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那裡都行,印度、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怛剎屍羅、安息、希臘…乃至台灣、埔里都「是」。因為「是」指修習禪思的人所在的位置。您打算在那個適合的位置,開始要修習禪思了,那個地方就「是」。所以與地球繞日的季節性無關,也跟太陽系的空間座標毫無關係。要到宇宙外太空去尋找「外星佛陀」或「外星極樂世界」,都不是現階段的人類文明所能達成的願望,也不是佛陀所說的正法。複習一下好嗎?「世尊善巧地解說正法,當下見法離諸熾燃,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您會念法了嗎? 您還記得「當下」就是「NOW AND HERE」,就在此時此地,您準備就座的地方,就可以開始觀察你自己身心裡的十方世界了,永遠不必等待特定的時節,永遠不必期盼遙遠的地方,這才是世尊真正的教導啊!不要再重複我年輕時候的錯誤了,一天到晚想用天文望遠鏡(心境)去觀測極樂世界;一天到晚等待著蓮花形的飛碟,飛到我家窗口來,放光給我瞧瞧或是帶我到蓮花裡頭去看看。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公式,算了又算,還是算不出經「宿」華開,到底是要多久?這樣心外求法,才是真正的「魔」說,而不是佛說啊!
「…At pataligama…‥Then the Lord dressed, took his robe and bowl, and went with his monks to the rest-house, where he washed his feet, went in and sat down facing east, wih his back against the central pillar.…」
這一段,還是一樣取材自中阿含經,王相應品的「大善見王經」第十一,以及南傳長部第17經「大光明經」。這裡,我們很遺憾的要補充說明一下,漢譯者把「Mahasudassana」譯成了「大善見」,英國學者則譯為「The Great Splendour」或「The Great king of Glory」,中譯就是大光明,或大光明王,特別是指神像的大光環。稍微留意一下彌陀像的大光環,就知道「大光明王」其實就是「無量光佛」的前身了。我們強力推薦您仔細地研讀這兩部經,您就會瞭解「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是怎麼樣被創造出來的。如果您沒有機緣自行研讀的話,就只好聽我為您簡要地譯述原由了。話說佛陀在偏僻的庫西那拉要入滅時,阿難尊者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這麼偉大的佛陀,豈能在這樣的荒郊野外逝世,起碼也要在像舍衛國或王舍城那樣的城市裡受萬人瞻仰,這與佛陀的身份才相稱。(請注 意雜阿含中無此記載,這到底是阿難尊者的想法,還是中、長阿含編者的想法,已無可考)這樣的想法,後來在巴利長部第16經「大般涅槃經裡」就有了詳細的補充,佛陀告訴他:「阿難,快別說這兒是竹籬茅舍的窮鄉僻壤。好久以前,大光明王是個轉輪聖王,一個正直賢明的國王,他征服了四方,保衛著領土的安全,而且他擁有七寶。當時他就是以此庫西那拉為首都,那時候的名字就叫做庫沙和堤。都城的東西長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人口眾多,糧食囤積豐足,就像毘沙門天王的都城「阿卡瑪達」那麼富庶,夜叉眾多,糧食囤積豐足,皇都庫沙和堤也是這個樣子。」接 著到了巴利長部第17經大光明王經的時候,就大肆描寫亭台樓閣、各色蓮花、種種金銀珠寶了…‥。到了大乘初興的時候,又把庫沙和堤變成了恕卡和堤─極樂世界了。歷史的軌跡就是這樣一路由Kusin?r?(庫西那拉)變成Kus?v?t?(庫沙和堤),再蛻變成Suk?v?t?(恕卡和堤)─極樂世界。有沒有注意到把Kus?v?t?的K和S互調就成了Suk?v?t?,就這樣毛毛蟲先變成蛹,然後就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極樂國土。這是人性懷念佛陀轉而崇奉庫西那拉成為聖地,乃至演化成極樂國土的歷史軌跡啊!豈能看做是佛陀的教導呢?當您閱讀冗長的英譯敘述時,或許會生起疑問,佛陀臨 入滅前,須跋陀羅求見,阿難尊者都要予以擋駕了,他自己怎麼可能這麼不識大體,增加佛陀的勞累?所以閱讀後世輯成的經典時,不妨仔細地加以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