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信仰平等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請教: 何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複製鏈接]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1
 樓主|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08-2-11 09:53 | 只看該作者
Please stop trying to hallucinate me! I am wide awake!  

[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08-2-11 09:5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42
Pathless 發表於 2008-2-11 09:54 | 只看該作者
hallucination is a means to explore your subconscious mind.. and you need to be slightly awake in order for the hallucination to take plac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1 09:55 | 只看該作者
兩位老大night An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44
Pathless 發表於 2008-2-11 09:55 | 只看該作者
goodnite mickey mous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5
chico 發表於 2008-2-11 09:58 | 只看該作者

看看母音老人怎麼說的。

所以佛講《心經》講到重要的地方時,就喊,舍利子!你聽好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由此而開示了色空不二之義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段內容非常重要。它是《心經》的要旨、《心經》的精華所在。真能把這個色空不二的道理弄清楚,我們就開悟了。所以,我們要不厭其煩、反反覆復地談這個道理。
  我們先來談談這個「色」。色是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六塵又可分為三種色。第一種色謂之「可對可見」的色。「可對」就是可以跟我們面對,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意思。「可見」是指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它。六塵中的第一塵——色塵,就是指這種色,是有相相。諸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飲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見,又能接觸感覺到。
  第二種是「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看不見它,但卻能感覺得到、接觸得到,這就是聲、香、味、觸。聲音,我們的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我們的耳根卻能夠聽到它,能夠分辨出,這是音樂聲,還是汽車喇叭聲,還是說話聲,還是喜笑怒罵聲等等。香、臭氣味,我們的眼睛看不見,但我們的鼻子能分別出來,還可以分辨出究竟是什麼香味,蘭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等。甜酸苦辣咸等味道,眼睛是看不見、分別不出來的,卻可以用舌頭品嘗出是什麼味道。觸是接觸,譬如冷暖、燥濕等等,通過身體接觸,就會感覺出來。身體接觸了冷空氣,就會覺得冷;接觸了熱空氣,就會覺得熱。聲、香、味、觸是屬於「可對不可見」的色。
  第三種是「不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既看不見,也接觸不到,這就是「法」。法就是法塵,是六塵之一,是前面色、聲、香、味、觸五塵落謝的影子。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聞到的香臭,舌頭品嘗到的酸甜苦辣,身體所接觸到的外境,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們的第六識(即大腦)里成為意識,這就是法塵。這個法塵,既不可見,又不可對。
  由上述可知,「色」包括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又從何而來呢?剛才已講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來的。六塵加上六根當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至於意根,是對各種有色境緣所產生的思想分別,是無相相,看起來屬於心法,不是色法。但是,一動意念就有相,故也不離色法。所以,這個「色」包括我們身外、身內的一切有相相,同時也包括心識的無相相。這一切色都不異空,因為這一切色都無自性,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沒有緣,也不能成事。佛經里講的空就是「因緣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不自生的意思是,光有一個主因,而沒有它緣,任何事物都不會產生出來。譬如,我們種棉花,光有主因——棉花種子,而沒有它緣,如泥土、陽光、水分、肥料等等,那棉花是長不出來的。這就叫做不自生。不它生就是說雖有它緣,而無主因,事物也是生不出來的。儘管有陽光、水分、泥土、肥料等等,但若沒有棉花種子,怎麼會長出棉花來呢?這就是不它生。不共生,不是兩方面和合而生。假如以甲、乙兩方面合起來生,那麼究竟以甲方為主,還是以乙方為主呢?何況甲和乙也根本沒有主體,成立不了兩個方面呵!因為甲也是因緣生,乙也是因緣生,因緣套因緣,根本沒有主體。譬如,男女相合,生出一個小孩。那麼,是以男方為主,還是以女方為主呢?若說以男方為主,男的身體沒有主體。因為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四大者,即地、水、火、風。我們常常說「四大皆空」,就是說,我們人不過是地水火風四大合成體,而沒有主體,是地水火風一時因緣會和在一起,而成為人的。因緣散了,四大分散了,人就死了。男方如此,女方也不例外,兩者都沒有主體。世間的一切一切都無不如此,都是因緣合成。男女相合,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因緣合成。所以,叫做不共生。不無因生,就是說假如沒有一個主因,沒有內因和外因,是不能成就事物的。一定要有主因、有內因和外因,眾緣和合才能相生。也就是說一切事物均需因緣和合而後生,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無有自體,所以當體就是空。
  說到空,前面我們已講過了。凡夫大都認為「空」為相對的空,即頑虛空和斷滅空。而佛法說的空,是色的當體即空,以諸法無自性故空。但同是修道人,以根性不同故,在「空」的認識上也有不同。如小乘羅漢、辟支佛等以析法為空,大乘初門菩薩以體法為空,這都不究竟。大菩薩與佛說的「空」才是空有一致的妙有真空。剛才我們講了一切色相皆因緣所生,沒有自體,故謂之空,即緣起性空。下面我們要進一步說明妙有真空的道理。
  前面我們講了世間的一切境物是可對又可見的色塵,所以歷歷在目。既然歷歷在目,看得見,接觸得到,為什麼又說是「空」呢?這不是實實在在的「有」嗎?我們說,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無不都是我們的自性的作用,是我們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的。試看世上所有的事物,哪一樣不是通過我們大腦的構思和手足的操作而成。大腦之所以能構思,手足之所以能操作,究竟又是誰的功能呢?例如,我們人的眼睛之所以能見到東西,看到色相,並不是眼根能看到。現代科學家也說,眼睛不能見物,而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的視神經壞了,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這話只對了一半。假如全是大腦的功能,當我們一口氣上不來,死掉了,這個眼睛和大腦還在,為什麼看不到任何東西了呢?足見裡面還有個能看的東西,這就是佛性。大腦和眼睛猶如電線與燈泡,縱然安裝齊備,但不通電,還是不能亮。而佛性猶如電,是個大動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見東西。這能看東西的性能,叫做「見性」——能見之性。一旦人死了,我們所說的佛性就離開了這個軀殼,離開了這個肉體。雖然眼睛和大腦還在,也沒有壞,但他對物已不能見了。所以,能見者謂之「見性」,能聞聲者謂之「聞性」,能嗅到香臭各種氣味者謂之「嗅性」,能嘗出酸甜苦辣者謂之「嘗性」,等等。這叫做「本是一精明(佛性),分為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性,離開性就沒有一切事物,什麼事也做不成。
  《楞嚴經》說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無有絲毫形相,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真空萬能體,是構造、變現一切色相的主體。就是說,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為一切色相無不都是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的,都是我們的自性所起的作用,離開自性是沒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無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則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與妙有真空本來沒有兩樣。但世上的人往往都執著了有形象的色為實有,且迷入心竅、牢不可破。佛悲憫眾生,教我們認清真理,強調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謂不異者,就是沒有差異的意思。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因為性空之故,才能顯現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經成為一種有色有相的實體,就不能顯現諸相。為什麼呢?舉個很淺顯的例子,假如我們這間房子空了,才能搬進來桌子、大立櫃等等。相反,這個房間堆滿了東西,已沒有空地方了,那就什麼也搬不進來了。所以,性體是真空無相,才能顯現一切色相,才能變現千差萬別的妙相。
  正因為自性無相,是不可以眼見的,所以又稱性為妙體。無論在全身內外的哪一個部份都找不到它。把頭腦打開找不到,把身體解剖了,把心臟剖開了,也尋不到。它既不在腦,也不在心,了無蹤影,了不可得。這就是說,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用眼見的。眼前一切有相的境物,雖然可以借其「見性」而看到,但是誰能夠看到自己的這個「見性」呢?因為眼睛只能看見有相的東西,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與其相對的東西,不和眼睛相對則不能看見。譬如:我們的眼睛能看見自己的眼睛嗎?因它不和眼睛相對,就看不見了。而自性是絕對的真心,不是相對的東西,所以不能眼見。假如有見,就非真見了。
  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眼見。所以,性為真空。雖然是真空,但它能夠應緣起用。就是說,對境之後,它能夠發識,能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頑空。當「見性」通過眼睛對一切色相分別的時候,一切色相才顯現。譬如,我們看見一個人,你怎麼會知道是人,而不是其它東西呢?你又怎麼會知道是男是女、是張三還是李四呢?這完全要靠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現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見性所現,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作用,從而顯現一切色,也就是六塵。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現象都是性的顯現。色不能離性,性也不能離色。離性就沒有色,離色也沒有性。
  有人會問,如以「見性」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我們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說先有見,後有色相,那麼見就應在前,色相就在後了。但沒有色相,你能見個什麼呢?又怎能談得上那是「見」呢?所謂見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見到了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若無色相,又從何而起「見」的作用呢?所以,「見性」只有從色相上才能顯示它能見的作用。反過來說,假如先有色,而後有見,那麼色應當在前,見應當在後。然而,沒有見又何能顯色呢?既然沒看見,怎能會知道有什麼色相呢?也就是說,沒有「見性」,這個色相從何而顯現出來呢?大家都沒有見,那麼,色雖有也等於沒有,也不能顯現出來。因此,性與相是不能分離開的。「見性」如此,其它的諸如聞、嗅、嘗、覺、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說,色之於性,性之於色,兩者之間是不能分離開的。前面我們已講過了,性的本體即空,那麼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所以,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們常常說佛教是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不二。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體,所以不能分離出來。你一定要分別,那就誤入歧途了。我們前面反覆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為水和波浪同以濕為體。水是靜止相,而波浪以動為相,水因風起了波浪,相則由靜變為動,相變了,看起來是兩樣,但都是一體。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鏡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無論用什麼材料,或做成什麼樣式,只要是鏡子,則都能顯影。倘若不能顯影,就不成為鏡子了。因鏡不離影、影不離鏡故,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故稱之為不二法門。我們人呢,從生下來,一有知識,就把性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等一切影象都當成真有,而去捕風捉影。也就是說,只看到影子,曉得影子,而不曉得影子是鏡光顯現出來的,沒有認識這個鏡光。倘若我們能認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佛性了。為什麼呢?因為影子有來去,有生滅,而鏡光總是常在。鏡子是貓來了現貓,狗來了現狗,所顯現的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從不變異。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在是滄海,將來可變為桑田;過去是桑田,現在卻變為滄海了。譬如,我們中國的雲南,從前是大海,現在變成山和田了。雖然這些色相和剛才所說鏡子里的影子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沒有鏡子,不能現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為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夠透過,就是明心見性。不要以為明心見性是一樁難上加難、只有聖人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為高不可攀,不是現代人所能做到的。因之,一談到明心見性,就談虎色變,不敢靠攏。認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凈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后,再明心見性吧。在現今這個娑婆世界上,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現當末法時代,眾生皆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不易成就。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高高地推到聖境上,自己不敢承當。通過上面反覆講述的道理,就會明白:明心見性不在別處,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事畢。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既然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麼就不要再把明心見性高推聖境,而認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者是誰,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何愁不能圓證菩提!
  自性是無相的真空體,性空無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無須企求,無須患得患失。《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會落在色塵上而被其所左右、動搖了。自己做得主,不為僕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執一切事物,時時綿密觀照,就可以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了。
  前面我們講過了,一切境相皆是自性顯現,沒有自性,就沒有境相,也無從見任何境相。因為有「見性」之故,才能見到色相。既然見相即是見性,相是能見的「見性」顯現,那麼,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實不虛的,則色相也就真實不虛了。《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說的就是世間一切相皆性所顯現,性真實故,相也不虛而常住。前面談到了眼睛只能看到有相的東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對才能看見。但是性無相,且又是絕對永恆的,那麼如何見性呢?因為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所以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無心,心外無色。只有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見相即是見性,見性即是見相。所以大慧宗杲禪師曾說,要肉眼見道,才是真正見道。僅是心地法眼見道,不為真正見道。道理就在於此。
  沒有性是不能顯現萬物的。反過來,沒有一切色相又如何能見到這個無相的性呢?這一切色相都是你自性的顯現,都是你自己的化身佛。我們尋常總以為化身者,是能變化出千千萬萬各種不同的分身,且能顯現異常的神用。這都是因不明白真理所致,不明白所有一切事物、所有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化身。我們前面曾舉了個例子,天空中的白雲,因風吹而變現出蒼狗相、獅子相、大山大川相等等。儘管它千變萬化出各種各樣的形態,但它本體還是白雲呵。同樣,世界上有千姿百態、千差萬別的色相,但都是佛性的顯現,都是自性的變化。教下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謂萬法就是一切色相。「法」在佛教里含義很廣,非但是色相,連我們的思想也包括在內。這一切都離不開識神的作用,即萬法唯識,而識神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呵!自性如水,識神如波。波就是水、水就是波,都是自性的妙用。有體必有相用,可以顯現各種色相,發揮各種作用。同理,沒有一切相用,又哪裡知道有體呢?體就是理,相用就是事。事以理顯,理以事成。譬如面前這個錄音機,就是經過人們反覆思考、分析研究,多次試驗,不斷改進,終於掌握了客觀事物的規律,從而發明創造出來的。這就是自性所起的識神妙用呵!所以叫萬法唯識。理和事互為依止,妙不可分。性和色、空和色都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真正明白了這個真理,肉眼就可見道!就不會被色相所迷惑,從而一改執著物境、認假為真的夙習,而能透過假相見本質——自性理體,這才是真正開悟、徹見本性了。
  古來大德曾把修行人圓證菩提的三個次第,形象地比喻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凡夫。假觀);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心眼見道。空觀);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徹底見性。中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之所以在這裡不厭其煩地、反覆地講不二法門,就因為它很重要,是《心經》的要旨、精華。只有把這個道理真正弄明白了,你才能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
  下面我們再談談,佛為什麼說了「色不異空」,又接著說「空不異色」,然後又進一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因為這幾句不僅內容不同,而且所度的對象也不同,義理精微,所以句句深入,層次步步提高。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都認為是實有,貪得無厭,因而說色不異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執著所有色相。縱然你費盡畢生心力,使盡計謀,追逐求取,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反而臨終隨業受報,枉受輪迴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因二乘人執空,認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他們認為凡夫因執著色相,為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受報,故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則必須遠離這個色相肉體,故斷除「人我執」,破有,守空。殊不知,有個「空」在,還是著有。而且死守空邊,這空便成為生死窠臼。守在這窠臼邊,雖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迴,但因執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見性,尚不是究竟法。所以佛說「空不異色」而度之,使他們曉得空和色無有兩樣,不要執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圓證菩提。
  「不異」二字雖說是沒有差異、沒有兩樣的意思,但總好象還是有兩樣東西存在,不是一體。所以佛緊接著斬釘截鐵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破菩薩色、空尚存二見而說的。菩薩雖然知道色和空無有二樣,但「無二樣」畢竟還是針對兩種東西比較而言,仍不是一個分不開的渾同體。所以佛慈悲心切,為破菩薩執有二見之過,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兩個體,無有二般。色、空是一個體,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儘管現千差萬別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是教我們認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誤認為大體相同的兩樣東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誤入歧途。我們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會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頑空、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無住,當體即空,所以相也虛幻不實,了不可得。故我們對一切色相,不可執著企求、患得患失。何謂妙呢?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色相無不是自性的顯現,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在色相上不分別、不執著,隨緣起用,不取不舍,這就是妙!我們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見相即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光明自在,圓證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間」,是沒有知覺的,怎麼會有佛性呢?佛性是有知覺的呀!他不知道,這山河大地本來就是我們八識當中的「相分」。八識的功能有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種,這是相宗所講的內容。其實,相宗和性宗都是一體。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麼,弘法的菩薩就以「三界唯心」為性宗,以「萬法唯識」為相宗。由相用而歸於性體,叫破相見性,即性宗。由性體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機大用,即相宗。性宗、相宗本是一體,相即是性,性即是相。關於相宗八識的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我們將放在後面再講。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6
 樓主|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08-2-11 10:0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athless 於 2008-2-11 09:54 發表
hallucination is a means to explore your subconscious mind.. and you need to be slightly awake in order for the hallucination to take place


Are you a magician or a psychiatrist?  A mentally healthy journalist was diagnosed as mentally ill by the psychiatrist whom he visited in order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iagnosis of psychiatrist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1 10:0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athless 於 2008-2-11 09:54 發表
hallucination is a means to explore your subconscious mind.. and you need to be slightly awake in order for the hallucination to take place

Maybe that is evoked by some subliminal stimuli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8
 樓主|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08-2-11 10: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3 子竹青青 的帖子

Good nigh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1 1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5 chico 的帖子

終於看見漢字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1 10:02 | 只看該作者
吼吼,我是北京時間,現在是你們的晚安時間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51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2-11 10:05 | 只看該作者
關於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說說我自己一段時間來的參悟吧,不再引經據典了,恭請同修們印證一下。
所謂色,六觸生六識,代表一切真實的存在。所謂空,是說本質上講,這些真實的存在的東西,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其實都沒有一個恆定不變的主體在裡面,是不恆常的。對於不恆常的東西,佛家命名為「空」,而對於表象的東西,佛家命名為「色」。那為何空即是色,是因為不恆常的東西也需要通過一個真實存在而表現出來。為何色即是空,是因為存在的其實無時不刻不在變動,剎那之間,這個存在的東西也就不是原來那個東西了。西方哲人說的,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大致也透露出這個理念。「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大體也是反覆表述這樣的一個理念。
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引申而出的入世法與出世法的修行理念,就太多了。不一一舉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2
chico 發表於 2008-2-11 10: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9 子竹青青 的帖子

看洋文累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1 1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2 chico 的帖子

沒寫洋文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54
 樓主|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08-2-11 1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0 子竹青青 的帖子

Sorry about this confusion! I've been hallucinated by Pathless.    

I would be led to talk nonsense by Pathless the great psychiatrist who intends to lead me into a labyrinth of his own creation. Look at his name!

Never ask him for directions if you want to go somewhere!

[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08-2-11 10:1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55
Pathless 發表於 2008-2-11 10:13 | 只看該作者
This Mahayanic scripture perhaps has influenced or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vedanta Sankara's "brahman" -- in the west it is called "cosmic consciousness". The existence of everything is the play or manifestation of the "impersonal cosmic brahman" -- and if we do not recognize it, we will fall in into this 'maya = illusionary" play and the shamsara (the wheel of birth and rebirth) perpetuates.  I personally think that this is another "explanation" of self-less nature, but the exposition of a universal "Self" -- although it is described having an "impersonal" character or 真 ru" has a danger to make the practitioner to think that there is an "eternal entity" that is existing outside of the existent plane -- beware of such a concept, and perhaps it will become an "object" of attachment. So, conceptual nature of self, or non-self or universal self -- a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people deluded into believing there is such an entity -- which can become an object of attachment.

"楞嚴經》說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無有絲毫形相,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真空萬能體,是構造、變現一切色相的主體。就是說,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

[ 本帖最後由 Pathless 於 2008-2-11 10:3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1 10: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4 信仰平等 的帖子

來處來,去處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57
Pathless 發表於 2008-2-11 10:15 | 只看該作者
Nooo! I am not a magician or psychiatrist.. I am just trying hard to awaken you out from seeing your consciousness "implanted into chin chin's consciousness  -- Amen!

原帖由 信仰平等 於 2008-2-11 10:10 發表
Sorry about this confusion! I've been hallucinated by Pathless.    

I would be led to talk nonsense by Pathless the great psychiatrist who intends to lead me into a labyrinth of his own cr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58
 樓主|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08-2-11 10: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6 子竹青青 的帖子

Where am I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59
 樓主|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08-2-11 10:2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athless 於 2008-2-11 10:15 發表
Nooo! I am not a magician or psychiatrist.. I am just trying hard to awaken you out from seeing your consciousness "implanted into chin chin's consciousness  -- Amen!



You've succeeded in implanting your consciousness into my consciousness. I am lost in your labyrinth.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60
Pathless 發表於 2008-2-11 10:22 | 只看該作者
  Impressive!

原帖由 和而不同 於 2008-2-11 10:05 發表
關於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說說我自己一段時間來的參悟吧,不再引經據典了,恭請同修們印證一下。
所謂色,六觸生六識,代表一切真實的存在。所謂空,是說本質上講,這些真實的存在的東西,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9: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