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1-1-5 20:18 編輯
pcless 發表於 2011-1-5 18:28 
你們這些人啊,當年考政治肯定是死記硬背的,馬克思的價值概念分使用價值 和生產價值。 還有個剩餘價值的概 ...
呵呵,你提到的剩餘價值理論實際上正是回答54樓菜板所謂思考題的一個關鍵,網友「homepeace」在62樓已有評述,我這裡再隨便談談
先回顧一下這個問題「考你一個思考題:卡車司機的平均年薪大約是6萬USD,而一個大學數學教授的平均年薪大約5萬USD。請用馬克思的價值說來說明:這個價格是如何形成的?合理嗎?」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需要理解作為剩餘價值理論基石的勞動力價值理論,勞動力的價值由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者繁殖後代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以及勞動者接受教育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等三個部分構成。勞動力的價值構成中,還包括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下,「僱用工人靠自己的勞動所佔有的東西只能夠勉強維持他們的生命的再生產」。
應該說,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至20世紀上半葉的幾百年中,馬克思關於勞動力商品價值的理論,是能夠用於說明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工資的實際情況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代年以後,西方發達國家的工人工資都發生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工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把大部分剩餘的工資用於充實現代文明生活,或投資經營、購買股票等等。到2000年,美國產業工人的平均實際工資比1955年增加了156%,美國勞動人民持有股票和其他有價證券的市價總值近十萬億美元。各類社會福利和社會保證制度不斷完善,到上個世紀末期,美國等發達國家普通勞動階層的恩格爾係數己經降到了0.15左右,所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佔總收入的比例大約為35%。傳統意義上「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如果不能說不復存在了的話,那數量也已經是微乎其微了。面對現實,我們不能不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馬克思關於勞動力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否過時。
分析一下17、18世紀和馬克思主義產生的19世紀中葉歐洲各國的社會歷史狀況,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代西方國家所沒有的現象,那就是勞動力的大量過剩。 17世紀末西歐農業技術的改進使農業剩餘產品增加,醫學的發展使人們抵抗流行病的能力大大提高,歐洲「人口平均增長率從17世紀的0.18%提高到18世紀上半期的0.31%,18世紀下半期更達到0.5%」,同時,資本原始積累對農民土地的剝奪,使大批原來意義上的農民源源不斷地成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工人。這一切使得勞動力的供給大大超過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於資本的有效需求,勞動力處於無限供給的狀態。正是由於存在著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壓力,在業工人的工資就只能維持在一個最低的水平上。關於這個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教授,在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理論中也進行了分析,劉易斯認為二元結構導致的勞動力無限供給趨勢,必然會將工資壓低到最低水平。
進入20世紀,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一些發達國家的勞動力供給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態,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歷史。到20紀世後半葉,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資本的快速增長,勞動力的供應出現了相對不足的情況,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第四次浪潮的衝擊,又使得勞動力資源在整個經濟資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高素質的勞動力顯得極為稀缺。由於供求關係和勞動力在經濟資源中作用和地位的變化,再加上一些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工人的實際工資一般都會高於勞動力價值的最低水平,有些國家甚至高出很多。
馬克思關於勞動力商品價值由三個部分構成的理論,指的是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最低構成,這一最低構成是特殊的歷史條件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初期具有客觀必然性。由於歷史條件的變化,現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工資都大大超過了這一最低構成的水平,但是這並不能證明馬克思關於勞動力商品價值最低構成的理論是錯誤的。既然是最低的,就是可以超過的,超過了最低並不能證明最低不存在;既然是最低,就肯定不是最普遍的情況,最低只能是一種特殊的存在狀態。如果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最低構成成了一種普遍的和永恆不變的狀態,我們反而要懷疑這個理論的正確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