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雲海暖流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還原歷史:到底是誰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複製鏈接]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61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6-20 08:40 | 只看該作者
新中國曆年的糧食產量和人均糧食的數據和圖表,看看什麼時候吃飽了飯
《三農中國》季刊   www.snzg.cn

國家統計局的網站里,沒有1949年到1977年的統計數據,彷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從1978年開始似的。在三農網裡找到了49年到2000年的糧食產量的數據,該統計數據由農調總隊於2001年底完成。01年後的糧食產量數據從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公報中取得。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的網址為: http://www.stats.gov.cn/tjgb/ 可直接點擊進入。

中國三農信息網的統計數據的網址為: http://www.sannong.gov.cn/tjsj/lssj/1/200207190394.htm 可直接點擊進入,注意其「gov」,表明這是政府網站,數據有其權威性。

01年前人口統計數據來源於中國人口信息網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304 可直接點擊進入。01年後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公報。

年度      糧食產量(萬噸)      人口(萬人)      人均糧食(公斤/人)
1949       11318           54167     208.9464065
1950       13213           55196     239.3832886
1951       14369           56300     255.2220249
1952       16392         57482     285.1675307
1953       16683         58796     283.7437921
1954       16952         60266     281.2862974
1955       18394         61465     299.2597413
1956       19275         62828     306.7899663
1957       19505         64653     301.68747
1958       19765         65994     299.496924
1959       16968         67207     252.4737007
1960       14385         66207     217.273098
1961       13650         65859     207.2609666
1962       15441         67295     229.452411
1963       17000         69172     245.764182
1964       18750         70499     265.9612193
1965       19453         72538     268.1766798
1966       21400         74542     287.0864747
1967       21782         76368     285.2241777
1968       20906         78534     266.2031731
1969       21097         80671     261.5190093
1970       23996         82992     289.1363023
1971       25014         85229     293.4916519
1972       24048         87177     275.8525758
1973       26494         89211     296.981314
1974       27527         90859     302.9639331
1975       28452         92420     307.8554425
1976       28631         93717     305.504871
1977       28273         94974     297.6919999
1978       30477         96259     316.6145503
1979       33212         97542     340.4892252
1980       32056         98705     324.765716
1981       32502         100072     324.786154
1982       35450         101654     348.7319732
1983       38728         103008     375.9707984
1984       40731         104357     390.3044357
1985       37911         105851     358.1543868
1986       39151         107507     364.1716353
1987       40473         109300     370.2927722
1988       39404         111026     354.9078594
1989       40755         112704     361.6109455
1990       44624         114333     390.298514
1991       43529         115823     375.8234548
1992       44266         117171     377.7897261
1993       45649         118517     385.1683725
1994       44510         119850     371.3808928
1995       46662         121121     385.2511125
1996       50454         122389     412.2429303
1997       49417         123626     399.7298303
1998       51230         124761     410.6251152
1999       50839         125786     404.1705754
2000       46218         126743     364.6591922
2001       45262         127627     354.6428264
2002       45711         128453     355.8577846
2003       43067         129227     333.2662679
2004       46947         129988     361.1641075
2005       48401         130756     370.1627459
2006       49746         131448     378.4462297
2007       50150         132129     379.5533153
2008       52850         132802     397.9608741

人均糧食多少公斤,才算吃飽了飯?我沒有查到一個權威的數據,如果以280公斤為標準,則是在1970年吃飽了飯;如果以300公斤為標準,則是在1974年吃飽了飯;如果以314公斤為標準,則在1978年吃飽了飯。
————————————————————

回復關係:   

我們鄰居一個老人說,過去到處都看得到糧倉,現在基本看不到了.    [ 山青人傑 2009-08-06 15:34:09 ]           

按毛時代出生律,現在中國人口應是17.5億,人平302公斤,相當於1974年    [ 92.96.248 2009-08-06 12:55:24 ]
               
+ 同理:按毛時代地出生率,和毛時代的糧農組織增長率,今天中國人平438公斤,但人口是17.5億    [ 92.96.248 2009-08-06 13:30:33 ]  

過去產量那樣低,70年代就吃飽了.    [ 218.89.94 2009-08-06 11:38:35 ]

我印象在70年代初已經能吃飽飯了。    [ 喚醒千百萬 2009-08-06 10:12:04 ]

《決議》充分肯定了當時我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見正文區)。居然有些王8egg連《決議》也敢反對。    [ 改革軍中馬後炮 2009-08-06 09:37:53 ]

「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是《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作出論斷的,哪個王8EGG敢說是「飯都吃不飽」?    [ 改革軍中馬後炮 2009-08-06 09:28:23 ]

「國家統計局的網站里,沒有1949年到1977年的統計數據」——樓主可把郵箱告訴我,我這裡有《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PDF文件。    [ 當前工農的持久戰 2009-08-06 08:17:55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62
司馬遷 發表於 2010-6-20 08: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司馬遷 於 2010-6-20 08:56 編輯
新中國曆年的糧食產量和人均糧食的數據和圖表,看看什麼時候吃飽了飯
《三農中國》季刊   
國家統計局的 ...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6-20 08:40

難怪這幾年進口糧食越來越多了。希望聽聽五毛怎麼解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63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6-20 09: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0-6-20 09:26 編輯
如果以300公斤為標準,則是在1974年吃飽了飯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6-20 08:40


記憶中, 大抵如此. 小時候吃地瓜(番薯, 市場上是 1 - 2 分 1 斤)多, 後來越來越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4
匿名  發表於 2010-6-20 09:29
頂#20
「毛在的時候,絕大多數人吃不飽,餓著肚子互相鬥,這是事實.
不能昧著良心美化那個年代,誰想挨餓, 提心弔膽度日, 割斷聲帶誰自己去,別騙年輕人.
LZ,你要是喜歡老毛的社會,現成的有一個就是北朝鮮.」

快跑!版註來了!
一頭公牛狂奔著對還在休閑吃草的母牛說:「快跑!版註來了!」
      母牛說:「版註來了關我什麼事?」
     公牛著急地說:「關鍵是版註最喜歡吹牛B了!」
      母牛聽了也狂奔起來,邊跑邊問公牛:「版註喜歡吹牛B,你跑什麼?」
      公牛無奈地說:「那挨千刀的版註還喜歡扯蛋......
65
匿名  發表於 2010-6-20 09:53
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一 水利  
            ----紫氣東來(天下縱橫談)
我在《徹底改變美國UACA同事對毛澤東看法的文章》一貼的回復中提到了「三年困難時期的災難。這不過是從民國開始的一連串災難的繼續和餘波罷了。這是一場「傳統型」的災難。」


        並且我還說到「幸運的是,這也是中國史上最後一次「傳統型」的災難。結束這個的正是以老毛為代表的那一輩人。這個以後講。先說完災難問題。」


        那麼,有台灣的朋友還不能很了解大陸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現在我就打算寫幾篇文章來說說這個問題。今天先說第一篇:毛澤東時代的水利

====================================================

        建國初的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江河水患肆虐。全國大大小小上千條河流,每年都會發生多場洪水泛濫,河堤決口,洪水淹沒和沖毀良田,村莊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等,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禍患。其次是乾旱,北方廣大地區缺少雨水,土地不能灌溉,旱情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


       正常年景下畝產只有二、三百斤。當時農業完全處於靠天吃飯、受大自然擺布的狀況。因此,治理江河水患成為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亟待解決的最大民生問題。建國初,中央政府召開最多的會議是水利工作會議,每年都要召開幾次全國性會議,研究解決治水的問題。


1950年的6—7月,淮河流域又發生水患,中、上游支流先後漫決。淮北20個縣、淮南沿岸7個縣,還有豫東部分縣均受淹。廣大地區里的村莊被淹沒。由於水勢兇猛,群眾來不及逃走,或攀登樹上、失足墜水而死,或在樹上被毒蛇咬死。有的因船小浪大、翻船而死,共約計489人。豫皖兩省受災面積4000餘萬畝,受災人口共1300餘萬。


當時毛澤東看到災情報告后,有身邊的工作人員爆料說:老毛臉上浮現出沉重的表情,難過地落了眼淚。面對洪水災害,毛澤東一方面指令大力組織人力、物力防救,同時下決心把根治水患提到國家的重要日程。圍繞治淮工作,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全國治淮會議8月底在北京舉行,會議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對淮河水情、治淮方針、方案、應辦工程等作了反覆研討。之後又集中各地的意見,對治淮計劃進行了修改、充實,組織專家進行反覆論證,政務院發布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


       按照毛澤東提出的「蓄泄兼籌」,以達根治的方針,當時主要工程是加固和修築堤防、疏導泄洪河道,並修建水庫和攔河大壩,以增強蓄洪和灌溉能力。當年11月成立治淮委員會。接著,蘇、豫、皖數十萬民工先後開赴各治淮工地。治淮工程就這樣開始了。剛剛經過土改、翻身分得土地的廣大農民,像當年支援淮海戰役一樣,如今又勇躍地奔赴治淮工地。淮河兩岸紅旗招展,夯聲不斷,場面熱火朝天。民工們使用最簡陋的工具:銑、鍬、條筐、獨輪車、夯,完全靠肩挑手推,奮戰在各個工地上。


  以治淮工程為標誌,新中國由此開始了一場向大自然宣戰、治理江河洪水、興修水利的聲勢浩大的人民戰爭。


治理江河水患,是幾千年人類歷史上的頭號難題。儘管歷史上出現過像大禹治水、李冰夫子修築都江堰那樣的個別英雄事迹,但卻從未有人對整個水患根治過。為什麼在新中國剛剛建立,毛澤東就首先選上了這一重大難題,迫不及待地把根治水患的重任背在肩上。尤其是在當時,朝鮮戰爭、台灣海峽戰事正在緊張,國內物質條件十分缺乏,百廢待興。可以說形勢是外患內憂。


但在那種困難情況下,毛澤東和共產黨認識到如果沒有真正關心人民疾苦、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的信念,或有「沒有錢什麼事也不能幹」的庸俗觀念,那就只能重複以前中國歷史上的災難了。


  因此新中國的治水大業是一場持久不懈、宏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回顧近三十年的奮鬥歷程,大體上經過了三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治水工程


  這個時期,以治理淮河為中心任務,解決當時江河水患最突出的問題。1951年5月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動了當時的水利建設。由於淮河支流特別多,分佈地區廣,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蘇、魯數省,又加上當時物質、施工條件落後,因此治淮任務的困難和艱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組織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協力、大力支援,廣大群眾意志奮發、奮勇參戰。終於戰勝了一切困難,使整個工程進展順利。


  1951年的春、冬,蘇北運河整修工程和蘇北灌溉總渠先後完工。建成了一條長達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濰水庫完工,該水庫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個水庫。可蓄洪水470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9萬畝。


        11月高良澗進水閘和淮安支東分水閘先後開工。1952年淮河支流穎河上游的白沙水庫和汝河上游的板橋水庫開工興建。冬來暑往,治淮工程一個接一個。


     1953年新沂河嶂山切嶺、蘇北導沂整沭、淮安楊廟穿運、三河閘、劉老澗節制閘等陸續開工或完成。安徽省以修築淮北大堤為主,實施了淮河幹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設。在正陽關以下淮北大堤上修建涵閘防洪排澇工程;疏浚了西淝河、濉河等重要支流;完成了西淝河、茨河、北淝河等支流的水系調整和截源改道工程。


        1954年佛子嶺水庫完工,該水庫可蓄洪水5億立方米,灌溉農田70多萬畝,並可減輕淮河的洪水威脅等。1954年淮河再次發生特大洪水,但由於這些水利設施發揮作用,洪水東注黃海,南入長江,順暢下泄,沒有發生水患。1956年淮河中游史河上游的梅山水庫攔河大壩建成。大壩全長558米,壩高84米,大大增強了水庫的蓄水能力。


   此外,全國各地的治水工作也都全面展開。1950年河北省渤海區灌溉工程的四大重點之一的薊運河灌溉工程開工;長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漢水治理工程開始;湖南大通湖蓄洪墾殖工程開工。(該工程建成后可蓄洪水22億立方米,將大大減少長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災。)


       1951年河北省獨流減河工程開工,1953年完工。該工程包括開挖獨流減河、南運河改道等主要部分。這一工程的完工,完全解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洪水威脅。


   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黃河,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從此根治黃河的工程提到日程。1953年河南省境內的引黃濟衛(衛河)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築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農田72萬畝。


  長江幹流上興建的第一個最大的防洪工程— 荊江分洪工程,於1952年始建,1953年完成。該工程包括修築黃天湖大堤、修建進洪閘(太平口)和節制閘(黃山頭),加固堤防,整理分洪區渠道等,分洪區總面積921平方公里,圍堤周長208公里,建成後分洪區蓄水量可達54億立方米。


  1954年我國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庫— 北京市郊區永定河官廳水庫竣工。該工程於1951年開工,建成后蓄洪水22億多立方米,大大減少了水患威脅。


  1954年夏,長江、淮河中下游由於雨量特別集中,均超過歷史最高水位,長江岸邊的大城市武漢告急。但由於幾年來治水工程的成效,以及當地黨政、民眾奮力抗洪,終於使洪水沒有釀成滅害,確保了武漢的安全。事後毛澤東題詞:「慶賀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1955年7月國務院會議通過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綜合規劃的報告。1956年3月新華社報道,全國興修農田水利的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經過五年的努力,不僅大大減少了水患,而且實現了擴大農田灌溉面積達800萬公頃,比原計劃480萬公頃超額約40% 。這標誌著治水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治淮工程持續到六十年代初。1958年起興建了從洪澤湖到新沂河的淮沭河工程。河長100公里,寬1.04公里,並建造了二河閘、淮陰閘、沭陽閘等控制工程,跨淮河和沂沭河兩流域調水,達到分淮入沂,淮水北調和淮沂互濟的綜合治理目標,增強了調度排洪的能力。


       到六十年代,共建成了佛子嶺、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庫和官溝、響水壩等一大批中型水庫以及幾百座小型水庫;先後開建了城西湖、城東湖、蒙窪和瓦埠湖4個蓄洪工程;沿淮開闢了18個行洪區;


       舉世聞名的淠史杭溝通綜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區也開工興建。至此治淮工程的預定目標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籌的中游幹流防洪工程體系。歷史上多災多難的淮河兩岸人民,在從建國初治淮以後到七十年代末雖然發生過多次大洪水,但卻再沒有釀成重大水患。


  2、大躍進中的水利建設


  1958年下半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實質上是以加快經濟發展為目的的生產建設運動。它反映了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完成之後,人民和政府迫切要有一個生產建設大發展的熱潮。


       雖然建國已快十年,但生產力和物質基礎來說仍是歷史的、落後和貧窮的。農業生產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禦自然災害和抗風險的能力薄弱,水、旱、蟲災頻發,農業產量低而且不穩定。可想而知,在當時國際形勢下,經濟生產「大幹、快上」、人民加快發展的要求遠比現在迫切得多。


  從農業上來說,大躍進是以貫徹黨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為發端的。農業發展《綱要》明確提出用十二年時間糧食畝產要分別達到「四、五、八」的目標,即:黃河以北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當時在農業發展《綱要》的鼓舞下,全國農村首先掀起了一個大搞水利建設的高潮。


  由於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夠進行統一規劃、部署,不再受原來縣、鄉區劃的局限;同時大大增強了勞動力和資源的統一調配、開展大協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就大大促進了全國的水利化建設。在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有許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設是在三年大躍進時期實施的。


  在大躍進中,各地興起了修建水庫的熱潮。至今遍布全國的水庫,其中有半數以上始建於大躍進時期。


       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庫就是在1958年修建的,當時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都曾到工地上參加過義務勞動。還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庫,如北京密雲水庫、浙江新安江大水庫、遼寧省湯河水庫、河南省鴨河口水庫、廣東省新豐江水庫、海南省松濤水庫等,都是在大躍進中施工或建成的。這些大型水庫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養殖、發電等綜合性功能,對當地的環境、生態和經濟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治水的規模大、力度強,是大躍進時期水利建設的一個特證。由過去的築堤、導流發展到對大江大河的攔河、截流、改道等,氣壯山河。這在歷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對海河、黃河、長江支流等許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如:1958年實施和竣工的海河攔河大壩合攏工程,把華北五條內河入海河道切斷,使淡水不再流入大海,海水不再上溯內河;


       黃河三門峽截流工程,於1957年開始,1958年截流成功,是根治和綜合開發黃河的主體工程。截流后,可造成647億立方米的庫容,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的黃河從此再無發生過水患。同時具有防洪、發電、灌溉等綜合功能,可灌溉農田4000萬畝;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是根治和綜合開發漢水的主體工程,1958年勝利截流、第一期工程完成;黃河劉家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截流,大壩截流后,可形成蓄水49億立方米的水庫,可灌溉農田1500萬畝;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攔河壩合龍截流。該工程是一個發電、灌溉、調節黃河水量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可控制寧夏、內蒙古等地區的黃河凌汛,並形成寧夏地區一個面積1000萬畝的灌溉網。


全國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計其數,在僅僅三年的時間內就興建了那麼多的大型工程,可謂中國水利史上的奇迹。


3、六、七十年代水利的建設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設作為「農業學大寨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其主要特點是由過去的偏重防洪向綜合開發利用的目標發展,貫徹毛主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號召,主要解決農業用水和抗旱問題。為此還開掘了許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樞紐工程,治水規模和投入進一步擴大。僅1975年一年的投資就有45.3億元。從建國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於水利基本建設的投資達到760多億元。(據萬里在1980年10月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的講活) 到了七十年代末,就總體上實現了對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澇災害,而且達到了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顯著效果。



  這時期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


  震驚中外的河南林縣「紅旗渠」,被稱為「人造天河」, 該渠於1960年動工,1969年全部竣工。在當時困難艱苦的條件下,林縣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開鑿出一條河道。在施工過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共開鑿懸崖絕壁50餘處,斬斷山崖264座,鑿通隧洞211個,跨越溝澗274條,架設了152座渡槽,共動用土石方2229萬立方米。創造出了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迹!全渠由總乾渠及3條幹渠、數百條支渠組成。總乾渠長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總長約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積擴大了60萬畝。大大緩解了當地的農業乾旱缺水問題。湖北省漢北河也是一條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長110多公里,建成后擴大灌溉面積100多萬畝,等等。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機站、五座中型節制水閘、三座船閘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項工程組成,它把長江、淮南、大運河和里下河聯結起來,利用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過自流和機動引水相結合進行排澇和抗旱,可灌溉農田250多萬畝。


 1972年竣工的遼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庫220座,共修築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電力排灌站920處,可灌溉農田1100多萬畝。


  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後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共修築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開控、疏浚河道270多條,新建涵洞、橋、閘六萬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庫80多座(總庫容達130多億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崗南、黃壁庄、密雲等18座大型水庫和60多座中型水庫。建蓄滯洪區20多處。對洪、旱、澇、鹼等災害進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歷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內實現了每人一畝水澆地,1973年糧食總產量比1963年增長了一倍。海河完全被治理。


  橫跨皖豫兩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航運、水產養殖等大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該工程始建於1958年,七十年代初竣功。建成了包括龍門口水庫等五大水庫在內的新灌溉區,使安徽西北部10個縣的耕地得到灌溉,可灌溉農田900萬畝。被稱為可與都江堰齊名的偉大狀舉,使安徽人民世代受益。


  對黃河的治理,1974年完成了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改建工程,以及劉家峽、鹽鍋峽、青銅峽等水庫和水電站的建設。同時完成了對黃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閘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處。擴大灌溉面積800多萬畝。由此黃河完全被人所征服,變水害為水利。


  長江流域的丹江口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於1958年動工,1973年竣工。該工程是由我國自行勘測、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建造的一座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攔河大壩、水力發電廠、升船機及湖北、河南兩座灌溉引水渠等四個部分組成。攔河大壩長近5里,壩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億立方米。建成后使漢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


       歷史上漢江中下游洪澇災害頻繁,堤防三年兩潰,所謂"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的狀況從此結束。— 發電廠裝機總容量9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40萬千瓦時。升船機可提升裁重150噸的駁船。


       鄂豫兩條引丹灌渠,年均引水9億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萬畝,灌溉效益共5億餘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為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的碧口、柘溪、鳳灘、石泉等大型水庫工程,這期間也先後竣工。


       長江幹流上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於1970年開始建設,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水電站,裝機總容量270萬千瓦,到七十年代末接近尾聲。到這時,對長江水患的治理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980年夏秋之際,長江發生了25年來最大的洪水,但由於新建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廣大軍民的協力抗洪,千里干堤無一處潰口,確保了兩岸人民的安全。


  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如:1970年橫貫豫、皖、蘇三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 開挖新汴河、治理沱河的工程竣工;河北省治理大清河中下游工程竣工,該工程可使天津、保定、滄州等地區14個縣免受洪澇災害,並確保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安全。1971年四川省都江堰灌溉渠系改造工程完成;


      海河水系工程之一的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工程完工。1976年內蒙古自治區哈素海灌區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可灌溉農田29萬畝。1979年河北省潘家口水庫關閘截流。該工程於1975年開工,規模僅次於湖北的丹江口水電站和葛洲壩工程。水庫蓄水量可達29億立方米。


      1977年巴彥淖爾盟河套灌區總排水乾渠揚水站建成,每年排水4.5億立方米,可擔負灌區400多萬畝農田的排水任務。1978年江蘇諫壁大型電力抽水站主體工程建成並投入運行,可灌溉農田200多萬畝,排澇農田400多萬畝。(以上材料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新華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97-221頁。)


  迄今遍布全國的大中小水庫,除了建於大躍進時期的外,絕大部務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庫工程,如:1972年福建晉江山美水庫竣工,建成后可蓄水3.95億立方米,灌溉農田60多萬畝。1976年湖北省黃龍灘水利樞紐工程竣工,水庫庫容12.28億立方米,水電站年發電量7.5億千瓦時。還有湖南省的歐陽海水庫、雙牌水庫等等。


      據統計,止於1979年,全國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庫(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的)八萬多座。同時,開掘、興建人工河道近百條,新建萬畝以上的灌溉區五千多處。灌溉面積達到八億畝,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用水的問題。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國治水工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水利建設的預定目標基本實現。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從人的設計和擺布的格局。不僅洪水泛濫的歷史基本結束,而且變水害為水利,基本上消滅了大面積的乾旱現象。扭轉了幾千年來農業靠天吃飯的歷史。


  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實施和完成的,歷時十多年。


       請看兩組數據:1949~1978年,灌溉面積從1949年的2.4億畝增加到1978年的7.3億畝,增加了5億畝(增幅超過200%)。同時,修建各類水庫8.6萬多座。
而在1978~2008年,農田灌溉面積從7.3億畝增加到8.67億畝,只增加了1.37億畝(增幅19%)。同期只建設各類水庫800多座(主要用於發電)。  
  
       很明顯了,農村集體水利體系的建設是大陸能結束「傳統型」的災難的重要物質基礎。


       毛澤東時代提倡的「水利是農業根本」這是非常正確而有力的。這也是我們現在能解決溫飽,進而改革開放說要「和平崛起」的一個重要基石!


       現在的大陸北方大旱,把水送到家家戶戶田頭的,還是毛澤東時代的水利。


可惜近三十年來,我們沒有進一步強化這些基礎建設,建好的灌溉系統和水庫由於缺乏資金投入、沒人管理而荒廢掉不少。這是誠可痛也!!


       今年的大旱,更讓我們充分地認識到毛澤東時代的水利建設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亡羊補牢,時未晚也,這需要現在的政府從新檢討,從新恢復了。
66
匿名  發表於 2010-6-20 09:58
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一 水利  
            ----紫氣東來(天下縱橫談)
《國土資源公報》顯示, 2007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8.26億畝。
     而大陸的耕地,從地區分佈情況看,西部地區分佈的耕地較多,佔36.9%;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分別佔21.7%、23.8%和17.6%。從耕地類別看,旱地面積比重較大,佔55.1%;水田和水澆地面積分別佔26.0%和18.9%。從坡度等級情況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佔87.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別佔9.2%和3.3%。
   別據我記得的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表示過,目前全國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十分不完善,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灌溉面積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中低產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灌溉用水效率低,節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很大。
  一方面水資源緊缺,另一方面灌溉用水浪費嚴重。輸送過程中的浪費佔整個灌溉用水損失的80%以上。同時在灌水方式上,大多採用傳統的地面灌溉,漫灌現象嚴重,灌溉水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單方水的產出效益只有1公斤糧食,不足先進國家的一半。由於乾旱和用水浪費,全國農業灌溉年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災面積達3億多畝,糧食減產100億至300億公斤。
    目前大陸農業用水量佔到全國總用水量的70%左右,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   
    目前,大陸每年用水總量約5500億立方米,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5%左右。如果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同時灌溉水分生產率也提高10%—15%,可減少灌溉用水量約600億—800億立方米。
    目前大陸大部分地區仍採取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農業節水灌溉面積佔有效灌溉面積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僅為0.45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積全部採用微灌和噴灌,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在0.7—0.8之間。
    別根據資料和規劃,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灌溉面積達到9.28億畝,有效灌溉面積8.48億畝,非耕地上灌溉面積0.80億畝。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為3.20億畝,其中耕地上節水灌溉工程面積2.95億畝;非耕地上約為0.25億畝,主要為林果草節水灌溉。在耕地上節水灌溉工程面積中,渠道防滲14454萬畝,低壓管灌9933萬畝,噴灌4184萬畝,微灌932萬畝。目前,全國有效灌溉面積上節水灌溉工程面積比例為34.8%,全國灌溉水利用率約為45%。
   「十一五」期間,大陸將計劃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5億畝,牧草節水灌溉面積350萬畝、林果節水灌溉面積550萬畝、節水措施面積2億畝。凈增有效灌溉面積3000萬畝,灌溉有效水利用係數由0.45提高到0.5。到2020年,發展耕地節水灌溉工程面積4.7億畝、牧草節水灌溉面積1300萬畝、林果節水灌溉面積1700萬畝、節水措施面積1.5億畝。
    實現上述目標后,可以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50億公斤,基本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可形成農業節水能力200億立方米,增加生態用水,基本遏制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地下水超采現象;可提高農田灌排保證率和灌水質量,為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條件。
    目前大陸年農業用水量為3900億立方米,佔全社會總用水量的70%至80%,而農業灌溉效率僅為45%,農業節水潛力巨大。但目前全國農村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灌溉面積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中低產田。上面以說過,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灌溉用水效率低。
    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搞好農田灌排設施建設,恢復和改善灌排保障能力,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基礎。考慮大陸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灌溉用水占整個用水的比重大,節水潛力也大,因而必須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
    因此絕非做完了,無事可做了。
    當然現在大家也不是沒做事:自1998年以來,大陸共安排國債資金78億元,引導地方配套資金74億元,對全國402個大型灌區中的255個灌區的骨幹工程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有效地解決了部分灌區灌溉運行中的病險、卡脖子問題,抑制了灌溉用水的跑冒滴漏,恢復和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積。目前,全國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已達2035萬公頃,佔有效灌溉面積的36%,農業灌溉水利用率近10年來提高10%左右。
但對比之前的努力,還做的還遠遠不夠。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67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6-20 10: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0-6-20 10:05 編輯
難怪這幾年進口糧食越來越多了。希望聽聽五毛怎麼解釋......
司馬遷 發表於 2010-6-20 08:54


中國是糧食進口國也是糧食出口國. 進口的主要是大豆, 因為中國的食油生產60%被外資控制. 而中國農民一家一戶生產的大豆. 質量不如國外大規模生產的那樣整齊及便宜, 因此這些食油加工廠都願採用進口大豆. 中國種大豆的農民日益減少,這是很錯誤的政策形成的. 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玉米也有少量進口, 原因是這些進口玉米比國產的便宜, 出口主要是大米. 因國際市場大米價格較好. 所以出口大米而進口玉米是佔便宜的買賣. 當然一旦政策需要. 隨時可停止進口玉米. 但停止進口大豆恐不太容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68
司馬遷 發表於 2010-6-20 11:03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是糧食進口國也是糧食出口國. 進口的主要是大豆, 因為中國的食油生產60%被外資控制. 而中國農民一家 ...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6-20 10:02

還有麵粉吧?
我說想聽聽五毛的解釋,你怎麼就立刻出來解釋了?莫非閣下真是五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69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6-20 11:30 | 只看該作者
接61樓,請繼續看該帖回復
————————————————————

現代林則徐 2009-08-07 23:34
事實勝於雄辯!
走資派們不敢在中國統計局中公布1949年——1977年的糧食產量?
就是改革教和官僚買辦集團貪天之功為己有和忽悠老百姓的有力證據!


愛資病 2009-09-13 01:04
改革二十年還不如改革前的。
80年代至今,我國的「人均糧食消費量」不斷下降......  

城鎮人均糧食消費量10年下降29%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城鄉人均糧食消費在10年時間內持續緩慢下降。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量在1982年為144.6公斤,10年內下降了22.89%。2002年又進一步降至78.5公斤,10年內又下降了29.6%。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在1982年至1992年間減少並不明顯,1992年人均消費為250.5公斤,2002年降至236.5公斤,10年內減少了5.59%。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減少的趨勢應當肯定。

再來看另一個:改革24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劃了一個圈——為什麼中國近期糧食漲價
  
根據報道,中國從1998年糧食產量達到創造記錄的5.12億噸以後,糧食已經連續5年減產,今年產量大約4.4億噸,人均糧食產量340公斤左右,而1979年中國糧食產量3.32億噸,人口9.8億,人均產量也是340公斤。改革24年,人均糧食產量恰好劃了一個圈。
  
一些文革后出生的網友,片面聽信文人的胡說八道,相信什麼改革前中國餓殍遍野,糧食產量長期停滯不前,事實上呢?以下數據摘自《中國統計年鑒》:
  
年份      中國糧食產量 (萬噸)      增長(%)
1969   21095
1974    27525                       30.5
1979   33210                       20.7
1984    40730                       22.6
1989       40745                        0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1970-1974年的5年間糧食產量居然增加30%多,比文人們吹噓的1980-1984年增長幅度還要大,而且1970年代中國糧食產量增長60%,增產1.22億噸,比1980年代的增長23%、增產0.75億噸高得多。
  
不但如此,事實上新中國前30年糧食生產是長期突飛猛進的,在文革結束的前27年裡,只有4年減產,分別是1959、1960、1968、1972年,並且有1950-1958、1961-1967年的連續9年、7年增產的例子,文革10年只有2年減產。前30年裡,有19年糧食生產創造歷史記錄,即使由於醫療條件改善導致人口高速增長,人均糧食產量`仍然從1952年280公斤增加到340公斤,反而是減產的年份改革后倒有10年之多,1998年以來的連續5年減產也是新中國歷史第一遭。
  
改革前糧食生產的長期大幅度增長,使得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加到1976年的65歲,而同期世界平均壽命是從47歲增加到58歲,改革后,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增長幅度不但比世界平均壽命增長幅度小,甚至比發達國家小,例如大陸與香港人的壽命差距從1981年的4歲增加到6歲,1976年中國人平均壽命略超過韓國,而現在韓國人平均壽命超過我國5歲。
  
1980-1984年的糧食增產怎麼回事呢?1979年1月11日,國家公布對統購糧食收購價提價20%,而計劃外糧食收購價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價50%,正是這種突然的大幅度提高價格刺激了糧食生產,1985年以後全國物價大幅度上漲,糧食增產的歷史也結束了。
  
那麼,為什麼文人們說什麼70年代人民吃不飽呢?原因之一是當時中國面臨嚴重的戰爭威脅,國家實行備戰備荒的政策,儲備了大量糧食,這些糧食以後在1980年代初被清出,成為人們吃飽的來源之一。另外,1980-1984年間國家為了滿足人民吃飽的要求,大量從國家市場進口糧食,平均每年比1976年進口量增加2倍多,最多的1983年達到1500多萬噸。
  
1980年代初的這些政策的結果是國家財政出現巨大赤字並且中國從此步入赤字時代。更加重要的是,重工業發展速度嚴重下降。
  
1990年代末以來,我國每年消費糧食大約在接近5億噸的水平,目前產量完全不能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不過前幾年是依靠美國糧食來滿足國內市場,今年美國自己農業歉收,中國為什麼近期糧食市場價格上漲就不奇怪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70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6-20 11:49 | 只看該作者
還有麵粉吧?
我說想聽聽五毛的解釋,你怎麼就立刻出來解釋了?莫非閣下真是五毛?
司馬遷 發表於 2010-6-20 11:03



五毛買不動我. 五千萬我也不會為之所動, 不過是自認為還比較博學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匿名  發表於 2010-6-20 12:25
61.69樓公怖的數字裡面有沒水份,天知道,,我知道毛時代浮誇是全國風氣,只為討好一個人.
看61樓的統計數字,對1959到1962年產量大幅降低好奇到底是天災?人禍?要確實檢討,一筆帶過
影響年輕人對歷史的判斷.
毛搞了水利,鄧搞了開放,袁隆平改良品種,誰的功勞大?都大.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72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6-20 13: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1# 掏光養賄

謝謝您的數據. 它真正地還原歷史:到底是誰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如果70年代不備戰備荒的話, 中國那時就已經完全解決了吃飯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9

主題

5173

帖子

249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1
73
老法師 發表於 2010-6-20 18:42 | 只看該作者
有人質疑今天中國進口糧食, 好象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靠外國人來解決的. 但是對中國岀口到外國的產品卻避而不談.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 進出口貿易對推動經濟發展, 提升就業起到重要作用. 我們來看香港, 香港所需的糧食幾乎全靠進口. 但我們並不認為香港是靠別人養活的. 而今天全世界都有中國製造的產品, 我們也不能認為全世界都沒有製造業, 比中國落後. 貿易是互通有無, 經濟互補.
今天中國己經成了出口第一大國.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建國60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1950年,中國出口總值在世界排名第29位,進口總值在世界排名27位。經過8年左右的發展,到1958年,中國出口總值上升到世界第10位,進口總值上升到世界第11位。這是中國外貿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1958年之後,由於大躍進以及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對國民經濟的消極和負面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的位次不斷下降,到1977年,中國出口總值已經下降到世界第37位,進口總值也下降到世界第33位。這是建國以來的最低名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經歷了快速發展、平穩發展和高速發展三個階段。

1978-1986年為快速發展階段,出口總值從1977年的世界的第37位上升到1986年的第16位,進口總值從1977年的第33位上升到1986年的11位。

1987-1999年為平穩發展階段,出口總值從1987年的第16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9位,進口總值從1987年的第14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10位。這一階段,出口總值上升名次比較緩慢,進口總值名次基本原地踏步,甚至下降。

2000-2009年為高速發展階段,出口總值從第9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位,進口總值從第10位上升到第2位。
大肚能容, 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 笑世上可笑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74
司馬遷 發表於 2010-6-20 23: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司馬遷 於 2010-6-20 23:33 編輯

呵呵,所謂」春天裡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用中國國內的全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把國外、港台的資本家的眼球都吸引過來,讓他們把最耗勞力、最污染環境的產品訂單甚至連工廠都轉移到中國來,生產出的物美價廉商品再運回去供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人享用。留給中國的是不計其數的缺胳膊斷手指的殘疾人、癌症村。當然中國也並不是沒一點好處:雖說屁民只掙到幾個糊口錢,但至少國家出口統計數大大增加了,政府還增加了稅收。可惜就連這虛假的榮景現在恐怕都要好景不長了。因為屈服於西方的壓力,人民幣將不得不漸進地「升值」,這意味著就連這點「榮景」也將很快地終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75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6-21 00:18 | 只看該作者
呵呵,所謂」春天裡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用中國國內的全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把國外、港台的資 ...
司馬遷 發表於 2010-6-20 23:31



不知是哪年哪月的舊照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6
匿名  發表於 2010-6-21 00:21
樓上的,看了你的圖片我很心痛,但這像一個魔咒一樣詛咒著每一個從發展中國想變成發達國家。另外,人民幣升值是一把雙刃劍,中國是一個大國有13億人口,中國有廣闊的市場,這些日本、亞洲四小龍等小國不同,總不能永遠靠出口廉價物品維持高增長,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價格提高,逼得轉變增長模式,轉外需為內需。即使人民幣升值世界在二、三十年之內還找到代替中國生產的地方,印度到是有可能但它的基礎設施太差了人也懶,沒有中國人勤奮。現在中國已經有了轉變的跡象、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很多外資企業給加薪,說明通過30年中國的積累,正在緩慢的轉變這個階段可能再需要30年。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77
司馬遷 發表於 2010-6-21 01:31 | 只看該作者
不知是哪年哪月的舊照片.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6-21 00:18

我把它們說成是文革時拍的,你滿意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78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6-21 01: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0-6-21 02:14 編輯
城鎮人均糧食消費量10年下降29%


76年以前. 因油水太少, 我一頓飯吃三碗也不感覺太飽,  現在主要吃副食, 一頓飯半碗就夠了. 糧食消費量對我個人來說降低了600%. 所以平均糧食消費量的減少. 正反映了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 你現在消費的糧食比70年代或60或年代多還是少?..人吃的飽不飽不是單純靠消費多少糧食來決定的. 而是看每天進入他身體內的總熱量(熱卡).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79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6-21 03: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掏光養賄

謝謝您的數據. 它真正地還原歷史:到底是誰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6-20 13:52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為了大家不白痴,世界需要熱心腸。
真相的道路多曲折,實話的道路又漫長,
誰也難免碰到險阻,誰也難免遇到憂傷,
只要你我熱情相助,懦夫也會變成金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80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6-21 04: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0-6-21 04:49 編輯

不要把無知當光榮. 還是要多學習一些最基本的常識. 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偏還要曲解別人的帖子或者把諷刺.調侃的話當作表揚的話, 拿出來表示, 真是丟死人,也笑死人.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