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Dhammapala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出彌陀的光環

[複製鏈接]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1
jiandao 發表於 2011-1-19 05:05 | 只看該作者
bottleempty 發表於 2011-1-18 15:13
你是真不懂還是裝糊塗啊
俺也聽過「口念心不念,破喉也枉然」,不是基督徒說的,是凈土僧人自己說的 ...

哈哈,幸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2
jiandao 發表於 2011-1-19 05:06 | 只看該作者
bottleempty 發表於 2011-1-18 15:08
你要吃飯,就必要自己修出種子來種在地下,長出穀物,自己加工,然後吃到,才叫吃到?
或者必要熟悉做飯 ...

沒有付出,沒有收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3
jiandao 發表於 2011-1-19 05:08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1-18 10:47
回復 jiandao 33樓 的帖子

哈哈,很好!很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4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19 07:31 | 只看該作者
15、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當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這無論是從梵文的阿含聖典,或是從巴利文的尼柯耶聖典裡,都找不到這部經的。其次,再從「他方佛」、「十方佛」的觀念來探討,也是如此。佛陀的時代裡並沒有提到「他方佛」或「十方佛」,只有提到「三世諸佛」,並且說「過去諸佛如恆河沙」、「未來諸佛如恆河沙」,然而卻沒有說現在諸佛如恆河沙。早期的佛典裡,還是只有提到過去七佛而已。我們不知道有沒有十方佛,因為佛陀未說,而現代天文學連外星生物都還沒找到,更不要說外星佛陀了。「有沒有外星佛陀」,這跟我們的解脫無關,我們不必去猜測有或沒有,推測而引起的爭執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的。浩瀚的宇宙,「想當然有他方佛」是大眾部主觀的論斷,卻不是根據佛陀的教導。其次再從「菩薩摩訶薩」的出現來探討,也不會是佛陀說的,因為佛陀的弟子就只有四雙八士─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根本沒提到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一詞要到佛陀滅度後大約330年(公元前150年左右)才出現。剛開始也只是用來稱呼佛陀的本生而已,後來到了公元紀元前後,才產生一連串的大乘菩薩。佛陀怎麼可能用滅度後330年左右的「名詞」和「人物」來說法?

既然如此,為何要說是「佛說」呢?那編撰本經的人不是犯了妄語嗎?事實上編撰的人自認為他的素材是取自阿含經,只是加上當時流行的社會觀念,例如「十方佛」、「菩薩摩訶薩」等,使經典更切合時代的需要而已,並不違反佛教。然而在大乘初興的日子裡,就像今日的新興教派一樣,在傳統佛教看來,它是想像杜撰的,虛偽不實的。因此,大乘經典傳出的初期必然遭到強烈的否定,所以編撰者就更需要加上「佛說」兩個字,來強調並保証作品的可靠性了,保証是符合於佛陀所說的旨意。因此「佛說」兩個字,是在表明作者的心跡,並為整篇經文作背書。

再談「阿彌陀」三個字,大家都知道是「無量的光明」和「無量的壽命」。為什麼要強調無量的光明和壽命呢?因為這是當時西南印度一帶的社會心理需求。稍早一些時日,印度東方艱苦的農業區裡,首先由制多山部傳出了救度婦女和疾病的阿閃佛。但是西南印度有港都,是富庶的商城,由阿拉伯海間往來的船隻送來的,不只是安息(波斯)、埃及的貨品,還有西方光明燦爛的文物和永恆的訊息。這正是繁華的商業人士所要追求的,因此正量部的作者巧妙地掌握了這個時代的脈動,傳出了比阿閃佛國更莊嚴富麗的阿彌陀國度,滿足了「光明」與「永恆」兩種人性長期而共同的渴求。

然而正量部的作者絕對不是那麼膚淺,只想寫一篇烏托邦式的美麗詩篇,來參加卡爾達馬喀王朝的徵文比賽而已,更不是只想要贏得大家的讚譽與傳誦而已。實際上,他很用心地從阿含經中去選取素材,然後參考蘇巴達航海記的故事,以當時波斯流行的寓言方式,寫下了這篇經文。他要用民眾所熟悉、喜歡的故事題材,來蘊含深奧的修行經驗,引導信眾從世俗的繁華絢麗中,走入身心的世界裡來。他的寓言故事寫得很美,但是不明瞭故事的寓意,就面目全非了。且讓我們逐步來欣賞並解析他的作品吧!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5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19 0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40樓 的帖子

你大概離開佛教很久了!忘記了「契機契理」世尊時代,有人掃地也可成佛,何須執
著「阿含經」或「大圓滿」或者有一天我會讀聖經而開悟呢!呵呵!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6
jiandao 發表於 2011-1-19 09:52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18 19:30
回復 jiandao 40樓 的帖子

你大概離開佛教很久了!忘記了「契機契理」世尊時代,有人掃地也可成佛,何須執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7
chico 發表於 2011-1-19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四十年來公與候,縱然是夢也風流; 我今落魄邯鄲道,要向先生借枕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8
jiandao 發表於 2011-1-19 22:35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18 18:31
15、佛說阿彌陀經

從「菩薩摩訶薩」的出現來探討,也不會是佛陀說的,因為佛陀的弟子就只有四雙八士─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根本沒提到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一詞要到佛陀滅度後大約330年(公元前150年左右)才出現。剛開始也只是用來稱呼佛陀的本生而已,後來到了公元紀元前後,才產生一連串的大乘菩薩。佛陀怎麼可能用滅度後330年左右的「名詞」和「人物」來說法?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9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0 11:22 | 只看該作者
16、如是我聞


現在我們來看第一段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乾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梨槃陀迦、難陀、阿難陀、羅候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俱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本經作者既然自認為作品是承襲佛說,自然也就用相似於阿含經的結集方式,以「如是我聞」來做開場白,以昭公信了。

事實上,經裡的「一時」已經是公元60年前後了。而佛陀一生遊化49年的歲月裡,後面大約有25年的時光,常常住在舍衛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裡,因此當公元初年,大乘新興的時代裡,大都仍然取用相同的說法地點,來做為大乘經典的開始。然而再下來就露出馬腳啦!他先逐一列出與會的16位大阿羅漢名稱,再列舉4位菩薩摩訶薩的名稱,最後是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是原始聖典─雜阿含或相應部所沒有的格式,原始聖典很簡要,就是「佛告諸比丘」幾個字而已。試想,聖典的第一次結集就有那麼多的篇章,怎麼可能 記得每一篇經文講述時,與會大眾的人員名單呢?即使記得,也沒有必要逐一列出來啊!然而本經作者一口氣列了16個聲聞阿羅漢的名字,而且還把他們擺在4個菩薩前面,這說明了大乘初興的時候,菩薩的人口少,勢力不大,對於聲聞僧還是蠻尊重的,至少還要借重他們來為新誕生的菩薩定位,不像後來的大乘經典,一開出名單來就是一大堆菩薩,輕視世尊的聲聞弟子僧,簡直狂妄自大,到了目中無聖弟子的地步了。這樣的偽經,怎麼教人讀得下去?不過本經作者還是稍嫌誇大了一些,想想1250個大阿羅漢要聚在一會,談何容易?世尊入滅的時候,大迦葉尊者都不在身邊呢 !世尊每每要聖弟子們分道遊方,一方面是為了渡化各方,一方面也是考慮到托缽與民眾供養的時宜。想想一千多人的聚會,要多少人力、物力的支持?而只為了這區區1857個字的經文(漢譯)?如果說有1250個「比丘」聚會,這在原始聖典裡已經是很少見的事了,更何況是1250個「大阿羅漢」?這未免太誇張了。您還記得王舍城的大結集也只是五百大阿羅漢的聚會嗎?接下來的『菩薩』則是剛從本生故事中取材,加以烘焙出爐的,正是炙手可熱,迎合公元初年的人心需求而誕生的,代表著在家人強烈的參與意願要抬頭了。有沒有注意到彌陀及菩薩們的畫像─衣著、裝扮等 。看看他們的頭髮、簪飾、配件、衣帶及艷麗的色彩,他們像出家人嗎?這是印度的民族色彩呢?還是安息(波斯)、埃及的丹青呢?是否仔細觀賞,認真思考一下?您見識過清海的衣著和妝扮嗎?她到底是在模仿那位菩薩呢?您能分辨嗎?總之,新興的教派自有其迷人之處,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追隨的信徒呢?不過,宗教不應該是要迷人的,而是要悟人的,您說是嗎?

本經作者畫蛇添足地在本段的最後,列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實在又是一大敗筆,說明他沒有留意原始聖典裡的「諸天相應」。諸天天身微妙,習慣在後夜(凌晨2~4點)來拜訪佛陀,而人間的比丘則習慣在午後乃至傍晚時分聽佛說法。這兩大群眾要湊在一起聽經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更何況個別所希望聆聽的法義也是有所差異的。諸天要跟人類一齊會聚在佛前,那大概是發生了重大的事情了,例如佛陀在雙樹林間入涅槃的時刻,諸天也在那兒嚎啕大哭,捶胸頓足,跟許多痛苦的人們一樣,無法克制自己。

本經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當然是應時代流風的需要啦!愈是初期演譯出來的經文,愈是需要多列舉一些具體的人物來為此經作証,否則面對傳統佛教的否定壓力,不是兩三下就垮掉了嗎?於是一篇1857個字的經文,就用了163個字來鞏固它的可信度。如果真是佛陀的教導,那就只要「佛告諸比丘」五個字就夠了。您有過心虛的經驗嗎?心虛就需要更多的言詞來辯護,不是嗎?有沒有注意到本經的末後,用了多少篇幅,把十方諸佛都列舉出來作証呢?您能體會到作者是多麼地耽憂讀者不肯相信嗎?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0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0 22: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1-1-21 05:41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49樓 的帖子

作者對翻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關於菩薩和聲聞等級,完全出於個人的偏見,



請你看看南傳上座部巴利文增支部阿含經一集卷十四:-----


第十四 是第一品1
一2 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出家久者,是阿若□陳如。大慧者,是為
舍利弗。具神通者,是大目犍連。教頭陀者,是為摩訶迦葉。具天眼者,是為阿那

律。貴族者,是婆提優卡妙音者,是拉窟他卡婆提耶。作師子吼者,是
力句塔耶。
為賓度羅跋羅墮□。說法者,是分褥文陀尼子。廣為分別略說者,是摩訶迦□延。

24 二3 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意成身者,是朱利盤特。心解脫善巧者,是
朱利盤特。慧解脫4善巧者,是摩訶盤毒。住無諍者,是須菩提。應供養者,是須
菩提。住阿蘭若者,是哩縛帝□彌羅縛。住定者,是頡離伐多。發勤精進者,是
為室縷孥俱胝頻設。善語者,是室縷窟底卡諾(億耳)。利得者,是屍拔羅。信勝解

者,是婆迦利。
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好學者是羅喉羅。信出家者,是羅吒波羅。
初得餐券者,是軍頭波漠。具辯才者,是鵬耆舍。普端嚴者,是優波斯那婆檀提子。

敷床座者,是沓婆摩羅子。諸天所愛樂者,是畢鄰陀婆蹉。速疾神通者,是婆希耶、

達如支利亞[著樹皮衣]。妙說者,是為鳩摩羅迦葉。得無礙解者,是摩訶拘□羅。

四 諸比丘!我聲聞[第一]比丘多聞者,是阿難。具憶念者,是阿難。具悟解者,
25 是阿難。具堅固者,是阿難。近侍者,是阿難。具大眾者,是優樓頻羅迦葉。歡

於家門者,是柯留陀夷。無病者,是薄俱羅。隨念宿住者,是輸毗多。持律者,是

優波離。教授比丘尼者,是難陀迦。守護根門者,是難陀。教授比丘者,是摩訶劫

賓那。火界善巧者,是娑竭陀。能起辯才者,是羅陀。持粗衣者,是謨賀羅惹
五5 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出家久者,是摩訶波□波提瞿曇彌。大
慧者,是讖摩。具神通者,優婆拉瓦那是[蓮華色]。持律者,是波吒左羅。說法者,

是曼摩提那。靜慮者,是難陀。發勤精進者,是索那。具天眼者,是奢拘梨。疾速

神通者,是跋陀軍陀羅拘夷國。隨念宿住者,是跋陀迦比羅。得大神通者,是巴達

卡恰那。持粗衣者,是翅舍□答彌。信解者,是私伽羅母。
26 六6 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最初歸依者,是多梨富沙、婆梨迦二商
人。施者是善施居士給孤獨。說法者是質多居士。以四攝事攝眾者是呵多阿羅婆。

施上味者,是摩訶那摩釋迦氏。施悅意食者,是郁伽居士毗舍離出。近事僧伽者,

是□羯吒居士。不動信者,是斯拉安巴它。對人淳厚者,是紀巴卡抑馬拉巴洽[童
子醫王耆域]。可倚信之語者,是那拘羅父居士。
七7 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夷,最初歸依者,是斯佳它塞那尼。施者,
是毗舍□彌伽羅母。多聞者,是久壽多羅。住慈[定]者,是奢摩羅帝。靜慮者,
是郁多羅難陀母。施上味者是斯巴伐沙扣利亞女。看病者,是須毗耶優婆夷。不動

信者,是迦帝耶尼。可倚信語者,是那拘羅母居家女。隨聞得信者,是迦羅優婆夷。


以上,都是否把聲聞比休分為等級,是否「上座部」的說法?

或者是印度婆羅門的等級慣例?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51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01: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1-20 12:43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0 09:04
回復 Dhammapala 49樓 的帖子

作者對翻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關於菩薩和聲聞等級,完全出於個人的偏 ...


you two are not on the same page, my frien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2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1 0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51樓 的帖子

老兄你好像是玩股票的?我問你一句,你作為一個大客戶去到一間大公司訪問,那董
事長會不會把所有員工都叫出來介紹給你,or,先介紹公司的CEO,接是行政人員
or,先介紹那個清潔人員呢?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53
jiandao 發表於 2011-1-21 06: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1-20 17:24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0 17:01
回復 jiandao 51樓 的帖子

老兄你好像是玩股票的?我問你一句,你作為一個大客戶去到一間大公司訪問,那董 ...


ZT:

從「菩薩摩訶薩」的出現來探討,也不會是佛陀說的~~~。「菩薩摩訶薩」一詞要到佛陀滅度後大約330年(公元前150年左右)才出現。剛開始也只是用來稱呼佛陀的本生而已,後來到了公元紀元前後,才產生一連串的大乘菩薩。佛陀怎麼可能用滅度後330年左右的「名詞」和「人物」來說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4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1 06:59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0 22:04
回復 Dhammapala 49樓 的帖子

作者對翻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關於菩薩和聲聞等級,完全出於個人的 ...

不只是南傳增支部,北傳增一阿含也有弟子品,但那只是記錄一些特別優秀的弟子,包括出家與在家,並不是所謂的分級。學校裡學生的成績也有優劣,那是學習的成果,不是分級。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5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1 0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53樓 的帖子


從「菩薩摩訶薩」的出現來探討,也不會是佛陀說的

在翻譯上有沒有訛傳,這個是另一個問題,我引用巴利文阿含經是要說明當時已經有
階級分別(我指是修行上)作者身為上座部弟子也如此執著於」阿彌陀經「上的菩薩
等級。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6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1 07:03 | 只看該作者
17、佛告長老舍利弗


經文第二段: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您可能注意到了,前段的名單中是以長老舍利弗為上首的,其次是摩訶目乾連尊者。眾所皆知,兩位尊者正是世尊座下最傑出,最善說法,最具影響力的兩大聲聞,尤其是舍利弗尊者,更是智慧第一的典型代表。本經作者用尊者來做說法的對象,無形中就暗示了要瞭解和接受這部經,需要有很高的智慧。

除了抬高這部經的身價之外,稍早傳出的,本經作者所仿效的,也是用譬喻方式說明的「灰河喻」,(雜阿含經第1177經)就是用舍利弗和目揵連尊者作為代表性人物的。如果您的手邊沒有雜阿含經,不妨再回頭翻閱本書「揭開謎底」那一篇,但是那一篇已經被我改編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我模仿本經作者的改編技術,用來讓大家瞭解改編的可怕,夫子說:「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大概就是這樣吧!仿冒像法一起,大家都弄不清楚了。建議您仔細對讀「灰河喻」和本經,您就會知道本經作者的用意和寫作手法了。

另外,本經既然是正量部的西方師作所,而西方的比丘本來就跟舍利弗尊者有很深的淵源了。現在讓我們來看雜阿含經第108經,當年眾多西方比丘向世尊告辭,打算要回到西方去安居,也就是學成要歸國的時候,佛陀特別叮嚀他們要去向舍利弗尊者辭行,還推薦說:「舍利弗淳修梵行,道德高超,你們應當前去告辭,他會用法義來饒益你們,讓你們長夜能夠得到安樂。」為什麼佛陀要這樣殷殷叮嚀呢?我們來看尊者舍利弗怎麼交代他們的。尊者說:「你們回到西方去,種種不同的國情,種種不同的民眾;尤其是閻浮提人(似為希臘人)聰明利根,如果有王公大臣、宗教師、社會人士、出家人,問你們所學,大師所教;你們要怎麼回答,才不會毀謗佛陀,又不會被眾人責難呢?…。」尊者隨後仔仔細細地教導他們回答的內容。可見,不同的國度裡,稍一不慎,佛法可能就變質了。正量部的西方師仍然敬愛舍利弗尊者,卻沒有記住尊者的教導,反而借用尊者的名字,而把事情弄糟了。原想要方便渡化的,卻通俗得走入了迷信。

其實本經作者真正要闡揚的是舍利弗尊者所教導的無量三昧。現在我們來看一段舍利弗尊者的教導—雜阿含經第492經:「…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証具足住…心生信樂…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也就是要藉著無量無邊的三昧禪定,來跨越人生的苦海,到了此生命盡時,不必再回到這個世界裡來。經文後面用了很長的篇幅,請出了東、南、西、北、下、上的十方諸佛,就是一種虛空無量,慈心無量的隱喻,讓我們留待後面再談。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7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1 07: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53樓 的帖子

凈土三經,在翻譯上我比較看好」觀無量壽經「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8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21 0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55樓 的帖子

修行上,只有成果的高低,但那並不是所謂的「階級」,正如同學生在校成績的好壞不是「階級」。不僅如此,依據佛制,阿羅漢還要向戒臘比自己高的凡夫比丘行禮。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9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1 07: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54樓 的帖子

呵呵!你說得一點都沒錯,」阿彌陀經「開始只提菩薩的名字沒有提聲聞,更加沒有
阿含經那麼簡單了結,你用學校這正好一個比喻,如果你去見工,你會拿一張小學
生成績表去見呀?亦或拿大學畢業證書去見?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0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21 0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58樓 的帖子

我相信」階級「是印度婆羅門種族所遺留下來的」習俗「這個你不會否認吧!而大部
份追隨佛陀的弟子都是出自印度婆羅門種族。所以我用這個名詞也不會太過份!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5: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