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zgb933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末了,輕鬆一下,做個遊戲好嗎?

[複製鏈接]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61
 樓主|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7 21:34 | 只看該作者
俺不找孔子的渣兒,

找不著啊  

不要緊的,下周末見,希望那時就有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62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7 21: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1 zgb9333 的帖子

俺還有希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63
 樓主|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7 2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2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他是老老師,你是小老師,沒準兒,你這麼一較勁兒,弄不好就成了小聖人了

你的弟子也得有幾十了吧,都是你 他們的暴栗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6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7 2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3 zgb9333 的帖子



小本一大把,小研幾十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65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8-28 12:28 | 只看該作者
全文我的理解:攻擊與己不同的見解,是有害的。
這是我對這句經文的解讀。攻解讀成「攻擊」;「異端」解讀為「與己不同的見解」

如果解讀為「鑽研撒但教,害人害己」,我同意。
這是按你的意思將「攻」解讀成「專攻,研讀」下的理解。(異端解讀為不仁之道)

其實,如果我理解有錯,歡迎說出你的意見。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66
 樓主|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8 13: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5 同往錫安 的帖子

我對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理解:
攻:埋頭鑽研,乃至鑽的心無旁騖,為窮此異端而皓首
異端:怪力亂神
斯害也已:害人害己

你還是最好認準一個攻來攻,這樣對你有好處,否則容易把自己也給繞進去了
撒旦可以認為是異端之一,屬於看不見、摸不著一類的,我想要規入異端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67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8-28 1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6 zgb9333 的帖子

恩,總結一下:

攻:可作1。攻擊。2。專研
異端:可作:1。異己之見。2。不仁之道。

想法:
1。你把論神歸為「異端」,不得不扁啦! 孔子不論,是因為他的敬畏,並非認為是不仁之道。
2。如果是攻擊異己之見是有害的,那麼你不用反基了,呵呵~~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68
 樓主|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8 15: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7 同往錫安 的帖子

再說一遍我的理解:

攻:埋頭鑽研
異端:怪力亂神

同往MM,算了,不說這個了,換個別的吧

[ 本帖最後由 zgb9333 於 2007-8-28 15:1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69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8-28 15: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8 zgb9333 的帖子

還沒說完呢。這句經文我是反對的。

按你的理解,怪力亂神是仁之道,還是不仁之道?
為什麼埋頭鑽研神的學問是有害的呢?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16: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8 zgb9333 的帖子 網上找來的

《論語為政》中的這一章,我在去年開始學習《論語》時注意到了,一直很困繞我的就是歷代的解釋有兩派:一是這個「端」是「道」,異端就是與孔子之道相違背的「道」,朱熹說如楊墨二派;一是這個「端」是事物的性能的兩個方面,如剛與柔。哪種解釋,更近於孔子的本意呢?我看還要仔細的分析一下。                                                          
  《論語集解》云:「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途同歸,異端不同歸者也。」皇疏云:「攻,治也;異端,謂雜書也,言人若不學六籍正典而雜學於諸子百家,此則為害之深。」朱熹《集注》云:「范氏曰:『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於無父無君,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孫奕《示兒篇》云:「攻,如攻人之惡之惡攻……已,止也,請攻其異端,便吾道明,則異端之害人者自止。」這是一種很有代表意義的解釋。實際上解這一章不得不說這個「攻」字的意思,何注、皇疏、朱熹集注都將這個「攻」字解釋為
  「治」,這是很傳統的解釋,孫奕和他們的解釋不同。                                                           
  這個「治」有兩種不同的或是相反的意思。陳大齊先生在他的《論語臆解》中用《中庸》和《荀子》中的兩段話為例,解釋說:「『治亂』是要消除所治的客體,『治治』是要保存所治的客體。故前者是治而去之的意思,後者是治而存之的意思。」(兩個例子參見《中庸》第二十章和《荀子不苟篇》)那麼這個「攻」字訓為「治」是取哪個意呢?《論語》中關於「攻」字還有這樣兩章:《先進》「小人鳴鼓而攻之,可也。」這個「攻」字,是責備的意思;其二,《顏淵》「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興。」這個「攻」字應是「治」的意思,就是說在於己的惡,治而去之就是善,不是治而存之,所以它也只是「治」的一個方面而已。從這兩章看,我認為這個「攻乎異端」的「攻」可以訓為「責備」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攻擊」的意思,楊伯峻先生也是這樣的解釋。                                                           
  返回頭來談,何皇朱孫的解釋,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將「端」解為「學說」或「道」。說透了就是他們認為這章孔子的意思就是:攻擊其他不同的學說,視這些學說為異端邪說,這個「端」就是「學說」,「道」的意思,尤其是指孔子之道。皇侃說的很明白,說不學六經,而學諸子百家,非常有害;朱熹說這樣的異端如楊墨兩家,程頤說的更好:「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為近理,所以其害為尤甚。學者當如淫聲美色以遠之,不爾,則駸駸然入於其中矣。」(《論語集注》)上升到當時的佛道上了。有一點我要考慮,孔子時楊墨兩派是不是有;另外孔子周遊列國一是為了尋求政治上用得著他的開明國君,二是學習豐富知識。孔子自述他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就是在不斷的思考,豐富自己的學說,或許孔子本人並沒有希望自己成為一派宗祖,成立學說派別,但是孔子這樣做了。《史記》中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曾向不如他的許多人學習禮樂。《論語》中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訓條。這說明孔子一點,就是他不是一個固守自己學問、認識的人,而是主張兼收並蓄有自己主張的人。                                                           
  另一種解釋,是以焦循和趙紀彬先生為代表的。焦循《論語補疏》云:「蓋異端各為一端,彼此互異……彼此切磋摩錯,使絮亂而害於道著,惡歸於義。」戴震說:「端,頭也。凡事有兩頭,謂之異端。」(潘維誠《論語古注集箋》卷二)宋翔鳳也說:「兩即異,異端即兩端。」(《論語集釋》卷四)趙紀彬先生在《論語新探》中說:「據此可知,所謂『異端』或『兩端』只是字面不同,實質上皆指事物的內部矛盾。」(《兩端異端解》)                                                           
  這種解釋,借鑒了《論語》中的其他章節。《先進》中有「端章甫」之句,《集解》引鄭玄說:「端,玄端也,玄衣端,冠章甫。」朱熹也這樣解釋;《子罕》中「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集解》引孔安國說:「我則發事之終始兩端以語之。」朱熹《集注》講:「兩端,執言兩頭,言終始、本末、上下、精粗,無所不盡。」這些解釋將「端」解為「頭」,也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端」。按照他們的這種解釋,就是說攻擊一端,保留一端,都是有害的。                                                           
  中庸方法中有一條很有名氣就是過猶不及,這個「攻乎異端」的兩頭,某一頭超出來就是過,另一頭出來便是不及,我自己認為還是第二種認識好。這個「攻乎異端」應該和「叩其兩端」結合起來講。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孔子認為自己沒有知識,如果有人問他,他就反問之,從中發現問題,然後分析和綜合各種情況給以回答,而不是走極端或片面的看問題。孔子又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己。」(《為政》)就是專攻一端學習或行事,對自己十分有害,這就是說孔子十分注意全面的看待問題,對於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都要顧及到,不要顧此失彼。這個「叩其兩端」就是要從這兩個極端中找出適中的東西,做到無過無不及,這是很理想,也很實際的。儒家的中庸思想是很了不起的,雖然在實際操作上,還有些問題,但是它也解決很多問題。這個「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正好說明了這個道理,說的現代一些就是不要走極端。                                                           
  我們在考慮一些問題時,要避免只重視一頭,而不顧及另一個方面。我自己覺得,這種道理不是死搬硬套可以解決的,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質,道理的實質,巧妙的將兩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發揮它的力量,指導我們行動。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18:21 | 只看該作者

謝謝zgb9333 ,還是第一次這麼認真的看為政篇。

謝謝zgb9333 ,還是第一次這麼認真的看為政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2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18:29 | 只看該作者

轉南懷謹的一篇「異端與偏激」

異端與偏激

接著下來是: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這是一個問題了。我們知道,「異」就是特別的,「端」也就是另外一頭。但在宋儒以後,「異端」兩字,就用來專指佛、道兩家,宋以前則沒有這種肯定的說法。

講到這裡,順便提到一個問題:現在世界上流行一個名詞——漢學。歐美各國講中國學問,都稱之為「漢學」,這是世界通稱,成了習慣,已經沒辦法更正了。事實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所稱的漢學,是指漢儒的作學問,注重於訓詁。所謂「訓詁」,就是對於文字的考據,研究一個字作什麼解說,為什麼這樣寫?不過漢學很討厭,他們有時候為了一個字,可以寫十多萬字的文章,所以我們研究這一方面的書,也是令人頭大的。但是古人所謂博士學位——我們現在的博士也是這樣——往往憑藉這些專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多萬字的文章,這就是訓詁之學。後來發展為考據,就是對於書本上的某一句話,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這些學問,為了一個題目,或某一觀念也可寫百多萬字。總之,漢儒就是訓詁考據之學;在中國文化上叫「漢學」,意思是漢儒作的學問。漢學自漢武帝開始,就有「五經博士」,就是四書五經等書中,通了一經的就是「博士」,所以中國有博士這個尊稱,也是從漢朝開始的。所謂博士,就是專家。如《詩經》博士,就是《詩經》的專家。到了唐代以後,就慢慢注重文學了,因為幾百年訓詁考據下來,也整理得差不多了。

到了宋代,當時有所謂五大儒者,包括了朱熹等五個人,他們提倡新的觀念,自認為孔孟以後繼承無人,儒家的學問斷了,到他們手裡才接上去。這中間相隔差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們在哪裡碰到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了秘傳一樣,把學說接上去了,這是宋儒很奇怪的觀念。然後他們就批評各家都不對,創了所謂理學。不過有一點要注意,我們現在的思想界中,理學仍然非常流行,有一派自稱新理學,講儒學的學問。但很遺憾,他們還不成體系,仍舊不倫不類的。至於宋儒的理學家,專門講心性之學,他們所講的孔孟心性之學,實際上是從哪裡來的呢?一半是佛家來的,一半是拿道家的東西,換湯不換藥地轉到儒家來的。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對於宋儒的理學,我也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發現了這一點,就不同意他們。一個人借了張家的東西用,沒有關係,可以告訴老李,這是向張家借來的,一點不為過。可是借了張家的東西,冒為己有充面子,還轉過頭來罵張家,就沒道理了。宋儒們借了佛道兩家的學問,來解釋儒家的心性之學,一方面又批駁佛道。其結果不止如此而已,從宋儒一直下來,歷代的這一派理學,弄到後來使孔孟學說被人打倒,受人批評,宋儒真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以後經過宋、元、明、清四朝,都在宋儒的理學範圍中轉圈圈,是不是闡揚孔子的真義,很難下一定論。有一本《四朝學案》,是講宋、元、明、清幾百年來儒家心性之學的。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理學非常盛行,所以清朝入關的時候,很多人對明儒的理學非常憤慨,認為明儒提倡理學的結果是:「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指責理學對國家天下一點都沒有用。平常講道德、講學問,正襟危坐談心性,到了國家有大難的時候——「臨危一死報君王」一死了之,如此而已。不過話說回來,能夠做到「臨危一死報君王」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對於真正儒家的為政之道而言,未免太離譜了。因此,清初一般學者,對於此高談心性、無補時艱的理學相當反感。最著名的如顧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這一些人,也絕不投降滿清,而致力反清復明的工作。後來中國社會幫會中的洪幫,現在又叫洪門,就是他們當時的地下組織,是士大夫沒有辦法了,轉到地下去的,洪門首先是在台灣由鄭成功他們組織,一直影響到陝西,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所謂天地會等等,都由洪門後來的分衍而來。

清初顧亭林這些人,既不同意宋明儒者的空談,於是回過頭來作學問,再走考據的路子,叫作「樸學」,因此也有稱之為漢學的。我們身為中國人,必須要了解「漢學」這個名稱是這樣來的。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學問也稱漢學,是指中國學問。古書上所指的漢學,是偏重於考證的學問,這是順便介紹的。

我們為什麼引出了這個問題呢?就是為了孔子這句話:「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自宋朝以後,八百年來,一提到異端,一般人都認為專指佛道兩家。這句話不要搞錯了,在孔子當時,沒有佛家,也沒有道家,在當時儒道不分家的。以儒、佛、道三家的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後的事,所以認為《論語》中異端兩個字,是專指佛道而言,則是錯誤的觀念。

現在我們迴轉來研究,什麼叫「異端」呢?這在文字上解釋非常簡單。「端」就是兩頭,尖端,兩邊的頭,或多邊的頭謂之「端」。「異端」是走極端偏向的路線,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還標新立異,特別從事怪異的思想。關於這一點我們如果用現代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學來研究,也可以說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歡異端的,每個人都有愛好標新立異的天性。

由養士到考試大家有機會可以讀一篇文章,對於處世大有助益,這篇文章簡稱《論養士》,蘇東坡作的。這篇文章在中國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學領域中,佔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與社會的人不能不看。這篇文章很有意義,它提出了一個原則,講得非常有道理。

「養士」這個名稱,出在戰國時代,當時書籍不如現在普及,也沒有考試製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識,就依靠權貴人家求出路,到他們家裡作賓客。過去叫賓客,現在的名稱等於「隨員」;從唐代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國藩,不少有本領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等於現在的研究室、參謀團、秘書室。現在也有稱作幕僚。「六國的養士」就是這樣的情形。

那時養士,養些什麼人呢?蘇軾指出的分類是智、辯、勇、力四種人;實際上也可說只是兩種人,一種用頭腦,一種用體力。討論這四種人,如果以現代職位分類的科學來作博士論文,起碼可以寫他兩百萬字不成問題。但是我國古代文化喜歡簡單,所以幾百字的文章就解決了。

蘇軾在這篇文章中說,社會上天生有智、辯、勇、力這四種人,他認為這一類的人好役人——坐著吃人家的——無法役於人。如果我們用社會學來研究,社會上有許多人是這樣的,用頭腦非常能幹,叫他用勞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頭腦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勞力就蠻好。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氣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個小時就做不下去了。所以研究社會、研究政治,要多觀察人,然後再讀有關的書,才有道理。又像許多人有智,這個智是聰明才智;有許多人有辯術,專門用手段,不走正道,走異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當方法想不出來。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個人才,就看老闆怎麼用他,這就是所謂會不會用人了。所以智與辯看起來是一樣,聰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兩面的方法不能相違。勇與力看起來似乎也是一樣,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氣,而個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為國犧牲,他怕死了不幹,這是有力沒有勇。因此蘇東坡說智、辯、勇、力四種人,往往需要人家養他,不能自立。不過依恃人家,攀龍附鳳,也可以立大功,成大業,教他一個人干,就沒有辦法。

所以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焚書坑儒,不養士了,這些人就走向民間去,結果怎樣呢?反了!後來到了漢朝的時候,對這種士怎麼辦呢?到漢武帝時代,就是中國選舉制度的開始,那個時代的選舉,當然不像現代的由人民去投票——這是西方式的選舉。中國式古老時代的選舉,是由地方官參考輿論,把地方上公認是賢、良、方、正的人選出來,(以現代名詞而言,是人才的分類,賢是賢,良是良,方是方,正是正,不要混為一談,這是四個範圍。)稱為孝廉。(中國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稱孝廉。到清朝時,考取了舉人,還是用孝廉公這個名稱,那是沿用漢朝的。)漢朝實行這樣的選舉制度,就取代了戰國時養士的制度,所以漢朝四百年天下,就可以定下來,到隋朝又開創以文章取士的考試辦法。到唐太宗統一天下以後,正式以漢朝地方選舉的精神,採用了隋朝考試取士的方法,綜合起來產生了唐朝考選進士的制度。所謂進士,就是將民間有才具的知識分子,提拔出來,進為國士的意思。那時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試階級的一個名稱,秀才再考舉人,舉人再考進士,進士第一名是狀元。唐代的秀才,也便是進士的通稱,凡是學問好的、優秀的,都稱秀才。

天下英雄入彀中

唐太宗創辦了考試製度,錄取了天下才人名士以後,站在最高的台上,接受第一次錄取者朝見之後,忍不住得意的微笑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他的意思是說,你看我這一玩,天下的英雄都自動來鑽進我的掌握中,再不會去造反了。有功名給你,有官給你做,只要你有本事,儘管來嘛!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處。蘇軾也說,建立了考試製度以後,就等於六國時候的「養士」,所以他認為養士是很重要的事。以現在的觀點來說,就是智、辯、勇、力分子沒有安排很好的出路,沒有很好的歸宿,就是社會的大問題,也是政治的大問題。但是如何使他們得其養,又是個問題。起用也是養,退休也是養。講到養,我們要想到前面所講的,犬馬也有所養呀!不是說有飯吃就得養了,僅僅這樣是養不了的。智辯勇力之士,有時候並不一定為了吃飯。天生愛搗亂的人,如果沒有機會給他搗亂,他好像活不下去,若不要他搗亂,就得把他引入正途,這就是為政教化的道理。

解釋了半天,「異端」就是走特殊思想,不走正路的,走偏道,而偏道中還想出特別花樣。但是,異端有沒有用處?但是有用處的。舉個例子來說,漢朝平定天下,漢高祖說,我不過得到幾個人而已。他是指張良、蕭何、陳平等,尤其是陳平這個人,在歷史上也是有名的六齣奇計,他只為漢高祖提過六個建議,還是秘密的建議,後世從歷史上知道內容的也只有五次,另外一次到底是什麼花樣,直到現在無法確定。

所謂奇計者,就是古怪的、特殊的。我們讀了歷史也就知道,異端不能亂用,還要以德業為基礎,異端多半走入術的路子,術就是方法、權術。權術沒有德業為基礎,就要不得。所以我們再看歷史,《史記》記載很清楚,陳平六齣奇計,幫助漢高祖統一天下,但是陳平說了一個預言,他的後代不會太好。

人家問他什麼原因,他說他喜歡用陰謀,他說:「陰謀者,道家之所忌也。」為天道所忌。果然漢高祖封給他的國,到他孫子手裡就亡,他也早知難逃自取滅亡之道。

這個道理,是說明孔子所說的「異端」,並不是宋儒所指佛道兩家而言的異端,而是走偏道,喜歡走特殊路子鑽牛角尖的異端。所以孔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跟著下來,什麼不是異端呢?什麼是作人做事應該的道理?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誨」字下應該有一個小標點,誨是說教育、教誨。「汝知之乎?」你知道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個人要平實,尤其是當主管領導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換句話說,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則就真是愚蠢。

關於這一點,幾十年來看得很多。這個時代,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很多學問,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我們看歷史上偉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說:「我不懂,所以要請教你,由你負責去辦,大原則告訴我就行了。」說這話的人就成功了。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結果一無所成。歷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政治的道理也一樣,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對不起......我不懂。」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禮貌。所以我常對出國的學生們說,有一個最高的原則,也是走遍天下的國際禮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國家說:「對不起,我是中國來的,對這件事我不懂,請問應該怎麼辦?」萬萬不要認為這樣說是丟人,這是最大的禮貌,不會吃虧,尤其做國民外交更用得著,最怕冒充懂,就會失禮。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18:33 | 只看該作者

關於異端的另一個想法,轉自網路

對於異端邪說的看法,歷來有保守和激進兩種截然相反的觀 點、保守者往往以正統自居,把凡是不合自己見解,好走極端,走 偏鋒的觀點都視為邪端邪說,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歷史上的哥 白尼、布魯諾等都是這種觀點的犧牲者。激進者往往以標新立異 為時尚,喜歡以偏激、個性來走特殊的路子,鑽牛角尖,他們很 多時候都走入了凡衚衕,自生自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 新思想、新觀點、新的科研成果、藝術傑作都是這種標新立異的 產物。所以有人專門著書《異端的權力》,為異瑞邪說當辯護人。 當然,對於儒者來說,對於以中庸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 來說,好走偏鋒的異端邢說是不能被接受的。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18:35 | 只看該作者
看來,異端與否並不是最關鍵的。

一是如何導引異端
二是異端本身要以德為先
三么,異端是折騰的那條魚,還是有些活力的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18:49 | 只看該作者

哈,網上挑思無邪的茬兒,轉一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此語一出,給詩與政治,乃至整個中國文學與政治訂下了千年不解之緣。「文以載道」,「文學為政治服務」成為不容辯駁的信條,由此而主宰著中國詩與文學的命運,形成了中國詩與文學的總體特色--具有極強的政治傾向性。 從實際情況來看,《詩經》305篇,哪能篇篇都「思無邪」,完全符合孔聖人或儒教的要求呢?僅僅看它的第一篇「關關唯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首纏綿俳惻的情詩,只不過孔聖人把它作了服務於政治,「可施於儀禮」。

-----------------------------------------------------
  哈哈哈哈,在今天看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雖然俳惻纏綿,但如何思有邪呢?

  哈,孔老夫子還是有先見之明,率先打破封建觀念啊。

  「我喜歡,我表達」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19:08 | 只看該作者
  中文期刊資料庫里,有不少孔儒研究的學術文章.
  不過,因為對具體的內容提不出問題來,也找不到合適的關鍵詞進行查找.
  按孔儒搜索,多數是比較宏觀的。
  例如,孔子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思想給我們的啟示,孔子及儒學的新生與中國的文化選擇,孔子啟髮式教學法與蘇格拉底產婆術之探源,儒家文化視野中師生關係特徵的流變……
  多是此類,而細緻的考究性文章,俺尚未找到合適的查找方法。
  欠奉。

[ 本帖最後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8-28 19:09 編輯 ]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77
 樓主|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8 2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0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從殊途同歸的觀點解釋異端,未嘗不可,這樣可以解釋為:做學問時捨本逐末,可是害人不淺啊。同意這種解釋

宋孫弈認為,「攻」是攻擊的攻,原文是說,攻擊異端,則害可止,他是把「已」理解為止(《示兒編》)。不認可這種解釋

青青最後把中庸引入對異端的理解,取本末的中間而叩其兩端,立意新穎,佩服!!

再有就是,俗話說得,木匠多了蓋歪房,可是偏聽偏信也不行,這時,能夠掌握了中庸之道,就太好了,可惜就是難以掌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78
問? 發表於 2007-8-28 21: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6 子竹青青 的帖子

真要學儒的話,我建議朱子的《四書集注》,比較簡單樸實。比如說:

富潤屋,德潤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2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7 zgb9333 的帖子

不是俺理解的啊,俺在標題上寫啦,是轉來的.

俺對古文沒有任何感覺.

天書啊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8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8 2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8 問? 的帖子

從頭開始慢慢看中.

原來看的是彩頁版的四書五經,只是簡單的古文翻譯.俺也沒有想過別的.


現在看討論,感覺過去只是讀文字,而沒有看到學問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1: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