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柳梢青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于丹論語感悟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16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6

寬容源自於理解。  
這種理解就是看一看他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就算是一個不幸的發生,一種傷害擺在那裡,該怎麼做呢?
恕,就是要善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別人不能善待自己,特別是受到別人的傷害時,我們該怎麼辦呢?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還是寬恕為懷?
孔子曾經說過,以直報怨,用一種正直和坦蕩讓它過去,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它化解,而不是糾纏不休,這是最好的方式。
在古希臘神話里,有一個大力士海格里斯,有一次,他在一條很窄的山路上碰到一個小袋子,靜靜地躺在那兒,擋住了去路。他走過去順便踢了一腳,想把路清出來。沒想到踢了一腳,這個小袋子就膨脹一下,變大了。海格里斯生氣了,又上去踢了幾腳,這個袋子越踢越大。海格里斯找了一個大棒子來打它,打到最後,這個袋子就大到把這條路整個給塞滿了。
你說這是一個什麼袋子?
這個時候,路邊來了一個哲人,跟他說:大力士啊,你不要再跟它較勁了,這個袋子的名字叫仇恨袋。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仇恨這樣的東西,當它出現在你前進路上的時候,你置之不理,把仇恨扔在一邊,根本不要去碰它,它也就那麼大,不會給你造成更大的障礙。但是,如果你跟它較勁,越踢它,越打它,仇恨袋的原理就是越摩擦越大,最後它會封死你人生的整條去路。
我們想想,當人的一生,有太多太多的路要去走,有太多太多的夢想要去實現,仇恨袋其實就在我們行走的每個路口,若隱若現,關鍵是你一定要過去,較這個勁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18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7

有一個特別嫉妒,特別貪婪成性的人,有一天,他遇到了上帝。上帝說,我給你一個機會,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但我有一個前提,就是給你一份,我就給你周圍的鄰居兩份。這個貪婪自私成性的嫉妒先生,他先想說要田產,一想,我就算要一千畝,那他們每家每戶就有兩千畝了,這不行!想想還要金錢吧,但我要是要了一千萬,他們不是都有兩千萬了嗎?這也不行!想想要美女,我要一個,他們不都有兩個了嗎?更不行!想來想去,他把最後一次唯一的機會,表達成什麼呢?他對上帝說:你把我一個眼珠子挖出來吧!他想,這樣周圍鄰居都要被挖出兩個眼睛。
我們想想,如果我們有神話一般的機會,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完美的建設,還是復仇?人生不可能沒有磕磕絆絆,不可能不遇到一些對頭仇家,但是我們真的把一生用來摩擦仇恨袋嗎?真的會把一種機會表達為剜掉我的一隻眼睛嗎?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可笑,但仔細想想,有時候我們真的在做這樣的事情。但是,這個允諾你美好的機會,滑過之後,萬劫不復,可能此生永不再來。所以,你的心態可能決定了你擁有的是新一輪的仇恨,抱怨,遺憾和殘缺。
中國人常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多一堵牆,當心中充滿仇恨時,生活就成了地獄。孔子以一個恕字,包括了所有的道理,為什麼這個恕字不容易做到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19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8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艾麗斯,她提出過一個理論,叫情緒困擾理論。她說:一個人負面情緒的產生,引起人生巨大的困擾,往往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因為人的信念。
信念源自什麼?源自於您對事件的判斷,但是,遺憾的是,人往往從一些片面的判斷出發,誇大負面的情緒和痛苦,所以,這種負面的情緒就形成了一種困擾,也就是說,
判斷導致信念,信念導致情緒,情緒導致困擾。
在艾麗斯的這個理論中,並不是事件本身造成人的困擾,同樣的事件,會導致不同情緒的投入。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心,都不能寬容的話,何談寬容別人呢?如果你跟自己較勁,有很多事情過不去的話,那你看這個世界,肯定處處都是狹窄的。
有一個人過新年,想買雙新鞋,去各個鞋店挑。這位先生是個完美主義者,覺得這個店裡鞋的款式不好,那個店裡的鞋價錢太貴,等到款式價錢都合適了,又沒有他穿的號碼。挑了整整一天,一雙好鞋都沒挑著。
到了黃昏,他無比鬱悶,在回家的路上,迎面過來一個坐輪椅的人。他一看這個人連腳都沒有,心想:他就沒有這個煩惱,他用不著去挑鞋。這位挑了一整天,還沒挑上鞋的先生站在那裡靜靜地思考,突然明白了一種僥倖:你的人生還有鞋可挑,何必要那麼挑剔呢?你總歸能找到自己的鞋,相比沒有權利挑鞋的人來講,你是幸運的!
是的,一個人,看這個世界,應該抱什麼樣的角度呢?我們往往是在一種片面的情緒中,誇大自己的痛苦。要對別人能實行恕道,對他人,對世界有寬容之心,前提是放棄跟自己的這種較勁。很多時候,人總看見不曾擁有的,而對眼下擁有的一切,總會忽略。
有一個年輕小夥子,跟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哲人訴苦,你看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資歷,沒有財富,沒有好的職業。可以說,我在這個世界上一無所有,你說我的人生多麼蒼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1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9

老人說:好,現在如果有個交換條件,砍去你一根手指頭,給你一千塊錢,你幹嗎?小夥子說:不幹!砍你一隻手,給你一萬塊錢呢?我也不幹!如果讓你現在馬上變到80歲,給你一百萬呢?那我就更不幹了!現在讓你馬上去死,給你一千萬?小夥子勃然大怒,我都死了,我要一千萬幹嘛啊?老人說,那好,你現在的資產已經超過一千萬了。
你想想,所說的這一切,不都沒在你身上發生,而你還如此年輕。其實,怎麼看待自己的生命,建立自己心靈的坐標,是你能不能對世界抱有希望和寬容的前提。每一個生命,有機緣在這個世界上,走到今天,走到我們目光的相遇,這都是一種值得感恩的機緣。
在恕道裡面包含著一種深刻的淵源,就是感恩之心。
感恩二字都從心旁,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中,現在由於過於匆忙動蕩,把太多的東西看成是本分,而不是情分。如果把什麼都看成是本分,那就沒有什麼感激。如果看到世界上情分更多,你就會有一種珍重之心。
在忠恕裡面,包含著感恩之心,就是一種樸素的尋常的給予。對自己當下的日子,對此刻自己身邊的人,抱有一種深深的珍重和淡淡的感懷,這樣,你就會對這個世界更加寬和。
如果我們經常心懷感恩之情,就會更容易理解別人,也就更願意寬恕別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常常抱怨人際關係緊張,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困難,如果我們真正懂得了忠恕之道,是不是就容易和別人溝通了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1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10

現在書店裡,有不少關於人際溝通交往技巧的書,老在說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都住上水泥叢林了,一個一個單元門,都關得緊緊的,不像大雜院時代,大家嘻嘻哈哈在一起。現在每一個人越來越封閉,人跟人的溝通越來越艱難。其實,真正艱難的永遠不是物理的障礙,而是心靈上的樊籬。
樊籬何在?就在我們自己的苛刻和挑剔,就在我們自己缺乏一種推己及人的恕道。如果你老是看別人的不好,在你的眼神中會隱隱地帶著不屑,你能有一種真正的坦率忠誠去面對他嗎?你肯定做不到!人與人的溝通有時候就這麼簡單。
有一位文學大家,他匆匆忙忙走在路上,遇到一個老乞丐,在寒風中向他伸手乞討。他摸遍身上里裡外外,也掏不出一個銅板來給這個老人。那老人一直在瑟瑟的寒風裡伸著手,他只好特別內疚地握了握老人的手,說:兄弟啊,我真的對不起你,今天我沒帶錢。老人陡然一震,看著這位衣冠楚楚的紳士,說:老哥,你叫了我一聲兄弟是嗎?這,我已經知足了,這比你給我什麼都高興。其實,有的時候,也許我們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在世界上乞討,但是,我們卻隱隱地在各種地方,都希望得到一種肯定,希望別人給你這樣一種關懷。這是什麼呢?其實,
恕道,有時候,僅僅就是一個真誠的溝通。
有時候它很簡單,這樣,它就會導致你對很多事情,以一種樂觀的態度,而不是以一種仇恨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有的時候,碰上好機遇,可能會被壞心情放走。一個人只要保持好心情,總會等到好的轉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2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11

在阿位伯的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兩個朋友出門,去遠行。過去,阿拉伯的商人們,都要走過漫漫的商旅之途,難免發生一些爭執磕碰。有一天,一個人就憤怒地打了另一個人,那個人很鬱悶,就在流沙上寫下了幾個字:今天我的朋友打了我。
兩個人繼續往前走,到了半夜,暴風雪來了,他的朋友先醒,趕緊推醒他,說咱趕緊逃生吧!兩個人來到了一個溫暖安全的地方,躲在大石頭後面。這個人又拿出小刀,在石頭上刻了一句話: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
他的朋友就問:你怎麼在沙子上寫我打了你,而我叫了你一聲,就刻在石頭上呢?這個人說: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傷害,我們是要抒發一下,寫在沙子上就算了,風一吹,流沙就平了,傷害也就被遺忘了。但是,別人對你的好,這是要銘刻的,它永遠留在心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過往,有過傷害,也有恩典,我們以什麼樣的心去面對呢?就看你把它們,哪些寫在流沙上,哪些刻在石頭上?
我們銘刻的與遺忘的,往往不同。有些人生來銘刻仇恨,所以他就遺忘了所有的幸福。有些人生來銘刻幸福,他的心只能充滿感恩。
人生用來銘刻仇恨,就會遺忘所有的幸福。人生用來銘刻幸福,心裡就會充滿感恩。
何為忠恕?這樣的道理,兩千多年前,夫子一以貫之,走到今天我們每個人的心裡。說簡單一點就是,忠誠自己,善待他人,以這樣的心走出去,不管這個世界多紛亂,多迷茫,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也會有一以貫之的道理。這樣的一生,我相信也能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因為有我們的一顆心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3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1

那麼,究竟什麼是仁愛呢?
學生問什麼是仁?老師只回答了兩個字:愛人。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但這兩個字,體會起來有很深的道理。民間有個說法,別看仁這個字只有四畫,單立人一個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說,仁愛,從來不是一個單立人狀態下的自我狀態。在孤獨的,自我的,封閉的環境下,是談不到仁愛的。仁愛一定是你旁邊還有一個別人,倆人在一起時,才能看出是否仁愛。
在一個村子里,有一個盲人,這個盲人只要是夜裡出門,他一定要打一盞燈籠。村裡人夜裡出來,唯一看見有燈籠的地方,就知道是這個盲人出來了。外地來的人看到這一點,就唏噓感慨,說你們這兒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沒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來,總要操心別人能不能看見亮,為別人打一盞燈籠。就跟盲人說,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說了一句:因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別人撞到我,我打燈籠也是為我自己。
我們大家想想,其實,這就是人行走於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打一盞燈客觀上是給別人照亮路,主觀上也給自己規避了很多風險。在這個布滿蒼茫的世界上,我們都是明眼人嗎?我們都能洞悉一切事項,規避一切風險嗎?有時,為了讓別人方便,打著燈籠為別人照亮,別人可以躲開你,你自己的風險,也就沒有了。
仁愛是什麼?有時候,仁愛是一種身體力行,一種點點滴滴身邊的行為。
仁愛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同時,這一思想,也貫穿了他的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的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問題上。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做人的根本,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志士仁人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3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2

孔子有些解釋很平實,他可以直截了當告訴你,怎樣做到仁愛。子張問老師,怎麼能做到仁?孔子說,有五者行於天下,有五點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
哪五點呢?老師說:恭,寬,信,敏,惠。
第一個是恭敬的恭,恭則不侮,翻譯出來就是,一個人對世界,對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態度,那他的生命,就不會輕易招致侮辱。我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真正的恭,永遠與敬相連,也就是說,能夠對別人恭的人,他是一種鬆弛的,柔軟的。比如你到弓箭店去買一把弓,有人會看到櫥窗里那把最漂亮的良弓,那弓永遠是拉開的,非常漂亮,撐在那兒。其他的都一把一把地掛在牆上,不拉開就不漂亮。
老闆,我一定要買櫥窗里的那把展品。老闆說,你別要那個展品,那張弓它天天綳著,你真要買回去一拉,頂多能射40米。牆上那些弓看上去很鬆弛,但你用同樣大的力氣,可以射出90米,因為它們不綳著。
我們的生命也一樣,有些人為標籤活著,要別人的那種尊重,有時候表現為一種攻擊性,老是綳出一副完美的恣態。這樣的人,有時候反而會容易招致一些攻擊,甚至是羞辱。因為我們過於挑剔,不用說在一個團隊,就是你回家,比如你勞累了一天,晚上進家門,家人在廚房炒菜,看見你回來了,高高興興地端上一盤菜,讓你嘗嘗 。
你可能是一個很挑剔的人,吃了一口,很不高興,怎麼這麼咸,打死賣鹽的了?家人會咯噔一下,人家忍一下,沒說什麼。端出第二盤菜,你又吃了一口,今天這個菜炒老了!以後等我進門再炒。又端上來第三盤菜,你還沒拿筷子,這倆菜怎麼搭配在一起,炒錯了吧?
如果你對每一盤菜都這麼挑剔,脾氣再好的人,再是你的親人,最後,只有把圍裙一甩,這頓飯你別吃了。這樣綳著的人,一定會換來對自己的尊重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4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3

什麼叫恭則不侮?這個世界上,凡人凡事,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尊重一點別人的辛苦,同樣是一頓不完美的飯菜,如果你進門高高興興地招呼老人,招呼孩子洗手,說聞見香味了,大家趕緊上桌,其實可以吃得很快樂。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對世界的態度,也形成了世界對我們的態度。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你和顏悅色,別人就笑語春風,你怒目相向,別人就怨氣沖沖。我們想得到世界什麼待遇,就以恭敬之心去面對他人。
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對他人。
第二點叫寬則得眾,恭敬之心自然會帶來寬和的態度,寬可不容易啊,禪詩里有一句話,叫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眼睛要是被一點塵埃所蒙住,就是給你三界,你都覺得活得很鬱悶,但心頭要是沒事,坐在自家的床上,覺得天寬地闊。
寬與窄,跟你現在住的60平米,還是200平米,關係不太大,跟你怎麼看這個生活,關係很大很大。在這個世界上,同樣的生活,會有不同的解釋。
有一個小鎮,德高望重的智者,坐在村口,看見來來往往的人,都在跟他打聽,想尋找一個世界上最好的居住地。
先過來一個人說,我想問問你們小鎮,適不適合我居住?我原來住的那個小鎮不好,鎮上的人都很自私,狹隘,每一個人都是飛短流長的,他們都不完美,人人都有缺點,我在那裡有無數的磕磕碰碰,全都是仇人,我已經住得不耐煩了。所以,我一定要找一個特別美好,人人都是道德君子的地方。老人聽了以後說,對不起,我們這個鎮上住的人,跟你原來住的地方的人一樣,請你往前面再去找吧!
第二個人過來說,我也在找一個最好的小鎮,因為我原來住的那個小鎮特別好,不得已才已搬出來,我十分懷念原來那個鎮上的人,溫柔,善良,樸實,人際之間很溫暖,互相來往,我在那兒人緣一直很好,我就想還找一個那樣的地方。老人跟他說,你算找對了,我們這兒跟你原來的小鎮一樣,你就住這兒吧!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這個老人守著的是同一個鎮子,對第一個人說,我們這兒的人全是有毛病的,他對第二個人說,我們這個鎮上的人,就像你期待的那樣,全是謙謙君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包含著優與劣的種種特點,看你用什麼態度去解釋它。一個心寬的人,他看世界一定與眾不同。
在一個女性雜誌上,我看見過一篇標題特別好的文章,叫上帝開著一家美容店。女人怕衰老,希望自己漂亮,希望青春常駐。文章告訴你一個秘密,就看你去沒去過上帝的美容店。
那個美容店是管什麼的呢?不管這個女人穿的衣服是不是昂貴,他會讓你一定穿得非常得體。不管這個女人,長得是不是漂亮,他會讓你臉上一定有微笑。他也不管這個女人身材是不是好看,他會要求這個女人待人一定是溫和的,優雅的,謙恭的。這個美容店,既給人美容,又給人禮儀。
如果你曾經去過這家上帝美容店,你去的次數多了,久而久之,你就會是一個青春不老的女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5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4

這個說法印證了一個道理,就是你對別人寬和,就會換來世界給你的一個回饋。這個回饋是什麼呢?你到處都會擁有朋友,人家就會喜歡你,這就叫做寬則得眾。
當你懷著一顆恭敬之心,抱著一種寬和態度,去對待他人的時候,你不僅可以得到對方的尊重,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肯定。這就是孔子的仁愛思想,對於人的自身修養的提升。但是,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難得的,光有修養是不夠競爭力的,那麼,我們還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和能力呢?
寬,意味著人的修養,僅僅有修養能夠在世界上安身立命嗎?我們還得有職業生涯,所以,第三點叫信。
孔子說,信則人任焉,就是誰有信用,就會有更多的人,任用守信之人。用今天的話來說,你的職業生涯就寬廣,老有人給你機遇。
我在大學教書十幾年,感受很深,經常有往屆的學生回來跟老師聊天,說自己現在外面的發展。我驚訝地發現,發展最好的那些學生,後勁最大的學生,往往不是當年專業上的尖子,不是一直拿獎學金,排名第一第二的孩子。排名第一第二的孩子,一到單位就不融合,恃才傲物,覺得當年我是保送上研究生的,你憑什麼分配我跟本科生干一樣的活?你不重視我,我就跳槽。而有些專業資質平平的,為人篤誠守信,他到一個地方能做到,用他的名字守住他的信譽。給一件事就做好,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領導就不斷地給他機會。一路走來,三年兩年看不出,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你就會發現:誠信人品,永遠比專業技術重要得多。因為這個社會,走出大學校門的時候,有一部分專業知識已經過時了,專業是需要不斷更新的,但是,人品和信譽,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永遠是人格的基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5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5

人品和信譽,永遠是人格的基石。
第四點,叫敏則有功。誰敏銳,誰敏捷,誰就能建功立業。我們人人都在做功,但有的人做的是無用功。誰敏銳,誰敏捷呢?你能不能從不經意處獲得靈感的火花呢?
美國有過一個窮困潦倒的畫家,最貧困的時候,買油漆,買畫布,買彩色顏料的錢都沒有。他只好在街上給人畫廣告,後來流落到堪薩斯州,在一座教堂里給人家修修補補壁畫。晚上慘到只能住在破敗的車庫裡,身邊唯一的生命只有一個小耗子,經常吱吱呀呀地在陪伴他。他覺得孤獨,跟小耗子成了好朋友。
一個偶然的機會,好萊塢要推出一部動畫片,尋找主創設計師,他就畫呀畫呀,畫了四五稿都不行,晚上他一個人坐在車庫裡,咬著畫筆,盯著畫紙,好像已經走到窮途末路。這時候,那隻小老鼠就蹲在他畫案上,兩隻小眼睛亮晶晶地看著他。他也看著這隻小耗子,腦子裡突然跳出一個造型,落在筆下的就是米老鼠。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迪斯尼先生,米老鼠靈光乍現,車庫裡一隻小耗子,成就了一位大師,成就了一個卡通形象。
敏是什麼?敏就是抓住無所不在的機遇。敏不僅表現在這樣一種敏銳,敏捷上,還表現在日常經常綳起來的神經上,表現在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自省,對環境的觀察和防微杜漸。
美國康乃爾大學,做過一個試驗,把反應極其敏捷的青蛙,扔在一個滾油的鍋里。這個青蛙敏捷到,啪一跳,能從油鍋里迅速跳出來逃生,居然可以不被燙死。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鍋里,鍋里盛滿冷水,然後在鍋底下加溫,逐漸逐漸加溫,這個青蛙在鍋里待著,毫無知覺,等到變成一鍋熱水時,青蛙已經渾身癱軟,沒有什麼行動能力了。最後,這隻青蛙就被燙死在這鍋開水裡。
這是一個什麼實驗呢?就是人的敏,不光反映在瞬間的應變上,還反映在防微杜漸上,對整個日常生活的察省之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6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6

敏,不光反映在瞬間的應變上,還反映在防微杜漸上。
能夠一生保持這樣一種態度的人,敏則有功,他能建功立業。
第五點,叫做惠。孔子說,惠則足以使人。一個團隊領導,有慈惠之心,面對你所有的下屬,你才有足夠的資格去使用得動別人。在精神價值上,要不斷地肯定下屬,在物質利益上,能與他們分享,那麼你就能得到忠臣死士,能夠用得動人。
有時候,有這樣一種心態,就能得到一個團隊的真正敬重和尊重,這就是惠則足以使人。有慈惠之心,他就能帶動起這個團隊。
孔子說的,恭,寬,信,敏,惠,這五點,如果都做到的話,仁,基本上就做到了。仁,真的很難嗎?它有的時候,就是一種行為方式,而這種行為方式,會給我們生活帶來一些改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7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7

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
有了仁愛,你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個人有了仁愛,並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是他去真正分出來什麼是真正的好人,什麼是真正的惡人。他心中的是非判斷,其實是明確的。
孔子說過,鄉原,德之賊也。什麼叫鄉原?就是指好好先生,誰都不得罪,你覺得這種人好嗎?孔子說,這才是德之賊。你經常和稀泥,沒有是非標準,會縱容不好事情的發生。不要以為孔子提倡忠恕之道,提倡寬容善良,就毫無節制。真正的仁愛,一定是有準則的。真正的仁愛,一定是能夠是非恩怨都在眼前分明的。所以,疾惡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愛的人,有是有非,就叫能好人,能惡人。
有仁愛在心的人,不會被表面現象所蒙蔽,他是讓人格性命可以建設擴大氣象的一個根本依託。那麼,這樣的東西是怎麼得來的呢?
儒家的經典,有這樣一個道理,它既給你一個遼闊境界,同時也給你一條達到境界的可行之路。
一切都在點滴之中,《論語》它是課堂筆記,它有很多問答,它把學生的迷惑都呈現出來了。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樊遲跟著老師游於舞雩台下,大家聊著如何提升道德修養,樊遲問老師三件事,第一是崇德,一個人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境界?第二叫修慝,一個人如何改正自己的邪惡之心?第三件叫辨惑,給我一雙惠眼,如何去偽存真?於迷惑之中有所分辨。
這三件事很難,老師感慨地說,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一個人遇到任何一件事,都好好地先去做,把它做到位,做徹底,做完美,然後再去計較名譽,報酬,這叫先事而後得。所有的事你都先盡心去做好,然後再想你的所得,這樣不就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了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7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8

孔子又提出第二個,修慝,怎麼改正自己的缺點呢?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你自己認認真真地把那些缺點改了,在改的過程中,就看著自個兒,別老看著別人的毛病,別指指點點說他還不如我,領導一批評,總有人在那兒比,憑什麼處分我呀?誰誰誰還不如我呢。孔子說你先別看他的不好,你先改正自己。這就叫見賢思齊,見不賢要內自省。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不就是修慝,不就改正自己了嗎?
第三點,辨惑。人為什麼會迷惑?這跟人一時火起,喪失理性有關係。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他沒有告訴怎麼辨惑,先告訴你:什麼是惑?就是人一時之憤,突然火冒三丈。這個時候,人是沒有理性而言的。他連自個兒都忘了,忘其身。就為一個誤會,他會大打出手,連性命都不要。按民間說法,這叫昏了頭,迷了竅。他就不想想自己家裡,上有高堂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這不僅忘其身,而且還會連累到他的親人,這還不是迷惑嗎?
人如果心裡一直有一個理性的判斷,就不至於出現這種衝動。你看孔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用平時做人的道理,來回答學生的提問,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告訴你怎樣去修養一個君子之德。
孔子不僅是個仁愛的宣傳者,同時也是個仁愛的實踐者。孔子生活的年代,畢竟是在兩千多年前,而當今社會是一個充分張揚個性的時代,現代人的價值判斷,也在發生變化。那麼,孔子的仁愛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又會帶來什麼樣的人生啟示呢?
最終,它會給我們帶來一種生命的狀態。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點點滴滴的穿越,自己的評價都是我在什麼樣的狀態之中,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是那種從書齋到辦公室,看起來擔當天下,永遠鐵青著臉,穿著職業裝的人。內心真正有仁愛的人,一定有他的親人,有他的朋友。他熱愛山川河流,熱愛四時風物,熱愛跟別人在一起的歡樂時光,而他那種柔軟的情懷,可以無所不在,去感染所有的人,這才是一種真正的仁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8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9

仁愛是一種態度的流露。
在流光陶冶下,人人都難免感傷,如李白所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我們總是這樣迎來送往,活在流光之中,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呢?孔子有一句話,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這一輩子,總要選擇做點事,但這裡面有三個不同的層次,看看你在哪個層次上。
首先是知之者,對你的職業,行業,你有了解,這容易,現在去讀一個專業,拿一個文憑,考一個資格證,這都叫知之者。這是第一級。
比這高一個層次的是叫好之者,就是你真正熱愛它,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願意廢寢忘食把自己,連工作之外的休閑時間,都投入進去。這樣的人固然在這個事業中,可以完整地去實現自己,但是,這種生命未免沉重。你可能會忘記這個世界的風花雪月,你可以犧牲很多跟家人閑度的流光,就是因為你好知。
但是,這個境界,也不是最高的,最高境界叫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這樣一個事業投入的過程中,你感受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歡樂。在這裡面你的心是舒展的,你是被成全的,你享受這個過程,不僅創造事業,而且創造自己。在點點滴滴之間,每天你能感受到,世界對你的一種善意,你那種歡騰之心,會把你帶到一個愉悅的境界之中。
其實,仁愛者永遠不是我們總要去殺身成仁,那是指極端狀況下。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苦難不來臨的時候,人沒有必要刻意去尋找。但是當苦難來臨的時候,人心可以坦然不畏懼。我們在常態的生活里,仁愛之心就是讓我們保有這樣一種跟世界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的對抗,也不是完全的妥協,而是用自己的態度跟世界生成一種融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29 | 只看該作者

仁愛之道10

仁愛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態度跟世界生成一種融洽。
同樣的一鍋沸水,投進去三樣東西,會產生三種不同的結果。扔進一個生雞蛋,雞蛋是流質的,煮啊煮啊,最後生雞蛋,變成堅硬的熟雞蛋了。這是一種狀態,柔軟的人心被世界磨礪了,最後變得遲鈍,毫無知覺。
扔進一個堅硬的胡蘿蔔,煮啊煮啊,最後撈出來的是軟塌塌的,這是第二種態度。人心原來是剛強的,是青澀的,有夢想的,最後妥協了,失去了自我。
第三種,你投入的是茶葉,茶葉在滾水中煮啊煮啊,最後水也不是水了,干茶葉也不是茶葉了,而成了一鍋茶水。你跟世界之間生成一種全新的價值。
什麼是仁愛?仁愛就是改變我們的生命狀態,以一種歡樂和信念,去面對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需要為社會,為國家去承擔使命的時候,臨大節而不虧,而在生活常態中保持我們的歡愉。這樣的態度,我想每個人都能做到。
孔子曾經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我想要仁愛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愛充滿了。
我希望這一句話,是孔子越過兩千年流光,說給我們每一個子孫後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們每一顆心對自己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當你真正信任了這件事的時候,仁愛就在這一刻,來到我們的生命之中,我們被仁愛充滿,我們跟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33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1

序言:《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之極。其實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但是我們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嗎?這部曾被古人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還具有什麼實際意義嗎?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大家別以為說,孔夫子的《論語》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我們覺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種高不可及的。這裡面有多少奧秘嗎?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說白了,我認為論語再我們今天的觀點去看過去,它是一本非常樸素的,能夠相關於以人倫為起點,教給每一個人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能夠熟悉現代這種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就是這麼一本語錄。其實論語很簡單,兩千五百年以前,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篡起來,後來就成了論語。所以在《漢書•藝文志》上有這麼一段界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33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2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就是弟子們在提問,他回答的時候「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大家有問有答、有來有往。就是這種提問和回答之間,隻言片語,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到後來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大家把這些言論集結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論語。所以今天看到的論語,我們會覺得沒有什麼太深的邏輯性,在論語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故事、一個嚴謹的闡述,論語都是很簡短很簡短的一些言辭。
學生:老師您再多說幾句行不行。您總是那麼三言兩語的,我們怎麼作課堂筆記呀?
孔子:我本來就什麼都不想說。
學生:老師,您要是什麼都不說,我們記什麼呀?
那麼他老師怎麼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實這就是一種教育。他老師跟他說:「你看,蒼天在上,噩古已然,它說話嗎?它不說話,不是照樣春夏秋冬四季照樣風調雨順嗎?大地上不是萬物生長嗎?你去看天說話。」所以其實論語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以一種樸素的、溫暖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度,去影響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這一生號稱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賢人。這些人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他們是把那種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但是不依賴那些連篇累牘、宏觀的那種大的言論。我們說論語他終極的傳遞,是傳遞了一種態度。其實在論語中,我們會發現,孔夫子他教育學生的時候,講世間道理的時候,從來沒有過聲色俱厲,他一定是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權的這種口氣,其實這樣一個態度不是代表他個人,而是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哲學觀。為什麼我們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的意義就是在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動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這樣一些人。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的,而不是從空而降的,所以說起整個這種天地開闢造世的故事。我們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時候,中國最早的創世紀怎麼來的呢,是由盤古開天闢地來得,但是這個開闢,不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啪,辟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中國人習慣的敘事象《三五曆紀》裡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35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3

天地人之道3它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天地混沌如雞子,很大在那裡安安靜靜,盤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萬八千歲,天地開闢,一萬八千年過去了,天地開了,但是它不是一個固體啪的裂開,而是兩股氣分開了。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就是陽氣上升變成了我們蔚藍的天空;濁氣下降變成了我們腳下的土地。盤古在其中。是不是開天闢地就完了呢,其實,這種成長剛剛開始。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變,每天都在微妙的變化著,象一個新生的嬰兒一樣,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於天,聖於地」。一個好的人格應該是有一種理想主義的天空,讓你可以有飛翔的翅膀,不妥協於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但另一方面,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要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那是夢想主義者而不是理想主義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那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其實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孔夫子這個聖人就像盤古一樣。
  所以這個故事接著講,說後來天地還在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呢,日長一丈,他跟著天地一塊長,所以長到最後的時候,如此萬八千,又長了一萬八千年,最後是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認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話,你會發現他們往往是強調一種激情、感性、神秘這樣的一些印象;而中國呢是強調了一種莊嚴理性和一種溫柔敦厚之美,這就是孔夫子這個聖人的姿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35 | 只看該作者

天地人之道4

應該說孔夫子在後世流傳的這個形象是學生們用自己的愛戴給他加上的東西,但是更多的是他一種傳導出來的內心有一種飽和的力量,這就是後來孟子夫子所說我善養我浩然之氣,就是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話外音:《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的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呢....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中國人,什麼叫天人合一,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了天地給我們的力量,就是一個人在自然中的和諧。現在我們正在倡導創建和諧社會,真正的和諧是什麼,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鄰里之間的和諧,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間,跟動物之間你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有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這樣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所以孔夫子在論語裡面流露出來的更多的東西是顏色上非常和緩,交給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的內心非常的莊嚴,他的內心裡面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是什麼力量呢,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曾經,他的學生子貢問:老是,我們跟您學了這麼多,就是為了以後能夠當大官,您說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1: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