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Servant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面對死亡》

[複製鏈接]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61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4 22:40 | 只看該作者
家人發生了什麼事?

  當一個小孩子或年輕人死亡時,家人有時把他理想化,言過其實地贊他十全十美。去世之人成為活人中最完美無暇的子女;最低限度在父母的心目中是這樣。一位婦女告訴我,她嫉妒她已去世的姐姐,因為她的母親常談及蘿茜(Lucille)就像個聖人一般。

  言過其實地把美德強加在一個人身上,是不公平的。但另一方面,把痛苦的回憶除去,抓緊快樂的回顧,則有醫治之效。

  一個家庭如果不是因家人的去世而更親密,就是更疏離,它不會絲毫不變。尤其是頭生或獨一的子女去世,能使婚姻關係趨於嚴重緊張的地步。一位心理治療醫生說:「沒有人對此事作周詳的研究;但一些專家估計,有接近百分之七十五的夫妻,會因一個小孩的去世而離異,特別是他們沒有尋求勝任其事者的幫助。」[注七]

  但幫助是有的。魯益師(C.S.Lewis)說:「神在我們歡愉時對我們微聲說話,對我們的良知說話;但在我們痛苦時,祂大聲疾呼。痛苦是神喚醒一個耳聾世界的擴音器。」[注八]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呼喝。但神深愛我們,當困難來臨時,祂呼喚我們靠近祂。

  小孩子可能是小喇叭手。他提醒我們不要作糊塗人,讓我們知道要跪下靠近神。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十九:1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62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6 10:44 | 只看該作者
5 幽谷的旅程

  「很多人說他們不怕死亡,卻怕死亡的過程;他們害怕的不是目的地,而是那旅程。」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篇二十三:4)

  包恩豪博士(Dr. Donald Grey Barnhouse)是美國一位偉大的傳道人。他的妻子在三十歲時因患癌症而去世,留下三個不足十二歲的孩子。包恩豪選擇在喪禮時自己證道。一位父親在這樣的場合下,如何向他失去母親的孤兒講道呢?

  在他與孩子駕車去參加喪禮的途中,一輛大卡車在公路賓士,卡車的影子投射到他們的車子上。包恩豪轉過身來,對凝視窗外不肯接受安慰的大女兒說:「小寶寶,告訴我,你願意被那大卡車輾過呢,還是被它的影子掠過呢?」

  那小女孩好奇地望著他的父親說:「我想是影子,因為它不會傷害人。」

  包恩豪安詳地對三個小孩說:「你們的母親並非被死亡輾過,那只是死亡的影子,實在無須懼怕。」在喪禮中,他引用詩篇二十三篇證道。這首詩生動地表達了這個真理。包恩豪親身經歷的故事,曾被無數的講員用來幫助其他面對死亡恐懼的家庭。

  很多人說他們不怕死亡,卻怕死亡的過程;他們害怕的不是目的地,而是那旅程。

  約翰牛頓(John Newton)曾是販賣奴隸的商人。他悔改信主后,成為英國教會的偉大佈道家和聖詩作家。一八零七年是他死前的兩年,那時他身體很虛弱,不能上講壇。當他講道時,要有人在旁邊攙扶。在他彌留時,他躺在床上,不能動彈。他對友人說:「我像一個坐驛車去旅行的人。深知隨時都會到站,因此經常張望窗外……我已收拾妥當,準備抵站了。」 [注一]

  你可能曾聽過約翰牛頓的大名,因他寫下了舉世聞名的《奇異恩典》(頌主新歌二四二首)這首聖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63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7 05:52 | 只看該作者
 否認的危險

  不管我們的最後旅程是坐驛車,緩慢而艱辛地前進;抑或是乘噴射機,快速平穩地飛馳;經過幽谷的旅程最終要停止。我們應該怎樣旅行;怎樣才能幫助我們所愛的人走這條路呢?

  作為基督徒,我們的態度和價值觀卻常與聖經的教訓背道而馳。即使死亡的論題已從象牙塔內走了出來,我們大部分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仍是否認他自己至終必死。不管我們怎樣保重自己,終必臨到一個時間,我們會面對嚴重的健康問題。有時我們沒有選擇身體或心理狀況的餘地,我們怎樣生活在一個基本上是非基督化的文化中,以應付因死亡可能臨近而產生的焦慮絕望呢?

  凱瑟琳赫伯恩(Katherine Hepburn)用勇者不懼的口吻說:「我想我們最後到達一個地步,就是我們學會了以幽默的態度來看死亡。我必須這樣,當你到達我的年紀時,你就像是一輛車子,首先是爆胎,你把輪胎補好;然後是車頭燈熄滅,你再把車頭燈更換;最後有一天,你去買零件來替換時,那售貨員說:『小姐,對不起,你不能再換零件了。』」[注二]

  但有時情況極其嚴重,已沒有興緻幽默了。任何一個人,如果獲告知已患上絕症,是不能一笑置之的。他第一個反應是:「你一定弄錯了。」「不會是我!」聽到壞消息的第一個反應,常是不相信。

  否認可能是很危險的。一位著名的泌尿專家長期患上嚴重的背痛。雖然他曾向病人作過類似的診治,他卻拒絕接受治療,直至病情已到達無可救藥的地步。他不想聽壞消息,所以他採取駝鳥策略

  魯思科普(Dr. Ruth Kopp)是一位臨床癌症的基督徒專科醫生。她有多年醫治患上絕症之病人的經驗。她寫下:「我藉與病人的關係,看到否認的第一個重要結果是:病者產生局部的耳聾。雖然醫務人員告訴病人耶西,他的癌細胞已擴散至不能施手術的地步,他仍充耳不聞。在這方面他並不是絕無僅有的病人。」 [注三]

  一位患上絕症的病人,可能拒絕接受聽到壞消息,然後否認有治療的需要。有些人會聆聽醫生的診斷,然後開始尋找其他可以告訴他較好消息的醫生。當然,諮詢其他合格醫生的建議是無傷大雅的,這不算是否認。其他人尋求非正統的治療方法,花費時間金錢得到短暫的、通常是虛假的表面治療,卻不面對他們的真實病情。

  否認不一定是軟弱的象徵,而是一種正常情緒的表示。它有時有保護的功能,能庇護一個人不受恐懼的侵襲,直至他的情緒已能面對實情。但如果我們堅持否認,我們就不會向其他人和神尋求幫助了。

  先知耶利米說:「他們表面醫治了我子民的傷痛,因他們說:『平安了,沒事了!』但事實上那裡並沒有平安。」(耶利米書六:14,當代聖經) 由於忠言逆耳,我們會否認有關我們身體狀況的診斷。

  腓馬力院牧(Chaplain Phil Manly)講到一個故事。這故事表明否認能混淆是非黑白。一個受到嚴重燒傷的嬰孩被送到洛杉磯的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燒傷病房。當嬰孩不治時,他母親也在場。第二天病院的護士接到該母親打來的電話,詢問她嬰孩的病況如何,以及她可以在何時探病。護士和腓馬力牧師後來用愛心,說服她接納嬰孩已死的事實。

  當耶穌的門徒採取否認的態度時,耶穌也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祂重複告訴門徒,祂會被賣和被釘十字架,但他們拒絕聆聽。彼得甚至責備耶穌,因祂說祂將要被害,三日之後要復活。「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彼得就拉著他,勸祂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馬太福音十六:2l一22)

  彼得知道耶穌說的是事實,但他不想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64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8 06:08 | 只看該作者
 當實情損害——或醫治時

  聖經告訴我們「用愛心說誠實話」。但有時誠實話刺耳逆意,所以我們常玩捉迷藏的遊戲。當一個患上絕症的病人在否認的階段時,我們可用的對策之一是用駝鳥政策附和他。但魯思科普警告說:「如果你的反應是一些會傷害個人的行為,就是不適宜的。」[注四] 大部分人不能一天廿四小時面對自己要死亡的事實,最低限度短期希望它不外是個惡夢。

  我們對某些人否認的反應,可以是避而不談。很多人確曾在獲悉只有數周或數月壽命時,嗤之以鼻;隨後卻活了好多年。一位基督徒可能有完全的信心,相信神已醫好了他,儘管醫療報告說他無法可冶。一個通情達理的回答是以仁慈愛心說:「我們知道神能醫治,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我們不知道神對你或我的心意如何。讓我們信靠醫生的治療,繼續為醫治代禱,求神的旨意成全罷!」一位醫生說,每當一個患了絕症的病人說神已醫治了他時,他通常用「讓我們拭目以待」作答。如果神沒有這樣做,他們仍會在不久之後面對實情。


  沒有人贏

  某種否認會對病人和親友產生危險的影響。我特別是指那種像玩「不提算了」遊戲的人。病人知道他已患上絕症,他應向妻子和兒女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但他害怕他們不能接納他不久於塵世的事實;所以他不談任何引起傷感的話。而他的妻子因知道丈夫時日無多,想保持愉快的氣氛,所以她也沒有問他一些她內心掛慮著的問題,比方家人今後如何,及經濟狀況等。他的家人也許想告訴他一些當他仍健康時,一直沒有機會告訴他的事;但他們又害怕這會引起他的傷感。每一個人都像玩遊戲似的,結果沒有一人是贏家。

  反過來說,如果垂死之人被說服,公開地講及病情又如何呢?又如果他的親人得以聽到他們所關心的事,而不是避而不聞又如何呢?暢所欲言地談及自己恐懼和掛慮之事,是紓解孤單或頹喪的最好方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65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9 21:32 | 只看該作者
 約伯的朋友:誰需要敵人?

  約伯遭受這麼多肉身和情緒的痛苦,以致他的名字常常使人聯想到受苦。他的財富被奪去。當他的兒女用膳時,一陣狂風吹來,把房屋吹倒,他們全被壓死了。約伯從頭到腳都長滿了可怕的毒瘡,他的妻子和兄弟不理睬他。小孩子們見到他便躲避。那些以前愛他的人,現在轉而反對他。那些從前尊敬他的人,現在反過來嘲笑他。

  後來那些「心地良善」的朋友來到,試圖解釋他受苦的原因。一位「朋友」告訴他神在懲罰他,他理應接受比這更重的懲罰。另一人說,如果他是純潔的好人,神會垂聽他的禱告,應允他的祈求。

  今天我們周圍仍有「約伯的朋友」,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沒有別的事比半真半假更危險,所以讓我們看看聖經怎樣談論有關疾病和痛苦的經文,因為疾病和痛苦,往往是突如其來或意外死亡的前奏。

  我們知道神創造了聖潔和健康的亞當和夏娃。他們是按神完美的形像被造,要保持完美的人種。更重要的是,他們理應不會經歷死亡。但撒但毀壞了這兩個神的傑作。他們決定不順從神的結果是:罪惡、疾病和死亡,從此便進入了樂園。所以,犯罪是人類疾病和死亡的第一個原因。從伊甸園那一刻起,整個人類都承受了痛苦和死亡作遺產。「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馬書五:12)

  即使基督徒事奉的辛勞也能帶來疾病。但以理是神的忠心僕人,當他看見有關未來之事的異象時,他昏倒且病了好幾天。(但以理書八:26-27)

  使徒保羅同樣地時常患病和飽經身體的軟弱。他回憶且對哥林多人說:「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哥林多前書二:3) 他也曾向神禱告求神把他的難處挪去:「……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后書十二:7下-10) 我知道很多基督徒工人冒著生命和健康的危險事奉神。我也知道一些工人,如果他們多保重,懂得鬆弛,他們的事奉會更長久些。

  今天患病的一個主因,是我們高度壓力的生活方式。心臟病、胃潰瘍,和某些癌症之類,通常可歸咎於我們追求成功和不節制的生活。我們知道如果忽略了必須而適當的食物、休息和心理上的習慣,會引致嚴重的健康問題。聖經說:「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何西阿書四:6)

  我們不能常常知道或明白神容許我們遭遇肉身或精神試煉的目的。我必須承認當我看見某些把生命奉獻給神,又過著模範生活之人受苦時,我難以明白。然而,我們知道儘管我們不明白,我們能夠信靠神和他的慈愛。

  我有一位已去世的多年朋友,名叫赫伯羅耶(Herbert Lockyer)。在他寫的名叫《聖經中所有的應許》一書中,他敘述了從聖經中發現某些有關疾病之目的。 [注五]

  一個目的是教導我們神的律例。詩人說:「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詩篇一一九:71)

  另外一個患病和受苦的目的,是要使犯罪的人得以完全。神讓我們缺乏,以便加給我們力量,成就他的美意。「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五:10)

  受苦也表示預備我們迎接榮耀的來臨。彼得寫下:「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得前書四:12一13)

  受苦也是裝備我們以便去安慰別人。「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后書一:4)

  神安慰我們不是要使我們過舒適的生活,而是要使我們作安慰他人的人。

  除此之外,受苦能給我們有機會作見證。世界是一間龐大的醫院,沒有別的地方比在世上有更大機會,在經過死蔭的幽谷時,更能體會主里的平安和喜樂。

  吉恩和海倫(Gene and Helen)夫婦是基督徒,他們結婚已有六十五年了。海倫在她臨死前幾星期不能移動,也不能說話。她忠心的丈夫坐在輪椅上整天隨侍在側,他的見證使在康復中心的員工和訪客大受感動。

  也許你現在正處於受苦的期間,可能是因為某種肉身的疾病使你感覺痛楚,也可能因為婚姻的破裂,經濟的困難,或別的原因。你是否抱怨和苦惱,需要神改變你的境況或是向周圍的人大發牢騷,因為你覺得自己受不公平的對待呢?亦或你已把你的生命——包括你的痛苦——交託給基督,即使你不完全明白,也求他使用你的受苦來榮耀他呢?

  當拉撒路患病的消息(他後來死了,耶穌卻叫他從死里復活)傳來,耶穌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約翰福音十一:4) 如果我們尋求神的旨意和力量,這句話也可應用在我們的受苦上。

  聖經警告我們,苦毒的心態,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傷害我們和周圍的人。「又要謹慎……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污穢。」(希伯來書十二:15) 聖經也有應許說,如果我們讓神作工,神能藉著我們的受苦,在我們人生中得到好的收成。「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伯來書十二:11)

  威廉金斯利(William W.Kinsley)寫述:「每當我們以仁愛信靠的心轉向祂說『願你的旨意成就』時,一切靈魂的沮喪、傷痛、和纏累靈魂能力的攔阻,或妨害發展的障礙,在祂同情的陽光普照下,都會溶化掉。祂不除掉痛苦,而是藉祂的能力來釋放我們。」

  是的,神在我們的痛苦中與我們同在。祂能以超過我們所想所求的方式賜福我們。把你受苦的重擔放在基督的腳前——祂在十字架上為你受苦——求祂幫助你不單能忍受苦難,而且在苦難中經歷祂的勝利和平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66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10 01:01 | 只看該作者
58# 溫和寶

對四歲的小孩子,你真的會這樣的說嗎?
Servant 發表於 2009-3-3 13:57


對孩子宣傳基督教的惡果

ICLL

當我們教育一個孩子說:他生來就是罪人,他的本性就是邪惡的時候,這是扭曲人性;

當我們教育一個孩子說:他的成就實際不是出於他,而是一個至高的神通過他而完成的時候,這是扭曲人性;

當我們教育一個孩子說:他的過錯都是出於他自己罪惡的本性的時候,這是扭曲人性;

當我們教育一個孩子說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絕對地服從一個至高的權威的時候,這是扭曲人性;

當我們教育一個孩子說 :這個世界上的人只分為兩種,一種進天堂,另一種進地獄的時候,這是扭曲人性;

當我們教育一個孩子說:對不能理解的東西盲目地相信甚至崇拜是一件美德時,這是扭曲人性;

當我們教育一個孩子說:為了取悅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而獻上自己親人的生命是一種美德的時候,這不是扭曲人性,這已經是扼殺人性了!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67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0 01:10 | 只看該作者
66# 溫和寶

你跑題了啊。。。
你有小孩嗎?
如果你的小孩問,你如何回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68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10 01:20 | 只看該作者
56樓已經回答過你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69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0 04:05 | 只看該作者
68# 溫和寶

59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70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10 04:25 | 只看該作者
66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1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0 07:02 | 只看該作者
70# 溫和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2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2 01:33 | 只看該作者
 我們是否經過不同的階段呢?

  伊利莎白羅絲(Elisabeth Kubler Ross)是一位非基督徒心理學家,她是首先觀察到在死亡過程中,病人與他的親人可能經過五個階段的專家之一。大部分醫療和心理學專家都同意:一個人不會像機器人那樣受電腦程式的控制,大踏步走過「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納」這五個階段。這些階段可能同時存在,可能次序顛倒或被略過,但其形式在很多受苦的人身上都大同小異。

  瑪麗霍頓(Marian Holten)照顧患上絕症之病人,已有四十多年,對看護病人經過死蔭的幽谷很有經驗。在一九四0代,她是護士學生。那時分派她的頭一件工作,是照料一個昏迷不醒的垂死病人。她說,那時多用人手,少用機器照顧病人。她拉出一張椅子坐在病人床邊,準備作長時間煩瑣的看護工作。本來她的病人動彈不得和閉口不言已達數星期之久;突然,她驚奇地發現那病人張開眼睛,坐在床上四周觀看。他容光煥發,然後跌倒在床上與世長辭。

  從那時起,瑪麗霍頓被指派照料垂死的病人。她想知道多一點死亡的經歷,在死前一剎那發生了什麼事,並怎樣幫助她的病人渡過最後的時刻。

  病人會強烈地否認死亡,他們堅持要做他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有一位患血癌已進入末期的年輕女孩子,堅持說要去加拿大。當負責照料她的人知道病人的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怎樣回答呢?我們無須說謊;但我們一定要幫助她。瑪麗霍頓教導她的護士學生要說出積極的話。她會說:「我看出你因某些事情而快樂,請告訴我一些有關加拿大之事。這是否是你時常想去的地方呢?」把病人心思帶離疾病,而不支持他或她的否認,是最誠實的方法。

  當家母彌留之際,露茜亞當斯(Rose Adams)雖然知道母親不可能走動,仍替她穿上衣服,準備出外。這有點裝模作樣,但卻令母親快樂。讓她快樂是最重要之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3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2 01:36 | 只看該作者
藉憤怒和忽視來否認

  憤怒是病重者的另一種自然反應。一次,當護士來探視時,憤怒的病人對她大聲叫喝道:「滾開,我不願見到你!」瑪麗霍頓記得另外一次,一位病人把一盅尿潑向她。護理人員怎樣處置病人的憤怒呢?有一個方法是使用幽默。稍後瑪麗霍頓小心地把頭探進病房的門口問:「喂,現在我可以安全地進來嗎?」病人笑了,知道自己過去的做法是非常不合情理的。不久他們成為好朋友了。

  另一種否認方式,是忽略那些我們認為頭腦不復清晰的病人。我們永不應該假設病人聽不見我們的說話。在「風前殘燭」者中,有不少仍是有相當活力的。護土報稱常見家人甚至醫務人員,在昏迷不醒之病人旁邊聊天,就像病人已死一樣。起初,家人們都會來病榻前探望他;不久,他們各人返回自己的活動去。等到病人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卻無人在場。有些人在病人面前說:「他要等這麼久才死!」或說:「我希望主早點把他接去,使煎熬早完。」

  一位護士講述她照料病人時,她常對病人輕聲細語並鼓勵他。雖然醫生不明了原因是什麼,病人卻神跡般地脫離昏迷。在他聽到護土的聲音后說:「啊!你就是那位對我說話的人。」


  藉討價還價來否認

  另外一個階段是討價還價。一位在賭城工作的表演女郎被送進醫院,原來她已患上最後一期的癌症。一年前她發覺在她的乳部有個瘤,但她故意忽略了這個徵兆。她的身體是她的搖錢樹,正如她所說的,她不想把它「割掉」。當要動手術來救她性命時,她很憤怒。不久,她認為她的魅力已失去,但她仍從床上爬起,每天用好幾個小時來化妝。她的美容不外是虛浮的,這使她變得苦惱。一天,一位漂亮的護土學生走進她的房間。表演女郎對她仔細端詳,然後對另一位護土說:「如果我能像她那樣漂亮,我願意用一切來交換……。」隨後,她停止了她的討價還價,憂鬱地說:「但我已身無長物來交換了,對嗎?」

  出乎意料的是,此刻她已渡過討價還價的階段,可以接納她的境況了。那時,她才說:「我憑個人的力量難以支持。」

  當我們來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時,神說:「我所愛的孩子啊,我所要的就是你。信靠我吧!」只要我們把重擔交給他,這位大能的醫生不但願意,也有能力除去我們的重擔。生死的大事,不是獨力能承擔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4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3 02:11 | 只看該作者
 神的醫治:實情和結果

  當小依麗嘉靠機器來維持生命時,有百餘人禱告求神醫治。但神終於把她接到神那裡去。在同一時間的另一所醫院裡,羅恩(Ron Stokes)經過嚴重的中風住進深切治療室,也有百餘人在全球各地為他禱告。他終於康復過來。因基督徒的愛心照料,他接受了基督。為什麼神醫治羅恩,卻不醫治依麗嘉呢?是否因禱告不夠恆切或他親人的信心軟弱呢?不是,完全不是。神今天仍醫病嗎?當然,他仍醫病;但並不是常常這樣。他能應允禱告和藉信心而治病,也能藉醫生的醫術或藥物的功效而醫治。

  當露芙的姐姐羅莎在惠敦學院就讀大四時,她在教堂突然暈倒,被送到醫院急救。他們認為她患盲腸炎。吉沙醫生(Dr. Ken Gieser)是一位曾在鍾仁溥醫生(Dr. Bell)所在的中國醫院實習的醫生。他和她一道到醫院。當他們在羅莎身上動手術時,發覺她的腹腔充滿了結節形肺結核;她需要數月卧床靜養。露芙和羅莎的女監護人,把陽光普照的房間讓給羅莎,露芙並且輟學以便料理她。她似乎頗為好轉。但當她要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時,她的肺大量出血。他們知道她整個肺部系統都有肺結核病菌。在她住的小醫院,醫生建議在她一邊肺部作隔膜神經切斷術,永遠把橫隔膜神經切斷;每周一次氣胸治療其餘部分。

  鍾仁溥醫生從中國回來,把羅莎遷到氣候較乾燥之新墨西哥一醫院;露芙跟羅莎同住,對她的態度表現很感興趣,正如露芙在多年後所說的:「世上有兩種偽君子:一種是要你認為他比他本相好;另一種是要你認為他比他本相壞。」羅莎是屬於後者,她以驚嚇他人為樂。她讀聖經就像一些人讀《花花公子》雜誌那樣,當有人走進房間時,她就立即把聖經放在枕頭底下。但她開始熱心讀經,發覺當耶穌在地上時,沒有人來到耶穌面前尋求醫治,而得不到醫治的。她讀到雅各的話說:「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雅各書五:14-15) 羅莎請求這樣做。後來找到一間依循這教訓的小教會;她打電話找長老,他們來為她按手禱告。羅莎決心要放棄治療,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從醫學觀點看,停止醫院的治療會因大量出血而死亡。

  露芙記得她父親對羅莎的反應:「家父很關心這事。作為一個醫生,他知道這樣做的危險。但作為一個屬乎神的人,如果神是這樣引導羅莎,他不想攔阻羅莎這樣做。他對醫院的院長,一位敬畏神的人談到這事。院長說:『鍾仁溥醫生,在羅莎的生命中發生了一些事,我要小心,不使她氣餒。』」

  「羅莎回復正常的生活。她的肺部擴展。外表看來,她痊癒了。其後在新墨西哥醫治她的兩位醫生,儘管是不可知論者,也對家父說:『鍾仁溥醫生,你女兒說是神醫好她,這是唯一合理的解釋。』」

  露芙說按她所知道的,從那天開始,羅莎從來沒有患上嚴重的疾病。

  神今天仍醫病,祂常常讓一些從人的眼光看來無法救治之人仍然生存。我們的兒子法蘭克林曾渡過不少危難關頭,其中一件給我們特別深刻的印象。這事發生時他是在德薩斯州的托挪學院(Le Tourneau College)就讀,正修習飛行的課程。在春季假期,他的飛行教練及妻子、另一位友人和他一同飛到佛羅里達州,要和我們一起渡幾天的假期。在他們回航時天空雲層密布。當他們飛到雲層之上時,飛機的電流發生故障,飛機的電燈完全不亮。他們把飛機降到雲層之下,看見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市。他們在城市上空盤旋,直至看見一個小型的飛機場;那裡所有的電燈都點亮,閃光燈在閃照,他們平安地降落。

  當駕駛員走去感謝瞭望塔的合作幫忙時,他們說: 「我們甚至不知道你們要來……我們不過是讓一些朋友參觀飛機場。他們想知道如果有人深夜才來到機場上空時會怎樣做。在那時刻,你們剛巧來到。真是不可思議,因為我們不知道在這區域有一架飛機要降落。」

  神知道那時還不是法蘭克林歸天家的時候。大約兩年後,他的飛行教練因飛機失事而喪生。有時,神把我們從死亡中拯救回來;有時祂不這樣做。只有神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露芙在英國有位朋友,她患上多種硬化症。她禱告求神醫治,但病情繼續惡化。很多人對她說,如果她與神的關係良好,她會得到醫治;否則一定是她有些未承認、隱而未現的罪。這類建議大大傷害了她的心,因為她全心愛神。最後,一間英國出版社叫她寫一本有關她經歷的書;該書出版了,書名叫《除了醫冶之外》(Beyond Healing)。

  露芙應邀作序,讀完文稿后她深受感動。很明顯地,當神對她說「不」時,祂同時把另一份聖工交給了她。

  雅各說:「出於信心的禱告,要救那病人……。」(雅各書五:15) 然而,雅各自己卻是被斬首而死的。雅各不管遭遇如何,他都信靠神。

  在使徒雅各被處死後,彼得被 捕,下在監牢中。信徒恆切地為他代禱。在他被審問的前一晚,一位天使拯救了他。(使徒行傳十二:5-11) 在這情況下,神應允了彼得的禱告。

  基督徒知道神有三種應允禱告的方法:是,不,和遲些時候。耶穌的使徒很生動地把這經過證實出來。在五旬節之後,早期教會大受逼害,但他們在任何境況下都信靠神。除了一位之外,其餘的使徒都作了殉道者。他們活著時忠心,死時也忠心。他們明白死亡是信徒遷移到全能者面前的轉捩點。

  是否經歷神的醫治或大難不死,都掌握在神的手中。

  薩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發覺患了口腔癌。當這可怕的疾病擴散后,多次手術把他的舌頭和面部切除,以致他剩下的面部很少;他的妻子把他帶到—個神醫大會。當他們回家后,她滿懷信心地告訴每一個人,薩姆已得到醫治。但薩姆的苦楚越來越厲害,真難以想像他內心對此有何反應。他憎恨任何想來見他的人,可是,他的妻子卻邀請朋友和鄰居去他的家,宣布薩姆已得到醫治。但相反的是,他不久便逝世了。在這情況下,對神的醫治不切實際的那種信心,可能是否認的另一種方式:是一種不相信我們自己難免一死的信心。

  基督徒應該對神的醫治有另一種觀念,就是承認神有醫病的權能——但卻願意接受「是」或「否」的回答。約伯就是神用來表示這種信心的好例子。他說:「祂雖殺我,但我必在祂裡面有指望。」(約伯記十三:15,新譯本)

  面對疾病的可怕,知道除非神干預,否則我們必會死亡,這才是我們應有的誠實態度。

  詩人說:「他病重在榻,耶和華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給他鋪床。」(詩篇四十一:3) 知道神在我們受苦的病房中與我們同在,看顧我們,這是何等大的應許啊!我曾探訪在病房的虔誠基督徒,在那裡,基督的同在是如此真實,以致在難以忍受的痛苦和面對死亡的威脅時,病人仍是非常安詳寧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5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7 09:23 | 只看該作者
極不尋常的艾美卡邁高

  我在一九五六年參觀了南印度艾美卡邁高(Amy Carmichael)曾居住的地方。艾美是凱斯域聯會(Keswick Convention)資助的第一位宣教士,她一生寫過四十本書。她在她工作的國家勞苦了超過五十六年,從來沒有在休假期間,返回她英國的家鄉。

  我很榮幸能參觀她一生最後二十年所居住的地方。那時,她因意外腳部受傷,要整天躺在床上。這是一間簡陋的小房子,地下鋪紅磚,只有幾件普通的傢俱。窗外掛著一個大鳥籠,以便她能觀賞雀鳥。

  她在這些年間,躺在床上寫書和作聖工。那位照料她的婦人帶我參觀,我對艾美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我站在那簡陋的地方,真實感覺到基督的同在。艾美經過了死蔭的幽谷,儘管她有苦楚和身體的軟弱,她是一顆照亮世界的明星。在這些年間,她完成了大部分的著作——她寫的書,今天仍使全球成千上萬的讀者得到祝福和激勵。埃利奧(Elisabeth Elliot)最近以她的故事寫了一本向讀者發出挑戰的書,名為:《一次死亡的機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6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7 09:24 | 只看該作者
 禱告必蒙垂聽

  基督徒在絕望的境況下,尋求聖經中很多神奇妙的應許。我們最喜歡的其中一句就是耶穌說的,「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約翰福音十四:14) 我們抓住這個應許,求神醫治我們所愛的人。但如果得不到醫治又如何呢?如果基督徒禱告求醫治而得不到痊癒,基督徒容易覺得內疚或信心軟弱。古往今來的基督徒,必須面對神沒有醫治所有向他尋求醫治之人的事實。但我們的信心是否充足,並不能決定神是否醫治。如果這樣,神就要向希伯來書十一章的英雄榜上所羅列的忠心僕人道歉了。試看這份名單: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撒拉、以撒、雅各、約瑟、摩西、喇合、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以及其他先知。他們全都從神那裡得到拯救,藉信心忍受了極大的艱難。他們遭遇到什麼事呢?「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 禁、各等的磨鍊,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希伯來書十一:36-37)

  雖然神喜悅他們的信心,他們並沒有得到很多屬世的享樂。為什麼呢?因為神有一個更美好的家,就是:天上聖城,為他們存留。這些神的僕人,並非因信心不足或是犯罪當懲,以致沒有被神拯救,脫離受苦和死亡。我們有信心相信神為那些因基督之名而受苦或死亡的人,安排—種特殊的榮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7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19 00:34 | 只看該作者
死囚站講壇

  包菲德(Velma Barfield)是來自北卡羅來納州郊區的一位婦人,她被控一級謀殺罪。沒有人預料到她的生死,會對很多人產生極大的影響。一九七八年,她因謀殺四個人,包括她母親及未婚夫而被 捕。她從來沒有否認她的罪過,她講述她令人心寒的吸毒生涯。某次她受傷后,為了止痛的緣故,吃了醫生開出的鎮靜劑,從此陷入吸毒的泥坑中。

  包菲德小時受過亂倫的性侵襲,長大后受毒品的纏累。在她承認犯罪后,身系牢獄,獨自被囚一室。一天晚上,一位看守人正在收聽一個廿四小時播放的電台福音節目。她聽到福音的信息,讓耶穌進入她的生命中。她寫下:「我過去時常進出教堂,能講論關乎神的一切,卻從不明白耶穌為我而死。」

  她的悔改是真誠的。在她被定罪為死囚的六年中,她向很多和她一同坐監的囚友作見證。她這奇妙新生的故事傳了出來,外界人士開始聽到包菲德的名字。她寫信給內子露芙,她們之間建立了真正的友誼。在露芙寫給她的其中一封信中,她說:「神把你這位待刑死囚之牢房,變成極不尋常的講壇。由於你的特殊經歷,人們聆聽你所說的話。當神要讓你在牢中作聖工,他會留你在那裡。而我把你現在所處的可怕、孤單和艱難的牢房與在你前面的榮耀相比較時,我期望神會為了愛你的緣故說:『歸家吧!』」[注六]

  我的女兒安娜得到特別的准許,多次去探訪包菲德。她的悲慘故事,她對基督真誠的愛,和她在監牢所作美好的基督徒見證,都使安娜大受感動。

  在她行刑前,她寫信給露芙說:「如果我在八月卅一日受刑,我知道主會給我面對死亡的恩典,正如他已給了我救贖的恩典和生命的恩典一樣。」在她行刑的那一個晚上,露芙和我跪下一同為她代禱,直至我們知道她已安抵榮耀的彼岸。

  包菲德是美國廿二年來,第一個被執行死刑的女犯人。她曾在死蔭的幽谷中行走了很多年。在她的追思禮拜中,海萊牧師說:「她死得有尊嚴,帶有使命感,她是『靠神恩得救』的活生生明證。」

  在包菲德喪禮完畢,會眾領受祝福時,有人讀出露芙的詩:

  就像焦急的父母在遠方
  倚閭期待,
  他們飄泊流離的
  孩子歸家。

  他們為罪受傷,
  路途荊棘叢叢,
  日晒雨淋,
  至終必安抵家園。

  天父同樣地等待,
  祂的孩子歸家。
  天堂的門大開,
  榮耀地迎迓,
  以前曾被害受辱,
  現在歡欣快樂。
  神眼中看為寶貴的,
  是祂孩子的死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8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2 08:48 | 只看該作者
 有誰關心?

  身為基督徒,我們要關心別人。「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要這樣。」(加拉太書六:2,10) 這句話在我們周圍有人受苦或垂死時,更顯得重要。

  照顧病人之親戚朋友,通常藉他們的榜樣感動多人,而他們卻不知道。但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作何事,該說何話。我們因說錯話做錯事而難為情,對患重病之人遠而避之。但要記得,家人是不應該獨自受苦的。

  我們當中很多人在人生中,都會有一段親友經歷死蔭幽谷的時光。我們怎樣表達基督的愛心呢?設身處地,我們期望別人怎樣待我們呢?要記得耶穌的話:「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七:12)

  瑪嘉烈費美(Margaret Vermeer)往奈及利亞當宣教士。當她懷孕七個月時得到切片報告,知道她的一個腫瘤是惡性的。在動手術割除腫瘤五星期之後,她誕下一個男孩,然後開始化學和輻射性治療。開始時病情稍有起色,但兩年後腫瘤卻逐漸蔓延。當她的病情逐漸惡化后,她變得在別人對她的看法上非常敏感。在她去世前六個月,她到各教會的婦女會演講,現身說法來與人分享我們應如何對待病人。以下是一些她的看法。

  首先,誠實地分享你的感受。不要假裝愉快地走進病房,而是承認你愛莫能助。「我想儘力幫忙,但不知如何著手。」這話能坦率地表達你的關懷。不要躲躲藏藏找遁辭或玩遊戲。人若說出真心話,甚至小孩也覺得舒服點。

  不要說出一篇洋洋洒洒的講章。基督徒拿出聖經讀出一大段經文,是不體貼的舉動。分享一節你有特別心得的經文,可能會有幫助。但要等待適當的時機,才花長時間討論屬靈的事情。

  作一個好的聆聽者。人們會告訴你,他們準備要說的話。患病是一個非常孤單的旅程;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受苦時,他不想獨自面對死亡。他請求三位門徒與他一同儆醒禱告,但他們卻睡著了。試問他們有何用處?

  對垂危的人勿抱生疏態度。有時我們待垂危之人的方法,會加深他們的苦楚。我們在病人的面前緘口不言,卻在他們的背後輕聲細語,不讓他們享受他們生活上喜歡的事物。要知道他們熟悉的事物,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一位婦女告訴我,在她的母親昏迷不醒時,她把數年前去世的先父遺照,放在她母親病床旁邊的小櫃檯上。每當別人把昏迷不醒病人的頭轉向另一邊時,她都不知不覺地掙扎,要把頭轉過來面對她丈夫的遺照。最後她的女兒對護土說,每當她們要病人轉身時,也把遺照拿到另一側。那婦人永遠沒有重新蘇醒,但她死時以笑臉迎向那遺照。

  提供靈性上的支持。當你引用一節聖經來安慰一個病人時,你要確實知道所念經文的意思。當瑪嘉烈知道她只有短時間可活命時,她說她的基督徒朋友告訴她要「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里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8) 這節聖經是否說人須為患癌症而謝恩呢?耶穌豈非把病患看作是撒但工作的一部份嗎?試小心閱讀那節經文,它不是說為任何事情而謝恩,而是說在任何境況中謝恩。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當聖經告訴我們「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時,不是說萬事本身是好的,而是說神使用這些事令愛他的人從中得到好的結果。

  常常滿有盼望。神比我們面對的處境強得多。我們有時很難在困境中找出積極而有盼望的一面,但它常有值得感謝的一面。幫助病人看到某些好事在前——某位特別人物的拜訪——你在某時再來探病等。

  家母喜歡期待喜慶的事。在她去世前幾個月,她的一位孫女要結婚了。她的護士知道她身體太弱,不能參加婚禮,但她仍替她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讓她能有參加婚禮的盼望。當家母知道她不能去時,心情也很安寧。如果在開始時就告訴她不能去,可能她的內心會有點憤憤不平。

  非基督徒心理學家伊利莎白羅絲(Elisabeth Kubler Ross),在使人了解死亡和垂死方面,頗有貢獻;但她的結論卻與基督徒的盼望完全相反。在接受訪問時,有人問她是否一個人的宗教信仰影響他對人生終點的看法。她答覆說:「我認識極少真正虔信宗教的人,在那極少數中有深刻內心經歷的人,比較容易面對死亡。但他們只是極少數。很多病人在臨終時變得更具宗教熱忱,但這樣做並沒有多大功效。」[注七]

  我的岳父見過很多人去世;他說在臨終時信徒和非信徒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沒有永生盼望的人,悲痛和憂慮;與此相反的是基督徒能夠仰望基督,從他那裡得到盼望和鼓勵。由於我們在基督里的信心,我們不「……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撒羅尼迦前書四:13下)

  無論是我們自己或所愛的人要忍受何種苦楚,我們都擁有神同在的確據。最後,我們會復活,有一個像他那樣的,不再痛苦,不再朽壞,和永不衰殘的身體。這是我們將來的盼望。

  死蔭幽谷的旅程可能極其艱辛,但當我們與耶穌基督同行時,等待在前面的,是一個多麼榮耀的目的地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主題

88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9
79
咸鹽 發表於 2009-3-22 10:02 | 只看該作者
50# 溫和寶

http://www.cclw.net/gospel/new/tzdp/main.htm
可以學習他的做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80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3-22 10:39 | 只看該作者
77# Servant

真是充滿了愛!這個露富女士給死囚的詩里提到死囚曾被害受辱為罪受傷,卻全然不提被這個死囚殺死的四條生命。基督徒的愛是蠻特別的。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7: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