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WILLIAMLYLE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大乘密嚴經》

[複製鏈接]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1
jiandao 發表於 2011-5-14 22:48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10:24
回復 jiandao 56樓 的帖子

數問已不知。增其痴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關鍵詞是境界

所以佛法離不開實修,禪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62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15 00:26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3 11:17
回復 chico 57樓 的帖子

證四禪、遊歷諸天也一樣不出六根六塵。如果有人說在六根六塵外,還有些什麼,連說 ...

這是愚痴自以為是的典型, 所謂「井蛙觀天」,就像有人因色盲而分不了顏色而強說這世間只有黑白, 這種邪見和以下如出一轍 :

印順法師這麼說過: 「阿毘達磨大乘經所說唯識的理由,主要也還在禪觀的經驗,但禪
觀的經驗,不是一般人所知的,這怎能使人信受呢? 」他意思其實是說 : 「既然唯識
一切種智的境界,是禪觀所得的境界,一殷人是沒有這種禪觀的證量的,所以沒有辦法
讓一般人信受,那你怎麼可以要求我們信受你所說的種智的法呢? 」他這個說法其實很
嚴重的扭曲了正理,為什麼呢?

因為依照印順法師的說法邏輯,必然成就這個說法: 『佛說大家經由禪觀的成就即可成
佛,那成佛是你釋迦牟尼佛自己的禪觀境界,我們都沒有這個禪觀的證量,怎麼能夠信
受你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呢? 因為這不是一般人所知的境界, 那麼佛怎麼可以教我們相
信說我們也可以成佛呢? 那麼佛說可以明心, 明心不是一般人所能了知的境界, 這一種
禪觀的境界,你怎麼可以教我信受呢?』

依照印順法師所說的話,道理應當如是嘛! 此既如是,彼亦應當如是, 同理能証初果斷三縛也應當如是,  所以印順法師這個說法是很奇怪的說法, 但是那些弘揚印順法師邪見的人,都不是愚痴無智的人, 但竟然也會相信,真的是很奇怪. 尤其是那些謗大乘,謗淨土的論調, 實在匪夷所思.

證四禪、遊歷諸天也不是你自己六根六塵的証境,那又拿出來說什麼事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3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15 0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63樓 的帖子

世尊在「楞嚴經」里推薦「觀世音的」耳根圓通「作為修禪觀的最上乘的修法,至於
怎樣修法,那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過歷代大師都有不同看法,但其宗旨都
是差不多:看看其中一位位大師的意見:--

黃念祖居士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以上是觀音依古佛之教,從淺入深的全部修習過程。也即是從三慧入大定的經過。
『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正是從聞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處,『聞中』就
是在聞性之中。『入流』,馳求聲音叫作出流,不聽外聲返聞自耳的能聞之性叫作
入流。『亡所』這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眼睛看見紅花綠葉,這些花葉就是所見,
耳朵聽到鐘鳴鼓響,這音聲是所聞,肉味是舌根所嘗,孔子聽了音樂,三月不知肉
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聲音無動於衷,是觀音最初步的忘所。因為耳根能聽就叫
能聞,能聞的本性叫作聞性。這是單從耳根說,實際聞性也就是全體自性的作用。
可見一下手用功,就是從本體上,從自性上用功。這是一個很深入的法門。有的人
把它講淺了。佛經涵義,你深入發揮是好的。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講淺了,就不甚
如法了。觀音大士在聞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聞性的流,綿密相續沒有間
斷,默照在聞性之中了。入了這個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記了所聞的聲,
就叫做『亡所』。參究自心,在心光內,注在聞性中,入了流,忘記了所聽到聲音
的塵,故稱『入流亡所』了。
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 所』字呀,是修行的一個關鍵。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樓
那問佛:『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就指出,其關鍵應在於『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對立,擾亂生塵,引成塵勞煩惱,於是『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可見清凈本然之中,只因『立』了個『所』,於是出現山河大地,出
現種種眾生。問題都由於立了所。本經又說:『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
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但眾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見、所
聞、所知,都有對待,一切成二,在這以後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這個
『所』就是眾生入迷的根本。現在我們要回頭,要覺悟,就必須從忘掉這個『所』
開始。後頭更有許多層次的 『所』,一層一層地把這個『所』忘掉。第一步是什麼
呢?先忘掉我們所聞的聲音這個塵,把這個『所』忘了。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
我們聽見音聲,就分別呀,這個音聲是美呀?是丑哇?是噪音哪?是樂音哪?愛聽
不愛聽啊?這是順我的,是稱讚我的。這是批評我的,毀謗我的。於是許多煩惱都
來了。由於所聞的聲音,增加你很多煩惱。這個是什麼呢?這就是背覺合塵哪!你
本來是佛,本來平等,一切事究竟堅固。現在你就完全違背了,你就被這個聲塵所
迷惑,而生出無邊煩惱,生出無量是非分別。這不正是背覺合塵哪!那麼如果你返
聞哪,自心不在這一切音聲上頭,自心所向者,不是向外,你回呀,迴轉來,不去
聽那個聲音,而是去用耳根聽我的能聞的本性,這就是返聞了嘛!返回來了。能聞
者是誰?這個誰那就是你的聞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你的本來的覺性,
就是你的本來的妙明真心。因此這就是背塵合覺的開始。這是兩條道路:你到底是背
著覺悟向著外塵,還是背開外塵向著覺悟呢?觀世音菩薩就是從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
修,念念內照,於是入於返聞照性之流。於是自己自然離開聲塵,也即是忘記了所
聞,而『亡所』。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應,因智光內照,而顯定力,這是功夫。聲
塵自亡,這是效驗。永嘉禪師說:『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也即是,
不能亡所就不能入流,不能入流也就不能亡所。可見『入流亡所』是修證圓通的總
訣。

『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楞嚴說通》解釋為:『前之亡所,且唯亡
動。今之既寂,乃是動結已除,靜結方顯也。既寂之後,加功進力,反聞功夫,展
轉深切,以至寂靜亦亡,則動靜二塵,迥然雙脫矣。』這就是說:亡掉了聲音,這
是亡掉聲塵的動相,動相不能妨礙自己,於是解了聲塵的動結,但動相一除,馬上
顯出聲塵的靜相,這是聲塵的靜結。仍是外塵的結縛,必須繼續入流,返觀聞性,
來解除掉。所以我們在修行道路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停步不前。當動相消除不能為
礙之後,自然出現靜相,若留戀這個靜相,還是有所著,所以需要更進一步。不住
於靜塵,仍是返究能聞靜塵者是誰(也即知靜的人是誰)?若心住靜塵,即是聞靜
塵,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若能返聞自己能聞靜塵的聞性,於是靜塵也不能為礙。
聲塵的動靜二結,一齊解除。故云『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憨山大師在《通議》中,有極精妙的解釋。如下:『 六根順流(出流)奔境,故隨
情造業。今於耳根思修,則不緣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謂逆彼業流(業流即指
順流(出流),謂馳向外境聲塵,隨情動念,造種種業,所以叫做業流),返觀聞
性,則不由前塵(當前外境的聲塵)所起知見(不為聲塵起心動念)而聞性現前,
塵境遂空,故曰亡所。』這又說明了非入流不能亡所,非亡所不能入流。
下云:『 且未觀聞性之前後,以境(指外境)有動靜,則聽不出聲矣。今觀聞性寂
然。則境(指返觀所緣之內境,即聞性)無動靜之相。故曰「瞭然不生」。』大師
所說的妙諦,一時不易領悟,所以再引證一段唐代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中禪
語,來輔助發明。禪師開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鵲
噪之聲么?』曰:『聞。』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么?』曰:『到這裡,
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
你,你道到這裡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伊么時(彼時),莫
是虛空么?』曰:『原來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體?』曰:
『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以上廣引古
德的心要,只是希望讀者,對於觀音返聞自性入理之門,有一個正確理解。
由於目前修行人中多有急於求成的偏見,走上歧路。因此介紹二件實際經驗,請參
考。

(一)圓瑛法師,他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第一任會長。他提到:他在二十一歲的時候,
從福建到了蘇州,參一位大德叫作冶開和尚,學禪。他就參『 什麼是我本來面目?』
他連參三年,決心要見本來面目,了此生死大事。等到他三年之後,二十四歲的時
候,閉關打禪七,一心參究,到了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一切時一切處,自
己的心光就照著這一句話頭上。『什麼是我本來面目?』『什麼是我本來面目?』
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香,止靜之後,參究間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沒
有了,心也沒有了。啊,內外都虛融,環境也沒有了,入了一種定境。這個時候的
法樂,非言語所能形容啊。可是一動歡喜之心,境界就消失了。底下再一枝香,還
想達到這個境界,沒有了,一直都沒有了。等到圓滿之後考工時,報告了這個情況。
說了之後,冶公老和尚說:『你以後還想要求得這個定境嗎?』他說:『是呀。』
老和尚就警戒他:『切不可求,若求則魔得其便。』所以這是很重要的話。吸取前
人的經驗,免得走錯路。我們修行人不少哇,所謂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
這個話我們要注意呀!天下有多少牛?牛有多少毛?修行者像牛毛那麼多,成功的
呢,如麒麟的角。誰見過麒麟?麒麟的角有幾個?極言其少。就是因為修行的道路
很長,又多有歧路(岔路),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與開示。你有求,
魔就得到機會了。圓瑛法師謹遵師教,當二十八歲時,在浙江天童,也是打禪七,
在第八天晚上,這個清靜境界又出現了,比以前更殊勝,其樂也更微妙希有,從此
相信宗門真有奇特事,再讀《楞嚴》,以前所不懂的就都懂了。底下他說,可惜以
后我在廟裡擔任職務,重興道場,辦理慈善事業,主持佛教會,以致誤了禪功。
『未明白本分上事』。老法師十分謙虛,我們讚歎。他越是真實,我們越讚歎。現在
有的人自誇三關齊破,我們對於他要先打一個問號。

(二)以前我在廣化寺講《凈土資糧》之後,有一位年長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
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緊張。她告訴我說:『 我一生念觀世音菩薩,我就想能
看見觀世音菩薩。等我真的看見觀世音菩薩,誰知從此不得了了。我現在簡直活不
成了。成天眼前都滿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著我,圍著我。請來多少人坐在自
己屋子裡,還照舊是看見許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晌兒不能睡覺,我簡直要
死了。』後來她說有人勸她念大悲咒來對治,問我怎麼樣?我說:『你不要念咒來
對治,俗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對治的話,這個結就更緊了。』我就對她說了一
則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個清幽之處,他就造個茅蓬住下來,誰知各
地實修的人,聞風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個共修的道場,此地本是
山精野鬼等居住之地,他們要趕走這些外來戶,所以日現怪異,大眾十分驚恐,無
法靜修,紛紛請求遷居,但古德不動。三年後,一夕晚坐,有一僧說:「現在很安
靜,一點也不鬧了,看來還是老和尚對了。」這時古德笑著說:「野鬼伎倆千般有
盡,老僧不聞不睹無窮。」』於是我對她說:『您就用這個不聞不睹的方法吧。』
她要求我女兒把古德這兩句話寫給她,當這個字條送到她的手中時,馬上所有一切
怪相頓然完全永不再見了。可見對於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所聞『 動靜二相』既已『瞭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漸進,定力加深。如《通議》
所說:『「如是漸增」等者。由境寂滅,復增現行,以所聞聲塵既無動靜(皆不可
得),則此聞根亦泯,故曰「聞所聞盡」。』因為聲塵是我們所聽到的,咱們能聽
到的是耳根。現在聲塵的動靜兩結齊消,所剩下的只是能聞的耳根,這根也是結。
根與塵相對瞭然不生,就沒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內相也隨之而同盡。於是『泯
然豁然,無復內外,即根盡之相』(以上是《說通》句)。於是破了根結,又進一
步了。此時先得人空。『盡聞不住』,所聞能聞俱盡,就是『盡聞』。但決不半途
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塵都沒有了,怎麼知道的?自己有覺嘛,覺到的。由於智
慧嘛,所以能覺。覺照,照到這個根塵俱空。所以由於能覺,才知道根塵都空了。
現根塵俱盡唯剩一覺,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墮無為深坑,所以『不
住』。唯當加功再進,透過此關。當能聞與所聞,都消除之後,根同塵都一齊迥然
脫落,當前出現的是清湛純一沒有邊際的境界。這個境界正是自己所覺到的。既有
所覺,必有能覺,能覺即是能觀照這個境界的智慧,有能覺與所覺,這就又是一層
能所。『盡聞』是能聞與所聞的盡除,破了根結。達到根塵齊泯的境界,能照這個
境界的是能覺,屬於般若。若住於這個『盡聞』的境界,還有能覺與所覺,能覺的
智與所覺的境相對,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對,仍是障礙。不能吝惜此智,都應
捨棄,來破除法執。《通議》說:『根塵雙泯,為盡聞處。而亦不住盡聞之覺,更
增觀行。根塵既泯,而此觀智亦亡,故覺所之覺亦空,此空觀智也。』憨山大師說,
盡聞則根塵皆盡,不住則繼續進修,所覺的境是根塵齊銷,了不可得,所以能覺沒
有對待隨之也空,所以『覺所覺空』,於是破了覺結。

『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空與所空又是一層能所。剛才說『覺所覺空』,其中的
空是空觀智,即是現在『空覺』中的『空』字。『覺』字呢,就是能覺和所覺。這
個覺結因空觀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這個空,空掉能覺與所覺。覺的結是解開了,
但留下空結,還須解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個能,一個所,又是一個對立。
還要加功進修入流照性。達到『極圓』。於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滅了,能空的這
個空也滅。這就是『空所空滅』。打個比方:就像拿木頭鑽木頭來取火,木頭鑽木
頭,鑽來鑽去,一下火出來了,鑽的木和被鑽的木都燒完了。空所空滅就是這樣。
能空的和所空的都滅,兩個同時都沒有了,『空所空滅』。這就解了空結證了法空。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以上由於『空所空滅』,破了空結,證了人空與法空,
但其中末后的一個『滅』字,仍是一結。動、靜、根、覺、空、滅是六個結,都是
生滅法。解結次第:第一步動結滅了(破了聲塵的動相),靜結就出生了。再破了
靜結,聲塵的動靜二相都消,只顯能聞耳根,於是靜滅根生。耳根之外沒有了可作
對待的聲塵,於是根結也不存在了。根結也破了,此時根塵全脫,唯有照境的覺智,
這是根滅覺生。所覺之境既離根塵,能覺之智仍在,若常對待,仍有能所,此智亦
須放舍。於是能覺與所覺俱空,覺結滅而空結生。『空所空滅』則空結滅而滅結生
矣。到此若常住滅相之中,被滅相所障,是一種頂墮,正在百尺竿頭,更須進步,
到此也必須著力去滅除,但不存執著之心,以俟一剎那頃,滅相迥脫本理現前,六
結俱解,頓證一心。

『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這就跟《涅盤》:『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
已,寂滅為樂。』完全是一致的。在寂滅中不是空無所有,而是寂滅為樂。『寂滅』
二字,其中『寂』字,不是與動互相對待的寂,而是從無始來,本自不動的寂。其
中『滅』字,不是與生互相對待的滅,而是從無始來,本自無生的滅。故此『寂滅
』,即本覺理體,即是如來藏,真如實際,一乘寂滅場,大光明藏,實即真心全體,
無邊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除六結,是觀音大士『從聞思修』,『寂滅現前 』,
『入三摩地』,證入圓通。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5 08:52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15 00:26
這是愚痴自以為是的典型, 所謂「井蛙觀天」,就像有人因色盲而分不了顏色而強說這世間只有黑白, 這種邪見和 ...

其實,唯識是畫蛇添足,真的沒有必要。你不必擔心沒有了你想像的那個『識』,睡覺就會醒不過來。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65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23 11: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1-5-23 11:14 編輯

如來藏非意識, 非修定境界.  以減少妄想為禪修,『以定為禪』的錯誤知見  六祖大師早已破斥過了, 定境並非佛門的開悟証真: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有僧舉卧輪禪師偈曰:
 
『卧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么長』」

卧輪禪師以斷掉妄想為證悟菩提, 六祖聞后便開示:這是沒有證悟自心如來的人所說的話,如若依此「斷掉妄想」為禪修,則是加深系縛、障礙開悟。所以這些是誤解了「禪」。隨後六祖則開示在不斷妄想、依境而起的念頭之當下,就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之自心如來。所以禪乃是在二六時中、行住坐卧之間去尋覓本來面目 – 自心如來藏,而不是在斷妄想上用心。

當然,在參禪尋覓自心 – 如來藏之時,因心專註而發起定力,然而這定力並不是「禪」的標的,而是條件。若妄念紛飛,心則太粗,根本無法參究;當正知見具足之後,專註參禪之時,妄念自然不起,定力隨增,心則轉細,方能於緣熟之時一念相應,而親見自己未生前之本來面目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開示我們說縱然能夠滅掉所有見聞覺知,而住於心一境中,這仍然是意識分別定境中寂靜法塵的境界,仍然不是禪宗開悟明心的境界。

《大乘起信論》卷1:「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

聖  馬鳴菩薩也破斥過以定為禪,在前一念起於煩惱,而在下一念加以制伏,另煩惱不出生;這樣的境界在世俗人中雖然能稱為覺悟,其實這在佛門中根本就不是開悟。因為這些「以定為禪」這樣的修行,無法證得自心 – 如來藏故。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所以  六祖大師就破斥過這樣的知是,他們把妄想滅掉而不讓妄想再出生,這叫作「將滅止生」,是為外道法。而禪宗所證悟之標的乃是無始以來本來就在、從來沒有出生過的自心如來藏,盡未來際也都不會滅,所以是真正的「不生不滅」。所以這些誤認「以定為禪」的修行,正是  六祖所破斥的外道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6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3 13:45 | 只看該作者
定境不是開悟,這該算是佛法的常識;但禪那(簡稱禪)就是指四禪八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7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4 16: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5-24 03:43 編輯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22 22:13
如來藏非意識, 非修定境界.  以減少妄想為禪修,『以定為禪』的錯誤知見  六祖大師早已破斥過了, 定境並非佛 ...




無論壇經在所謂見地上如何如何,惠能大師的『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么長』,顯然不是卧輪禪師的『卧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可以望其項背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8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4 16:42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4 19:52
其實,唯識是畫蛇添足,真的沒有必要。你不必擔心沒有了你想像的那個『識』,睡覺就會醒不過來。




哈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69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5-24 18:48 | 只看該作者
佛經基本上是在文字上繞來繞去。想想這些和尚們成天關在寺廟裡,沒有頭髮也無見識。能寫出些有用的東西來嗎?難怪東方的科學落後於西方。全是被這些繞口令的經文害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4 19: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24 19:26 編輯

回復 雲海暖流 70樓 的帖子

老兄,中國人的科舉制度一搞就搞了一千多年,而且佛學從來就不是科考的內容,社會精英們也不會把時間和精神浪費在佛學上。中國科技落後的帳算不到佛教的頭上。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71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9:26 | 只看該作者
東南亞的佛教國家科學水平遠不如中國倒是事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2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4 23:35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4 06:25
回復 雲海暖流 70樓 的帖子

老兄,中國人的科舉制度一搞就搞了一千多年,而且佛學從來就不是科考的內容,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3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4 23:36 | 只看該作者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06:26
東南亞的佛教國家科學水平遠不如中國倒是事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74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23:53 | 只看該作者
舉啥手指? 非洲基督教國家的科學水平也遠不如中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5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4 23: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5-24 10:58 編輯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0:53
舉啥手指? 非洲基督教國家的科學水平也遠不如中國。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as only technology, there was no scienc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7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5 00:03 | 只看該作者
非洲基督教國家連technology也比不上中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7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5 00:07 | 只看該作者
古代中國有沒有科學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沒有定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8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5 00:29 | 只看該作者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1:07
古代中國有沒有科學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沒有定論。

極而言之,說著玩罷了~~科技怎能完全分開!

我是看你又扯到什麼非洲基督教國家,古代非洲有基督教國家嗎?所以故意逗逗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79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5-25 0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71樓 的帖子

科舉制度縱然有它的弊端。可歷史上全國到處建那麼多寺廟,養了大堆不生產,只是成天對著塑像誦經,或寫些繞口令的東西。你說這是不是極大地浪費了社會資源呢?

如果那麼多的寺廟是科學院或實驗室的話,多多少少也能出點成果啊。對社會也有所貢獻。不是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80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5 05: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1-5-25 05:04 編輯

勤勞的中國人民對不事生產的行為深惡痛絕啊。托缽乞食在中國是徹底沒戲了。

科舉制度是有弊端,但把屎盆子都扣到科舉制上就太極端了。就像民主制度有弊端,但不能把屎盆子都扣到民主制度上。中西方學者對科舉制度的研究表明,科舉制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很先進的官員任用制度。西方國家的文官選拔就是模仿中國的科舉制度。

」1983年,美國卡特總統任內的人事署長艾侖·坎貝爾(AlanCampbell)來華講學。他直言不諱地說:『當我接受聯合國的邀請來中國向諸位講文官制度的時候,我是深感驚訝的。因為在我們西方所有的政治學教科書中,當談及文官制度時,都把它的創始者歸於中國。』」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3: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