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lue Iv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宋詞賞析(1-56頁)+宋詞鑒賞(57~~)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1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38 | 只看該作者
三姝媚

  薛夢桂  

  薔薇花謝去。更無情、連夜送春風雨。燕子呢喃,似念人憔悴,往來朱戶。漲綠煙深,早零落、點池萍絮。暗憶年華,羅帳分釵,又驚春暮。芳草凄迷征路。待去也,還將畫輪留住。縱使重來,怕粉容銷膩,卻羞郎覷。細數盟言猶在,悵青樓何處。綰盡垂楊,爭似相思寸縷。

  這是一首惜別的戀情詞。上片寫暮春風景。詞的開頭,用「薔薇花謝」,點明春末。為了突出離人的憂鬱心情,他說:連夜的春風春雨,是多麼無情呵!就是那呢喃的燕子,在豪門朱戶之間飛來飛去,也似乎在懷念情人的憔悴。接著說,春池水漲,煙雨茫茫,把池塘里的點點浮萍,早已打散了。這裡也暗寓著人生的離別。下面直接點明暮春惜別。時當易逝,在這惱人的暮春,正是我們分別的時候。「羅帳分釵」,金釵兩股各分一股,作為定情之物。在閨房中分釵惜別,點明主題。

  下片,寫離別時的情景。芳草遮住了凄迷的征程。「凄迷征路」,是說在離人的眼中,前路是那樣凄涼迷惘。「待去也,還將畫輪留住。」臨走了,是那麼難捨難分,還想把我的車輪留住。接著他又敘述了女方內心深處的感情,她說:「縱使重來,怕粉容銷膩,卻羞郎覷。」對女方刻劃細緻,說即使你能夠再來,那時恐怕我已香消容減,我很害怕你見了我那個難堪的模樣。「細數盟言猶在,悵青樓何處。」這是寫男方的思想活動,我們的海誓山盟,還是永遠存在的,可是你呵!你在何方?「青樓」,指女子所居的地方,末二句用垂楊系不住車輪,那折斷的柳條,很像我們一寸一寸的相思的情懷。

  整首詞,沒有用典,寫得如此柔情婉轉。上片寫景,對薔薇花、春風、春雨、燕子、浮萍,都賦予了生命,用我們常說的話來說,叫做寓情於景。下片寫別離,生動地寫出了女方的羞懼和男方的深深懷念之情。詞中點明了女方是青樓中的妓女。我們現在讀這首詞,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某些妓女。每個妓女都有她的辛酸史,許多人也都有從良的願望,可又無法脫離苦海,柳永一生就為這些有深情的妓女而歌唱,死後又是妓女們集資把他安葬的。所以不能把這首詞當作黃色作品來讀,作者不是西門慶,他對這個女人是含有深切的真情的。(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2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39 | 只看該作者
大有

  九日  

  潘希白  

  戲馬台前,採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紅萸佩、空對酒。砧桿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強整帽檐欹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蒓鱸,霜前雁后。

  潘希白,字懷古,號漁庄,永嘉人。理宗寶祐中進士。幹辦臨安府節制司公事。恭宗德祐中,起史館檢校,不赴。周密《絕妙好詞》,收有此詞。

  上片,首句「戲馬台」,有三處:一,在河南臨漳縣西,又稱閱馬台。後趙石虎所築。石虎於台上放鳴鏑,為軍騎出入之節;二,在江蘇銅山縣南,晉義熙中,劉裕大會賓僚,賦詩於此。三,揚州亦有戲馬台。從詞的內容看,應指賦詩所在銅山戲馬台。開頭四句是說,在戲馬台前賦詩,東籬採菊,問起時間,又是九月九日重陽節了。這四句點明了「九日」題意。「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潘希白,永嘉人。這兩句是說,正巧這時我回到永嘉,江山依舊,而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樣了,引起了下面四句的深沉的感慨。窗外昨夜的風雨,已不像是登高的時候了。潘希白處在南宋滅亡的前夕,國勢岌岌可危,哪裡有心情去登高遊覽。「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宋玉,屈原的學生,曾入仕楚頃襄王。他期望對國家有所作為,受到黑暗勢力的排擠而失職窮困,在他的作品《九辯》中,表示嘆老嗟卑的傷感與哀愁。「衛郎」,古有衛玠、衛協、衛恆諸人,協與恆為書法家,且年老,不合「衛郎」身份。衛玠似頗合詞意。玠衛恆之子,風神秀異,官太子洗馬,后移家建業,觀者如堵,終身無喜慍之色,年二十七而卒。這兩句是說,他內心裡充滿了宋玉般傷時感事的情懷和衛玠般的愁瘦。這兩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識分子的苦惱情緒。

  下片,主要抒發詞人在重陽這一天內心的痛苦。「紅萸佩、空對酒。」重九是插茱萸、飲酒賦詩的時節。「空對酒」用一個「空」字,表現了他深沉的痛苦,意思是說,在這個國家遭到異族的侵略,瀕於滅亡的前夕,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德祐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館檢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後,宋朝滅亡。這個「空」是包括了他無限的憂愁與苦悶。「砧桿動微寒,暗欺羅袖」,這是寫秋景,說秋風已吹入了他襟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這個「秋」不是單純地指秋天,也暗寓了趙宋王朝滅亡在即的意思。「強整帽檐欹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勉強整頓了一下歪斜了的帽子,因為我曾經搔首問天。「天涯搔首」在無言中又吐露了他無窮的苦恨。「幾回憶、故國蒓鱸,霜前雁后。」江南秋天的鱸魚是很美的,這些也只成為對往事的回憶了。在淳祐年間(1241─1252),京城臨安附近,經濟徹底崩潰,物價猛漲,「殍饉相望,中外凜凜」高斯得作詩說:「人生衣食為大命,今已剿絕無餘遺」。老百姓連飯都沒有吃,「蒓鱸」美味,自然只是回憶中的事了。詞的末尾,是這個時代背景的寫照。(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0 | 只看該作者
賀新郎

  游西湖有感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陽花石盡,煙渺黍離之地。更不復、新亭墮淚。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何人是?千古恨,幾時洗?餘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國事如今誰倚仗,衣帶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這首《賀新郎》,以文為詞,譏嘲時政,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殷憂。詞的風格酣暢恣肆,顯示了議論風生、壯懷激烈的豪放特色。在表現手法上,為了振聾發聵,多用正論警俗的寫法。

  上片劈頭三句,即作當頭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統治階級在西子湖上歌舞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據《古杭雜記》載,文及翁是蜀人,及第后與同年在西湖游集,別人問他:「西蜀有此景否?」這就引起他無窮感觸,賦此詞作答。西湖面積並不小,作者為什麼說只是「一勺」呢?或以為這是作者登高俯瞰時的一種視覺,其實不然。西湖代指臨安,臨安又隱寓東南半壁。南宋統治者耽樂於狹小的河山範圍之內,全然將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的大業置之度外,作者有憤於此,故云「一勺」,亦猶昔人諷刺蝸角觸蠻,井底之蛙,眼界狹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難看出選擇這兩個字中所寓托的譏諷憤激之意,接以「渡江來」兩句,作者的用心更覺顯豁。「回首」兩句,由眼前所見遙想早已淪亡的中原故土。「洛陽」,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藉以泛指中原。當年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間花石,在汴京造艮(g︷n)岳,這是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盡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煙,離離禾黍。歷史的教訓是如此慘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連在新亭哀嘆河山變色而一灑憂國憂時之淚的人也找不到了。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記載說:「過江諸人(指晉室南遷后的統治階級上層人物),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三國吳時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飲宴。周侯(周?)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皆相視流淚。惟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這裡就是用的這個事典。「更不復、新亭墮淚」,語極沉鬱。東晉士人南渡后,周?等人尚因西晉滅亡,山河破碎而流淚,現在就是這樣的人也沒有,他們只知一味「簇樂紅妝搖畫舫」,攜帶著艷妝的歌妓,蕩漾著華麗的遊船,縱情聲色於水光山色之中,還有誰人能像晉代的祖逖一樣,擊楫中流,誓圖恢復呢?「千古恨,幾時洗?」故意用詰問語氣出之,其實則是斷言當權者如此耽於佚樂,堪稱千古恨事的靖康國恥便永無洗雪之日了。悲憤之情,躍然紙上,幾於目眥盡裂。

  換頭三句轉寫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憤懣之情,既與上片歌舞酣醉,不管興亡、毫無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鮮明的對比,又同上片「問中流、擊楫何人是」一句相呼應。「餘生」句用《後漢書·范滂傳》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這裡自比范滂。「更有誰」兩句,用姜子牙、傅說兩人的事典。相傳姜子牙隱居磻(pán)溪(今陝西寶雞東南)垂釣,周文王發現他是人材,便用為輔佐之臣,后終於佐武王消滅了商朝。相傳傅說在傅岩(今山西平陸)築牆,殷高宗用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兩人,在這裡代表當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為當今人材多的是,問題在於統治者沒有發現、沒有起用而已。國勢危殆,人材不用,統治階層憑藉什麼來抵禦強大的元蒙軍隊呢?「國事」兩句,自問又復自答:只是倚仗「衣帶一江」罷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憑藉長江天險,甚至還可笑地說是「江神堪恃」!這裡再一次對當權者進行了無情的冷嘲熱諷。朝廷重臣顢頇昏聵,像北宋初期「梅妻鶴子」、隱居孤山的林逋那樣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們又如何呢?「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問他們救亡之事,他們卻顧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經含苞待放了!」作者對這些人深表不滿之意,與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愛國志士又是一個對比。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對比,最後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極端悲憤之中,又發出了無可奈何的浩嘆,讀之令人扼腕,使人髮指。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1 | 只看該作者
擊梧桐

  別西湖社友  

  李鈺  

  楓葉濃於染。秋正老,江上征衫寒淺。又是秦鴻過,霽煙外,寫出離愁幾點。年來歲去,朝生暮落,人似點潮展轉。怕聽陽關曲,奈短笛喚起,天涯情遠。雙屐行春,扁舟嘯晚。憶昔鷗湖鶯苑。鶴帳梅花屋,霜月後、記把山扉牢掩。惆悵明朝何處,故人相望,但碧雲半斂。定蘇堤、重來時候,芳草如翦。

  李鈺,字元暉,號鶴田,江西吉水人。生於嘉定12年(1219),卒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十二,通書經,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批差充幹辦御前翰林司主管御覽書籍,除?門宣贊舍人。初領應奉,賜紫袍紅靴、小金帶一,朝士奇之。《絕妙好詞》收詞二首,此其一。有《雜著四集》、《錢塘百詠》行於世。

  詞題《別西湖社友》,這個西湖詩社,是當時士大夫組織的一個等次較高的詩社。《都城紀勝》云:「文社有西湖詩社,非其社集之比,乃行都士夫及寓居詩人,舊多出名士。」李鈺以典雅的語言,洗鍊筆法,抒發了他的點點閑愁。

  上片,前三句,點明離別的時間。楓葉正紅,秋末給人帶來了寒意。接著「又是秦鴻過,霽煙外,寫出離愁幾點。」「秦鴻過」泛指北雁南飛。南飛的大雁,在雲煙中翱翔,那點點的雁影,正刻劃出了徵人的點點離愁。「離愁幾點」語意雙關,既說大雁飛得高遠,也像離人的點點愁怨。「年來歲去,朝生暮落,人似點潮展摶。」這是寫他離別時的感慨,「點潮」,浙江潮。這是說,這些年來,人生如同潮長潮落的潮水,是多麼地沉浮不定呵!李鈺少年得志,朝士曾有詩稱讚羨他:「上直朝朝紫禁深,歸來無事只清吟。不須更借頭銜看,便是當年李翰林。」可是他雖紅極一時,有人比之如李白之初見唐玄宗,但是也並沒有爬上高位,也是宦海浮沉,他自己也如同「點潮展轉」而已。這一句到是有一種親切的真情的。「怕聽陽關曲,奈短笛喚起,天涯情遠。」短笛奏出了離別的歌聲,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不能不使人產生遠別的情懷。這三句又回到了惜別的主題。這一轉折,如同曲水微瀾,增加了全詞的韻趣。

  下片,主要寫對往事的回憶。「雙屐行春,扁舟嘯晚。憶昔鷗湖鶯苑,鶴帳梅花屋,霜月後,記把山扉牢掩。」「屐」,木屐。草屐、錦屐都泛稱屐。這裡指旅遊穿的鞋。春天徒步郊遊,晚上嗷嘯水上。回憶我們過去在湖上觀鷗,苑中賞鶯,那是多麼風雅的往事。我的家中以輕柔的鶴羽為帳,梅花繞屋,秋涼了,牢記把柴門緊閉。這些都是「西湖」詩社中那些文人雅士們的回憶,生活是那麼幽雅、輕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接著又回到惜別。「惆悵明朝何處,故人相望,但碧雲半斂。」這是用想象表達故友情深:明天我不知道該到什麼地方了,老朋友們向遙遠的地方瞭望,可是又被碧雲遮斷了視線。用這種形象的描述,比起直述相思,自然要感人多了。李鈺真不愧為詞壇老手。「定蘇堤,重來時候,芳草如翦。」這個結尾也是獨特的,他不是寫臨別時的蘇堤,而是寫當他遠遊歸來回到蘇堤時,芳草如同剪過一樣的茂盛。以此安慰朋友,也是自慰,顯出了詞人曲折、波瀾的高超技藝。詞最忌直語。直言其事,就使人感到泛味了。全詞從思想上來說是很平常的,從藝術上來說,上下兩片,都有波瀾起伏,而且是那麼自然,典雅,能觸動離別者的情懷。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1 | 只看該作者
沁園春

  丁酉歲感事  

  陳人傑  

  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悵晨星殘月,北州豪傑;西風斜日,東帝江山。劉表坐談,深源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傷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風寒。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嘆封侯心在,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

  這是一首抒寫愛國情懷的愛國詞章。

  1234年,蒙古與宋聯合滅金。開始,蒙古先約宋攻金,金亡后,蒙古卻趁宋收復西京洛陽時,進行襲擊,宋軍敗還,自此揭開了蒙古軍侵宋的戰幕。兩淮、荊襄一帶,經常受到蒙古軍的侵襲。丁酉歲,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蒙古兵自光州、信陽進至合肥。戰爭使人民流離失所,朝廷驚惶失措。面對這一危急形勢,作者不禁感慨萬端,寫下了這首激奮人心的詞篇。

  詞上片,寫局勢的危急。

  起首三句,說北宋覆亡已百年有餘,中原故土始終沒有收復。「百年陸沉」,借用西晉王衍等人,清談誤國,使中原淪亡的事。《晉書·桓溫傳》:「溫自江陵北伐……與諸寮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青氈未還,典出《晉書·王獻之傳》:「夜卧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吾家舊物,可特置之。』」這裡用以比喻中原故土。

  於是,作者發出了感嘆:「悵星辰殘月,北州豪傑;西風斜日,東帝江山。」東帝,在楚地,《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註:「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這裡指南宋王朝。在這裡,作者感嘆中原豪傑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劉表坐談,深源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劉表,漢獻帝時的荊州刺史。《三國志·魏書》載王粲對劉表的評價:「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北可規。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深源,東晉穆帝時的中軍將軍、揚州刺史,連年北伐,后因先鋒姚襄叛變而喪失敗績,因此被廢為庶人。作者用這兩個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空談坐觀時變或輕易出師北伐,都會使中原恢復的機會,失之於彈指之間。「年年冰合,在在風寒。」借用辛棄疾《賀新郎》「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句,以氣候的寒冷,比喻局勢的艱危!

  下片,抒發作者自己建功立業、立志報國的豪情。

  「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堪宴安。」是說「和」、「戰」都不可輕易處之,置身江南(「江沱」)未必能長久地宴安遊樂。至於作者自己,「嘆封侯心在,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如大魚(鱣鯨)失水,空有立功封侯的決心;奸佞(「虎豹」)當道,即使有「平戎」之策,有恢復中原故土之大計,也無法上達皇帝知道。儘管如此,作者並未完全失望,他提出:「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麒麟閣,為漢初蕭何所造,「以藏秘書,處賢才也。」(見《三輔黃圖》)漢宣帝為中興之主,圖功臣霍光、張安世等十一人於閣上。這裡,作者表示,自己雖說是個文人(儒冠),但亦有提劍殺敵,建功立業,做一名留名麒麟閣上的中興人物的抱負。他以麒麟閣中的功臣自期,這是他愛國熱情的表露,是值得充分予以肯定的。

  陳人傑,又作陳經國,號龜峰,曾流落兩淮江湖,后又回到杭州,是南宋的辛派詞人。他的詞慷慨悲涼,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沉痛心情,其激越處頗近辛棄疾。(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2 | 只看該作者
酹江月

  淮城感興  

  張紹文  

  舉杯呼月,問神京何在,淮山隱隱。撫劍頻看勛業事,惟有孤忠挺挺。宮闕腥膻,衣冠淪沒,天地憑誰整?一枰棋壞,救時著數宜緊。雖是幕府文書,玉關烽火,暫送平安信。滿地干戈未戢,畢竟中原誰定?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風長嘯,夜深霜露凄冷。

  《酹江月》,即《念奴嬌》,由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尊還酹江月」句而來。題目中的「淮城」,泛指淮水兩岸的城市,這裡疑指壽州(今安徽壽縣)。漢代淮南王劉長、劉安父子曾在壽州建都。宋代,壽州屬淮南西路。

  淮水是當時宋、金對峙的前線。詩人來到瀕臨淮水的城市,面對長期淪陷的中原,不禁感慨系之。詞的上片開頭三句,與辛棄疾《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手法相似,以問答形式,表現對中原的懷念和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辛詞是自問自答,本詞則為問月。而「舉杯呼月」,是借用李白《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意,狂態可掬,表現了詩人的孤獨和苦悶。無人可問,只好問月。「淮山隱隱」是詩人眼前見到的月下景色。在朦朧的月光下,不要說「神州」,連附近的淮山也只能隱隱約約地看到。這種帶有象喻手法的回答,是十分令人失望的,更加激起了詩人對中原的懷念。「淮山」,指八公山,在壽州附近。相傳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同登此山,埋金於地,白日升天成仙。「撫劍」二句,化用杜甫「勛業頻看劍,行藏獨倚樓」詩意,表現詩人的報國宏願和壯志難酬的失意心情。這二句在感情上的起伏很大。前句用「撫劍頻看」的細節,表現要收復失地、干一番大事業的決心和行動,意氣昂揚。這是承上面因見不到「神京」而來。一個「頻」字,把詩人的急切心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后句用「惟有」二字,突出了自己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的失意之情。想到此,詩人不由憤慨地說:皇帝的宮殿被敵人的腥臊氣玷污著,京城的衣冠文物也蕩然無存,誰去收復失地,重整山河呢?收復中原的迫切心情,溢於言表。結句以弈棋作比,大聲疾呼:一盤棋已經走壞了,必須趕快想出換回敗局的招數來。在個人抱負不能實現的失意情況下,詩人並不泄氣,而是更加積極地關心國家命運。這二句比喻極為生動貼切,是對當政者的當頭棒喝。

  下片開頭,筆調突然轉為冷靜,是平心靜氣地講道理:目前雖然前方暫時平靜無事。「幕府文書」,指前方軍事長官所發的公文。「玉關烽火」,指邊地的戰爭。「玉關」,即玉門關,在甘肅。這裡指代邊界。這是退一步的說法,是為了更進一步緊逼。於是,緊接提出:可是各地戰爭仍未結束,最終究竟誰去平定中原呢?這裡是中原究竟屬於誰的意思,也就是「鹿死誰手」。是被敵人永遠佔領呢?還是我們收復回來。詩人不為眼前暫時平靜無事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清醒地看到時局已壞,危機四伏。這也是提醒那些苟且偷安者,希望他們不要存幻想。一想到國家命運危急,詩人忍耐不住,「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一個「便」字,突出表現了詩人急不可待的神情。與辛棄疾《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相比,手法相同,而用意各有所側重。兩者都是運用隱喻手法,也都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富於幻想。辛棄疾詞側重於要掃清朝廷的黑暗勢力──主和派;本詞則側重於要趕走敵人,重整山河。浪漫主義的幻想展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然而畢竟是虛幻的,現實卻是冷酷的。面對現實,抱負落空,詩人只有「倚風長嘯」,以表達孤憤難平的孤獨與狂放。可是,得到的回答卻是:「夜深霜露凄冷。」表面是寫詩人對周圍自然環境的體膚感覺,實際是對現實社會的內心感受。這更加突出了詩人「孤忠挺挺」、憤慨難平的感慨。(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3 | 只看該作者
念奴嬌

  陳郁  

  沒巴沒鼻,霎時間、做出漫天漫地。不論高低並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動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張威勢。識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卻恨鵝鴨池邊,三更半夜,誤了吳元濟。東郭先生都不管,關上門兒穩睡。一夜東風,三竿暖日,萬事隨流水。東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

  這是一首詠雪詞。明是詠雪,實際暗喻奸相賈似道。

  上片,描寫賈似道的為人。

  開頭:「沒巴沒鼻,霎時間、做出漫天漫地。」大雪漫天,紛紛揚揚,比喻賈似道權勢熏天,擅作威福。他「不論高低並上下,平白都教一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他又「鼓動」雪神(滕六),又「招邀」風神(巽二),「一任張威勢」,善於虛張聲勢。從而,使人「識他不破」,誤把敗類當作「祥瑞」。短短几句話,把一個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欺天霸勢,又偽裝人民的「救星」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下片,抒情。以下雪貽誤軍機和東郭先生不屑迎合,暗示賈似道的專權誤國,為正直的人和愛國者所不恥。

  「卻恨鵝鴨池邊,三更半夜,誤了吳元濟。」吳元濟,唐憲宗時蔡州節度使。據《通鑒》載:唐憲宗命大將李愬攻蔡州(今河南汝南),夜半大雪,李愬命士兵驚動城邊鵝鴨池中的鵝鴨,引起一片叫聲,用以掩蓋行軍的聲音,從而攻下蔡州,活捉了吳元濟。作者用這個故事,比喻賈似道貽誤軍機大事。「東郭先生都不管,關上門兒穩睡。」東郭先生,傳說他不畏冰雪,秉性正直。《初學記》卷二載:「東郭先生……貧寒,衣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這兩句是說,東郭先生,不屑與之迎合,只顧自己「關上門兒穩睡。」

  末尾,「一夜東風,三竿暖日,萬事隨流水。東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東皇,即太陽神。它象徵著廣大人民,人民像太陽一樣,使冰雪融化,賈似道等朝廷的官宦顯貴,不得人心,終歸要失敗!

  陳郁,號藏一,理宗時,任東宮講堂(太子上學之處)掌書。他的詞婉轉隱喻,但情調高亢,宣揚愛國思想,系南宋詞壇辛派詞人。(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8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6 | 只看該作者
念奴嬌

  陳郁  

  沒巴沒鼻,霎時間、做出漫天漫地。不論高低並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動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張威勢。識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卻恨鵝鴨池邊,三更半夜,誤了吳元濟。東郭先生都不管,關上門兒穩睡。一夜東風,三竿暖日,萬事隨流水。東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

  這是一首詠雪詞。明是詠雪,實際暗喻奸相賈似道。

  上片,描寫賈似道的為人。

  開頭:「沒巴沒鼻,霎時間、做出漫天漫地。」大雪漫天,紛紛揚揚,比喻賈似道權勢熏天,擅作威福。他「不論高低並上下,平白都教一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他又「鼓動」雪神(滕六),又「招邀」風神(巽二),「一任張威勢」,善於虛張聲勢。從而,使人「識他不破」,誤把敗類當作「祥瑞」。短短几句話,把一個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欺天霸勢,又偽裝人民的「救星」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下片,抒情。以下雪貽誤軍機和東郭先生不屑迎合,暗示賈似道的專權誤國,為正直的人和愛國者所不恥。

  「卻恨鵝鴨池邊,三更半夜,誤了吳元濟。」吳元濟,唐憲宗時蔡州節度使。據《通鑒》載:唐憲宗命大將李愬攻蔡州(今河南汝南),夜半大雪,李愬命士兵驚動城邊鵝鴨池中的鵝鴨,引起一片叫聲,用以掩蓋行軍的聲音,從而攻下蔡州,活捉了吳元濟。作者用這個故事,比喻賈似道貽誤軍機大事。「東郭先生都不管,關上門兒穩睡。」東郭先生,傳說他不畏冰雪,秉性正直。《初學記》卷二載:「東郭先生……貧寒,衣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這兩句是說,東郭先生,不屑與之迎合,只顧自己「關上門兒穩睡。」

  末尾,「一夜東風,三竿暖日,萬事隨流水。東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東皇,即太陽神。它象徵著廣大人民,人民像太陽一樣,使冰雪融化,賈似道等朝廷的官宦顯貴,不得人心,終歸要失敗!

  陳郁,號藏一,理宗時,任東宮講堂(太子上學之處)掌書。他的詞婉轉隱喻,但情調高亢,宣揚愛國思想,系南宋詞壇辛派詞人。(蒲仁)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9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6 | 只看該作者
浪淘沙

  李萊老  

  寶押綉簾斜,鶯燕誰家,銀箏初試合琵琶。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芳草滿天涯。流水韶華,晚風楊柳綠交加。閑倚闌千元籍在,數盡歸鴉。

  這是一首詠妓詞。南宋咸淳年間(1270年頃)做過嚴州知州的李萊老,也曾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名士。南國多佳麗,在寓居「暖風吹得遊人醉」的京杭之地,詞人難奈客居的寂寞,也不免有尋花問柳的韻事。

  那該是一個春意綿綿的傍晚,詞人來到一處歌樓妓館,但見寶押高吊,綉簾斜掛,一群鶯歌燕舞般的女孩子正在門前笑盈盈地招徠顧客(按:「押」,通「壓」,指簾軸,用以鎮簾。「寶押」言其質地貴重。徐陵《玉台新詠序》:「玉樹以珊瑚作枝,珠簾以玳瑁為押」)。此時館中傳出陣陣迷人的樂曲聲,那是銀箏與琵琶兩種樂器合奏的曲子,樂曲如此圓潤流暢如明珠滾滑,可見彈奏技法的嫻熟和氣質的雅麗,於是詞人借問彈奏為誰,特地去一睹芳顏。果不其然,那兩位銀箏與琵琶的彈奏者確實美艷:她們穿著新柳般鵝黃淡綠的衣裙,袖子裁得窄窄的,露出一雙雪白的素手和纖細的玉指,而頭上都戴著新摘的灼灼桃花,那花兒映著玫瑰色的雙頰,更顯得俏麗、美艷,可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呀!

  詞人在上闋描寫了這雙歌妓的美麗風姿之後,下闋中便抒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我們的詞人決不是那種沉溺於皮肉之濫淫的急色之輩,他不僅喜愛她們外貌的美,更欣賞她們的技藝之高和氣質之雅,因而便發出「芳草滿天涯」的感喟:這些女孩子雖然為命運的驅使,流落煙花青樓,但他們並不是殘花敗柳,而是青青的芳草,她們都還天真、純潔,都才韶華初吐,青春滿溢如一川碧綠的春水。這晚風中搖曳的綠茵茵的楊柳不正是她們美麗的風姿的象徵嗎?可惜她們得不到溫煦的春光的撫慰,只在暮色蒼茫、凄涼冷落的晚風中抖動著她們的心旌──那一片片碧油的葉子……

  末二句更顯示出詞人對她們命運的同情和憐惜:銀箏彈罷,琵琶停歇,她們沒有歡言笑語,只是寂寞地倚著樓頭的欄桿,向著遠方眺望、凝眸。她們是矚望自己的家鄉嗎?可憐她們自幼就賣到青樓,她們都不知道自己原籍在何方,家園在哪裡,親人在底處。她們無聊地數著天外的歸鴉,心中不禁暗暗地滴淚:鴉雀天晚了還有個歸巢,可我們哪裡有自己的歸宿呢?

  這首詞中詞人的感情是發展的:由對歌妓的歡愛、欣賞到對她們命運的同情、憐惜。這無疑是一種精神凈化和升華的過程,真實地展示了一位浪漫卻具有良知和人性的文人的感情軌跡和曲折心路。既不虛偽、矯飾,又不庸俗,輕薄。堪為同類作品中的特出者。故而值得稱道入選,以饗讀者。(張厚余)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0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7 | 只看該作者
浪淘沙

  李萊老  

  寶押綉簾斜,鶯燕誰家,銀箏初試合琵琶。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芳草滿天涯。流水韶華,晚風楊柳綠交加。閑倚闌千元籍在,數盡歸鴉。

  這是一首詠妓詞。南宋咸淳年間(1270年頃)做過嚴州知州的李萊老,也曾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名士。南國多佳麗,在寓居「暖風吹得遊人醉」的京杭之地,詞人難奈客居的寂寞,也不免有尋花問柳的韻事。

  那該是一個春意綿綿的傍晚,詞人來到一處歌樓妓館,但見寶押高吊,綉簾斜掛,一群鶯歌燕舞般的女孩子正在門前笑盈盈地招徠顧客(按:「押」,通「壓」,指簾軸,用以鎮簾。「寶押」言其質地貴重。徐陵《玉台新詠序》:「玉樹以珊瑚作枝,珠簾以玳瑁為押」)。此時館中傳出陣陣迷人的樂曲聲,那是銀箏與琵琶兩種樂器合奏的曲子,樂曲如此圓潤流暢如明珠滾滑,可見彈奏技法的嫻熟和氣質的雅麗,於是詞人借問彈奏為誰,特地去一睹芳顏。果不其然,那兩位銀箏與琵琶的彈奏者確實美艷:她們穿著新柳般鵝黃淡綠的衣裙,袖子裁得窄窄的,露出一雙雪白的素手和纖細的玉指,而頭上都戴著新摘的灼灼桃花,那花兒映著玫瑰色的雙頰,更顯得俏麗、美艷,可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呀!

  詞人在上闋描寫了這雙歌妓的美麗風姿之後,下闋中便抒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我們的詞人決不是那種沉溺於皮肉之濫淫的急色之輩,他不僅喜愛她們外貌的美,更欣賞她們的技藝之高和氣質之雅,因而便發出「芳草滿天涯」的感喟:這些女孩子雖然為命運的驅使,流落煙花青樓,但他們並不是殘花敗柳,而是青青的芳草,她們都還天真、純潔,都才韶華初吐,青春滿溢如一川碧綠的春水。這晚風中搖曳的綠茵茵的楊柳不正是她們美麗的風姿的象徵嗎?可惜她們得不到溫煦的春光的撫慰,只在暮色蒼茫、凄涼冷落的晚風中抖動著她們的心旌──那一片片碧油的葉子……

  末二句更顯示出詞人對她們命運的同情和憐惜:銀箏彈罷,琵琶停歇,她們沒有歡言笑語,只是寂寞地倚著樓頭的欄桿,向著遠方眺望、凝眸。她們是矚望自己的家鄉嗎?可憐她們自幼就賣到青樓,她們都不知道自己原籍在何方,家園在哪裡,親人在底處。她們無聊地數著天外的歸鴉,心中不禁暗暗地滴淚:鴉雀天晚了還有個歸巢,可我們哪裡有自己的歸宿呢?

  這首詞中詞人的感情是發展的:由對歌妓的歡愛、欣賞到對她們命運的同情、憐惜。這無疑是一種精神凈化和升華的過程,真實地展示了一位浪漫卻具有良知和人性的文人的感情軌跡和曲折心路。既不虛偽、矯飾,又不庸俗,輕薄。堪為同類作品中的特出者。故而值得稱道入選,以饗讀者。(張厚余)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1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8 | 只看該作者
浣溪沙

  李彭老  

  玉雪庭心夜色空,移花小檻斗春紅。輕衫短帽醉歌重。彩扇舊題煙雨外,玉簫新譜燕鶯中。闌干到處是春風。

  這首詞描寫作者春夜賞花行樂的情景,和愜意自得的心情。

  古代文人大都有一種欣賞大自然的閒情逸緻,尤其是對於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春天,就更加留連眷戀。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一篇著名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寫的就是白晝賞春不足,夜晚還要秉燭攜酒憩游。李彭老深得先輩詩人的真傳,他也是在一個月色如水的春夜,攜酒前來庭院中賞花飲宴。他先是在院心一叢開得如雪的玉蘭花前酌飲,空明的夜色襯著如雪的白花是極美極雅的,但看久了,也覺得單調;於是他便移步離開院心,來到一處爭紅鬥豔、色彩明妍的花叢中,再斟再飲,甚覺賞心悅目。這時作者的形象出現了:他穿著輕衫,戴著短帽,由於酒至半酣,心靈也解脫了平日的束縛和羈絆,便盡情地、隨心所欲地放歌起來。這是一種難得的放鬆和解脫呵,他的激情可以在歌聲中傾瀉,他的塊壘可以在嘯吟中散釋。這一刻可以說是詞人的良辰美景。

  下闋是詞人在夜間賞花時一種愜意心情的表述:詞人手中的那柄彩扇上的繪畫和題辭是昔日所作。「煙雨外」三字表明詞人一向盤桓于山水煙雨之中,畫和詩乃揮灑於雨停煙散之時。這表明詞人不但詩畫皆精,而且有一種不為世俗紅塵的功名利祿所羈絆的超然物外的品格。「玉簫新語燕鶯中」,說明詞人今朝所吹的玉簫,乃是最近譜寫的新曲。「燕鶯中」三字表明新譜乃是今春之作。詞人真是多才多藝,他不僅擅長繪畫、書法,還通曉音律,能自制新曲。

  「闌干到處是春風」是一句充滿樂觀自信情緒的對生活的讚歌,一反文人傷春吊月的積習,詞人歌頌春天的美好,生活的可愛,這在古典詩詞中是比較少見的。(張厚余)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2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9 | 只看該作者
祝英台近

  李彭老  

  杏花初,梅花過,時節又春半。簾影飛梭,輕陰小庭院。舊時月底鞦韆,吟香醉玉,曾細聽、歌珠一串。忍重見。描金小字題情,生綃合歡扇。老了劉郎,天遠玉簫伴。幾番鶯外斜陽,闌干倚遍,恨楊柳,遮愁不斷。

  這是一首纏綿悱惻的憶情詞。時值仲春,杏花初開,梅花已謝,隔簾燕影如穿梭般來去翩飛,輕雲遮著陽光給小小的庭院投下淡淡的陰影;到傍晚,明月又在花園裡灑下一片銀色的清輝……

  詞人一定是離開這個地方多年,如今舊地重遊,往日的情景,心中的記憶便如潮水般湧來。那明月下的鞦韆架上,曾盪過一個衣袂飄搖的倩影,他為她沉吟,為她陶醉,遠遠地他還聽到她銀鈴般的歌聲,彷彿是圓潤的明珠一串……

  詞人在上闋中運用了眼前景色與憶中情景疊合的手法,狀寫出一種耽於懷舊的心境。季節沒有變,環境沒有變,只是使這一切都光輝起來的鞦韆架上的她消失了,這時同景同更襯托出物是人非的悵惘的悲哀。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者對他懷念的對象只作了一點朦朧的點染:「月底鞦韆」,「吟香醉玉」,「歌珠一串」,通過這些意象,讀者可以想象出一個風姿綽約的女性的美,給接受主體留下了廣闊的再創造的餘地和空白。

  下闋詞人筆鋒一轉,又回到眼前的現實中來:他看到了她那「題情」的「描金小字」,又重睹了她那當時手執的「生綃合歡扇」。人去樓空,人離物在,這勾起昔日記憶的種種,詞人哪忍再睹重見。這裡記憶與現實融成了一體,較之上闋現實與記憶的重合、疊加更有一種令人心蕩神馳的藝術魅力。

  「老了劉郎」,這是詞人於揪心的懷舊中迸發的感嘆!「劉郎」用的是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中劉晨與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喜結良緣的典故。后因稱情人為「劉郎」。這裡是詞人自況,他慨嘆自己這多年來在天長地遠的外地飄泊,只以玉簫為伴,待如今歸來,意中人已杳如黃鶴,只留下一點雪泥鴻爪的蹤跡使人低回夢繞、惆悵無限……

  「幾番鶯外斜陽」等四句是詞人尋夢破滅后心情的展露:他憑欄久久地矚望著柳鶯外西斜的夕陽,愁緒如暮靄似地在心靈的原野上四處瀰漫。他恨眼前的楊柳,因為楊柳遮不斷這廣漠的愁緒。其實詞人不應怨恨楊柳,因為那愁緒就在自己的心裡,任何物都無法遮擋,任何人都無法阻攔……(張厚余)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49 | 只看該作者
浪淘沙

  別意  

  洪  

  花霧漲冥冥,欲雨還晴。薄羅衫子正宜春,無奈今宵鴛帳里,身是行人。別酒不須斟,難洗離情。絲鞘如電紫騮鳴。斷腸畫橋芳草路,月曉風清。

  離別是令人惆悵惋惜的,與心愛的妻子或鍾愛的情人作別就更令人留戀綣繾、難捨難分。自號空同詞客洪?的這首詞就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種具體的情境:

  春夜,花明月暗,霧靄迷濛。方才還飄落了幾點零星小雨,轉瞬間流動的雲層里又露出微微的月色。傾訴了千言萬語的她在綉著鴛鴦的錦帳中已悄然入睡,眼角還留著一滴未乾的淚痕。薄如蟬翼的羅衫,罩著她雪白的酥胸;藕節似的玉臂,裸露著青春的豐腴……這是多麼令人銷魂的春夜呵,羅帳中的春色比窗外的春色更迷人!然而明天,天色一亮,詞人就要遠行了,他一點都沒有睡意,只用怔怔的眼睛望著她,心緒像被秋風吹亂了的蛛網,凄惻惻,亂紛紛……

  詞人在本闋中用的是一種反襯的手法,先極寫春夜的美妙,美人的風情以及鴛鴦帳中的旖旎銷魂。直到最後才輕輕點出「無奈……身是行人」的真諦,因而使讀者在回味追思中益發為抒情主人公惋惜。

  下闋狀寫臨行前的作別情景。短暫的、一刻值千金的春宵眨眼間過去了,天色已微微泛白,黎明的晨光已射上窗欞,輕輕地睡著的她夢裡都惦記著他今早一大早就要上路,第一聲雞鳴就把她驚醒。她一骨碌起來,披衣下床為他準備早飯,給他送行。

  她用纖纖玉指捧起那銀亮銀亮的酒壺,要為他斟一杯送行酒,要他滿飲此杯,要他一飲而盡,祝他早日歸來,祝他一路順風。可他,心中溢滿離情別緒的他,默默地一言不發的他卻輕輕地按住了她的玉臂,示意她不要去斟:「送別之酒是不需要斟,不需飲的呵,即使是斟了、飲了也難於洗去一點點離情,一絲絲別緒,反而會使這離情別緒更沉更重更難禁……」。

  門外傳來了紫騮馬嘹亮的嘶鳴;僕夫手持的絲鞘在門邊一閃,如電光一樣照人眼睛。馬嘶鞘光已在催人上路了,縱有千情萬意也須立刻割捨,去迎接天涯路上的漫漫風塵,即使有畫橋流水,芳草香徑,也不敵晚風殘月的凄清孤冷,只令人更添離情……

  這一闋把現實的情景、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即將來臨的情境都次第井然地展示了出來,既符合生活發展的邏輯,也增加了描寫層次的厚度和密度。(張厚余)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50 | 只看該作者
南鄉子

  題南劍州妓館  

  潘牥  

  生怕倚闌干,閣下溪聲閣外山。惟有舊時山共水,依然,暮雨朝雲去不還。應是躡飛鸞。月下時時整佩環。月又漸低霜又下,更闌,折得梅花獨自看。

  端平二年(1235)登進士第名列第三的潘牥,做過太學正、潭州通判等官,不幸於43歲的盛年溘然長逝。這位福建才子擅長詩詞,也貪戀風月,這首詞無疑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詞人當年定然較長時間地遊冶於這家南劍州妓館。今朝舊地重來,物是人非,自然不免觸目傷懷,於是情不自禁地提筆在那粉牆上題寫了這樣的詩篇。

  「生怕倚闌干」,劈頭一句開門見山就把詞人來到此間的心情披露紙面。為何「怕倚闌干」?當然是因為當年在這樓閣上、欄桿旁經歷過許許多多難以忘懷的賞心樂事。而今,樓閣還在,欄桿還在,可那些明眸皓齒、鶯聲燕姿卻夢一般風流雲散了,時間的流水、歲月的風塵不知將她們飄向哪裡?在此情此景下,詞人怎能不「生怕倚闌干」呢?

  「閣下溪聲閣外山」是詞人此刻倚憑時的所見,溪聲與山色勾勒出一個詩的境界,詞人在凝視這山色、傾聽這溪水時,腦中縈繞的是對昔日繁華的憧憬和回憶。「惟有舊時山共水,依然」是在夢一般的記憶甦醒時,對眼前景物的感嘆,這「山共水」的不變更反襯出人事變遷的可悲,因此「朝雲暮雨去不還」就成為往事的一個指向明確的象徵,它不僅包括情愛和粉黛的倩影,而且包括青春、燃燒的激情和心靈的火焰……

  下片是對遠逝的倩影的遐想和帶有夢幻色彩的猜度:當年仙子般神采飄逸的她定然是乘鸞遠去了,此刻在這明月如霜的靜夜,她可是在團?的圓月下對鏡夜妝,整飾她腰間的玉佩、耳邊的金環。她可曾想起當年在這樓閣上與她共度良宵的他嗎?而今朝憑欄矚望那永遠逝去了的倩影的他,已待得月落西沉,早霜又下,還遲遲不肯離去。在夜闌更深之際,他折來一枝梅花。獨自睇賞。這梅花莫不是她留下的影子嗎?那樣冷艷,那樣瑩潔,那樣讓他心醉嚮往……(張厚余)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51 | 只看該作者
踏莎行

  吳文英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綉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

  這也是一首感夢懷人之作,時間是端午佳節。上片寫人,首三句描繪的是:軟綃輕籠著瑩潤的玉膚,彩扇半遮住檀紅的櫻唇,繡花圈飾散發出脂粉的幽香。這是從脂膚、雙唇和服飾點出伊人的年齡、妝扮與姿態。「榴心」兩句,先從石榴紅的舞裙暗示伊人歌女的身份,再從鬢髮散亂暗示她小睡乍醒的神情。「榴心」、「艾枝」點出端午節令,「空」字、「愁」字說明伊人無心歌舞,不事梳妝的嬌態。

  下片首兩句先寫午夢方醒,揭出上片全為夢境。「千山」句用李賀《四月》詩意:「曉涼暮涼樹如蓋,千山濃綠生雲外。」以雲外千山形容夢境之遙遠悠忽,然而醒后炎陽高照,窗前日影才移一箭之地,又可見午夢何其短促,這又頗具一枕黃粱的味道。接著作者思緒又躍回夢中,「香瘢」句借伊人手腕印痕說明消瘦之甚。「紅絲腕」,即以紅色絲線繫於腕上,這是端午習俗,用以避邪。「香瘢」指舊日紅絲系腕所留的印痕,「新褪」指目前紅絲直往下褪,表明近來日益消瘦。此是以夢中伊人的瘦損,引出作者因之而生的憐念。

  「隔江」兩句寫雨聲驚夢,其中景緻,李廌《虞美人》上片彷彿似之:「玉闌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風如扇雨如簾,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江雨細密,菰葉搖綠,所展現的是蔥鬱的初夏晚景,但對作者來說,卻與一般人的感覺迥乎不同,他觸景生愁,滿目凄涼,禁不住發出悲秋的幽思。

  本詞不用典,也不堆砌,可又並不好懂,其故安在呢?這大概是由於脫離了傳統寫法的軌道。歷來作詞都講求章法、句法、字法,在運意布局方面要求脈絡清楚、前後貫串、層次井然。對小令的要求雖然不像長調那樣嚴格,但亦不可全無規格,試以晏幾道《臨江仙》為例:

  夢后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這首詞寫的亦是感夢懷人。上片先寫酒醒夢回,再寫人去樓空以後的思念。下片回憶當年與伊人相見,並描繪了她所穿的心字羅衣,她的琵琶傳情。末兩句與首句呼應,點出如今見月懷人,因而引起物是人非之慨。詞中以虛字「記得」、「當時」、「曾照」等貫串詞意,無論是敘事或抒情,做到曲折含蓄而又前後呼應,層次分明。這也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寫法,較易領會接受。與此相比,可以看出夢窗這兩首小詞的表現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張炎稱夢窗詞「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斷。」(《詞源》)王國維則以「映夢窗、零亂碧。」(《人間詞話》)一語以概括之。兩者雖都是貶語,卻是以傳統的眼光從反面道出箇中奧秘。《踏莎行》詞的結構如同散落的珍珠,句子之間不用虛字相連,首尾既乏呼應,敘述也無層次,時敘時而顛倒,脈絡更無跡可求。在構思上則專寫自身內心意識,用跳躍變幻的方式傳達出作者的感受和印象,類似的手法在李賀、李商隱筆下也有出現,可以說頗具現代意識流的味道(關於這一點,近來也有人提到過),而在前人看來,這樣的「創新」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只能以「零亂」、「不成片斷」來褒貶。

  試看本詞上片寫夢境,作者筆下的伊人形象系從幾個方面得出,如透過輕綃中的玉膚、半露扇后的櫻唇,散發脂香的圈飾,其間不用虛字相連,又無前後必然的關係。至於「舞裙」閑置、「發鬟」生愁,雖然反映了伊人的身份、感情,亦是作者主觀聯想所及,並非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其中「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乃是出之于思婦之口,在溫庭筠說來,只是客觀描敘。另如「空疊」、「愁壓」也都是作者本身印象中的產物。

  再看下片前三句跳躍性極大,用傳統的眼光衡量,則是時而說東,時而說西,各自獨立,不相關聯。「午夢」句剛點明上面所寫是夢境,下文卻又立即折入夢中,所攝取的伊人手腕印痕亦是藉以透露作者的思戀之情。「隔江」兩句又以眼前自然景色襯托內心迷惘。「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何遜《相送》)時當夏令江上暑雨,而他卻聞雨聲而生「秋怨」,這種時序顛倒乃是來之於悲離傷別的感情變化,那「別有幽愁暗恨生」的悵惘,使詞意充滿著朦朧的感傷情調,從而體現也似夢非夢,若秋非秋的意境。

王國維自稱「最惡夢窗、玉田。」(《人間詞話》)但他又說:「介存謂『夢窗詞之佳者,如天光雲影,搖蕩綠波,撫玩無極,追尋已遠。』余覽《夢窗甲乙丙丁稿》中,實無足當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二語乎。」(《人間詞話》)此二語給予我們以迷離惝恍、似是而非的感覺,正如晃動於水波之間的天光雲影,是那樣的不可接近而又難以捉摸;也就是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意境,使人在企待和尋覓的懸念中獲得了美的享受,王氏之所以對這兩句表示欣賞,其原因殆在於此。(唐圭璋、潘君昭)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52 | 只看該作者
齊天樂

  與馮深居登禹陵  

  吳文英  

  三千年事殘鴉外,無言倦憑秋樹。逝水移川,高陵變谷,那識當年神禹?幽雲怪雨,翠萍濕空梁,夜深飛去。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舊藏處。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會遇,同剪燈語。積蘚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

  吳文英的詞,其特點是綿密典麗。有人說它堆砌晦澀,不易理解;也有人說它善於鍊字鍊句,雖藻采組織,而神味雋永。我認為,前者是吳詞的短處,後者是吳詞的長處,對吳文英的作品就應該一分為二。

  這首《齊天樂》是登臨懷古之作。

  禹陵,就是夏禹的陵墓。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的會稽山,上有夏禹廟,其旁為禹陵。宋時命五戶人家奉禹陵,歲供祭掃,免其賦役。關於禹廟,還流行一些神話傳說:據雲梁朝修禹廟時,忽風雨飄一梅木(楠木類)來,遂以為梁。原來這梁是龍化成的,風雨之夜,它常會飛入鏡湖,和水中龍斗,回來又化為梁,這時樑上還帶著沾濕的湖中萍藻呢。夏禹治水,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大事。《史記·夏本紀》敘述堯帝之時,洪水為災,人民遭沉溺之難。夏禹受命治水,敏給克勤,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入。他家中妻子剛生下一個小孩,呱呱而泣,他也不管。終於把洪水治好。《孟子》上曾稱讚夏禹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夏禹治洪水、有大功於人民,其捨己為公的精神,也為後人所稱道。所以後世之人,於春秋兩個季節,祀神賽會,揚畫旗,陳簫鼓,非常熱鬧。

  此詞題為登禹陵,當然也兼及禹廟。吳文英有登臨與懷古之詞多首,如《齊天樂·齊雲樓》、《醜奴兒慢·雙清樓在錢塘門外》、《高陽台·過種山即越文種墓》、《八聲甘州·陪庾幕諸公游靈岩》及這首《齊天樂》詞,都是形象飛動,意境深遠的佳作。

  閱讀、欣賞吳文英的詞,尤其是他的慢詞(長調),應該了解慢詞在結構上的特點。宋代柳永大量創作慢詞,其結構還比較簡單。柳詞以鋪敘見長,其章法安排比較平順而少變化。大抵是依時間次序寫景敘事,一般為先今天,中間回溯昨天,然後再回到今天(今,昔,今)的三段式。此後長調寫作漸多,蘇軾、秦觀在長調的結構方面變化漸多,至周邦彥而達到綜合性的發展。周詞結構有平順的一面(此同柳詞),也有奇變的一面。大致表現於時間安排和寫景、述事、抒情的錯綜變化。吳文英的詞,其結構平順者少,奇變者多;一變以前寫景、述事中見感情的發展,而為以抒情的線索來貫串寫景、述事。換句話說,吳以前的詞,大多實中見虛,而吳詞則往往是虛中帶實(景、事是實,情、意是虛)。這個問題不大容易說清楚,我們就將他的這首《齊天樂》作為例子來說明吧。

  此詞寫登禹陵,一般可依時間、地點的順序而展開,當然也允許某些側敘或插敘。但此詞卻完全不這樣做。上片是寫白天,卻又插入「幽雲怪雨」三句,全是夜間之事。下片是寫晚上,但拂拭碑玉,「霧朝煙暮」,卻是白天之事。尤其是結語「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時當秋天而寫及春天,更是和上面連不起來。這樣的篇章結構,無怪有的人要認為是純是感性的自由觸發,而毫無理性的層次途徑可言了。不過吳詞的章法結構,儘管比較複雜而多變化,但並非無脈絡線索可尋。只要我們先辨其結構是「實中見虛」,還是「虛中帶實」,抓住它的關鍵性詞句,那麼全詞便可融會貫通,達到渙然冰釋,怡然理順,而決不是違背理性認識的東西了。

  即如此詞,上下片都是以詞人所想、所感作為線索來貫串其所見、所聞、所行。上片的關鍵性句子是「無言倦憑秋樹」,其他句子都可納入其中;下片的關鍵性句子是「同剪燈語」,其他的句子也都可納入其中。我們試用這條線索來分析此詞。

  詞的上片確是寫白天,但並不實寫如何游山,如何訪古,而是寫在一天勞累之後,可能已是傍晚了吧,詞人「倦憑秋樹」,回憶、整理白天的經歷,而發抒一番感慨、一番議論。詞人放目遠眺,凝視著殘鴉外的天空,浸入了沉思的境界。自夏禹到今已經過三千年的歷史(這是舉成數而言,如夏禹時為公元前二千二百年前,而吳文英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則相距約有三千四百年)。其間社會變化,朝代更替,難以盡述。「逝水移川,高陵變谷」,可以包含好幾層意思:這可以指夏禹疏江河、平高山的改天換地的治水業績,也可以指三千年中人事滄桑,歷代興亡的巨變,也可以暗示金人南侵,北宋滅亡,二帝及其王族后妃被俘北去,中原淪陷,生民塗炭的所謂靖康之恥的這次浩劫。「那識當時神禹?」這一疑問句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影射那些偏安江左,靦顏事仇的人,他們怎能認識神禹的頂天立地,敢作敢為的精神;一是勉勵尚不忘恢復中原的那些愛國志士,他們是能夠懂得神禹的,這裡「那識」後面有一句潛台詞,即「那識」應有「應識」的答辭。「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赤日自當中」(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接著下面就說,我們是神禹的子孫,雖已歷三千年之久,而神禹的「英靈」尚在,不見禹廟的梁木,尚能在風雨之夜,飛向湖中與龍斗嗎?這就是「千古英靈」尚在之證。還有縱目雲天,又見數行雁起長空,似把青天作紙,用健筆寫著幾行大字,使人彷彿看到傳說夏禹曾在此山中藏著記載他戰天鬥地的治水業績的書中的字跡。這是「千古英靈」尚在的又一證。既然如此,那麼萬里腥膻盡掃,一旦赤日當空,還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的。這就是詞人「無言倦憑秋樹」時的一連串的感想。也許有人懷疑那時南宋已進入末運,落拓文人吳文英是否會有這種傷時感事的想法,那麼我們可以舉他的《八聲甘州·陪庾幕諸公游靈岩》為證,在這首詞中,不是在借古諷今,把昏庸沉醉的吳王夫差比之南宋的統治者嗎?又如《木蘭花慢·重遊虎丘》的「青冢麒麟有恨,卧聽簫鼓游山」,《木蘭花慢·虎丘陪倉幕游》的「千古興亡舊恨,半丘殘日孤雲」,《齊天樂·齊雲樓》的「問幾陰晴,霸吳平地漫今古」等,也都是以古喻今,婉而多諷的。

  下片結構上也「以虛帶實」,和上片同一機杼。詞題為《與馮深居登禹陵》,而上片未提及,下片則寫詞人與馮在西窗下剪燭共語。馮是吳文英的多年知友,他中過進士,為人正直。這次兩人同游禹陵,當然有許多共同感受。「同剪燈語」以下十句都是共語的內容。首先一個話題是游山時在墓間所見的殘碑與廟壁中藏有的璧玉,二者已都被塵封。詞人摩挲石刻,拂拭塵埃,感到碑上記載夏禹業績的古文字已為積蘚所侵蝕,不復能認識,而禹在世時作為宗廟祭祀與會合諸侯用的圭璧也已殘缺不全。古碑是記載神夏豐功偉績的,而圭璧又是國家統一的象徵。據史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而今南北分裂,偏安一隅,對三千年前奮發有為的神禹,能不愧死!詞人白天對此,曾手摩袖拂,低回不能去,晚間談到此事,也不免欷歔嗚咽,不能自己。其次談到的是山中所見的景物,秋色已深,紅葉不但已經凋落,而且堆滿地上,不復起舞,深慨時光流駛之速;況且四時迭更,而青山長存,更增人世無常之悲。這也是白天所見而成為晚間太息相對的話題的。但結處頹傷已化為積極,詞人似乎在想象中已經看到、聽到岸邊鎖著的畫船,因春天已經來到而在畫旗飛揚下喧騰著簫鼓之聲了。

  此詞上片寫所想所慨,上下古今,傷時感事。下片則從懷古話到人世之無常,而一結仍復振起,於殘秋中出現盛美的春天。詞的形象豐滿,感情激蕩,境界開闊,旨趣遙深。楊鐵夫《夢窗詞選箋釋序》所云「夢窗諸詞,無不脈絡貫通,前後照應,法密而律精」者,亦可於此詞征之。

  最後再看一看吳文英的鍊字、鍊句與煉意的關係。戈載《宋七家詞選》說吳詞「運意深遠,用筆幽邃,鍊字鍊句,迥不猶人」。他把鍊字鍊句和運意用筆結合起來說,是正確的。如「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舊藏處」,用「起」字不用「過」字,足見鍊字之功。「過」是經過,「起」是生起,藉以見出作者從沉思中突然驚醒,忽見數行雁字橫空而起,如用「過」字就不能摹出這種思想狀態。還有「數行書」三字也是鍛鍊出來的,它既寫雁字,也兼寫石匱山中夏禹藏書中的字,一筆而兩面俱到。又如「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春」是鍊字,關合著今日的秋船與未來的春船,也是一筆而兩面俱到。「喧」字亦煉得好,喧是聲音,屬聽覺,是賽鼓所發出來的,畫旗是可見而不可聽的,現在把「喧」分屬於畫旗與賽鼓,則把聽覺與視覺合而為一,使人既看到畫旗的飄揚,又聽到賽鼓的喧闐。還有,詞中鍊句,不但使一句中無多餘的字,而且能關聯上下文。如我們前面已經說過的,上片的「無言倦憑秋樹」和下片的「同剪燈語」都是如此。有此二句,便可以情、意為經,以景、事為緯,把全詞貫串起來。可見不管鍊字、鍊句、都是有關內容、有關全句以至全篇的。有人批評吳文英詞只有詞藻的塗飾,典故、套語的堆砌,沒有感情,沒有意境,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我們即使就這首《齊天樂》來看,也並非如此。(萬雲駿)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1 04:53 | 只看該作者
醜奴兒慢

  雙清樓  

  吳文英  

  空濛乍斂,波影簾花晴亂;正西子梳妝樓上,鏡舞青鸞。潤逼風襟,滿湖山色入闌干。天虛鳴籟,雲多易雨,長帶秋寒。遙望翠凹,隔江時見,越女低鬟。算堪羨、煙沙白鷺,暮往朝還。歌管重城,醉花春夢半香殘。乘風邀月,持杯對影,雲海人間。

  在南宋,以「銷金鍋子」著稱的西子湖,是不少詞客門觴詠流連之地。說來也動聽,他們是「互相鼓吹春聲於繁華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錦繡山水,猶生清響」(鄭思肖《玉田詞題辭》)。可惜的是大好湖山,就在這迴腸盪氣的玉簫聲里斷送了。吳夢窗,就是南宋後期為西湖寫出不少詞作的一人。

  在夢窗所寫的西湖詞里,這首《醜奴兒慢》要算是較有深刻的思想性並有高度藝術成就的一闋。這裡,不僅給西湖作了妍麗的寫照,而且也反映了當時多少人們生活在怎樣一個醉生夢死的世界里。上片,從雨後風光寫起:空濛的雨絲剛才收斂,風片輕吹,蕩漾得簾花波影,晴光撩亂。這一畫境,已夠濃麗。再以西子梳妝樓上,青鸞舞鏡作比擬,染成了異樣藻彩。西子比西湖的山水,青鸞舞境比西湖,是比中之比。上面用了濃筆,「潤逼風襟」二句,換用淡筆。它不僅把上文所渲染的雨氣山光,一語點醒,而且隱然透示披襟倚闌,此中有人。「天虛鳴籟」三句,錘鍊入細,寫的是陰雨時節,給人以秋寒感覺。下片擴展到隔江遠望,以低鬟越女比擬隱約中的隔江山翠。接著把自己所企羨的往還自由的「煙沙白鷺」,跟沉醉於重城歌管的人們作一對照。在萬人如海的王城裡,這種人不在少數。詞人用「醉花春夢半香殘」作嘲諷,當頭棒喝,發人深省。於是意想突然飛越,自己要乘風邀月,對影高歌,雲海即在人間。詞人本身高朗的襟抱,跟醉花春夢者流,又來一個對照。

  以「七寶樓台」著稱的夢窗詞,雖然以嚴妝麗澤取勝,但像這首詞,就不是徒眩珠翠而全無國色之美的。(錢仲聯)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8
NYLASH 發表於 2008-7-23 09:40 | 只看該作者

霜葉飛 吳文英

斷煙離緒。關心事,斜陽紅隱霜樹。半壺秋水薦黃花,香噀西風雨。縱玉勒、輕飛迅羽,凄涼誰吊荒台古?記醉蹋南屏,彩扇咽寒蟬,倦夢不知蠻素。

  聊對舊節傳杯,塵箋蠹管,斷闋經歲慵賦。小蟾斜影轉東籬,夜冷殘蛩語。早白髮、緣愁萬縷,驚飆從卷烏紗去。謾細將、茱萸看,但約明年,翠微高處。

此是夢窗節日憶亡姬之作。「斷煙離緒」,起四字情景雙起,精鍊而形象,籠照全篇。「斷煙」是景,「離緒」是情。「斜陽紅隱霜樹」是寫重九日間風雨,因風雨,故傍晚還不見斜陽,隱沒於霜樹之中。凄涼的心情,逢著凄涼的時節,已把滿腔情懷初步托出。重陽佳節,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詞人在風雨中從東籬折來數枝黃花,插在壺中,花的香氣還在帶雨噴出。但是孤坐對著黃花,不免無聊。而且在此風風雨雨之中誰還會驟馬去登上荒台弔古呢?「誰」包括詞人自己在內;「弔古」,則包括傷逝之痛。這樣,又不禁回憶起當年與姬人重九登高相處時的歌舞之樂。當時伊人執扇清歌,扇底歌聲與寒蟬共咽(意謂其聲悲涼)而我則酒酣倦夢,幾乎忘卻姬人在旁。上片寫雙雙登高的情景如此。

  下片轉入今情。如今人已逝矣,事已去矣,對此佳節,還有什麼賞心樂事?還有什麼心情「傳杯」飲酒?但無「傳杯」的心情而仍復「傳杯」者,無聊之極思也。(參見陳匪石《宋詞舉》)「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杜甫《詠懷》五百字),飲酒可以忘憂,寫詞可以抒悶,但心灰意懶之極,自從姬亡之後,連未寫完的歌詞(斷闋)也沒有心情再續,何況重寫新詞呢!天氣入夜轉晴,月影斜照東籬,寒蛩宵語,似亦向人訴說心事。「早白髮、緣愁萬縷,驚飆從卷烏紗去」。這是從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二句脫化而來。重九日晉人孟嘉落帽的故事,後世傳為美談。杜甫這兩句的意思是:如果登高時風吹帽落,露出了滿頭白髮,我就把帽子重新戴上,加以遮掩,並且還會請旁人給我整理一下。這兩句詩表現杜甫的灑脫曠達的態度。但是夢窗這兩句詞意思和杜甫不同。夢窗已經不以風吹帽落、露出滿頭白髮為可羞了;他這兩句的意思是,反正人亡身老,無一可歡,一切都隨它去吧!這表現了詞人極端沉痛的心情。結語「謾細將、茱萸看,但約明年,翠微高處」三句也化用杜詩(同上):「明年此會知誰健,笑把茱萸仔細看。」杜詩之意謂今年重九,強樂自寬,但不知明年此會何如耳。夢窗今年未能登高,但空想明年能有機會。老杜細看茱萸,夢窗雖也看茱萸,著一「謾」字,就自覺無謂。那麼明年翠微高處之約,也不過說說而已。杜甫逢佳節而強作歡笑,夢窗則欲強作歡笑而不能,其無聊、沉痛,實更倍於少陵,這也是時代、身世使然。

  吳梅《蔡嵩雲〈樂府指迷箋釋〉序》:「吳詞潛氣內轉,上下映帶,有天梯石棧之妙。」夢窗詞脈絡貫通,形象完整。上下映帶尚是其形象的表面,潛氣內轉則是其形象的裡面;「天梯石棧」,則說的是夢窗詞的大起大落,突接突轉,也有潛氣在內溝通。這一方面,陳匪石《宋詞舉》分析極細。他說:「『霜樹』、『黃花』,就『傳杯』前所見言之;蟾影、『蛩語』,就『傳杯』后所遇言之:皆用實寫,而各是一境。『斜陽』、『雨』、『蠻素』、『翠微』,則均游刃於虛,極虛實相間之妙。『斷闋』與前之咽涼蟬,后之『殘蛩語』,『舊節』與前之『記醉蹋』、后之『明年』,線索分明,尤見細針密縷。」這些都可以說明夢窗詞的「上下映帶」,脈絡貫通。西方文論說「美是雜多和整一的結合」,於夢窗詞可以得到印證。又如戈載《宋七家詞選》說夢窗詞,「以綿麗為尚,運意深遠,用筆幽邃,鍊字鍊句,迥不猶人。」在這一方面,《宋詞舉》分析此詞說:「即『隱』字,『噀』字、『輕飛』字、『咽』字、『轉』字、『冷』字、『緣』字、『從卷』字,亦各有意義。其千錘百鍊,是煉意,非僅琢句,非沉晦,亦不質實。」夢窗不但鍊字、鍊句,而且都能和煉意相結合,這和李商隱詩「藻采組織,而神韻流轉,旨趣永長」相同。讀夢窗詞,不可不注意它的這些藝術特長。(萬雲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9
NYLASH 發表於 2008-7-23 09:42 | 只看該作者

浣溪沙 吳文英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這是懷人感夢之詞,所懷所夢何人,難以查考。舊日情人,一度繾綣,而今離隔,欲見無由。思之深故形之於夢,不寫回憶舊遊如何,而寫所夢如何,已是深入了一層。

  「門隔花深」,指所夢舊遊之地。當時花徑通幽,春意濃郁。不料我去尋訪她時,本擬歡聚,卻成話別。為什麼要離別,詞中並未明說。時則斜照在庭,燕子方歸,也因同情人們離別之故,黯然無語,相對生愁。不寫人的傷別,而寫慘淡的自然環境,正是烘雲托月的妙筆。前結「玉纖香動小簾鉤」,則已是二人即將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縴手開簾,二人相偕出戶,彼此留戀,不忍分離。「造分攜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江淹《別賦》)。下片就是深入刻畫這種離別的痛苦。

  下片用的是興、比兼陳的藝術手法。「落絮無聲春墮淚」,這兼有兩個方面的形象,一是寫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是寫離別時人的吞聲飲泣。但這略去了。絮花在空中飄落,好像替人無聲墮淚,這是寫春的墮淚,而人即包含其中。「行雲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個形象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寫人,「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韋莊《女冠子》),是寫婦女言別時的形象,以手遮面,主要倒不是為了含羞,而是為了掩淚怕被人知,增加對方的悲傷。二是寫自然,行雲遮月,地上便有影子,雲遮月是由於月含羞。劉熙載說:「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藝概·詞曲概》)又說:「詞以不犯本位為高。」(同上)此詞「落絮」、「行雲」一聯就是「寄言」,就是「不犯本位」。表面是寫自然,骨子裡是寫人。詞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與「行雲」,造成了人化的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墮淚」與「含羞」,也正是表現了人的離別悲感的深度,那就是說二人離別,連大自然也深深感動了。這兩句把離愁幻化成情天淚海,真乃廣深而又迷離的至美的藝術境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杜甫《夢李白》)。這種黯然消魂、心折骨驚的離情,怎麼能忘懷呢!有所思,故有所夢;有所夢,更有所思。無明無夜,度日如年,這刻骨相思是夠受的。

  如此心情,如此環境,自然完全感覺不到一絲春意,所以臨夜的東風吹來,比蕭瑟凄冷的秋天還蕭瑟凄冷了。這是當日離別時的情景,也是夢中的情景。而且也是今日夢醒時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話,詞人因離愁的沉重,他的主觀感覺卻把它倒轉過來,語極警策。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浣溪沙》結句貴情余言外,含蓄不盡,如吳夢窗之『東風臨夜冷於秋』,賀方回之『行雲可是渡江難』,皆耐人玩味。」薛道衡《奉和月夜聽軍樂應詔》詩:「月冷疑秋夜」。韓偓《惜春》詩:「節過清明卻似秋。」春天月夜風冷,是自然現象;加上人的凄寂,是心理現象,二者交織交融,就釀成了「東風臨夜冷於秋」的蕭瑟凄冷的景象,這種氣氛籠罩全篇,這是《浣溪沙》一詞在結構上得力的地方。(萬雲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80
NYLASH 發表於 2008-7-23 09:44 | 只看該作者

惜黃花慢 吳文英

次吳江小泊,夜飲僧窗惜別,邦人趙簿攜小伎侑尊,連歌數闋,皆清真詞。酒盡已四鼓,賦此詞餞尹梅津。

  送客吳皋。正試霜夜冷,楓落長橋。望天不盡,背城漸杳;離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紅衣老,暮愁鎖、殘柳眉梢。念瘦腰,沈郎舊日,曾系蘭橈。仙人鳳咽瓊簫,悵斷魂送遠,《九辯》難招。醉鬟留盼,小窗翦燭;歌雲載恨,飛上銀霄。素秋不解隨船去,敗紅趁、一葉寒濤。夢翠翹。怨鴻料過南譙。

  這是吳文英餞別好友尹惟曉的一首詞。「送客吳皋」三句,以實敘開頭,點明「送客」;長橋,即吳江垂虹橋,見《吳郡志》。「試霜」、「楓落」,點出時間是在秋天霜夜楓落之時。唐崔信明有「楓落吳江冷」佳句傳世。此用之,以寫出送別時的凄清景色。下面幾句乃著意渲染「望天不盡」四句以對偶形式出之,極寫水行相送,傷離惜別的情景,情致綿邈。客船面向水天而去,而無有盡頭,向後一望,則離城越來越遠了。主客離別之處已隱約可見,意味著分袂在即;而一水迢迢,充滿離恨,也像水天遠去無盡。前「望天」二句寫景,而景中含情;后「離亭」二句寫情,而情中帶景:深得景語情語濃淡相間之妙。「翠香零落」以下五句,寫水中、岸上所見景物,進一步描繪離情。「紅衣」,指荷花,翠葉凋零,花老香消,情兼比興。李璟《浣溪沙》有句云:「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王國維以為有美人遲暮之感。「殘柳」是岸上之物,它枝葉黃落,愁煙籠罩,也似替人惜別。睹凋荷而傷年華,見殘柳而添離恨,遲暮之嗟,離別之恨,於此交織交融,令人難以為懷了。「念瘦腰」三句,再從「殘柳」生髮,感舊傷今,今昔映襯,愈增離思。「沈郎」,原指沈約,用其瘦腰事,此詞人自喻。過去也曾小泊江邊,傍柳系舟,但心情不同,以昔樂襯今苦,而離別黯然消魂之情狀愈加突出。

  上片寫送客的情景,下片則寫僧窗夜飲惜別的情景。餞別席上,當地人姓趙的主簿命小妓歌清真詞侑尊,所唱可能有別詞,如《蘭陵王》(柳陰直)、《夜飛鵲》(河橋送人處)、《尉遲杯》(隋堤路)、《浪淘沙慢》(晝陰重)等都是。換頭「仙人」三句,用蕭史弄玉吹簫,其後夫婦成仙事,此只喻倚簫唱清真詞的小妓,歌聲美妙,好似弄玉吹簫作鳳鳴一般。《九辯》傳為宋玉所作,開頭有「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之句。這裡把弄玉、宋玉兩個典故聯繫起來,意謂即使有像弄玉吹鳳簫那樣悲咽(即指小妓所歌清真詞),作《九辯》的宋玉那樣的才華情思,那也無法招悲痛欲絕的送客斷魂。這斷魂,分天上地下兩路隨飛雲、隨寒濤流駛而去。一方面小妓之歌,載著離恨,飛上雲霄(醉鬟即指小妓,她也同情離別,故云留盼),這是說斷魂化為歌雲而飛上天去;另一方面,客人還是要乘船而去。素秋指悲秋傷別之情,不可能因客去而消失,只有一縷斷魂,趁著寒濤敗葉,一直跟客船遠至天涯而已。寫得真是離魂躑躅,別思飛揚。夢窗生花妙筆,善於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化為具體可感的、甚至可以觸著的生動形象,所謂情景結合之妙,就表現在這些地方。結句「夢翠翹,怨鴻料過南譙」,更是神思縹緲。翠翹指所思女子,可能詞人因「醉鬟留盼」而聯想到所思之情人。他夢想遠方的情侶,但不能相見,我這顆離心恐也會隨過南樓的悲鴻而遠去吧?這化用趙嘏「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的詩意。陳洵《海綃說詞》說此詞「題外有事」,可能就是指這些地方。

  此詞幻與真結合,隱與顯結合,虛與實結合。上片「送客吳皋,正試霜夜冷,楓落長橋。望天不盡,背城漸杳,離亭黯黯,恨水迢迢」,是實敘,寫實景,故易懂。「翠香零落紅衣老,暮愁鎖、殘柳眉梢」,寄離愁於枯荷殘柳,得情景交融之妙,已是虛實結合,似顯而隱了。「念瘦腰,沈朗舊日,曾系蘭橈」,不著重寫今日的吳江小泊,而追溯舊日之在此系船,今昔映襯,虛實結合,表現靈魂深處隱微、複雜的感情,看似寫舊日,實是加倍寫今日。下片寫僧窗惜別,是實,但別思飛揚,如「《九辯》難招」,「歌雲載恨,飛上雲霄」,「素秋不解隨船去,敗紅趁、一葉寒濤」等都是幻想飛翔,而又不離實事實景。結句似乎離開了題目,想到自己身上去了,但此由自己與梅津的離別之苦,聯繫到自己與情人久離之苦,在形象上還是有其內在的聯繫的。夢窗詞往往幻多於真,醉多於醒,虛多於實,所以似乎隱晦,有些難讀,但如反覆吟味,注意其虛實結合處,那麼不但可以自隱至顯,由虛返實,而且其感情的脈絡線索也是可以把握的。(萬雲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30 05: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