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柏桐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善惡共存的問題

[複製鏈接]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61
Yzrsg 發表於 2007-7-30 19: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4 柏桐 的帖子

非常開心和你討論這個問題。
你引入了「本能兩性」的說法,我先試著解釋一下這個說法,你看看我理解的對不對,如果我對你的理解的沒有錯誤,再討論也不遲。

因為生存性本能而具掠奪性
因為享受性本能而具貪婪性
因為生育性本能而具淫亂性
因為仁愛性本能而具仇恨性
因為求生性本能而具劫殺性

你的意思是說——
生存性、享受性、生育性、仁愛性、求生性,以上本能屬於積極的一面,是應該得到肯定的;掠奪性、貪婪性、淫亂性、仇恨性、劫殺性則屬於前五項本能積極性的反面,是消極的,應當給予否定。從積極性與消極性來考慮本能,因此而有「本能兩性」的說法,是這個意思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2
NYLASH 發表於 2007-7-30 20:41 | 只看該作者
這問題, 在中國兩千多年前就有過討論.

孟子說: 人之初, 性本善. (後來給佛教借用去, 變成人人皆有佛性, 所以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實際這和馬丁路德提倡的唯有信仰也沒大差別)

告子說: 性無善, 無不善也, 或者說: 性可以為善, 可以為不善.

荀子說: 人之初, 性本惡, 其善者, 偽也. 無偽, 則性不能自美. 他強調要用禮來約束世人.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7-7-30 20:4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63
 樓主| 柏桐 發表於 2007-7-30 20: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0 同往錫安 的帖子

知道你說的這JDJ標準答案. 暫且刪除與神有關的部分, 而僅僅看人類現在所處的狀況,  就是這些:

罪(你說的所謂本能的負面)不是與本能天生共存的
......
自然的慾望/本能並不是有罪的,只有在被罪污染之後無法管制的慾望/本能才是有罪的。


本能應該就是不受任何管制的, 才稱為"本能". 如果你說的罪=本能的負面; 那麼這裡的罪就是本能的罪, 本罪, 原罪. 是不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64
 樓主| 柏桐 發表於 2007-7-30 21: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1 Yzrsg 的帖子 & #62 NYLASH



是這個意思. 但確實如davidlee所說, 「本能兩性」的概念還很模糊. 只有想看看各位的觀點. 而不想用來爭論或說教. 等看了各位觀點后, 我再總結歸納一下, 看看能否得出一些共識和更清晰的「本能兩性」之概念.

NYLASH: 謝謝!
兩千多年前的問題也就是今天的問題, 說明這個問題與時代無關.
今天, 爭論的核心問題之一還是如何除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65
Yzrsg 發表於 2007-7-30 22: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4 柏桐 的帖子

如果我對你提出的「本能兩性」的解讀沒有誤解,那麼你能談談是依照什麼樣的標準來劃分本能的積極性和消極性的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66
 樓主| 柏桐 發表於 2007-7-30 22: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5 Yzrsg 的帖子

不能有標準, 沒有標準.:
這「本能兩性」是針對個人的, 本能. 比如說, 人因飢餓而產生吃的慾望. 如果在食物不充分的情況下, 成人要滿足吃的慾望, 就只能掠奪. 嬰兒出生的第一時刻, 如果沒有奶, 也是本能地大哭(不滿).

[ 本帖最後由 柏桐 於 2007-7-30 22:5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67
Yzrsg 發表於 2007-7-30 23: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6 柏桐 的帖子

呵呵,柏桐朋友真是嘴硬,居然咬緊牙關說「不能有標準, 沒有標準」……

其實,只要是在判斷上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就必然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你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你舉的例子里已經表現出來了。定義積極性的標準就是「有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定義消極性的標準就是「危害他人利益的」。如果把定義積極與消極的兩個標準綜合起來看,那麼就得到這樣一種邏輯
「我要活下去&你也不能為了我而死→所以大家都要活下去→因為我活著,所以不能死」。
可見啊,在說「本能兩性」的時候,已經不是針對個人了,已然攙雜進社會因素了。
說到底,終於發現,以「本能兩性」的角度來看待本能,還是脫離不開「不可損人利己」的道德大帽。我們從一開始還是沒有跳出道德。

放下攙雜了道德意識的「本能兩性」這種本能觀,是否還有對本能更深入的解讀呢?
其實再接下去就涉及到佛教的一些本質思想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68
Yzrsg 發表於 2007-7-30 23:47 | 只看該作者
可見,道德其實就是一種高尚了的本能,是全人類為了追求生存,而出現的一種美好且和諧的智能。道德的本質依然脫離不了本能中的求生怕死。(即使是很多為了事業英勇獻身的人,雖然思想中不怕犧牲,但是在失去生命的剎那還是有求生本能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69
 樓主| 柏桐 發表於 2007-7-31 0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7 Yzrsg 的帖子



借用一下你的邏輯.

"我要活下去, 如果你不能讓我活下去, 我還是要活下去, 你可以死." 可以你死我活, 不能我死你活.

先不說善惡對錯, 而是本能. 還是要跳出道德標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0
chico 發表於 2007-7-31 00:42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帖子都這麼長了 柏桐還真不同
本來沒有善惡。善惡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感受分別出來的。大多數人認為是好的東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孝敬父母本來是人應盡的本分,不是善事。但後來不盡這個本分的人多了,孝敬父母就成了善,不孝就成了惡。

性善,是從本性講,性惡是從習性上講。惡從習性里來,習性的根源是靜極生動的「動」。明顯的例子就是太極圖。常見的現象就是日月盈虧。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71
 樓主| 柏桐 發表於 2007-7-31 00:57 | 只看該作者
轉貼一個CHICO的帖子. 你看看佛學中有沒有人的道德標準.


=============
看看母音老人的解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色和空
本文由 chico 在 2007-7-27 01:39 發表於: 倍可親.美國 ( backchina.com )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都認為是實有,貪得無厭,因而說色不異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執著所有色相。縱然你費盡畢生心力,使盡計謀,追逐求取,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反而臨終隨業受報,枉受輪迴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因二乘人執空,認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他們認為凡夫因執著色相,為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受報,故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則必須遠離這個色相肉體,故斷除『人我執』,破有,守空。殊不知,有個『空』在,還是著有。而且死守空邊,這空便成為生死窠臼。守在這窠臼邊,雖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迴,但因執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見性,尚不是究竟法。所以佛說『空不異色』而度之,使他們曉得空和色無有兩樣,不要執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圓證菩提。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破菩薩色、空尚存二見而說的。菩薩雖然知道色和空無有二樣,但『無二樣』畢竟還是針對兩種東西比較而言,仍不是一個分不開的渾同體。所以佛慈悲心切,為破菩薩執有二見之過,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兩個體,無有二般。色、空是一個體,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儘管現千差萬別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是教我們認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誤認為大體相同的兩樣東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誤入歧途。我們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會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頑空、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無住,當體即空,所以相也虛幻不實,了不可得。故我們對一切色相,不可執著企求、患得患失。何謂妙呢?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色相無不是自性的顯現,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在色相上不分別、不執著,隨緣起用,不取不舍,這就是妙!我們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見相即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光明自在,圓證菩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72
Yzrsg 發表於 2007-7-31 01:03 | 只看該作者
我以一個對佛教思想有一些理解的人的身份來談,我對本能的解讀。我的說法也許並不能完全符合佛教,本著對佛教的尊重,事先聲明。

本能,求生存怕死亡。如果用「本能兩性」的角度看本能,那麼就應該以高度智能的道德,發展本能積極性的一面,削弱本能消極性的一面。使得人和人類社會處於高度發達、高度和諧的狀態,最大程度的滿足人的本能。

但是,在佛教行者的眼中,他們深刻的知道——即使是剎那間本能的滿足,也必須依靠外界存在的各種條件。而外在的條件永遠在不斷變化之中,這就構成了內在本能為滿足需求進而對外在條件的無間斷的追逐,正是這種追逐形成了對身心現象無休止的逼迫,也就產生了無邊的煩惱與痛苦,當然了,世間的戰爭和犯罪也是由這種逼迫而孳生的。於是,佛教行者們不會希求去那種滿足本能需求的快樂的世界,因為即使是在那個世界,快樂也是短暫無常的。因此,他們是通過戒、定、慧的修行,通過對身心現象無常、不圓滿、空、非我的深刻體察,停止了本能需求對外界條件的追逐,進而熄滅了追逐曾對對身心無休止的逼迫,平息一切煩惱痛苦,內心清凈解脫。

佛教的邏輯——
「本能的需求即生存,要依靠外界條件&外界條件是無常的→生存是無常的」
「生存是無常的&追求無常的生存使得身心受到逼迫,煩惱痛苦→止息了對無常的生存的追求,身心從煩惱痛苦中解脫→雖然活著,但不憧憬永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3
chico 發表於 2007-7-31 0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1 柏桐 的帖子

有,「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是做人的道德標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74
Yzrsg 發表於 2007-7-31 0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9 柏桐 的帖子

呵呵,你在69樓說的「我要活下去, 如果你不能讓我活下去, 我還是要活下去, 你可以死.可以你死我活, 不能我死你活.」

沒錯,這就是本能呀,並且看上去是沒有添加道德色彩的!如果說的再直白一點還可以是「只要自己活著,不管其他的人死活」。

你再看看我在68樓還發了個帖子,描述的是道德的本能。如果和道德的本能比起來,「只要自己活著,不管其他的人死活」的這類本能就成為有罪的了。

道德的本能或許就是很多宗教哲學所追捧的,佛教雖然認同但佛教畢竟另有自己的思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75
 樓主| 柏桐 發表於 2007-7-31 01:2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7-31 00:42 發表
這個帖子都這麼長了 柏桐還真不同
本來沒有善惡。善惡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感受分別出來的。大多數人認為是好的東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孝敬父母本來是人應盡的本分,不是善事。但後來不盡這個本分的人 ...


人人都急於說善惡, 善惡是人定義(分別)的. 我是先想問: 人的本性. 本性應有共存對立的兩個方面. 本無善惡.

「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是做人的道德標準


懇請chico簡單帖一下. 看看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76
 樓主| 柏桐 發表於 2007-7-31 01: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4 Yzrsg 的帖子

認同 !
我是想從本性為起點(原點), 看道德(坐標). 不說清楚原點, 我是不會讓(跟)你走的.

以佛學為例, 看一看哪些是有關本性的. 佛學又是如何從本性到道德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主題

3902

帖子

941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摧毀希望

Rank: 3Rank: 3

積分
941
77
davidlee 發表於 2007-7-31 02:1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7-30 23:47 發表
可見,道德其實就是一種高尚了的本能,是全人類為了追求生存,而出現的一種美好且和諧的智能。... ...


把道德與本能這樣聯繫起來,俺覺著還是有點勉強;

道德本是在人類社會出現后,對個體之本能的一種約束與規範,把個體的本能性的行為「梳理」成「方向有序」的規範化行為;其本意是為了減少社會衝突與社會運行成本。

道德本身,也是一種「善惡」的概念。。。

[ 本帖最後由 davidlee 於 2007-7-31 02:18 編輯 ]
討嫌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8
chico 發表於 2007-7-31 0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5 柏桐 的帖子

「十善業道」。有哪十種呢?就是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和邪見等十種。

身不善業  即殺生、偷盜、邪行。
語不善業  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意不善業  即貪慾、瞋恚、邪見。

打個比方,不一定準確。
水本身沒有好和壞。用來灌溉、發電是水利;洪水來了,江河泛濫,水就成了水害了。人們對水的愛和憎都是根據「自己利益的損益」來 定義的。善惡也是這樣定義出來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79
 樓主| 柏桐 發表於 2007-7-31 0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8 chico 的帖子

這不善業確實是與道德有關.
人為什麼有此十不善業? 比如說, 人為何要殺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0
chico 發表於 2007-7-31 0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9 柏桐 的帖子

原因很多,吃。自衛。取樂。討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2: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