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lue Iv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上下五千年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1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04 | 只看該作者

周勃奪軍

漢惠帝沒有兒子,呂太后從外面找了一個嬰兒冒充是惠帝生的,立為太子。公元前188年,惠帝一死,由這個嬰兒接替皇位,呂太后就名正言順地臨朝執政。

呂太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要立呂家的人為王,問問大臣們可不可以。

右丞相王陵是直筒子,說:「高皇帝宰白馬立下盟約,不是姓劉的不應該封王。」

呂太后聽了挺不高興,又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

陳平、周勃說:「高祖平定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這當然是對的;現在太后臨朝,封自己的子弟為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呂太后才高興地點點頭。

散朝以後,王陵批評陳平和周勃說:「當初在先帝跟前宣誓的時候,你們不是都在場嗎?現在你們違背了誓言,怎麼對得起先帝?」

陳平和周勃說:「您別著急。當面在朝廷上和太后爭論,我們比不上您;將來保全劉家天下,您可比不上我們了。」

打這以後,呂太后就陸續把她的內侄、侄孫,像呂台、呂產、呂祿、呂嘉、呂通等一個個都封了王,還讓他們掌握了軍權。整個朝廷大權幾乎全落在呂家的手裡了。

呂后一家奪了劉家的權,大臣中不服氣的人不少,只是大多數人敢怒而不敢說罷了。

漢高祖有個孫兒劉章,封號叫朱虛侯,他的妻子是呂祿的女兒。有一次,呂太后舉行宴會,指定劉章進行監督。劉章對太后說:「我是將門的後代,請允許我按軍法來監督酒宴。」呂太后答應了。

劉章瞧見大夥兒喝酒喝得熱鬧。他提出要給呂太后唱個《耕田歌》助助興,呂太后說:「你就唱吧!」

劉章放開嗓子唱了起來:

深耕穊(音jì)種,立苗欲疏;

非其種者,鋤而去之。

(這首歌的意思是:田要耕得深,苗要栽得疏;不是好種子,就把它鋤掉。)

呂太后聽了,很不痛快。

不一會,有個呂家子弟喝醉了酒,不告而別。劉章追了上去,借口他違犯宴會規矩,把他殺了。劉章回來向太后報告的時候,左右大臣嚇得什麼似的。呂太后因為已經允許他按軍法辦事,也拿他沒有辦法。

呂太后臨朝的第八年,得了重病。臨死前封趙王呂產為相國,統領北軍;呂祿為上將軍,率領南軍,並且叮囑他們說:「現在呂氏掌權,大臣們都不服。我死了以後,你們一定要帶領軍隊保衛宮廷,不要出去送殯,免得被人暗算。」

呂太后死後,兵權都在呂產、呂祿手裡。他們想發動叛亂,但是一時不敢動手。

劉章從妻子那裡知道了呂家的陰謀,就派人去告訴他哥哥齊王劉襄,約他從外面發兵打進長安來。

齊王劉襄向西進兵,呂產得到這個消息,立刻派將軍灌嬰帶領兵馬去對付。灌嬰一到滎陽,就跟部將們商量說:「呂氏統率大軍,想奪取劉家天下。如果我們向齊王進攻,豈不是幫助呂氏叛亂嗎?」

大家商量下來,決定按兵不動,還暗地裡通知齊王,要他聯絡諸侯,等待時機成熟,一起起兵討伐呂氏。齊王接到通知,也就暫時按兵不動。

周勃、陳平知道呂氏要發動叛亂,他們想先發制人,但是兵權在呂氏手裡,怎麼辦呢?

他們想到大臣酈商的兒子酈寄和呂祿是好朋友,就派人要酈寄去勸說呂祿:「太后死了,皇帝年紀又小,您身為趙王,卻留在長安帶兵,大臣諸侯都懷疑您,對您不利。如果您能把兵權交給太尉,回到自己封地,齊國的兵就會撤退,大臣們也心安了。」

呂祿相信了酈寄的話,把北軍交給太尉周勃掌管。

周勃拿了將軍的大印,迅速跑到北軍軍營中去。向將士下了一道命令:「現在呂氏想奪劉氏的權,你們看怎麼辦?誰幫助呂家的袒露右臂,幫助劉家的袒露左臂。」

北軍中的將士本來都是向著劉家的。命令一傳下去,一下子全脫下左衣袖,露出左臂來(文言叫「左袒」)。周勃順利地接管了北軍,把呂祿的兵權奪了過來。

呂產還不知道呂祿的北軍已落在周勃手裡,他跑到未央宮想要發動叛亂。周勃派朱虛侯劉章帶了一千多個兵士趕來,把呂產殺了。接著,周勃帶領北軍,把呂氏的勢力消滅了。

到這時候,大臣們膽子就大了。他們說:「從前呂太后所立皇上不是惠帝的孩子。現在我們滅了呂氏,讓這種冒充的太子當皇帝,長大了不是呂氏一黨嗎?我們不如再在劉氏諸王中推一個最賢明的立為皇帝。」

大臣們商議的結果,認為代王劉恆在高祖的幾個兒子中,年齡最大,品格又好,就派人到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縣)把劉恆迎到長安,立為皇帝,這就是漢文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2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09 | 只看該作者

緹縈救父

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裡受呂后的陷害,就請求跟著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裡那麼闊氣,因此,娘兒倆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漢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麼好處,請你們商議一下改變的辦法。」

大臣們一商量,按照漢文帝的意見,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連坐(連坐,就是被牽連一同辦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于緹縈(淳于是姓,緹縈音tíAyíng)。她的父親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葯,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

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

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後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裡,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一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3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11 | 只看該作者

周亞夫的細柳營

漢文帝即位之後,跟匈奴貴族繼續採取和親的政策,雙方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後來匈奴的單於聽信了漢奸的挑撥,跟漢朝絕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軍臣單於起兵六萬,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東南)和雲中(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殺了不少老百姓,搶掠了不少財物。邊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來報警,遠遠近近的火光,連長安也望得見。

漢文帝連忙派三位將軍帶領三路人馬去抵抗;為了保衛長安,另外派了三位將軍帶兵駐紮在長安附近:將軍劉禮駐紮在灞上,徐厲駐紮在棘門(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周亞夫駐紮在細柳(今咸陽市西南)。

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到這些地方去慰勞軍隊,順便也去視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劉禮和他部下將士一見皇帝駕到,都紛紛騎著馬來迎接。漢文帝的車駕闖進軍營,一點沒有受到什麼阻攔。

漢文帝慰勞了一陣走了,將士們忙不迭歡送。

接著,他又來到棘門,受到的迎送儀式也是一樣隆重。

最後,漢文帝來到細柳。周亞夫軍營的前哨一見遠遠有一彪人馬過來,立刻報告周亞夫。將士們披藍帶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準備戰鬥的樣子。

漢文帝的先遣隊到達了營門。守營的崗哨立刻攔住,不讓進去。

先遣的官員威嚴地吆喝了一聲,說:「皇上馬上駕到!」

營門的守將毫不慌張地回答說:「軍中只聽將軍的軍令。

將軍沒有下令,不能放你們進去。」

官員正要同守將爭執,文帝的車駕已經到了。守營的將士照樣擋住。

漢文帝只好命令侍從拿出皇帝的符節,派人給周亞夫傳話說:「我要進營來勞軍。」

周亞夫下命令打開營門,讓漢文帝的車駕進來。

護送文帝的人馬一進營門,守營的官員又鄭重地告訴他們:「軍中有規定:軍營內不許車馬賓士。」

侍從的官員都很生氣。漢文帝卻吩咐大家放鬆韁繩,緩緩地前進。

到了中營,只見周亞夫披戴著全身盔甲,拿著兵器,威風凜凜地站在漢文帝面前,拱拱手作個揖,說:「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請允許按照軍禮朝見。」

漢文帝聽了,大為震動,也扶著車前的橫木欠了欠身,向周亞夫表示答禮。接著,又派人向全軍將士傳達他的慰問。

慰問結束后,漢文帝離開細柳,在回長安的路上,漢文帝的侍從人員都憤憤不平,認為周亞夫對皇帝太無禮了。

但是,漢文帝卻讚不絕口,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灞上和棘門兩個地方的軍隊,鬆鬆垮垮,就跟孩子們鬧著玩兒一樣。如果敵人來偷襲,不做俘虜才怪呢。像周亞夫這樣治軍,敵人怎敢侵犯他啊!」

過了一個多月,前鋒漢軍開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衛長安的三路軍隊也撤了。

漢文帝在這一次視察中,認定周亞夫是個軍事人才,就把他提升為中尉(負責京城治安的軍事長官)。

第二年,漢文帝害了重病。臨死的時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囑咐說:「如果將來國家發生動亂,叫周亞夫統率軍隊,准錯不了。」

漢文帝死了后,太子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4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16 | 只看該作者

晁錯削地

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心把國家治理好。景帝當太子的時候,有個管家的官員叫晁錯(音cháoAcuò),才能挺不錯,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漢景帝即位以後,把他提升為御史大夫。

漢朝實行的是郡縣制,但是同時又有二十二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也就是所謂同姓王。到了漢景帝那時候,諸侯的勢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齊國有七十多座城,吳國有五十多座城,楚國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特別是吳王劉濞(音bì),更是驕橫。他的封國靠海,還有銅礦,自己煮鹽采銅,跟漢皇帝一樣富有。他自己從來不到長安朝見皇帝,簡直使吳國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晁錯眼看這樣下去,對鞏固中央集權不利,就對漢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早該把他辦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時對他很寬大,他反倒越來越狂妄自大。他還私自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產鹽,招兵買馬,準備叛亂。不如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

漢景帝還有點猶豫,說:「好是好,只怕削地會激起他們造反。

晁錯說:「諸侯存心造反的話,削地要反,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將來他們勢力雄厚了,再反起來,禍患就更大了。」

漢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諸侯大多不是荒淫無度,就是橫行不法,要抓住他們的罪惡,作為削減封地的理由,還不容易!過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個郡,有的被削掉幾個縣。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從家鄉潁川(今河南禹縣)特地趕了出來。他對晁錯說:「你當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經夠高的了。怎麼不安分守己,硬管閑事?你想想,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親,你管得著?你把他們的封地削了,他們哪一個不怨你,恨你,你這樣做究竟是為的什麼?」

晁錯說:「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國家也一定要亂起來。」

他父親嘆了口氣說:「你這樣做,劉家的天下安定,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老了,不願意看到大禍臨頭。」

晁錯又勸了他父親一陣。可是老人不體貼晁錯的心意,回到潁川老家,服毒自殺了。

晁錯正跟漢景帝商議要削吳王濞的封地,吳王濞先造起反來了。他打著「懲辦奸臣晁錯,救護劉氏天下」的幌子。煽動別的諸侯一同起兵叛亂。

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膠西、膠東、甾川(甾音zī)、濟南等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很大,漢景帝有點嚇了。他想起漢文帝臨終的囑咐,拜善於治軍的周亞夫為太尉,統率三十六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那時候,朝廷上有個妒忌晁錯的人就說七國發兵完全是晁錯引起的。他勸漢景帝說:「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候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

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個人呢。」

接著,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該腰斬。漢景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著良心,批准了這個奏章。

一天,中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議事。晁錯還完全蒙在鼓裡,立刻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中尉宣布了漢景帝的命令,後面一群武士就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這個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腰斬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吳王濞已經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他聽說要他拜受漢景帝的詔書,冷笑說:「現在我也是個皇帝,為什麼要下拜?」

漢軍營里有個官員名叫鄧公,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問他說:「你從軍營里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

吳楚願不願意退兵?」

鄧公說:「吳王為了造反已經準備了幾十年了。這次借削地的因頭髮兵,哪裡是為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後悔已來不及。虧得周亞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吳、楚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卻派一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後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兩國軍隊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周亞夫才發動精兵出擊,把吳、楚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

吳、楚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國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漢軍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

漢景帝平定了叛亂,雖然仍舊封了七國的後代繼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後,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國里徵收租稅,不許干預地方的行政,權力大大削弱,漢朝的中央政權才鞏固下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5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21 | 只看該作者

馬邑誘敵戰

漢文帝、漢景帝兩代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內,除了短時期的七國叛亂,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因此,社會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據說,到了景帝的後期,國家倉庫里的錢不知道積了多少萬,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里的糧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積上去,都滿到露天的地上來了,有的甚至霉腐了。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但是,強盛的漢朝卻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脅。從漢高祖在白登受包圍以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這種「和親」,實際上是一種妥協,不但要把漢朝皇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於,每年還得送給匈奴許多財物。即使這樣做,匈奴貴族還是經常侵犯中原,殺害百姓,掠奪糧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區不得安寧。

漢景帝死後,即位的漢武帝劉徹是個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軍臣單於又派使者來要求和親,漢武帝要大臣們議論一下。有個將軍王恢說:「過去朝廷同匈奴和親,匈奴老是不守盟約,侵犯邊界,我們應該發兵打擊他們一下才好。」

許多大臣都反對王恢的建議,漢武帝自己覺得沒有把握,只好暫時答應匈奴和親。

過了兩年,馬邑地方有個大商人聶壹(聶音niè)來找王恢,說:「匈奴在邊界經常侵犯,總是一個禍根。現在趁剛跟他們和親的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我們來一個伏擊,准能打個大勝仗。」

王恢問他:「你有什麼辦法能把匈奴引進來?」

聶壹說:「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於。單於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於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後路,活捉單於。」

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告訴漢武帝。漢武帝決心採用聶壹的計策,派王恢、韓安國、公孫賀、李廣等將軍帶領三十萬人馬埋伏在馬邑旁邊的山谷里。

聶壹故意逃到匈奴,跟軍臣單於說:「我有辦法混進馬邑,殺死那裡的官吏,這樣可以穩穩噹噹拿下馬邑。」

軍臣單於聽了很高興,但是到底有點懷疑,先派幾個心腹跟聶壹一起到馬邑去,只等聶壹真的把官吏殺了,再發兵進去。

聶壹回到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辦法,殺了幾個已經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們的頭掛在城頭上,騙匈奴使者去看,說這就是馬邑縣官的腦袋。

匈奴使者見了人頭,信以為真,立刻回去報告軍臣單於。

軍臣單於親自帶領十萬騎兵去接管馬邑,到了離馬邑大約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今山西左雲縣),只見草原上放著許多牲口,卻沒放牲口的人。軍臣單於一邊走,一邊犯了疑。這時候,他見到前面有一座亭堡(亭堡是9332望敵人,傳遞消息用的),就決心打下這座亭堡,問個明白。

他們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裡的亭尉。軍臣單於威脅他說:「你把情況老實告訴我!要是說半句謊話,我馬上把你的頭砍了。」

那亭尉嚇得要命,就把漢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訴了軍臣單於。

軍臣單於一聽,大吃一驚,趕快命令全軍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氣說:「幸虧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險哪。」

埋伏在馬邑的漢軍,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趕快帶大軍追上去,可哪兒再追得上?只好空手回來。

漢武帝的誘擊戰沒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後,漢朝和匈奴的和親關係破裂,接連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6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26 | 只看該作者

飛將軍李廣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進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名將軍帶領人馬分頭出擊。

在四名將軍中,要數李廣年紀最大,資格最老。李廣在漢文帝時候就做了將軍;漢景帝的時候,他跟周亞夫一起平定七國之亂,立過大功;後來,漢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治所在今陝西榆林東南)太守。

有一次,匈奴進了上郡,李廣帶著一百個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射手,追了幾十里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兩個,把第三個活捉了,正準備回營,遠遠望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趕了上來。

李廣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那麼多匈奴兵,不由得都慌了。李廣對他們說:「我們離開大營還有幾十里地。如果現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來,我們就完了。不如乾脆停下來,匈奴兵以為咱們是來引誘他們的,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

接著,李廣下令前進,在離開匈奴陣地僅僅兩里的地方停了下來,命令兵士一齊下馬,把馬鞍全卸下來,就地休息。

兵士們都發急了,說:「匈奴兵馬這麼多,又這麼近,要是他們打過來,怎麼辦?」

李廣說:「我們這樣做,表示不走,使敵人相信我們是誘騙他們的。」

匈奴的將領看到李廣這樣布置,真的有點害怕。他們遠遠地觀察漢軍動靜,不敢上來。

這時候,匈奴陣地上有一個騎白馬的將軍,走出來巡視隊伍。李廣突然帶著十幾名騎兵翻身上馬,飛馳過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後再回到自己隊伍,下馬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懷疑。天黑下來,他們認定漢軍一定有埋伏,怕漢軍半夜襲擊他們,就連夜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廣一瞧,山上已沒匈奴兵,才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安然回到大營。

這一回,漢武帝派了四路人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軍臣單於探明了漢兵的情況,知道四名將軍中最難對付的是李廣,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門,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廣。匈奴兵多勢盛,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李廣的人馬被打散,李廣自己也受了傷,被匈奴兵俘虜。

匈奴兵看李廣受了重傷,把他放在用繩子絡成的吊床里,用兩匹馬馱著,送到單於的大營去。

李廣躺在那張吊床上動也不動,真的像死了似的。大約走了十幾里地,他偷偷地瞅准旁邊一個匈奴兵騎的一匹好馬,使勁一掙扎,猛地跳上馬,奪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馬去,調過馬頭拚命往南飛奔。

匈奴派了幾百名騎兵追趕。李廣一面使勁夾住馬肚子,催馬快跑,一面迴轉身來,拈弓搭箭,一連射死了幾個追在前面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趕不上李廣,只好瞪著白眼讓他跑了。

李廣雖然脫了險。但是因為他損兵折將,被判了死罪。漢朝有一條規矩,罪人可以拿錢贖罪。李廣繳了一筆錢,總算贖了罪,回家做了平民。

過了不久,匈奴又在邊境騷擾,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擔任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太守。

多少年來,李廣一直在北方防守。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給他起一個外號叫「飛將軍」。李廣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害怕飛將軍,不敢進犯。

右北平一帶沒有匈奴兵進犯,可是常有老虎出來傷害人。李廣只要聽說哪兒有老虎,總親自去射殺。老虎碰見他,沒有不給射死的。

據說,有一次,李廣回來晚了,天色朦朧,他和隨從一面走,一面提防著老虎,忽然瞧見前面山腳下草叢裡蹲著一隻斑斕猛虎。他連忙拿起弓箭,使盡全力射了過去。憑他百發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見他射中老虎,拿著刀槍跑上去捉虎。他們走近一瞧,全楞了,原來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塊大石頭,而且這支箭陷得很深,幾個人想去拔也拔不出來。大夥兒真是又驚奇,又佩服。

李廣過去一看,自己也納悶起來,石頭怎麼能射得進去呢?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對準那塊石頭又射了幾箭,箭碰到石頭,只迸出火星兒,卻再也射不進去了。但就是憑這一箭,人們都傳說飛將軍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

李廣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擊匈奴的事業。他身經大小七十幾次戰鬥,由於他英勇善戰,成為匈奴貴族心目中可怕的勁敵。但是李廣在他一生的戰鬥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倒是兩個新提拔起來的青年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了出色的戰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7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30 | 只看該作者

衛青和霍去病

衛青出身低微,他的父親是平陽侯曹壽家裡當差的。衛青長大以後,在平陽侯家當了一名騎奴。後來,因為衛青的姐姐衛子夫進宮,受到漢武帝的寵幸,衛青的地位才漸漸顯貴起來。

就在李廣在戰鬥中被匈奴兵俘虜后又逃回的那年,漢軍四路人馬,三路都失敗了,只有衛青打了個勝仗,被封為關內侯;以後,又接二連三地打敗匈奴兵,立了戰功。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領騎兵三萬,追到長城外。匈奴右賢王以為漢軍還離開很遠,一點也沒防備,在兵營里喝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

衛青在夜色的掩護下,急行軍六七百里,包圍了右賢王。漢兵從四面八方衝進匈奴營地,打得匈奴部隊四面逃竄,亂成一團。右賢王的酒剛剛驚醒,要抵抗已來不及了,只好帶著他的幾百個親信脫身逃走。

這一仗,衛青的人馬一共俘獲了一萬五千多個俘虜,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匈奴的左右賢王,只比單於低一級。這次戰爭,右賢王全軍覆沒,對匈奴單於是一個很大打擊。

漢武帝得到捷報,立刻派使者拿著大將軍印,送到軍營,宣布衛青為大將軍,連他的三個還沒有成年的兒子也封為侯。

衛青推辭說:「我幾次打勝仗,都是部下將士的功勞。我那三個孩子還都是娃娃,什麼事都沒幹過。要是皇上封他們為侯,怎麼能夠勉勵戰士立功呢!」

漢武帝經他一提醒,就封了衛青部下的七名將軍為侯。

第二年,匈奴又來進攻。漢武帝又派衛青率領六個將軍和大隊人馬去對付匈奴。

衛青有一個外甥,叫霍去病,那時候才十八歲,非常勇敢,又會騎馬射箭,這次也跟著衛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聽到漢軍大批人馬來進攻,立即往後逃走。衛青派四路人馬分頭去追趕匈奴部隊,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敗。衛青自己坐鎮大營,等候消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馬都回來了,沒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殺了幾百個兵士,有的連一個敵人也沒有找到,空著手回來了。

霍去病還是第一次出來打仗的小夥子,才做了個校尉。他帶領了八百名壯士,組成一個小隊,去找匈奴部隊。他們向北跑了一陣,一路上沒瞧見匈奴兵士,一直趕了幾百里路,才遠遠望見匈奴兵的營帳。

他們偷偷地繞道抄過去,瞅准一個最大的帳篷,猛然沖了進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殺了一個匈奴貴族。他手下的壯士又活捉了一個。

匈奴兵沒有了頭兒,四處奔逃,八百個壯士追上去又殺了兩千多匈奴兵,才趕回大營。

衛青在大營正等得著急,只見霍去病提了一個人頭回來,後面的兵士還押了兩個俘虜。經過審問,才知道這兩個俘虜,一個是單於的叔叔,一個是單於的相國,那個被霍去病殺了的還是單於爺爺一輩的王。

十八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參加作戰,就逮住了匈奴的兩個將官,這功勞可真不小。戰鬥結束,被封為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馬跟匈奴接連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擋不住,向後敗退。霍去病和他的騎兵越過了燕支山(在今甘肅永昌縣西),追擊了一千多里地。那邊還有不少是匈奴的屬國,像渾邪(在今甘肅省境)、休屠(在今甘肅武威縣北,屠音tú)。漢兵到了那裡,俘虜了渾邪王的王子和相國,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一種銅像)也拿來了。

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要替他蓋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辭了。他說:「匈奴還沒消滅,哪兒顧得上安家呢!」(文言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再次派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

衛青從定襄郡出塞,穿過大沙漠,行軍一千多里,匈奴的伊穉邪(穉音zhì)單於親自率領精兵嚴陣對抗。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會戰。激戰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沙漠上突然颳起一陣狂風,夾著砂礫,吹得天昏地黑。衛青頂著狂風,冒著撲面的砂礫,命令騎兵分左右兩翼夾攻。伊穉邪單於招架不了,帶了幾百騎兵向北突圍逃去。衛青一直追到寘顏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面的一支、寘音tián)下的趙信城,匈奴兵已經逃空,城裡貯存了不少糧草。衛青讓兵士們飽餐了一頓,把多餘的積糧燒了,才勝利回師。

另一路,霍去病也橫越大沙漠,前進兩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西北黃河北岸;一說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在那裡立了一塊石碑留作紀念。

這是漢朝規模最大、進軍最遠的一次追擊。打那以後,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8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34 | 只看該作者

張騫通西域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幹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徵。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繫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9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38 | 只看該作者

蘇武牧羊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於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於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於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裡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拚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於報告。單於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於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於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於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於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於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於報告。單於把蘇武關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於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於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於,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於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杆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0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43 | 只看該作者

司馬遷寫《史記》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於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兵越來越多,漢軍寡不敵眾,後面又沒救兵,最後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審問下來,把司馬遷定了罪,應該受腐刑(一種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只好受了刑罰,關在監獄里。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

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終於鬱鬱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1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46 | 只看該作者

霍光輔政

漢武帝為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的生活奢侈,喜歡講排場,還迷信神仙,連年大興土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許多年來,把文帝、景帝時候積累起來的錢財、糧食花得差不多了。

為了弄錢,他重用殘酷的官吏,加稅加捐,甚至讓有錢的人可以出錢買爵位,賣官職。這些人做了官,當然要拚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災旱災,逼得百姓難過日子,各地方就有大批農民起來反抗官府。

到了他在位的最後幾年,他才決心停止用兵,並且提倡改良農具,改進耕種技術。他還親自下地,做個耕種的樣子,吩咐全國官吏鼓勵農民增加生產。這樣,國內才逐漸穩定下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漢昭帝年紀才八歲。按照漢武帝死前的囑咐,由大將軍霍光來輔助他。

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權,幫助漢昭帝繼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但是朝廷中有幾個大臣卻把霍光看作眼中釘,非把他除去不可。

左將軍上官桀想把他六歲的孫女,嫁給漢昭帝做皇后,霍光沒有同意。後來,上官桀靠漢昭帝的姐姐蓋長公主的幫助,讓孫女當上了皇后。上官桀和他的兒子上官安想封蓋長公主的一個身邊人做侯,霍光無論如何不依。

上官桀父子、蓋長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釘,他們勾結了燕王劉旦,想方設法要陷害霍光。

漢昭帝十四歲那年,有一次,霍光檢閱羽林軍(皇帝的禁衛軍),還把一名校尉調到他的大將軍府里。上官桀他們就抓住這兩件事,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個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給漢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說:大將軍霍光檢閱羽林軍的時候,坐的車馬跟皇上坐的一樣。他還自作主張,調用校尉。這裡面一定有陰謀。我願意離開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來保衛皇上,免得壞人作亂。

漢昭帝接到那份奏章,看了又看,把它擱在一邊。

第二天霍光要進宮朝見,聽到燕王劉旦上書告發他的消息,嚇得他不敢進宮。

漢昭帝吩咐內侍召霍光進來。霍光一進去,就脫下帽子,伏在地上請罪。

漢昭帝說:「大將軍儘管戴好帽子,我知道有人存心陷害你。」

霍光磕了個頭說:「陛下是怎麼知道的?」

漢昭帝說:「這不是很清楚嗎?大將軍檢閱羽林軍是在長安附近,調用校尉還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遠在北方,怎麼能知道這些事?就算知道了,馬上寫奏章送來,還來不及趕到這兒。再說,大將軍如果真的要叛亂,也用不著靠調一個校尉。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將軍,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

霍光和別的大臣聽了,沒有一個不佩服少年的漢昭帝的聰明。

漢昭帝把臉一沉,對大臣們說:「你們得把那個送假奏章的人抓來查問。」

上官桀怕昭帝追查得緊,他們的陰謀要露餡,對漢昭帝說:「這種小事情,陛下就不必再追究了。」

打這兒起,漢昭帝就懷疑起上官桀這一伙人來。

上官桀等並不就此罷休,他們偷偷地商量好,由蓋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喝酒。他們布置好埋伏,準備在霍光赴宴的時候刺死他,又派人通知燕王劉旦,叫他到京師來。

上官桀還打算在殺了霍光之後再廢去昭帝,由他自己來做皇帝。沒想到有人早把這個秘密泄露了出去,讓霍光知道了。

霍光連忙報告漢昭帝。漢昭帝命令丞相田千秋火速發兵,把上官桀一夥統統逮起來處死。

漢昭帝才二十一歲就得病死去,沒有孩子。霍光聽了別人的意見,把漢武帝的一個孫子、昌邑王劉賀立為皇帝。劉賀原是個浪蕩子,他從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帶來了二百多個親信,天天跟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該做的事,把皇宮鬧得烏煙瘴氣。

霍光和大臣們一商量,聯名上書,請皇太後下詔,把劉賀廢了,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就是漢宣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2
NYLASH 發表於 2008-5-3 06:50 | 只看該作者

王昭君出塞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於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於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音hú,古時候十斗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后,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於,把郅支單於殺了。

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

「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於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后,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3
NYLASH 發表於 2008-5-4 02:36 | 只看該作者

王莽復古改制

漢成帝是個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後,朝廷的大權逐漸落在外戚(太后或者皇后的親屬叫外戚)手裡。成帝的母親、皇太后王政君有八個兄弟,除了一個早死去外,其他七個都被封為侯。其中最大的王鳳還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

王鳳掌了大權,他的幾個兄弟、侄兒都十分驕橫奢侈。只有一個侄兒王莽,因為他父親死得早,沒有那種驕奢的習氣。他像平常的讀書人一樣,做事謹慎小心,生活也比較節儉。人們都說王家子弟數王莽最好。

王鳳死後,他的兩個兄弟前後接替他做了大司馬,後來又讓王莽做了大司馬。王莽很注意招攬人才,有些讀書人慕他的名氣來投奔,他都收留了。

漢成帝死了后,不出十年,換了兩個皇帝——哀帝和平帝。漢平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九歲,國家大事都由大司馬王莽作主。有些吹捧王莽的人都說王莽是安定漢朝的大功臣,請太皇太后王政君封王莽為安漢公。王莽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封號和封地。後來,經大臣們一再勸說,他只接受了封號,把封地退了。

公元2年,中原發生了旱災和蝗災。由於多少年來,貴族、豪強不斷兼并土地,剝削農民,逢到災荒,老百姓沒法活下去,都騷動起來。

為了緩和老百姓對朝廷和官吏的憤恨,王莽建議公家節約糧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一百萬錢,三十頃地,當作救濟災民的費用。他這樣一起頭,有些貴族、大臣也只好拿出一些土地和錢來。

太皇太后把新野(今河南新野)的二萬多頃地賞給王莽,王莽又推辭了。

王莽還派八個心腹大臣分頭到各地方去觀察風土人情。他們把王莽不肯接受新野封地這件事到處宣揚,說王莽怎麼虛心,怎樣謙讓。當時,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并土地的豪強,一聽王莽連封給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好人。

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據說,朝廷里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平民上書請求加封王莽的人共有四十八萬多人。有人還收集了各種各樣歌頌王莽的文字,一共有三萬多字。王莽的威望就越來越高。

別人越是吹捧王莽,漢平帝可越覺得王莽可怕,可恨。因為王莽不準平帝的母親留在身邊,還把他舅家的人殺光。漢平帝漸漸大了,免不得背地說了些抱怨的話。

有一天,大臣們給漢平帝上壽。王莽親自獻上一杯毒酒。

漢平帝沒有懷疑,接過來喝了。

第二天,宮裡傳出話來,漢平帝得了重病,沒有幾天就死了。王莽還假惺惺哭了一場。漢平帝死的時候才十四歲,當然沒有兒子。王莽從劉家的宗室里找了一個兩歲的幼孩為皇太子,叫做孺子嬰。王莽自稱「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有些文武官員想做開國元勛,勸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覺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於是,有一批吹捧的人紛紛製造出許多迷信的東西來騙人。什麼「王莽是真命天子」的圖書也發現啦,什麼在漢高祖廟裡還發現「漢高祖讓位給王莽」的銅匣子啦。

一直以推讓出名的王莽這會兒不再推讓了。王莽向太皇太後去討漢朝皇帝的玉璽。王政君這才大吃一驚,不肯把玉璽交出來。後來被逼得沒法子,只好氣憤地把玉璽扔在地上。

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稱皇帝。改國號叫新,都城仍在長安。從漢高祖稱帝開始的西漢王朝,統治了二百十年,到這時候就結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打著復古改制的幌子,下令變法。第一,把全國土地改為「王田」,不準買賣;第二,把奴婢稱為「私屬」,不準買賣;第三,評定物價,改革幣制。

這些改革,聽起來都是好事情。可是沒有一件不是辦得挺糟糕的。土地改制和奴婢私屬,在貴族、豪強的反對下,一開始就沒法實行;評定物價的權掌握在貴族官僚手裡,他們正好利用職權投機倒把、貪污勒索,反倒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幣制改了好幾次,錢越改越小,價越作越大,無形之中又颳了老百姓的一筆錢。

這種復古改制,不但受到農民反對,許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持他。三年以後,王莽又下了命令,王田、奴婢又可以買賣了。

王莽還想借對外戰爭來緩和國內的矛眉,這一來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的反對。王莽又徵用民伕,加重捐稅,縱容殘酷的官吏,對老百姓加重刑罰。這樣,就逼得農民不得不起來反抗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4
NYLASH 發表於 2008-5-4 02:42 | 只看該作者

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飢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饑。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佔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佔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里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

第二年,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只好離開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佔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裡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佔領了泰山。呂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義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消息一傳開,別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縯(音yǐn)、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裡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就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沒有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

綠林軍里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

打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5
NYLASH 發表於 2008-5-4 02:49 | 只看該作者

昆陽大戰

更始帝劉玄即位后,派王鳳、王常、劉秀進攻昆陽(今河南葉縣)。他們很快地打下昆陽,接著又打下了臨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縣)和定陵(今河南郾城縣西北)。

王莽聽到起義軍立劉玄為皇帝,已經坐立不安,如今連失了幾座城池,更是著急,立即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兵馬四十三萬人,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

為了虛張聲勢,王莽軍不知從哪兒去物色了一個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長得個子特別高,身子又像牛那樣粗大。他還有一個本領,就是能夠馴養一批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為校尉,讓他帶了一批猛獸上陣助威。

駐守在昆陽的漢軍只有八九千人。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怕對付不了,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

劉秀對大家說:「現有我們兵馬和糧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協力打擊敵人;如果大家散夥,昆陽一失守,漢軍各部也馬上被消滅,那就什麼都完了。」

大家覺得劉秀說得有道理,但是又覺得王莽軍兵力強大,死守在昆陽也不是個辦法。商量的結果,就決定由王鳳、王常留守昆陽,派劉秀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調救兵。

當天晚上,劉秀帶著十二個勇士,騎著快馬,趁黑夜衝殺出昆陽城南門。王莽軍沒有防備,就給他們衝出了重圍。

昆陽城雖然不大,但是挺堅固。王莽軍憑著人多武器精,認為攻下昆陽不在話下。他們製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樓車,在樓車上不斷地向城裡射箭,箭像雨點一樣向城裡射來。城裡的人到井邊打水,也不得不背著門板擋箭。王莽軍又用穜(chōng)車撞城,還挖掘地道想打進城裡去。但是昆陽城裡的漢軍,防守得也很嚴密,城始終沒被王莽軍攻破。

劉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馬全部調到昆陽去。但是有些漢軍將領貪圖財產,不願意離開這兩座城。劉秀勸他們說:「現在咱們到昆陽去,把所有的人馬集中起來。打敗了敵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這裡,敵人打來了,咱們打了敗仗,連性命都保不住,還談得上財物嗎?」

將領們被劉秀說服了,才帶著所有人馬跟著劉秀上昆陽來。

劉秀親自帶著步兵、騎兵一千多人組織一支先鋒部隊,趕到昆陽,他們在離王莽軍四五里的地方擺開了陣勢。王尋、王邑一瞧漢軍人少,只派了幾千兵士對付。劉秀趁敵軍還沒有站穩陣腳,先發制人,親自指揮先鋒部隊衝殺過去,一連殺了幾十個敵人。

漢軍前來救援的大隊人馬趕到,見劉秀的先鋒部隊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氣,幾路人馬一齊趕殺過去,王尋、王邑被迫後退。漢兵乘勝猛擊,越戰越勇,一個人抵得上敵人一百個。

劉秀帶著三千名敢死隊,向王莽軍的中堅部隊衝殺過去。王尋一看漢軍人少,不放在眼裡。他親自帶著一萬人馬跟劉秀交戰。但是一萬人還真打不過劉秀的敢死隊。打了一陣,王尋的軍隊開始亂了起來。漢兵越打越有勁兒,大家看準王尋,圍上去亂砍亂殺,結果了王尋的性命。

昆陽城裡的漢軍王鳳、王常,一見外面的援軍打了勝仗,就打開城門沖了出去,兩下夾攻,喊殺的聲音震天動地。王莽軍一聽主將被殺,全都慌了神,亂奔亂逃,自相踐踏,沿路一百多里,丟下大批王莽軍的屍首。

這時候,天空突然暗了下來,響起了一聲大霹靂,接著狂風呼嘯,大雨像傾盆一樣的直倒下來。巨毋霸帶來助威的猛獸,也嚇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沖,反而往後面亂竄。漢軍一股勁兒往前追殺,王莽軍好像決了口子的大水一樣直往滍水(在今河南魯山,現名沙河,滍音zhì)那邊逃奔,兵士掉在水裡淹死的成千上萬,把滍水也堵塞了。

當王莽軍大將王邑逃回洛陽的時候,四十三萬大軍只剩下幾千人。

漢軍打掃戰場,戰場上到處都是王莽軍丟下的兵器、軍車、糧草。漢軍搬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搬完,最後放了把火,把剩下的燒了。

昆陽大戰消滅了王莽的主力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漢軍。有不少人殺了當地的官員,自稱將軍,等待漢軍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將申屠建、李松率領漢軍乘勝進攻長安。王莽驚慌失措,把關在監獄里的囚犯都放出來,拼湊一支軍隊,抵抗漢軍。但是這樣的軍隊怎麼肯替王莽打仗,還沒有接觸,就陸續逃散了。

不久,漢軍攻進長安城,城裡的居民紛紛響應,放火燒掉未央宮的大門。大夥兒高聲吆喝,要王莽出來投降。王莽走投無路,帶了少數將士逃進了宮裡的一座漸台。那座漸台,四面是水,火燒不到那裡。

漢軍把漸台一層層圍起來,一直圍上幾百層,等漸台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漢兵衝上台去,結果了王莽的性命。

王莽新朝維持了十五年,結果土崩瓦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6
NYLASH 發表於 2008-5-4 02:59 | 只看該作者

劉秀重建漢王朝

昆陽大戰以後,劉縯和劉秀名聲越來越大。有人勸更始帝把劉縯除掉。更始帝借口劉縯違抗命令,把劉縯殺了。

劉秀一聽到他哥哥被殺,自己知道力量敵不過更始帝,就立刻趕到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向更始帝賠不是。有人問起他昆陽大戰的情形,他也一點不居功,說全是將士們的功勞。他也不敢給他哥哥戴孝,照常吃飯喝酒,有說有笑,一點也不流露出他憂傷的心情。

更始帝以為劉秀不記他的仇,反倒有點過意不去,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但是畢竟不敢重用。後來,長安攻下來了,王莽也給殺了。更始帝到了洛陽,才給劉秀少數兵馬,讓他到河北去招撫河北郡縣。

這時候,各地的豪強大族有了武器,有的自稱將軍,有的自稱為王,也有自稱皇帝的,各據一方。更始帝派劉秀到河北去,正好讓劉秀得到一個擴大勢力的機會。他廢除王莽時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釋放一些囚犯,一面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一面鎮壓河北各路農民起義軍。整個河北差不多全給劉秀佔領了。

公元25年,劉秀和他的隨從官員認為時機成熟,在鄗(音hào今河北柏鄉縣北)自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

更始帝先建都洛陽,後來又遷到長安。他到了長安以後,認為自己的江山已經坐定,開始腐敗起來。他濫封官爵,自己不管政事,成天在皇宮裡喝酒作樂,還縱容他手下的兵士搶劫。原來一些綠林軍將領,對他十分不滿。

赤眉軍的首領樊崇眼看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領二十萬人進攻長安。更始帝派兵抵抗,接連打了幾個敗仗,急得他不知怎樣才好。綠林軍中有些將領勸更始帝離開長安,反而遭到更始帝的猜疑、殺害;還有一些起義將領投奔了赤眉軍。更始帝內部一亂,赤眉軍就順利地打進了函谷關。

赤眉軍決定推翻更始帝,但是樊崇他們不能擺脫漢朝舊貴族正統觀念的影響,定要找個姓劉的做皇帝。當時赤眉軍姓劉的一共有七十多個,其中有個十五歲的放牛娃劉盆子,據說跟西漢皇族的血統最近,就硬把劉盆子立為皇帝。

赤眉軍打進長安,更始帝逃到城外,樊崇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二十天內投降。更始帝沒法,只好帶著玉璽向赤眉投降。

赤眉軍進了長安,聲勢浩大。可是幾十萬將士的口糧發生了困難。富商和地主趁機屯積糧食,長安天天有人餓死。這樣一來,長安的混亂局面就沒法收拾了。

樊崇帶著軍隊離開長安向西流亡。但是別的地方的糧食也一樣困難;到了天水(郡名,在今甘肅)一帶,又遭到那裡的地主豪強的攔擊。樊崇只好又帶著大軍往東邊來。

漢光武帝趁著赤眉軍進長安的時候,佔領了洛陽。他們一聽到赤眉軍向東轉移,就帶領二十萬大軍分兩路埋伏在那裡。

漢光武帝派大將馮異到華陰,把赤眉兵引向東邊來。馮異用計把一隊赤眉軍包圍在崤山下。他下了戰書,跟赤眉軍約定時間和地點決戰。老實的樊崇不知道敵人的計策,派了一萬多赤眉軍發動進攻。馮異先派出少數兵士對敵。赤眉軍看見漢兵人少,就全軍出擊。沒想到馮異的伏兵上來了,打扮得和赤眉軍一模一樣,雙方混戰在一起,分不出誰是赤眉兵,誰是漢兵。

赤眉軍正在為難的時候,打扮成赤眉軍的漢兵高聲叫嚷著「投降!」「投降!」赤眉軍兵士一看有那麼多人喊投降,沒了主意。軍心一亂,這一支赤眉軍就被繳了武器。

公元27年1月,樊崇帶著剩下的赤眉軍向宜陽(今河南宜陽縣)方向轉移。馮異火速派人報告漢光武帝。漢光武帝親自率領預先布置好的兩路人馬截擊,把赤眉軍圍困起來。到了這步田地,樊崇只好派人向漢光武帝求和。

漢光武帝把劉盆子他們帶回洛陽,給他們田地房屋,讓他們留在洛陽。但是不到幾個月,就加上謀反的罪名,把樊崇殺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7
NYLASH 發表於 2008-5-4 03:03 | 只看該作者

硬脖子的洛陽令

漢光武帝在鎖壓了綠林、赤眉兩支最大的起義軍之後,接著又消滅割據隴右和蜀地的兩個割據政權,統一了中國。漢光武帝把洛陽作為都城。為了和劉邦建立的漢朝相區別,歷史上把這個王朝稱為「東漢」,或者叫「後漢」。

漢光武帝建立了東漢王朝以後,他知道老百姓對各地豪強爭奪地盤的戰爭早已恨透了,決心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減輕一些捐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還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漢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還得注意法令。不過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就難了。比方說,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驕橫非凡,不但她愛怎麼著就怎麼著,連她的奴僕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裡。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硬漢子。他認為皇親國戚犯了法,應該同樣辦罪。

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兇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那個兇手出來。

有一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跟隨著她的正是那個殺人兇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觸犯了她的尊嚴,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

董宣可沒有被嚇倒,他拔出寶劍往地下一劃,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就把他處決了。

這一下,差點兒把湖陽公主氣昏過去。她趕到宮裡,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漢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打我,讓我說完了話,我情願死。」

漢光武帝怒氣沖沖地說:「你還有什麼話可說的。」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僕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用不著打,我自殺就是了。」

說罷,他挺起頭就向柱子撞去。

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經撞得血流滿面了。

漢光武帝知道董宣說得有理,也覺得不該責打他。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給公主磕個頭賠個禮。

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怎麼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不讓把他的頭摁下去。

內侍知道漢光武帝並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下個台階,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漢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漢光武帝放了董宣,心裡很氣,對漢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還收留過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來搜查。現在做了天子,怎麼反而對付不了小小的洛陽令?」

漢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候那麼幹了。」

結果,漢光武帝不但沒辦董宣的罪,還賞給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董宣回到官府,把這筆錢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員。

以後,董宣繼續打擊不法的豪門貴族。洛陽的土豪聽到他的名聲都嚇得發抖。人們都稱他是「卧虎」(意思是「躺著的老虎」)。

當時,敢於執法的官員除了董宣以外,還有一個管洛陽城門的小官,名叫郅惲(惲音yùn)。

有一次,漢光武帝帶了一批人,到洛陽郊外去打了一天獵,回城的時候,已經是晚上。皇帝的車駕到了上東門,城門早已關了。

隨從打獵的侍從叫管城門的開門,郅惲拒絕了。

漢光武帝親自來到城下,吩咐郅惲開門。不料郅惲說:

「夜裡看不清楚,不能隨便開門。」

漢光武帝碰了個釘子,只好繞道到東中門進城。

第二天,漢光武帝正想找郅惲責問,不想郅惲的奏章已經送上來了。奏章上說:「陛下跑到遙遠的山林里去打獵,白天還不夠,直到深夜才回來。這樣下去,國家大事怎麼辦?」

漢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賞給郅惲一百匹布,還把那個管東中門的官員降了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8
NYLASH 發表於 2008-5-4 03:11 | 只看該作者

老當益壯的將軍

漢光武帝靠武力奪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強地主的大將謀臣,都是幫光武帝打天下立過功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有二十八個。漢光武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明帝劉庄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畫在南宮的雲台上,稱為「雲台二十八將」。

但是在二十八將之外,還有一名大將,他的名字雖然沒有留在雲台上,在歷史上卻很有名氣。他就是老當益壯的馬援。

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做過扶風郡(治所在今陝西興平東南)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傷心,就把他們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來。後來在那邊搞起畜牧業和農業來。

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有了牛羊幾千頭,還積蓄了幾萬斛糧食。

但是他並不想一直留在那裡過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積貯的財產牛羊,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出息了。」

他還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有遠大志向。越窮越堅強,越老越健壯。」(文言叫做「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王莽失敗后,馬援投奔漢光武帝,立了很多戰功。

公元44年秋天,馬援從外面打仗回來,有人勸他說:

「您已經夠辛苦的了。還是在家裡休養休養吧。」

馬援豪邁地說:「不行,現在匈奴和烏桓還在騷亂,我正要向皇上請求保衛北方。男子漢大丈夫,死應該死在邊疆上,讓別人用馬革裹著屍首送回來埋葬。怎麼能老呆在家裡跟妻子兒女過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烏桓果然接連侵犯北方。漢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匈奴和烏桓跟漢兵接觸了一下,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來不久,南邊五溪(在今湖南、貴州交界的地方)有一個部族,打到了臨沅縣,漢光武帝兩次派兵征討,都被五溪部族打敗。

漢光武帝為了這件事很擔憂。那時候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但還是請求讓他帶兵去打仗。

漢光武帝瞧了瞧馬援,見他的鬍子都白了,說:「將軍老了,還是別去吧!」

可是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鎧甲,跨上戰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轉。

漢光武帝不禁讚歎說:「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帶領馬武、耿舒兩名將軍和四萬人馬去攻打五溪。

馬援的軍隊到了五溪,因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漢光武帝挑撥是非,說是馬援指揮錯誤。漢光武帝就派中郎將梁松去責問馬援,並且去監督馬援的軍隊。

梁松是漢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驕橫自大。梁松的父親原來是馬援的朋友。馬援看不慣梁松那股驕橫勁兒,曾經批評過他,梁松從此記下了恨。

梁松到了五溪,馬援已經害病死了。但是梁松還不肯罷休,向漢光武帝告了一狀,說馬援不但指揮作戰犯了錯誤,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時候,私下裡搜颳了大批珍珠。跟馬援一起的馬武也跟著一起誣陷,說馬援回家時確實裝了整整一車珍珠。

這一下,漢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馬援的爵位(馬援本來封新息侯),還要追查馬援的罪。

趕到馬援的棺材運到家裡,他妻子馬夫人不敢報喪,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連以前跟馬援要好的朋友和賓客也不敢上馬家弔喪。

馬夫人親自到宮裡向漢光武帝去請罪,漢光武帝怒氣沖沖地把梁松的奏章扔給她。馬夫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

原來馬援在南方的時候,害了風濕症。有人告訴他,當地出產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風濕。馬援吃了一點,果然見效,回家的時候,叫人買了一批顆粒大的薏苡,用車裝了帶回來。

梁松、馬武偷眼看到過這些東西,就捕風捉影,把薏苡說成珍珠,告了馬援一狀,害得馬援革了爵位,壞了名譽。

馬夫人一連六次向漢光武帝上奏章申訴。還有一個名叫朱勃的人,聽到馬援的冤屈,也大膽地上了奏章替馬援申冤。

漢光武帝看了馬夫人和朱勃的奏章,才准許馬家把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馬援的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9
NYLASH 發表於 2008-5-4 03:11 | 只看該作者

取經求佛像

漢光武帝到了六十三歲,害病死去。太子劉庄即位,就是漢明帝。

有一次,漢明帝做了個夢,夢裡看見有個金人,頭頂上有一道白光,繞著殿飛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第二天,他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許多大臣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是誰。

有個博士傅毅說:「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夢見的金人準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說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他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他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他傳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稱他「佛陀」。他死了以後,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這就是佛經。

傅毅的話,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他就派蔡愔(音yǐn)和秦景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

蔡愔和秦景經過千山萬水,終於到達了天竺國。天竺人聽到中國派使者來求佛經,表示歡迎。天竺有兩個沙門(就是高級僧人),一個名叫攝摩騰,一個叫竺法蘭,幫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蔡愔和秦景就邀請他們到中國來。

公元67年,蔡愔、秦景帶著兩個沙門,用白馬馱著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經,經過西域,回到了洛陽。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對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對送經前來的兩位沙門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陽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樣,造一座佛寺,把送經的白馬也供養在那兒,這座寺就叫白馬寺(在今洛陽市東)。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王公大臣也不相信佛教,到白馬寺里去燒香的人不多。只有楚王劉英倒十分重視,專門派使者到洛陽,向兩位沙門請教。兩個沙門就畫了一幅佛像,抄了一章佛經交給使者。

使者回到楚王的封國,楚王劉英真的在宮裡供起佛像來,早晚禮拜。

楚王劉英是個有野心的人,他借著信佛的名義,結交一批方士,還用各種迷信的手法欺騙人。

公元70年,有人向漢明帝告發,說楚王劉英糾集黨徒,自己設置官員,想造反。漢明帝派人一調查,認為劉英確實有謀反的情節,就把楚王的王位革了,把他送到丹陽。劉英到了那兒,自己覺得罪行嚴重,就自殺了。

漢明帝還派人專門查辦跟劉英有往來的人。楚王劉英曾經把全國有名的人編在一本名冊里。這個名冊被搜查出來后,官府就按照名冊一個個逮了來,受到牽連的人很多。這樣搞了一年多,逼死了不少人。

後來,有個大臣勸說漢明帝,認為被逮的大多是受冤屈的人。漢明帝親自查問一下,果然發現洛陽監獄關著一千多無辜受累的人。他才下了一道詔書,把他們赦免。

漢明帝雖然派人求經取佛像,但他其實並不相信佛教,倒是提倡儒家學說的。他還親自到太學(我國古代的大學)去講過經(這裡指儒家的經典書)。據說去聽講的和觀看的,竟有十萬人之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80
NYLASH 發表於 2008-5-4 03:19 | 只看該作者

班超投筆從軍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以後,請了一個大學問家班彪整理西漢的歷史。班彪有兩個兒子名叫班固、班超,一個女兒叫班昭,從小都跟父親學習文學和歷史。

班彪死了以後,漢明帝叫班固做蘭台令史,繼續完成他父親所編寫的歷史書籍,就是《漢書》(一部記載西漢歷史的書)。班超跟著他哥哥做抄寫工作。哥兒倆都很有學問,可是性情不一樣,班固喜歡研究百家學說,專心致志寫他的《漢書》。班超可不願意老伏在案頭寫東西。他聽到匈奴不斷地侵擾邊疆,掠奪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筆,氣憤地說:「大丈夫應當像張騫那樣到塞外去立功,怎麼能老死在書房裡呢。」

就這樣,他決心拋棄他的案頭工作去從軍(文言叫做「投筆從戎」)。

公元73年,大將軍竇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擔任個代理司馬,立了戰功。

竇固為了抵抗匈奴,想採用漢武帝的辦法,派人聯絡西域各國,共同對付匈奴。他賞識班超的才幹,派班超擔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帶著隨從人員三十六個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內鄯音shàn)。鄯善原來是歸附匈奴的,因為匈奴逼他們納稅進貢,勒索財物,鄯善王很不滿意。但是這幾十年來,漢朝顧不到西域那一邊,他只好勉強聽匈奴的命令,這次看到漢朝派了使者來,他就挺殷勤地招待著他們。

過了幾天,班超發現鄯善王對待他們忽然冷淡起來。他起了疑心,跟隨從的人員說:「你們看得出來嗎?鄯善王對待咱們跟前幾天不一樣,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這兒。」

話雖這樣說,畢竟只是一種猜想。剛巧鄯善王的僕人送酒食來。班超裝得早就知道的樣子說:「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住在什麼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來是瞞著班超的。那個僕人給班超一嚇,以為班超已知道這件事,只好老實回答說:

「來了三天了,他們住的地方離這兒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個僕人扣留起來,立刻召集三十六個隨從人員,對他們說:「大家跟我一起來到西域,無非是想立功報國。現在匈奴使者才到幾天,鄯善王的態度就變了。要是他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人,我們的屍骨也不能回鄉了。你們看怎麼辦?」

大家都說:「現在情況危急,死活全憑你啦!」

班超說:「大丈夫不進老虎洞,怎能掏得到小老虎(文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只有一個辦法,趁著黑夜,到匈奴的帳篷周圍,一面放火,一面進攻。他們不知道咱們有多少人馬,一定著慌。只要殺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辦了。」

大家說:「好,就這樣拼一拼吧!」

到了半夜裡,班超率領著三十六個壯士偷襲匈奴的帳篷。那天晚上,正趕著刮大風。班超吩咐十個壯士拿著鼓躲在匈奴的帳篷後面,二十個壯士埋伏在帳篷前面,自己跟其餘六個人順風放火。火一燒起來,十個人同時擂鼓、吶喊,其餘二十個人大喊大叫地殺進帳篷。

匈奴人從夢裡驚醒,到處亂竄。班超打頭衝進帳篷,其餘的壯士跟著班超殺進去,殺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個隨從,把所有帳篷都燒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營房裡,天剛發白。班超請鄯善王過來。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殺了,就對班超表示願意服從漢朝的命令。

班超回到漢朝,漢明帝提拔班超做軍司馬,又派他到於闐去。明帝叫他多帶點人馬,班超說:「於闐國家大,路程又遠,就是多帶幾百人去,也不頂事。如果遇到什麼意外,人多反而添麻煩。」

結果,班超還是帶了原來的三十六個人到於闐去。

於闐王見班超帶的人少,接見的時候,並不怎麼熱情。班超勸他脫離匈奴,跟漢朝交好。他決定不下,找巫師向神請示。

那個巫師本來反對於闐王跟漢朝友好,他裝神弄鬼,對於闐王說:「你為什麼要結交漢朝?漢朝使者那匹淺黑色的馬還不錯,可以拿來給我。」

於闐王派國相向班超去討馬。班超說:「可以,叫巫師自己來拿吧。」

那巫師得意洋洋地到班超那兒取馬。班超也不跟他多說,立刻拔出刀把他斬了。接著,他提了巫師的頭去見於闐王,責備說:「你要是再勾結匈奴,這巫師就是你的榜樣。」

於闐王早就聽說班超的威名,看到這個場面,也嚇得軟了,說:「願意跟漢朝和好。」

鄯善、於闐是西域的主要國家,他們結交了漢朝,別的西域國像龜茲(音Qiǖ cí,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噶爾一帶)等也都跟著跟漢朝和好了。

西域各國從王莽執政時期起,跟漢朝不相往來已經有六十五年。到了這時候,才恢復張騫通西域時期的那個局面,雙方又經常有使者和商人交往。

過了兩年,漢明帝死去,他的兒子劉炟(音dá)即位,這就是漢章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5 2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