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意浮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完整版:回首往事意難平(內含作者照片)

[複製鏈接]

299

主題

1613

帖子

84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40
61
武漢人在倫敦 發表於 2005-9-22 05:20 | 只看該作者
經歷過苦難的人才懂得生活的含義。從你的身上我看到了海外華人的艱苦創業過程。謝謝與大家分享。期待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62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9-22 08:35 | 只看該作者
這段時間,由於華人協會的慶中秋活動、華人教會的新教堂剪綵和年度的退修會、加上公司里新產品研製必須在九月底以前交出來驗收,忙得我不可開交。幾個周末和平時的晚上都有安排,不是加班就是開會。爭取這幾天能塗上幾筆。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63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9-23 05:52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四)

我們剛剛遷居新屋就迎來了從大陸來進修的小堂妹。她學的是圖書館專業,這次是公派到東部圖書館里短期考察進修,在回程的路上特地繞道來看我們。說實在的,我出來十多年了,也一直沒有回去過。堂妹說:不管怎樣,你總該回去看看叔叔吧。想起當年,叔叔給我正確地診斷過幾次毛病,以及女兒過了預產期三周,也是他直接聯繫,醫院才肯剖腹產,於情於理我都應該回去看看他。特別是嬸嬸,待我如同己出。當年我還在工廠宿舍時,幾乎每個星期天都到叔叔家,吃著嬸嬸做的美餐,享受了歸家的美好感覺。然而我心裡還有點疙瘩,雖然口頭上答應了,但真正成行卻是三年後的事了。

我們搬到華州時,岳母已經在科州幫朋友帶新生兒,沒有同我們一起過來。遷入新居的第二年,夫人的哥哥,也是我在新加坡小時玩伴之一,有個到鹽湖城、洛杉磯、舊金山出差的機會。這是夫人出國后第一次有機會同他見面。我當然義不容辭請了假,帶上一家人,開往鹽湖城迎接。岳母也從科州飛到鹽湖城相會。我們在旅館安頓下來后,立刻同他聯繫上。 當晚就由接待的美國人送他到我們住的旅館。大家見面都欣喜異常。第二天他們團還有緊湊的行程安排,當晚只能匆匆短聚便由我送他回住處。岳母是第二天的飛機從丹佛到鹽湖城,我們約好一起去接機。由於他是家裡的長子,而父親早逝,故長子如父。我特地預先告知他,因為岳母幫人帶孩子,很可能比以前消瘦和蒼老多了。母子見面喜極而泣。他在鹽湖城的逗留是很短暫的,但正逢七四獨立節,不過團員們都認為美國放的煙火比中國的差多了。接著經賭城去洛杉磯。我們分手后,岳母就和我們一起回到新房子去。女兒已經考出了駕駛執照,故此次長途就權當給她練習,我自己也覺得沒有那麼累。

同一年,我父母也一起來小住。雖說他們過去也分別來過,但一道來還是第一次。我這不孝兒子當然儘可能在這段期間盡點孝道。我們參加了旅行團到東部的紐約、費城、波士頓、華府、大西洋賭城、大瀑布、多倫多、蒙特利爾和渥太華去兜了一圈。母親是很喜歡遊山玩水的,可惜父親心臟有毛病,走得快了就透不過氣來。一路上我就留在後面陪著父親慢慢走。這一游是夫人籌劃的,大家都玩得很盡興。例如:華府的各種博物館、紐約的聯合國大廈、還沒被炸掉的雙子樓都令大家流連忘返。大瀑布從加拿大境內看過來是比較好看,加拿大境內的那段瀑布呈馬蹄形,而美國的瀑布就有很多礁石。乘船遊覽必需穿船上提供的雨衣,因為瀑布傾瀉而下,濺起的水花在船上就相當於在下小雨。從加國的塔上往下看,兩國瀑布盡收眼底,而加國的馬蹄形瀑布更是令人驚艷。晚上在彩燈的照耀下又是另一番景象。

加國的人口比美國的少,整體印象是更寧靜、安祥。一路上都是坐豪華大巴,每到一個城市就會有人離團或加入,連導遊也會換。最後一站是波士頓。在碼頭上的海鮮餐館里每人享用一隻大龍蝦。

[CENTER][B]圖25 紐約的曼哈頓圖25 紐約的曼哈頓

圖26 華府的科技博物館圖26 華府的科技博物館

圖27 華府的林肯紀念館里的林肯塑像圖27 華府的林肯紀念館里的林肯塑像

圖28 紐約州水牛城尼亞加拉瀑布美國的部份圖28 紐約州水牛城尼亞加拉瀑布美國的部份

圖29 從加拿大看尼亞加拉瀑布的馬蹄形部份圖29 從加拿大看尼亞加拉瀑布的馬蹄形部份

圖30 加拿大千島湖的其中一島圖30 加拿大千島湖的其中一島[/B][/CENTER]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64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9-27 08:42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五)

(二十五)

從東部回來,休整了一星期,我又陪父母去拉斯維加斯賭城玩。小孩們已經開學,夫人和岳母都已去過賭城幾次了,所以只有我陪兩老坐飛機直達賭城。父親在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時曾經來過,母親則是第一次。兒時玩伴的老爸在我們到賭城前就替我們買好了戲票,卻是我們計劃去大峽谷的同一天晚上。所以那一天時間上必需爭分奪秒。一早我開了租來的車子,一路開到大峽谷,自然景色是很怡人,但母親牽掛著晚上的戲,所以匆匆看過就往回趕,連胡佛水庫都沒有停下來看看。上次父親來,我們還能下到水壩底下參觀發電機車間呢。不過母親對大峽谷的印象很好,同我約定下次再來。不過我們下次不能再這樣當天來回於賭城和峽谷之間了,而應該在峽谷附近住上一晚。

話說回來,那天晚上的表演令我們都大開眼界。從峽谷趕回到旅館,馬上梳洗一下,隨便往肚裡塞點東西,就趕到劇場找到接線人拿票進場。在碩大的舞台上,演繹著一個故事。故事情節基本用雜技表演來表示。技巧的熟練自不必說,其新奇處在於,舞台的地板是活動的,而地板慢慢挪開后,下面卻是一個深水池。演員就從高台上表演跳水或在水中行舟。中途還放點煙火,演員們最後也會從觀眾席上出現,與觀眾融成一體,顯得目不暇接、絢麗多彩。

這次附上的照片有賭城夜景,其中一張還有與日景的比較。賭城是經常更新,現在的繁榮更勝過那時了。大峽谷的景象用照片是很難表達的。我因為工作忙,有點才竭,請原諒以照片充數。

[CENTER][B]圖31 賭城之夜(一)圖31 賭城之夜(一)
圖32 賭城之夜(二)圖32 賭城之夜(二)
圖33 賭城之夜(三)圖33 賭城之夜(三)
圖34 賭城日景圖34 賭城日景
圖35 大峽谷(一)圖35 大峽谷(一)
圖36 大峽谷(二)圖36 大峽谷(二)
圖37 大峽谷(三)圖37 大峽谷(三)
圖38 水庫一瞥圖38 水庫一瞥[/B][/CENTER]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65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1 02:36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六)

(二十六)

華州的學制雖然也是十二年教育,但其小學只有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我們遷來后的第一年是住在公司附近租的單元。小孩們就在附近的學校上課。兒子開始上小學一年級。女兒上的是初中的最後一年。這城市的初中女孩子喜歡有她們的小圈子,還相當排外。初中就開始處對象。如果沒有對象,就會被同學看不起。後來我們搬到在另一個城市的新屋,風氣就好多了。但在這一年裡,女兒就遇到過幾起糾紛。有一次她就在住處附近的路上走回家,經過一家同學的房子,那兩個雙胞胎女孩子竟然對她罵起街來,還朝她丟空鋁罐。我聽了女兒回家的訴說,立刻同夫人一起去造訪那家人。那是個單親家庭,做母親的也知道自己的雙胞女兒經常惹事,特別因為我們是東方面孔,再三向我們保證沒有歧視的意思。青春期的男女孩,荷爾蒙旺盛,往往做事不計後果。在西方對這年齡孩子的表現早有研究。而我們才開始有所體會。

在女兒的教育上我是花了點時間和功夫的。在她上小學時,我就去過她的班級里和她的同學們講過幾次課。這也能提升孩子在同學中間的聲望。這次在她的初中最後一年,我帶著公司的產品,攜帶型超聲波儀,到她們的數學課上,上了一堂熱烈生動的理論聯繫實際課。可惜我沒有在兒子的班級里做同樣的事。我只有同兒子在小學食堂里共進過午餐。小學的午餐,每個月都把菜單預先公布。兒子看中其中一天的食物就約我同進午餐。由於家長在,排隊時便可排在前面,我只要付三元便可拿到一樣的食物。而那天的湯正是他之所愛。不僅把我的據為己有,喝完還可再添。

兒子在三年裡連換三所小學,不過每所學校的校長老師一年下來都對他依依不捨。老師們都表揚他不會歧視班上比他差或有殘疾或腦子有點遲鈍的同學,相反他還經常同這些同學一起做作業。這一點我自認我小時也沒能做到。一年級是在我們租的單元附近的小學上。二年級在我們的新屋附近。通過學校和家長們互通訊息,得知當地也有類似中國的尖子班。這尖子班從三年級開始,集中在一所小學上課。由於學員是從全市各地通過考試招來的,專門安排有校車接送這些孩子們上學和回家。放學時,校車甚至送到家門口。兒子因為通過了考試,所以三年級又要換學校。從三年級到小學畢業的五年級就一直在同一所小學上了。尖子班的小孩都有兩下子。老師教學的方式方法也與別的班不同。在這三年裡,小兒與同學們建立了良好的互助互學的關係,互相促進和提高,每次家長和老師的見面會可以看到班上的學生都各有所長,兒子在其中就不再是面面俱到的全能尖子了。但這樣反而能促進他在各方面有所提高。從初中開始,尖子班就解散了,各個去各家附近的初中上課。雖然美國學校不提倡學生家長挑老師,但如果家長提前選定老師並提前告知學校輔導員,特別象我們這樣直接找校,學校在可能的範圍內還是會儘可能滿足家長的要求。不過他們不贊成整個跳級,而只允許個別科目的跳班。我們這城市因為是國家實驗室的所在地,知識分子比較多,華人博士更是不少。華人家庭的孩子都被父母要求進行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樂器如鋼琴、小提琴、薩克斯管、敲擊樂,體育如網球、足球(不過華人沒人玩橄欖球和棒球)、芭蕾舞、體操、游泳,棋牌類如國際象棋、橋牌等等。各種活動都會有校際、市際、甚至州際和全國的交流比賽。如果家裡有幾個小孩,光是接送就會忙得不可開交。這時,家長們就會自行聯繫與其他家長分擔接送事宜。從初中開始,學校也有組織不少課外活動,例如數學組、科技組、戲劇組、國際象棋組等等,視本校師資能力和感興趣的學生多少而定。

我雖然沒有介入兒子在課堂上的學習,但對他的課外活動還是花了點時間和精力。例如國際象棋、橋牌和游泳,我都是他的啟蒙老師。當然現在都競賽不過他了。記得他第一次回中國,迷上了同表兄姐們玩牌,玩的是『升級』或叫『八十分』。回到美國,一直念著沒人陪他玩牌。有一次到社區的遊樂中心練習國際象棋,我在隔壁的大房間里看到一批年長者在打橋牌,這同中國的『升級』有點類似。就引導他把興趣轉移到橋牌上。在當地橋牌協會組織者的義務每周一次的教導下,現在已能玩得似模似樣了。還有國際象棋也是我啟蒙的。這裡經常有小學生的國際象棋比賽。每次比賽下五盤,由電腦根據參賽者的水平配對,第一盤下來,根據輸贏再重新配對。贏的同贏的下,輸的同輸的下。他同當地的華人子弟相比,起步較晚,然而第一次參加比賽就得了獎座。現在他的獎座多得都沒地方放了。游泳也是要我以身作則。然而這些東西我只能帶他入門,提高則需要請專業人士了。小孩子學游泳比較容易,但一開始就要注意姿勢的正確,否則養成了不良習慣再想改就很難了。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66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3 08:10 | 只看該作者
好不容易,我們的項目終於按時交出了樣品。這不僅僅是第一次按時完成,更因為這新產品需要重新設計印刷板,而且只有八周的時間。一般重新排出的多層印刷板往往有這或那的缺陷,很難會一次就成功的。我們的硬體工程師們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天天日夜加班,周末也來上班。我負責軟體,不需要硬體支持的部份,在印刷板還未出來以前,我就抓緊時間完成了。對於用戶介面方面新增的功能,也提前讓銷售科體驗通過。剩下來就是配合硬體的新設計,修改部份軟體的執行指令,因此壓力沒有他們大,不過卻要全程陪護。總而言之,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搞出一個新的超聲波儀是本公司以前從未有過的事。所以大家都很高興終於可以按時完成。九月的最後一天,硬體組已經開會討論如何把發現的問題設計到第二次的制板中,以便樣品被軍隊通過後,可以成批生產。

同一天,科里還歡送一位六十五歲的工程師退休。他說他退休后將到國家公園裡看管園林。真羨慕他那硬朗的身體,我恐怕我到他那個年齡時早已是周身病痛了。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67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4 01:37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七)

(二十七)

在網上,我們看到過不少文章介紹美國的教育,如初中的性教育課、個人隱私權的維護教育、如何收集資料、如何自定主題寫篇論文等等。這些文章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從小學開始,每年都舉辦科普展覽,由學生們選題,兩、三個人一組,經過收集資料、做實驗或實地考查,最後得出結論。展出時,展示板上有標題、論題的設立、數據的收集、實驗的過程、最後的歸納總結,一板一眼就同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一模一樣。學生們站在展示板旁,回答評判員的提問,就如同我們的論文答辯。這些評判員大多是從國家實驗室里請來的研究員義務當裁判。我很欽佩美國教育從小學開始就向小學生們灌輸這些做學問、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式方法。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如何觀察事物、如何找出問題、如何通過實驗數據證明一個假設的正確或不完善或錯誤。小朋友們的課題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只要小腦袋對一樣事物或現象感興趣,有疑問,就可以立項。例如:市場上銷售的同型號乾電池,哪種牌子的電力最持久?同樣類似的命題也有哪一種肥皂洗手洗得最乾淨?構思新穎、測試手段合理的優勝者還可以繼續到州里和全國去比賽。

在小學的尖子班裡也有過一次比賽。老師要同學們造一條「船」。形狀和材料不論,但體積有限制。最後那天,在教室里放個裝了水的大水桶。每條船依次測試,逐漸加玻璃彈子直到「船」不勝負荷,沉沒為止。在兩周的時間裡,大家絞盡腦汁,各顯神通,到決勝日則相互觀摩,對小腦袋的啟發和激勵是成人所料想不到的。

初中的時候,兒子選修了一門辯論課。老師教同學們辯論的程序和注意事項。其程序同法院審理的程序極其相似,差別只在於沒有傳呼證人。學期末時,班裡舉行一次辯論,有個人的和團體的,其命題是「Is China's One Child Rule Justified?」。中文的翻譯可以是「中國的一胎制合理嗎?」辯論的命題一般是可正可反。全班都是這題目。兒子選了個人辯論是正方,另一位女孩是反方。學校邀請雙方父母觀看。校長親自作裁判。由於這題目曾經與我們有關,所以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下面有兩位同學負責監督時間。雙方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裡陳述完畢自己的觀點,然後在接下來的規定的時間裡提問或反駁。最後總結論述。校長根據各人的臨場表現,與聽眾的眼神接觸,手勢的自然及加強語感,舉例的多寡和針對性等等諸多指標評分。事後他發言評說,這是他至今看到的最好一對辯論。

後來還進行了校際的辯論比賽。論題是「學校是否應該向學生講授各種宗教信仰?」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雙方選手必須同時準備正、反兩方的材料,臨辯前抽籤決定正反方。兒子的對手又是女的,是律師的女兒,一身正規打扮使夫人在比賽前還誤認她是老師或家長了呢。講起話來咄咄逼人,不愧是律師家庭出身的。

這使我想起在網上,網友們為類似的命題爭論得面紅耳赤。如果讓他們互換位置,他們還能夠爭辯嗎?想來必定相當有趣。其實,如果大家能試圖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一方面可以更加理解對方的論點,也許就不會爭得你死我活,另一方面知己知彼也許更容易把對方爭取過來。

我這一章里提到的美式教育方法都是我以前所受的教育中沒有的,特地列出來作為大家的參考。記得我小時候唯一的辯論經驗還是在赤道藝術研究會舉辦的一次露營會上。組織者出了一個題目:「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會友們自動分成兩派各舒己見。其中有的會友是故意站到他自己的立場對立面上,因為覺得「英雄造時勢」的例子比較多。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68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5 05:26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八)

(二十八)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去拜望住在舊金山的一位師長。他曾對我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年輕人的戰場、年老人的墳場。在美國住久了,加上岳母與我們同住,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在美國的老年人的生活,對這位師長的定論有點不同的看法。

在美國,民主黨執政的州要比共和黨執政的州對老年人的福利好一些。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別對低收入或無收入的老年人有生活補助費,也提供醫療保險。衡量的標準是根據這位老人(一般是六十五歲及以上,各州規定可能有點差異)的月收入、銀行存款和不動產的水平而定。聯邦給老人提供的醫療保險的每月保險費,州里也可能會代付。

在我們華人中,老人一般同小輩一起住。在評定老人的經濟情況時,即使子女的年薪收入是二十萬也與老人無關。如果老人同子女住在一起,政府還會增加老人的補助,以便讓老人付給子女房錢。電話局對以老人名字登記的電話也有優惠價。有的商店也有給予老年人優惠,例如這裡的一家麵包房每星期四給老人買一送一。有的麵包房把當天做的麵包沒有賣掉的就放到社區活動中心讓老人或窮人自己拿。

我們這地方的地方政府還造了一些一層樓的平房讓老年人租住。由於是政府補貼,房租加上水電煤的費用仍然非常便宜。有一些大陸來的父母就住在這種老人公寓中。每個單元有一室一廳,煤衛俱全。室外有大片草地由社區負責園林美化。有不少老人喜歡沿著房子的一周種點蔬菜、花草。既美化環境,還可以享受豐收的喜悅和新鮮的蔬菜。這類房子由於僧多粥少,還需要提前登記和排隊,等候期從半年到一年不等。

老人與小輩同住,可以相互照應。對老人來說,可以含貽弄孫,享受天倫之樂,若有病痛,小輩送去給醫生檢查和照顧也比較方便。對小輩來說,家有老人是個寶。小孩小的時候家裡有人照看,大了放學回家不必去託兒所。然而,兩輩人之間總有意見習慣不同之時,牙齒和舌頭也會磕磕碰碰,所以也有老年人願意分開住的。路近的,小孩仍可放學後到老人家。分開后,倒反而是相敬如賓,省下不少口角。

不過分開住的老年人出門就不是很方便了。我們這裡除了有提供對老人是免費乘坐的公共汽車服務以外,還有打電話召之即來的小麵包車。這些小麵包車可以預約,並能直接送你到目的地。當然還有計程車,不過就貴多了。

一些有經濟基礎的美國老人則住老人院,有護士負責健保、炊事員負責伙食。老人院還有專車安排遊覽項目。我們教會有一位九十歲的白人老太。她丈夫原是我們教會的牧師。她先生去世后,我們教友就每星期接送她來教會作禮拜。她原來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最近才把房子賣了,搬到老人院去。在老人院日夜都有人看顧,不過費用當然不低。我也造訪過幾個老人院。聖誕節前夜,我們教會的詩班也會到老人院為老人們唱詩,深得他們的喜愛。有的老人或志願者偶爾會去老人院里給他們彈鋼琴娛樂。老人和老人也有共同的話題,不過他們還是希望子女能不時去看望他們。

我們這裡每座小城市都有一個社區活動中心(Community Center)。各種興趣小組每周在此聚會。有瑜珈班、吉他班、柔道班、國際象棋、乒乓、橋牌、太極拳、交誼舞等等。其中如橋牌,基本上都是退休了的老人來消遣時光,每周聚三晚。活動中心每月還組織專車送老人到附近別的小城市由印第安人開的賭場去吃飯和玩耍。活動中心配備有健身房、電腦室和撞球桌。大廳里還有一個壁爐,冬天坐在大廳的沙發里,讀著書報,聽著播音器里的聖誕曲,享受著火爐傳來的暖氣,很是溫馨。城市新建的建築,根據新的建築法都必須有供殘障人進出的通道。路旁的行人道都在和馬路介面處有斜坡,以便輪椅可以暢通無阻。這對不便行走的老年人至關重要。

中國國內隨著醫療水平的普及、一胎化的實施,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率正在不斷攀升。但由於人口的眾多,城市的擁擠,在照顧老年人出行的方面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不過在國內公園裡經常可以看到眾多晨練的退休老人,覺得他們也活得很開心。有一些老人來美后覺得生活過不慣,寧可回去,也不是少數。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69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8 02:33 | 只看該作者
下一章我猶豫了一段時間,幾乎要動筆講述一下夫人到了美國的經歷。但又覺得她的情況比較特殊,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也許我還是回到日常生活的平鋪直述吧。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70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8 05:28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九)

(二十九)

介紹了小孩在美國的生活,也講了老人家在美國的經歷,如果不談談太太在這裡的「成長」過程,就好像缺了點什麼。

太太在國內並沒有受過系統的英文教育。眾所周知,文革時的英文課只會教學生朗誦象「Long Live Chairman Mao!」之類的政治性特強的語句而已。她也沒有上過大學,因為哥哥分配去了黑龍江軍墾農場,她高中畢業就自然分配到全民勞保制的工礦企業,而且離她家很近,上、下班步行便可。這麼多年干下來,她在廠里也是科室的骨幹,統管廠里的材料採購。她有不少人脈,上級公司曾經多次要調她到公司工作。她每年都有全國的採購會議要參加。在國內,她不僅工資比我這大專畢業生還高,出差去過的地方也比我多。按照我的為人脾氣,如果沒有出國,在國內我肯定混不過她。

到了美國,第一道坎就是語言關。記得女兒剛到時,第一次上託兒所,那時她也是一點英文也不會。小孩子學得快,很快就和同學們打成一片了。成人學外語就慢些。到了超市,看到的蔬菜食品,大都認識,可是營業員把標價牌不一定就掛在每樣蔬菜的正上方。這下就麻煩了,不知道價錢就不敢買,也不知道怎麼問人,又不會簽支票。所以剛到時,每次出去購物,都要我當車夫、翻譯員、出納兼搬運工。我們的住處離芝加哥的唐人街不遠,不久就聯繫到一所教堂辦的英語班。她在那裡學到不少實用辭彙,加上她不恥下問和敢於開口講英語,又是處在英語的環境中,英語的聽說能力進步很快。幾個月後不僅不必我陪伴上超市,而且把駕駛執照也考出來了。

她對處理人際關係比較在行,也不怕吃苦。剛到時,為了貼補家用,替房東太太干她帶回家來的活。不過也被房東太太欺負我們,工錢給得極低。吃一塹長一智,後來在芝加哥的半年內就沒有再讓她去幫人幹活,而是集中精力把英文和駕照搞好,作好了進一步跳躍的準備。離開芝加哥前,她還一顯身手,請了過去和我同住的F和其他同學到家裡來吃了一頓。

到了懷州,我要爭取在兩年內把碩士學位讀出來,需要一門心思念書。她就挑起了家裡的經濟重擔。她首先去麥當勞問要不要僱人。由於英語口語和讀寫還不夠流利,只能在廚房裡幹活,所以要比前台收錢的累。麥當勞還只給她做半工,因為不是全職工就不必負責她的醫療保險和其他福利。由於麥當勞的流水線作業在快餐行業中比較成熟,在那裡工作的員工都會比較累和苦。不過只要有了在麥當勞打工的經歷,一般別的餐館或單位都比較願意錄用。

因為麥當勞沒有給夫人全職,她就在空餘時間裡再到另外一家叫Taco Bell的賣墨西哥脆餅的快餐店裡供職。一直做到我畢業赴德州找工作時才辭職。兩家的經理都為失去這麼一位勤懇盡職的員工而依依不捨,都為她寫了推薦信。後來,我們又回到了懷州,她仍舊到那家Taco Bell去幹了一陣,後來找到一家離家更近的餐館才不在Taco Bell做。在美國,人可以經常換工作,而且一般是越換越好,或者是勞動強度上的改善,或者是工資上的改進。想起當初我在上海,為了要每天花三個小時來回而要求調廠都不允許,這裡在個人工作的選擇上是自由多了。

小孩們在學校吃午飯,也養成了美國人的口味。妻子不僅會燒一手美味的中國菜,也學會了不少西菜。其中最令孩子們神往的是義大利寬面LASAGNA。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媽媽做的LASAGNA是最好吃的,比任何餐館的都好。女兒上大學後去過不少餐館,也嘗過他們的LASAGNA,甚至去過義大利吃過當地的LASAGNA,還是覺得媽媽做的最好吃。

到了華州,華人間的聚會多了,姐妹間的交流也多了。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新菜肴和點心也不少。夫人自己也喜歡嘗試新的菜肴。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的,不過失誤的時候比較少,如果有,我就是那個垃圾桶了,不論如何不好吃,還是不能浪費啊。

夫人在我們造新房子時,更是監工的工頭。房子的設計和改裝,裝修的質量她都花了
不少心思。而我更是越來越偷懶,不斷往她身上加碼,原來自己的事務也漸漸轉移給了她。她已經不大願意去幫人打工,一方面是做全職工,家裡有事照顧不到。另一方面,家裡有老人,身體好時是可以幫幫忙,但如果身體不舒服,就要及時去給醫生看,而且每年都要定期作檢查。後來她發現了一個自動售貨機的業務,覺得適合她的情況,於是我們咬咬牙,投資買了一些新售貨機,又從別人那裡收購了舊的售貨機,她就從此身兼老闆和職工。這生意油水不大,好處是工作時間靈活,自己可以安排。另外經常在外面跑來跑去,家裡的用品和食品也可以順便一起採購回來。所以一直干到現在。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71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10-9 20:27 | 只看該作者
原來這位大哥也在寶鋼工作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72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9 23:48 | 只看該作者
呵呵,我那時在寶鋼,不算是寶鋼的職工。
我只是在廿冶建造中的半成品倉庫里為寶鋼安裝幾台起重機。
其實,安裝也是廿冶的任務。我和另外一位機械工程師只是在現場處理有關事務。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73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16 11:54 | 只看該作者

(三十)

(三十)

在新的地方安定下來以後,岳母的綠卡也拿到了,夫人終於忍不住決定回她家鄉--上海看看。由於她的自動售貨機的業務需要有人照看,我們就分成兩批回國。暑假期間女兒要在國家實驗室工作,所以她和我就在工余替夫人給售貨機添貨。夫人、岳母和兒子則首批啟程回滬。在她們離開一個半月後,我們才動身去同她們會合。全家只在國內團聚一周,然後第一批的人員就先行回美。我和女兒離家時直接把箱形車開到機場,停在機場的長期停車坪里。她們回來時就可以把車直接開回家裡了。


這次是太太出國后十多年來第一次回國。以前的好友,過去單位里的同事都來與她見面。幾乎每天都有人請客吃飯。她還同哥哥、母親、侄女等參加旅行團到北京遊玩。同一時期,我和女兒分工在下班後去照顧她的機器,忙得不亦樂乎。這還不算,由於長時間在美國生活慣了,剛回到國內,忘乎所以,到北京去玩,把手提包忘在公園凳子上,自顧自去上廁所。等到哥哥和小孩們爬完山下來問起才發現包不見了。好傢夥,包里除了哥哥借來的數碼相機和她自己的幾千塊錢以外,還有她和兒子的護照都沒了。於是匆忙到派出所報失。憑派出所的報失證明單才能上飛機回到上海。幸好她的駕駛執照還留在上海,於是便到美駐滬總領館辦理護照事宜。可是兒子的護照辦理卻有點周折。美駐滬總領館要求作為父親的我給領館傳真一張有我簽名的要求給兒子申請美國護照的信件。因此我才知道出了這樣的事。而且還要趕忙幫她買一部同樣的數碼相機以便我能帶回去還給人家。

那天晚上,我和女兒飛抵上海的浦東機場時,大家都來接機。簇擁下坐上中巴車,久別重逢,一路上都有不少話說,不知不覺就過了黃埔江。後來我和夫人再去上海時,因為沒有驚動親友,自己坐民航車進市中心,就顯得機場離市中心遠了點。

回到上海的第一晚,凌晨三點就醒了。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我悄悄走到後面的陽台上。房子背後的在建高樓仍是燈火通明,也許還有人在挑燈連夜趕工。看到建築工地上已經有規範保護四周環境的整潔和安全,心中甚感慰籍。上海建築的蓬勃發展有不少應該歸功於外來的民工辛勤的勞動,然而從網上看到他們所受到的二等公民待遇,以及困擾他們的子女上學和就醫看病的問題,卻又感到很無奈。

夫人已經聯繫好了旅行團,在我們全家聚首的一個星期里去桂林遊玩。同去的有岳母和弟媳及侄子。從上海到桂林的飛機不是屬於以前知道的航空公司,在上海虹橋機場上機時就需要乘巴士到老遠的停機坪去。在桂林降落的機場據說是軍用機場也是在桂林遠郊,但有旅遊車送我們到旅館。

在我就要離美回國前,我的美國同事曾提醒我要帶點腸胃藥,因為大洋兩岸的細菌不盡相同。長期住在美國,腸胃可能不能適應大洋彼岸的細菌了。由於時間緊迫,我和夫人都沒有在家庭醫生處配藥。結果夫人在我到達以前吃了一頓海鮮,拉肚子拉到全身乏力。我則是在這次的桂林鄉下一個景點的旅館里吃飯後開始發病的,憑著帶去的黃蓮素藥片,幫我熬過來了,總算沒有趴下。在桂林的遠郊鄉下小路上,我們的旅遊車還被當地的卡車追尾從背後撞了一下。車頭的大玻璃馬上由於受撞時的振動而出現從上到下的幾條裂縫。車子是不能再開了。大家只好下車等旅行社另外再派部車子來。幸好乘客受到的衝擊不大。這也算是途中的小插曲吧。

桂林四周開發了一些旅遊景點。市內也在大興土木。在陽朔,我還看到在山間小路騎自行車的老外,看上去不象是匆匆過客,可能已經在這裡落戶一段時間了。在大榕樹旁有不少耍猴的在招徠看客,河裡的竹筏也比我們旅行結婚時多得多了。可我就是無法再找到我那時拍照的角度。岳母和弟媳是第一次來,比較有新鮮感。新立的景點用小船載客從一個戲棚到另一個戲棚看錶演。我們在船上看演員們在棚板上跳著。這使我想起這情況與我們在迪斯尼樂園裡時,也是坐著機械拖動的船在洞里穿行,兩旁的機器人也在表演的情況相當類似。在景點的圍欄外面,有不少小孩子在兜售手編的腰兜或小袋。這些小玩意買來回去美國送老美倒是可以令他們愛不釋手的,而且既價廉物美又可以直接讓當地居民受惠,少了中間商人的盤剝。

在桂林的一段時日,吃的方面還是安排得不錯,都能吃飽。我自己的拉肚子只能算是自己水土不服,因為同樣是吃這些食品的,只有我一人不適。同團的遊客大多是國內人,也有極少數外來的。同桌吃飯的有一位日本人和他的中國『女秘書』。團里也有象我們這樣老少一家幾口的。另外也有門檻挺精的年輕上海夫婦,我就不多說了。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74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10-17 03:30 | 只看該作者
26,27章,關於孩子的教育,受益,謝謝。

好奇一下:自動售貨機,放在哪裡呢?全職媽媽是不是也適合做這種生意?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75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17 08:12 | 只看該作者
回水影兒:

自動售貨機一般放在室內,如託兒所、學校的教職員休息室、舊貨商店的職工休息室。這些地方,職工一般需堅守崗位,附近的小吃店不多。如果餓了或渴了,就會花幾個硬幣買點喝的或巧克力、餅乾等,生意會好些。

但是這種生意盈利率不高,是小銅板生意。花下去的時間和精力同回收相比不是很划算。競爭也很激烈,往往有人願意每月給房東一點提成而把原來的機器擠而代之。搬運機器也是個力氣活。首期投資不少。全職媽媽不大適合做這種生意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76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10-20 11:32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意浮大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77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21 05:50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一)

(三十一)

從桂林回到上海后,夫人、岳母和兒子就要回美,我和女兒則要啟程赴京。大家都在整理行裝。時逢周末,叔叔一家請我們赴宴。這次可真是全部到齊了。十幾年未見,叔叔身板還是挺硬朗,仍舊天天到醫院去上班。當然這和嬸嬸的精心照料有很大的關係。堂妹的孩子也已經長大了。這樣的全家聚會,隨著孩兒們的成長高飛是越來越難得的了。所以,拍照留念是少不了的。緊接著又是夫人的兄弟請客。我們一家四口因為女兒大學畢業以後就很難再一起行動。所以能再全家團聚也是很不容易的了。對夫人來說,她的娘家還比較好辦,而我這邊由於我姐姐和我很小就離家,現在各居大洋兩岸,要回新加坡團圓,即使不包括孩兒們也不易做到。歡聚當然欣喜,但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分手時又要憑添幾分憂傷,幾絲離愁。

我原以為從上海乘夜班火車,在車上睡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到達京城,既節約時間又節省了旅館費或少叨擾親人一晚。可惜那時國內尚未有現在那種京滬每晚對開的七列全卧火車。結果沒有買到卧鋪票,只好坐著到北京。

對小女來說,這倒是新鮮事。在擁擠的車廂里,正好有不少與她同齡的年輕人趁暑假到北京去玩。大家聊了幾乎一個通宵。那時,對國內的政治氣氛仍有警惕,對女兒的敏感話題我還是要插入打斷。這對從小在自由社會長大的她除了不能理解以外也在她心中憑空增加了一點恐怖與刺激感。女兒的中文口語那時還不很流利,這批學生中也只有一位英語講得好些。所以,中、英混合地談,女兒不時還得回過頭來問我一些單詞怎麼說。車廂里還有半路上來沒有座位的,看到這裡熱鬧,有的人就湊了過來。對學生我倒不大提防,但對成年男子就還是有忌諱。過去將近二十年在國內的政治環境熏陶下,養成了這種習慣,雖在國外多年,也不易忘卻。記得當年出國前,還有統戰部的人請我到上海的老錦江飯店喝咖啡,約我保持聯繫呢。不過,我一走就只有同家裡單線聯絡,這同我當初離開新加坡后只同父母聯絡一樣。所有要和我聯絡的人都需要通過家人。她們為了我不受干擾,連寶鋼發給我的獎狀都給壓下來了。

在北京,我和女兒就住在我姐姐的單元里。雖說是單位分配的,卻是私人買下的。她與我姑表妹同住,裝修得很不錯,整潔舒適。剛到的那天,我以前在上海松江養病時住宿在他家裡,蒙他一家照顧的那位歸僑老師已經特地從鄭州坐火車來到北京會我,在姐姐家等著我了。多年未見,有不少話要說。可惜我一夜沒睡,談沒多久,撐不住了只好去打個盹兒。老師當天晚上就要回鄭州去了。他已經退休,在替他星洲的外甥打點鄭州餅乾廠的財務。我以前小學時的那位班主任,林老師已經退休回家鄉落戶在廈門市。我還在國內時,她每次從新加坡回國都會約我見面。可惜我這次是第一次回國,無法到廈門與她相會,為了彌補這遺憾,不到半年裡,我又專程與夫人回國到廈門拜望她老人家。現按下不提。

在北京那段日子還是暮夏時分,在太陽下面還是挺熱的。樹陰處就比上海涼快多了,一方面也是因為北京的天氣比較乾燥,所以感覺上會好受些。女兒到了京城就嚷嚷要四處遊玩。只得陪著她去了幾個附近的旅遊景點,如長城十三陵、故宮、天安門、景山、頤和園、北海等等。這些地方我去過多次,早已沒了興緻。到了定陵門口,我都懶得進去,女兒也只對門前的小攤販感興趣。我便樂得坐在旅遊車上乘涼。一位小女孩在我眼前走過數次,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到她不過剛到小學上學的年紀雖然塵土滿面卻掩蓋不住清秀靈俐的面容,手裡提著一些農產品,走來走去向遊客們兜售。到剩下最後一件時,卻好久沒能出手。她也發現我在看著她,所以經過我窗前時有點不自然。最後賣完了,我朝她笑了笑,她也笑了。自始至終我們都沒有對過話,但我心裡有點隱隱的痛。正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

去頤和園的那天,天很熱。園裡不少地方因為整修或其他原因,不讓遊人上去或進入。遊客如過江之鯽,令我心裡憑添了煩躁。我們就從銅牛旁的邊門早早離開。在往公共汽車站的小巷中,見到路面人家在賣冰棍。一路吃了幾根,人涼快了,心情也好了點。在回城的車上,遇到一位揚州來的廚師。他是陪同另一位廚師的小孩來玩的。小孩的父親有了出國給大使館當廚師的美差,這次到京城來辦手續把兒子也帶來。他也陪同過來照料,一方面下次可能會輪到他了。聊到廚師的本行,他的話就多了。談到廚師的等級,配料的精確,重複的一致性。又談到廚師找配偶的煩惱。每逢佳節,親人本該團聚,卻又是賓館餐廳最忙的時候,所以反而沾不了光。又講到如果燒的菜合上大使的胃口,那大使調往另一個國家出使也會點名要這廚師隨同赴任。小夥子健談,我又喜歡套話,讓我得到不少內幕訊息。分手時,他還要我別忘了到揚州時到賓館找他。可惜他不知道我回來一次是多麼不容易啊。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78
夢女 發表於 2005-10-26 12:33 | 只看該作者
雖然還沒認真看下去,但現在有點知道為什麼大哥叫意浮這個網名了~~~

想起了去年這個時候儲老師貼的故事,我想,作者在敘述自己經歷的時候發出的感慨更多的是要給別人一種啟示吧,讀了大哥的這篇,我也會得到些成長的東西。

因為時間有點趕,所以還沒看完,但我會找個時間潛心讀的。

問好
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79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26 23:02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夢女。

因為是自己的經歷,所以平鋪直述,既冗長又有點乏味。如果對其中某一段感興趣,我可以較詳細的描述,就如同水影兒在上面的加貼所問的細節那樣。

我的目的只為了能向可親的朋友們提供一點啟發和自己的經驗而已。原計劃是每周一稿,前面是發得勤快了點。這段時間事情一多,真有可能是一周一稿,也許還會更久才能更新呢。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主題

966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80
 樓主| 意浮 發表於 2005-10-27 01:53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二)

(三十二)

在北京,我還有一位叔叔和一位姑姑。父親的親戚都在國內。母親的親戚都在海外。在北京的五叔是他們兄弟當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較聰慧的一位。可惜得了癌症,雖然去過上海的腫瘤醫院由他三哥,我三叔親自過問,但仍然在我回來以前就去世了。五嬸有旗人的傳統,家教甚嚴,她的三位女兒都很孝順。那晚她設宴為我洗塵,多年未見,我不禁說了一句,「嬸嬸,我來遲了!」她二女兒馬上指出嬸嬸剛剛因眼疾動過手術,不宜再提傷心事。大家便欣然入席。宴后,我們到她大女兒家觀看她們為五叔辦七十大壽壽宴時的錄像。那還不過是幾年前的事情。看影像里的叔叔神采弈弈,唱歌,朗誦,跳舞,自始至終是笑容滿面,豈知如今已是天人兩隔,我難抑惆悵。

當晚,三女兒的丈夫是位駕駛員,便開車送我們回家。深夜北京的道路沒有了白天的喧嘩擁擠,一路順暢很快就到目的地。路上,大家談到了京城交通的各種怪現象。因為是中央所在地,掛著各種部隊牌號的車輛橫衝直撞,交通警察也無可奈何。這令我想起在上海看到的一個情景。一天早上正值上班高峰。一輛警車拉著凄厲的警號呼嘯而過,大家自然讓道。豈知它原來是為了要在前面的十字路口讓車上的人能夠接上等候的班車。只見三個人從警車上爬下來,奔著趕去上了停在路邊的一輛交通車。這部警車就關掉警號,偃旗息鼓地右轉到橫路上揚長而去了。這種濫用職權的做法雖能達到眼前的目的,卻敗壞了信譽,如同『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等到真的出現情況,後悔就晚了。

中國人口眾多,在各大城市裡更是人口集中而擁擠。大力提倡私人購買私家車卻沒有相應的輔助設施,更令市區的交通不勝負荷。難怪首都成了首堵。停車更是大問題。廢氣污染又是不容忽視。紐約也是世界級的大城市,個人擁有私家車的比例比中國更高。但白天在市中心很少看到私車,更多的是計程車。上班族多用地鐵。在北京和上海時我也喜歡用地鐵,因為在時間上能預算,有把握在預定的時間抵達目的地。新加坡也有類似的交通擁擠的問題。它對工作日必須進入市區的車輛另外收費,如果小車上人數不足,收費更高,以圖減輕市區的交通量。

有一天早上,我們到附近的公園去划船。清晨,公園裡有不少退休人群在鍛煉。有練太極拳、太極劍、氣功、散步、小跑。還有利用社區或公園提供的器材在操練。晚一點就有圍在一起彈琴唱戲的,很是熱鬧,也令我頗為羨慕。據說,我們上面那一代,如果是解放前就參加工作的,他們的退休工資比現在的一般職工的全工資還要高。現在吃的方面的費用佔全部消費的比重正在下降。房子也是以前分配的。除了醫療費用,我想他們應該過得挺舒暢,可以安享晚年了。

我看最苦的恐怕是那批解放以後,五十年代出生的一批。該讀書的時候遇上文化大革命,不少人上山下鄉去了。開放后又遇上國營改革,早早下了崗。現在是上有老,下有小,大多數日子恐怕不好過。相比之下,六十年代出生的都不錯,沒有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長大后又碰上改革開放,可以一展身手。至於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以後的,他們的日子還長著呢,不必怨天尤人。

這次是我第一次回國,姐姐抓住這個機會同我一起到上海,打算辦理我在華僑新村房子的轉戶手續。這房子是父母親為了讓我成家後有落腳之地,而用外匯在上海買了一個二房一廳的單元。當時的匯率是由國家嚴格控制的,所以付出的外幣同現在的匯率相比簡直是天價。我一直沒有把這當作是自己的,只不過當時的政策要求必須國內人作為房主,我才掛了個名。現在的政策又規定房產夫妻各擁一半。多蒙內子也同意轉讓給我姐,於是便趁我還在國內時想把這件事給辦了。

辦理房產轉讓的這段經歷又讓我再次體會了國內辦事之艱難。不過比起我當初為了出國留學,辦理自己的大學成績單公證來,還是有所改進的了。在國內的最後幾天就為了此事在浦東、浦西來回奔波,還要夫人從國內傳真文件,最後總算辦成了。同一期間,妻子兄弟們帶小女游博物館、上東方明珠,我都無緣同行。

在滬期間,正巧新加坡的兒時好友因先生需常駐上海負責一項工程也攜帶子女遷居到上海。她在南京西路、石門路的一家新加坡人開的餐館請客,特地叫了一盤星洲炒麵以慰我思鄉之情。體貼之心令我感激。說來也挺滑稽,我是新加坡出生,從上海出國留學的,現在卻反過來由一位新加坡人在上海盡『地主』之誼,作東請我這位匆匆過客。時事變遷,令人不勝唏噓。

眼看兩個星期的逗留就要結束,我看到了所有親友,但還有一位退休在廈門市的林老師未能會面,心裡總不能平靜,所以不到半年,我又同內子再次專程到廈門去看望她。
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4: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