武帝在時,尚能寬王。今昭帝始立,年幼,富於春秋,未臨政(11),委任大臣。古者誅罰不阿親戚(12),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王可自謹,無自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於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大臣欲和合骨肉,難傷之以法。

①望:埋怨,責恨。②齊王:此指以前的齊懿王劉壽。③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稱。泛指朝廷大臣。④風喻:諷勸曉諭。風, 通「諷」。⑤屬籍:家族的名冊。⑥坐:因犯……罪(或錯誤)。⑦纖介:細微。⑧經術:猶經學,即研究經書,為其訓詁,或發揮經中義理的學問。⑨通義:謂適用於一般的道理與法則。⑩文章:此指言辭。爾:華麗。雅:正,合乎規範。(11)臨政:親自掌政。(12)阿:偏袒。

其後旦復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當立,大臣共抑我」云云。大將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議曰:「燕王旦不改過悔正,行惡不變。」於是修法直斷,行罰誅。旦自殺,國除,如其策指。有司請誅旦妻子。孝昭以骨肉之親,不忍致法,寬赦旦妻子,免為庶人①。傳曰「蘭根與白芷②,漸之滫③可,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④,所以漸然也。

①庶人:平民。②蘭根、白芷:均香草名。③漸:浸染。滫(xiǔ,朽):淘米水,引申為髒水、臭水。④服:佩帶。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盡復封燕王旦兩子:一子為安定候;立燕故太子建為廣陽王,以奉燕王祭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9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2:01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世家全部貼完.

       有原文.譯文.註解.注音的古典文學是古典文學和文學愛好者的好東東.如有網友喜歡我會繼續把[七十列傳]和[十書]貼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3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90
碩鼠碩鼠 發表於 2006-11-20 00:07 | 只看該作者

Ding

很好,我很喜歡!
摟主辛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

帖子

18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8
91
zcp666 發表於 2006-11-26 11:46 | 只看該作者
非常喜歡,謝謝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92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7-1-10 05:57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世家

1.吳太伯世家 2.齊太公世家 3.魯周公世家 4.燕召公世家 5.管蔡世家 6.陳杞世家

7.衛康叔世家 8.宋微子世家 9.晉世家 10.楚世家 11.越王勾踐世家 12.鄭世家

13.趙世家 14.魏世家 15.韓世家 16.田敬仲完世家 17.孔子世家 18.陳涉世家

19.外戚世家 20.楚元王世家 21.荊燕世家 22.齊悼惠王世家 23.蕭相國世家 24.曹相國世家

25.留侯世家 26.陳丞相世家 27.絳侯周勃世家 28.梁孝王世家 29.五宗世家 30.三王世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