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牛律博導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花個三億五億翻譯一些國外大學教材,遠比買幾千億美債券更能影響中國發展

[複製鏈接]

52

主題

122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41
 樓主| 牛律博導 發表於 2010-3-11 12:29 | 只看該作者
幾點淺見,僅供參考。

一,個人同意樓主的意見,中國大學的教科書需要改革和補充,更新內容。但僅僅是部 ...
kenlaugh 發表於 2010-3-9 17:42


同意並感謝KENLAUGH 的跟貼於補充。還望多指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122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42
 樓主| 牛律博導 發表於 2010-3-11 1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kenlaugh

中國開放引進的方向及效果分析—知識引進的缺損

     透徹理解這個問題的前提,一個新的概念 TKTP金字塔(鏈)


T alent (人才)                                人才                      ---------       專家,教授,專業人員

K nowledge (知識)                   知識      知識                  ---------       專業,書籍,教科書

T echnology (技術)            技術  技術   技術   技術             ---------       各種應用技術

P roduct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       多樣化產品


     T,K,T,P分別代表人才, 知識, 技術,產品。 他們之間有生與被生的關係,但又各自獨立, 互不隸屬。隨意改變其內涵與外延, 混淆其間的關係,是中國百年來乃至今天仍在付出著沉重的代價。人才掌握產生知識, 且是複合多種知識; 知識孕育產生技術,且是多種技術; 技術引導產生產品, 且是多樣化的產品。這個四層金字塔結構里,上兩層屬高端,下兩層屬低端。人才最終起決定作用。 從第二層到第四層,愈是末端, 投資愈高,效益影響力也愈低。綜合四層,從吸收引進的角度看(世界範圍內), 第二層---知識, 當屬性價比最高,最易,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層。

各層性價比及中國情況的分析

     人才上:中國實行走出去,請進來,英明。這影響著或說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命運。特點是周期長,投資也不菲。
技術上:中國在大力引進, 甚至將中國的明天押在了引進高新技術上。技術屬金字塔的低端, 投資巨大, 遠期效果不佳。對自主創新,增加核心競爭力意義不大。這是因為,(1)技術是各公司,廠家的生命線, 它主導著市場, 距效益最近, 所以是最受歡迎,最貴的一層。它雖是廠家的生命線,但它卻不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線, 更不代表一個國家的未來。(2)技術不具有擴散及普及性。比如,一家公司引進了技術,視其如生命,藏於深閨, 以免泄漏。其它公司要用,還要高價重複引進,再深藏。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及高校學生,接觸都難,談何創新? 也就是說,高教與新技術完全脫節。所以說靠引進技術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增加核心競爭力,十之八九要落空。(3)靠引進技術, 中國會永遠跟在別人後面, 填補空白, 永遠不會走到前面來。 假設說,明天美國向中國出口了最新的F-22戰鬥機及其技術,是不是說中國就與美國齊步了,甚至明天要超越了?不是不會, 而是絕對不會。首先中國引進之後,要消化吸收,特殊的材料及製造要配套,兩年之後能造出今天美國的質量水平, 應當是快的了。其次,美國仍然擁有設計製造該種飛機的技術人才, 並且對該飛機的優點弱點了如指掌, 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設計製造出性能優於F-22, 且加掛上針對該飛機弱點的武器系統。這樣裡外一算,中國與美國又相差了3-5年。這個假設形象說明了靠買技術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端。
     產品方面: 我們目前在購買產品, 購買設備,仿製產品,還有極個別企業在盜版。 產品在金字塔的最底層,投資最多, 對企業個人或有一定影響。但對國家及長遠影響最小。作為國家不宜在末端上太多投資。
      最後說知識: 中國對知識的引進上幾乎沒有什麼大動作, 似乎被遺忘了。這裡知識是指自然科學知識。概念區別有:文化≠知識。技術≠知識。比如說舞獅子,吃餃子是中國文化, 但是明顯不同於知識,對某一個產品的設計和加工過程是技術, 較局限,也明顯不同於高校里有普及性及綜合性的知識。中國是文化大國, 不等於說是知識大國。對知識的引進是有空間及必要的。當今的知識, 不僅包括幾十年都沒有改變的基礎知識, 也包括近幾年剛產生的新知識,新思維及新理論。 這些新的東西, 我們的高教知識系統里找不到, 卻基本都可以在國外的權威主流大學教科書里找到。

      引進知識后產生的影響。讓國內學子接觸到最先進的知識體系, 幾年之後基於新知識基礎上產生先進技術將如雨後春筍,產生新產品也會是必然。基於國際上相同水平的知識平台,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將變得容易。屬於我們自己的自主創新的新技術也會是國際先進水平。這才是我國的核心競爭力。部分學校使用外文原版教材,與翻譯成中文不可同日而語,力量小得多。詳見《為什麼要翻譯國外大學教科書》
      讓有意來中國留學的各國留學生,通過漢語就能夠接觸當今世界上先進的知識體系。 會使中文更熱,留學中國人員更多。不僅增加了中國的影響力, 吸引力, 也會很快彌補引進知識的不大投資。
     知識如此重要, 之所以被冷落,是因為對企業來講,引進知識與引進人才,技術,產品相比,周期長,見效慢, 針對性也差,距離市場效益遠。 再說,引進翻譯國外知識體系, 需要多學科成千上萬的專家學者的參與, 非民間力量所能及。但是,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化幾億美元,集中大批專家學者進行一次系統的翻譯引進,可謂是周期短,見效快,能有效提升中國實力的一大舉措。引進知識到中國,應當是國家行為。

TPTK金字塔(鏈)的意義

      它像一部X光機, 會讓大家一目了然。當今中國發展引進中的成功與不足,明白中國開放,引進的大方向。
它又像一面史鑒, 通過它來看「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 高下之比盡收眼底。明治維新 大規模翻譯西方的自然科學乃至人文科學的教科書, 並請西人到日本講學,取的是金字塔的高端, 即人才與知識。而李鴻章先生的洋務運動,是側重引進購買炮艦機器,及製造技術,取的是金字塔的低端—技術,產品。甲午戰爭的失敗,也讓國人徹底否定了洋務運動,使之留下的影響有限; 但明治引進的知識在日本發揮的影響力超過百年。
     對國人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義: 人們對引進產品和技術容易理解,多持正面看法;對人才的進出,目前也持比較中性的看法,唯獨對知識的引進,則諱莫如深。弄不好會被扣上「我華掌故自有專書可讀,不必乞諸其鄰, 轉貽數典忘祖之誚」。 在人心不在技藝」甚至用「用夷變夏」 「賣國」等大帽子。以TKTP金字塔觀之,人才, 知識, 技術及產品在同一條鏈上, 追求末端技術產品就是愛國,為什麼追求高端的知識就是賣國呢?這種捨本逐末的根本原因, 就是這些人不明白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     TKTP金字塔理論,遠可以幫助國人解放思想,近可以考慮投資幾億美元,進行一次世界範圍內的知識引進。二者皆為舉重若輕的強國之本。


翻譯之後可當參考書為學生,教師,專家及研究者所用。也沒有說要替代我們自己的教材。

中國的高鐵成就舉世矚目,據外國公司講,他們賣給我們的技術並非他們的最好技術。但在我們取眾家之長,在該基礎上再創新,目前來講我們手中的技術總體上講可能是最好的。  向當時在立足自己研究 VS 引進提高上的爭論可比這個要激烈得多。

引進知識也一樣,先實行拿來主義,再吸收,選擇,提高。那將是個何等境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
匿名  發表於 2010-3-11 21:10
大家都在中國大學讀過,中國的教材什麼水平,都知道。從外國教材拿來,但斷章取義,感覺很高深,其實看了真正原版外文教材后才發現那簡單。

0

主題

98

帖子

19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9
44
kohn08 發表於 2010-3-12 04: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kohn08 於 2010-3-12 04:16 編輯

作者分析問題的方式是嚴謹的,對中國的指導方向也是正確的,只是提個希望,希望作者自己做學問也應該嚴謹,也應該按照那種層次模式來做。首先把分析問題的基本事實弄清楚以後再進行推理演義比較好。建議作者自個兒掏個1000來刀回國到中國前50以內的大學去看看,查查圖書館,查查學生的教材,到底他們用的是什麼教科書,什麼參考書,到底跟國外的差距在哪裡。如果真是值得國家花個3億5億的,那樣也花得心安理得。自個兒犧牲個千幾刀的,也算是值吧。

不過呢,中國的高校圖書館每年的經費應該不少的,就我自己的經歷來看,80年代,國家並不富裕的時候,那時一流高校的圖書館每年用於購買外文原版圖書的錢也不少,最新出版的教科書基本都有。就教科書本身而言,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教科書,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水平相差並不多。中國的好的教科書基本也是參照了國外最新教科書編寫的。

俺對作者的感覺是:基本上是中國文科類教育的犧牲品,把一件事說得天大地大,就是沒有一點實證材料來佐證。不過,這種教育方式,中國也在改,在向西方學習,把文科的一些東西量化,分析問題的方式更多地使用實證數據,而不是讓一些理論空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6

帖子

1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9
45
胡侃 發表於 2010-3-12 04:23 | 只看該作者
還真沒覺得國外的教材、學生有什麼特別之處,混過好幾個單位,單位里的老外基本上都要笨過華人,水平不過爾 ...
zjd713 發表於 2010-3-9 19:34


這說明你混的也就是些三流單位,和個井底之蛙沒什麼兩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匿名  發表於 2010-3-12 04:34
I dont like translated textbook. It is not 100% right. Sometimes wrong. Please use original US or UK textbooks like HK universities do. Science or technical things, we must learn English first then try to understand English textbook.

52

主題

122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47
 樓主| 牛律博導 發表於 2010-3-12 13:13 | 只看該作者
I dont like translated textbook. It is not 100% right. Sometimes wrong. Please use original US or UK ...
Guest from 70.52.13.x 發表於 2010-3-12 04:34


自滿是一個很大的阻力,總認為自己差不多了。中國過去的時光大多都是這樣認為,這樣過來的。其結果是,一兩百年過去了,中國也找不出幾本像樣的翻譯東西:自是自滿者,得過且過者。他們認為我們的水平已經夠高了,頂多需要修修補補,不翻譯外國的教材也能過。這些人不認為有必要去吸收別人的長處,他們沉醉於過得去的水平, 而沒有想著去博取眾長,使自己出類拔粹。
盲目樂觀者。他們認為零星的、不系統的翻譯,加上留學人員與部分外教,還有部分高校已經部分採用外國原版教材,這些會使我們的知識體系很快趕上。其實這些人低估了語言的隔閡,不要說國內高校的學生,就是在海外呆幾年的留學生,讀起外文來也相當吃力所以留學生應付考試基本上都是著重課堂筆記,通讀課本的幾乎沒有人。這樣直接的後果是,國內學生或學者,即使英文資料擺在面前,也基本上接受不了太多東西。而留學人員或外文較好者,讀的量比較起母語來講,也少的多。但如果有漢語譯本, 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