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6-12-24 19:05 編輯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 ... dynasty&f=false 廣東貿易: 1700-1845/香港大學出版社
1690-1845數百艘洋船入港, 船長航行記錄, 商家盤點/交易流水, 公司書信報告, 歐美博物館收藏林林總總. 鴉片貿易英荷當先, 葡萄牙不甘落後, 澳門地利與人脈佔盡先機.
http://www.hongmerchant.net/06YSZL/VideoContent/562.aspx 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國家檔案館
洋船爭出是官商,
十字門開向三洋,
五絲八絲廣段好,
銀錢堆滿十三行.
-廣州竹枝詞/清初詩人屈大均
十三行是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 清政府外貿壟斷機構, 又叫「洋行」或「洋貨行」. 明清時期, 廣州對外貿易全屬官營, 以牙行經紀, 多半獲厚利, 賺大洋. 康熙二十四年(1685), 清廷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 粵海關名義上專管外貿和徵收關稅, 實際上稅收營生由十三行出面主持, 承接包攬項目, 包括代辦報關納稅, 商品同購銷買賣等業務. 粵海關設立通商當年, 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 開放海禁之處並沒有設置專營外貿商行. 次年四月間, 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 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為住稅和行稅兩類. 住稅徵收對象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 由稅課司徵收; 行稅徵收對象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 由粵海關徵收, 為此建立相應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 前者稱金絲行, 後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 名義上雖稱「十三」, 其實並無定數.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道聖旨, 廣州成為全國唯一海上外貿口岸, 史稱「一口通商」, 經十三行進出口貿易額節節增長, 逐漸享有壟斷特權, 這些買辦中又以商家潘、盧、伍、葉四族豪門獲利最多, 成為廣州四家最大買辦, 而廣州也成為清代外貿中心. 據清宮檔案記載, 1754年洋船到港27艘, 稅銀僅52萬兩. 1790年, 洋船增至83艘, 稅銀達110萬兩. 到鴉片戰爭前洋船多達年200艘, 稅銀突破180萬兩. 十三行被稱作清政府財源滾滾的「天子南庫」. 1850年廣州在世界城市經濟中名列第四, 1875仍列第七.
-視頻相當不錯, 補一段近代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