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Servant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面對死亡》

[複製鏈接]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1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2-28 21:47 | 只看該作者
羅賓的故事

  在過去三十年間,世上有不少人受到一位僅活了兩年的小女孩的影響,她的名字叫羅賓。在她出生時,便患了近似唐氏綜合症(Down's Synorome)的疾病;她也患上心臟病,以致她不能長期活下去。

  一天,羅賓的母親接到一位她從未謀面的牧師的電話。他對她說:「你和你的丈夫不久便會知道,神要你們從這小孩子身上學習功課。據我的意見,神容許這類小孩子來到世上,乃要為人帶來祝福。他們的存在教導我們忍耐和體諒;讓他們周圍的人更敬畏神。羅加士太太,你實在得到神的祝福。你可以確信你的小羅賓,有一天會在天上得到天父的賞賜。」[注三]

  羅賓的雙親羅加士夫婦是我的老朋友。羅加士太太寫了一本暢銷書,名叫《未覺察的天使》。她在書中告訴我們她帶著孩子求醫的痛苦經歷,醫生們都說小孩子已沒有希望了。她告訴我們眼看小孩受苦而又愛莫能助時,那種肝腸寸斷的感受。

  這本轟動一時的小書,並非從她自己的觀點,而是假借在天堂之嬰孩羅賓的口講出。羅賓談到她的父親怎樣因看到殘障孩童而非常難過。他問為什麼一位慈愛的神,時常容許小孩子受苦。結果她父親開始閱讀聖經,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因為他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兒,他得到了新生

  她母親說她很感激神把羅賓交給他們,因為這事叫他們更緊密地與神同行。

  他們另外兩個小孩也在年幼夭折。但藉著所學到的功課,他們對其他受苦者所作的美事,與及他們對主真誠的委身,使他們能從心坎里詠唱《谷中平安》的詩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2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2-28 21:53 | 只看該作者
 內疚綜合症

  當一個小孩子受苦時,雙親通常會問他們自己:「我做了什麼錯事?我怎樣犯了罪?」內疚開始使痛苦加劇。有時內疚感以「如果我只要……」的偽裝出現。然後他們一再回顧以為可以避免那種疾病或那次意外的往事。有人告訴我,一個婦人多年來埋怨她自己,因為她曾把女兒帶去逛公園,並容許她在溪流中戲水。小孩因此患上傷風,且惡化成肺炎,終告不冶。這位母親容許她自己的譴責和內疚糾纏她的餘生。

  甚至主的門徒也問耶穌說:「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約翰福音九:2) 他們也認為疾病常是因犯罪而引起的。

  不錯,有些疾病和死亡是人犯罪的結果,現在我們常見到這類疾病。然而,對那個盲人和無知的小孩,耶穌有他的答覆。他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九:3)

  我的本意並不是說那些出生時不正常,或後來患病、意外、或死亡之小孩的雙親不是罪人,我們全部都是。但如果我們相信神因我們犯罪,而懲罰我們的孩子或親人,這想法就大錯特錯了。責怪自己會引致沮喪和無理的自疚;責怪丈夫或妻子,會在患病孩子或其他子女最需要家庭提供安全感時,婚姻破裂。

  有些父母親聽見我們並不擁有我們的孩子這句話時,可能大感震驚。神把他們賜給我們代為管理,我們通常用十八至二十年撫養、教導他們。我們要在這段期間,完成祂託付我們的任務。(請勿誤會——我們不是此後與子女的關係一刀兩斷。到他們成年時,他們仍是我們的孩子。關係並沒有改變,只是責任改變而已。)

  然而,在任何時候,神可能把我們的孩子遷到它的家裡。如果耶穌今天來對你說:「我要代替你來教導、訓練你的小男孩。」你會樂意地把你緊握他的手鬆開,放他的手在耶穌的手中嗎?這就是祂把孩子召回天家的原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3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 02:54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要「讓小孩子來」

  耶穌的門徒很惱怒。他們見主教導了一天後已十分倦,現在卻被一大群小孩子圍著祂。你能否想像當時的情景?母親們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親近耶穌,門徒卻企圖把小孩子趕走。但耶穌阻止他們這樣作。祂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十九:14)

  這句話用現代的說話來表達就是:「不要攔阻他們到我這裡來。你們豈不知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嗎?」

  我們必須要以小孩子般單純的信心和倚靠進入天國。在主耶穌的心中,年幼的他們佔有特殊地位。

  一位孩子夭折的母親說:「我感謝神把孩子借給我多年,也感謝祂讓我知道當我們死後與基督聯合時,我仍可以見到我們的孩子。那是一個多麼快樂的歡聚啊!何等奇妙的救主,祂賜下永生為禮物。」

  神肯定定很愛小孩子,因為它把很多小孩子召回天家。我們期望那些夭折的小孩子,已被神慈祥地帶到天堂。這事實曾被大衛王生動地描寫出來。當他的小孩夭折時他說:「我必往他那裡去,他卻不能回我這裡來。」(撒母耳記下十二:23)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44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2 03: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1樓 Servant 的帖子

沒看到別人的評論嗎?
在這裡根本看不到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全是宗教變態。孩子有病受折磨,居然成了自己靈修進階和神進一步搞好關係的台階石。在這對變態父母的眼裡,孩子也不是自己的孩子,不過是神託付來照管的。這種完全滅絕人倫的說教,已經根本看不到一點人性了。
你貼這樣的文章想說明什麼呢?真夠噁心的。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5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 0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4樓 溫和寶 的帖子

溫版,如何對待「死亡」,你想過嗎?你經歷過嗎?
如果沒有,看看別人的經歷,也沒有什麽不好的,是嗎?

權且當成故事看吧,好嗎?因為,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46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2 03:3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ervant 於 2009-3-1 14:32 發表 [《如何面對死亡》 - 基督家園 -  backchina.com]  
溫版,如何對待「死亡」,你想過嗎?你經歷過嗎?
如果沒有,看看別人的經歷,也沒有什麽不好的,是嗎?

權且當成故事看吧,好嗎?因為,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

如果僅僅是故事倒好了,宣傳那些沒人性的邪惡思想,你可真是不遺餘力啊。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7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 0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6樓 溫和寶 的帖子

你不是也講了許多你自己的故事和其他的不信的人的故事嗎?

要去教會了,周末愉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8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 08:49 | 只看該作者
 「如果我長眠不醒」

  小孩子睡前禱告的結語說:「我祈求主,接我靈魂。」我懷疑他們大都未想及其中的含義。今天大多數父母已不採用,甚至揚棄這樣的禱文了。但我們怎樣告訴小孩子有關死亡之事呢?

  當我在農場長大時,死亡的事常發生。動物生小動物,有些也死亡;死亡並非神秘莫測。我的孩子喜歡飼養一些寵物。無可避免地,其中一些寵物會死亡。我們的小孩子沒有經過冗長和心理學上的解釋,卻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經歷之一,和遲早會發生的事。

  我們的女兒安娜樂之(Anne Lotz),今天是國內一位良好的聖經教員。我記得當她大約十三歲時,她那可愛的警犬型小拘死了。安娜因為愛犬情深,流了很多眼淚。我記得我把她帶到我的書房,向她解釋神藉這事訓練及教導她,讓她知道怎樣應付人生的未來,並可使她更深地信靠神。我們一同跪下禱告。我很記得那段與安娜在一起的特別時刻。想不到她的生命藉那件事和研讀聖經,得到更多力量,成為今日她事奉主的動力。

  事實上,寵物是教導孩童有關死亡的好題材。寵物之死,可能是小孩子對其他損失的預演。如果我們以嚴肅、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寵物之死,回答小孩提出的問題,我們可能幫助他預備面對無可避免的親友之死亡。當然,一個人之死跟寵物之死截然不同,親戚朋友是無可替代的。

  當小孩子的寵物死亡時,聰明的父母親有時出外買一隻小狗或小貓來替代他的寵物,而不應讓小孩有機會作長期無謂的悲傷。一隻可愛、忠心的寵物成了家庭的一員,當它離去時,肯定大家會若有所失。但假以時日,一隻新的寵物能把它特有的愛,帶到小孩子生命中。

  內子小時在中國有隻名為泰寶的混種狗,當它死時被埋葬在院子里的牆邊。一九八零年,當內子和他的兄弟姊妹回到她的出生地時,她所做的頭幾件事之一,就是要看看小泰寶的墳地。五十年之後,她仍記得那小狗被葬在何處。

  當小孩子遇見死亡時,重要的是讓他或她能暢所欲言。如果家人慾言不語,吞吞吐吐,倒是令人擔心的事。

  當我們的孩子長大后,我不能常陪伴身旁,分擔他們每天面對的挑戰。(儘管我比大部分人所想像的更多關心我的孩子)。但他們全都說,他們的母親隨時聆聽他們的問題。如果她不在近處,他們仍可以向他們的外祖父母鍾仁溥醫生夫婦傾訴。

  告訴小孩子一個他們所愛之人的死訊,是人生最難的事之一。但用心良苦的謊言,會比說出真相更傷害小孩。

  有人告訴七歲大的約翰,他的叔叔長眠去了。很多個晚上,約翰不肯就寢,因為他害怕躲藏在他漆黑房間的事物。數月之後,他才回復他正常的睡眠習慣。

  告訴小孩子去世之人出外遠行,也同樣是殘酷之舉。

  死亡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個終站。出外遠行意即那已故之人,連再見都不說一聲就把親友遺棄了,而且讓小孩眼巴巴地空等他的歸來。

  基督徒一定要小心,當告訴小孩子噩耗時,不要把神說成暴君。「神把貝阿姨取去。」會使小孩子問:「那是一位怎樣的神啊!竟把我們所愛的人這樣拿走。」當我告訴我的外甥關於他哥哥桑迪的噩耗時,我記得我是說:「桑迪在天堂。」

  我們對小孩子能做到的最好之事,就是告訴他死訊而不隱瞞事實。把天堂的情景具體化告訴小孩子,會帶來安慰;敘述一個沒有痛苦或難處的地方,連最小的孩子都會明白。我們不應害怕公開地講到已逝的人,尤其是有關他們的歡樂有趣事迹或時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9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3 11:46 | 只看該作者
死亡的事實

  小孩子傾向於把死亡看作是遊戲。「殺死他們!」並不是一道可怕的命令。我們的小孩子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家,常玩警察與大盜,或牛仔與印第安人的遊戲。今天的小孩子穿上戎裝,佩上武器和「蘭保」刀,玩「大搜捕」的遊戲。

  當他們長大些,我們教導他們「生命的事實」,這與「死亡的事實」剛好相對。現在是「巨量死亡」的日子。

  新聞報導南美洲的地震,美國大城市發生的空難,大西洋海岸的風暴,或非洲的飢荒。我們耳聞目睹這麼多死亡的事件,以致我們都麻木不仁,無動於衷了。有人估計小孩子成年前,會從圖畫中看見一萬五千個死亡的描繪。心理學家們說電視有增無減的暴力鏡頭,對正在成長中的小孩子有嚴重的惡果。

  但報紙的故事和銀幕上的畫面,似乎遙遠不著邊際,直到你認識的某人去世。這時我們要說出而不是隱瞞事實。我們說話的方法此說話的內容來得重要。

  在一九八六年挑戰者號太空船的悲劇發生后,女太空人麥柯莉芙(Christa McAuliffe)所教那班的學生,難於適應他們的悲傷和他們的老師已去世的事實。受到電視一次再次地重播太空船爆炸情景的衝擊,人們更難以接受全部太空人遇難的消息。當天觀看電視新聞的人,很難忘懷這次悲劇。

  儘管這是一樁悲慘的事件,小孩子對真實經過較支吾遮掩容易接受。基督徒需要誠實地回答小孩子提出有關出生、身體、和靈魂的問題。

  一位心理學家在《洛杉磯時代報》上寫道:「在成人能夠幫助小孩子之前,成人需要明白哀悼的過程;能夠講論死亡,能面對個人無可避免的死亡,並明白最重要之事,乃是能用眼淚、言語、和身體的動作,來感受和發泄內心的悲憤。」[注四]

  在《小孩寫給神之信》一書內,一個小男孩子這樣寫:「親愛的神,一個人死時是怎樣的呢?沒有人會告訴我。我只是想知道,我並不想死。你的朋友邁克。」[注五]

  如果我回答邁克的問題,我會首先坐下來,用膀臂摟著他說:「邁克,每一件事物都會在某一時刻死亡。當一個人死亡時,他生存的身體會停止呼吸和活動,視覺和聽覺都會停止。那身體死亡的人,不會再受傷和憂慮,這是他地上身體的結局。但我們也有一個靈魂。邁克,當我們求耶穌進入我們的心時,我們會有一個從天而來的靈體。孩子,你知道嗎?神告訴我們會有一個新的、強壯健康的、超自然的靈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50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3 11:53 | 只看該作者
49# Servant

積點德吧你!你要是非騙人不可就來騙我,少去騙孩子!他們還小,你也真下得了手啊你?!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51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3 12:16 | 只看該作者
50# 溫和寶

去年,我父親過世。我的小女兒,才四歲,她也看到了爺爺的遺體。。。
現在,她常常說,想爺爺。。。同時,也會說,爺爺去了Jesus那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52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3 22:03 | 只看該作者
51# Servant


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放過?你。。。?
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無語!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53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3 22:44 | 只看該作者
52# 溫和寶

哈哈,那麽,如果你的孩子問你,你如何回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54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3 23:55 | 只看該作者
要誠實,不能欺騙,這是世上絕大多數人的做人準則。我們教育孩子當然也要這樣。如果你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騙子,就請你住手,不要再欺騙他們了吧。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55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3 23:58 | 只看該作者
54# 溫和寶

是啊,我要你誠實的回答啊。。。

孩子問,爺爺去哪裡了?
你如何回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56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4 00:12 | 只看該作者
人死了,永遠離開我們了,人死之後怎麼樣,我們不知道。這就是答案。
不要騙孩子說什麼去Jesus那裡這樣的謊話。怎麼去的?用什麼交通工具?Jesus在哪裡?。。。。你回答得了嗎?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要裝知道,那樣會害了孩子的。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57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4 00:20 | 只看該作者
56# 溫和寶

那你說,我應該如何回答呢?
我相信,去了Jesus那啊。。。
我相信,他只是去了隔壁的房間。。。
我相信,我們將來在天上,還要相見的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58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3-4 01:41 | 只看該作者
你是否告訴你的孩子說,你並不是真地看到死人去了Jesus那裡,而僅是憑著信心相信那樣的?
肯定不是的,你是用非常確切的口氣告訴孩子你知道死人去了那裡的,這不是欺騙是什麼?你良心何在?你的孩子真可憐,這麼小就受你的欺騙。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59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4 02:57 | 只看該作者
58# 溫和寶

對四歲的小孩子,你真的會這樣的說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60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4 07:39 | 只看該作者
失去一位親愛的人

  邁克和所有的小孩子都一樣,需要簡單和誠實無偽的答案,以及很多的愛。如果邁克有一位親愛的人去世,他必須能夠表達他自己,而不會因他的行動受到責難。他可能表示出漠不關心,也可能表現出憤怒,甚至回復嬰孩的行為(例如尿床)。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有一位十一歲的兒子。在這孩子的哥哥去世后,他變得整天纏住父母。如果他的父母親要在晚間出外,他會大哭大鬧。沒有爸媽的陪伴,他不願去任何地方。他在一個周末跟童子軍出外,尚未到達營地便患起胃病來。幸虧一位明白事理的輔導員,把他帶回家而沒有強迫他留在營地。

  每六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在達到十八歲之前。經歷到父親或母親去世。但父母離異較去世對小孩的打擊更大;按統計數字頭示,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是受害者,其影響此父母去世更壞。

  我心中的一個負擔,是希望教會向受害的孩子們伸出慈愛的手。一個受傷害、憤恨的小孩子,長大後會是一個憤世嫉俗的成人。他認為沒有人關心他,繼而他會把這痛苦傳給他的下一代。最重要的是,成年人需要認識到聖經告訴我們應關心孤兒寡婦。「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書一:27)這是整個基督徒社團的責任。

  小孩覺得需要談及所愛之人的死亡,就像成人一樣。司提反十一歲時父親去世,他在接受訪問時說:「我留在家不上學有兩星期之久。當我回校時,我不再哭了。我的朋友說:『你父親去世了,似乎你並不悲哀,你似乎沒有喪失的感覺。』其實我覺得很悲哀,你知道我只是不想在眾人面前哭泣。一個小孩甚至說:『你一定高興你父親去世了,因為你不哭。』這句話令我很難過。當我回家后,我立刻告訴母親。她說這是由於他們從我聯想到,如果他們的父親去世,他們會非常悲痛;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我的淚水已在家流盡了。」

  司提反繼續說:「我不知道我是否會再見到父親。沒有人真知道天堂,因為他們尚未死亡。但我覺得父親的一部份仍然與我同在。他的身體不在,他的心靈仍在。如果他是在某處,我想他是在天堂與我的祖父一起。晚上禱告時,我常對說:『請幫助爸爸和祖父在天家生活愉快。』」 [注六]

  我要告訴所有像司提反一樣的小孩子,天堂是真的。耶穌從該處來,祂死了而且又回到那裡,為我們預備地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6: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