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江海客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

[複製鏈接]

119

主題

296

帖子

2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9
61
 樓主| 江海客 發表於 2007-6-12 0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主題

296

帖子

2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9
62
 樓主| 江海客 發表於 2007-6-12 19:5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
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
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
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
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說到如來自性之相,下面重要的問題來了,講到如來法身本體,讓我們先了解一件
事情。

    碎為微塵之後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
為多不。】

  現在佛又提出一個物理世界的問題了,他對須菩提講,假使有一個人,不管男人女
人,把這個佛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的宇宙打碎了,變成灰塵,你想想看,這
樣的灰塵,數量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須菩提回答說,那多得很。佛說,什麼理由呢?佛說我告訴你,假使這些灰塵,這
些物質世界的分子,乃至電子、核子,這些物質東西是真實永恆存在的話,那我不會告
訴你世界上有灰塵。這些灰塵累積起來就變成大地、山河,變成物質世界。
  佛這個話是轉一個彎說的,實際上就是說,物質世界的物質,如果經過一個科學家
來處理,把它分析到最後,變成核子、電子、原子等等,最後是空的。是空的力量形成
了這樣大的威力,但最後是空的。真正高等物理科學家,了解這個東西,所謂原子,分
析到最後最後,空了。這個空並不是沒有,那個力量大得很,原子炸彈爆炸起來,空的
威力發起來有那麼大的力量!所以佛在這裡講,「若是微塵眾實有者」,如果你認為真
的有個微塵,我不會講微塵眾,因為根本沒有塵,一切都是由空所形成。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又來了,又是三段的講。所謂物理世界那些電子呀,原子呀,那是假名,是哪個作
用構成了這麼一個物理的東西。但是微塵最微小、最基本那個東西,還不是它的究竟;
它的究竟分析、研究到最後,沒有東西,是空的。這個物質世界的外層,虛空的這個空
間,比太陽的面積,地球的面積,以及虛空任何的面積還要大!是空的力量凝結,而變
成了物理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說:那麼我懂了。你剛才問的問題,佛啊,你的意思是說,這一個三千大千
世界,也是個假名,是偶然的暫時存在,實際上沒有一個永恆的實質存在,物質世界也
會要變,也會滅掉。
  等於我們現在這個樓上,勉強把它湊起來,擺了些椅子,坐了些人,裝了些電燈、
冷氣機,湊攏來叫做講堂。所謂講堂者,即非講堂,是名講堂。這是偶然暫時湊合的,
這是不究竟,不實在的;因為明天可以把它變成電影院,所謂電影院者,即非電影院,
是名電影院,就是這麼一回事。一切物質世界,都是這樣假有的湊合。
  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這些苦惱困住了。所謂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
家庭;所謂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個道理。
  下面一步一步,佛緊接著來講了。

    什麼是合相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

  什麼理由呢?佛說你說的對呀!但是什麼理由呢?我告訴你,假定真有一個世界存
在,永恆不變存在的話,就是一合相,是兩樣東西合攏來不變了。
  這個問題大了!佛沒有說錯一句話,鳩摩羅什翻譯「一合相」這一下子完了,後世
佛法里,裝模作樣,牽強附會的人多了。有些密宗的修法,要修一合相。
  還有些人主張,不一定要出家,要陰陽合一的一合相,才能修得成功。認為金剛般
若波羅密經中,是佛說的一合相。所以研究金剛經,這句話是一個大問題。到底什麼是
一合相呢?
  你到海鮮店去吃飯,那個大蚌,兩殼合攏來,也是一合相;兩個金屬品化合了分不
開,也是一合相;我們身上的衣服,三分塑膠,七分棉紗合起來織成的,也是一合相;
人的血、骨頭、肉,凝合起來,也是一合相。這個一合相只是物質世界的現象。
  事實上,物質世界不停的在變。譬如這個山,看起來好像不動,風一吹,灰塵都吹
到山上,它慢慢會長大,只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而已。當然也不會有人那麼傻,一歲的
時候去量一下,六十歲的時候再去量,看這個山長多大了。如果真有這麼一個科學家,
真去量一下,那就是傻人,但他曉得這個山,二十年來也大了幾寸或幾尺。山在變動,
也在長大,也在毀滅。
  所以這個一合相的世界,假使真有的話,幾千萬億年以後,也變成空,由空再變成
有。所以他說: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是假有,這是一句話,一個名辭,沒有不變的東西,不變只是個理念。
  但是有沒有一個一合相?你說這個世界空的嗎?現在天氣熱了,你硬是感覺到天氣
熱,冷氣一開,硬是涼快。人經常說人生如夢,好像夢就是沒有,這個觀念、思想是錯
誤的。夢不是沒有,夢是有,偶然的,暫時的,片面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最長的夢沒
有超過五秒鐘的。人睡著做了一個夢,夢見從小長大,經過了多少事,直到最後自己死
了,醒來眼淚流濕了枕頭,夢中經過幾十年光陰,實際上只有三秒鐘。
  夢中的時間、空間是相對的,愛因斯坦也了解到時空是相對的。我們在地球上過半
個月,月亮上只是一夜,這個世界上一年,太陽里只是一晝夜。還有其它世界,我們過
一百年,他們才過了一晝夜,我們人的一晝夜,卻是許多小生物的萬世萬生,死了又生,
生了又死,千百億化生不曉得過了多少時間;所以宇宙間任何星球,時空都是相對的。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他說有沒有一個世界真是一合相呢?有,但是佛說那是不可說,沒有辦法讓你理解
的。因為你們不懂,也沒有辦法懂,而且也說不得,一說之後,一切凡夫就貪著這個事
情。所以啊,密宗、道家,許多都把這個一合相用邪門外道的眼光去看,去解釋了。
  實際上是什麼道理呢?是真空可以修成妙有的道理。

    第八識和種性

  講到這裡,我們就要研究般若,要研究般若就要研究唯識,不然對於專門講性空道
理的性宗,就迷糊了。性空的道理一搞迷糊,學佛落入錯誤的知見,那是一個斷滅見的
空,把空當成什麼都沒有,那是邪見。空是一個境界,心性之學,般若,在金剛經中只
用一個心,就代表了一切。唯識宗法相宗把這個心分析來講,變成八個識,叫做八識。
  八識中的第六識是意識。意識,我們容易懂,就是我們心理上思想所起的作用,也
就是意識狀態。作夢也是意識背面的一部分,心理學叫做下意識。在唯識學上夢是屬於
獨影意識的作用,獨影意識還有其他很多的作用。第八部分阿賴耶識包括了現在、過去、
未來的時間與空間,也包括了過去的因、種子和未來的種性,這就是三世因果的學理基
礎。
  同一個父母生下來的兄弟姊妹,每個人個性不一樣,因為父母的遺傳只是一小部分,
還有什麼呢?自己帶來的前生的種性、習氣、習慣。這個重要的部分是第八阿賴耶識最
重要的種子帶來的。這個種性作用叫做阿陀那識,關於這一點,佛在解深密經上有一首
偈子: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佛法的很多經典都是講空,尤其是般若經。而在法相、唯識的部分,卻不從空來講,
而從現有的現象來說明。教育方法路線也不相同,因此在解深密經說到心的本來,心的
第八部分──阿陀那識的作用時,他說,你要研究起來,非常難懂,非常深,非常細密,
它像那個瀑布,或者像長江里的流水,看起來千年萬年,水始終在流,實際上大的浪頭
流過去了,就不會回來。
  我們剛剛看到前面的這個浪頭,馬上流過了!未來的浪頭又接上來,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物理世界同我們心理世界是差不多的。
  你看流水一個一個浪頭,乍看像固定存在,實際上沒有固定存在,每一個浪頭是每
一個水分子點滴構攏來的。假使把這個浪頭水分切開,它也就沒有水了,連帶的瀑布也
不能形成了。可憐我們沒有辦法看到,所能看到的,永遠是浪頭。也像電燈打開開關,
第一個電源一來,磨擦發了光,又馬上消散了,接著第二個又上來,我們看到的永遠是
一個亮光,實際上,過去電不可得,現在電不可得,未來電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
可是它有電,所謂電者,即是非電,是名為電。

    心念如暴流

  我們的心理狀況也是這樣,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活了幾十年,一切種子如瀑布一
樣在流。實際上當我們一出娘胎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已經死亡了,第二個念頭又死亡了
……你看八點鐘開始,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觀念都在過去。過去不可得,未來怎麼
講,我還沒有想它呢!也是不可得。剛說現在,現在不可得,現在就沒有。但是你說沒
有嗎?它那股力量硬是存在。一切種子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聰明愚笨,善與惡。
善人把善的種子引發了,慢慢再把惡的種子轉變成善的,成為至善之人。這就是修一切
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你把惡的心念發展下去,善心被它感染了,善心也變成不善的心了。所以說,
一切種子如暴流,像瀑布一樣在流。瀑布並不是沒有啊,是有的,「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它永遠在流。所以佛說我於凡愚不開演,因為智慧不夠的人,不敢對
他講這個東西。
  你說無我,有一個真我,這個真我沒有辦法加一個名辭,如果加一個恆常不變,就
曲解了恆常存在的意義。所以我於凡愚不開演,怕一切眾生的智慧不夠,他用分別心,
用世間法的觀念來看這個如暴流的種性,抓住了,以為生命有個真的我,那反而錯了。
  生命的無我之相,是破除眾生抓住小我之相的錯誤。小我之相就是每一個浪花,每
一個水分子。能夠把小我之相修持到純凈、空相,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來,那是無所從
來亦無所去;然後它可以起一合相的作用。什麼一合相呢?真空可以生出一個妙有。

    真空如何生妙有

  首先要把身心兩方面轉化,光修心性也不行,因為我們的色身也是阿賴耶識的一部
分,就是「心」的一部分。修一切善法,把它統統轉化了,可以產生一合相。所以佛菩
薩的真正成就,是三身成就,清凈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三身是一合相,就是
體、相、用三位一體。
  但是,你如果真執著了這件事,也錯了,因為著相了。四大本來皆空,但是四大並
不是壞東西,它也是自性本體功能所變的。四人皆空是講它的存在不永固,你如果證到
了法身,到了三身成就,也可以使這個假有的四大、偶然的四大,延長其存在。
  所以佛說「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就像他說阿賴耶識,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的道理一樣。
  佛經的翻譯,凡夫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指我們一般人。一般人的習慣都要抓東西,
活著的時候總要抓住東西。道家所講的握固,說明小孩子生下來都是抓得很牢捏住拳頭,
活的時候手都是彎彎的,到死的時候才完全放開。
  所以說,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貪著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說不可說。我
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品偈頌

    塵沙聚會偶然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
    同是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

  「塵沙聚會偶然成」,這個世界是一顆顆沙子堆攏來,偶然成功的世界。人生也是
這樣,他是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兒女,也是塵沙聚會偶然而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這個塵沙堆攏的世界一形成,很好看的,那麼多的花朵,構
成了自然的美。蝶亂蜂忙,人們就像蜜蜂蝴蝶一樣,在那裡亂飛亂鑽亂忙。前面我們也
提過,唐末的羅隱有一首詩,形容人生的痴,像蜜蜂一樣。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蜜蜂一天到晚忙碌採花釀蜜,為誰辛苦為誰甜。如果喜歡吃蜂蜜的話,拿起那一瓢
蜜就要念一下,然後說,為我忙!咕嚕把它吞下去;那就對了,有了答案了。可是蜜蜂
自己沒有答案,採得百花釀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人生都是如此,忙了一輩子,為兒
女呀,為家庭呀,忙到老死,最後嘛,眼睛一閉像那個蜜蜂一樣,為誰辛苦為誰忙,不
知道,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們說,蝶亂蜂忙,明知道人生是空,個個都看得清楚,可是還是捨不得呀!
還有無限情,自己無限的感情。有時候看這個世界上的人真好玩,很多人反對打牌,但
是自己一輩子就坐在牌桌上而不自知。不過打牌人人不同,有些人把寫文章當牌,一天
勾著頭,脖子都歪了,像打麻將一樣的寫文章,他也在賭啊!寫詩的,作文章的都一樣,
都是在賭。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賭場,誰賭贏了?誰賭輸了呢?只有當東家的老闆賺了
錢,其他的人都輸光了。贏的也輸,輸的也輸,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了
解了人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同是劫灰過往客」,我們的這個世界是個劫灰,前一劫燒成灰了,這一劫從新再
來,所以叫劫灰。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像是住旅館一樣,過往之客,有生就有死,有死
再有生,同為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人生在世,誰對誰錯?誰贏誰輸?都差不多,最後都是沒有
結論的走了。假使以佛法來看人生,都是沒有目的的來,沒有結論的回去。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63
kickbird 發表於 2007-6-12 22:05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
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
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見不是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
不。】

  佛講到這裡,先問須菩提,假使有一個人說,佛說的,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
見,對不對?佛經上都講四相,這裡又轉一個方向,提出來的不是「相」,而是「見」。
「相」就是現象。「見」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是屬於精神領域。所謂見解,就是現在新
觀念所謂的觀點,都屬於見。所以禪宗的悟道叫做見地,要見到道,不是眼睛看見啊!
楞嚴經上講見道之見,有四句話: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你看這個佛經,討厭吧!都是什麼見呀見的。第一個見,我們眼睛看見的見,心與
眼看見。第二個是見道的見,換句話說,第一個見是所見之見,第二個是能見之見。我
們眼睛看東西,這是所見,這是現象。所見回過來,自己能夠見道,明心見性那個見,
不是所見之見,不是眼睛能夠看見一個現象,或者看見一個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見見之時」,自己迴轉來看到見道之見,明心見性那個見的時候,「見非是
見」。這個能見,見道的見,不是眼睛看東西所見的見,故說「見非是見」。那麼能見
道的見,難道還有一個境界嗎?「見猶離見」。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一切皆空
以後,說我見道了,有一個見存在,還是所見,這個見還是要拿掉,見猶離見,還要拿
掉,空還要空下來。「見不能及」,真正明心見性的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不是心眼
上有個所及,能見的見。說了一大堆的見,多麼難懂啊!
  告訴我們明心見性之見,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撲咚一聲跳進水…
…要一切見無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談禪宗
了,明心見性有點影子了。記著!還只是一點影子啊!
  楞嚴經上也有幾句很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知與見,後來是佛學一個專有名稱,知就是知道,把佛經道理都懂了的這個知。見,也
看到過這個現象、境界,就是知見。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來一切皆空,可是
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裡很清凈。但是有一個清凈在就不對了,「知見立知,即無
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有一個清凈就會有一個不清凈的力量含藏在裡面,就有煩惱
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最後見到空,「斯即涅盤」,
可以達到見的邊緣了。

    知即無明本

  從前有好幾位大法師就是看經典走禪宗的路線,後來就悟道了。所以學禪不一定是
打坐參禪,不一定要打坐參公案、參話頭。宋朝溫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禪師,天天看佛
經念佛。他看到前面這一段,忽然心血來潮,把原來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
見無見。斯即涅盤。」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
盤。」自己因而大徹大悟。後來他自稱「破楞嚴」,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
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凈有個覺性,「知即無
明本」,這一知,本身就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
空,空也空,「見斯即涅盤」,見到這個就是悟道了。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嚴破句,
就懂進去了。
  現在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說了半天,不要把話轉開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
壽者見;金剛經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間也提過,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不能見如來。到這裡,忽然一轉,提出「見」,不提出相。
相是相,茶杯是現象,毛巾是現象,書本也是現象,我也是現象,他也是現象,你也是
現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現象,連虛空也是現象,清凈也是現象,睡覺也是相,作
夢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問他好嗎?好啊!好清凈。著相!著清凈之相。相不是道,
道不在相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你要立一個清凈是道,再加
上背上督脈通了,前面任脈通了,拿水龍頭一開灌進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
著相。一著相,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所以現在告訴你知見之見是什麼?他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說,我提出我見、人見、
眾生見、壽者見,你說說看,那人了解我所說的意思沒有?他這個人還算真正學佛,懂
了佛法嗎?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須菩提說,那不對的,這個人雖然學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
見眾生見壽者見。】

  那麼佛也跟著說,你現在提出來一個假定的問題問我,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
見,見道之見,這只是一個講話上的方便;假設有這麼一個見處,一個明心見性,見道
之見,那也只是一個表達的方法而已,一個揭穿真義的名辭而已。實際上啊,明,無可
明處;見,無可見處,所以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如是知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
生法相。】

  佛告訴須菩提最後的結論,你要注意啊!真正學大乘佛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想求得大徹大悟的人,於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應「如是知」,要了解知道
金剛經這些一層一層的道理。「如是見」,要有這樣一個見解,所以有知有見。
  知見兩個字,再加一個說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個次序。按次序來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發慧悟道。
真的悟道了,解脫一切苦厄,但是解脫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質世間一切的束縛。當這些
欲界、一切的煩惱、情感都解脫光了以後,還有個東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見,這個
知與見仍要解脫,最後要徹底的空。剛才舉出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
涅盤;這裡也講,發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應該對一切法,「如是知,如是
見」。
  如是怎麼知?怎麼見呢?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麼所謂外道者,即
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謂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謂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
是這一套!「一切」,整個歸納起來,空有都不住,無住、無著,所以一切法應如是知,
如是見。
  你理解了,也見到了這個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
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情緒化跑來學佛參禪,全體是迷信!所以把知見搞清楚了,
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這才是理性的。學佛修道是
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我們自己的法相

  為什麼說「不生法相」?為什麼不說不「用」法相,或者不「住」法相,不「著」
法相,不「落」法相呢?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這是有區別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法相?一切的現象、觀念都是現象,是意識思想構成的一個
形態。每個人意識里都有自己一個構想,幻想;幻想久了,變成牢不可破的一個典型,
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這個就是意識思想境界里的形態,在佛學名辭里叫做法。法包
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觀念。
  譬如大家認為大徹大悟,一片光明,都在清凈光明中,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識已
經構成一個形態,認為悟了道打起坐來,大概內外一片光,連電力公司的發電機都可以
不要了。把光明看成電燈光、太陽光、月亮光那樣,下意識的構成法相,構成一個形態
在那裡。
  又譬如說,悟道以後,大概什麼都不要,什麼也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
古廟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裡,就以為成佛了。如果成了這樣的佛的話,世上多成一千
個佛對我們也沒有關係;山裡早有的是佛,許多石頭、泥巴擺在那裡,從開天闢地到現
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們對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換句話說,那是
絕對的自我,看起來很解脫,一切事物不著,實際上是自我,為了自我而已!認為我要
這樣,因為他下意識的意識形態有了這個法相。
  一般人打坐入定什麼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你的意識形態,是你造作了這
個法相。乃至於說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個法相,是個現象。有些人任督二脈打通了,
奇經八脈打通了,河車大轉,也都是法相。我經常問:你轉河車,轉到什麼時候啊?不
要把自己轉昏了頭。你轉轉……總有不轉的時候吧?轉到什麼時候才不轉呢?任督二脈
打通了,通到那裡去呢?通到陰溝里去嗎?還是通到電力公司?還是通到上帝菩薩那
里?你都要搞清楚啊!可是我們許多人,不知不覺的都落在自我的法相里了。自我意識
形成一個道的觀念,一個道的樣子,一個道的模型。
  由此我們就明白,為什麼世界上的宗教,因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所畫的天堂也都不
同。我們的天堂是穿大袍子古代帝王相的人,一切房子都是中國古時候的。西方人的天
堂是洋房,他的神和上帝也是高鼻子藍眼睛;阿拉伯人畫的另有不同。所以說,天堂是
根據自己的心理形態構成的,誰能去證明呢?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識構成的法相。
  佛法唯識宗也稱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從現象界開始分析研究,現象界也就是世間
一切事,所謂的一切法;最後研究到心理狀態,研究到心性的本來,以至於證到整個宇
宙。也就是說,法相宗從現有的人生,現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歸之於心,然後反
回到形而上的本體。如果套一句佛學的名辭來講,這是從自己的身心入手,進而打破了
身心,證到形而上的本體。
  華嚴宗不同於法相宗,是先從形而上的宇宙觀開始,從大而無比的宇宙,慢慢收縮,
最後會之於心,是使你由本體而了解自己。普通的佛學,是由你自己而了解了本體,這
是兩個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必須要弄清楚。這些不同的路線不同的方法,佛學的名辭
就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現在金剛經快要結束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非常嚴重的道理,佛告訴須菩提,你
想證得無上菩提大徹大悟而成佛,你應該這個樣子知道,應該這樣去看清楚,理解清楚,
應該這樣子相信,這樣去理解。怎麼理解呢?一句話,「不生法相」,你心裡不要造作
一個東西,你的下意識中,不要生出來一個佛的樣子。每個人心裡所理解的佛,所理解
的道,所理解清凈涅盤的境界,都各不相同,為什麼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
出來的,是此心所生。
  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不要構成一個自我意識的觀念。譬如我們上同
樣一個課,一百個同學中,各人理解的深淺程度都不相同,因為每人心裡自生法相,自
己構成一個現象,都非究竟。這就是佛經上說,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的道理。儘管瞎子
摸象,各執一端,可是摸的那一端,也都是象的部分,並沒有錯。只能夠說,每人抓到
一點,合起來才是整個的象。要想完全了解整個大象的話,佛告訴我們的是「不生法
相」,一切不著。下面,佛又推翻了。

    我要過去  你過來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經所說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所以叫做法相。這個話在金剛經上常說。道理
在那裡?那些都是教育上的方法。等於過河的船,目的是使你過河,已經過了河就不要
把船背著走,要趕緊把船丟下,走自己的路。
  佛經三藏十二部,各種各樣的說法,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非空非有,
有時候又說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樣對呢?那一樣都對都不對,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講一個法相,包括了各種現象,譬如唯識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個識來講外,
再把心理活動的現象,綱領原則性加以歸納,成為一百個法。如果詳細分析起來,當然
不止一百個;可是後世一般人研究唯識,就鑽進去爬不出來了。這些人鑽到什麼境界里
頭了呢?鑽到「有」,鑽到一切法「勝義有」的法相里去了。就像龍樹菩薩講般若拿空
來比方,與法相唯識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里
去了。所以說,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佛最後告訴我們,所謂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講話的方便,機會的方便,教
育上的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這樣不懂,他換另一個方法,總是想辦法使我們懂
得。可是後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記錄下來以後,死死抓住他說過的那個空,或拚命
抓個有,永遠搞不清楚。事實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後,大家
反而都說金剛經是說空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金剛經沒有任何重點是教我們觀空,金
剛經都是遮法,擋住你不正確的說法,至於正確的是個什麼東西,要你自己去找。
  記得金剛經開始的時候,我曾經提到過禪宗的兩個公案,一個是兒子跟父親學小偷,
對不對?還有一個是坐牢的那個公案,現在再說一個禪宗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出家學佛
求道,想要開悟,跟著師父幾十年。這位師父總是對他非常嚴厲,生活、行為都管得非
常嚴。但是一問到佛法,師父總不肯說。這個人就像我們現在青年人學佛一樣,好像找
到一位老師,馬上就有妙訣告訴他,傳你一個咒子羅,或者傳你一個方法,今天一打坐,
明天就會飛了,就成佛了;自己意識中構成了這樣一個法相。這個人的心理也是如此。
可是這個師父呢,問到他真正佛法時,就說:你自己參去!自己研究去!
  他自己暗想,十二三歲出家,天天求佛道,搞了幾十年,這個老師嘛!是天下有名
的大老師,是有道之士,跟著他卻辛苦的要命,佛法也沒有傳給他一點,心中真煩惱。
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帶了一把小刀上山,師父快要走這一條小路回來了,小路只能
走一個人,他就站在路口等師父回來。那天下雨,山上路滑難走,他看見師父低著頭,
慢慢走到了。其實他師父大概早知道這傢伙在那裡,他以為師父不知道,看到師父過來
了,就一把抓住師父說:「師父啊,我告訴你,我幾十年求法,你不肯告訴我,今天我
不要命了。」說著就把刀拿出來,「你再不告訴我佛法的話,師父啊,我要殺了你。」
這個師父很從容,手裡還拿把雨傘,看他這個樣子,就用手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說:
「喂,路很窄,我要過去,你過來。」師父把他拉過來,自己就過去了。他聽到「我要
過去,你過來」就忽然大徹大悟了。
  我們大家參參看,「我要過去,你過來」,這一句話他就悟道了,這個理由在什麼
地方?這個就是所謂禪宗公案。現在大家很難找出答案,我說的也不是真的答案,只能
打個比方給你聽:我們大家學佛最困難,心中的煩惱,身體上的感覺,坐起來腿發麻,
不坐時心裡煩惱不斷;很想求到清凈,清凈永遠求不到。煩惱不斷,自己問自己怎麼
辦?你自己裡面的師父一定告訴你:「我要過去,你過來!」煩惱跑過了就是清凈,過
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生法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那麼簡
單。所以說,我要過去,你過來,這一條路根本是通的,煩惱即是菩提,那裡有個煩惱
永遠停留在心中呢!你要是去想辦法把煩惱空掉,求個清凈,你不就是那個師父跟徒弟
永遠堵在路上,走不過來了嗎?
  你看人家的教育法很簡單,我要過去,你過來,也不理刀,也不理徒弟,這個徒弟
就清楚了,就悟道了。可見他平常都在自生法相,都是著了一個佛的觀念,著了一個道
的觀念。人生最怕是著魔,實際上,你學了佛法,學了道,把道跟佛法捆起來,你正是
著魔了;著了佛魔,著了道魔,著了功夫魔,著了清凈魔。
  清凈也是魔啊!所以禪宗祖師有幾句話:「起心動念是天魔」,什麼是天魔?是你
的起心動念而已,你自己生的法相。「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大家注意啊!很多人都落
在這個魔境,光想打起坐來什麼都不知道,以為什麼都不知道是入定,那個是不起心動
念,不起心動念落在五陰境界,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惱魔」,有時候好像很清凈,
你覺得很清凈嗎?有時候又覺得心裡頭好像有一點遊絲雜念,可是也不要緊,可是也迷
迷糊糊,這個就是倒起不起煩惱魔,無明之魔。說什麼走火入魔!魔從那裡來?魔完全
是自心所造,沒有其它的東西。「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
惱魔。」如此而已。
  佛學把魔境分析得很清楚,禪宗的大師們是用歸納的方法,非常簡單扼要告訴你。
實際上,這些心理的狀況,這些境界,都是自生法相。由此更進一步說,我們佛學越學
多了,唯識研究到最後,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學了,你越學的多,越被法相的繩子捆得緊,
都是著了法相。所以在快要作結論的時候,佛告訴我們,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我們給
它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一品偈頌

    九霄鶴唳響無痕  泣血杜鵑落盡魂
    譜到獅弦聲斷續  為誰辛苦唱荒村

  這是一個感想,在座的人,要是到過西北和中國的高山,或到過青城山峨嵋山,可
能會聽到白鶴的叫聲。中國文字很妙,雞叫是啼,鳥叫是鳴,虎叫是嘯,表示不同的聲
音形態;白鶴叫稱為鶴唳。白鶴是在高空叫的,聲音像打鑼一樣,傳得很遠,所以這個
鳥與其他的鳥特別不同。
  「九霄鶴唳響無痕」,就是說,佛的說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鶴,叫聲響徹雲霄,要叫
醒世界上所有人的迷夢。但是,我們有沒有被他叫醒呢?世界上許多人是叫不醒的,想
一想真夠傷心。結果千里迢迢去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變成杜鵑鳥一樣。
  「泣血杜鵑落盡魂」,據說杜鵑是上古一個因亡國而傷心到極點的帝子,因為天天
哭,後來他的精魂變成杜鵑鳥,還在哭,哭到最後眼睛流血,滴在泥土上變成現在的杜
鵑花。杜鵑另有很多的名字,也叫杜宇,也叫帝子,就是蜀國皇帝的兒子。我們後世學
佛學道的都是杜鵑,拋家棄子專心學佛,到最後,道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只怪自己沒有
遇到明師,沒有碰到佛,沒有得到法。其實佛法是最平凡,最簡單,佛在金剛經上都說
完了。
  「譜到獅弦聲斷續」,金剛經等於獅子之弦,用獅子身上的筋作弦的琴,它發出的
琴聲,百獸聽到都會頭痛,再重一點,百獸聽到腦子都裂了,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佛
說的法是哲學里的哲學,經典里的經典,世界上真正形而上的道法,直截了當,全部都
告訴我們了,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琴譜彈到獅子之弦,這個聲音彈的金剛經也好,法
華經也好,華嚴經也好,斷斷續續,都彈給我們聽了,高明的歌曲統統唱給我們聽了,
我們還是不懂。等於一個叫化子沿門唱蓮花落一樣,唱了半天沒有人理,人不覺得好聽,
「為誰辛苦唱荒村」啊!這是對釋迦牟尼佛幽默一下。實際上,我真為釋迦牟尼佛一灑
同情之淚,他講到三十一品了,快講完了,有誰懂得他呢?他又何必在那裡講呢?為誰
辛苦唱荒村啊?再唱一遍也沒有用,因為知音難遇啊,永遠不懂。實際上,他說的最親
切,最平凡。
  我們現在再一次回過頭來看,金剛經最開始,第一個重點是三個字──善護念。凡
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善護念。護什麼念?無所住。怎麼無所住?很
簡單,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麼樣呢?也是一樣,也是吃飯穿衣,飯吃飽了,洗腳打
坐,就是那麼平凡。沒有什麼頭上放光啦!心窩子放光啦!六種神通啦!都不來。吃飯
穿衣敷座而坐。然後你問話,他答覆,就是那麼簡單。金剛經就是平凡裡頭的真實,平
凡裡頭的超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64
kickbird 發表於 2007-6-12 22: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5
chico 發表於 2007-6-12 23:55 | 只看該作者
南師講的確實不錯。有位大德說過,金剛經一定要講的「虛" 不能講的「實」。因為無明是動相。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6
chico 發表於 2007-6-13 00:07 | 只看該作者

遇安禪師

知即無明本

  從前有好幾位大法師就是看經典走禪宗的路線,後來就悟道了。所以學禪不一定是打坐參禪,不一定要打坐參公案、參話頭。宋朝溫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禪師,天天看佛經念佛。他看到前面這一段,忽然心血來潮,把原來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自己因而大徹大悟。後來他自稱「破楞嚴」,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凈有個覺性,「知即無明本」,這一知,本身就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見斯即涅盤」,見到這個就是悟道了。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嚴破句,就懂進去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主題

296

帖子

2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9
67
 樓主| 江海客 發表於 2007-6-13 19:23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
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
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
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
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應化非真

  昭明太子把最後一品標題「應化非真」。佛說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剛經上卻說沒有
說一個字。這個法不可說,說的都不是,因為說的都會住於法相,開口就不對。這個道
理我們大家都曉得,大家閉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裡的思想,所想的東西,或一
作事,開口一講出來,就變成兩回事了。譬如上街想買只手錶,如果人家問你要什麼手
表?自己連畫出來都不對,與你心裡所想的完全兩樣。因此我們曉得,為什麼許多人文
章寫不好?儘管你思想很美麗,一下筆寫文章,就不是你原來那個美麗的思想了,結果
自己越看越不對。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對!
  其次,思想筆桿與說話速度不配合,思想來得快,尤其是聰明的人,思想來的更快,
一秒鐘同時好幾件事情已經了解了,叫我們寫出來的話,一秒鐘思想寫出來,起碼要五
六分錢。這五六分鐘里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後都搞亂了。所以佛說的,他那
個真正的佛法,他說他沒有說,不可說,說的就不是,一開口就不是它了。
  那麼不開口怎麼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這一笑比說話好得多了,你看,兩個
朋友要說笑話,要恥笑另外一個人,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說話快得多啦,對不
對?尤其年輕人眉目傳情,當著父母面前,兩個人眼睛動都不動。只要對看一眼,他倆
個就通了,可見心理的思想與言語是兩條路。所以佛說,一生說法,沒有說一個字;換
句話說,佛辛辛苦苦投生到這個世界來,為世人說法,來應化教化這個世界,譜到獅弦
聲斷續,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裡唱歌,宣傳了四十九年,為誰辛苦唱荒村?流傳了兩
千多年,只看到處處的冷廟孤僧,一個廟子一個庵,凄凄涼涼的香火,木魚在嘟啊嘟的
敲,看到一個兩個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我所以幽默他,為誰辛苦唱荒村。雖
然幽默他,自己也有同感,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聲一哭!

    內聖外王菩提心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
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他說假使世界上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宇宙那麼多的寶物布施,這個人當然功勞大,
福德大。金剛經的文字是古樸,而不講細緻的。不論文章也好,一幅畫也好,其他藝術
品也好,越精緻完美,那就完了。像那個殷商的古董,一塊泥巴,但是你擺在那裡越看
越有趣,因為它是一塊很古樸的東西。這樣想也對,那樣想也對,隨你去想吧!現在的
東西啊,精緻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討厭了,再沒得可看了。也等於我們
現在穿衣服,為了表示曲線,肉也露出來,腰也露出來,看慣了以後,將來就不要看了。
所以我說將來要剝皮才行,剝完了皮以後,又沒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蓋起來。
佛經的文學是樸實寬鬆而不是精細的型態。有時它文字上沒有作轉折,但是一看就懂了。
其實「若」字就是轉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
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所以我們可以說,滿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
這可是很嚴重的了,什麼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
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
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
慈大悲。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
心了。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什麼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我說:你觀念不要
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
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
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
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
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
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菩提心的用是
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以
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有人說念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什麼心!只想念經求福報,或求其他
的什麼,而且也有感應呀!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
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
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在行為上,做人
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學佛的懶人

  有些人學佛以後,第一個毛病就是懶。學佛修道的人都很懶,看起來是萬緣皆空的
樣子,實際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為,那是絕對的懶,空是假的,懶是真的。你說他空了,
躺在那裡,或坐在那裡,妄想多得很,一點都沒有空。可見他很忙啊!他願意躺在那裡
坐在那裡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說學佛的人不來這個;實際上是懶。叫他發菩提心來利
世利人,阿彌陀佛,我不是菩薩啊,要有菩薩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懶,自私。你叫他起
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拿空來擋。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
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
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金剛經最
后叫你受持,你精進之心沒有,利他之心沒有,那是金剛經持你,不是你持金剛經。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說不是指
現在的講演,而是解釋發揮這個道理,說給人家,使人了解。「其福勝彼」,他說那比
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法布施。佛學認為法布施比財布施更
重要。什麼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為人類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
布施。所以他說這個福德勝過財布施。
  現在我們在座的人研究金剛經又講金剛經,那福氣不是好得很嗎?那當然好啊!坐
在那裡萬事都不做,冷氣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頓,這兩個鐘頭蠻舒服的嘛!這就是有福
氣了。什麼是福?平安就是福,呂純陽有一首詩描寫福氣:
    一日清閑自在仙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禪
  「一日清閑自在仙」,一個人有人間的清閑,就是神仙的境界,這一天當中不生病
也沒有痛苦,「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寶休尋道」,是指心田,心裡清凈
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尋個什麼。「對境無心莫問禪」,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
呢!所以啊,我們曉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千萬不要認為要給人家講
經念經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訴你: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不要著相,儘管在說佛法,始終沒有一點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
平靜;儘管在講金剛經,沒有一點金剛鑽的味道,如如不動。
  什麼是如如不動呢?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

    離經的四句偈

  怎麼樣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金剛經最後一個四句偈。金剛經有好幾個四句的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等,共有兩三處地方。所以有人提出來,金剛經中
所說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個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這四句偈,離經而說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
要以偈子來講,非要把它確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話,你就要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不生法相,
無所住。非要認定一個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說都不是。這才是「不取
於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
  有為法與無為相對,無為就是涅盤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
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
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燈影、人影、樹影等。佛經上譬喻很
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芭蕉,又如犍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如陽□,
太陽里的幻影等。
  年輕的時候學佛,經常拿芭蕉來比,我說芭蕉怎麼樣?「雨打芭蕉,早也瀟瀟,晚
也瀟瀟」,這是古人的一首詩,描寫一個教書的人,追求一位小姐,這位小姐窗前種了
芭蕉,這個教書的就在芭蕉葉上提詩說:「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風吹芭蕉葉的聲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實際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
小姐懂了,拿起筆也在芭蕉葉上答覆他:「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裡作鬼太無聊,這個答覆是對不住,拒絕往來。我們說芭蕉,難道佛也
曉得這個故事嗎?不是的,這是中國後來的文學,砍了一顆芭蕉,發現芭蕉的中心是空
的,杭州話,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來很好看,中間沒有東西。所以這十個譬喻夢幻泡
影等都是講空,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夢幻中如如不動

  二十年前的事,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像一場夢一樣,對不對?對!夢有沒有啊?不
是沒有,不過如作夢一樣。當你在作夢的時候,夢是真的;等到夢醒了,眼睛張開,唉
呀,作了一場夢!你要曉得,我們現在就在作夢啊!現在我們大家作聽金剛經的夢!真
的啊!你眼睛一閉,前面這個境界,這個夢境界就過了,究竟這個樣子是醒還是夢?誰
敢下結論?沒有人可以下結論。你一下結論就錯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沒有,當幻存在的時候,好就是真,這個世界也是這樣。這個物理世界地
球也是假的,它不過是存在幾十萬億年而已!幾千萬億年與一分一秒比起來,是覺得很
長,如果拿宇宙時間來比,幾千萬億年彈指就過去了,算不算長呢?也是幻呀!水上的
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還存在好幾天呢!這個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們這
個地球也是水泡,你說它是假的嗎?它還有原子、汽油從地下挖出來呢!那都是真的
呀!你說它是真的嗎?它又不真實永恆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說影子是真是假?電影
就是影子,那個明星林黛已經死了,它再放出來一樣的會唱歌會跳舞,李小龍一樣打得
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剛經沒有說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空與有都是
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經,說金剛經是說空的,你早就錯得一塌糊塗了,它沒有告訴你一
點是空的,它只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叫你不要執著,不住,
並沒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說空是沒有,金剛經說:「於法不說斷滅相」,說一個空就
是斷滅相,同唯物的斷見思想是一樣的,那是錯的。當夢幻來的時候,夢幻是真,當夢
幻過去了,夢幻是不存在的;但是夢幻再來的時候,它又儼然是真的一樣。只要認識清
楚,現在都在夢幻中,此心不住,要在夢幻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裡。
  當你在夢中時要不著夢之相;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
時候,不要被鈔票困住了;當你要兒女的時候,這個叫爸爸,那個叫媽媽,不要被兒女
騙住了;要不住於相,如如不動,一切如夢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電」,早晨的露
水也是很短暫的,很偶然的湊合在一起,是因緣聚會,緣起性空。因為性空,才能生緣
起,所以說如露亦如電。你說閃電是沒有嗎?最好不要碰,碰到它會觸電,但是它閃一
下就沒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剛經,木魚一放,嘆口氣: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訴你吧!一切是有;
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方法,你應該這樣
去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以後怎麼樣呢?「不住於相,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學佛。所
以,有許多年輕人打坐,有些境界發生,以為著魔了。沒有什麼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
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於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為法,如
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最好的說明,佛講到這裡,金剛經全部圓
滿。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
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中對須菩提有三處不同稱法,「善現須菩提」「慧命須菩提」及「長老須菩
提」。讀書要留意,這三處是三個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稱呼
也就不同。這時,長老須菩提及出家的男女兩眾,在家的男女兩眾,共稱四眾弟子,及
一切世間的人,天上的神,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相信了、接受了;依照這
個方法,金剛般若波羅密去修行。本經圓滿。我們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二品偈頌

    衡陽歸雁一聲聲  聖域賢關幾度更
    蓑笠橫挑煙雨散  蒼茫雲水漫閑行

  「衡陽歸雁一聲聲」,到了秋天,雁由北方回來,到衡陽為止。就是說明人要找回
自己生命的本來,所謂找回自己的明心見性,找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聖域賢關
幾度更」,聖人悟道成了佛,凡人沒有什麼,我要過去,你就過來;你要過去,我就過
來;聖人、凡夫、一切眾生等無差別。佛說了金剛經,許多人真悟到了這個道,反而出
家了,偷懶去了。「蓑笠橫挑煙雨散」,真悟道了,解脫了,把頭剃光,穿個和尚衣服,
穿個蓑笠戴個斗篷。橫挑,拿個扁擔挑個行李,橫起來走,那個表示解脫了,無天無地,
世界都可以橫行。蓑笠橫挑煙雨散,雨過天晴,了解了佛法如此,自己也成道了。
  成道了怎麼樣?做個小乘人嗎?「蒼茫雲水漫閑行」,再來到這個世界,菩薩再來,
再來又怎麼樣?遊戲人間,玩玩就走了,如此而已。此所謂解脫,一切皆是遊戲,成了
佛來說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遊戲了一場,遊戲了四十多年,兩眼一閉說再見,所作已
辦,他也走了。金剛經所告訴我們的是如此,這是全部金剛經,這一個課程今天就是圓
滿的結束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主題

296

帖子

2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9
68
 樓主| 江海客 發表於 2007-6-13 19: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主題

296

帖子

2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9
69
 樓主| 江海客 發表於 2007-6-13 19:33 | 只看該作者
    總結論

  現在給大家再作一個總結,把金剛經的重點重複說一遍,希望大家注意!善現啟請
第二分,重點在善護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
要善於護念。怎麼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
這一念。

  護個什麼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經給我們說出來了,學佛就是證道,釋迦牟尼佛
及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盤。涅盤不是死亡,涅盤是圓滿,不生也不死,
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凈。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凈,如如不動。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
涅盤。第三品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盤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
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明師只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
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所以涅盤無法。

  曉得涅盤無法,那叫我怎麼修行呢?善護念。不要忘記了,真正善護念,不住於相,
就到達涅盤,此外別無他法。

  第五品如理實見是見如來;怎麼見呢?佛告訴大家,不要有一個身相,學佛最困難
的就是離不開身相這個肉體,所有的功夫都在肉體上轉,都是著相。所以說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首先要去身相,身相不去,就是我相不去;我相
不去,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人,人相不能去;人相不能去,壽者相不能去,眾生相不
能去。我們大家學佛就要反省反省,不要說四相,連一相都去不了!恐怕四相還會變八
相,八相變十六相,相相皆全,然後變成眾盲摸象!所以啊,要見如來先去身相,身相
滅去了,即可見如來。

  因此第六品告訴我們,身相去掉,然後再去心相。有心相就有法相,觀念一搞不清
楚,不管你打坐也好,做其他功夫也好,統統在心相上造一個法相,大家都在那裡欺騙
自己,以為在修道,做功夫,其實自己只不過都在心中製造意識法相而已!所以佛告訴
我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切法皆不是法,我說的
法就像過河的船,過了河,船要去掉,還抓住一個佛法當作是正法,就是法不能舍。

  接著第九品一相無相分,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要能夠去掉身相心相,不生法相,
自己心裡不製造出來一個法相,不造妖捏怪;像禪宗祖師罵人的話,自己劃一個怪相,
以為是道是佛。或者像丹經道書上說,得嬰兒了,裡頭畫一個小孩,等一下從頂上出來,
一天到晚還要十月懷胎,多辛苦啊!或者是一顆明珠一顆丹,圓陀陀,光爍爍,那是醫
院里胃鏡下去了,再不然就是得癌症啦!裡頭真有顆丹還得了嗎?這些說法只不過是表
達一個意思罷了,你千萬不要著相。得道,得個什麼?無所得!最難就是無所得,一切
無所得,不住法相。

  到了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真正的學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羅密,至高無上的
智慧。什麼叫第一波羅密?真智慧無智慧,就是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有個智慧的境界,
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中庸:「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沒有思想,沒有憂慮,
既無煩惱亦無悲,覺性清凈,這是第一波羅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智慧是成
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金剛經所講的,就是第一波羅密,成佛的工具。

  然後到了十七品究竟無我,到了究竟無我這一分,他告訴我們真正成佛的工具是什
么,世界上做任何一個東西,都要具備工具,我們要想成佛,工具是什麼?智慧!第一
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你說,我智慧很高,自恃聰明,那你就是
第一等笨人。怎麼樣才是第一等智慧呢?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到這個境界無思無慮,
是第一波羅密。以這個方法來求佛,學佛,成佛,就對了。

  佛開始已經告訴我們應無所住,到了第十七品,佛再次提起來,第二種說法,又說
無住無相。空,無住,無相,是般若的三法印,也就是空,無相,無願,三個大要點。
但是金剛經一字也不提空,既然無住無相了,自然空。空與不空,都是落兩邊的話,所
以不提;只說無住無相。那麼到了無住,再重複吩咐我們,人生修道,證道,為什麼不
能成佛?因為首先身見去不掉,總覺得有我,有這個身體,把身體看得很牢。去身見,
去世間之見,把物質世界,空間的觀念,身體,佛土觀念,統統去掉。連西方極樂阿彌
陀佛國土,東方藥師如來國土,以及世間法構成的世間國土觀念,統統去掉。換句話說,
把所有時空的觀念,身心的觀念,統統放下,要這樣來修持才行。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三心不可得。第二種方法當中告訴我們,你要從自己心理上檢
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是名不可得,
不可得就是不可得!

  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我們剛說現在心,我們心裡想現在,已經沒有
了,過去了,如夢如幻;所以說,我們眾生的煩惱,就是因為三心認不清楚。三心兩意
的,就像剛才我說在理髮店那兩個老頭子,七十幾歲,七七八八的,喔唷,我還只二十
幾歲,那早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他還要回想!

  碰到老年人我是最怕的,只好靜靜的做聽眾。他說當年怎麼樣,過去怎麼樣怎麼樣,
都是這樣。越老越想起當年事,我當年怎麼樣威風,怎麼漂亮,怎麼了不起。今天說一
遍,過幾天來了他以為自己沒有說過,說的又是這一套。所以年輕人碰到老年人,天呀,
實在受不了啊!我都受不了,何況年輕人。

  老年人要有自處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個法相,只想當年,因為
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年輕人決不想當年,只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
年人跟年輕人坐在一起,一個光想過去,一個光想未來,怎麼能合得攏呢!所以我們修
道的老年朋友們,年紀到了光想明天好了,明天沒有地方去,就去西方極樂世界嘛!永
遠有明天,不要想過去,過去心不可得。

  年輕人也要注意,未來心也不可得啊!你將來如何如何,你將來怎麼樣!你將來跟
我一樣,也是老頭子!你將來難道不變成老頭子嗎?那你就很慘了,短命而去對不對?
你要活久一點就一樣變成老頭子,一樣老太太。那個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去想它啦!

  所以真正的佛法最現實,只有現在,現實,現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凈的
很,這就是佛法。三心不可得,隨時研究清楚,過去已過去,未來且莫算,剛說現在,
現在已沒有了,那就很好嘛!

  你們諸位打坐,說坐不下來,那才奇怪;兩腿沒有盤以前過去了,兩腿盤了以後,
管它氣脈通不通,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就是盤腿,現在心不可得就好了,不就安下來了
嗎?可是大家打坐修道,貪心大得很哪!專想那個未來不可得的,硬想得到它!想自己
的臉要像阿彌陀佛那樣面如滿月,頭頂放光,這裡長個眼睛,三千大千世界都看得到,
都是在那裡幻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青年同學注意!我一聽到你們年輕人學佛,我頭就大了,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
五經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
有做好,你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麼?要注意啊!要先學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
佛法告訴你的就是這個道理,我所說的,可沒有違背金剛經任何要點。

  三心不可得方法講清楚了,到了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無法可得,又對你重複說
一道,不住一切法相,你有法可得,住於法相,已經不是道了。是無法無得!

  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告訴你色相空,佛說一個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他嚴重的指出來,一般學佛修道的大毛病,不是以色求道,就
是以音聲求道。佛告訴你這種觀念,這種方法都是邪道,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成就。

  接著就是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佛法沒有說空,也沒有說斷滅見的空,所以,空
觀與斷滅見都不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法不說斷滅相。

  然後最重要的到了,就是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如來本體,體相用,成佛之道,法身、
報身、化身的道理,一合相的道理。佛固然並不說斷滅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說世間相
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沒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暫
時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暫時的,並不是沒有,但不是畢竟,而是「畢竟空,勝義有」,
並沒有說畢竟有,勝義空。空是一個境界,一個作用。

  佛開始就講,一個人學佛發願,使一切眾生皆入涅盤,度一切眾生,實在沒有一個
眾生可度的。為什麼?眾生自性自度,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如如不動,不住法相。他為什麼說眾生沒有一個是所度,都是靠自性自度
的呢?你教書久了就了解,教千千萬萬個學生,那一個學生將來學問好,都是他自性自
度的,你教他不過是剌激他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開而已。千萬不要以為是老師那裡
傳了一個咒子,就像針灸的那一針,穴道扎對,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個針多麼靈
光,而是他的氣血走通了,他自己的氣血。所以,那是智慧的傳授,佛說沒有度人;度
盡一切眾生,他說沒有一個眾生是他度的,自性自度,個個都是佛,只要你平實的去做。

  怎麼樣平實的去做呢?金剛經開始就告訴你,怎麼樣叫修行?不要忘記了開頭,第
一品穿衣、吃飯、洗腳、睡覺,就是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都說完了。他開頭自己擺一個榜樣給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緣、吃飯,吃完了,
洗了泥巴腳,敷座而坐。也沒有一個學生把他位置鋪好,是他自己來安置,弄弄好,敷
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後自己上去坐。

  剛剛弄好,吃飽了想休息,那個學生須菩提不讓他休息,就來問問題了。他肚子還
沒有消化,只好開始說法,說到今天晚上,總算說完了,這一本金剛經就圓滿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主題

296

帖子

2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9
70
 樓主| 江海客 發表於 2007-6-13 19: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主題

296

帖子

2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9
71
 樓主| 江海客 發表於 2007-6-13 19:41 | 只看該作者
 后 記

  有機緣整理懷師所講的金剛經,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自己獲益之多,真是不可
說,不可說。
  很多年前,在一個十多人的社會賢達聚會場合,懷師也講過金剛經;當時由李淑君
同學記錄整理,發表於人文世界,後來又集印出版,書名是「金剛經別講」。
  這本「金剛經別講」出版后,懷師曾囑老古公司的負責人,不可再印;但是由於此
書頗受青年人的歡迎,所以又一直印了不少次。那時,懷師人在國外(由此也看出作老
師的無奈)。
  嚴格說來,那本別講不能算是懷師的講經記錄,應該說是李淑君同學聽懷師講金剛
經的心得著述。改一下書名,改一下作者的名字,一切就對了。
  為了這個原因,重新整理懷師的金剛經講記,成為近年來推動的計劃。要整理出懷
師所講的才對,沒有他人的意見。
  袁居士,王居士等,先後曾有整理的心愿,他們文筆都好,又是懷師二十多年的常
隨眾,結果都因故而作罷。當時古國治同學正在忙於圓覺經的整理,周勛男同學忙著宗
鏡錄及其他幾本書;還有些同修同學們,也各自忙著,無法抽暇;最後,只好由我濫竽
充數了。
  那段時間,為了老古公司文字的事,我經常來往於海峽兩岸;也從一年多前,行囊
中就開始帶著這些稿子,旅途倒也頗不寂寞。客次夜深人靜時,燈下翻閱,真是一服清
涼劑,洗刷了白天事務上的煩擾;那個滋味是很難描述的,境界卻是充滿了歡喜讚歎
的!
  今年的三月,終於完工了;整理告一段落,行囊也輕了。四月初我再往北京,在港
停留的機緣,我就將此事稟報懷師。當時我不停的說著整理這本講記的感受,自己又是
多麼的受益等……我更不斷的讚歎著講得多麼好!多麼好!多麼好!
  我之所以不停的嘮叨,是有原因的;因為懷師對於出版他的講演記錄,一向並不積
極;有時甚至還打破鑼!關於這個情況,接近懷師周圍的人都很知道。懷師常說,三藏
十二部佛都講完了,還說什麼?都是多餘!既說了也就過去了,還出什麼書!
  大概我來來去去不斷嘮叨這件事,使懷師心有不忍;也許是他對我的嚕嚕囌蘇心生
憐憫;總之,這一次懷師聽到我的嚕囌,忽然很意外的提出來一個書名「金剛經說甚
么」!
  啊!懷師終於答應出版了!我當時真是興奮莫名!
  接著,一件極不平常的事發生了,使我對金剛經有些體會。
  四月廿七日下午三點多鐘,我從北京搭機到了香港,由停機坪坐巴士到機場大樓,
再乘扶手電筒梯預備入境通關。正當電梯行進時,上面突然有人大喊:「下去下去,人太
多了!」於是人群開始往下走,剎那間,我被人群擠倒了。
  當我明白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坐在已經靜止的電梯台階上。我閉著眼,渾身並無
痛楚,想著我大概是死了吧!也好!死了就死了,心中好像也沒有什麼。
  這時忽然聽到有人說:「她在流血呢!」同時我也感到手帕在我胸前擦拭。
  我微睜了一下眼,看見血從頸上流到胸前;我又閉上了眼,不去理睬,空掉這一切
的事,空掉身體。我為什麼要這樣?自己並不知道,好像只是順應自然而已。
  那時,我心中清清楚楚,平平靜靜,「善護念」在腦海中閃了一下,就這樣護持著
吧!管它是不是護持著呢!我照樣回答他們的問題,告訴他們香港素美的電話……有人
用輪椅推我出關,取行李,去醫務室包紮,再到伊莉莎白醫院急救……我隨意護持著心
念不動,不去想任何事,或任何問題,既無歡喜也無悲,平平淡淡……
  雖怪血流如注!原來頭破了,幸未傷及頭骨,醫生說要縫五針,又說頭上不能打麻
藥針,就是這樣縫!
  一針扎到頭皮傷口上,我突然痛得大叫起來,心中颳起了狂風巨浪,原來我是一個
不折不扣的凡夫,原來真刀真槍時,我是一個真凡夫!
  「醫生啊!」我喊道:「你的針一定生鏽了,請你先把針磨一磨吧!」
  縫我的人不理我的話,站在我前面的一位男護士,扶著我的頭,用廣東國語說:
「你現在還開玩笑啊!我們的針很好呢!縫針的小姐手術也高明哩!你不去想就不痛了
嘛!」
  一句話點醒了我,想起來金剛經中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
…佛對害他的人尚且如比慈悲,現在縫我的人是救我啊!也不過是針扎而已啊!快丟掉
一切相吧!
  我不知道自己丟掉了多少,反正,後來縫的四針就沒有那麼痛了,也許是……那個
針已經磨得光滑鋒利了吧!
  這件事過去一個多月了,不管它是否已完全過去,反正人的一生都是大苦不斷,小
苦連連。人生的苦,也許只有在苦中解脫;古來禪師們所說,必定要大死一番才行,大
約也是從苦中才能明白的意思。所以,沒有苦又怎麼去解脫苦?沒有苦又怎麼能離苦得
樂呢?
  懷師在書中說:不苦就是樂。

                   劉雨虹  記
                   一九九二年六月三日台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主題

296

帖子

2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9
72
 樓主| 江海客 發表於 2007-6-13 20:20 | 只看該作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3
chico 發表於 2007-6-18 03:07 | 只看該作者

不苦就是樂

人的一生都是大苦不斷,小
苦連連。人生的苦,也許只有在苦中解脫;古來禪師們所說,必定要大死一番才行,大
約也是從苦中才能明白的意思。所以,沒有苦又怎麼去解脫苦?沒有苦又怎麼能離苦得
樂呢?
  懷師在書中說:不苦就是樂。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