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Dhammapala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出彌陀的光環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1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1 0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58樓 的帖子

我相信」階級「是印度婆羅門種族所遺留下來的」習俗「這個你不會否認吧!而大部
份追隨佛陀的弟子都是出自印度婆羅門種族。所以我用這個名詞也不會太過份!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2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08:00 | 只看該作者
大多數所謂大乘佛經是在佛滅度數百年後出現的,這是一個無須爭議的基本事實,是考據、歷史、文化等研究的基本結論。當然,說大乘佛經並非佛親口宣說,不意味著,或者直接意味著,這些經典沒有或者失去其哲學、文化、宗教價值~~~我個人對大乘佛法有著足夠的尊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80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63
至善 發表於 2011-1-21 14:22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08:00
大多數所謂大乘佛經是在佛滅度數百年後出現的,這是一個無須爭議的基本事實,是考據、歷史、文化等研究的基 ...

"這是一個無須爭議的基本事實,是考據、歷史、文化等研究的基本結論", 聖經不是神的話 - 這位仁兄還是可以信其「其哲學、文化、宗教價值」。
青青翠竹 儘是法身
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4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15:10 | 只看該作者
至善 發表於 2011-1-21 01:22
"這是一個無須爭議的基本事實,是考據、歷史、文化等研究的基本結論", 聖經不是神的話 - 這位仁兄還是可以 ...

聖經不是神的話?是一個無須爭議的基本事實?是考據、歷史、文化等研究的基本結論?哈哈,仁兄去讀讀聖經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5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15:32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0 18:09
回復 jiandao 53樓 的帖子

凈土三經,在翻譯上我比較看好」觀無量壽經「

何必呢?沒必要分別心太重,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6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1 15:35 | 只看該作者
其實,觀無量壽經的問題可能更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7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15:59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1 02:35
其實,觀無量壽經的問題可能更大

哈哈,也倒是未必「問題更大」,只是可能更系統完備體系化一些。大乘佛法,無論是性宗,還是相宗,都堅持從心性上、理性上自力修行(當然相宗----我不是指漢地佛法,受到印度教的影響大些),只是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信仰有些特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80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68
至善 發表於 2011-1-21 18:4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至善 於 2011-1-21 18:52 編輯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15:10
聖經不是神的話?是一個無須爭議的基本事實?是考據、歷史、文化等研究的基本結論?哈哈,仁兄去讀讀聖經吧! ...


哈哈, 佩服這位仁兄雙重標準的信心,能夠從歷史考據得到聖經是神的話 可以從歷史考據到世上沒有的人與事也是一大創舉
青青翠竹 儘是法身
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9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1 20: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1-1-21 20:36 編輯

回復 jiandao 65樓 的帖子

佛陀寂滅后所有的話由過耳不忘的阿難在五百比休的的協助下寫成經典,據知阿難在
世二百多年,所以三百多年後所出的經典是以真實度和歷史價值去評估,我特別
提出」觀無量壽經「是因為我敬佩翻譯者那翻譯過程,而其真實情度是由歷史去分
別,並非由我來分別。請仁兄你明鑒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0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1 22: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1-21 22:46 編輯

18、從是西方


又回到公元1978年10月的「考卷」來了。「是」指那裡?為什麼在「西」方?

答案「是」那裡都行,印度、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怛剎屍羅、安息、希臘…乃至台灣、埔里都「是」。因為「是」指修習禪思的人所在的位置。您打算在那個適合的位置,開始要修習禪思了,那個地方就「是」。所以與地球繞日的季節性無關,也跟太陽系的空間座標毫無關係。要到宇宙外太空去尋找「外星佛陀」或「外星極樂世界」,都不是現階段的人類文明所能達成的願望,也不是佛陀所說的正法。複習一下好嗎?「世尊善巧地解說正法,當下見法離諸熾燃,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您會念法了嗎? 您還記得「當下」就是「NOW AND HERE」,就在此時此地,您準備就座的地方,就可以開始觀察你自己身心裡的十方世界了,永遠不必等待特定的時節,永遠不必期盼遙遠的地方,這才是世尊真正的教導啊!不要再重複我年輕時候的錯誤了,一天到晚想用天文望遠鏡(心境)去觀測極樂世界;一天到晚等待著蓮花形的飛碟,飛到我家窗口來,放光給我瞧瞧或是帶我到蓮花裡頭去看看。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公式,算了又算,還是算不出經「宿」華開,到底是要多久?這樣心外求法,才是真正的「魔」說,而不是佛說啊!

接下來,要談第2小題了,為什麼在「西」方?東、西、南、北四方四維,外加上、下,共計十方,為何偏偏要選擇「西」方呢?是欣羨璀璨的西方─波斯文物呢?還是西方師們要標榜自己的殊勝呢?或者是根據星相、風水地理,西方是個特別有利的方位呢?或如印老所提的,是一種「落日崇拜」的方位呢?還是沒什麼特殊意義呢?

多年來仔細學習原始佛法的結論:上述推理都不完全是。真正的答案是:修習靜坐禪思的人,喜歡選擇一個面向「西」方的位置。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基於對佛陀的尊敬和懷念。這要分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方面,在佛陀的時代裡,每當地方上的大會堂剛落成,尚未啟用時,都有邀請佛陀和比丘僧先住進去的風俗習慣,而且會請佛陀說法示教。根據好幾篇經文的記載,這時候,佛陀都會先進去,選擇比較接近中柱而面向東方的位置入座,然後比丘僧在佛陀的後面接近西牆的位置,以同樣方向入座。地方上的人士則面對佛陀, 也就是面向西方,坐下來聆聽佛陀的教導。現在我們摘錄一些片段來給大家參考:

 1. 雜阿含經第1176經,世尊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國,住在尼拘婁園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後圍繞,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後上堂,於中柱下,東向而坐。時諸比丘亦洗足已,隨入講堂,於世尊後,西面東向,次第而坐。時諸釋氏,即於東面西向而坐。…」

 2. 巴利英譯長部第16經「The Great passing」相當於長阿含的大般涅槃經。

    「…At pataligama…‥Then the Lord dressed, took his robe     and bowl, and went with his monks to the rest-house, where     he washed his feet, went in and sat down facing east, wih his     back against the central pillar.…」

 3. 巴利英譯長部第33經,「The Chanting Together」相當於長阿含的大集法門經。

這時是在pava城,末羅族人新建的大會堂裡,情形也是一樣的。

不管是梵文聖典或是巴利聖典的記載,都是一致的。只是長阿含的中譯本有些錯得很離譜,有些又太簡略了,不知是原文的問題還是譯者的問題,所以不得不引用英譯的內容,請諒察。因此「西方」是一個「佛座」的位置,是一個可敬的位置,就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西席」,是一個代表「老師」的位置,是一個「說法」的位置。因此,佛陀入滅以後,弟子們懷念他的教導,便在聆聽說法或靜坐的時候,都習慣於選擇向西的方位,以表達對佛陀的孺慕追思、永恆的憶念和恭敬,猶如佛陀的音容宛在一般。這才是「西」方的真義啊!祖師大德們怎麼可能知道呢?您知道了,您相信嗎?

至於佛陀為什麼要面東而坐呢?是不是印度的風俗習慣也是以西方來代表老師呢?從長阿含的「六方禮經」來看,並非如此,南方才是代表老師。現在我們再度深入原始的巴利聖典裡,來探究這個問題。請看相應部,道相應,第91經一直到第102經。我們摘錄一段來給大家參考:

第96經 ─ 比丘!譬如諸大河,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原來印度著名的五大河,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這就象徵著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也是全部流入涅槃的大海一樣。佛陀早已成正覺,他教導弟子們努力修習八正道,念念流向涅槃的大海,就像印度的五大河一般,不捨晝夜地奔流入海而去。佛陀面東,是否啟示弟子們要念念心向著涅槃呢?

我們要再回到西向的問題來,也就是另一方面的探討。當佛陀在庫西那拉的娑羅雙樹林間入滅時,經典的記載是「北首」,也就是佛陀的頭部是朝向北方躺臥的,以「右臥」的習慣而言,佛陀臨入滅時是面朝「西」方的。這可能也是啟發「西方接引」的濫觴,認為人死後,佛陀會接引我們到西方去。阿彌陀的西方接引便充滿了這樣濃厚的「生西」色彩。站在宗教儀式的立意是要安慰死者家屬,個人認為並無可厚非。但是站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脫的立場,寧願大家是基於憶念佛陀才選擇向西,何況印度正在中國和台灣的西邊。 您知道嗎?佛陀成道的地方─尼連禪河邊的菩陀伽耶,正在台灣苗栗的正西方,它們的緯度是相同的,多麼巧合的位置!何不趕快合掌向西,憶念佛陀呢?「世尊乃是應當供養的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陀、世尊。」憶念的時候,請稍微留意一下,有關「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漢譯雜阿含經拆譯成「無上士」和「調御丈夫」那是錯誤的,因為譯者可能不知道這項功德的真義,要不然就是梵文原文有了出入。後來巴利聖典相應部中譯的時候,中譯者又比照雜阿含經的用詞,使得原本的九項功德名號變成了十項乃至十一 項(加上佛陀用以自稱的「如來」),實在是美中不足的地方。這項功德真正的意思是說:「對於可以調教的人來說,佛陀是最好的教練。」世間,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調教的啊!只有那些可以調教的人,才是值得教導的,您說是嗎?如果我們把身心的時空投注在不可調教的人身上,彼此能產生什麼樣的利益呢?是不是徒然浪費了彼此的時光而已?西向念佛之後,不知道您對「西方」是否已經有了嶄新的看法?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1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23:15 | 只看該作者
至善 發表於 2011-1-21 05:47
哈哈, 佩服這位仁兄雙重標準的信心,能夠從歷史考據得到聖經是神的話 可以從歷史考據到世上沒有的人 ...

哈哈哈,青青翠竹 儘是法身,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2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23: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1-21 10:16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1 07:34
回復 jiandao 65樓 的帖子

佛陀寂滅后所有的話由過耳不忘的阿難在五百比休的的協助下寫成經典,據知阿難 ...


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80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3
至善 發表於 2011-1-22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70樓 的帖子

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青青翠竹 儘是法身
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4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2 09:15 | 只看該作者
19、過十萬億佛土

為了探討這一句經文,我們必須要來複習「赤馬天子」那一篇原始聖典了,也就是雜阿含經第1307經。為了增加它的可讀性,先把漢譯的原文約略地改寫成白話。

「我聽說是這樣的: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有個叫做赤馬的天人,他的相貌非常英俊瀟灑。在凌晨2~4點左右,來拜訪佛陀。他先頂禮佛足,然後退坐一邊。他的天身輻射著光明,照遍了衹樹給孤獨園。那時赤馬天子就稟告佛陀說:「世尊,宇宙世界那麼浩瀚無涯,到底能不能跨越它的邊界,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地方呢?」佛陀告訴赤馬說:「沒有人能夠跨過浩瀚的宇宙世界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赤馬天子稟告佛陀說:「太稀奇了!世尊竟然能夠這麼 善巧而肯定地回答我這個問題。就像世尊所說的:沒有人能夠跨越浩瀚的世界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為什麼呢?世尊,我回想自己的過去生,名字叫做赤馬,是個外道的仙人(修行人),得到神通,遠離種種愛欲。我當時這樣想:我有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通,就好像強壯的武士用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那麼短暫的瞬間,就能夠從這一座須彌山跳到另一座須彌山;一腳踩在東海上,就可以立刻跳到西海去。我當時這麼想:我現在成就了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功力,應該用來尋求世界的邊緣。這麼一想之後,就立刻出發了。除了吃飯休息、大小便利之外,又 減少睡眠,有恆心地走了一百年,就在那兒命終了。然而卻始終沒有辦法跨越世界的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陀告訴赤馬說:「我現在就以這六尺之軀來為你解說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什麼叫做世間呢?那就是五受蘊。那五個呢?色受蘊,受受蘊,想受蘊,行受蘊,識受蘊,這就是所謂的世間。什麼叫做色集呢?那就是對於未來有所渴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的執著等,就是所謂的世間集。什麼叫做世間滅呢?如果對於未來有所貪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執著的話,就要設法讓它永斷無餘:捨、離、盡、無欲、滅、息、沒,這就是所謂世間滅。什麼叫做世間滅道跡呢?那就是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所謂世間滅道跡。赤馬,應當了知世間,斷除世間(諸苦);應當了知世間集,斷除世間集;應當了知世間滅,証得世間滅;應當了知世間滅道跡,認真修習八正道。赤馬,如果比丘對於世間的痛苦能知、能斷;對於世間集能知、能斷; 對於世間滅能知、能証;對於世間滅道跡能知、能修。赤馬,這就是所謂跨越了世界的邊緣,超越了世間的貪愛。」當時,世尊用偈語再作個總結:

  「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不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
   是故唯智者,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成就。
   對於世界邊,真正覺知者,是為聖賢行,度世間彼岸。」

那時赤馬天子聽完佛陀所說的,歡喜隨喜,頂禮佛足,就消失不見了。

〔註:譯文中 ( )內的字係作者補入〕

看完了這篇經文,對於「十萬億佛土」是否有了明確的認識?如果還要以一個佛土包括幾個太陽系或銀河系來計算的話,那保証像赤馬仙人一樣,算一百年也算不完,而且早已命終了。因此,我們知道這十萬億佛土就在我們身上,在這五蘊之軀上。這十萬億個腦細胞或身細胞,每個細胞裡要遺傳、累積多少DNA的訊息,每一個訊息又要帶來多少身心的煩惱、痛苦?您體會過疾病的痛苦嗎?您體會過憂愁的痛苦嗎?您知道一個胃潰瘍要傷害幾千萬個細胞嗎?您知道一個肝癌腫瘤要蔓延出幾億萬個異常的細胞嗎?您知道就在這十 萬億佛土裡,時時有著比太陽風暴更可怕的情緒風暴嗎?您知道就在這十萬億佛土裡,時時有著比星球引力更強勁的貪欲引力嗎?您知道就在這十萬億佛土裡,時時有著比宇宙黑洞更具毀滅力的瞋恚之火嗎?您知道就在這十萬億佛土裡,時時有著比無數星雲更廣闊的愚癡濃霧嗎?

十萬億佛土就是這個樣子。祖師大德們是否也知道呢?那又何必苦苦心外求法,期盼著那個他方的世界呢?惟有八正道,經由八正道才能跨越這十萬億佛土,跨越這浩瀚無涯的世界邊緣。您跨過這「十萬億佛土」的迷思了嗎?還是要繼續您的宇宙之旅,漫遊您那無邊無際的西方極樂世界呢?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5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2 09:20 | 只看該作者
20、有世界名曰極樂

先摘錄經文如下: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讀了赤馬天子之後,我們已經知道不需要旅行宇宙太空,乘坐蓮花飛碟去尋找外星極樂世界了,但是現實的人間天上,到底有沒有極樂淨土呢?現在我們就要帶領大家乘坐巴利法筏的快艇,一齊去尋找人間天上的樂土了。請大家坐上相應部,帝釋相應第15經的船艙,並仔細聆聽帝釋的詢問和世尊的介紹:

「有一段時期,世尊住在舍衛城衹樹給孤獨園……那時有天帝釋來拜訪世尊,見了面就禮敬世尊,然後就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帝釋就以這件事來請教世尊:「世尊!何處有極樂國土呢?」世尊回答說:「在園林幽雅美麗的地方,開鑿美麗的蓮花池,這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極樂國土,但是比起真正的樂土來,還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呢!那麼真正的樂土在那裡呢?不管是在鄉村或偏僻的森林區,不管是在潮濕的沼澤區或是乾燥的黃土高原上,只要是阿羅漢所住的地方,這些都是最可愛的極樂國土。」

現在您明白了,找到阿羅漢所住的地方,您就找到了人間天上的極樂國土了。還敢罵阿羅漢是自了漢,是小乘,是焦芽敗種嗎?注意您所讀誦的經典啦!毀謗三寶的罪過是很沈重的,不要被那些富麗的詞藻和騰雲駕霧的情節迷惑了,快回到真實的人間來吧!佛陀所讚美的阿羅漢,您竟敢批評他,那您是既不信佛也不瞭解阿羅漢的偉大了,您跟膚淺的外道有何差別?快瀏覽一下台灣地圖,看看那個村落或山間林下有阿羅漢住錫,我們中國的彌陀家族已經期盼這個極樂國土,將近1600年了耶!如果,沒有人找得到,是不是要趕快 先把園林精舍建立起來,設法迎接四雙八士到台灣來,那我們不就有了屬於台灣的「極樂國土」可以停靠了嗎?看看我們滿街的賓士,卻經常找不到適當的地方可以停靠,那不是一大諷刺嗎?加油啦!現代給孤獨長者們,快快來興建身心專用停車場,讓台灣一流的身心車輛都能輕易地得到停靠的洲嶼。

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來探討,阿羅漢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快樂呢?為什麼有他居住的地方就會成為樂土呢?我們辜且不談阿羅漢的大德、大力、大神通和大慈心所給予的庇護,我們很具體的來談「快樂」這件事。出生為人,我們都很清楚五欲的快樂:眼睛看到美色,美麗的妝扮,美麗的藝術品……所產生的快樂;耳朵聽到悅耳的音樂、歌聲、撒嬌聲……所產生的快樂;鼻子嗅到花香、茶香、女人香……所產生的快樂;舌頭嚐到嗜好的山珍、海味、佳釀……所產生的快樂;身體接觸到柔軟的衣料、睡墊、肌膚……所產生的快 樂。就是這五欲之樂,讓我們願意永世輪迴,生生世世做它的奴隸,永遠心甘情願,永遠樂此不疲。因為我們不知道,也未曾體會過還有其它更快樂的事。因此,世俗人總以為捨掉了五欲,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事實上,有些專注的工作者,例如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專心在從事創作、研究的時候,已經能夠多少體會到「渾然忘我」之樂了,但那只是五欲暫時停歇或專注時所產生的快樂而已,而且也是斷續的。我們要介紹的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快樂,那就是離欲之樂。五欲所帶來的快樂,大家或許都有切身的感受─令人一見傾心,夢縈神遷;令人餘音繞樑,香沁脾肺, 垂涎三尺,乃至身心顫動,欲仙欲死。然而遠離這些慾望,注意是遠離不是壓抑或是克制慾望,所產生的快樂呢?那就少有人知了,有過這種經驗的人也是鳳毛麟角了。少數修習禪定的人,在靜坐的時候能夠約略地體會到類似的快樂。因為遠離、專注,使呼吸微妙而勻細,讓全身的精氣飽滿,經脈暢通無阻,時而震顫如有電流按摩,毛孔舒張,通體舒暢的快感平息之後,那種寧靜安詳所產生的快樂,並不亞於五欲之樂。對於一個終日行、住、坐、臥都生活在初禪定境中的人,那他所感受到的離欲之樂就已遠超過五欲之樂了。五欲之樂是衝動而短暫的,離欲之樂則是輕安而持 續的。這離欲之樂絕非說說而已,而是實際存在的,它就像五欲之樂那麼具體。有人就因為一度品嚐了這份離欲之樂大約有二個月之久,從此無怨無悔地,在這條路上已經孤獨地探索了28年,直到鬚髮斑白,依然孜孜不倦。您看這離欲之樂的後勁有多強?至於第二禪、第三禪的快樂那又更殊勝,更純妙了。阿羅漢經常受用的就是第三禪的快樂,那是一種離欲之後又加上身心淨化所產生的快樂。所以說阿羅漢能引導我們去追求的就是這些離欲的快樂─稱之為極樂。

為了印証所言不差,只好再請大家一齊來看看雜阿含經第484經。這是阿難尊者出給尊者跋陀羅的「考題」之一。題目就是:「云何樂第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什麼是極樂?」尊者跋陀羅回答說:「……阿難!有眾生離欲而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就是所謂離欲所產生的喜樂。他從三昧定境中出來,舉聲唱說,遍告大眾:極寂靜者,就是離欲所產生的喜樂;極樂者,就是離欲所產生的喜樂。……」阿難尊者後來給他更深入的答案。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夠瞭解到「極樂」就是離欲 所產生的喜樂,就已經很難得了。

瞭解了「極樂」,可是如何「離欲」呢?那就要走入正法中來才知道了。那絕對不是喃喃地誦念著「阿彌陀佛」就可以離欲的,您說是嗎?如果您也同意的話,那光唸「阿彌陀佛」就沒辦法離欲,也就到不了「極樂國土」了。不過我們至少已經知道了,極樂國土原來就是禪定的世界,離欲的世界。本經的作者正在一步一步地引導我們,跨越過十萬億身心的煩惱,走入禪定的世界裡去,在那個禪定的境界裡,當心意寧靜安詳到某個程度時,我們將會看到光明,然後擴充為無量的光明。如果我們專注於這無量的光明時,心裡仍然 惦記著剛開始禪思時所持念的預備業處(parikama)─「佛陀」的聖號時,我們就會在定境中看到「無量光明的佛陀」,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幻相,彷彿在對我們說法一般。在那個定境裡,好像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只有享受著種種禪定所產生的快樂,所以就叫做極樂。這就是這一段經文的意思。但是,您別忘了,停留在這個虛擬的幻相中是錯誤的。很遺憾!本經的作者沒有再進一步的修習,而在這裡擱淺了,詳情將在「十方諸佛」那一章裡討論。不知道您是否已經明白了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您認為祖師大德們會明白嗎?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6
chico 發表於 2011-1-22 10: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1-22 10:36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75樓 的帖子
  1. 題目就是:「云何樂第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什麼是極樂?」尊者跋陀羅回答說:「……阿難!有眾生離欲而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就是所謂離欲所產生的喜樂。他從三昧定境中出來,舉聲唱說,遍告大眾:極寂靜者,就是離欲所產生的喜樂;極樂者,就是離欲所產生的喜樂。……」阿難尊者後來給他更深入的答案。
複製代碼
「離欲所產生的喜樂.....極樂者,就是離欲所產生的喜樂。…極樂國土原來就是禪定的世界,離欲的世界。」 不得不佩服作者高明!

離欲所產生的喜樂,應該是初禪,名為離生喜樂地。 如果初禪,就極樂了,那麼證得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以後又如何,得漏盡定又如何,咱們就極極極樂了不成?

作者應該是佛門之人,三界九地這種佛門的基礎知識還是要了解的。

即使證得四禪,還在色界裡面,無色界都沒份。更不要說出輪迴了。禪定里玩感受,是受蘊里輪轉,玩多了,會著魔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7
chico 發表於 2011-1-22 10: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1-22 11:11 編輯

拜託,唸「阿彌陀佛」和念「阿彌陀佛」絕對是兩碼事。您老千萬別攪合者一起談。

作者自稱在李炳南老居士門下學佛,應該知道有本書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當初你怎麼就沒跟李炳老好好參究參究這本書呢?批判的東西,那本書里都有解釋呀。

特抄一段,供養行者: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后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后,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凈莊嚴,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凈,而自心凈,理應欣求。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凈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舍,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凈土行,萬別千差。

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凈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凈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凈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后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不要再誤解凈土宗的祖師們。信願持名,,你說的是「念佛」。祖師們說的是「信願持名」念佛。這可有天淵之別呀。



藕益大師慈悲:「......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贊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8
chico 發表於 2011-1-22 10: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1-22 10:56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66樓 的帖子

你否定大乘,當然大乘經典都問題。
你還能舉出無數例證,證明你是對的。不是嗎?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9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6 06:36 | 只看該作者
21、七重欄楯


首先摘錄經文: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這一段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是取材自中阿含的「大善見王經」或南傳的長部第17經「大光明經」,兩者都有相同的描述。只是本經的作者,把大光明王轉化成為大光明佛─無量光佛了。仔細閱讀上列兩經,您就會很清楚的看到,阿彌陀經是怎麼樣從中、長阿含經中演化而來的。但是中、長阿含經已經不像雜阿含經那麼簡要了,這裡就不再為您摘錄或口述了。

中、長阿含經裡已經把印度傳統對天宮的描述─幽美的園林和蓮花池,鑲崁上了波斯的金、銀、玻王黎和水晶等寶石了。它的敘述冗長而富麗,不像雜阿含經那麼平實了,可信度也稍差了一些,但方向大體上是正確的。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彌陀的光環,就是這樣從阿含經中逐一摘取波斯的寶石鑲嵌出來的,等它放出耀眼的光芒以後,就再也看不到原經中所要描述的法義了。無量壽的由來也是一樣的,從阿含經中您可以看到轉輪聖王的壽命是何其長壽,但是最後要表達的結論還是諸行無常、苦、無我。彌陀淨土選用同樣的 材料來雕塑之後,卻變成了常、樂、我、淨的永恆樂土。所以,如果您不走出彌陀的光環來,怎麼能夠看到原始的法義呢?您還要繼續陶醉在那耀眼的光輝裡,感性地讚頌著那些寶石的亮麗嗎?還是要用理性來檢視這些寶石的原產地─波斯與阿含經?

但是,我們寧可用比較高超的水準來看待這段經文的描述。所謂「七重欄楯」就是隱喻要重重守護我們的「身行」,就像欄楯那樣周密而穩當,行為舉止絕不逾越防護的邊界;所謂「七重羅網」就是隱喻要重重守護我們的「口行」,就像羅網層層遮攔那樣,言語交談則猶如網上的銀鈴發出微妙的聲音一般;所謂「七重行樹」就是隱喻要重重守護我們的「心行」,就像行樹那樣正直,起心動念則猶如樹梢吹起清涼的微風一般。有了這樣殊勝的身、口、意三妙行,那我們就完成了「四念處」的準備工作,所以就可以把「四念處」 的珠寶配戴上去了,這就是「皆是四寶周匝圍繞」的意思。這是根據雜阿含第281經,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來作說明的。一個開始修習四念處的人,已經趨向遠離了。不久他就會感受到離欲之樂─極樂了。這樣的解說是有意義的、有利益的,而且能巧妙地跟下一章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銜接起來。我樂於提供您這樣的認知:要追尋極樂的第一步,必先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讓它們養成美妙的行為模式。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80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6 06:40 | 只看該作者
22、七寶池八功德水


先摘錄經文如下: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佈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王黎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王黎、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這一段,還是一樣取材自中阿含經,王相應品的「大善見王經」第十一,以及南傳長部第17經「大光明經」。這裡,我們很遺憾的要補充說明一下,漢譯者把「Mahasudassana」譯成了「大善見」,英國學者則譯為「The Great Splendour」或「The Great king of Glory」,中譯就是大光明,或大光明王,特別是指神像的大光環。稍微留意一下彌陀像的大光環,就知道「大光明王」其實就是「無量光佛」的前身了。我們強力推薦您仔細地研讀這兩部經,您就會瞭解「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是怎麼樣被創造出來的。如果您沒有機緣自行研讀的話,就只好聽我為您簡要地譯述原由了。話說佛陀在偏僻的庫西那拉要入滅時,阿難尊者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這麼偉大的佛陀,豈能在這樣的荒郊野外逝世,起碼也要在像舍衛國或王舍城那樣的城市裡受萬人瞻仰,這與佛陀的身份才相稱。(請注 意雜阿含中無此記載,這到底是阿難尊者的想法,還是中、長阿含編者的想法,已無可考)這樣的想法,後來在巴利長部第16經「大般涅槃經裡」就有了詳細的補充,佛陀告訴他:「阿難,快別說這兒是竹籬茅舍的窮鄉僻壤。好久以前,大光明王是個轉輪聖王,一個正直賢明的國王,他征服了四方,保衛著領土的安全,而且他擁有七寶。當時他就是以此庫西那拉為首都,那時候的名字就叫做庫沙和堤。都城的東西長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人口眾多,糧食囤積豐足,就像毘沙門天王的都城「阿卡瑪達」那麼富庶,夜叉眾多,糧食囤積豐足,皇都庫沙和堤也是這個樣子。」接 著到了巴利長部第17經大光明王經的時候,就大肆描寫亭台樓閣、各色蓮花、種種金銀珠寶了…‥。到了大乘初興的時候,又把庫沙和堤變成了恕卡和堤─極樂世界了。歷史的軌跡就是這樣一路由Kusin?r?(庫西那拉)變成Kus?v?t?(庫沙和堤),再蛻變成Suk?v?t?(恕卡和堤)─極樂世界。有沒有注意到把Kus?v?t?的K和S互調就成了Suk?v?t?,就這樣毛毛蟲先變成蛹,然後就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極樂國土。這是人性懷念佛陀轉而崇奉庫西那拉成為聖地,乃至演化成極樂國土的歷史軌跡啊!豈能看做是佛陀的教導呢?當您閱讀冗長的英譯敘述時,或許會生起疑問,佛陀臨 入滅前,須跋陀羅求見,阿難尊者都要予以擋駕了,他自己怎麼可能這麼不識大體,增加佛陀的勞累?所以閱讀後世輯成的經典時,不妨仔細地加以思辨。

接著,我們就要來談七寶了。雜阿含經第722經說,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具有七寶─金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夜明珠)、玉女寶、主藏臣寶(探礦師)、主兵臣寶出現於世間。同樣的,當佛陀出興於世時,也有七覺分─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出現於世間。雖然後期的經文,已經從印度傳統的七寶─金輪寶等,轉變成波斯化的七寶─金、銀、琉璃(水晶)、玻王黎(綠寶石)、硨磲、赤珠(紅寶石)、瑪瑙,但它象徵的寓意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修習佛陀所教導的八聖道 ,就會擁有七覺分的寶貴體驗,讓您充分感受到種種離欲之樂─極樂。「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就是說惟有八正道的功德水,才能令七寶池全部充滿七覺分的喜樂。

接下來的「金沙佈地」……等我們不妨回到雜阿含第1177經的灰河喻來,很清楚地就可以知道了,「金沙佈地」就是在說持戒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走起來更平坦、舒適而且純淨─就像金沙一樣。「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王黎合成」,先說後面的「金、銀、琉璃、玻王黎」這四寶代表的是「四正勤」,也就是以「四種正精進」認真修持後,就好像找到了階梯一樣,如您所願地步步高升而上。所以說「四邊階道」就是「四如意足」的意思,它是由四種方便的珠寶所合成的。循著階梯登上了樓閣,那就是說修四如意足之後,就 進步到了「五根」─信根、念根、進根、定根、慧根的樓閣裡去了。在那樓閣裡已經可以看到「七覺分」的宮室之美了─鑲嵌著金、銀、琉璃、玻王黎、硨磲、赤珠、瑪瑙的紋飾。這一切都在說明著修習八正道的過程中,每一階段的修行進度,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一直到道果完成,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三十七道品。所以要到極樂世界去,那裡是單靠一句 「阿彌陀佛」就可以成事的呢?還是要走入世尊的正法中來,循著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的次序,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進啊!本經不也是說明的清清楚楚嗎,為什麼祖師大德們不肯這麼解說呢?為什麼您不肯相信這才是事情的真相呢?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2: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