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kent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最權威的飲食指南――《飲食觀念誤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1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29 | 只看該作者
誤區:維生素E能夠預防心肌梗塞  



  這種說法得到了劍橋心臟抗氧化劑研究會的支持。他們曾經在醫學專業文獻上聲稱,發現了能夠使心肌梗塞發生率降低77%的方法:在2000名患有心臟冠狀動脈窄化疾病的病人中,一部分被分給維生素E藥劑(每天400~800毫克),另一部分被發放的藥物是安慰劑指實際沒有藥用作用。18個月以後,在使用維生素E治療的這一組,新的非致命心肌梗塞發病率只新出現14例;而在應用心理安慰治療法的那組中,卻發生了41例。


  可是,在這時,一半的實驗參加者都已經被淘汰掉了,所以這樣的結果還是有疑點的。這項研究根本就沒有進行確定非致命心肌梗塞的事後調查,而只是做了電話問詢。因此,可以說只有出現死亡情況的病例才是可靠數據了。實際數字卻並不樂觀:在使用維生素治療的那組發生了18例致命的心肌梗塞;而在使用安慰劑的組,這個數字是13例。如果再加上其他死亡原因,維生素組的整體死亡數是36例,明顯高於安慰劑組的26例。

  由於缺乏可信數據,從這項研究中不能得出有效推理方向。在評價維生素E的風險時,人們常提到一項有6萬名吸煙者參加的、受心理安慰療法控制的芬蘭研究。結果既沒有觀察出維生素E是有益的,也沒看到它有什麼害處。另一項美國研究得出的結果對於女性可不是什麼高興事。在這項實驗中,那些吃高維生素E含量食物的婦女發生心肌梗塞的幾率要小一些。這點還不錯。但是如果這些婦女預防性地服用維生素E藥物,則那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的有效作用就會消失。這說明,其保護作用的維生素E不是來自於藥片或者藥粉。與預期相反:維生素藥片會使有積極意義的健康食品喪失功能。

  一項新的研究可以帶給人們更多的啟迪。它的結果不久前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周刊》上。在這個歷時5年的展望性研究中,一些有心臟循環系統疾病高發作風險的人,分別使用大劑量的維生素E和安慰劑方法治療。唉,多麼希望這種神奇的維生素能夠在這個實驗組中大顯神威呀!可惜結果是明白無誤的:維生素E對於心肌梗塞的發病率毫無影響。而且實驗中還凸顯出,中風發病率卻提高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2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0 | 只看該作者
誤區:維生素缺乏症現代社會極罕見  



  這種想法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也還是存在特例。而且這些例外偏偏發生在那些特別想健康地調配飲食的人群中:主要是那些素食者。

  素食者們放棄了一切與動物有關的食物製品。他們不吃肉、魚、雞蛋和乳酪,有的人甚至連蜂蜜都列入了禁食名單。這樣,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避開了對於造血和神經有十分重要意義的維生素B12。這種物質只能在動物的腸菌群中產生,植物卻不能產生,因此,那些十  
分嚴格的素食者就會面臨該種維生素缺乏的危險。與其他很多動物不同,人類不能直接採用自己腸中微生物生產的維生素B12。其他的動物,比如大猩猩,會經常吞下自己的糞便,保證對身體維生素B12的足量供應。

  在伊朗的有些地區,素食很久以來已經構成了文化的一部分。那裡的人們用自己的排泄物給蔬菜施肥,而且在食用前不再沖洗。通過這樣的途徑,他們也能足量地攝入維生素B12。歐洲的素食者們卻經常會遇到這種物質匱乏的困擾,因為這裡提供的蔬菜水果都是被沖洗乾淨的。由於這種物質對於器官有重大意義,所以肝臟中保持對維生素B12的儲備,以便長年保證滿足身體對此物質的需求。最嚴重的問題還是出現在這些素食者的後代身上。如果母親體內沒有此物質的儲備,她生下的孩子體內就會同樣不存在。正因如此,在這些素食者後代中經常發生嚴重的維生素B12缺乏症,這會導致嚴重的生長障礙疾病發生,甚至會導致死亡。

  誰要是偏執地絕對不吃任何動物性製品,又拒絕服用維生素藥片,那麼發生維生素B12供應不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也許只有幾種能夠被用於食品製造的微生物能夠合成維生素。在褐藻膠中,比如螺旋藻,它經常被當作富含維生素B12的食品出售,實際上,首先含有的是與維生素結構十分相似,但沒有維生素功能的物質。研究人員甚至擔心,這些維生素的親緣物質會排擠掉真正的維生素B12從而使缺乏症雪上加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3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0 | 只看該作者
誤區:使血液中較低維生素含量達到正常是很必要的  
  


  眾所周知,血漿中偏低的維生素含量會被視為該種物質匱乏。但是實際上,另一種解釋也是同樣有意義的:儘管處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身體中每個器官還是在盡量維持一個穩定的內環境。這個過程人們稱之為同態。身體會適應性地通過「吸收增加」或者「排出減少」調節血液濃度值的高低。因此,不能簡單地透過維生素或者膽固醇含量就對這些物質的供應作出推斷。真正重要的問題,是要弄明白為什麼身體會在某種狀態下將數值調高或者調低。


  特別具有啟發意義的就是有關維生素B2(核黃素)和葉酸的例子。很多瘧疾流行地區經常發生這兩種物質的「缺乏症」。如果醫生懷著善心給人們補充了「缺乏的」維生素,那麼他很快會驚奇地發現:瘧疾病人明顯增多了。瘧原蟲在血液中繁殖恰恰需要這兩種維生素,而補充藥片正好能夠使它們從中受益。這種「物質缺乏」很明顯具有生物意義,它是為了能夠將寄生蟲抑制在很小階段,並由身體控制局面。一些瘧疾預防葯就具有降低維生素含量的功能。如果為了防止由主觀臆想的缺乏症就吞下了維生素藥片,很可能會促進一些危險疾病的爆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4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0 | 只看該作者
誤區:維生素E對生命十分重要  
  


  也許是吧,至少對兔子來說是這樣的。在這些長著板牙的小傢伙們繁殖後代時,這種維生素起到了重要作用。那麼對人類重要嗎?在教科書的定義中,維生素是生命所必需的。缺乏此類物質甚至可能帶來或早或晚的致命後果。但是,這些從兔子身上得來的知識的可靠性究竟有多高呢?至少這是對屬於雜食性動物的人類提出的另外要求。

  通過美國官方的營養價值推薦我們能夠了解到,那些權威的專業人士並不相信維生素  
E對於身體的必要性:「在維生素E於1922年被發現的40年後,人們終於找到了可信的證據證明,人類也是需要維生素E的。」當全世界的研究人員花了40年的時間來證明,一種物質是否對人類有意義時,這種物質好像有點愧對「維生素」這個稱號。

  隨後,美國研究人員只在兩類人群中觀察到了缺乏維生素E的病症:一類是體重非常低的早產兒;另一類是那些腸道無吸收脂肪功能的人。后一種人一般有5~10年的營養吸收障礙,並出現一些神經病學種類的物質缺乏症。在很少幾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中維生素E也會被採用。但是這遠達不到「健康必需」的含義。即使沒有那40年,也只是對藥物效果證明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已……

  維生素E屬於生育酚這族物質。它被添加到許多食品中用於增強保質期。甚至快餐食品中也富含此物質。也許還正是出於此原因,歐洲科學食品委員會對於「通過食品補充維生素E」感到十分為難,而且「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通過飲食能夠引起維生素E缺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5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1 | 只看該作者

新型食品誤區

誤區:食品里有的標籤上一定標  



  怎樣能看出誰是超市裡最挑剔的顧客呢?――他站在貨架前,帶著一臉嚴肅認真的表情,在研究包裝物上面的配料表,不弄清楚包裝物里裝的是什麼絕不罷休。因為很多東西都會成為過敏源,花粉、食物,就連添加劑也會對部分人群引發過敏,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所以,他必須恪盡「上帝」之職責。按理說,他這種細緻挑剔的行為堪稱食品行業的美德。

  可是,外包裝上的配料表真能說清楚包裝物里裝的是什麼嗎?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說法  
:凡在食品標籤的配料表上列出的都是食品配料。是的,因為配料都被要求必須聲明,無一例外。那麼再問一句:凡未在食品標籤的配料表上列出的都是非食品配料。這個說法對嗎?等一等,請問,什麼是「非食品配料」?這是狡猾的法學家創造的一個詞,猛一聽感覺很荒謬,但是卻有著令人回味無窮的邏輯:配料都按要求列在配料表上了,不是配料的那些「配料」,當然不需要出現在配料表上;反之,如果所有的配料都必須聲明,那麼,那些不應該聲明的「配料」就是「非配料」了。就是這樣。

  法學家的這兩句看似顛三倒四的文字出現在《食品標識規定》第5條第2款里。他們的語言通常涉及《食品標識規定》的縮寫方式,就好像這個「非食品配料」一樣,然後跟著便是有爭議的解釋條款。它是這樣陳述的:要判斷某種在食品加工中應用的物質是配料還是非配料,不取決於它本身,而要看它在最終產品里是否仍然發揮作用。

  屬於非配料的許多物質,應當有助於食品加工工藝流程的順利進行。比如說,人們在麵包作坊里烤制麵包時使用乳化劑,它可以使麵糰經受得住高速攪拌。一旦攪拌好的麵糰往烤爐里一送,乳化劑的任務就已經完成了。它便屬於非配料。或者使用巰基丙氨酸――一種從亞洲人的毛髮中提取的氨基酸――來調節麵糰的強度,等到開始烘烤面點時它就不起作用了。所以,這兩者均不需在配料表中聲明。即使是酶――如今多從基因技術中獲得――大多在對食品原料加熱之後也不再發揮功能了。所以它們也是非配料,不必標識出來。

  防腐劑是有關非配料這本書中最值得一讀的一章。瓶裝的果味汽水及其他飲料經常依靠一種物質來保持新鮮,這種抑制細菌滋生的物質入水便化,以此方式發揮作用。由於它已經分解,原型不復存在,便無須聲明。還有,用於製作酸奶的果實配料往往含有防腐劑,使果實易於保存,但是,在酸奶製成品中,它就不算是配料了,因為它只負責果實配料的新鮮,再說,其含量也不足以防止酸奶敗壞。於是,理所當然,標籤上明確地聲明:「不含防腐劑。」

  隨手就能找出很多類似的例子,在每一道加工環節都會有輔助添加物從配料表中合理地溜走。然而,不知情的顧客卻由於誤食了食物中某些物質引起過敏,哪怕只是微小的含量。然而,那些聲稱以公民健康為準則的法律制定者們往往對此無動於衷。

  前面提到的《食品標識規定》里,就有不少對消費者設置的陷阱。當一種產品的某種配料,比如酸奶中的果實配料,本身就是由許多配料組成的,只要這種多重配料在最終產品里少於25%,那麼就不需在標籤中說明。所以顧客沒必要去尋找諸如穩定劑、色素、香精等令人討厭的化學製劑的名字,乾脆閉上眼睛什麼都別想,只當田園鄉間里加工的酸奶中都是新鮮的水果好了。對配料的配料無須聲明,這導致了一個荒謬的現象:一種產品的組成成分越多,在其配料表上出現的配料名稱越少。也許這是體恤民意的社會救濟原則的又一個體現?畢竟,眼不見為凈,還是讓消費者少受煩擾吧!

  但是,「非配料」並非就只有這些,還有技術方面的輔助物質,它們同樣也不必出現在標籤上。這指的是那些物質,在生產過程中是需要的,但是在最終產品中卻消失了,或者至少是應該消失了。比如食物油需要藉助輕汽油餾取,咖啡需要藉助溶劑除掉咖啡因……當這些輔助物質完成了它們的分內之事後,就迅速地離去了。但是它們的撤退並不總是那麼乾淨利索,於是人們會聽到大大小小的各種醜聞,比如在果醬中發現有大量去沫劑,諸如此類。

  為了使標籤既一目了然又令顧客們滿意,於是做食品標識這一行的人絞盡腦汁地努力工作著,好讓那些聲名狼藉的傢伙合理地從標籤配料表上消失。然而一點添加劑都沒有也似乎不太合乎常理,於是便把名稱改改,這也是條出路啊:比如,可以將麵包里的防腐劑「乙醯乙酸」改名為不會令人起疑的「酸味素」,這樣就不會遭到異樣眼光的挑剔了;使速成湯味道濃郁的是含鈉味精(E621),它的代號也從包裝袋上消失了,誰讓它備受爭議呢?取而代之的是某種脫脂乳製品的名字。很簡單,牛奶是公認的健康食品,而且,這種脫脂奶製品聽起來似乎也可以保證湯的味道鮮美。其實,含鈉味精可以使人分泌大量唾液,從而帶來好胃口。――但是,它醜陋的名字會把好胃口給攪壞了!所以怎能讓它出現在彩色包裝上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6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1 | 只看該作者
誤區:標籤上標的食品里一定有  



  食品里含有的東西,並非都出現在標籤上;但是反過來,標籤上標有的,食品里應當都有吧?運用反向思維倒是件好事。因為在我們的食品法裡布滿了語言文字的陷阱,一不小心,輕信它的公民便會栽個跟頭,掉進密密麻麻地插滿了鐵蒺藜的坑裡。

  很多消費者對名稱中帶有字母「Y」的物品總是心存疑慮。因為這聽起來多少像是某種化學的東西,也許會損害健康,所以寧可放棄也不誤購。因此法律修訂者必須藉助各種手段  
和途徑,來消除這種銷售障礙。賦予廠商「免於聲明義務」的權利(比如上篇文章提到的烤麵包用的巰基丙氨酸),並不等於許可他們採用顧客能接受的稱謂,否則食品工業將無利可圖了。比如,廠商們經常在香腸類食品中增添某種物質用以延長食品保質期,萬一不能免除聲明義務,他們就會讓「抗壞血酸」這個詞閃耀在標籤上,代替該物質原來那個聲名狼藉的稱謂。要知道,「抗壞血酸」這個詞還能讓人聯想到寶貴的維生素C呢!其實,「抗壞血酸」與維生素C並非一回事兒,只不過它們在化學里可以互相轉化而已。所以,當老百姓閱讀標籤時,真以為該香腸中富含維生素C,那就大錯特錯了。

  最受人青睞和信任的是這樣的一種「聲明」:該食品來自「純天然」原料。例如,果汁生產者將長期貯存的水果代替新鮮水果作為原材料投入生產,甚至是使用以抗氧化劑保鮮的「橘子晶」、「菠蘿晶」等果晶。他當然可以在產品標籤上註明「來自天然水果」,因為,果晶也是水果,只不過貯存的方式不同,而貯存的水果終歸也是水果嘛。――然而,就是這種不同形式的「水果」,總是以同一個最新鮮最嬌嫩的誘人形象被描摹在包裝物上。而且,他們還可以將必須添加的水也略去不寫。於是,果晶兌水的出生背景被隱瞞了,包裝后搖身一變成了純種鮮榨果汁。這一招用於其他許多加工產品同樣有效。奶粉兌上水又可以被稱為「牛奶」,儘管在其加工脫水過程中,原材料牛奶已經改變了化學成分。

  又是誰想出了這個主意,將強化味道的味精隱藏在「脫脂奶製品」的名下呢?採取一些小伎倆便可以編出這樣的一種奶粉,被證明有味精的功能;而真正的奶粉,又被上升為「牛奶」。更為狡猾的生產者甚至能將糖改名為「蛋白」。這個小花招是這樣的:人們以乳清為原材料――除了蛋白質以外,它的確也含有一些乳糖――將其中的乳糖含量提高到85%,這樣,它便是甜的了,但是依然可以稱其為「奶蛋白製品」。別忘了,它的主要成分是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7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2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天然香精味道像什麼就是什麼  



  從超市買來的櫻桃酸奶喝起來是有櫻桃味,但是沒有人會一本正經地聲稱他確實吃到了櫻桃。其他的口味又是怎樣呢,比如桃子、椰子或者果仁?它們是不是讓人在品嘗酸奶的同時也享受到它們本身的美味?您有沒有親自嘗試過,在自己做出的酸奶里摻上碾成小粒的榛子仁?不過,這樣調製出來的奶製品卻吃不出果仁味,用別的水果試試,也不行。1/8的桃子果肉、幾顆櫻桃或者果仁,即使讓它們在符合貿易標準的150克酸奶杯子里擁有一席之位,它們也不可能頂住酸奶特有的味道而讓自己的芳香飄出來。的確是不能。那麼是什麼能讓人  
從酸奶里吃出水果味或者香草味呢?答案清清楚楚地寫在商品標籤上:本食品中添加了「天然食用香精」。哦,原來是加了添加劑!不過,幸好至少還是「天然的」食用香精!

  但是,誰要是真的相信,桃子味食用香精是從桃子中提取出來的,而果仁味的則是從果仁中提取出來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根據德國食品法的規定,「天然食用香精」所謂的「天然」,指的是:這種香精的化合物形式在大自然里天然存在。也就是說,只要是大自然原來就有,即使是人工合成出來的,也是天然的。所以,人們可以從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有機物――不一定是從那些借給它名義的有機體――中提取香精,而且可以稱其為「天然」香精。與所有其他商品一樣,某物只要有商業價值,總會有技術工藝專家來探索挖掘最為經濟的生產途徑:與其費盡千辛萬苦才能從果實中提取一丁點食用香精,儘管絕對的原汁原味,但是這個代價實際上甚至比直接往酸奶里加上果實還要昂貴得多,所以他們更情願在巨大的罐子里從細菌、真菌中,也就是從所謂的酵素中生產出氣味相似的物質。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生產可以使桃子味香精的價格從每千克2萬美元下降到1200美元,而且不僅如此,香味的濃度還提高了。可以用來製成桃子味香精的是一種與酵母非常相似的真菌(拉丁名為Sporobolomyces odorus),土壤中有一種真菌(拉丁名Trichoderma viride)能加工出椰子的芳香,有的細菌(拉丁名Trametes odorata)可以致力於製造茴香和蜂蜜的香味,有兩種桿狀菌(拉丁名分別為subtilis和glutamicum)則能提供我們熟悉的果仁香精。看到這兒,但願它們還能讓您覺得酸奶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8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2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與天然持一致」的香精和自然界里的藍本是一回事  



  高明老練的奧威爾喬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9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3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與天然持一致」的香精和自然界里的藍本是一回事  
  


  高明老練的奧威爾喬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0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3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脫脂食品是減肥的妙方  
  


  「讓所有肥胖的人都環繞在我的身邊!」在莎士比亞戲劇《裘力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1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脫脂食品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含量  



  醫學界人士是這麼當著我們的面計算的:降低1%的膽固醇可以減少2.5%的心肌梗塞發病率,如果降低10%的話――與總體人口聯繫起來――死於心臟疾病的人數就會比原來少25%。而且,除此之外您還堅信,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的高低(參閱《高脂食品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升高》)。於是前進的方向指明了:麵包中的黃油要少,酸辣醬里的雞蛋去掉,火腿的肥膘割走,拒絕多汁的烤肉;取而代之的是脫脂食品,比如脫脂乳酪、脫脂香腸、脫脂煉乳、脫脂酸奶、人造黃油(植物性黃油)等諸如此類。


  美國心臟協會曾經為力求降低膽固醇含量的人士推薦一種節食食譜,被行業人士稱為「節食第一步」。該節食食譜要求人們每日攝入的卡路里中不能有超過30%來自脂肪形式的食物,這樣,可以保證每日只攝入少於300毫克的膽固醇,而且最好飽和脂肪與非飽和脂肪的比例要控制在1∶1,然後人們就會感覺飢餓,從而達到減肥目的。據說長期堅持的話,應該能將膽固醇水平降低20%。舉個例子來看,就是從250毫克降低到被圈內看好的標準含量:200毫克。

  但是所有這些純粹只是空想。因為實驗最終能證實的只能是理智正常的人的主張:由於身體可以對膽固醇含量自發調節,要想改變它,哪怕只是幾個百分點也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更不用說結結實實地降低「20%」。在受測人群中可以觀察到,堅持類似的食譜5~10年之後,最好的情況也只是下降2%,有的甚至還有輕微的升高。

  比較好的結局是採用「節食第三步」食譜達到的,但是也遠未達到20%,在這個步驟中,最好的情況是降低了15%(5年之後)。但是這需要很多有關營養及食品的知識,需要持續固定日常專業諮詢,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輔助,那麼該節食步驟是沒法進行的。而且它的限制還非常多,以致大部分的參與者很快就放棄了。可見,這個食譜沒有推廣的意義。而且還有一種可能:據經驗,堅持這種方法到最後,往往不得不付出患飲食障礙症的代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2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脫脂食品預防心肌梗塞  



  在德國,「降低了膽固醇含量,也降低了心肌梗塞的患病風險」,這種說法廣受歡迎,在美國,它換了一種形式,作為口號出現在健康政策的扉頁上:「少吃肥肉,健康長壽」。

  對公眾進行健康教育工作過去了30年後,以「心臟脂肪」為專題,科學家們開始對過去所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審閱、整合分析(人們稱這種方法為「后評估分析」)。涉及這個專題的調查研究文獻有16821篇。經過幾輪的篩選,最後留下了27個研究項目的論文,它們  
不僅能滿足科學性的要求,而且互相具有可比性。被選上的最重要的條件是,該項目至少持續6個月的時間,而且除了實驗組外還有一個對比參照小組,還包含關於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數據。

  通過後評估分析,科學家們期望能觀察到,在食物中減少脂肪及膽固醇的含量或者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是否能在總體上延年益壽,哪怕至少能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出現。至於結果嘛,您可以親自從本文的插圖中看到。圖片往往比文字更能說清楚問題。

  簡而言之:堅持脫脂飲食的人,的確比普通人較少地死於心臟血液循環系統方面的疾病,但是卻不見得更長壽。因為總體死亡率在兩類人群中是一樣的。

  只有當人們將所有的數據――無論是有關疾病、手術還是死亡,只要多多少少都與心血管循環方面有關――都合併在一起,再與參與統計的平均值進行總結時,才能看出,脫脂食品可以稍微降低一點風險。然而,脫脂食品的這點微弱「優勢」得以顯現的前提是,人們沒有考慮那些單個項目中的參與者曾經都是些大口吃肥肉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3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傳統食品比轉基因食品安全  



  請您將手貼在胸前,誠懇地回答以下問題:如果您不認識花椰菜、紫葉甘藍、球芽甘藍或者球莖甘藍――它們是第一次出現在超級市場里――那麼您會購買這些蔬菜嗎?這些植物看上去多少有點稀奇古怪,它們會讓您感到害怕嗎?花椰菜有著一大團白色花序;紫葉甘藍個頭巨大,莖桿皺縮在中間,葉子的顏色強烈炫目;球芽甘藍的莖桿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葉芽,就好像掛滿了圓圓的珠子;球莖甘藍的莖甚至就像是一個腫瘤――多麼的不自然!它們的出現曾令不少人感到恐懼,尤其是當人們知道,所有這些蔬菜植物都是從芸苔――一種不  
能食用的野生植物栽培而得時,更令恐懼。但是今天,我們的飲食文化已經認可、接受了甘藍類蔬菜,它們已經成為我們西方社會餐桌上的經典食物。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蔬菜並不是基因實驗室的產物,而是人類從自然母親的實驗田裡經雜交選良――人類稱之為「人工栽培」――得出來的。

  通過這種傳統的人工栽培,人類不僅賦予甘藍類蔬菜彼此不同的外形,而且還將變化延伸到植物內部,將植物天然含有的一些保護物質――就是那些用於敗壞「天敵」(微生物、蛆、老鼠,也包括人類)的食慾而保護自身的物質――降低到對人類無害的程度。早些時候,用於分析成分物質的科學設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所以人們只能用樸素的「嘗試與失敗」方法開始了艱辛而又漫長的成果檢驗工作。「嘗試與失敗」意味著,這些新的雜交品種需要直接在消費者中進行檢驗。如果某個品種味道不錯,而且沒有不良副作用,消費者還能接受,那麼雜交就算成功了,培育者也感到欣慰;如果不是這樣,不受歡迎的品種便會被扔進歷史的肥料堆,培育者也只有嘆聲氣重新再來,但是至於消費者,就只能算是倒霉了。經歷過「嘗試與失敗」方法的消費者,當年可沒少倒霉過。

  土豆的例子也能很好地說明,傳統人工栽培方式不是完美的:野生土豆含有大量茄鹼――一種毒質,可以使土豆免受甲蟲侵襲。為了「馴化」野生土豆,使它能為人類食用,必須首先降低茄鹼的含量。這當然會令甲蟲們欣喜若狂。可想而知,土豆中茄鹼的含量越少,農業工人們就需要越多的殺蟲劑。但是殺蟲劑殘留越多,消費者自然越不高興。隨著生態時代的到來,農業科學家又開始嘗試以生態的辦法來使土豆具有抗蟲性,然而殺蟲藥噴得少了,茄鹼的含量卻又不經意間增加了。消費者感到噁心、嘔吐、血液循環障礙並為此抱怨,只能繼續挑選市場上另外的「新」品種了。

  當然,這些事實――傳統人工栽培方法的缺點――並不能證明,對植物遺傳物質進行基因手術從而獲得改良品種的方法就是安全的。我們不過是想強調,如果誰要評判新事物,那他首先應該對舊事物有充分認識。這新舊事物在此指的便是基因突變栽培與傳統栽培。當前這個凝聚了園藝者、農民和科學家極大熱情的基因突變栽培方法,您不可能沒聽說過吧?您只要隨意走進一家花店,翻翻園藝品種目錄,就會看到,其中有上百種之多都是近幾十年來新出現在市場上的,它們便是以基因突變的方式被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這種栽培方法的特別之處,主要在於對種子進行輻射,通過放射性射線來引起植物遺傳物質的改變。拉丁文稱其為:mutationes――生物物種的突變。

  從眾多被改變的植物種子中,栽培者只挑選出那些能夠顯現優勢預兆的品種予以培養,而這無異於大海撈針,大量的種子不得不在輻射之後隨即便被放棄了。但是基因突變栽培是人類以人工方式獲得期望品質的惟一途徑,人們仍可以根據需要將已發生基因變異的植物與自然現存品種進行雜交。基因突變栽培是近30年來培育技術的一個進步,我們每日都會接觸並食用到它的成果。

  對於糧食作物而言,無論是小麥還是稻穀,採用射線處理的辦法是非常實用的,它們大多是在原子能發電站完成。射線處理同樣也適用於蔬菜,如土豆、西紅柿、黃豆;以及水果,如蘋果、桃、柑橘、葡萄或者香蕉等;就連很多色彩艷麗的花卉品種也是人造基因的成果。應當看到,人工改造基因的植物已是今日農業的基礎,是以發展強抵抗力品種為目標的農業的基礎。但是,自然環境對基因突變栽培方式的忍耐承受力究竟有多強?我們也得承認,有關方面的檢驗以及毒理學方面的測試都開展得太少。

  人們之所以對基因技術產生恐懼,是因為錯誤地認為,麵包、啤酒或者果醬本應該由天然原料製成的,沒想到這些「天然」原料卻是這樣被「製造」出來的。然而我們根本不必憂心忡忡,因為使用這樣的栽培方式已經很久了,而到目前為止,可預見到的風險仍然很少。毫無妥協地拒絕採用或漫不經心地濫用基因技術都是不理智的;理智的行為是,對不同的栽培方法都以同樣的標尺來衡量,至於這是一把什麼樣的標尺,這才是關鍵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4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大多數人都能從複合維生素中受益  


  在我們的食物中,對健康有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變得越來越少,這都是現代化的過錯。因為是現代化給我們帶來許多弊端,例如耕地中養料被耗盡、動物集中養殖和食品過於精緻等。與此同時,由於吸煙、酗酒、緊張、環境污染等原因,我們身體承受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每天我們都會聽到現代營養學者、生物專家和製藥行業代表這樣的齊聲合唱。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一個人某天患上癌症、心臟病、風濕病、皮膚鬆弛和精神抑鬱等疾病時,連他自己都不會感到驚奇。


  「維生素,越多越好!給身體帶來的只是更多的健康。」――一句廣告詞是這樣唱的。為了這個目的,有人推薦每天多吃各種生鮮果饌,而另一些人則建議多吃些被強化了維生素含量的糖果、麥片和果汁,或者乾脆直接吞下複合維生素藥片或者膠囊。據說,經常食用這種「營養補充物質」(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為了避免作為藥品所需要的上市許可,及因此必須出具的藥物功效證明),能消除由於各種物質缺乏而出現的各類癥狀,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並增加身體的舒適感。但是實際上,這些產品提高的,無非是生產廠商的銷售額,還有產品經理的身體舒適感。

  我們擔憂:在過去幾十年裡,水果和蔬菜的消費量一直在顯著增加,這又導致人們不斷建造溫室,嘗試新的運輸方法,改進儲存技術。也許,溫室中生長的西紅柿在各種物質含量和生物功能上無法與野地中長的相比――但是在冬天,這種番茄總比在去年夏天就做好的番茄醬要強多了。在食物製品加工中,維生素被添加用作著色、提高與生產機械的親和性及延長儲存期限等。圈養牲畜吃了大量的維生素,其部分種類的維生素含量之高,以至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都提醒所有育齡期的婦女不要食用肝臟食品。因為部分肝臟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最不幸的是,只要吃上一小塊就可能導致母體中的胎兒畸形。

  鑒於這種情況,直至今天也沒有看到一項足可證明維生素添加劑有效的、獨立的、可被調用的干預性研究成果。但這並不能阻礙人們引用一些能帶來反面意見的其他實驗。這中間最常被引用的就是「林縣實驗」。據稱,這個實驗證明了維生素E、β胡蘿蔔素和硒能防癌。讀者中有哪位知道這個實驗是怎麼回事嗎?

  全美健康研究會也組織過一次「志同道合」的實驗。研究人員將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製劑的消費與美國人口死亡率統計數據進行了比較。經常服用此類製劑的人群,與那些死因相同但從不服用這類產品的人群相比,死亡率相同――而且與其他重要影響因素如食物營養供應、飲用酒精類飲料、吸煙、體重和慢性疾病都沒有依賴關係。

  營養添加食品的毛利潤是如此之高,連毒品販子都感到艷羨不已。因此,缺乏維生素的說法,更多的是媒體宣傳出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5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營養價值推薦是以科學為根據的  



  如果誰想知道,他是否攝入了生命所必需的足量的鎂、鐵或者維生素C,通常會求助於飲食營養專家給出的所謂的「營養價值推薦」。但是這些對單個營養物質的推薦會由於國家的不同而各異。有時差異很大,人們不禁會產生疑惑,對飲食營養的需求難道會與國籍有關係嗎?在德國,「營養價值推薦」是由德國營養研究會負責的。在他們的「營養物質供應推薦」中,各種數值被整齊羅列,勾畫了德國人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它們以性別和年齡分類,並能精確到小數點之後。但是,這些數據究竟是如何得來的,這個官方的營養研究機構對此  
卻守口如瓶。知情人至今也未公開這些數據的來源和計算方法。

  顯然,他們把大眾當作小孩了。有鑒於此,我們更要對美國新的「飲食營養物質供應推薦」的形成過程表示由衷的敬佩與驚嘆。這項推薦是由美國與加拿大的專家組藉助嚴格的標準方法得出的:由評審委員會搜索專業書籍,對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下一步是以公眾聽證會的形式,繼續聽取科研工作者、其他相關人員、公共利益團體以及政界和工業界專業人員的意見。然後評審委員會才會推薦,再次上報更高一級的委員會,通過後才公之於眾。

  在以上談到的每一步中,各項決定的達成都要求以文件形式保存,能夠被隨時查閱。這個能被任何一位科學工作者理解的過程,卻被德國營養學家視為「有科學依據,但無法實際操作」。即使在歐洲,人們也認為德國的數據「缺乏客觀」。早在1992年,歐盟科學食品委員會就指責德國的「營養價值推薦」缺乏可理解性。

  並且,在這同一篇文章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德國的「營養價值推薦」是如何形成的:很多僅是推測值和估計值,就被加入了「推薦」,並報送主席團直至最後通過。因此,歐盟科學食品委員會認為此程序「沒有排除主觀因素」。不得不承認,在那些需要以實驗為基礎才能得出的數據中,很多是抄襲其他的各種飲食營養推薦。這樣,就好像自己數據的準確性有了保障。(時至今日會不會做得更甚?)

  這樣,一份德國營養研究會的「營養價值推薦」就出台了。雖然作者把這份「推薦」打扮得很像一份科學報告的樣子,但是經過歐洲食品與營養研究所對其原始文獻的細緻分析,發現這份「推薦」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錯漏和弄虛作假行為。這也使人們對花費納稅人大量金錢設立的德國營養研究會的信任度大打折扣。那麼,如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營養價值推薦」呢?我看,您別把這事放到心上就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6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植物油脂和人造黃油不含膽固醇  



  雖然說法不一,但是人們普遍認為,植物油脂不含有膽固醇。在生物化學中,膽固醇及其衍生物質是構成一切機體結構的「基礎設施」。動物對它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對植物而言也不能說完全用不著。在精鍊植物油的過程中,膽固醇不能從油脂中被去掉,因而一般出售的植物油和以之為原料的人造黃油的膽固醇含量為100毫克/升。與豬油和黃油相比,這個數值還是很低的,因為它們的膽固醇含量大概是植物油脂的10~25倍左右。但是不能說植物油中不含有膽固醇。


  因此,人們也沒必要對動物油脂產生恐慌,並指責膽固醇是心臟的頭號殺手。與膽固醇相比,在生產人造黃油過程中產生的被改變的脂肪酸才是更加危險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7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6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強化生物功能食品能夠增強人體中的腸菌群  



  目前,在超市的冷櫃中又多了一種新的俏貨,那就是強化生物功能食品。據說,這種商品能夠在便秘和所謂「腸道假絲酵母感染」時,重建人們下體的自然秩序。它含有的「活性物質」會在人體的腸道內定居下來,並刺激人們的免疫系統。有了這種功能,它自然就一躍成為暢銷商品了。正如有的廣告所言,該產品適用於那些受到緊張、節食、酒精和其他疾苦困擾的人們――說白了就是所有人。


  腸菌群,這個聽起來還有點羅曼蒂克的名字,其實就是指那些像外來戶一樣寄居在我們腸道中的微小生物體。它至今還是人體的未知之謎。它的組成成分不為人知。除此以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腸菌群組合。這些數以10億計的微生物和它們的宿主一起共生,也就是說,它們是依靠腸內物質過活的。它們能夠給人體提供維生素K,還在其他不速之客侵入體內時,戰鬥在保衛身體器官的第一線。

  很久以來,科學家們就嘗試能控制體內的腸菌群,試圖使新的菌芽移居體內,但這些嘗試都以失敗告終。那些體內的「原住居民」十分「欺生」,利用「地主」優勢,根本就不允許這些外來戶落腳。一些專業人員,比如瑞士聯邦蘇黎世科技大學教授米歇埃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8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6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原子基對身體並沒有造成什麼損失  



  對於這個社會來說,極端主義分子是很危險的。為了國家利益不被削弱,必須把這些人從公共事務中清除出去。更糟的是,「激進分子」①也會光顧我們體內。就像廣告所言,遊離基傷害我們的身體,加速衰老,導致癌症,降低人們的精神承受力,還使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漏洞百出。這種觀點是有失公允的。

  遊離基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對我們嬌貴的身體構成可怕的威脅,它們似乎是有害的和非  
自然的。其實不然。遊離基作為對身體極為關鍵的物質,與能量的獲取及對致病物質的免疫都緊密相連。為了消滅不期而至的病原體,在血液中可以製造出遊離基來。另外就是在獲取能量時,遊離基的自由電子會在「受監督」的條件下被分配,使它們能夠像接力跑一樣從一點傳到另一點。

  動物與人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的過程是一樣的,都是吸進的空氣氧化葡萄糖變成二氧化碳的過程:酶質把電子轉移到特殊的輸送物質上。這些輸送物質又會把釋放的能量通過電子繼續傳遞。細胞內擁有一系列分子形態的能量改造物質。它們可以將由電子流傳送的能量轉化做功。因為這個過程是被分成很多小步驟,因而就需要有非常複雜與準確的轉移物質單位。由於這個過程是多種物質參與並處於平衡狀態,所以,如果人們過量攝入某一類物質,比如「抗氧化的」維生素,就有可能導致這種平衡狀態陷於混亂。

  一般狀態下,人體是能夠對付遊離基的,另外,失去它們,我們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了。遊離基對於生命的意義不亞於水和空氣。在每次呼吸中都會有極大量的氧氣遊離基產生。有它們存在,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才成為有益於健康的冒險活動。當然,有些時候這些遊離基也會失去控制,還會傷害細胞的組成部分。出於這種原因,細胞都擁有複雜的修復系統。但是這些系統與我們能夠在市面上買到的所謂抗氧化劑毫無關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9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20:37 | 只看該作者
誤區:避開牛肉製品就能預防瘋牛病  



  2000年年底,德國瘋牛病危機剛爆發,就立刻在消費者中引起了極大恐慌。出於對感染這種疾病的恐慌,人們持續數月不再造訪牛肉店和牛排館,甚至看見牛肉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避而遠之。只是他們忽視了一點,作為結果,他們應該放棄像羊肉、豬肉、禽類以及野味等各種肉類,因為在這些動物甚至還有其他一些種類動物身上也發生了類似瘋牛病的病症,也就是所謂的「可傳染腦部海綿組織疾病」。


  目前,人類也被確認能患上同種疾病。最常見的就是克雅氏症。根據公開的調查報告,目前每年有100萬人會「突然」(指沒有明顯的原因)患上這種疾病。發生在英國的瘋牛病瘟疫是一種新型疾病表現。由於它顯露的癥狀與克雅氏症非常相似,可又並不完全相同,因而人們稱之為「克雅氏症的新型變種」。從1995年至今,已有大約100例被登記在案,而且它們主要發生在英國,那裡也正是瘋牛病最為猖獗的地方。

  通過對這類患上「可傳染腦部海綿組織疾病」病人飲食習慣的分析,一個共性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這種病人很多都愛食動物大腦――例如: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土著居民會吃掉死去的摯愛親人的大腦;在美國很多州,人們食用豬腦或者野松鼠腦;在巴爾幹地區很多人愛吃羊腦。在英國發生的幾個病例,可能是由於這種「地區特色食品」導致的。這幾位染病者很顯然不去超市購買肉製品,而是習慣於光顧街邊小肉鋪。根據英國政府的報告,這些人還在那裡訂購牛腦,而這種東西一般是在大型屠宰場被加工成肉骨粉的原料。有時人們會把動物大腦當作乳化劑加入香腸製品,藉此避免那些化學添加劑。

  懷著對烤牛排和匈牙利燒牛肉的恐懼,我們忘記了這種疾病最重要和最可能的另一感染途徑。我們避開肉鋪,卻躲不了醫生。至今,共發生過大約130例由醫療引起的克雅氏症。這是指通過醫療措施引起該病傳染。像角膜和腦組織移植、神經外科手術器械及為治療羊癇風而植入腦中的電極,都可能成為致病原因。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那就是荷爾蒙,就像前一篇提到的一樣。那些從屍體腦垂體中提取的各種荷爾蒙,是治療一些婦科疾病的有效製劑。最大的一場悲劇是在法國上演的。在80年的時間裡,那裡有1500名身材矮小的兒童接受了從屍體腦垂體中提取的生長荷爾蒙的治療。總共有60名兒童患上了克雅氏症,現在其中的40名已經死亡。更令人憤怒的是,在第一批該病的發病原因已被查清的情況下,那些被感染的荷爾蒙製劑竟然還在出售。現在,製造這些荷爾蒙藥劑已摒棄了以前的方法,轉而使用基因生產法。為了消除感染這類疾病的可能,在眼睛或者大腦外科手術時,現在都會採用全套一次性手術器械或者執行極其嚴格的消毒標準。但是,醫療引起的疾病傳染數量至今仍在不斷升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85

帖子

27

積分

註冊會員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1

積分
27
100
毒女 發表於 2004-2-5 17:54 | 只看該作者
能看完樓主的帖子我真的成仙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4: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