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akihit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英九:盼兩岸協議「文字」,讀正體寫簡體

[複製鏈接]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41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08:47 | 只看該作者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是傳統沿襲下來,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

1909年(清宣統元年) ...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2 08:31
至於說把書寫和印刷分開的提法更是荒唐透頂. 請問書寫和印刷怎麼分得開呢?


于右任首創「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中國書法史三個裏程碑之一」(另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他當時提倡書寫用草書體,印刷用繁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2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2 09:53 | 只看該作者
于右任首創「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中國書法史三個裏程碑之一」(另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他當時提倡書寫用草書體,印刷用繁體!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08:47



事實上草書僅在極少數墨客之間流通. 對普通人來說更是天書. 能和簡體字混為一談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43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10:05 | 只看該作者
42# 新鮮人

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      傅文丕撰

(一)生平與書歷

    于右任,民前三十三年出生於陜西涇陽鬥口村,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十日,因拔牙引起高燒,病逝台北榮民總醫院。銀行保險箱中僅見碑帖一本和一紙遺書。

    于右任活了八十六歲。自述:「我之作書,初無意於工,始則鬻書自給,繼則以為業餘運動,後則有感於中國文字之急需謀求其書寫之便利,以應時代要求,而倡標準草書。」自十三歲隨太夫子漢詩先生習字,直至去世為止,於書道努力不輟;到了晚年,更以寫字為最好的運動和最快樂的事。

    于右任的書學歷程,可約略分為四個時段:

一、真書時期─民國元年至二十年,年三十四至五十三歲。

二、行書時期─民國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年五十四至五十八歲。

三、草書時期─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八年,年五十九至七十一歲。

四、標準草書期─民國三十九年至五十三年,年七十二至八十六歲。

其寢饋金石碑版之學,所見極廣,收藏有墓誌一百六十多件,所謂「遍臨百碑自成一體」。自曰「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可見于右任在魏碑所下的苦功。

    因於右任倡標準草書,於是草書史有了四個系統:一、章草二、今草三、狂草四、標準草書。

(二)于右任提倡標準草書之原因

     民國二十年始,于右任即提倡標準草書。劉延濤於手寫本(1959林華堂版)序中有云:「現在各國,印刷用楷,書寫用草,以成通例。革命後之強國,更於文字之改進,不遺餘力。………然則廣草書於天下,以求製作之便利,豈非當今之急務歟!」又云:「以社會需要之迫切,與民族文化所寄託,家有至寶,若不返而求之,非特不能抱守,亦且無形退化;非特不能應天下之變,恐將發生極端之搖動,有與所載俱墜之虞。然則光大以永其傳,因所利而利之,正有待也。」    民國三十一年于右任臨標準草書自敘云:『吾國文字,書寫困難,欲持此以自立於競爭劇烈之世界,其結果則不遺必變,不變則全部落後有必然者。就時間論,大禹惜寸陰,陶侃惜分陰,「時乎時呼」,其為聖哲之所寶貴也如此。乃知吾人之所當惜而尤當爭者,以分寸計之,已為失算!故此後國家民族億萬世之基,皆由一點一畫一忽一秒計起;人與人,國與國之強弱成敗,即決於其獲時間之長短多寡,文字改良雖為節省時間之一事,然以其使用之廣,總吾全民將來無窮之日月計之,豈細故哉!』

    于右任認為,草書省時,具現代時間觀。但歷來推之不行,因為寫出的字跡必須要自己和別人都要能看得懂,否則便如孫過庭說的:「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因此,經彙集數十家之書,整理出來七一一個代表符號,掌握掌握「方便辨識、記憶、書寫」 法則,而完成此一史無前例的學習草書工具書。

   (三)本研究採用版本

1、雙鉤本----1.于右任(1972):標準草書。上海市 :上海書店。

2、手寫本----1.于右任(1959):于右任先生臨標準草書千字文。林華堂。

    以上所列墨跡本臨標準草書,為于右任第二次墨跡本,第一次墨跡本,則於抗戰期間寫於重慶。

   (四)導讀、鑑賞

    面對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雙鉤本、手寫本,以下分成導讀應用、欣賞兩個面向探討。

1、雙鉤本

(1)于右任題《標準草書千字文‧百字令 》,說明標準草書的重要性。譯文「草書文學,是中華民族自強工具。甲骨而還,增蒃隸,各有懸針垂露。漢簡流沙,唐經石窟,演進尤無數,章今狂在,沉埋久矣。誰顧?試問世界人民,寸陰能惜,急急緣何故?同此時間,同此手,効率誰臻高度。符號神奇,髯翁發現,秘訣思傳付,敬招同志,來為學術開路。」

(2)于右任在自序中雲「隋唐以來,學書者率從千文習起,因之草書名家多有千文傳世,故草書社選標準之字,不能不求之於歷來草聖,更不能不先之於草聖千文,一因名作聚會,人獻其長,選者利益,增多比較;二因習用之字,大半已俱,章法既立,觸類易通。斯旨定後,乃立原則:曰易識,曰易寫,曰準確,曰美麗。依此四則,以為取捨。字無論其為章為今為狂,人無論其為隱為顯,物無論其為紙帛為專石,為竹木簡,唯期以眾人之所欣賞者,還供眾人之用。並期經此整理,習之者由苦而樂,用之者由分立而統一,此則作者唯一之希望也。」 

(3)檢字表

(4)標準草書千字文

(5)凡例

(6)釋例

(7)後序

2、手寫本

對於于右任標準草書的鑑賞,應從「趣味」談起。書法藝術形式決定內容,草書的形式特色為,捨形悅空、追求動感。以遠宦帖(王羲之,303~301)而論,比西方第一張追求「悅空」畫面作品-暴風雨(Giorgione,1478?~1510)約早1200年。第一張具動感但畫面被破壞到至面目全非-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Duchamp,1912)約早1500年。比國畫靜聽松風(馬麟,1201~1204)早900年。草書歷史悠長,前人創作艱辛內容豐富,但是一旦草書創作徒具形式,就不免貧乏薄弱。書法藝術就是藉著似乎有含意的墨線組合,把它幻化成為另含一種「間接內容」-趣味,而有別於作品字面的「直接內容」。書法家的能力,就是將這種難以言諭的「趣味」,借形式、素材將其埋在書藝裡面。

(1)論趣味

「味覺」是天生的,不待學而自知。「趣味」則由於文化薰染從原始的味覺演變而來,絕不是與生俱來的;趣味是五六千年來人類文化的果實,是多少名工巧匠的心血匯聚成的,是多少「受教」之心吸收「品味」而得的。「看」是天生的視覺能力,但會「欣賞」的眼睛太少了。文化薰染包含文化、教育、經驗;要轉化,首先得有藝術史、色彩學、文學…各方面豐富而嚴格的訓練;才能懂得「夜雨翦春菲,新炊間黃梁」之樂。欣賞的第一個條件是「趣味」。

時尚流行的口味不是欣賞的淵源。今年畢業展黃潮當道,這不免是蔡明亮「天邊一朵雲」得獎的影響,其「噁心」有餘,「趣味」何在?可是年輕人覺得「滿有意思」的。一種原始的味覺,猶如嬰兒落地即知糖水是甜的;亦或言詞無法由衷,不知言詞應該落在正確的位置上;也反映出勇於發表又不知「受教」的甜俗品味。

(2)孫過庭書譜中有一段文章,所談即是指草書趣味。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岸,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衂挫於毫芒。」

(3)以趣味論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就不免貧乏薄弱。可看出其「無意於工」,但求「無死筆」而已。筆意單調、不夠豐富、任筆為體,但是具厚實感。

3、小結

劉延濤於于右任手寫本標準草書(1959林華堂版)序文中雲『即以「天」字為例,其與聖千不同之同,變而不變,審思而明辨之,可知標準二字,當活看,活用,優遊變化,餘地甚廣,臨寫之作,貴得其理,知其法,而不拘拘於形似也。』但是從于右任學生書作中,似乎都陷入結體相同、筆意單調的迷思間。于右任著眼「方便辨識、記憶、書寫」原則,顯而易見是以實用、易識為最主要目的。所以,持雙鉤本以為「結體」之參考,視手寫本「欣賞」即可。

 (五)結論

1、于右任在提倡標準草書千字文時,著眼於造形「形簡原則」,目的在於書寫便捷。後人應以「方便辨識、記憶、書寫」來看待。

2、雙鉤本用筆部分,應該探跡前蹤從古帖中求。

3、從手寫本看出其「無意於工」但求「無死筆」而已。即以魏碑「起筆」時整鋒的技法造成彈珠般的彈動效果,至於其他在偏側轉折上是疏忽的。筆意單調、不夠豐富、有任筆為體之嫌,若以草書論之,缺乏「草貴流而暢」精神;若以創作角度審之,可謂「遍臨百碑自成一體」,選擇厚實捨棄流而暢。具厚實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4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2 10: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6-12 10:54 編輯
42# 新鮮人

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      傅文丕撰

(一)生平與書歷

    于右任,民前三十三年出生於陜西涇陽鬥口村,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十日,因拔牙引起高燒,病逝台北榮民總醫院。銀行保險箱 ...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10:05


我不知道于右任的標準草書千字文在台灣是否已普及. 在大陸即使在解放前能讀懂草書的人也寥寥無幾 .簡體字為了使漢字更簡便. 易於學習, 不是為了美觀. 如果少數書法家願意寫草書. 當然可以. 于右任是一位名書法家. 我看過他寫的東西. 毛澤東也喜歡寫草書. 如大家事先沒讀過他的詞. 大多數人都看不懂他寫的內容. 所以這應和漢字的發展進步無關. 否則你怎麼理解歷史上那麼多的語言大師都主張漢字要簡化? 而且魯迅說得那麼極端? 我寫的都有案可查. 你如需要. 我可以給你聯接. 你會看到更多的漢字簡化歷史和背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主題

687

帖子

23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0
45
大漢魂魄 發表於 2009-6-12 12:00 | 只看該作者
從于右任得到的啟發, 兩岸統一後, 印刷文字用繁體字, 民間書寫用簡體字, 是不錯的方向!
目前電腦時代, 電腦書寫只是鍵入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468

帖子

61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12
46
zhqan 發表於 2009-6-12 12:29 | 只看該作者
也許馬在暗示統一之事「由簡入繁」,然後再從繁中走出,「由繁入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47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12:32 | 只看該作者
46# zhqan

很聰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48
laodai 發表於 2009-6-12 14:57 | 只看該作者
小學初中一直用繁體字,那時寫字課和回家作業是大、小楷,一支毛筆頂多用一個月。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一定知道筆畫特多的繁體字怎麼在小楷簿上寫成的。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49
laodai 發表於 2009-6-12 14:58 | 只看該作者
小學初中一直用繁體字,那時寫字課和回家作業是大、小楷,一支毛筆頂多用一個月。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一定知道筆畫特多的繁體字怎麼在小楷簿上寫成的。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50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20:16 | 只看該作者
中央日報:論識正書簡 誰更能傳達中華文化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社評說,馬英九日前提出了「識正書簡」的建議,引起在野人士一陣不明就裡的批判。民進黨人的批評完全是腦袋政治化的反應,他們何嘗欣賞中華文字之美!難道他們忘了自己一心一意想要以羅馬拚音來取代中華文字嗎?

  社評說,事實上,馬英九所謂的「識正書簡」是針對大陸而言,而台灣民眾早就如此做了,只是我們所寫的簡體字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字體,而不是大陸自創的簡體字而已。我們認為,馬英九的建議,值得大陸當局與文化人士思考。  

  文字與文化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文字的形成都有其一定的脈絡與邏輯,英文有字根、字尾等之別,中文則有所謂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正體字與六書是密不可分的,但為了書寫方便,古人的行書與草書也有簡化的字體。不過,「正」為「簡」之根,過去並未因為在行草中使用簡體字而就廢了正體字這個根本。

  社評說,大陸不少文化界人士倡議恢復正體字,今年大陸兩會期間也有人大代表提案恢復正體字。大陸這幾年漸漸開始重視文化方面的工作,並且在世界各地成立了孔子學院,但大陸方面不能忽略了中華文字與中華文化的密切關係。  

  根據大陸方面的說法,使用簡體字是為了普及教育,事實上,這是似是而非的辯解。台灣也是使用正體字,但並沒有影響到識字率的普及。大陸現在資源豐富,只要多投資一點在教育工作上,即使是使用正體字,我們相信也不會影響到識字率的普及。  

  社評認為,以大陸現在的情況,恢復正體字並不困難。「識正書簡」是第一步。對已熟悉簡體字的人來說,要他們識得正體字,所用的功夫不多,尤其中文可以透過上下文的脈絡來理解。換言之,「識正書簡」是針對已使用簡體字的大陸民眾而言。  

  在學校,高年級學生可以「化簡為正」,小學生則是「以正代簡」。在文書方面,可以先採「簡正並存」,並沒有必要去更改現有的各種文書證件,但可以逐年增加正體字的分量。此一由「簡」入「正」的工程,並不困難。如果當年都可以改正為簡,現在為什麼不能反其道而行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51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6-12 20:46 | 只看該作者
中央日報:論識正書簡 誰更能傳達中華文化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社評說,馬英九日前提出了「識正書簡」的建議,引起在野人士一陣不明就裡的批判。民進黨人的批評完全是腦袋政治化的反應,他們何嘗欣賞中華文字 ...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20:16


不打自招. 這種提法是針對大陸的. 是變相的意識形態作怪. 想先從文字上反攻大陸. 其實這是一種文字上的反動(反動即倒退之意). 使漢字又倒退到了上世紀2-30年代.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52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21:16 | 只看該作者
大陸錯用繁體字「乾幹不分」鬧笑話

  星島環球網消息:馬英九近日提出新構想,認為兩岸民眾都應該「識繁(體字)書簡(體字)」,臺媒報道稱,大陸畢竟已有超過50年沒用繁體字,大多數人都已經看不懂,使用起來甚至會鬧出笑話。

  台灣TVBS報道,「琉璃廠是北京專門買賣中國字畫、文房四寶的地方,在這裡保留下很多的繁體字,不過回到日常生活,畢竟已經有半個世紀不用的繁體字,還是會讓許多民眾覺得陌生,甚至造成尷尬。」

  報道爆料稱,洗手間裡面有一種方便的設備,在大陸叫「全自動干手器」,但是硬要標示成繁體字的結果卻變成「幹手器」,因為簡體字的「乾」、「幹」、「幹」,都是同一個字。另外,今年是已「丑」年,有大陸網站用繁體字寫成了很醜的「醜」。

星島環球網 2009-06-12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53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21: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kihito 於 2009-6-12 21:29 編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54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2 23:59 | 只看該作者
大陸錯用繁體字「乾幹不分」鬧笑話

  星島環球網消息:馬英九近日提出新構想,認為兩岸民眾都應該「識繁(體字)書簡(體字)」,臺媒報道稱,大陸畢竟已有超過50年沒用繁體字,大多數人都已經看不懂,使用起來 ...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21:16



這有什麼奇怪? 因為大陸人已50多年不學繁體字. 台灣人從來沒學過簡體字一樣. 都有互相不認識的字. 中華民國政府在1935年也發布了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 半年後又發一文暫緩執行. 因此從法理上說中華民國並沒有廢除第一批發布的簡化字. 現在不用. 祗因為國民黨政府暫緩執行的簡化字. 共產黨政府不僅用了. 而且大大的推廣. 以致於把自己已推出的簡化字方案. 長期擱淺. 難道是學術問題而不是思想意識作怪? 問題是簡體字代表了漢字的簡單化. 是適合廣大人民學習的文字. 代表了漢字的進步. 堅持繁體字只能認為是故步自封. 不求變革和發展. 希望馬英九不要逆潮流而動. 從恢復(實際上暫緩執行現在停止暫暫緩執行)1935年國民政府發布的漢字簡化方案做起. 逐步進一步改革. 當然這要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如真正一切為老百姓出發. 這是早晚必走之路. 當然最方便的是直接從大陸移植. 恐怕馬英九因意識形態作怪. 不會那麼做. 所以恢復國民政府自己發布的方案. 於情於理都是說得通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95

帖子

4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5
55
deutschina 發表於 2009-6-13 00:04 | 只看該作者
不管怎樣 這樣的轉變畢竟值得歡迎

認識繁體 問題真的不是很大

不過 其實 至少於我而言 寫起來 有些簡化后的字 確實存在可能用錯字的情況

但是 不管怎樣  於交流而言 畢竟無論繁簡 都無礙於兩岸交流

只要心存交流 溝通 繁簡不是鴻溝

希望兩岸 繼續努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95

帖子

4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5
56
deutschina 發表於 2009-6-13 00:09 | 只看該作者
http://img1.backchina.com/200906/12/60355_1244813144cUu7.jpg
akihito 發表於 2009-6-12 21:26



如果還是這樣的心態。。。只能對對岸感到無奈

大陸那麼長時間沒有用過繁體 這樣的錯誤存在 尚可理解

而對岸媒體往往總是抱著譏笑嘲諷來看大陸 真不知是哪一邊的悲哀?

個人認為 現在而言 似乎大陸對以台灣更為寬容。。。。

讓我想到了之前看到某些台灣人仿造大陸遊客在台灣景點塗鴉刻字。。。哎,如果到了這一地步,那麼那些極端的人還真是無可救藥了

掩耳盜鈴 徒增笑料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95

帖子

4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5
57
deutschina 發表於 2009-6-13 00:12 | 只看該作者
對了,對於還不熟悉簡體的 貌似還是用繁體比較好點。。。

嗯,以後如果在這個板塊回帖 俺就用繁體了。。。。

當然,如果有用錯的地方 要被一些人笑話也是沒法了 交流而無寬容之心 則無以言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95

帖子

4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5
58
deutschina 發表於 2009-6-13 00:12 | 只看該作者
爲什麽剛才我發的帖子被刪掉了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59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3 00: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6-13 00:30 編輯

如馬英九迫於台灣的意識形態作怪的環境. 暫時不恢復1935年國民政府發布的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 我們也可理解. 但請不要再叫喊繁體字是正統. 其實這是在罵自己. 這種不正統的文字早在1935年已被國民黨政府所承認. 並要求使用. 共產黨政府不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60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3 01: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6-13 10:58 編輯

原來簡體字大多來自民國時期啊!

本帖最後由 76老a 於 2009-3-23 13:56

中共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許嘉璐昨天抵台,他這次以世界漢語教學會會長身分來台參訪,創退休中共國家領導人來台先例;日前表示想很來台灣的中共總理溫家寶,退休後是否會依此模式來台?許嘉璐說,「時機沒到」。
許嘉璐表示:「我知道溫家寶想要來台灣,人同此心,我完全能理解。豈止是溫家寶,哪位副總理不想來?你問大陸哪個人不想來(台灣)?」他說:「他們(指溫家寶等人)不能來台灣,是受限於身分,以及當前的情況,馬英九先生不是說嗎?是時機沒到,將來總會到的,這需要積極的促進和有耐心等待,相信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可以來的。」
談到世界金融危機,他認為,對兩岸都造成傷害,他憂慮的是,兩岸共同面對這問題時,能做到什麼程度?如果彼此優勢互補,兩岸關係就能因此增進。
身為漢語學家,對於近年來大陸熱議的繁簡體字之爭,他指出,「簡體字並非大陸獨創,是國民政府時期,就下令實施的文字」;繁簡體字的問題,實際上是兩岸間沒有溝通好,「容易吵起來」。
他強調,五○年代後大陸實行的簡體字,有八成五的文字,是繼承三○年代國民政府的政策內容;另外一成五的簡體字,源自於大陸學者根據古書和碑刻文上所遺留的簡體字而創造。
面對全球「漢語熱」現像,許嘉璐認為,到本世紀後半葉,漢語和中華文化應該會與西方語言和文化,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5c6b130100camh.html

1935年8月民國時期的簡體字教材


76老a 發表於 2009-3-23 13:54

漢字簡化史

1909年(清宣統元年),鼓吹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

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

1922年,錢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語言文字的改革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1928年,胡懷深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為簡化漢字服務的最早的資料專書。

1930年,劉復、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卓定謀的《章草考》、陳光堯的《簡字論集》等出版。

1931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

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習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出版。徐澤敏的《550俗字表》發表。

1934年,錢玄同又一次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報》首先刊載《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導,同時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社共同發起。《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8月22日教育部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推行部頒簡體字辦法》。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並且在燕京大學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

1937年5月字體研究會發表了《簡體字表》第一表。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

1950年8月9日,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舉行簡體字的研究選定工作座談會,商定了選定簡體字的四條原則:

   1. 整理選定已經通行的簡體字,必要時根據已有簡體字的簡化規律加以適當的補充;
   2. 所選定、補充的簡體字,以楷體為主,間或採取行書、草書,但必須注意容易書寫和便於印刷;
   3. 簡體字的選定和補充,以最常用的漢字為限,不必為每一繁難的漢字製作簡體;
   4. 簡體字選定後,由中央教育部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實行。

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根據上述原則編製了《常用簡體字登記表》。選定原則主要提出了「選定簡體字應該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和「只有少數楷化的草書簡體可以採用」等意見。

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重新考慮了簡體字的選定原則,決定完全根據「述而不作」的精神選定簡體字,並適當注意縮減通用漢字的數目,把異體或可以相互通用的字盡量合併。於1951年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初稿)》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籌劃下,由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組合併其他機構組成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

1952年3月2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漢字整理組。漢字整理組重新確定了編製簡化字方案的四條原則:

   1. 已有通行簡體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簡體字為原則。但無通行簡體而筆畫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簡體;
   2. 簡體字以印刷體為準,其構造宜注意與手寫體相近。偏旁簡化可以類推;
   3. 異體字有本組另行處理,代用字暫不入本表;
   4. 簡體字表公布時,以簡體字為主,附註繁體。排列按起筆丶一丨丿乛的次序,首筆相同視次筆,另附由讀音檢簡字及由繁體檢簡字的兩個檢字表。

1952年下半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漢字整理組擬出《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比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毛澤東閱該稿後指出:擬出的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做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

1953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設立了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

1954年10月8日,由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設立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年11月3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一次常務委員會議決定對《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編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798個簡體字、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251個手寫體漢字簡化偏旁)。

1955年1 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聯合通知,印發《漢字簡化方案草案》30萬份,徵求意見。自《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時間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共收到各界群眾的來信和意見書5167件,全國參加討論的人數達20萬,其中讚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人數佔97%(《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1955年7月13日,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議,國務院設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

1955年9 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擬出《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刪除了原草案中的《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草案》和《漢字偏旁手寫簡化表草案》,簡化字由原草案的798個調整為512個,增收了56個簡化偏旁。決定將異體字不放在簡化方案中解決,擬定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草案》。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會議中,修改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中的19個簡化字,取消了一個簡化偏旁。會議一致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草案》。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會議的決議對《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作了調整,簡化字的字數由512個增加到515個,簡化偏旁由56個減少到54個。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5年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法定的簡化字在現今中國大陸地區取得了「正體字」的地位。

1964年2月4日,國務院同意了1964年1月7日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於簡化字問題的請示」的報告,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同意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化字問題的請示的通知》。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
「產量翻幾番」。其中「量」和「翻」等過度於簡化為同音字「兩」和「反」己取消。

1977年12月20日,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稱為「二簡字」。

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宣布廢除「二簡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6: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